《中秋对月》

2022-03-14 好文

《中秋对月》1

  古诗原文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译文翻译

  中秋节这天天空澄碧、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正看从海上冉冉升起的月亮。

  直到天边外面再没有天的地方,月亮都不曾只为一家人放光明。

  注释解释

  三五:十五天,中秋十五就是中秋节。

  蟾盘:指月亮。(蟾轮、冰轮、冰魄等都是古人对月亮的美称)。

  天头天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再大也有边缘,所以古人觉得天和地都是有尽头的。

  诗文赏析

  这首诗写得非常明快,可能是受了当时晴空万里、皓月当空的影响,诗的前两句也只是描写了中秋时的景色和人们争相赏月,平淡无奇,但诗人笔锋一转,从月色皎皎转到了月色无私上,一人家很明显就是指帝王家,月亮对世上第一人家的帝王家也毫不偏袒,它的光明对帝王家和穷人都是一样的,体现了诗人天下大同、万物平等的博爱思想。

《中秋对月》2

  江 楼 有 感

  [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玩月人何在, 风景依稀似去年。

  中 秋 对 月

  [宋]黄庚

  十分蟾影照人间, 一片山河古影寒。

  惆怅年年今夜月, 人生能得几回看。

  8.两首诗中诗人的情感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两首诗的第一、二句都是写景,请赏析各自景物的特点并说明其作用。(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同: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惆怅、伤感的情感。异:第一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以及对朋友的思念,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第二首诗抒发了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感慨。

  9.第一首诗:描写了天空清朗,皓月生辉,江水银光闪闪,水天一色的美景,以乐景衬哀情,突出诗人心中难以排解的愁苦。第二首诗:描写了明月当空,照耀大地,月光冷冽清寒的景色,营造凄婉哀伤的意境,以哀景衬哀情,情景交融,意境幽美。

《中秋对月》3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

  朝代:清代 作者: 查慎行

  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

  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

  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

  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

  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

  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

  鉴赏

  这首诗写洞庭湖的月夜景色。诗的开篇展现湖上风云变化的雄奇场面,为下面写湖光月色作好铺垫。在具体描写时,诗人用了比喻的手法,如“镜面横开十余丈”、“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句;并融会神话传说与典故,如“冯夷宫”、“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句,把月亮从初升到当空的过程,描摹得形神兼备。从风收云散,写到日落月升,最后在渔歌渺渺中收尾,给人清幽淡远之感,仿佛将人带入一个美妙的神话境界。全诗笔调轻健活泼,如行云流水,呈献出一派空明澄澈的景象,使人神往。中秋明月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内容,此诗则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为同类题材之诗的佼佼者。

  诗人无论是在表现新题材、开掘新境界,还是在语言表达艺术方面,都是颇见功力,整首诗没有出奇制胜的故作,如行云流水,不露雕凿的痕迹,足见诗人艺术功夫的深厚。结尾“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带动读者的心境完全沉浸在空明澄澈的审美观照之中,《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雄浑恢宏,豪放空灵,更具神奇浪漫之美。新鲜的感受、生新的境界、贴合对象本身的语言,诗人从语言形式内容方面都对诗歌作了生动的革新,见证了诗人《涿州过渡》中“自笑年来诗境熟,每从熟处欲求生”的对创新和个性的追求。

《中秋对月》4

  漆夜如斯,秋风拂袖扬襟。抬头望天,浑乌炫紫。明日便是那月夕佳节,冥思,不谓过此节已久矣。每逢月夕,便不若是食物赏月,而赏月之际,虽并无何不悦之事,心中却不由泛起一丝幽凉。

  古时佳节,人们寄情于景,创此矩。每逢届时,食饼赏月,燃灯猜谜,观潮,膜拜太阴君,熬夜,偷菜,吃鸭,吃螺,吃芋,饮桂花酒,步骤繁多。而今日通讯物广为流传,人们便不纠结于此,在同地域的家人朋友倒常相聚,而家人身处异地却也不特地赶回。人们权当解放日一样去好好抚平工作日的辛劳,修饰神色中流露出的疲惫。侃解之余,心游一疑:从古至今,凄凉物不仅月而已,若夫月,却好似散发幽怨,望之,仿佛被彻骨洞悉了一番。让人觉得普天之下唯有月为知己,心中苦闷说与它知便可得到无比的抚慰。又或许,夜晚的天空很单调,放眼望去,唯有明月独领群骚,让人联想自己,心生嫉妒,便怨声泛滥?呵,谁人知之。

