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2023-01-08 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倒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一册的内容。教材首先出示乘积是1的分数乘法,从而引出分数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倒数的特点。例1教学求一个数的方法。从教材的内容来看,比较简单。数学知识的联系性很广泛,比如本册将要学习的《分数除法》就要运用到倒数的知识。

  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

  2.能正确的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倒数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与整数求倒数的方法

  在于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在做中发现、在活动中理解倒数的意义,能正确的求一个数的倒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念的启蒙教育。

  教材内容在编排上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教学重点难点比较突出,求1、0、小数、带分数的倒数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基于教材内容比较单调,那么只有在教法上体现新、奇、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想学,要学。

  首先,根据小学生一般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的思维特点,我将在教学中联系小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实际,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同时把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可以达到理解掌握新知识,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

  比如让学生先理解“互相成为好朋友”就是你是我的朋友,我是你的朋友的意思,朋友必须建立在两个人的基础上的,那么有了这样具体形象思维的理解,学生对倒数有互相依存的特点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就有了比较直观的理解了。

  其次,我将在教学中始终扮演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比如教材中只是简单的出示几个乘积是1的分数乘法,然后就引出倒数的含义、特点,学习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其实这样的导入根本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点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味道。我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写出等于1的算式,看看自己能写出几种不同类型的式子,然后学生汇报、分类,要让学生自己说出等于1的乘法算式有特色,有怎样的特色,并且让学生自己给这些有特色的算式中的因数起个名。这样学生就对倒数的意义中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有了彻底的理解。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人意识,我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始终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探讨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的合作中进行恰当的学习活动,有时也能产生思想的碰撞、人格的升华……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人意识。

  四、说教学思路

  本课主要围绕“导入、探究、深讨、练习、小结”四个环节进行。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

  和学生谈谈“老师和大家互相成为好朋友的”意思,在谈话中让学生理解“互相”应该是双方面的,这句话可以理解成“老师是你的朋友”,“你是老师的朋友”。这样学生对马上接触到的“互为倒数”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接下来告诉同学人与人之间有着相互的关系,同样在我们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有着相互关系,比如8是4的倍数,4是8的因数,比如2和3是互质关系,等等,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两个数之间的有趣关系。这样就比较自然的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经历体验,探究发现。

  让每一个学生写几个等于1的算式,并且小组合作进行分类,分类时大部分学生可能都会以加、减、乘、除来分类,(也有可能会出现其它情况的分类方法)然后让学生找出比较有特色的一类,当学生找出乘法算式等于1的这一类的比较有特色时,要及时让学生说出它们的特色体现在哪里,再让学生写出几个和这些算式类似的算式,根据特点,给它们取名字。由此引出课题和倒数的意义。

  (三)加强合作,深入探讨。

  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还有哪些数有倒数,怎样来求这些数的倒数。这一环节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求整数、带分数、小数的倒数,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带分数、小数的倒数必须要先变形,再换位。在探讨中,如有学生提出1和0的倒数,那么要作为重点进行研究,总结出: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如没有学生提出,教师可稍加提示,比如:有没有哪些数的倒数是它本身呢?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呢?

  (四)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本节课的练习形式多样化,主要有合作练习和独立练习两种形式,在练习中碰到的问题及时解决。

  (五)课堂小结,谈谈感受。

  让学生谈谈上了这堂课的感受,这堂课最让你感到高兴的是什么?最让你值得自豪的是什么?要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既是课堂小结,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培养。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练一练。练习八第1至5题。

  “分数乘整数”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分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编排的,把它安排在这一节,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下面学习分数除法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过学习“分数乘整数”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理,掌握算法,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探索算法,总结法则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按《新课程标准》要求,我所设计的三维目标是:

  1、让学生从实际入手,掌握分数和整数相乘可以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知道计算时能约分的先约分再相乘比较简便。

  2、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比较、培养学生的类推、比较和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义。

  3、让学生领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法的运用上,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本节课的实际,采用观察比较法、实践操作法、合作交流法,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辅助教学。

  在学法上,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说教,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节课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等有趣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体现“做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环节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教学从以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以关注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我特设计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谈话:前几天国庆节的时候,我们班小花同学为了美化自己的教室,开始动手制作绸花。已知制作一朵小绸花用了3分米的绸带,小军做4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多少分米绸带?可以怎么列式?(设计图,归纳提炼加法与乘法的联系,为学习“分数乘整数”作铺垫。)

  (二)、教学新课,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规律

  1、出示例1图,标出长是1米,做一朵小绸花用1/10米绸带,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的绸带?表示啥意思呢?

