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播撒重视的种子

2022-03-02 好文

  ps:这是我自己的一个探索,我觉得是对我自己育儿思维模式的一次颠覆。我做了一些有限的尝试,正在证明我这个探索结果的正确性。但同时,我也还有我很大的困扰,因为我已经种下了不少不适合孩子成长的种子,比如溺爱,比如严重限制,还需要花很多功夫补种重视的种子。

  “小孩子不能惯”,这是我从小就非常熟悉的一句话。而且,能说出这句话的,常常是那时候我心目中的“高人”。要么学历高,要么财力高,要么地位高,要么见识“高”。在他们看来,“惯”孩子是一个合格的父母最不应该做的事。

  也因此,这么一句话在我听来,特别有权威性和力量感,不容置疑,不可辩驳。事实上,我是很害怕这句话的。在我当妈妈之后,类似的话也曾经很被我拿来当重要的界限尺标。

  **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去公园门口看那些摆在地摊上的玩具,有时候有看中的,他就非常想要。我买过两三次之后,就纠结了:他一要我就给买,那不是惯坏了他?于是我就开始拒绝。即使**伤心地哭,我也不为之所动。甚至有可能指责和批评他。我会振振有词地说:他每天要来看玩具,看了就要买,买了又不玩,他根本不是为了要玩,就是在浪费钱!而听者也会认同说:是的是的,孩子是不能惯!

  但是,慢慢的,我又本能地觉得不对头。**要的玩具不过就是五毛钱,一块钱,最贵就是十几块钱。他是不一定会玩很久,但是,他买玩具的申请得到应允的时候脸上那种欢快,和被拒绝时的难过,都是那么真实。

  买一个五毛钱的玩具,就算每天给买,我也能够买得起,为什么我就要拒绝孩子,让孩子失望难过?那句“孩子不能惯”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惯,我想是宠溺。我理解中的溺爱,是过度的爱,过度的为孩子负责,从而剥夺了孩子独立的机会,使孩子只长身体不长心智。

  从这种理解来说,“惯”孩子确实很不好。只是,似乎大家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对于什么样的言行是溺爱,却常常辨识不清。

  弄不清什么是溺爱,但是却很害怕溺爱导致的后果,很多家长就出现像我之前对**一样的行为:对孩子的愿望,要求,限制着满足。

  那就容易出现一个情况,我们会有意无意地不让孩子太满意,不让孩子太顺心。甚至会觉得,孩子感受被拒绝的滋味是有必要的,这样他才明白珍惜。我们不敢大胆地满足孩子的需要,不敢充分地爱孩子和重视孩子。

  问题是,孩子不需要溺爱,但爱和重视,却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特别需要的心理营养。这个营养越充足,他的安全感就会越茁壮稳健。而安全感充足的孩子,在我看来是“天下能敌”的;假如父母不知道重视对于孩子的重要,因为害怕“惯坏”而减少甚至不给孩子重视,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值得,不被爱,而一个一直活在缺爱感觉中的孩子,内心就比较难以稳健,从而出现种种问题。

  重视孩子和溺爱孩子特别容易混为一谈,但却有本质的区别。重视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爱,建立安全感,从而将孩子“送”出去,走向独立;而溺爱是反过来,会让孩子尽量地依附父母,从而把孩子“拖”住不撒手。

  在我的观察中,溺爱孩子的父母特别多,而不重视孩子的父母也一样多。溺爱和不重视,都会导致孩子的内心有缺口。

  到底什么行为是溺爱,什么行为是重视?

  我最常用的办法就是问自己:这是孩子的需要吗?还是只是你的需要?如果是孩子的需要,你能够满足得了吗?如果只是你的需要,你要通过“做”在孩子身上来满足吗?如果我确定那是孩子的需要而且我为他这个需要去行动,那我觉得是重视;如果我确定那只是我自己的需要而非孩子的需要,我觉得我是溺爱。

  重视和溺爱还有一个区别是,重视孩子的需要,是我认真地倾听了,告诉孩子我听到了,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个需要,看情况来合理处理。处理可能是去满足他,也可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考量后,温和并且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拒绝;溺爱则是只要孩子有发出“指令”,不管自己的情况如何,能力怎样,都去满足,满足不了还觉得自己不好,甚至是孩子没有提出要求的情况下,就按自己的意愿想当然地为孩子做。重视里饱含尊重,但溺爱里只有害怕。

  举一个例子来说,现在,**提出愿望说想买一个玩具,我重视他这个愿望,就问他为什么想买这个玩具,他说他很喜欢,很想要,那我就看看这个玩具的价钱我能不能承担,如果能,我就给他买,如果不能,我就会和他解释,这个玩具你喜欢我知道,只是这个要花妈妈好多钱,妈妈有点买不起,通常情况下,**能够理解和接受。大部分情况下,**要买的玩具我都买得起,而我确认他是真的想要,我就给买了。有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不怎么提这方面的要求了,就算有时候提,我不同意,他也不会再哭闹而很快就接受了。

  如果是溺爱,那就是,孩子提出要买一个玩具,但妈妈发现这个玩具的价格高得她买不起,就去借钱买,并且在买来后告诉孩子说:妈妈为了给你买这个玩具,借了一百块钱,欠了一个大人情,妈妈让你高兴了,你以后可要听话一点!