  独自一人上凉台,半躺而坐。人们常说“月到中秋分外明”,适时而看,确实如此。那带着一圈金环的月儿升起。它先是金黄金黄的,徐徐穿过一朵一朵轻烟似的白云,向上升着、升着,就在一刹那间,月儿的颜色变浅了、变白了!我盯着看了它一会儿,柔黄月晕变成了五彩光圈,炫耀了视野。它好似醉了,我也好似醉了。唐人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今我独上凉台,不但秋月、繁星、流云相伴,剖我引灵,我俩大可畅谈,一体二灵,便利至极,何乐而不为?望着似烟浮云中的莹白皎月,不禁遐想联翩,迷离眸中勾勒出一月娥流连画面:“

  吟月亭,酒诗成画

  迎风台,面沾桃花

  星开的繁花嫣犹晚霞

  惊现雾中新芽

  珠帘遍挽,绸落舞现

  步履轻翩,霓裳流仙

  对视相望,华英粘连

  不觉,泪已涟涟”梦晓伊人陨,孤存古弦韵。

  李师有云:缺安然之感者,草木皆兵,常忌也。叹之,视己,自识世之日,伪泰然而处于世也。双子者,何不为此?忌惮也,亦待之若常。诸多伪举,愈渴求知己,遇事易叹不如意。

  呜呼!何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明知品性不佳,亦不能脱胎换骨。只大呼一声:奴本佳民!

《中秋对月》5

  中秋对月

  【唐】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家人。

  【注释】①曹松,晚唐诗人,七十岁才中进士,被称为“白头进士”。

  1.这首诗的题目是《中秋对月》,诗中“(1)▲”是“中秋”,“(2)▲”是“月”。(填入诗句中的词语)(2分)

  2.后两句写中秋夜月光朗照,诗人想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

  1. 秋三五,蟾盘

  2.赞颂中秋夜月亮光明磊落、公正公平,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所处的社会像中秋明月那样公平公正的愿望(或隐含着对统治者势利、偏私等丑恶品性的讽刺)。

《中秋对月》6

  《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念奴娇.中秋对月》赏析

  此词浮想殊奇,造语浪漫,对月之人似亲昨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词人貌似仙人,而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人间天上浑然写来,仙骨凡心杂错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两结拍,上结“欲跨彩云飞起”,有超俗之想,下结“莫负广寒沈醉”,又显感伤,大起大落中,将矛盾的心态淋漓吐出。

  文征明(1470~1559年),即文徵明,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衡山、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斋名停云馆。长洲(今苏州)人。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大书法家。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在当世他的名气极大,号称“文笔遍天下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吴县)人。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念奴娇.中秋对月》的作者简介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中秋对月》7

  原文:

  一天蟾影映婆娑⑴,万古谁将此镜磨⑵?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儿个,广寒宫好快活⑶,碧天遥难问姮娥⑷。我独对清光坐⑸,闲将白雪歌⑹,月儿你团圆我却如何!

  注释:

  ⑴蟾影:月影。相传月中有蟾蜍,故以“蟾”为“月”的代称。婆娑:形容月中桂树影子舞动的样子。

  ⑵此镜:指月。

  ⑶广寒宫:传说唐明皇游月中,见一大宫殿,榜曰“广寒清虚之府”。见《龙城录·明皇梦游广寒宫》。后人因称月宫为“广寒宫”。

  ⑷“碧天遥”句:姮娥,即嫦娥,相传是月宫的仙女。

  ⑸清光:清冷而明亮的月光。

  ⑹白雪歌:古代楚国比较高雅的乐曲。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简析:

  此曲首句“一天蟾影映婆娑”,起得美丽,描出了一个天无纤尘,月光皎洁,下照人寰动摇之景物的中秋之夜的独特境界,引人入胜。“万古谁将此镜磨”逞才发挥,就月联想,由眼前思及“万古”,把时间扩展到了无限遥远,诱人寻思。

  以新磨之镜比明月,古已有之,但询问谁磨,意却尖新。“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儿个”,轻轻一笔,带回眼前,紧扣题目“中秋对月”。“广寒宫好快活”,转入即景抒情,羡慕之意,溢于言表。“碧天遥难问姮娥”,无限遗憾,宛转出之,妙趣横生。所欲问的是什么内容,没有具体说明。不是不能说明,乃是有意不说明,好给读者提供想象的空间,并迅疾地抒写自己的情怀。“我独对清光坐”,突出了一个孤独者的自我形象,与在广寒宫过快活生活的仙女们形成鲜明的对比。

  “闲将白雪歌”,一个“闲”字,道出了内心的寂寞。“独对清光坐,闲将白雪歌”,对仗整齐而天成,毫无做作的痕迹。“月儿你团圆我却如何”,怨气冲天,响亮传神,绾摄全篇,集中抒发了作者漂泊江湖,孤独寂寞的不满情绪。前面写中秋的朗月,羡广寒的快活,原是为了反衬这末句的,而独坐、闲歌,原是为这末句做铺垫的。

