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文言文训练
一、基础知识训练
1.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理解正确的是()
A.从反面讽刺 B.含蓄地嘲讽 C.从正面说服 D.委婉地规劝{
2.对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
夫晋,何厌之有?
两个“微”字不同,两个“夫”字相同。
两个“微”字基本相同,两个“夫”字完全相同。
两个“微”字完全相同,两个“夫”字也不同。
两个“微”字不同,两个“夫”字也不同。
3.下列句中加点词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B.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C.能谤讥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D.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4.对下列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2).夫晋,何厌之有?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4).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6).忌不自信 (7).赵氏求救于齐(8) .陈胜者,阳城人也
A.(1)(3)/(2)(4)/(5)(8)/(6)(7) B. (1)(4)/(2)(3)/(5)(7)/(6)(8)C.(1)(5)/(2)(6)/(3)(8)/(4)(7)D.(1)(8)/(2)(6)/(3)(5)/(4)(7)
二、课本迁移及读本训练
(一)阅读下列语段,回答下列题目。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人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而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 隙:隔阂
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 沮:通“诅”,诅咒
王卒伐之而有大功 卒:最终
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 猜贼:猜忌,狠毒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辍谢,详病不行
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
B.且嚭使人微伺之
微子之言,吾亦疑之
C.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胥耻其计谋不用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7.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
--一定把树种在我梓里(故乡)的坟上,使它可以成为一个标记。
B.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
---只是希望吴国失败来证明自己计策高明罢了。
C.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
---你称王之后,要把吴国分给我一部分,我却想也不敢想啊。
D.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浮于江中。
---于是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皮袋里,把它扔到江中。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吴国太宰嚭和伍子胥不和,为排除异己在吴王面前毁谤伍子胥,吴王听信谗言而大怒,杀了这一忠直老臣。
B.伍子胥因自己的计谋屡屡不被吴王采纳而怏怏生怨,还将其子送到齐国以防不测。
C.伍子胥是位忠直老臣,死前仍念念不忘国家,告诉门客,吴国将因太宰嚭反叛作乱而灭亡。
D.伍子胥被害,不仅因太宰嚭的谗言,而且也因吴王也开始对他产生疑心,伍子胥死,吴国百姓在江边立“胥山“祠,表现出老百姓对伍子胥的同情和怀念。
(二)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日:“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日:“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日:“求!周任有言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日:“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选自《论语季氏》)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无乃尔是过与 则将焉用彼相矣
A. B.
且尔言过矣 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且在邦域之中矣 不患贫而患不安
C. D.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既来之,则安之
10.下列各句中的“是”与例句中的“是”字,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C.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D.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11.对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表述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 )
A.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周任有一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就不就其职位。”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有品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做那件事”而一定编个谎言来搪塞的态度。
C.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财物平均就无所谓贫,上下和睦就无所谓寡,上下相安就没有倾覆之祸。
D.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我担心季孙氏所忧虑的不在颛臾,而在萧索的高墙之内啊。
12.下面对本文的分析不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全文是一篇语录体(或称对话体)的议论文,孔子在与学生冉有和季路(主要是冉有)的对话中,表达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主张。
B. 孔子用了古代著名史官周任的话指出了冉有作为季氏家臣的严重失职,接着又用一组比喻尖锐地指出冉有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C. 冉有实际上是赞成季氏讨伐颛臾的;孔子尤其不能容忍他的学生在原则问题上的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态度,因而又从品德和政治原则这个更高的层次上对两个学生进行了更加尖锐的批评。
D.全文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孔子看穿了季氏讨伐颛臾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削弱鲁国国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政权。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①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②,是以滨③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选自《国语齐语》)
注:①枹(fú):鼓槌。 ②钩:衣带上的钩。 ③滨:同“濒”,迫近。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使鲍叔为宰 出使 B.宽惠柔民 温柔
C.杀而以其尸授之 给予 D.如鲍叔之言 如同
14.选出加点字词的用法不同于其它的一项
A.(乡人)稍稍宾客其父 B.请生之
C.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D.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
15.下列各句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B.治国家不失其柄
C.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 D.患其众之不足也
1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高尚品格的一组是
①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②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③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
④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
⑤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