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2022-11-06 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

  设计说明: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能用点子图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并理解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本节的教学内容,学生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就能掌握,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色:

  1.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在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点子图上操作,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探究时间与空间,使他们经历完整的探究的过程,体会探究的乐趣,从而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信心。

  2.注重对算法的展示和理解。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多种计算方法,也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展示自己想法和算法的机会,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队列表演(一)(课本第32—3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队列表演”的具体情境,利用点子图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2.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3.正确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横式笔算,并选择正确简洁的运算途径。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点子图。

  学生准备:

  点子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

  1.出示阅兵仪式的队列图片,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2.学校举行队列表演,一共有行,每行有14人(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主题图)

  二、探究新知、展示算法

  1.独立提出数学问题,搞清楚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要列什么样的算式解决,为什么这样列式?

  2.引导发现:这个算式和前面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板书知识性课题。

  3.估一估:乘积大约是多少?

  4.引导学生利用点子图算出14x12的结果。

  师: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把整体分块求积的方法吗?请你们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看看能否算出14x12(或12x14)的得数。

  (1)学生独立思考,利用点子图圈一圈、根据圈的过程写出算式。

  (2)小组交流。

  (3)展示学生的想法:(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例1)

  师:你们算出得数了吗?能说说你们的算法吗?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把圈点子图的过程和算式对应说明。

  方法一:把12拆成6乘2的形式进行口算,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连乘计算。

  方法二:把12拆成10和2,再进行口算。

  方法三:把14、12都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进行口算。

  5.出示P32表格,引导学生理解。(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例2)

  (1)这个表格你能看懂吗?说一说。

  (2)讨论交流:表格中的数据是怎么得到的?

  (3)能看出表格中的数与点子图及算式之间的联系吗?在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后,归纳与指导。

  三、知识归纳、精讲点拨

  1.归纳提升,引出转化法:

  师:面临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这个新问题师,我们把其中的一个乘数分成两个一位数,用连乘法计算。或者把其中的一个乘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用另一个乘数分别与这两个数先乘,再把积相加,都是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

  2.完成算一算:(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算一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2)指名汇报学生的想法。

  四、拓展应用

  完成练一练第1题。

  鼓励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

  五、课后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集合》是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例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以后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能借助直观图,体验利用维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设计集合图的活动,启发学生对交集部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四、说教法

  本节课刘老师主要采用游戏法、直观演示法、讲解法、师生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进而将问题解决,达到教学目标。

  五、说学法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来理解集合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根据集合图直观形象的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1、刘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利用猜拳和抢凳子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集合图的理解。

  2、在游戏中引起矛盾冲突,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借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集合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4、借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的语数竞赛活动的情况,让学生充分探究集合的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5、小组合作,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设计集合图,进一步加深对集合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6、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让学生考虑到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多样性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延伸。

  总之,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新,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分数的简单计算》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内容。分数的简单计算是在学生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教学内容都是运用直观的图形来表示分数并进行运算的。这样的数形结合教学,通过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分数计算的模型。

  教学目标有三: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主动应用数学的意识。

  其重点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算理。难点是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二、说教法

  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学生初次学习分数的计算,受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影响会感到困难。因此,本单元主要是创设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在这堂课中,我把目标定位在数形结合有利于解决具体问题。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努力实践着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学生刚学了两节课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能凭直觉算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但对于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还不是很明确。所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算理,进一步让学生通过画图、实物演示及看多媒体演示来明白这样计算道理,并适时制造矛盾冲突,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整堂课从直观到算式,再从算式到用直观来解释。力求把看似简单的课上出数学味。

  三、教学流程

  在教学中,首先复习导入,着重温习分数单位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分数单位,为新的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接着在情境中分蛋糕,通过直观图形的演示,探究分数简单加减法的算理。特别是对于“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要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或着实物演示来探寻计算方法!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简单分数计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运用具体的习题来巩固。

  在教学中,要通过数形结合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运用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美感和数学的实用性!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什么是面积”是北师大版版第六册第四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他们进一步学习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整个小学数学几何知识的基础内容。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因此教材在编排上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二个层次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先安排图色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入课题;接着进一步比较手掌、硬币、数学课本与练习本等实物面积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第二层次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图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为后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与老教材的编排有很大不同。

  因此,教学中采用了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逐步感知,逐步体验,通过师生、生生相互间的互动作用来完成。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理解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及操作过程上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1)情境教学法:课一开始,创设“涂色”比赛形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学习新知作了较好的铺垫。

  (2)直观教学法:充分利用实物、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愉快学习新知。

  (3)认知冲突教学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低中年级操作随意性大,对学生的操作必须适当指导启发,另外根据认知冲突论,教学中我不断设置矛盾冲突,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探究、合作、操作学习法:切实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加强操作实践活动,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理解概念。充分调动学生手、口、眼等多种器官参与探究学习活动。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

  1、比赛活动:教师出示一个小正方形和一个大正方形,挑选男女生各一名,进行涂色比赛。

  2、学生比赛。

  3师问:你们觉得比赛公平吗?

