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复习提纲

2022-04-29 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是以波的我形式来传播,叫声波,又叫疏密波。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回声可定位。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⑴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⑵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复习提纲_900字】相关文章: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04-24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稿11-06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02-14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02-14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10篇02-14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案课件设计05-16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说课稿6篇11-13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数学教学反思08-14

《观沧海》复习提纲10-17

公文的产生与发展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