  学生通过涂色、交流,说出其结果是3/10米绸带,教师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引用乘法计算。

  2、方法探索,(1)让学生尝试计算1/10*3,结合1/10+1/10+1/10,得出1/10*3=1*3/10的计算方法。(经历“分子相加,转化成分子与整数相乘”的过程,建构了新的计算方法。)

  3、出示问题:做一朵大绸花用17/24米绸带,小华做12朵这样的大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指名板演并说列式的想法,列出17/24*12后,合作交流其计算结果,发现这个计算过程可以运用“约分”这一知识点来完善其结果。有两种计算过程,一种是得出结果后再约分,另一种是先约分再计算结果,通过讨论、对比、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师生共同小结其计算法则。

  (三)、巩固反馈

  1、完成课本练一练,让学生自主完成,说说想法。

  2、完成练习八第1~5题,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计算方法。

  3、作业设计(略)

  4、扩展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板书设计。

  分数与整数相乘

  分数与整数相乘,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用加法算:1/10+1/10+1/10=3/10(米)

  用乘法算:1/10×3=3/10(米)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加的和的简便运算。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认识比”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五单元的起始课,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 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 经验,设置了多种情境图。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认识比”这部分知识内容学生缺乏已有的感知、经验。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有效学习。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材特点及学情分析,结合数学教学“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目标确定如下: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其中,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活动过程与安排

  教学伊时,以落实第1个目标,教材中学生非常熟悉的实物图为例,引出比的概念。在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我引导学生认识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比”的形式,在讲练结合中,引导学生学习比的读写;并通过自学,让学生认识比的各部分的名称。“试一试”的教学先让学生说一说四个“比”的具体意义;通过交流,让学生说出把每种溶液里洗洁液看作1份时水的份数。引导学生讨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关系的其他表示方法,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比的意义的认识。

  接着利用教材里生活中行程问题为例,引导学生填表后说明还可以用比的方法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启发学生观察分析已认识的比进而组织学生讨论:“两个数的比又表示什么?”这一问题,使学生认识上面的例子都是通过比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比的认识,从而正确描述比的意义及比值的概念,促使学生把比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

  例2后面“试一试”与“练一练”的第3题整合在一起,学生完成填空后,组织学生讨论: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和分数的什么?并通过自学“试一试”后面一段话发现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不同形式,但仍读作比,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最后讨论“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这一问题时穿插数学中的比与体育比赛中引用比写法的区别。使学生对比的认识更加透彻。在上述过程中,用讨论与交流的方式对比与除法和分数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对比,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

  巩固练习我安排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完成练一练1、2题,练习十三1-4题,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第二环节对本课新知进行了相应拓展。首先让学生从身边找比,课件呈现人体中有趣的比及一组图片,国旗、国画、建筑图。结合“黄金比”使学生认识到按照每种规格做的国旗,长和宽的比都是3:2,这样看起来是最美丽的,梅花图、建筑图的呈现,让学生感受黄金比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中“比”的魅力,同时也使健康、爱国等教育在数学中得到有效渗透。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

  说教材:

  1、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面积到学习曲线图形的面积,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方法都是一次质的飞跃。在这节课中学生将初步学习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化曲为直”、“化圆为方”,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奠定基础。特别是在面积的推导过程中,潜意识的培养了学生的极限思想。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⑵帮助学生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使学生了解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过程,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向学生展示生动、活泼的数学天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确定以下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圆的面积公式的应用。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面积》说课稿

  教学难点:由于圆与以前学习的直线图形性质有很大不同,对“曲线图形”转化为直线图形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都是一种挑战,因此,“化圆为方”的转化方法和极限思想的感受是本节课的难点。

  说教法:

  针对六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说学法:

  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在借助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归纳,联想,转化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展示数学的魅力,结合一定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形象感与趣味性,腾出足够的时间和自由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渗透转化

  新课开始,我先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圆的认识、周长及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以唤取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圆的面积说课稿

  (二)、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出示“一只小狗被它的主人用一根长10米的绳子栓在草地上,问小狗能够活动的范围有多大?”的ppt课件。启发学生进行猜想,然后展开讨论同学们的方法是否可行,从而引出课题,讲授圆的面积的概念。融新知识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之中,这样做,目的就使学生在对新知识的渴望中产生探究的兴趣。

  (三)、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为了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第一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剪拼图形推导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进行四人小组活动后,我让各小组的代表展示自己剪拼的作品,根据学生出现的多种情况,我利用课件演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等份、16等份、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后,并拼成近似的长方形,这样设计让学生在视觉上得到证实:将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当把圆平均分成无数份时,拼成的图形就成了长方形,即“化曲为直”。 这样的设计给予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机会,学生真正成为了探究活动的主体。

  第二步,我让学生讨论:根据转化的图形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宽相当于圆的什么?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在剪拼的过程中,图形的形状变了,但面积没变,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近似长方形的长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等于圆的半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圆的面积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乘半径,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的字母公式s=πr 。

  学生汇报探究结果之后,为了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的理解“极限”的概念,我适时进行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把圆平均分成八份、十六份、三十二份后,拼在一起,再观察每次拼成的图形中闪动的曲线与圆周长的关系。学生就会明白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当分的份数足够多时,曲线就接近直线了。由于在剪和拼的过程中,图形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圆的面积等于这个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就这样,抽象难懂的“极限”的概念就在教具直观、形象的演示中初步理解了。

  在这个环节中,把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直观、形象的教具演示相结合,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从不同方向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平面图形,能识别几何体的三视图,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了解三视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学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逐步形成对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认识与区别,体会现实生活中处处有图形,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中,我们观察与评价同一个人,同一件事也应该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只有这样,才会发现许多美好的闪光的东西,从而感受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因此,很有必要学好本节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能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2.在观察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

  3、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种视图,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画出正方体及组合体的三视图。