  生:不公平,图形一大一小,大图形花的时间要多。

  师:那么图形的大小指的是图形的什么呢?(生:面、面积)

  4、引出课题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体的面积。(板书课题:面积)

  (由学生感兴趣的比赛活动情景引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很自然地引入新知)

  (二)初步感知面积概念

  1、说一说:你们生活中都见过哪些面呢?生: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冰箱的面、……

  2、摸一摸:铅笔盒的面、数学书封面、桌子的面

  3、比一比:

  ①教师的手掌和学生的手掌。

  让一个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手掌,教师同时也展示自己的手掌,让全班其他同学比一比两个手掌表面的大小。

  ②1元硬币和5角硬币。

  ③数学课本的面和数学练习本的面。

  师:我们在比它们的什么?(生:面的大小)

  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怎样?

  生:面有大有小。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说课稿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54~55页“分桃子”。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懂得算理,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猴山上有件喜事,猴王给小猴子们分桃子了,那么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展示48个桃子和两只猴子)

  让生充分读取图中的信息,并说出要分的桃子的数量,为了公平要平均分等信息。

  师:同学们请看,你看到了什么?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生1:我知道有两只猴子。

  预设生2:我看到一些桃子。

  师:那么有几个桃子?

  生:有48个桃子

  师:那么他们怎么分才公平?

  生齐说:平均分

  2、提出问题

  师展示题目的一半: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

  师:那么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师展示全题)

  师:说的真好,请坐!

  生齐读题!

  二、探索新知:探究48÷2的算法和算理

  1、动画激趣,引导分法

  师:同学们请想一想,怎么把这48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桃子,在桌面上将这些小棒平均分成2份,现在动手分一分吧。

  生汇报分法:

  生:先分整篮的每只猴子分到两篮桃子,然后再分单个的每只猴子分4个桃子(生汇报师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师:他说的好不好?

  师:那你们都同意先分整篮的,再分单个的,对吗啊?

  生:对

  2、根据问题列出算式

  师:那这道题目怎么列呢?

  生:48÷2=(师板书)

  师:同意吗?(同意)

  师:为什么用除法呢?

  生:因为除法表示平均分。

  3、生用口算的方法表示出分桃子的过程

  让学生明白口算过程正好与分桃子的顺序对应

  师:那这个怎么算呢?会算吗?

  生:会

  师:赶快动手,看看谁的算法最多

  生探究算法,师巡视,生解说自己的算法师板书

  师:好了。算出来了吗?

  生:算出来了。先40÷2=20(个)再8÷2=4(个)最后20+4=24(个)(师板书)

  师:对吗?

  生:对

  师:她算的过程跟我们分的过程一样吗?

  生:一样

  师:他也是先分整篮的。再分单个的。然后再把它们合起来。

  4、尝试探究列竖式

  教师讲解48÷2=24的竖式计算过程及算理:

  (在分析算理的过程中,合理地把分桃子(分两次)-口算(两步算式)-竖式(两层)三个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理解列竖式计算除法的想的过程跟分桃子、口算的过程是一样的。)

  师:还有什么方法?

  生:写竖式的方法

  师请生说出写除法竖式的顺序(师板书)

  生:先把除号写好。再写被除数。再写除数

  生:先算十位,2商在十位。再算个位,4商在个位。

  生说师板书计算过程。师解释没全部分完,十位上的0暂时不写。8落下来。4商个位。最后余数写0

  (竖式计算算法:先分整篮的,每只猴子分到2个10,所以在十位上商2,接着分个位上的8,每只猴子分到4个,在商的个位上写4,2x4=8,全部分完没有剩余,所以最后写0。)

  师:说的真好,太棒了。他把我们分的过程和口算的过程用什么记录下来了?

  生:用竖式

  师:竖式的计算过程有两步。跟我们分的过程一样的。

  师:那么你们的竖式都是先算的十位再算的个位吗?

  生:是

  师:那么如果他们不告诉你分的过程,你们从竖式上一眼能看出先分的十位再分的个位吗?(能)

  师:列竖式更能看出我们分的过程。不正确的同学请改正过来

  师:答:每只猴子分24个桃子(生说,师板书)

  总结竖式:孩子们。我们刚才用竖式计算了除法,那么竖式计算的时候先算什么位?(十位)商写在什么位上?(十位)。再算个位。个位上的数字对齐落下来。商写在个位上。

  5、完成试一试,集体订正。

  48÷4=69÷3=86÷2=

  三、情境延伸,深入探究48÷3的算法和算理

  1、根据情境提出问题

  师:猴王正想按你们的方法把4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小猴时候,这时候,又来了一只猴子,他也嚷嚷着要分桃子。猴王只好把桃子分给3只小猴。

  师:每只小猴分多少个呢?想一想。他们每个人还能分24个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来分桃子的猴子多了一只。

  师:那我们来研究第二个问题,出示第二个问题: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出示题目)

  师请生列算式:48÷3(师板书)

  2、探索分法

  师:那我们先帮猴子分一分。拿出你们的小棒代替桃子。想一想,怎么分。请开始。我看看那组的小朋友合作的。

  生操作分桃子,师巡视。

  师:分好了吗?

  生:分好了

  师:哪个小朋友上来跟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上前演示

  师:听清楚了吗(清楚了)

  生说过程,师(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每只猴子先各拿一篮。拿走了3篮。把剩下的一篮10个,和8个合起来再分。每个猴子拿6个。(课件演示)

  3、研究算法

  师:谁能把你分的过程用除法竖式写出来呢?