  有人会说,孩子哪有知足的?他们都会有无穷无尽的要求,孩子提的要求,能满足的你都满足,他就会贪得无厌的,你不可能满足得完重视得清!

  够了,就会停止要。这就像我们吃饭,饱了,就会停下来不再吃一样的自然。如果孩子的每一个意愿,我们都认认真真的做到了重视,孩子享受到的爱“饱”了,所谓“贪得无厌”的孩子其实并不会出现。不仅如此,孩子的爱和重视够“饱”,他就会用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且做得很好,那就走向了独立。而让孩子独立,不是父母的希望吗?

  相反,会让孩子贪欲难填的是溺爱。孩子“贪”,那只能说明他得到的还不够。或者是不当。或者是不对。他还是在一直在要。要治疗孩子的“贪欲”,爱和重视就是良药。

  但有很多人根本不相信孩子有区分自己饱还是饿这人原本不容置疑的本能,在孩子还没饱的时候就着急着要撤掉他“爱的饭碗”,从而让孩子的内心一直营养缺乏,能量缺乏。

  有人还会疑惑:要重视孩子的需要,孩子确实想要,父母也给得起,就给了,那孩子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都不需要自己去努力,来得容易,他怎么知道珍惜呢?

  我的答案是:假如你种下一棵果树的树苗,并且特别希望这棵果树长大后结出很好很多的果子,那你是不是要先把这棵树苗好好浇灌好好照料,让它茁壮长成一棵树,再来期待它结出好果子?因为我们不会指望还是小苗的果树能结果。

  同样,一个人当小孩的过程就是享受被满足的过程,他的一切愿望都是为了成长,他的愿望要被重视,这是他的必需,也是他的权利。这些权利得到满足后,才有办法考虑结果的问题。我甚至觉得,孩子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吸收爱和重视。因为这是他懂得珍惜、懂得关心人等一切品质的基础。一切品质的建设和树立,都得在这个基础之上来进行。

  况且,被重视的感觉难道不好吗?一定是好的呀,那这很好的感觉,孩子会遗忘不珍惜吗?我觉得珍惜的品质是在父母重视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自然形成的。

  反过来,如果在孩子的“得到”之路为设置障碍,不敢轻易满足,那么就影响了他的学习与成长(这个学习是指感受一切东西),好比一个孩子他本来是能够好好地专注地学习画画的,但父母怕他不懂珍惜,于是让这孩子为得到一根画笔而费尽心思,那么,这个得到画笔的过程,就影响了他学习画画的时间,精力,挫败了他的兴趣。

  和不能惯坏孩子相并列的话是:孩子要从小养好规矩。这表面上很有说服力,但是相比孩子的需要而言,我觉得规矩是浮云。花儿的开放需要规矩吗?你会要求花儿怎么开,草儿怎么长吗?能要求得了吗?再者说,如果花儿草儿得到了足够的阳光和雨露,有了足够好的土壤(甚至只要愿意让其生长的地方,不必要多好),它们会不知道如何长吗?它们自然会有自己的生长方式,自然会去寻找,探索最适合自己的规矩。这就好比花儿会向阳一样。

  有一个法则,叫“崔克坦”法则。来源大致是,在荷兰崔克坦市,有人曾在交通管理上做过一项非同寻常的实验:不使用交通标志会怎样?结果却大大出人意料:非但没有交通混乱、没有事故频发,相反,行车安全好得出奇。由于人们无法机械地“见交通标志行事”,所以不得不更加谨慎地驾驶,小心翼翼观察四周环境,从而使行车安全系数大大提高。

  在人还是孩子的时候,有爱和重视当前提,孩子会自然地生发出规则,而不再需要大人设定太多的规则。就算不可能一点规则都不要,但我觉得这个规则可以很低,很少,很宽。

  我也常常忍不住会给**设置很多规则。但我也时时担心,我这恐怕不是为了他多好,而是在限制他。当他感觉到走正路受限,自然就会走旁路,比如撒谎、欺骗、偷偷地来等等。

  所以我还是想努力地给孩子大道。

  所有的人都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害怕没立好规矩,害怕孩子被“惯坏”。起跑线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如果人的生命有起跑线的话,这个起跑线在我看来就是爱和重视。要给孩子爱和重视,那就先打开那些“不能惯孩子”之类的束缚,打破那些对孩子“贪得无厌”之类的害怕吧。虽然对于如何界定溺爱和重视我还有些模糊,但我相信,那也好过我直接以“不能惯孩子,孩子要讲规矩”一杆子打死孩子的需要的做法。

【育儿:播撒重视的种子】相关文章:

我的母亲的作文03-01

我的体育老师的范文03-01

《曼谷的小象》的课堂实录03-01

人的气场是怎样炼成的03-01

尊重的作文03-01

美好的回忆03-01

感恩的心03-01

门前的小溪03-01

妈妈的生日03-01

真诚的作文03-01

家的味道的作文 我的发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