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拳源及其拳路技艺哲理初探

2022-11-15 好文

  峨眉拳是四川峨眉山僧道所传习的地方性拳术。自明代见诸文字以来,一直繁衍不息,它以顽强的生存能力流传在国内外许多地区,实为人们公认的中华武术中的重要技术流派。可惜,时至今日,研究峨眉拳源与技术体系者甚少,探索其拳路技艺哲理者更是少之又少。笔者为着继承、发扬峨眉拳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使之继续造福人类,特拟写此文,以供武林批评斧正。

  一、峨眉拳源考

  在近几年来全国大规模的武术遗产挖掘、整理之中,使深藏在民间的峨眉拳术得到整理和推崇。大量文中资料证明,神秘而玄妙的峨眉拳术,不仅存在于民众之中,而且还有着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风格和技术体系,并流传在四川、湖南、河南、山东、河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贵州、福建、广东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和东南亚各地。有些地方,如广州市、香港、台湾等还成立了峨眉拳研究社(会),从事峨眉拳之研究与传播。笔者生长在峨眉拳之故乡,探讨峨眉拳有年,在全国性报刊、杂志上先后发表过《峨眉拳初探》、《峨眉派五虎拳》、《峨眉缠丝拳》、《峨眉派稀有拳种简介》以及专著《蹲桩拳》等数十篇有关峨眉拳技艺文章和著作。承全国各地武林志士和峨眉拳爱好者之鼓励和帮助,近年来峨眉拳技艺研究虽有进展,但探其拳源、论其拳理、剖其拳艺、概其拳击很欠深度和广度。尤其对于峨眉拳源更缺考证。过去唐豪先生对峨眉派进行过研究,仅作了了般性考证。随着时代的前进,武坛上研讨峨眉拳文章渐多,这对揭开峨眉拳神秘面纱,发扬其精粹技艺有着积极作用。但是,在研讨峨眉拳的论理中,有的以一拳路而统称峨眉拳者;有的则自称为峨眉拳之正宗;有的引文断意失去研究价值。笔者虽著文独说,仍难免有管窥之见。可知,研究峨眉拳源难度之大,好在当今武坛,广开言路,谬误逢有公论。

  峨眉拳,作为峨眉武术精华而流传于世,自明代以来,历时数百年,不断继承、发展成为一大技术体系,被武林公认为中华武术三大技术流派之一。

  峨眉拳源远流长,有关踪迹,散载于一些史料文摘之中。例如:

  其一:《太平宇宙记》记有“巴族廪君善投剑、精弓矢。”《吕览》载:“宾人好武,善铁使棍”。《华阳国志·蜀志》有“蜀族五丁举万钧”之记载。上述引证说明自古以来,四川境内蜀民尚武、巴人善剑,成为峨眉拳源。有关峨眉拳械见诸文字则始于明代;明人唐顺之在《荆州先生文集》卷二中写有《峨眉道人拳歌》,对峨眉拳技艺和峨眉道人之功夫进行了精辟的描述;明人程冲斗著有《峨眉枪法》一卷,称其枪法由峨眉高僧恩所传。据《清人述异》记载:“明遗民陆孚庭先生精通武艺,其所擅长梅花枪法,为蜀中峨眉高僧所传。”

  峨眉拳以内练气血运转、外练击法为主,讲究神形兼备、内外兼修、功法一体、亦刚亦柔,刚柔相济。因此,峨眉拳常以峨眉气功为内修之根本。故,峨眉气功历史悠久,据《峨眉山志》记载,唐代供都进士在峨眉山观看道士表演《玄鹤功》后,曾写到:“古称天柱连九天,峨眉道士栖其巅,近闻教得元鹤舞,试凭除却青芝田。”元鹤舞即玄鹤功,属峨眉气功之一。据巨赞法师著文所载,峨眉气功之精髓荟萃于《峨眉十二庄》之中。巨赞法师说:“南宋时,峨眉山白云禅师初本道教徒,后削发为僧,他运用道、医两家对人体的阴阳虚实、脏腑盛衰原机理,结合佛门中的动静功法,经过多年探讨,创造出了这套峨眉十二庄功法。”上述引证,说明峨眉拳源历史悠久。为再深入探考峨眉源源,特再引文佐证。