  生汇报竖式步骤,师板书并解释每步的含义。

  师:余数1是什么?(1用红笔描出)

  生:表示1个10,余下的1个10和8合起来再分。

  师:这样做的请举手。师评价(1在十位上表示1个10,)

  4、巩固练习。

  65÷5=84÷6=

  四、总结竖式除法计算方法。

  1、观察,对比48÷2和48÷3这两道题竖式的不同

  提问:请生观察两个竖式,请问有什么不同呢?

  生:第一个十位都除的尽。第二个十位上有余数。

  2、小结竖式计算除法的方法

  笔算除法时,应从被除数的'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被除数十位余下的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并,再继续除。

  师小结:我们今天研究的是什么竖式呀?

  生: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师板书副标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师:再看看这两道题448÷4=和726÷6=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师小结: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也学会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补齐副标题: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其实他们的算法是一样的,只是位数不同。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P53~55《分一分(一)》。从学生熟悉的一个简单的数学事实出发: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呢?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要另想办法表示“一半”,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创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其实是很多的,引出分数。进而,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等操作活动过程中“创造”分数,理解简单的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如何在本课教学时做到位而不越位呢?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2、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体会分数与生活的联系。

  为了更好实现动手操作这一教学目标,我将请学生在课前自带一些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纸、彩色笔等。

  二、说学情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初次接触,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概念。而其实学生在正式学习分数以前,“一半”等名词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

  三、说教法、说学法

  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脉络,以课标精神为指导,我将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能力,通过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使上述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我预设如下三个教学环节,首先我来说说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起兴趣”。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互动”游戏。我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有些数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使教学从整数很自然的过渡到分数。

  游戏介绍:老师和大家做个互动游戏,游戏规则是回答问题不用嘴,答案是几用拍手表示。老师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笑笑和淘气两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如果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笑笑和淘气,每人分得几个?如果只有一个苹果给两个人分,每个人分几个?用什么方式表示呢?

  “用什么方式表示‘半个’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引领学生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理念,我把此环节分成四个知识进行教学:第一个知识点认识二分之一。

  第一个知识点我主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什么方式表示半个?”接着再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把有代表性板书出来,然后进行对比这些表示方式,哪种更简便,更合理?最后我向学生介绍全世界通用的“一半”用1/2来表示,并揭示课题。

  《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依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上教学过程,在这过程中,展示了学生不同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了从运用自己符号表示到运用数学符号表示的过程,感受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在学生认识分数之后,我开始讲解1/2的读写法、分数各部分名称。

  把后面的知识先学了,目的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对分数形成一个初步的表象,为下面加深分数学习奠定一定基础。

  在当学生对分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我预设了第二个知识点“找一找”。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物体或事物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你能找一找吗?设计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把刚学习的“分数”的概念,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拓展了学生印象中“分数”概念的外延,使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为了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认识,我预设了第三个知识点:提高认识,强化平均分。

  这个环节我采用让学生拿出自带的纸,任意选择其中一个张图形,然后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表示1/2。交流时注重引导学生明确“一半”也就是说分成的两份要一样大小。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让学生自选图形完成,通过涂、折、找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观,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加深体验分数的意义。

  为了加深认识与体验分数的产生过程,我预设了第四个知识点:进一步探索研究,拓展分数的意义。

  师:你还想认识哪些分数呢?请拿出正方形纸折一折,用涂色部分表示你想认识的分数,并和小组内同学说说它的意义。汇报时,我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把想认识的分数读、写出来。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我设计以上环节,其作用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想认识的分数,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励,在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基础上,进入第三个环节:通过练习,进一步感知、认识分数。

  我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54页的“涂一涂”、“折一折”、“说一说”。

  我预设以教材题目为练习,体现以教材为主的教学理念。通过设计“折一折”这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为了对分数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我预设了第四个环节课堂延伸,拓展体验。

  此环节我设计了2个伸缩式的习题:第一题是,同学们创造的分数是十拿九稳,我们这样的班集体真是百里挑一,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简直是十全十美。用抢答式说联想到分数。体现了学科的整合。第二题:让同学们观看生活中用分数表示的图片。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给学生一个思维开放的空间,让学生自身水平、能力得以展现。

  小孩子学得快,遗忘得也快,及时回顾所学知识,可以使加深对新知的印象。为此我预设了第五个教学环节:反馈与总结,这一环节通过说学生说说通过一节课学习之后的收获,再请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用分数表示的事物,让学生明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的精

  不足之处,学生用描述性语言叙述分数的意义时,语言还要再规范一些,在明白理论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新授时间再紧凑一些,给练习的说理再留有一定的空间,会把教学内容达到更好的效果。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说课稿7

  本课是对于分数的进一步认识。由于学生易受整数大小比较方法的负迁移影响,对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学习肯定要遇到一定困扰。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加工与改造,让学生直接面对可能出现的错误,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在现实背景中帮助学生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不仅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掌握系统化思考问题的方法。

