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营业利润是指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和费用(包括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及财务费用),再减去营业收入应负担的税金后的数额。企业税后利润一般按以下顺序进行分配:一是弥补企业以前年度亏损;二是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三是提取公益金;四是向所有者分配利润。
(一)企业利润管理的动因分析
小企业管理当局对利润管理的动因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来分析。
(1)需求动因。对小企业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时,绝大部分都是将考核的重点放在利润总额上。
(2)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下,经营者总是比所有者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更为熟悉;债权人相对于企业的所有者而言,对信息的知晓程度往往处于弱势;大股东相对于小股东会掌握更多的信息;政府一般而言难以获取企业的内部管理信息。信息不对称直接影响企业利润管理能力。
(3)会计人员的企业立场。在法规、准则许可的范围内,对影响利润的相关会计数据进行管理控制,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
(4)会计准则的推动。
(二)利润管理的作用
利润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润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
(2)利润管理可为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3)利润管理可作为向外界传递有用信息的工具。
(4)利润管理有利于不断促进企业改变目标战略。
(三)目标利润管理
目标利润是确保公司经营需要、投资增长、股利分配的一个利润数额,是公司经营层面所达到的一个具体数额。围绕这个经营目标所开展的工作,都属于目标利润管理的范围。
目标利润管理包括几个环节:确定目标利润;测算为实现目标利润的具体收支计划;组织目标利润的实现。
1.目标利润测算
利润预测的方法主要有:本量利分析法、相关比率法和因素测算法。
(1)本量利分析法
本量利分析法全称为“成本-业务量(生产量或销售量)-利润分析法”,也称损益平衡分析法,主要根据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分析某一因素的变化对其他因素的影响。可用于利润预测、成本和业务量预测,本量利分析法是以成本性态研究为基础的。成本性态是指成本总额对业务量的依存关系。成本按其成本性态可分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混合成本。
变动成本是指随业务量增长而成正比例增长的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的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影响的成本。
混合成本介于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之间,是指随业务量的增长而增长,但不成正比例增长的成本,可将其分解成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部分。
本量利数学模型有3种形式:损益方程式、边际贡献方程式、本量利图。
①损益方程式
利润=销售收入-总成本=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息税前利润=(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
②边际贡献方程式
边际贡献是指销售收入与相应变动成本之间的差额,也称贡献边际、贡献毛益、创立额。
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成本
利润=边际贡献-固定成本
单位边际贡献是单位产品的销售价格减去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的差额。
边际贡献率是边际贡献在销售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反映了每1元销售收入所提供的边际贡献。
变动成本率是指变动成本在销售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
边际贡献率+变动成本率=1
③本量利图
将成本、销量、利润的关系反映在直角坐标系中,即成为本量利图,因其能清晰地显示企业不盈利也不亏损时应达到的产销量。用图示表达本量利的相互关系,不仅形象直观、一目了然,而且容易理解。
基本的本量利图绘制步骤如下:
第一步,选定直角坐标系,以横轴表示销售数量,纵轴表示成本和销售收入的金额。
第二步,在纵轴上找出固定成本数值,以此点(0,固定成本值)为起点,绘制一条与横轴平行的固定成本线F。
第三步,以点(0,固定成本值)为起点,以单位变动成本为斜率,绘制变动成本线V。
第四步,以坐标原点0(0,0)为起点,以单价为斜率,绘制销售收入线S。
图1基本本量利图
基本的本量利图表达的意义如下:
第一,固定成本线与横轴之间的距离为固定成本值,它不因产量增减而变动。
第二,变动成本线与固定成本线之间的距离为变动成本,它随产量而成正比例变化。
第三,变动成本线与横轴之间的距离为总成本,它是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和。
第四,销售收入线与总成本线的交点(P),是盈亏临界点。
(2)相关比率法
相关比率法是根据利润与有关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计划期间的利润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常用的相关比率主要有销售收入利润率、资金利润率等。
利润=预计销售收入×销售收入利润率
利润=预计平均资金占用额×资金利润率
(3)因素测算法
因素测算法是在基期利润水平的基础上,根据计划期间影响利润变化的各项因素,预测出企业计划期间的利润额。以本量利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影响利润的主要因素有销售量、销售价格、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所得税税率等。
计划期利润=基期利润±计划期各种因素的变动而增加或减少的利润
2.目标利润决策
对预测的目标利润进行全面的审查和评价,以判定企业预测的利润指标是否先进可靠,对预测的目标利润和实现目标利润的措施作必要调整和补充,最后定出企业的目标利润和实现目标利润的措施方案。
(1)目标利润决策的程序
①收集整理信息资料;
②审定决策目标和可行性方案;
③目标利润的实施和反馈。
(2)目标利润的决策方法
①比较决策法。在初步预测的利润总额的基础上,计算出几种主要的利润率指标,将这些利润率与同行业的中位水平或平均先进水平进行比较,判明企业利润总额指标的先进程度。
②综合平衡决策法。根据企业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决策的一种决策方法。
在进行利润预测的过程中,已经拟定了各项增产节约措施,在决策过程中,企业的决策层在分析原定措施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提出实现目标利润的方案。
(3)实现目标利润措施方案的决策
①增产增销,实现目标利润;
②实行技术革新,降低变动费用,实现目标利润;
③降低固定成本,实现目标利润;
④调整产品结构,实现目标利润。
3.目标利润分析
确定及分解利润目标到各部门后,需要健全分析反馈制度,加强了部门协同运行能力。计划部门是龙头,生产部门是创效的主力军,销售部门是市场和销售收入实现的前沿阵地,而财务部门则是利润、成本费用等价值管理的中心,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目标无法实现,因此需要各部门科学地协调运行,形成一个信息快速反馈系统。
4.目标利润控制
公司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完善模拟市场目标利润责任制的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加大成本和费用考核力度,不断挖掘可控费用的潜力。
- 相关推荐
【小企业的利润管理实务】相关文章:
秘书理论与实务案例12-19
中小企业营销策略08-27
中小企业发展途径05-20
加强自我管理12-18
教学常规管理细则10-31
管理员作文09-01
物业管理续订10-18
自我管理作文08-13
班级管理评分细则11-03
校园卫生管理细则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