  教学难点:能画正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并能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四)教学准备:

  老师:充分备课,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相关的教具:乒乓球、热水壶、水杯、长方体、正方体、四棱锥、球等。

  学生:认真预习新课,带上学具。

  二、教法和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新课改要求学数学既要注重结果,又要注重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可采用观测法、发现探究法、演示法。对于本节课的难度,可采用小组交流合作和想做想数学思想相结合的方法。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索、操作、想象、交流等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学会自主转变成主动会学。在引导学生识别三视图和画三视图时,可以让他们体验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实验:在讲台上依次摆放一个乒乓球、热水壶、茶杯,并用布盖好,请两位乐意帮忙的同学上讲台,掀开盖布,请他们各自说出如果要同时看到这三件物体,应该从哪个方向看?如果只看到水壶和乒乓球,应该从哪个方向看?如果只看到茶杯和水壶?能不能只看到水壶而看不到乒乓球和茶杯?如何重新摆放这三个物体才能只看到水壶?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六年级上册数学《从不同方向看》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六年级上册数学《从不同方向看》说课稿(说明: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增加学生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给自己探索的机会,进一步感知从不同方向看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同时这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回答问题,对回答正确的同学要大加表扬和鼓励。)

  2、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

  在讲台上按序分别摆放着一个长方体、四棱锥、正方体实物模型。让学生思考从不同方向可能看到什么?并回答五幅画分别是从什么方向看到的?

  (说明:为了让学生体会从前、后、左、右、上、下各个方向看几何体。通过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通过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并能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 画正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要让学生尽量说出从正面,左面,上面分别看到了什么图形?小组内的每一个同学看到的结果是否一样?为什么?在这里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观察讨论,并发表意见,使他们意识到左视图、主视图、俯视图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对于不同的观察者,其三视图可能不同。并通过交流能真正理解三视图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练习:

  在这儿我设计了两个练习和一个小组活动。设计第一个练习的目的让学生体会三视图的现实意义,感受从空间物体到平面图形的转换过程,让同学们学会识别图形;第二个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在巡视过程中遇见的当场解决;第三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已知小正方体个数的情况下会想象出各种图形,并且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学会画几何体的三视图。

  5、 随堂练习

  教材14页习题1.6的第一题与补充的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通过操作完成练习,并积极发言,全班交流。

  (其设计意图是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体现合作学习的作用。思考题的设计是为下堂课的内容打好伏笔,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6、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给学生抒发感受的机会;其次是让学生总结自己在做中学的收获,并整理经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是给授课老师的一个反思机会,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对本节课的老师的教作一个客观和理性的思索,真正体现出以学论教的教学理念。)

  7、作业:课本14页习题1.6 第2题及做一做

  以上是我对《从不同方向看》一节的初步设想,不当之处请领导和老师给予帮助。谢谢!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我讲授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第一课时,主要就是按比例分配问题。按比例分配是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方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也有利于加强知识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正比例知识埋下伏笔。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按一定的比来分配一个数量。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的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

  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师努力去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讨新知识。

  本课采取小组合作、交流探索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学会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和活跃的情趣,贴近学生的思维调动区,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新课标提出:通过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所以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一班30人,二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1班和2班。怎样分合理?

  这个环节让学生说出分的方法(平均分和按人数来分),进而引出课题——《比的应用》。这样使学生意识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

  息”,感受到生活经验数学化与数学经验生活化。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第二个环节:探索方法,建立模型。

  1、出示课本情境图。如果把这筐橘子按3:2分,怎么去分?

  教师引导:在这儿分橘子时,3:2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说说。(一班最少分3个时,二班分2个)。接着往下分,怎么去分呢?同桌互相讨论。汇报,师生填表。从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大班分的橘子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二班分的橘子数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不管怎么分,每次都按3:2来分的。)

  2、出示课本主题图。如果把140个橘子按3:2来分,怎么去分?

  因为有了前面分橘子的基础。学生很快就会完成表格。这就是列表法解数学题。

  3、利用课件帮助理解、掌握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题中数量关系:题目要分配什么?按照什么分配?

  重点思考讨论:从3:2这个比中,你能知道什么?接下来鼓励小组合作尝试多种方法解答,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

  2、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结构特点?怎样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灵活地依据提出的方法调换教学顺序,并引导学生掌握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安排学生的小组讨论方式能使学生一开始就畅所欲言,把几种不

  同思路比较和联系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掌握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检验能力。

  第三个环节:多层训练,形成技能。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我设计的练习题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合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1、基础练习

  2、提升练习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所以我设计了《营养搭配》这么一道题用以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并及时的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第四个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这样做既检验了效果,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圆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行后所要认识的小学阶段的又一种图形。学生认识圆应把握它的特点,借助多媒体使学生体会到圆所蕴涵的美学特征,本课教学针对的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初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特别是结合多媒体教学使这成为现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多媒体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平台。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在知识目标方面,使学生认识圆的个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和画圆的方法,在技能目标方面,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熟练掌握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情感目标方面,我通过生动画面,图象,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圆的存在与作用,感受其神奇与蕴涵的美学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目标设置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多媒体演示及动手操作认识圆的圆心、半径及直径,掌握圆的特征,教学难点:掌握圆的特征,能熟练的画圆。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课的目标设置和重点难点特制定教法:以学定教,综合探究如情景陶冶法,学法是顺学而导,互助学习如师生互动学习法等。