  设计本课时,我注重为学生创设恰当的参与,实践探究必备的空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效思考,撑握简单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活动重在让学生经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使其在课堂中既有获取知识,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本科课堂教学我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和故事两方面入手:游戏对于孩子一直是感兴趣的话题,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在了解分数的意义之后,对于学生学习这一部分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脱离书本这一载体设计了莫分数比大小这一游戏,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你想摸到几颗棋子?为什么?、动口说:比这个分数大的分数还有?比这个分数小的分数还有?,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母相同的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寻求规律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学生在毫无压力的游戏中学会了方法,学生乐学,爱学掌握知识扎实有效。在学习分子是一的分数比较大小时我是以故事引入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更好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想学、乐学。具体地说就是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从情境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分析、探讨,逐步让学生建立解决这一问题的数学模型,最后用这一模型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现象、问题。采用学生喜欢《西游记》为背景,创设分西瓜的情景,这天唐僧师徒4人走到一座山脚下,由于正是午时,天气闷热,八戒只化缘来一个西瓜,4个人,只有一个西瓜,怎么办好呢?唐僧建议平均分,每个人分到西瓜的1/4,八戒一听急了,自己辛苦找来的西瓜只得到1/4,说什么也不同意,吵着要1/8,可切开后,见到师父和师兄的1/4就大呼上当了,说师父、师兄欺负他?为什么八戒自己吵着要1/8,可见到切开的西瓜后,就后悔了呢?直嚷嚷师兄欺负他呢?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学生探知的欲望被激起,自然过渡操作体验,探索规律。

  探究分子是1分数大小的比较。

  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学具纸,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剪一剪,和同桌完成1/4和1/8的比较。练习1/2和1/4,1/8和1/6,你发现这些分数有什么相同之处?在比较这样的分数时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总结分子是1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巩固练习我还是以游戏为主。“开火车”,由某一列第一个同学说出一个分子是1的分数,后面的同学说一个分子也是1,但要比它大(或比它小)

  同样开动第二列火车,由第一个同学说一个分数,后面的同学按这个同学的要求说一个比它大(或比它小)的,分母相同的分数。

  “分苹果”纸卡出示一个分数,让学生说一个比这个分数大的分数,一个比它小的分数。

  让学生尝试比较3/5和3/4的大小,学生经历了发现简单分数大小比较的规律,主要是为发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但要灵活应用这一规律还不能做普遍的要求,这一练习的设计是为了满足部分学生学习的需要,也了解一下,在本次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多少学生可以超越教材。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拟定教学目标为以下三点: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感知出分数的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会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体会分数的作用。

  (2)会用折纸、涂色等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表示简单的分数。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直观操作感知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操作过程和对这几个分数的感知。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分数意义理解较困难。建立概念的过程也很慢,语言的叙述更是存在问题。所以本节课设计在多媒体的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

  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驱动

  二、操作实践理性认识

  三、设计分数深化理解

  四、认识分数巩固练习

  五、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五、整合点及解决方法

  (下面主要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整合点以及解决方法谈谈自己的做法与感受)

  1、多媒体的使用为课堂的导入增添了魅力

  低年级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数学课堂上枯燥的数字,板书,本节课抽象的平均分含义满足不了学生多变活跃的心理需求,使他们没有求知的欲望。课堂的导入环节决定了学生的思维能否活跃起来,能否将兴趣牵引到对新知的渴望上,使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本课导入环节我采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声像,动画这种学生乐听、爱看的形式,创设即将开运动会的生活情境,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把所有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了过来。请看教学片段(视频1)

  淘气和笑笑分食物的故事情节,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带入到数学课堂,同时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由4个橘子,2盒饼干的整数平均分过渡到1个苹果平均分的问题上。通过直观的演示不断带给学生新的刺激新的问题,生动形象的动画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平均分给5个人,平均分给20个人都应该用什么样的数字表示呢?此时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想进一步学习新知识,这就为下一步认识理解分数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2、多媒体的使用为突破教学难点提供了方便

  课堂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障碍,在教学分数意义这一环节时,概念比较抽象,如果仅凭老师枯燥的讲解学生机械的记忆,孩子们肯定不能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用准确的语言去描述。如果利用自制教具呈现出不同的分数费时费力,操作起来比较麻烦,也会影响教学效果。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其速度快、储存量大、易操作等优点轻而易举的解决了这一难题。由计算机将一块蛋糕平均分成8份,取出其中的3份同时出示分母8、分子3,学生通过观察分的过程和分母分子的相应出示,再一次理解了分数所表示的意义。然后再次利用同一蛋糕平均分出八份之五,六分之五,在演示过程中,学生在观察,在比较,直观地感受到分母就是平均分的份数,分子就是取出的份数,进一步加深了对分数的意义理解。

  多媒体的使用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不仅降低了知识的难度,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在视觉、听觉等感观上受到冲击,使学生有新鲜感与直观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性,为下一步自己设计喜欢的分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变“苦学”为“乐学”。(视频3)这是孩子们真正理解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设计的分数的情景,从课堂效果来看,这一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动手操作的正确率提高了,同时也真正明白了只有在平均分的前提下才能用分数表示它其中的一部分。(视频4)生动的动画画面清晰的展示了一个分数的由来,因此在孩子们汇报自己设计的分数时候语言运用的准确具体,表达到位。从而减少了常规教学中由于学生表达不准确教师反复纠正而浪费的时间。

  六、教学效果

  本节课整合点的正确诊断,多媒体课件的合理使用,帮助我们把枯燥的数学问题生动化,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把乏味的数学课堂趣味化,把生硬的数学学习轻松化。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显著作用。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说课稿9

