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政权,占西川之险,更兼刘皇叔重情重义的美名,系为汉室宗亲,还含五虎大将,该是夺取中原,统一天下的最有竞争力的一个政权,为何最终不仅没有实现愿望,而且走向灭亡,我们当慢慢分析。
西蜀,从一个方面影射出了三国的变迁史,在谈论蜀汉之时,也可从中汲取三国都灭亡的原因。
蜀汉灭亡主要有外部条件的影响,导致它发展较慢,还有就是其政权内部的诸多原因,首先看其外部原因。刚开始时,刘皇叔桃园三结义,虽是沛县一小吏,不过倒也逍遥自在,但是像刘备这种胸含大志之士,只要有能看中他的人,他在官场上估计会平步青云,这将对后来的发展有很大作用的。可惜没有这种人,使得刘备在众多小官位间不停的徘徊,虽然后来也发展了,被看中了,但就较晚了,像曹操,一直就位居高官,甚至位极人臣,大权独揽,使后来的曹魏政权发展的最快。孙氏家族也一直是江东名士,名望颇高,自然也容易建立政权。
后来,刘、关、张三人,历经磨难,终于建立了政权,虽未称王称帝,不过有了较多的实权。而当时,一代枭雄曹操十分奸诈“宁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心态使他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而东吴据长江之险,更兼孙氏家族一脉共承,励精图治,共统八十一州,北方曹操独霸一方,更兼西凉、南蛮,时时骚乱,使得汉中不宁。
看起来是蜀汉不占优势,实际在外部原因方面是多方面的原因,三个国家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外部缺陷,如西凉离北魏近,曾长驱直入北魏政权,东吴亦如此。所以外部劣势是推动三国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只不过是蜀汉表现的劣势更为明显而已。
自然因素也曾促使蜀汉的几场大战失败,只不过这不是主要的,便不多说。
蜀汉政权除了那些几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和自然原因外,还有几个致命的内部因素使其走向灭亡。首先是主将、指挥者甚至统治者的不听劝告,或用错人。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一些事便是典范。如当初魏延投奔刘备时,诸葛亮谏刘备魏延生有反骨,需要早除,刘备不听,后来魏延果然反,还踩灭了诸葛亮的本命灯。幸好诸葛亮早有对策,才没有酿成大祸。当刘备与诸葛亮谈论马谡时,诸葛亮认为马谡才华横溢,并且多次与诸葛亮心意相通,可刘备说马谡不足以担当大任。诸葛亮不信,结果失了街亭,对战局影响颇大,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而且关羽、张飞在关键时刻都没听谏,这一点在蜀汉政权的许多人身上体现,使蜀汉政权有许多大将陨落也是蜀汉政权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纵使那孔明有诸多谋略,也无法挽回其势。
在曹魏与孙吴政权中,这一点也尤为突出,可以说是在三国的整个变迁过程中,在所有政权都存在的一个重要的内部隐患。
其实,蜀汉政权还有一个不好之处就是统治者的性格缺陷,如当时刘备与曹操“煮酒论英雄”刘备便很害怕,虽然那是一种应对之策,不过在别人都称王时,刘备却迟迟不肯称帝,直到大臣们都苦谏了若干次,才勉强称帝。这可不时像曹操称帝时推让的那种故意为之,而是真的不想去称帝,虽说是重情义,但也由此而失去了许多好机会。刘家似乎是继承了软弱这一缺陷,从汉献帝就是如此,再到刘备,最后在刘禅,虽然他们都是聪明人,不过实在是有些弱了。
三国,一个慢慢衰弱的三国时期,就是因为人才越来越少,后来继承的统治者太弱,如曹睿、曹奂,如刘禅,如孙皓,都是如此。这才导致三国越来越弱,以致灭亡。
诸葛亮指定他的后人是姜维,但姜维虽有才华和谋略,却同样有不听劝阻的时候,诸葛亮不听谯周之言以致死,庞士元也是不听谏而死,姜维不听夏侯霸之言,从而轻视魏将,因而败战数次。而统治集团方面还有自大的因素在里面。早在蜀汉盛时,统治集团就有些自大,从而犯了一些错误,导致国力虽然越来越盛,但却依然未曾成功的进驻中原。而后来,人才一个个陨落,于是便有着诸多的隐性和显性表现,依次暴露,这在诸葛亮死后最为明显而后主刘禅又较为软弱,姜维又有些自大,于是蜀汉便走向衰弱。其余人等,皆无诸葛亮之谋或张飞之勇,且有些急功近利,为图中原,没有休养生息,从诸葛亮开始便是如此。更何况后来。
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皆成空,那些外部矛盾又更加激化,不久后,魏统治进犯蜀中,多方入侵,蜀汉在其盛时便未有甚作为,更甚此时!于是乎,一步步走向灭亡……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晋吞三国,蜀汉已亡!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