  四、教学流程

  首先我通过传统节日中秋节引入圆形的概念,又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创设情景,展示生活中中随时都有圆的存在,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神奇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的导入到新课之中.然后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上动手折一折,确定多条折痕都交于一点,这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选择其中一条折痕,沿折痕画下来,分析这条折痕的特点,得到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从圆心向圆上画一条线段,给出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

  其次,我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此时我会播放课件:在同一个圆里:你能画多少条半径?量一量这些半径都相等吗?你能画多少条直径?量一量这些直径都相等吗?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实际动手画一画,量一量发现圆内的所有直径都相等,有无数条,半径也都想等,有无数条,计算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同时用多媒体以旋转两条半径得到一条直径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推导出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再次,我会在认识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的基础上在向外延伸:如何才能既准确又方便地画出一个圆呢?先认识圆规,然后自学圆的画法并分组尝试画圆,一半的学生画半径是2cm的圆,另一半的学生画直径是4cm的圆,接下来我会让学生谈谈画圆的基本步骤及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指出直径4cm也就是半径2cm。最后播放课件圆规画圆的过程得到巩固。

  最后,我根据以上所学的内容,为学生准备了两大习题,来加深所学的知识。一块是判断题和选择题,巩固对圆的圆心、半径及直径的认识。另一块是运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如车轮为什么是圆的?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以及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用心。

  本课设计把多媒体下的探索学习和认识活动整合,让学生在发现中研究,在研究中创造,使发现与创造成为数学课堂的主旋律.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和做法,如果有什么不足之处还请在坐的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指教,谢谢各位评委!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圆的周长。这是《实验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中一个课时的内容。下面,我来谈谈如何教学这一课。

  一、理解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以前已经学过直线图形,上节课又学习了“圆的认识”,这些知识为本课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教材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通过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从而为下节课学习利用圆的周长公式,反求圆的直径或半径,作好了理论上的准备。

  二、把握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及圆的周长计算公式。难点是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和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关键是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三、确立本课教学要达到的目标

  本课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圆周率及圆的周长的含义,掌握圆周率Л的近似值,掌握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对圆周长的测量圆周率的探索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通过2道例题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当时低劣的条件下,准确计算出圆周率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准备本课的教具和学具

  教师准备一根一米长的直尺,一根6米长的皮尺,几个大小不同的用硬纸板剪成的圆,一个用硬纸板剪成的长方形。学生每人准备一把小直尺,一根包装带,几个大小不同的硬纸板剪成的圆(瓶盖、算珠等圆形物体更好)。

  五、采用实践感悟、协同探索、抽象概括等教法与学法,让学生享受成功

  1、实践感悟。

  上课开始时,教师拿出长方形硬纸板,让学生通过口述,手摸重新认识一次长方形的周长。再拿出圆形硬纸板借助长方形周长的引渡,让学生用皮尺围测、用圆在皮尺上滚测、用手在圆周上滑摸等方式认识并理解圆的周长。

  2、协同探索。

  当学生对圆的周长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随即把学生以6人一个小组分开围座在一起,然后让他们分别量出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和直径,并由小组长记录下每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长度数据,再分别计算出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保留两位小数),最后比较所有的商,看看有何特点。

  教师要求各小组汇报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并逐一把这些商写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抽象出一个结论:不论多大的圆,它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

  就此机会,教师向学生计述一千多年以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用算筹计算出每个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总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个伟大的发现,比欧州人早了500年。

  教师指出:由于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所得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就把这个数叫做圆周率,并用字母Л(pai)表示,Л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计算时,一般取近似值,即Л=3.14。

  3、抽象概括

  既然知道圆的周长÷圆的直径=圆周率,那么,根据被除数、除数与商的关系,已知直径求周长应是:圆的周长=圆的直径×圆周率,为了方便,我们用字母C表示圆的周长,用字母d表示圆的直径,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为:C=Лd。因为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即d=2r,那么圆的周长=2×圆的半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就是C=2Лr。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根据圆的直径求圆的周长和根据圆的半径求圆的周长的两个公式:C=Лd和C=2Лr。

  4、享受成功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圆的周长和圆周率有了比较清醒地认识,对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也有了理论上的把握。但是,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运用知识。如何运用我们本课所学的知识呢?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学习课本第101页例1,并要求学完后自己试做第103页试做题第1题。估计大部分学生做完后,教师又从平时成绩好、中、差三类学生中各抽出一名板演。板演完成后集体评论。我们一方面表扬和鼓励做得正确的学生,另一方面纠正板演中出现的错误。

  就在学生初步感受成功的快乐时,教师再次要求学生自学例2,并用解决试做题第1题的同样方法,解决试做题第2题。

  最后,教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作一次系统的口头归纳。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圆》的第一节内容《圆的认识》,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

  2、教材简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5)、教学难点: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6)、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对于乡镇学生,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长、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在动手中引导学生认识圆,理解圆的特征,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心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

