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形的力量》的课堂实录

2022-02-28 好文

  师:今天这节课,俞老师带来了一张纸。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已经知道了改变纸的形状,可以使纸的承重能力发生变化。那我们知道这张纸的承重能力是很差的,我们可以试一下(教师演示,在平放于两个勾码盒上的纸上轻轻地放上一个垫片,)它最多能够承受多少重量。它连一个都不能承受。那么你有没有办法,用很简单的方法,可以使他承受更多的重量?可以怎么办?

  生:把这张纸折一下就行。

  师:尽量简单。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把这张纸弯过来,夹在两个勾码盒中间。

  师:好的,你来试一下。(学生上来演示)

  师:是不是这样?是不是很简单?那么,我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种形状。这种形状我们把它叫什么?

  生:拱形。

  师: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就是拱形。(教师板书:拱形,PPT出示课题:拱形的力量)

  师:那么刚才有同学说,这个拱形,它的承受重量的能力比那个(平纸)要强,那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再试一下。(教师演示,在拱形的纸上轻轻地放上一个垫片)有没有倒塌?

  生:没有。

  师:还可不可以再加?

  生:可以。

  师:再加一个,轻一点,放的时候轻一点。这样它塌下了,垮掉了。那我们说它的承重能力是多少呢?

  生:一个。

  师:只能算一个,是吧。今天我们在实验的时候,就以它倒塌为止。倒塌之前承受的重量,就是它的承重能力。那么,拱形它为什么会比,他这个承重能力会比它(平纸)强呢?想不想研究这个问题?

  生:想。

  师: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拱形为什么能够承受比较多的重量。刚刚我们看到的这个拱形,为了方便大家交流,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拱形它的构造。(教师板画:  )

  师:这是一个拱形,那么拱形的这个最高处,它的顶端,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什么?(教师板书:拱顶)

  生:拱顶。

  师:拱形的下面,有两个和地面接触的地方,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拱足。(教师板书:拱足)是不是像两只脚一样?

  生:是。

  师:那么在两个拱足之间有一段距离,这一段距离我们可以称为什么?---我们可以把它称为跨度。(教师板书:跨度)一般桥梁它有一定的跨度。那么了解了拱形的构造以后,接下来我们要研究拱形的话,那我们要来制作一个拱形。先来看一下怎么样做拱形。我们要来做一个怎么样的拱形。(PPT出示:做一个跨度为12厘米的纸拱

  材料:拱纸1条、底座纸1张。

  制作方法:

  纸拱放在底座纸上,两个拱足放在底座

  纸的两条竖线记号上,如果超过12厘

  米,就把拱纸圈拢一下,再放到底座纸

  上,不到12厘米,请你轻轻地拉开拱纸。)

  师:我们要来做一个跨度为12厘米的纸拱。我们先看一下制作的'方法:一张纸条,拱纸,这张纸比刚才那张纸要厚一点,还有一张底座纸,在你们的抽屉里,你们可以把它拿出来,(学生从抽屉里拿出一张拱纸和一张底座纸)按照这个方法,请你这个跨度为12厘米的纸拱做好。做好了举手。(学生动手操作)

  师:如果它超过了12厘米,那么你把它圈一下,把它圈拢。然后不到呢拉开距离,拉到12厘米为止(教师同时示范)。

  师:好了吗?(教师巡视。)做好了就坐正。

  师:那我们做好了纸拱以后,接下来我们怎么来研究呢?那我们来看一下研究的方法。在我们的抽屉里还有一张实验记录单(教师出示实验记录单),可以把这张实验记录单先拿出来看一下。(PPT出示:实验要求:

  (1)拱形跨度为12CM。

  (2)先画好实验方法示意图。

  (3)垫片必须轻放在拱顶(一个一个加垫片、竖叠)。做好实验记录。

  观察记录:随着纸拱承受重量的增加,拱纸的形状有什么变化?(画图或者文字描述)

  (4)实验完成后把实验器材原样放好,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这张实验记录单,大家有没有看到,我们今天一共要做几次实验?

  生:4次。

  师:那么这4次实验,要求是这样的。第一个,拱形跨度为12CM,一定要控制好。在做实验之前,先画实验方法示意图,实验方法示意图怎么画呢,在上面我已经帮你画好了一个拱,那么实验1,就是在拱足旁边不加任何物体,直接把这个重物从拱顶放上去,看他能够承受多少重量。垫片要轻放,竖叠,一个一个加上去。第二个实验开始,要用螺帽了,你们下面有一袋螺帽,还有一个信封,这个信封里面还装着垫片,这是我们等一下实验要用的材料。然后等一下你这个螺帽怎么放?你可以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来试,放的时候怎么来表示呢?比如说,那个螺帽我们可以用一个圆圈来表示,这个螺帽你放在这里,这边也有一个螺帽,两个螺帽是这样放。当然你也可以放到其他位置,都可以自己设计,但是你在这一组实验当中,最好能够方法一致。因为我们要比较它们承重的能力的。在第2、3、4三次实验放的时候要注意方法要一致。还有一个是我们在实验的过程当中,我们要进行观察记录:随着纸拱承受重量的增加,拱纸的形状有什么变化?要求画图或者文字描述。这个在实验记录单下面,有没有看到。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你要把这个变化,拱纸形状的变化给画下来,或者用文字写下来,你不会画的就用文字记录。最后,实验完成以后,把实验的器材原样放好,可以在小组里面讨论一下,分析一下你们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这样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清楚了我们就可以开始实验了。8:56