  教材内容: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

  教材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随机现象,《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新增了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可能性》。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选取了摸球游戏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主题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设计思路:

  1.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分析试验数据,经历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让学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在活动交流中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确的随机概念。

  (在本课教学中我运用了以下的教法):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教材及学生的潜在因素,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组内设有组长、汇报员、记录员来组织和调控整个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获得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体验,同时养成学生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习惯。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教材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知道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体验1分、1秒的长短,初步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像力,在探索交流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难点: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

  课件、钟面、口算卡片、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目标,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引导观察、学具操作、组织讨论探索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说学法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在学法的指导上,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议一议、做一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感知秒,体验秒,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中共同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这节课我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回想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情景,从学生熟悉的春晚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揭示课题:秒的认识。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认识1秒

  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钟面,想想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秒的知识呢?四人一小组交流自己的认识。

  这一小节,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反馈等学习活动,探索出:秒针是钟面上最细最长的一根针、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一秒。(板书: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

  2、认识几秒

  出示课件,提问:秒针从数字几走到数字几经过了多少秒?为什么?这样反复多次地练习,让学生说出不同的看法,可能有的学生是一小格一小格地数,有的是一大格一大格地数,体现方法的多样化的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方法进行优化。

  3、探究分与秒的关系

  让学生认真观察钟面,想一想:秒针在钟面上走一圈是多少秒?秒针走了一圈后分针有什么变化?从分针与秒针的走动,你发现了什么?

  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看法,最后全班汇报。得出结论:1分=60秒。(板书:1分=60秒)

  分与秒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所以在这一小节我采用个体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汇报总结的方式来解决。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我就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给予学生充分信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有利于培养他们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4、实验活动,体验时间

  ①体验1秒

  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嘀嗒”声感受一秒的时间,再让学生用一个动作来表示一秒的时间。可能有的1秒钟会拍一下手,有的会翻一下手腕,有的会眨一下眼睛,就让学生用自己想的动作跟着“嘀嗒”声做一做,充分地体验时间单位“秒”。

  ②体验1分钟

  让学生拿出口算卡片在1分钟里进行口算练习,体验1分钟的长短。在这个环节的设计我是这样考虑的:口算是我们数学课堂一项基本的训练,把它作为1分钟的体验内容,可以让我们活动的数学成分更浓,让学生对1分钟有更充分的体验和感受。

  5、知道1秒的价值,懂得珍惜时间

  播放课件,通过介绍我国体育健将刘翔110米栏夺冠的成绩和一些现代化工具在1秒钟里创造价值的一些数据,让学生感受到1秒虽短,但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价值。借此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和爱国主义教育。

  6、时间名言欣赏

  通过欣赏时间名言,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对学生进行了一些情感的熏陶。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每天大约睡()小时大约需要20()大约需要25()

  2、练一练。

  (1)1时=()分1分=()秒

  (2)秒针走一圈是()秒,走半圈是()秒。

  (3)钟面上有()大格,有()小格,又细又长的针叫()针。

  通过层次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自我评价,享受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

  让学生自己归纳所学内容,既能使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又能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享受成功的喜悦,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培养概括能力。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我用精炼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概括,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简洁明了。

  板书:

  秒的认识

  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

  1分=60秒

  在这整一节课,我尽量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组织他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践体验,鼓励他们去讨论、去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数学的世界里快乐地翱翔!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认识几分之几》是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个物体或许多物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借助小圆片(小棒)“分一分”“拿一拿”等实际操作来学习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材先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借助学具探索“12个蘑菇的是多少个?”进而学会列算式,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课后“想想做做”中也安排了类似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二、说学生

  本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和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相关知识,也理解了分数的实际意义,大部分学生应该能够快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但介于本班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弱,缺乏一定的理解能力,教师安排了摆小棒和在图中分一分圈一圈的活动,结合细致的课件,帮助这部分学生理解、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能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1、能运用分数的知识,学会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可以用语言来解释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每道算式的含义。

  2、体会分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获得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运用掌握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五、说教法

  通过摆小棒、在图中分一分圈一圈等比较直观的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几份”和“几个”,即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和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进而推导出算式。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的动画生动地展示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思考、理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请一位同学说分数,同桌来说说这个分数的含义!

  (突出“一个物体”和“一些物体”的概念,明确分数的意义)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分两个层次引导学生学习。

  谈话:(课件展示)兔妈妈带着兔宝宝在森林里采蘑菇,兔妈妈有个问题考考小兔子(出示问题“将这些蘑菇的给你们”),可是小兔子犯了糊涂,这些蘑菇的是多少呢?你们能帮帮它们吗?

  (1)让学生拿出12个小棒摆一摆、分一分、拿一拿。

  (2)谈话:我们可以分一分得到12个蘑菇的,是9个蘑菇,我们还能算一算。怎样算呢?

  同桌讨论。教师课件展示过程,出示算式,并请学生回答每一步所对应的含义。

  这两个层次的设计,主要是创设情境,自主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巩固练习

  (1)青椒的是多少个?

  (2)桃子的是多少个?