《中秋对月》8

  《中秋对月》的作者是曹松,唐代晚期诗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秋对月》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阅读。

  《中秋对月》阅读原文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家人。

  【注释】①曹松,晚唐诗人,七十岁才中进士,被称为“白头进士”。

  《中秋对月》阅读题目

  1.这首诗的题目是《中秋对月》,诗中“(1)▲”是“中秋”,“(2)▲”是“月”。(填入诗句中的词语)(2分)

  2.后两句写中秋夜月光朗照,诗人想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情感?(2分)

  《中秋对月》阅读答案

  1. 秋三五,蟾盘

  2.赞颂中秋夜月亮光明磊落、公正公平,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所处的社会像中秋明月那样公平公正的愿望(或隐含着对统治者势利、偏私等丑恶品性的讽刺)。

  《中秋对月》作者简介

  曹松为诗,学贾岛苦吟。“平生五字句,一夕满头丝”(《崇义里言怀》),是其自我写照。工五言律诗,炼字琢句,取境幽深,也有点接近贾岛,但尚未流于怪僻,而自有一种清苦澹宕的风味。“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秋日送方干游上元》)、“废巢侵晓色,荒冢入锄声”(《送进士喻坦之游太原》),正代表他的这种诗风。题材狭窄,不外乎叹老嗟卑,旅思离情,很少接触社会问题,而《己亥岁二首》中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却历来传诵不衰。 晚唐,又是一个乱世。乱世出怪事。怪事之一便是“五老榜”。“五老”之一便是曹松。

  曹松,字梦征。他的.籍贯有点混乱,据清《一统志》说是桐城人,更多的地方说他是潜山人。不过在当时,是没有混乱的,因为当时桐、潜同属舒州。他的籍贯也一直说是舒州人。混乱是难免的,桐、潜两地,依山傍水,通婚接嫁,谁能说得清一千多年前的谁谁谁究竟住在哪旮旯?只是近年来争抢名人的事时有发生,笔墨官司打得热火朝天。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桐城名人,就常常被咱的邻县枞阳兄弟们不厌其烦地将其籍贯改换,且一直有些耿耿戚戚地抱怨:“枞阳出人,桐城出名”。唉,谁让那时枞阳属于桐城地界呢。其实争抢名人的事大可不必,是你的老祖宗,你爱他,以他为荣,说他赞他就是。至于他的籍贯,还是以历史记载为准。就如曹松,严格地说,应是“舒州人”(清《一统志》注桐城人,一说潜山人),这样才科学,才历史。像朱光潜等人,是不是应该说,某某某,桐城某地人(现属枞阳)呢。

  扯远了,还说曹梦征。他的生卒年代也和他的出生地一样不甚清晰,《新编唐诗三百首》中就说其“生卒年不详”。据《桐城县志》载,其生卒年大约(注意:是大约)在公元830—903年。这是个战乱迭起,黄巢起义,朱温乱唐,五代十国酝酿成立的历史区间哦。

  乱世是英雄的时代,可不是文士的时代。曹松手难缚鸡,生不逢时,只好在战争的夹缝里到处奔走避祸。“他先到洪都西山避乱,继又奔波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漫长的流浪生涯,激起他对故乡山水无限眷念,不少作品都倾注了羁留异乡所产生的思归之情。”

《中秋对月》9

  中秋对月

  唐代: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中秋节这天天空澄碧、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正看从海上冉冉升起的月亮。

  直到天边外面再没有天的地方,月亮都不曾只为一家人放光明。

  注释

  1.三五:十五天,中秋十五就是中秋节。

  2.蟾盘:指月亮。(蟾轮、冰轮、冰魄等都是古人对月亮的美称)。

  3.天头天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再大也有边缘,所以古人觉得天和地都是有尽头的。

  赏析

  这首诗写得非常明快,可能是受了当时晴空万里、皓月当空的影响,诗的前两句也只是描写了中秋时的景色和人们争相赏月,平淡无奇,但诗人笔锋一转,从月色皎皎转到了月色无私上,一人家很明显就是指帝王家,月亮对世上第一人家的帝王家也毫不偏袒,它的光明对帝王家和穷人都是一样的,体现了诗人天下大同、万物平等的博爱思想。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曹松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中秋对月》】相关文章:

五月的作文03-13

我想对妈妈说作文03-13

闲对风光独自游作文03-13

《寿阳曲·云笼月》鉴赏03-13

母亲节对妈妈说的话03-13

各种家长对学校的建议范文03-13

老师,我想对你说作文10篇03-13

妈妈我想对您说作文通用10篇03-13

妈妈我想对您说作文(汇编10篇)03-12

妈妈,我想对您说作文(集锦10篇)03-12

梦里花落知多少作文 下象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