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个民间传说

2023-06-20 好文

  人们口头传下来的故事,叫做传说。传说指神话演变而来具有一定历史性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个民间传说,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民间传说:

  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时期,反动军阀政府实行“清共”政策,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滥捕滥杀,“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个”的“名言”就是这时候叫嚣出来的。

  莫德良是卫戍司令部军法官,他卖力地执行“清共”政策,以此向上司邀功讨赏。一次,地下党一个伪装成旅店的联络站被破获,军警抓来了十几个旅店里的嫌疑分子,交给军法处审讯。审讯下来,只有少数几个定了案,案情也轻重不等,轻的可以交保释放,重的也还有待进一步侦查,搜集证据;其余的纯属冤枉,就是当天在旅店住宿的旅客,给军警不分青红皂白一起抓了来。他们纷纷证明了身份,但莫德良不听他们的,把他们的名字一起写上了犯人名单,交给军法处长转呈卫戍司令“栾杀星”批示。

  军法处长看到这份名单不但定案的证据不足,还牵连众多无辜,要求莫德良重审。莫德良梗着脖子说:“我已经审得很清楚了,用不着再审,处长要信不过我,就另外派人来审。”旅客们大喊冤枉,都说:“长官,你做事丧天良,要遭报应的啊!”莫德良说:“遭报应我也不怕。”

  军法处长只好把名单呈给栾杀星。栾杀星本名栾多俊,因为嗜杀成性、草菅人命而得了这么个诨号。他把呈批单拿过来,看也不看,就用红笔在名单上画了个大圈,批示“一律枪决,以免麻烦”,然后落上自己的名字栾多俊。没想到他这信笔一挥,圈子画大了,把写签呈的军法官莫德良的名字也圈了进去。

  呈批单批下来,要立即执行。军法处长看见连莫德良的名字也圈在内,不知道怎么回事,又不敢多问,只好把莫德良也抓起来,心想他莫非是个潜藏的地下党,现在给栾司令发现了?莫德良和那十几个嫌疑犯一起被押赴刑场,他大喊冤枉。军法处长把栾杀星批示的呈批单给他看了,莫德良目瞪口呆无言以对。那些无辜的旅客们都骂他:“果然是眼前报应!”

  莫德良再三哀求军法处长救命,军法处长最后说:“我哪敢当面去问栾司令?这样吧,我去找栾司令的副官帮你问问。”

  栾杀星的副官看了呈批单,也知道是圈错了,于是来到栾杀星的办公室,把圈错的地方指给栾杀星看。没想到栾杀星心里因为其他事情正烦,手一拍桌子说:“你难道就不知道?老子画的这个红圈,就好比阎王爷的勾魂令,圈着谁谁死,从不更改。就算错画了也要错杀,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个!”

  副官只好回来告诉军法处长执行命令。莫德良哀叹一声说:“栾司令啊栾司令!你做事丧天良,也要遭报应的啊!”军法处长说:“你还不知道栾司令那个脾气?遭报应他也不怕。你好好上路吧。”枪声响过后,莫德良和十几个嫌疑犯一起倒在了血泊中。

  行刑结束,军法处长返回卫戍司令部,惊讶地发现许多军用车把司令部团团围住,车上都是荷枪实弹的士兵。整个司令部乱成一团,他也进不去了。过了一会儿,只见栾杀星光着头披着衣,领章被撕掉,佩枪也被缴了,身后是上级司令部的士兵武装押解,把他押上军车,又径直开赴刑场,执行了枪决。在这同一个行刑地点,莫德良他们的血迹都还没有干。

  军法处长给吓得不轻。他被允许回到司令部后,在栾杀星的办公室里遇到栾杀星的副官,就悄悄问副官是怎么回事,司令犯哪桩案子也被杀了?副官叹口气说:“他哪里犯什么案哟,也纯属是冤枉的!赶上他的上司也是个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个的杀星,稀里糊涂、莫名其妙也把他杀了。”

  又过了不一会儿,果然上级司令部的传令兵赶来,说栾司令杀错了,不要杀,但已经来不及了。军法处长对副官说:“看来两个都是眼前报应了!可莫德良是被栾司令的红圈错画了,栾司令自己又是因为什么给阎王爷误勾了魂呢?”