  佐证例:其二、据中国奥委会新闻与出版委员会、香港国际企业公司出版的《中国武术》说:“峨眉武术因源出于四川省著名佛教胜地峨眉山而得名,长期流传于四川民间。可惜流传不广,不少套路和功法已经失传或濒于失传。峨眉派源起年代已无砍鉴史料可考。据说,此派的形成晚于少林和武当两派,是兼采两家之长而独树一帜的。”

  其三,成都体育学院习云太教授所著《中国武术史》(1985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第二部分第十三章拳术第四十一节四川地方拳中写到,四川峨眉山“山上寺僧,在早晚参禅念佛之余,常弄枪使棒,踢腿、练拳。寺僧练武吸取了四川地方拳术的等点并逐渐形成了峨眉派拳系。”并指出“峨眉派拳系,是四川土生土长的拳术,远在明代唐顺之《峨眉道人拳歌》中就有记载,并且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套路形式。”“说明远在明代,峨眉拳已引起人们重视。”

  其四,著名体育记者李高中在其《峨眉真功夫》(1985年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专辑中说:“峨眉山,不仅是‘佛门仙乡’,也是名扬中外的峨眉武术发源地。”“峨眉武术兼备佛家与道家之长,既吸收了道家的动功,又有佛家神修的基础,独狼子野心了一套动、静相结合的练功方法,这种方法与各种拳术、器械及散打技艺结合在一起,组成了峨眉派武术体系。”并强调指出“到了明清,峨眉山寺僧逐渐形成了全国闻名的峨眉武术。”

  其五,据《湖南省武术拳械录》下册记载“湖南峨眉拳属外来拳种,我锉四川传入,据说是四川峨眉山龚真僧所创。”“岳阳地区的平江、临湘一带,据传是清光绪初年有四川武士吴艾,在长寿、金龙等地传授峨眉拳艺。又1909年峨眉武士洪椿湘在平江传下峨眉拳术。”“武罔县刘朝监,原笈四川荣县,1917年跟表叔吾飞真人学峨眉拳术。”可见,峨眉拳艺在清代已流传到四川以外地区。

  其六,峨眉拳除流行于湖南各地外,还流行于素以“武以地名,地以武显”的中州地区。据《河南省武术拳械录》第九集二十五《峨眉拳械》一节记载,流传于许昌、周口地区的峨眉拳秒四川峨眉山普济禅师所创,后经慧觉禅师传入河南,继承人有孟宪超,后传芦绍庆等人。

  其七,据《四川体育史料》武术专辑(1984年第5期杂志)所刊《峨眉武术初探(初稿)》一文说:“峨眉武术,是以四川的名山——峨眉山而命名。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到了宋代,逐渐形成了峨眉武术的体系。”并较肯定的说:“峨眉武术形成之后,得之于四川峨眉山。峨眉二字,广而言之,为古巴蜀(今四川省)之称。因此,无认结实去和现在,凡在四川内流传久,根基深,具有地方风格的拳种,均属峨眉武术。”

  除以上引文外,对峨眉拳源还有各种议论。例如:孟宪超曾著文《峨眉拳》发表在《武林》杂志1986年第4、5期(总期55、56期)上,该文说:“我在重庆十三中读书时,曾学过一段拳术,属峨眉拳法,并抄记一些拳谱。”“我认为这是一门女子创立的拳术。其理由有三:其一,拳志言:“”祖先原为一道姑,后入佛门;其二,以峨眉刺应为女子头上的发簪为据;其三,拳术中招式名称多与女子有关为由。”“所以我认为峨眉拳应是一门女子创立的拳术无疑。”像孟宪超之类的论点,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例举。

  综上所述,峨眉拳源最晚也起于明代,因其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追溯其源将上逆至蜀族的蚕丛时期。放眼当代,峨眉拳仍保留着四大类(即峨眉高桩拳、峨眉矮桩拳、峨眉客架拳、峨眉法象拳等类)、八大门(即僧门拳、岳门拳、赵门拳、杜门拳、洪门拳、化门拳、字门拳和会门拳等)、十八家拳(即火龙拳、余家拳、峨眉剑手、钱家弦虎拳、峨眉六合拳、峨眉八卦连花拳、峨眉猴拳、峨眉罗汉拳、盘跛拳、缠丝拳、峨眉派蛇拳、虎爪拳、绿林短打、青城洪拳、满手拳、梅丝拳、鹞子拳、峨眉地功拳等)。