  先让学生在图中分一分、圈一圈,接着列出算式;请学生说每一步算式的含义,教师边听边对应播放动画、出示算式,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加深对解题思路的理解。

  最后总结出解决求一个物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解题思路。

  深化认识

  (1)猴宝宝要送礼物给妈妈,你们看,两只猴宝宝送的苹果的个数一样吗?(出示课件)

  你怎样知道是不一样的呢?(列算式计算)

  思考:为什么不一样?

  总结:因为总数不一样,虽然分得份数一样,但是每份的个数不一样,所以它们的不一样。

  通过这样有趣的环节设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明确,总数不同,就算分的份数相同拿出的份数相同,最后的个数也不会相同。

  (2)1时的是多少分?

  (思考关于钟面的相关知识)

  前后单位一样吗?(不一样)

  不一样该怎么办?(先单位换算)

  播放课件

  总结:单位不一样,先将1时换算成60分钟,是将60分钟平均分成两份,不是将1时平均分成两份。

  在平时做题时,要注意是将谁当做总数,也就是平均分的对象。

  1时的是多少分?

  (学生先讲,后播放课件,再请学生板演)

  全课总结

  (1)几分之几的分数意义

  (2)有条理地解释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3)计算出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有多少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一)地位:《买书》一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认识了小数并会读写、比较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安排的是计算人民币适用过程中的小数加减,学习本节课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的进位加、退位减以及后续学习小数的抽象运算奠定基础。

  (二)目标:

  1、结合“买书”的具体生活情境,探索没有进位或退位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通过交流活动,让全体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3、能用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重点:探索并掌握小数加减的算法,能正确计算

  (四)难点:理解小数加减的算理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来学习数学。因此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主要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观察、发现、应用的过程。主要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学习。

  三、说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去书店买书的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情境,从中获取数学信息。(设计意图: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交流互动,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两个层次完成,第一个层次:学习小数加法。当学生从情境中获取信息后让学生根据题中的问题独立审题,尝试列式,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能够列出算式。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算法,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结果,接着通过组际之间的汇报交流想法,生生互动,掌握算法。最后采用师生交流的形式以“三种算法有什么共同点?小数加法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简便?”这几个问题展开,从而明晰算理。

  (设计意图: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在遇到新问题能转化为熟悉的已知问题加以解决,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列竖式,并运用元、角、分的知识解释算理)第二个层次:学习小数减法:

  有了前面小数加法的学习基础,这个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汇报为主,让学生根据题中的两个条件,尝试提出数学问题即:数学世界比童话故事贵多少元?然后尝试用竖式计算,在计算的基础上,尝试总结方法。(设计意图:运用类推的方法探究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训练应用,解决问题

  本环节分三个层次展开:

  1、基础练习,巩固方法。让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1.2元+5.7元6.8元—5.1元

  2、综合应用,形成能力: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

  一只玩具小熊4.2元,一辆玩具小汽车15.40元,

  (1)买这两个玩具共花多少元?

  (2)玩具小熊比玩具车便宜多少元?

  3、拓展应用,提升能力:每个玻璃杯13.60元,每个陶瓷杯10.20元,每个塑料杯6.10元,20元买两个杯子,可以怎样买?

  (设计意图: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提升能力的目的。)

  四、回顾整理,总结提升

  以让学生谈收获展开本环节,达到对知识的回顾、整理。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3

  翻开《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的具体目标中赫然呈现着对计算教学的要求,这些目标是分学段来制定的,但具体到每一节课的目标,还需要我们来理解细化。

  我在参加希望杯比赛的时候,选择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节起始课——《分桃子》,本课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运算”范畴,主要内容是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选择这样一节有挑战性的计算课,源于自己的好奇和好胜,都说计算课难讲,都说算理讲不清,我就是要试一试。热情是有的,但接下来的探寻之路却让我感慨万千却也收获颇丰。

  一、读懂教材。

  教材旨在引导学生探索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基本的运算思路掌握其竖式的写法。“例1”中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主要解决除的顺序和竖式写法的问题;之后“试一试”中的3道竖式除法题目旨在对“例1”的内容特别是竖式的写法进行巩固练习;“例2”中除到被除数十位上时有余数,主要解决除法的基本运算思路问题;之后的“试一试”中首先呈现了4道竖式题目且要求估算,前两道是对例题的巩固练习,后两道则是要求学生在探索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迁移,独立尝试解决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试一试第2题”重在应用,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读懂学生。

  学生虽然已有除法竖式的基础,但现状是他们对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基本的运算思路和竖式写法存在很大困难,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层楼”的形式,那其实并不是笔算,而是在口算出结果后改写成笔算的一种形式,在运算思路上与笔算完全脱离。

  因此教学时重在从笔算除法的运算思路上入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语言表述、课件演示等充分的感官体验基础上建立表象,并逐步抽象成笔算除法的模型,从而达到理解算理,掌握基本的运算思路和竖式写法的目的。

  三、制定目标

  基于以上的两个“读懂”,结合课标中的要求,我制订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探索并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②结合情境,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一分等活动,亲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算理的探索发现过程;

  ②将具体的实践操作和抽象的算式结合起来,理解算理,初步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发展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是探索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难点是理解算理,正确规范地书写竖式。

  四、读懂课堂

  总的来说,关键在“算理”,这是计算教学的本质,也是大家都众所周知的。

  但却总是在实践中很迷茫,很困惑。

  在我自己试讲这节课前,先听其它老师讲了一节,她的整个课堂是这样的:“复习口算——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呈现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展示计算方法——教师讲解算理——学生练习计算并演板——再次讲解算理——再次练习反馈”。