  副官突然发现了什么,脸色一下煞白,指了指栾杀星的办公桌,桌面上还放着那张错画了红圈的呈批单。但此前副官拿着呈批单给他指出错画的红圈时,栾杀星猛地拍了一下桌子,把桌上一杯茶震倒了,茶水洒在了呈批单上,现在已经把栾杀星画的红圈慢慢洇开,一直洇到栾杀星批示下面的签名。栾杀星自己签的“栾多俊”三个字,正好被圈到了洇开的红圈里面。

  相关资料:

  话说明成祖朱棣虽然有众多后宫佳丽,但最喜爱的其实只有三位,分别是徐皇后(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儿)、权贵妃和王贵妃。

  徐皇后,本名徐仪华,是徐达的嫡长女。早在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就被封为燕王妃,当时朱棣才十六岁。与朱棣相伴三十多年后,在朱棣称帝的第五年去世。徐皇后的死虽然令朱棣十分悲痛,但当时是慢性病,皇帝好歹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接下来权贵妃和王贵妃的死,却让朱棣无法接受。

  1412年,权贵妃主动请缨要,要随行朱棣共同亲征北元。刚开始的时候,权贵妃还经常弄些歌舞音乐来给皇帝解闷,但没过多久,权贵妃便病了。这原本就是个水土不服导致的小病,没什么大碍,不成想御医几服药下去,权贵妃就一命呜呼了。

  前几天还跟权贵妃品酒弄歌,突然就死了,朱棣立刻就爆发了,不但下旨把主治御医重责八十脊杖然后砍头,还灭了主治御医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几百颗脑袋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去了,就连曾举荐这位御医的官员都被革职查办了。

  这件事本应到此结束,但谁也没想到,时过九年,朱棣最喜爱的三位妃子的最后一位王贵妃,也被御医给治死了。自从徐皇后死后,王贵妃成为了实际上的后宫之主,与善音律给朱棣解闷的权贵妃不同,王贵妃更像一位贤内助,不但为人谦虚谨慎,对后宫诸事处理的井井有条,不必让朱棣操心。

  王贵妃的病说来真不算是什么大病,大致是偶感风寒导致发热肚子痛,结果御医按照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给她吃了一剂麻黄细辛附子汤。王贵妃的病情有所好转,但是她不想吃饭了。第二天,王贵妃又突然出现了四肢厥冷及紫绀的症状。朱棣又急招太医抢救,于是,太医又按照《伤寒论》给予一剂四逆汤,但是王贵妃喝药之后立即死亡。朱棣听说王贵妃死了忍一下都傻了:不就是感个冒吗,咋还死了?

  朱棣想不通,后果很严重,于是当初权贵妃死后的戏码又上演了一遍,御医医重责八十脊杖,然后就地砍头,三族全部砍头,举荐官员革职查办。

  喜欢的女人都死了,对朱棣的精神打击太大了。前两次怎么说还有其他人当做念想,这下子没了安慰他的人,朱棣很伤心,于是,他也不想让其他人开心。

  对于上位者,手下人往往会通过揣摩心思,进而说出他最想听到的话。于是一个小太监在某一天便窃听到两个宫女吵架,内容不外乎是狗血的宫斗戏,后宫的吕美人为了争宠,用砒霜毒死了权贵妃和王贵妃,接下来就要去毒死皇上了。

  这明显经不起推敲的谎言,一直想要报复的朱棣一下子就信了。皇帝信了,接下来便是锦衣卫出场,“帮助”皇上找出证据。在对有“下毒”嫌疑的太监上完手段后,便马上招认是受吕美人和吕妃唆使,让他们经常在权贵妃和王贵妃的茶中放砒霜。

  古时候锦衣卫的KPI是和找出嫌疑人的数量和案件危害级别成正比的,于是在锦衣卫的“不懈努力”下,涉案人员很快从吕美人和吕妃的亲近中人扩大到了整个后宫!而所犯案件也很快从下毒害人升级为最为严重的谋逆!不愿受屈辱的吕妃很快便上吊,死无对证下锦衣卫将全部精力都放在的吕美人身上。

  如果此时朱棣还理智些的话,就会知道这事儿有多么荒唐,因为这位吕美人是土生土长的朝鲜人,连汉语都不会,怎么能参与下毒,甚至和前朝逆党(朱允炆)有联系呢?但朱棣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心如死灰的他只想宣泄内心的悲伤,死的人似乎是他对几位爱妃的陪葬!

  这一次二吕惨案,朱棣足足杀了3000多人!而且朱棣是亲自观刑,看着他们人头落地。“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这句话便是出自二吕惨案,这一事件也成为后世人谴责明成祖朱棣重要罪状之一。

  • 相关推荐

【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个民间传说】相关文章:

梦里三千落花作文12-12

愁绪三千丈作文05-26

错中错的作文05-07

猴王的民间传说 02-26

河民间传说02-27

夜车民间传说02-27

侠盗的民间传说02-27

琥珀瞳的民间传说02-25

宝石屯民间传说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