  峨眉拳技艺以关、盘、跛等手法作点穴、拿筋、断骨、攻喉、截足、挫肋、击打、踢踹为主要击法,讲究手快、眼明、步活、身灵。常侧身进击,单边攻防,借力巧打。尤其突出五峰(即头峰、肘峰、肩峰、臀峰、膝峰)、六肘之运用,峨眉拳谱说:“见拳出拳需用腿,封裆锁脚肩肘沉,心似寒潭静如水,气似长虹贯日月,势如猛虎出山岗,疾似渴龙奔大江。”总之,峨眉拳技艺的共同特点是:拳法多、腿法少,身法灵、步法活,“功法一体,以气摧力,内外兼修,亦刚亦柔,动静结合。”

  二、峨眉拳技艺具有鲜明的哲理性

  几百年来,峨眉拳技艺发展不息,其根本原因在于峨眉拳技艺内具有鲜明的哲理性。这种哲理性即是其拳理,又是拳艺发展的必备条件及理论依据。探索其哲理,能动的运用其哲理,才能使峨眉拳技艺得到科学地继承和发展。峨眉拳技艺中的哲理很多、很深。本文则着重探讨以下五点:

  (一)峨眉拳技艺具有浓厚的攻防搏击意识

  所谓意识,是指客观世界以抽象概括的形式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由人们所处的社会所决定的。峨眉拳技艺中浓厚的武术意识,四川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攻战、争斗、打擂、习武中所养成的勇武好斗习性并使攻搏击艺术化的客观表露。峨眉拳技艺是人体为伺机待动的各种静定姿态与进击防卫闪躲技击法运用时各种动态以及内在的神态所组成。其中的神态即为峨眉拳技艺中的意识。这种意识,是通过练拳者的大脑思维活动在头脑中对某个动作所形成的一个概念,对某个具体动作的反映。四川人自古以来生活在地处“西僻之壤”的四川盆地,气候特殊、地形复杂,巴蜀民众勤劳勇敢,尚武善斗,素以灵巧著称。因此,凡练峨眉拳必须带着深厚的攻防搏击意识(即带有强烈的敌情观念),做到与假设之敌进行模拟拼搏,精神高度集中,神思敏捷,身灵步活,拳脚生风,击法变换于瞬间,做到“有形打形,无形打影。”

  峨眉拳技艺的深厚意识,是拳师们在长期的习武实践中产生的。是拳师们大脑这种高级组织的特殊物质的机能,因此,意识活动是在人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活动。意识是人脑的属性。也即是说,峨眉拳技艺的浓厚意识,是可以培训的。其能动作用反过来对技艺的运动实践又能起支配作用。拳师们常说,练拳先明意,练技必明法,意由景生,法由意出,意变法变,审时度势,在气质上压倒敌人,故练峨眉拳技艺十分强调胆壮、气足、力雄、法准、机巧。

  强调武术意识是保护武术特色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当今,武术作为竞赛项目,正在推向世界,必将成为国际体育竞赛的重要内容,凡是只表现原始击打或向舞台化、戏剧化方向发展或以殊死搏杀、抒发感情等意识都不符合武术哲理的。

  (二)峨眉拳持艺既是中华武术的属性,又具有四川地方拳术的特殊属性,这两者的统一是峨眉拳发展成独立的技术流派的重要原因。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了众多的技术流派,这些技术流派都具有鲜明的攻防技击性;能强身、自卫、祛病、益寿、陶冶情操、文化娱乐;并有对抗形式、套路形式、练功等运动形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而成了武术的整个体系。武术的内容和形式及其鲜明特点、多功能性的作用成为中华武术的共同属性。这种属性,有别于戏剧、电影中的武打;有别于舞蹈和杂技。峨眉拳技艺,除具有中华武术的普遍性之外,还独具有手法细密、一法多变、掌指兼用、身灵步活、拳脚生风、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等特点。这些特点,就是峨眉拳技艺的特殊属性。在峨眉拳技艺的发展过程中,拳师们不断地吸取各技艺流派技击精华,充分发挥四川人机智灵巧、顽强勇斗精神,打法则以偏侧滚进、单边攻防、以巧制化、以小制大等特点,从而使其技艺不断创新、不断发展。这种在继承中华武术固有的蔟防技击性和运动形式基础上,充分发挥四川人拳术技艺独特打法、使之扬长避短,从而使峨眉拳技艺既有中华武术的普遍属性,又具有四川地方拳术的特殊属性,这两者的对立与统一才是发展独立的技术流派的重要原因。