  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与教法相对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将演示、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谈话导入,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圆?(圆形钟面、硬币、光碟、圆形桌面车轮、…)。见过平静的水面吗?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丢进一颗小石子(配上石子入水的声音,并播放水纹),你发现了什么?出示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象,让学生从中找一找圆,感受圆在大自然中的重要性,再利用身边的物体或工具,自己动手画一个圆。

  (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1)找圆心、认识半径、直径

  首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用笔和直尺把折痕画出来,并在圆形纸的其他位置上重复上面的折纸活动二、三次。操作后,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自学课本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它们的名称和特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我这样设计意在于让生从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知道折痕的交点叫圆心,连接圆心和圆上的线段叫半径,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2)研究圆的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相互关系。

  我想让学生画几条直径和半径,并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把自己的发现先在组内交流再大组汇报,学生汇报时让学生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直径都相等任何直径都是半径的2倍呢能举例说明吗。我出示两张大小完全不同的圆形纸片,问:“这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学生恍然大悟,必须加上“在同一个圆内”这个前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圆的特征,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接着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出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我这样设计意在于让生学生通过动手、测量、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知道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3)学习画圆方法

  在教学画圆的过程中,我同样会放手让同学们大胆的动脑,动手探索不同的画圆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用绕线钉子画圆,还有用圆规画圆等等。最后我会让学生自学画圆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汇报,我引导他们归纳出画圆的一般步骤:

  第一、定点(也就是定圆心的位置),

  第二、定长(也就是定半径的长度),

  第三、旋转画圆。让学生尝试画圆,碰到困难时,教师才给予适度指导。如:圆规的正确握法等。画任意圆是不难的,较难的是给定直径长度画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学生画圆时,由不熟练到熟练,由画任意圆到按给定半径长度画圆,再到给定直径长度画圆,循序而渐进。再次借助多媒体演示,感知圆的形成,结合实际操作,关键让学生体会圆规两脚的距离即半径,体会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有利于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

  圆的画法是本课时又一个教学难点,我采用操作法与尝试法相结合,力求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

  (三)巩固练习

  通过判断题、选择题、看图回答问题来进一步考察学生对于圆各部分名称、半径与直径长度关系的掌握情况。再抽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加深印象。

  (四)感受数学应用与生活,增强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会是圆的?让学生知道把车轮做成圆形,车轮上各点到车轮中心(圆心)的距离都等于车轮的半径,当车轮在平面上滚动时,车轮中心与平面的距离保持不变,因此,当车辆在平坦的路上行驶时,坐车的人会感觉到非常平稳,这也是车轮都做成圆形的数学道理.通过这样的延伸,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五)布置作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圆,感受圆的美与神奇,明白生活中因为有了圆而变得格外多姿多彩。布置课后作业,利用圆规和直尺创作一幅美丽的作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将圆的三个部分与圆各部分之间关系用简易的文字概括出来,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本脉络,体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统一。

  五、教学反思: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我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等都能找到圆的足迹,让学生知道圆在生活中很多很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剪一圆形纸片,二是寻找生活中的圆。通过这两个任务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感知,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重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在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的画法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

  4、不足之处。

  (1)时间把握的不太准。

  (2)自主探索环节效果不太明显。

  (3)学生预习不到位,今后需要加强预习的指导。

  以上,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0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你们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分数与整数相乘》,它是小学数学国标本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三单元《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乘法,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解决更多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奠定基础。本课时内容教材安排了一个例题,例1教材以做绸花为素材,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求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探索并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安排了配套练习“练一练”以及练习八1-5题,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以及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以学生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初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的教学重点兼难点是: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结合上述我对教材的认识,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预设了以下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4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出示例1中长方形直条图,指导学生弄清题意,知道这根长方形的直条表示1米长的绸带,而把它平均分成10份,其中3份也就是3/10米用来做一朵绸花。出示第(1)小题,组织学生涂色表示做3朵这样的绸花所用的米数。[通过涂色,既激活学生对加法和乘法已有认识,又启发学生列出不同算式解决问题]。指名交流,交流时说说:“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可能列出3/10+3/10+3/10或3/10×3或3×3/10。[通过学生的观察、涂色、交流,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几分之几的既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教师板书课题:分数与整数相乘。

  二.自主研究,理解算理。这里分成3个层次指导学生探索。第1层:自主探索,尝试计算。学生尝试计算3/10×3,我将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知识水平说明为什么3/10×3的积是9/10呢?①学生在联系加法写出3/10+3/10+3/10=(3+3+3)/10=9/10时,进一步启发写成(3×3)/10=9/10。②通过学生尝试,使他们明确3/10是3个1/10,所以3×3/10就是9个1/10是9/10,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母不变,分子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最后请学生小结3/10×3可以如何计算。[阶段小结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知识印象,更能使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第2层次是及时巩固,加深理解。投影出示问题:小华做5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学生各自轻声读题,尝试列式计算。指名板演。在评点学生板演时,适时明确:计算时可以先约分再计算,并规范书写格式[尝试联系、适时点评、规范格式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完善对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第3层次:尝试比较,深化算理。引导学生比较刚才两道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找出异同,先独自比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在比较、交流过程中一方面进一步明确计算方法,同时学生也经历了自我提升的过程]。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深化理解。首先是基本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算法,并初步形成技能。练一练第2题,计算4道分数乘法,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作业,集体评议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练习八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组织交流:列出哪几道算式?列出的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有什么联系?其次是综合练习,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丰富对“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的认识,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八3-5题学生独立解答,列式计算,投影板演,并说出每题思考过程。突出: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四.全课总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集体讨论。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以上是我的教学设想。根据课堂教学的生成我会做一些适当调整。谢谢!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学生接触不确定现象。结合“抛硬币”游戏过程,体会落地的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是不能事先确定的。进而通过“摸球”试验,体会有的试验结果是一定发生的,有的是不可能发生的,有的是可能发生的。