  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教师巡视,(师:螺帽现在要不要动?注意不要把纸拱折掉。)

  个别指导。20:22

  师:差不多了,下面请你把这个实验材料都原样放好。接下去我们就要进行汇报了。请你把材料放好,垫片都放进信封里面,仍旧放回抽屉里面,放到下面,就留一张实验报告单。(教师指导学生整理实验器材。)

  师:下面我们从第一组开始。请你们先把这个你们组的实验结果(报上来),我们按照顺序,你只要报4个数字,连续的报下去。开始。

  数据汇报结束22:08

  师:我们来看一下,你们发现---,你们做了这个实验以后---。我们看一下这组数据,好像有一组数据比较特殊。(教师用粉笔圈出来)是第4(小)组的,第4(小)组的同学,能不能上来给我们演示一下你们做的这个实验,是v

  师:先把12厘米(跨度控制好),两个人合作。教师指导、协助。

  学生放了2个螺帽后,纸拱没有垮,(下面学生开始哄笑)。

  师:继续。轻一点,这样扔下去的。第三个螺帽放上后垮了。

  师:要不要再做一次。

  生:要的。

  师:再做一次。

  两个学生继续演示实验。

  师:你们有没有找到原因。为什么只能够承受1个垫片?

  这次学生实验结果是只能够承受1个垫片。

  师:现在好像是只能承受了1个(垫片)。再来一次。

  两个学生再次演示实验。结果是放上2个垫片后只支撑了一会纸拱就垮了。(下面学生又哄笑。)

  师:就这样,下去吧。那么,大家觉得,他们这一组数据,看到了,确实有一次它只只能够承受1个垫片。那么可能是什么原因,我们等一下再分析。现在来看一下你们的发现,好不好?第一组能不能说一下,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发现,随着垫片的个数增加,拱顶会越来越矮。

  师:你们发现这个形状的变化了,是吧。拱顶会越来越矮。好的。还有吗?你说。

  生:当承受重量越来越多,拱纸会往外打开,同时拱纸也会变矮。

  师:哦,拱足也往外移开了,能不能上来画一下。拱顶发现变化了,拱足也发生变化了。是吧,能不能上来画一下。请刚才发言的第二位同学上来画,其他同学在下面看她画示意图。

  师:(指拱顶)你这里为什么画2层?

  生:越来越往下了。

  师:越来越往下了。其他同学,其他组的同学观察到这个现象了吗?

  生:观察到了。(有个别好像说:没有。)

  师:观察到了。是吗?非常好。(教师指黑板上的示意图)观察非常仔细。

  师:刚才两个组的同学汇报,发现—随着和垫片在增加,它的承重能力在增加,还有一个,发现了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来分析,形状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什么原因?(学生一下子不能回答)我们小组里面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倾听小组讨论,适当指导。板书:1、为什么会变形?2、为什么加螺帽承重力增大?

  师:这两个问题有没有想清楚?好,你来说。

  生:为什么会变形,这是因为我们放上去的垫片是有重量的,还有垫片放的越多,它就越沉,然后它就变形了。

  师:哦,这样它就变形了。还有同学想说。你说。

  生:螺帽(应该是垫片)放在拱顶,然后力就从那个两端这样子往下,然后拱足的跨度变大,然后就是往两边,直到拉平为止,上面也有力,然后就会往下压,它就变平了。

  师:你能不能上来画一下。比如说,他说这个拱顶上面承受垫片以后,它是不是有一个向下的力,(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拱顶受到的压力)然后会怎么样?(请学生继续画示意图,学生在两个拱足处画了两个向外的力。)

  师:往这两边传递。是吧。

  生(众):对。

  生(画):然后这里就会往下。(在拱顶下画向下的箭头)

  师:往外面怎么样了--推,是不是有往外面推啊,还有一个是继续往下的,这里面凹下去了。好的。分析得非常好。那么我们把这一个力,就叫做---(教师板书:外推力)

  生:外推力。

  师:当拱顶受到压力的时候,它会沿着这个拱(有学生在说:弧)向两边传递,出现往外面的外推力。是吧。就把这个拱压垮了。那么,为什么增加了螺帽,它能够承受垫片的数量就越多呢?这是为什么?你说。

  生:因为螺帽将它两边的(外推)力固定在一个地方,这样的话---

  师:螺帽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固定。

  师:有没有更加确切的说法。你说。

  生:螺帽支撑住了两个拱足。它的往外(撑开)速度在变慢。

  师:好的。有道理的。还有没有想说的?