  (三)演练峨眉拳技艺要突出拳术中“刚与柔、快与慢、动与静、虚与实、高与低、轻与重”等矛盾的相互对立与统一,这是拳艺风格的重要标志。

  武术的生产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并从原始的争斗逐步发展为带法则性的技击艺术与固定的套路运动艺术,从本能的自卫、无意识的活动,发展成能动的、有意识的技击运动,并向着多功能性的体育竞赛项目方向发展,从中国向世界推广,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这些变化和巨大发展,使武术技术内部结构,尤其是它最本质的攻与防的技击方法发生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由低级逐渐发展为高级,动作由简单到复杂,套路由易到难,整体技术由原始击打发展为较为科学的技击艺术。峨眉拳技艺的发展正是如此。研究峨眉拳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社会的需要,而在于拳术中攻与防技击方法的相生相克,即基本击法与基本防法的对立与统一;常用攻防与绝招奇法的矛盾与转化;一般动作与难新动作的相互依存与统一。这些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峨眉拳技艺,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为生动,风格更加突出,套路机构更加严谨,布局更为合理,演练技巧更趋高级化。

  为了使峨眉拳技艺的运动节奏更加鲜明,运动特点更为突出,运动风格更加绚丽多姿,在演练固定套路时,一定要使套路中“刚与柔、快与慢、动与静、虚与实、高与低、轻与重”等矛盾越鲜明、越统一越好。要正确处理好演练技艺中的各种矛盾,就必须明确它们的作用和关系。例如下面所述各组之矛盾。

  “刚与柔”这对矛盾在峨眉拳技艺中尤为重要,早在明代唐顺之所作的《峨眉道人拳歌》中描述练拳刚时“忽然竖发一顿足,岩石迸裂惊砂走。”柔时“百折连腰尽无首。”练拳必须刚健有力,柔中寓刚,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峨眉拳技艺所求之刚,是指肌肉收放的速度力量的外露,是拳风之外象,需具有阳刚之健美。所求之柔是指四肢、体躯的肌腹、关节健膜的最大牵张、各主要关节活动面最在幅度的伸转或多轴性运动。刚与柔的关系在峨眉拳谱中已有论述,拳谱曰:“阴中有阳,柔中育刚,以意示形,形似神同,以柔为本,以刚为用,刚柔得中。”因此,“刚与柔”的相互变化与合理的使用,是演练好峨眉拳技艺的一大劲力法则。

  “快与慢”是峨眉拳技艺中运动节奏的具体表现,快与慢要相互依托,互为其根,有慢才有快,有快才有慢。多数峨眉拳讲究“慢拉架子快打拳。”慢时“鼻息无声神气守”,如木偶似的轻柔细缓,但一书起来则如星女掷灵梭“一撒通身皆是手”。峨眉拳谱记载:“手脚齐出方为真,借力使力须抖劲,拳脚勇锐快当先,招尽势定慢中静。”这种以快打慢、以快制快、慢中待发、快慢相兼的技击原则,正是峨眉拳运动风格之表现。快与慢的正确处理是快而不乱,慢而不散,以快为主,在快中求准,快中坟稳,快中求活动,快中求美,快速有力,快慢相兼。强调快,应防止“一快遮百丑”的思想以及“慢中求细活”的做法。应保持适中的单式动作与段落的速度力量和整套的速度耐力,使快与慢这对矛盾调剂出运动旋律,这种运动旋律感愈强,峨眉拳技艺的运动节奏感就愈强、愈美。

  “动与静”的矛盾关系是“以静为动为奇。”“默然而处,亦动也。”故有“动极而求静,静极而生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识为峨眉拳技艺发展的内在原理之一。