  教学目标:

  1、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不是确定的。

  2、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二、说教学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观察法和动手实验法。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初步体会动手实验法探索新知识的有效途径。

  三、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主题

  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引入本节内容的学习。(教师)生活中有些事情的结果无法确定,所以人们常用“可能”这个词来描述。

  (二)探究新知

  例1、例2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则是确定的。因此,可以让学生亲自做一做

  教学例1时可以让学生先猜“抛一枚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朝上?”“亲自抛一抛,验证猜想,最后用“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来描述这一现象。

  教学例2时,可让学生依次摸球得出结论再进行分类。

  例3应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进行分析和推理,最后列举出这场足球赛的3种可能结果。

  教学中注意有序地列出随机现象的所有可能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猜想、分析及推理能力。

  (三)课堂练习

  课堂活动及练习题1、2、3。

  (四)布置作业、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第一课时),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节的内容。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下面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教学流程、时间安排和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谈谈我在处理这节课时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数乘法这个单元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分数乘法的计算同样贯彻《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和理解数学的理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并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以丰富练习形式,加强计算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根据教材的编写思路,本单元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一类问题组成“解决问题”一个小节,通过“专项”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本教材内容的要求,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借助线段图,能正确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2)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合作交流。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好习惯。

  3、情感与态度目标:渗透思想素质教育及丰富学生的基本常识,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是具有特殊数量关系的问题,属于两个量相比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也就是如何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算理来解答自然成为本节课的重中之重,所以:

  教学重点: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算理

  因为本节课涉及的这类数量关系比较特殊,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关键是弄清哪个量是单位“1”,要求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解答。所以:

  难点:正确找准单位“1”所对应的量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初中,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新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旺盛,主观能动性极易被调动,同学之间又善于合作和交流,本节的内容又建立在刚刚学过的分数乘法的基础上,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现实情景,提出数学问题,突出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建构新知识,理解算理,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解题方法,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基于以上思考,以“自主学习”贯穿全课,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尝试、质疑讨论、挑战闯关等,把“过程性目标”凸显出来,另外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体现出新课标理念中数学感知的直观性原则,提高课堂容量,让学生在发现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其乐无穷,同时受到良好的国情教育。

  四、教学流程: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质疑、引新

  1.口算、的结果并说出算式的意义。

  2.列式计算:

  20的是多少?6的是多少?

  学生完成后,可请同学说一说这两个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这是乘法意义的扩展出现的新问题,那么这一意义还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以旧引新。

  (二)、引入新知—探究解法

  例1的教学:(屏幕展示)

  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画线段图。根据“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这个条件,应该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几份?怎样表示?根据以上数量之间的关系,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根据什么?(请一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尝试自己画图,教师巡视)对照板书,把不正确的地方改正过来。

  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解答方法:

  解法一: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了2份,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平方米,再求出2份是多少平方米,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列式解答:2500÷5×2=1000(m2)

  解法二: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了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是占了2500 m2的,所以把2500看作单位“1”,要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所以用乘法计算:2500× =1000(m2)

  设计意图:这里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得出,同时不给固定的思考模式,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只要合理就应该肯定。

  师:同学们,看到了这个结果,跟世界人均耕地面积2500m2相比,你们有什么感受吗?该怎么办呢?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适机让学生看看课本是怎么说的,以快速达到学习教育的效果)【渗透思想素质教育和增长学生的基本常识】

  (三)、跟踪训练—深化知识

  1、动口填一填:

  ⑴表示()的()

  ⑵表示把()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份,共有这样的()份

  ⑶某班有男同学25人,女同学人数是男同学人数的,这里把()的人数看作单位’1”,求女同学有多少人,就是求()的()是多少,列式是()

  ⑷甲的工作效率的相当于乙的工作效率,这里把( )的工作效率看作单位“1”,()的工作效率占。

  2、动手做一做:课本练习四第2、3题、17页“做一做”

  3、小林身高米,小强身高是小林的,小强身高多少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几道练习题配合新课设计,与例题形式类似,结合这些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归纳小结

  (学生谈,教师补充,强调。)我们在解答“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种类型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时,首先要找准题中的单位“1”所对应的量,然后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五)拓展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1、海象的寿命大约是40年,海狮的寿命是海象的,海豹的寿命是海狮的。海豹的寿命大约是多少年?

  (学生默读题目,再独立或合作交流思考)

  师:这道题,谁和谁比较?如何找单位“1”?谁来说说你是如何理解分析的?