  我注意到学生们都准备了小棒,看来老师是有意识让学生动手实践的,但整节课中小棒形同虚设,学生根本没有碰一下。在课后研讨的时候,该教师的解释是由于一名学生出现的错误算法超出了自己的预设,所以打乱了自己的教学思路,结果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样一节较为失败的课让我对自己来讲这节课有了更大的心理负担,眼见为实,原来算理这么难讲啊。

  之后就是我自己的第一次试讲,我很重视学生动手实践,旨在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解算理,但课上起来也并不顺利,操作浪费了很多时间,在练习时发现有学生不理解算理,教师便开始“走回头路”,结果整节课结束教学内容只进行了60%多,这让我很是郁闷,曾一度想放弃“分小棒”的环节。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听了师兄的这节课,他的课堂就没有让学生“分小棒”,而是利用口算的“算理”来迁移讲解了笔算的“算理”,这样的计算教学节省了时间,学生似乎也理解了。还有一位师姐是这样讲的,她在学生动手“分小棒”之后,并没有让学生汇报展示,而是用电脑操作演示了“分小棒”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列竖式。和我的不太一样,我是在学生动手“分小棒”之后请了一名学生到前面演示分的过程,让下面的学生说过程,同时教师板演竖式的呈现过程。我这样的方法给人的感觉就是比较乱。课后研讨时我们总结了3种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方法:①师兄的方法——结合口算;②师姐的方法——先分再列竖式;③我的方法——动手实践、语言描述、抽象竖式三者相结合。从大家的反应来看,我的方法似乎支持者甚少,但是没有做课堂后测,我无法看到到底哪种方法对学生的理解最有帮助,但是在我的内心还是倾向于自己“三结合”的方法。

  之后我又进行了一次校内的试讲,虽然很不情愿,但还是学习了师姐的方法,也就是先分再列竖式,因为这样课堂看起来不乱,但课后研讨时同事们的批评之词铺天盖地。为此我翻阅了人教版的相关教学内容,也是借助“分小棒”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而且每一步都呈现的很清楚,这让我对自己的方法又有了信心。恰好中心组又组织了两位师姐再来讲这节课,她们俩的方法正好一个是“借助口算”,一个是“先分再计算”。课后我们进行了后测,结果是触目惊心的,完全正确率还不到30%,这让我们陷入了深思:究竟什么是“算理”,怎么这么难讲?

  通过研讨和寻找理论帮助,我知道:掌握算法和探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算理的缺失,难以支撑算法的牢固。《课标》在计算教学上提出了“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理解算法的理解。”由此可见,计算教学只有在感悟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才能形成真正的计算技能,不明白算理的算法是机械的算法,对计算技能的形成是不牢固的、脆弱的。

  因此在我的第三次试讲中,我大胆的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又一次尝试了“分、说、写”三合一的方法,效果显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是有所进步的。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算法要总结吗?大家的意见不太统一。又要再次寻求帮助:轻算理重算法会使教学失去计算所赋予的教学功能,重算理轻算法又无法达成扎实的计算技能。《课标》将课程目标分成了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两大类,如果片面理解课程目标,那必定是在两个误区间来回走动。因此,算理与算法两者不可偏颇。

  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初次感知知识时,进入大脑的信息可以不受干扰,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那么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期内是难以清除的。在计算教学时,只有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计算的算理,揭示不同知识背景下的本质联系(算理就是计算教学的本质联系),才能真正掌握计算的算法。因此,不可偏颇,但要先算理后算法。

  有了这样的理论引领,我的第四次、第五次试讲,以及最后的现场比赛,就越来越得心应手,虽然还不够完美,但是我目前为止所行走的最远的地方。

  五、反思升华

  回想和学生一起研究算理的过程,我深感:计算教学,特别是算理的理解,需要学生的切身体验。因为算理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逻辑性导致计算教学的枯燥与乏味,学生学起来枯燥必将引发学生失去可持续学习发展的张力。这就要求计算教学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构建有利于揭示理解算理的途径,帮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经历计算过程、体验算理、感悟算法。

  1、在语言描述中体验算理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理解抽象的算理,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妨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用数学语言综合描述,把具体的感知通过语言的加工描述最后概括形成算法。这个抽象描述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算理的过程,从而达到感悟算法。

  2、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算理

  数学的抽象性和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动手操作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在计算教学中,可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来探究数学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算理。现代教学论的认为,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新课标虽对计算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强度相对降低,但重视学生的数感发展,计算教学时须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动促思,自主体验算理、理解算法。

  “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 (苏霍姆林基语)阐明了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是思维的起点。“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不能怕操作费时,只有让学生 “做数学”,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亲身体验,才能理解新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思维外显为直观的活动,同时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发现,最终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是帮助学生探索算法,抽象算法的重要手段。

  “智慧自动作发端”(皮亚杰),动手操作是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把学生的外部操作与内部的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站在学生的角度,安排操作的最佳时机。

  这就是我的计算教学之路,基于自己的实践、思考、学习、反思的过程,在过程中成长进步,我永远不会停下脚步。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4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一、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单元共有两个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在以前学习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计算做准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本课知识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探究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理解算理,

  教学用具:课件

  二、说学情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了解了整数及小数中各个数位的含义,并且学习了整数的加减法,很清楚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所以对于这个知识的学习并不会感到困难。只要引领孩子们认真思考、认真动手操作一定能顺利获得新知识和成就感。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我区的教学实际设计如下内容

  1、教学模式:三段一思

  2、教学方法:因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内在的联系所以采用迁移类比法引入,并根据这个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方法。

  3、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因为这个内容简单清晰,所以通过学生的自学,同桌互查,小组内交流展示完全可以学的会。在教师巧妙的设疑、质疑引领之下学生一定能学的轻松愉快!