  “世界恒动”,“生命在于运动”,这是人体固有的属性,动是指人体科学地运动,这是峨眉拳技艺的基本动态,这种动态包含着踢打摔拿劈刺抡砸多种击法(并突出“五峰”、“六肘”之运用)以及身躯拧旋折叠、吞吐浮沉、俯仰屈伸;步法的腾挪闪展、进退变换;表现于内的动则是气血的流畅、精神的聚歙、神思的敏捷、判断的准确,反应的及时。在拳艺演练的全过程,动为主体、动必有法,法之成技,技之成艺。因此,峨眉拳之动具有强烈的时空感、准确性、健美观和节律性的技击实用价值,是有意识有规律的技击术活动。拳艺中的静,是法之成势,即运动击法的准备与结束时身体之姿态。是蓄劲待发、伺机攻击或防护的特殊形态。这种形态包括各种步型、手型、身型、平衡、站蹲静定姿势,有着严格的规范和要求。这类静定形态,带着强烈的攻防搏击意识,形成丰富多姿、优美自然的技艺造型。故峨眉拳中的静定形态具有很了的文化艺术欣赏价值。从心理学方面讲,拳艺中短暂、一瞬间的静定,能使精神高度集中,并通过人体感觉感知体外时空、景物、敌意等各种客观条件的复杂情况,使头脑在安静状态下做出最迅速、最果断的反应,从而使拳艺达到动速静定的境界。因此,峨眉拳技艺中的动是永恒的,其静是相对的,暂时的。动与静在拳艺中的正确使用,是击法的一大特点。

  “虚与实”是峨眉拳法善用的一大原则。四川人体质轻灵,本力不如北方人雄厚,在散打时,常采用“避实击虚”,以巧制胜。拳经说:“开合虚实,即为拳经。”这就指出,攻出时要开之以虚,诱敌深入,伺机反攻。防守时要合之以实,使敌无暇可击。峨眉拳技艺讲究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令人莫测。在拳艺中则表现为重心为偏侧以利步势之变换,其脚就有左虚右实右或右虚左实之分;其手法因常以单边攻中带防、防中含攻,攻守兼备,故称之为实,防之谓虚,以实击虚,一击必中,一触即分,用虚化实,虚而引之,使敌进击之力失去攻击点。拳谱云:“实打实,拼蛮劲,虚打虚,空稀稀,实打虚,伤骨筋,虚化实,省气力。”因此,练拳较技,必明虚实,拳艺方能更精进。

  “高与低”这对矛盾反映在拳艺中是指动作结构上的变化要有高有低之变化。因此,峨眉拳路中,就有高桩与矮桩之分;有满手与短手之别;身法上有挺展放在与收缩紧小之异。拳谱讲:“高打矮,长手宰,矮打高,往下掏,不高不矮拳脚招。”又云:“来得高,用手挑,来得矮,用手宰,不高不矮用手排。”峨眉拳演练风格上多有高低起伏、扭旋折叠、俯仰伸屈等变化。因此,有“龙行虎步,鸡身猴形、五掌七掌、鹏尽凤腾”之说。

  “轻与重”之矛盾表现在峨眉拳技艺,是以形喻势的又一体现。拳谱云:“强打蜻蜒点水”样的轻灵巧打,“弱打似猛虎扑食”样沉重勇猛。讲究轻如蜻蜒点水,重如铁锤击石。击拳以气摧力,快而有力,发腿似野马飞蹄,掌指点穴似离弦之箭,疾步似燕子穿云,势沉如高山巨鼎,窜蹦似猿猴攀枝,静沉似龙盘虎踞。故,峨眉拳技艺一招一势重如铁,一法一式轻如叶。轻为突出重,重为轻之根,轻重缓急,使演练拳艺更趋技艺的悠扬旋律。

  以上所述“刚与柔,快与慢、动与静、虚与实、高与低、轻与重”等矛盾,均在拳艺中综合性的表现,从而使峨眉拳技艺更富有地方性、民族性、科学性、技击性和艺术性。其中各组矛盾越尖锐、越统一,拳艺的韵律性就越高,其技击艺术性就越好。

  (四)客架拳术是外来拳术衍变成峨眉拳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根据四川省武术遗产挖整小组几年来的调查和统计,目前仍流传于全川各地的外来拳术如少林拳、各式术极拳、南拳、八卦拳、形意拳、通臂拳等等近百个拳种,其中,在部分还保存着原始母拳的内容、形式、基本方法和运动风格,可是有部分外来拳术套路,如关西拳、关东拳、少林拳、江西拳、湖北拳、湖南拳、福建拳、广东拳等等,因其长期流传于四川民间,被拳师们世代改革,虽然保留着原来拳路的主要特点,但人击法内容、动作结构、演练技巧诸方面都作了许多改革,使之具有四川地方拳艺之风貌,这种因其动作、技击法数量的增减、使之达到质的变化的拳术,称之为峨眉客架拳。如青城洪拳大别于少林红拳。又如峨眉派字门拳,虽母拳来自江西字门拳,但经蜀中拳师不断变革,历时百年,终成独具四川拳味的108字的字门拳术。再比如,少林拳原本出自河南嵩山少林寺,因传入四川时日很久,川中拳师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增添四川拳技,不断吸取四川拳法之精粹,致使原来拳路风格大失,形成一种新的拳路,这就是峨眉少林拳。