  (老师适机合作,学生自主解答)

  2、练习四第10题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安排的第一个练习题是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题目,这类练习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可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分两步分析数量关系,抓住第一步求什么,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第二步求什么,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分步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在分步列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列成连乘的综合算式。第二个练习题是个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做,与整数中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的问题思路相同。

  (六)、作业布置:

  另:预习课本20页至21页的内容,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①一桶油400千克,用去,用去多少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②一桶油400千克,用去吨,用去多少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五、时间安排:

  复习质疑、引新(3分钟左右);引入新知—探究解法(8分钟左右);

  跟踪训练—深化知识(10分钟左右);归纳小结(2分钟左右);

  拓展练习提高解题能力(10分钟左右);作业布置:(7分钟左右)

  六、板书设计:

  例1的两种思路线段图:投影屏幕

  学生板演区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的看法,希望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百分数的应用(三)》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有两个层次的基础: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和百分数知识的学习。同时,本课的学习还将是学生初中代数学习的知识基础。

  本课的编排是这样的,教材呈现出一幅笑笑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统计表以及针对表格提出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和课后阅读资料主要是体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而第二问则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本课编排特点,我将本课目标设定为以下两点

  1.通过探索、交流、比较,使学生掌握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与人交流以及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准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一堂好的数学课,最终目标是学习能力和数学思想的培养,而应用于生活则是这个目标的价值所在。为此,在本课中我将主要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探究交流——自主构建。

  2.联系生活——体验价值。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相互交流、分析比较、联系生活都是学习本课的有效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环节分为3大块:阅读资料,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分析比较——拓展思路,学以致用。

  课始,阅读资料,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中的阅读材

  料关于恩格尔系数的介绍。请学生带着下列问题独立阅读“恩格尔系数指什么?结合课前收集的数据你能计算出你家的恩格尔系数,并对此做出科学解释吗?”,然后同桌交流,全班反馈并小结得出:百分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三)”。

  选择这一导入而没有选择复习导入有以下3点考虑:1.这样导入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2.对恩格尔系数的学习能更好的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3.如果选择前面学过的列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或用分数问题复习导入,虽然能帮学生寻找知识的生长点和链接点,以实现知识的迁移,但压缩了学生的探索空间。所以不设相应的复习题就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寻找新的知识生长点,感悟新的学习方法以达到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中,“自主探究,分析比较”分为3个层次:循序渐进,动态示题——探究交流,夯实基础——比较优化,激活思维。

  首先:循序渐进,动态示题。“笑笑也调查了一份他们家的

  食品支出情况,我们去看一看”然后运用课件将表格中的第一排数据一一出示,让学生分别判断处于什么生活水平,然后再说一说有什么发现。这样逐一出示,能够让学生的观察视野随着时间的推移,直观的发现笑笑家生活水平从贫困—温饱—接近小康的巨大变化,感受到这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然后再出示整张表格。这时,我将问题(1)去掉,因为它已经在动态出示表格的过程中完成了,直接将问题(2)改成(1)随着表格一起出现:“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你知道这个家庭的总支出吗?”我把它分成探究交流环节和比较优化环节。

  探究交流,夯实基础。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以下4步完成

  1.独立审题,并尝试画图、列式、解答。

  2.小组内交流想法:“你是怎么想的?”

  3.在黑板上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方法。

  4.全班交流反馈。

  独立完成有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亲历知识的形成,

  以达到自主建构。交流想法则是用语言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再一次论证,展现。

  而在展示方法这一步,由于前面的学习基础,大部分同学都会选择用方程来解这道题,主要有“65%X-35%X=210”,也有可能会出现这一种“(65%-35%)X=210”,当然也不排除少数同学用算术方法---210÷(65%-35%)。所以将这三种代表性的方法都展示在黑板上。在反馈的时侯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尤其是对等量关系的把握。比如第一种“65%X-35%X=210”根据要求,学生一般都会先画出线段图,那么首先要让学生根据线段图说出图意,其次说出列方程的根据:“你是抓住哪句话来分析的?”通过“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得出等量关系:“食品支出的钱数-其他支出的钱数=210元”,再根据等量关系说出所列方程的含义:“65%X、35%X分别表示什么?”以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并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于“(65%-35%)X=210”虽然从算式来看只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是实际上他们所依据的数量关系是完全不一样的,可适时让学生讨论这两种方程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期间对于学生因为粗心比较容易犯的错误,要拿出来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错的原因。总之,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多放手,给他们探索的空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既要让他们思考也要在他困惑时给予引导。

  比较优化,激活思维环节:新课标倡导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问题,因为这种顺向思维的方法,既化难为易,又加强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因此,针对学生展示出的列方程和算术2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比较评价“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讨论得出列方程的方法可根

  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直接列出方程式,便于理解;同时指出列方程这种方法在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实际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然后要求学生用列方程的方法完成教材试一试的第2题“(2)20xx年,食品支出占50%,旅游支出占10%,两项支出一共540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

  来巩固所学。由于第一题“(1)1995年,其它支出比食品支出少76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与例题是重复的,所以删掉。而第(2)题作为例题的延伸和对主题资源的有效利用做为课堂练习。

  课尾——拓展思路,学以致用。由于前面的学习比较充分,而教材后面的练习题和例题基本处于同一层次水平,所以我在丰富练习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这两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据此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