  生:螺帽减少了外推力。

  师:螺帽在减少外推力吗?外推力会减少吗?这个外推力会不会变?(有个别学生说:不会。)外推力是不变的。外推力是随垫片数量增加而增加的。螺帽它主要起到了,刚才一个同学讲的—固定,或者说,我们也可以说它阻挡,它跟外推力的作用是怎么样的?

  生:相反的。

  师:相反的,你要往外推,我要怎么样?阻挡住。那么,螺帽越多,为什么承重能力就增强,(承重能力)越大呢?是不是它阻止这个外推力的力量越强?是不是这样?好了,那么现在,谁能够来说说看,拱形为什么这个承重能力(强),我们来比较一下,跟这个平桥。(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座平桥)它为什么拱形这个承重能力比较强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受力情况。这样一座平桥,当它受到压力的时候,我们刚才看到了,这个平桥怎么样了?直接就往中间凹下去了,那我们跟拱桥比较一下,有什么不一样?(教师指平桥),它有没有分散到两边去?

  生:没有。

  生:拱桥有一部分会扩(分)散到两边去,而平桥直接往下压了。

  师:对。直接往下压。(教师指拱形)它这个力分散到两边,相对中间的压力就减轻啦,这样拱形的承重能力就增强了。好了,今天接下来还有一点时间,俞老师还有一样很好玩的东西。(出示塑料拱桥积木材料)我们中国有很多的石拱桥,

  那么今天我们就用塑料的积木块来搭一座拱桥,看一看它能承受多大重量,好不好。(教师发放材料,学生动手操作。)33:02

  师:想一想,应该先搭什么?不会搭的,你可以看我是怎么做的。(教师在讲台前演示,学生都管自己在做。)

  师:先固定住两个拱足,然后呢,把这些材料一块一块装上去。我已经搭好了。然后试一下(教师演示手掌用力往下压拱桥)。(观察),当这座桥没有受到压力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受到压力又有什么变化?试试看,你能不能把它压塌。(教师到小组中指导)

  师:(教师演示手掌用力往下压拱桥)压一下,这座拱桥的承受重量它有什么特点。你压力越重,你会发现:它的桥面之间会怎么样?越牢。这个稍微一来就倒掉了(教师演示没有用手掌往下压住的拱桥,一推就倒掉了)。

  师:请搭好的同学可以拿上来,可以测试一下。(教师演示在拱桥上叠放整盒的勾码),有没有问题。

  生:没有。

  师:你发现它越压,这座桥它的桥面之间结合会怎么样?越紧密。所以它这个承重能力是很强的。37:14

  师:已经做好的举手,还没有搭成功的赶紧。37:36

  师:好了,今天这一节课

  简评:

  整堂课凸显“朴实”。从教师演示,师生协商,学生探究,到数据分析,后续研究,整个结构似乎没有太多新颖的处理。然而这恰恰是我们需要的科学课。

  教师演示引发学生认知需求。可能我们现在的科学课,太多的小组活动,而冲淡了教师演示实验的功能,更多的是教师在小组内帮扶着学生完成实验。俞波老师课堂一开始的演示实验紧紧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当一个垫片放到平纸上时……,当一个垫片放到拱纸上时……,现场寂静而又有点紧张。如果俞老师这个时候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种形状的纸,在受力时发生了怎样的运动过程?”可能课堂的紧张度会更高。课的引入部分能调动学生的紧张情绪,这是难能可贵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将促使学习紧张度的延续。

  学生探究实验用时14分12秒。我们的学生太需要长时间段的探究空间了。俞波老师设计的学生实验,让学生有将近15分钟的活动时间,是给学生以主动的一大进步。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有机会反复验证自己的实验结果;学生有机会通过小组讨论来确定下一步的活动;学生能反思小组的实验,进行改进……等等。这是正真的探究实验的开始。

  师生交流中对“某个数据”的较真。俞波老师在学生探究实验后,安排了10分钟左右的交流活动,这个环节走在大多数科学课的前面,没有了某些科学课虎头蛇尾的迹象。特别是俞老师对第4小组一个数据的分析:置疑、重复实验……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分析数据,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养,俞老师在这里给孩子们以潜移默化的强大影响。

  或许,俞老师在语言组织,以及课程的延续性上还有待改善,但是就“尊重孩子的真实需求、尊重科学的实证意识、尊重课堂的时效实效”等方面来说,不失为一堂优秀的课。

  做一个朴素而真实的科学教师,给学生一个安全而自由的探究空间,把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这将是小学科学课堂新的趋势

【《拱形的力量》的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秋天的雨》的课堂实录02-27

《池塘边的叫声》课堂实录02-27

关于《巨人的花园》课堂实录02-27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的课堂实录02-27

《惊弓之鸟》的课堂实录02-27

《该怎么办》的课堂实录 02-27

请相信挑战的力量作文02-26

长春版《看地图的乐趣》优秀课堂实录02-27

《比尾巴》课堂实录与评析02-27

真理光力量作文02-27

小白鲸表演作文 有趣的谈话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