  峨眉客架拳有近百个拳路,各拳路各具特色,但共同的特点是:动作明快、手法细密、架势开展,腿柔而刚,劲发短快。讲究短快。讲究盘、拨、砍宰、穿绕、撩挂等的纵横变化,一法我灸,一掌多用,步法灵活,窜蹦闪展、起伏折叠,要体现出轻、快、稳、准、美等风格。峨眉客架拳既具有外家拳法技击精髓,又具备内家拳法之功力,强调内外兼修、动静结合,刚柔相济。

  外来源术,衍化成峨眉拳技艺,受着种种因素的制约,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在几十年、上百年的运动实践中,原拳太从量变到质变的全过程,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积累实用招法和新奇动作。不断丰富客家拳技艺。从而形成为峨睚拳技艺中的一大类别。

  (五)正确地处理好继承和发展辩证关系,是振兴峨眉拳技艺的关键。

  中国武术协会主席、武术研究院院长徐才曾在1986年3月举行的全国武术遗产挖掘整理总结表彰大会上说过:“通过三年来,武史上第一次有7841人参加的全国性的大规模武术普查、挖掘、整理工作,成绩显著,硕果累累。首先完成了摸清家底,编写各地方拳械录的历史使命,全面、系统而又科学地确定了在全国范围内,源流有序、拳理分明、风格独具、自成系统的拳种129种的调查、记录和录像,编写出《中华武术拳械录1—4卷》,掌握了大量的地方拳术资料。”四川省武术挖整小组因挖整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

  在全国大规模地武术挖整过程中,濒于失传的峨眉拳技艺和功法相继从四川、湖南、河南、安徽、山东、河北、湖北、广东、江苏、贵州各省民间挖掘出来,有的已经整理成册,如安徽省编整成文的《峨眉坤派拳》;河南编写的《峨眉拳》;四川省出版的《火龙拳》、《蹲桩拳》、《峨眉缠丝拳》、《峨眉三十六闭手》等等峨眉派拳术。在《四川省拳械录》六卷中搜集、汇编了三十多种峨眉拳种,近两百个拳械套路。上述种种成就,很有力的抢救了人们公认的峨眉派武术技艺,使其得以保存下来。但是,要使峨眉拳技艺得以很好的继承的发扬光大,关键的问题是正确地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由于老一辈拳师们相继去世,健在的则年事已高,身怀峨眉拳技艺者又散布各地民间,不少优秀拳艺已经失传或后继无人,这就迫使武林志士必须尽快地把峨眉拳技艺中的精华继承下来,要大力抢救这部分优秀的文化遗产,采取各种措施,首先把已经挖整出来的,把有健身、防身、祛病等峨眉拳套路学下来,录下来,并在各地组织拳师们锻炼、表党政军和传授。有关部门,如各级武术馆、体育院校武术教研室等单位,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为继承峨眉拳技艺做出新贡献。省、市武术队应认真吸其精华,不断研究,使之发展。要能正确地处理好继承与发民兵的辩证关系,最重要地是解决认识问题,因为我们既不应全盘地、原板原样的继承所有的拳路(因为其中有不科学、不健康的成份),又不能扬弃其精华部分而去搞无本的创新。要明确“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而继承是发展的根据,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趋势,现在仍在进行的武术遗产挖掘、整理,则是继承的必要步骤。现在最大问题是如何继承、如何发展的问题。我们认为:要用现代体育的观点和知识对峨眉拳技艺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各类、各门中最典型的拳械套路,组织人员进行传授,要有一批人认真学好,并在继承传统套路的基础上,吸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革内容,丰富击法,提高技艺,才能使之发展、提高,只有这样才是振兴峨眉拳技艺的关键所在。

  • 相关推荐

【峨眉拳源及其拳路技艺哲理初探】相关文章:

太极拳的训练方法09-05

打太极拳能减肥吗12-18

练太极拳的感受和体会03-25

厨房“技艺”作文08-08

生意谈判的几种技艺02-29

峨眉云海作文11-08

峨眉日出作文07-26

峨眉山作文11-03

峨眉山之旅作文08-21

峨眉山月作文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