  1.某班在一次数学单元训练中这道题是从扇形图的练习形式以及涵盖了基本训练、变式训练、发散训练的练习内容两方面丰富了本课,其意图是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数学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的培养。 第二道题选用的材料是《我国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情况》的财经报道。

  2.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局面下,我国经济率先崛起。截至9月份,前三季度累计全国财政收入515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3%,其中中央本级收入27526.8亿元,同比增1.6%,地方本级收入23992.07亿元同比增长9.8% 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知道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列出算式? 这道题的数据虽然复杂不方便计算,但是体现了数学材料的真实性。其倾向性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集、提取信息并加以综合运用的能力。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本课的板书: 因为本课本着“放手让学生探索”的定位思想,所以板书的设计遵循“黑板是学生的试验田”的原则,除了教师板书课题及一些重点要求外,主要是学生上来展示他们的解题方法。

  就是这样,一堂朴实数学课的探究与应用,就此结束,希望能得到在做的专家与同仁的指导。谢谢!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9页,例1、例2练一练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

  乘法运算的范围从整数、小数扩大到分数,其意义、算法以及实际应用都有较大的发展。 “分数与整数相乘”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编排的。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教学分数除法打下基础。教学要求是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理、掌握算法,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在探索算法、总结法则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 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二、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在教法的运用上,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采用观察比较法,实践操作法,合作交流法,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辅助教学。

  (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已有,并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教学过程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教学”从“以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特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

  教师谈话:同学们,在上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有关位置知识,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二章的内容分数乘法,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节,分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复习:1、5个12是多少? 怎样列式?(多媒体示题)

  2、 + + =

  学生做完1后,提问:整数乘法的意义

  做完2后,提问这两道题各有什么特点?

  + + 这道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师:求3个 相加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这是什么数与整数相乘?

  分数与整数相乘该如何计算呢?同学们以这道题为例试着做一做。

  (设计意图:让学生研究分数乘整数的算法,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加工成“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获得新的计算方法。尤其是在方框里填数: 3/10+3/10+3/10=□+□+□/10=□×□/10,经历“分子相加”转化成“分子与整数相乘”的过程,建构了新的计算方法。)

  二、继续进行方法探索

  1.读题,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1)学生读题 充分理解题意。

  (2)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

  2.根据题意列出解答算式(学生试做)

  3.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师: × 3=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2)小组讨论后反馈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教师板书:

  (3)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4、 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5、 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2.教学例2计算: × 6

  (1)学生独立计算 (教师巡视重点,观察学困生的情况,必要时个别辅导)

  (2)交流计算的方法和步骤。

  比较计算的过程,看一看哪一种简便提倡用简便方法计算

  (3)归纳: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先约分带来的简便,而不是教师强加的要求,这也是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又优化算法的要求。)

  指出:计算分数乘法时,可以先约分,再算出结果,这样简便计算

  3、比较归纳。

  比较刚才两道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分数与整数相乘,可以怎样计算?

  在小组中说一说,汇报交流。

  小结:分数与整数相乘,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算出结果。

  4、完成练一练。

  独立完成计算,展示作业,集体评价。

  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课后反思:

  分数乘整数的算法很简单,在相乘时,分母不变,只把整数和分数的分子相乘作分子。在教学这个内容时,一堂课上下来,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比较清晰。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就是约分的环节,有些学生喜欢算出结果以后再约分,对计算过程约分还不愿意采用。可能对于这种在计算过程当中的约分,还是一知半解,对这样约分的道理理解得不够清楚。再由于上学期的约分知识很多学生就不熟练,有不少学生仍不断出现约分错误和忘记约分的情况。

  我认为改进这些问题的办法只能是让学生多做一些练习题,通过不断强化的办法,让他们掌握计算时各个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5

  说教材:

  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阶段重要的知识基础,本节课包括百分数的意义及读写两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分数概念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教材对百分数的学习,十分关注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努力揭示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突出百分数作为模型的作用。

  说学情 :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每个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家庭情况都为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日常生活中,衣服标签、饮料瓶等生活物品中存在着许多的百分数,报刊、电视中也经常出现百分数,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百分数的生活基础。

  小数、分数的认识,特别是对于通分知识的掌握,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经过五年的学习,学生们已经能够通过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就为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活动奠定了基础。

  说教学目标 :

  1、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使学生会解释百分数的实际含义。

  3、使学生理解百分数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或两个数量之间的比较关系,培养学生抽象、归纳、比较、分析的能力

  4、在具体的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价值。

  说重难点 :

  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难点:正确理解分数和百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说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情境

  (1)出示张杰、周杰伦、曲婉婷的照片

  (2)出示相关信息

  曲婉婷是一位创作型才女,她的歌90%以上都是自己写的。

  20xx年以来,在张杰开的8场演唱会中,上座率都达到了100%。

  有65%的青少年喜欢周杰伦的《七里香》,有73%的青少年喜欢他的《青花瓷》。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11-22

数学六年级上册《圆周长》说课稿09-02

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说课稿06-11

探索规律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06-15

折扣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02-06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说课稿02-06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化简》说课稿06-19

六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比》说课稿07-24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利息说课稿11-02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