  四、说教学程序

  一段:学什么(共有两个环节)

  首先是复习导入,我用迁移法以整数加减法为铺垫,出示两道整数加减法计算题(83+5983-59),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让学生边计算边思考:你是怎样计算的?

  然后教师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小数加减法》师板书

  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计算探索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列竖式计算。

  学习目标就是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任务,这样的设计既简练又易懂。不但包括学习内容,又包括学习方法,还有学习要求。

  处理方法:自己读后指名读,这样目标就清楚了。

  二段:我来学:(共有四个环节)

  1、用情境导入法出示课件——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2、课件出示:文具超市里的三种文具学生说出名称和价格:

  卷笔刀:0.8元,橡皮铅笔:1.2元,绿铅笔:0.6元。

  3、出示自学提示:

  (1)根据已有信息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和一个减法问题。(口头提出问题)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先独立计算,再同座互查。

  (3)小组讨论: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试着总结出计算方法。

  (4)时间为10分钟左右。

  设计理由是:首先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然后在通过独立学习,同伴互助、小组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4、学习后一个或两个小组板前展示,同时学生可以随时评价和质疑,老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拨和强调。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或学生板书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从末位算起。)

  三段:我来用

  因为本课内容需在计算的基础上总结计算方法(算理),所以安排以下有基本算理练习、典型的错例分析练习、解决问题练习等系列练习活动。

  1、填空: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将()对齐,也就是(),再从()位算起,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先自读再自己填完整,然后齐读。)

  2、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5+2.4=2.97.5+1.5=8.03.2-1.6=2.6(给出竖式,判断)然后列出正确的竖式。(先独做再小组检查)指名说说每道题错哪了,应该怎么做。

  3、列竖式计算

  98页3题选4道题(同桌互查后说出结果,错的改过来)

  4、解决问题:《动脑筋》6.8元《童话故事选》3.4元。

  (1)《动脑筋》和《童话故事选》一共多少元?

  (2)《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内互查。投影展示讲评,各组长检查一下有错的吗?如果有改正过来。

  5、根据自己的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一件上衣:27.9元一条裙子:54.6元一条裤子:38.7元

  四段:我来思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自己的学习情况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其中包括知识方面、学习方法方面、合作学习方面以及情感方面等收获,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

  板书: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小数点对齐,从末位算起。

  学生板演学生板演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活动课“数学好玩”

  第3课时的内容。这种类型的问题原本只出现在数学奥林匹克教材中。如今,这些生动有趣而又易于学生接受的知识溶入数学课本中,也是新教材在编排上一个大胆的尝试与创新。本节课立足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在问题设计的难度上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个可以直接判断的条件,学生只要找准关系句,就能较为轻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关结论。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让学生亲身经历对不确定现象的判断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也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的之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65~6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经历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能够对这些现象进行合理的分析。

  2.方法与途径目标:学会运用列表、尝试、操作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推理,发展推理能力。

  3.情感与评价:能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在经历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树立自信,体会生活中这些现象中蕴含的数学道理。

  4.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清晰的演示推理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难点: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

  教法:引导讨论,交流。

  学法:小组讨论,交流,观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每人一张练习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一起玩一个数学游戏,想玩吗?生:想。好,坐端正,精彩的游戏马上开始。课件出示图片:猜猜他是谁?

  这是一张师生合影,老师要找的人就在其中,你们能很快猜出他是谁吗?生:不能,人太多了无法进行判断

  那么老师给你们提供第一条信息:他穿着校服,根据这条信息你们能排除掉(老师和不穿校服的同学),能猜出他是谁吗?(生:不能)

  师:还需要信息,对吧?

  那么第二条信息:他在第一排,寻找范围缩小了,你们把目标锁定在(第一排两个穿校服同学的身上),现在能确定他是谁吗?生:不能,那么第三条信息:他是男生。(仔细观察,第一排只有一个男生,所以我们要找的就是他)。

  生:..........

  小结:你们太棒了!刚才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三条信息,进行连续的思考,利用排除法把范围逐渐缩小,最终找到正确答案,这个过程就是数学中的推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趣的推理(板书)

  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这样有趣的推理,今天我们的老朋友笑笑、淘气、奇思要来咱们班做客了,而且还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推理问题,你们有信心解决吗?(生:有),你们底气非常足,那我们就一起看看吧!

  (设计思考:以学生熟知的找人小游戏作为导入情境,通过多媒体的生动演示,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真的来到了小伙伴中间。拉近了问题与学生的距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自主探索

  课件出示情境图:学校组织了足球、航模和电脑兴趣小组,淘气、笑笑和奇思分别参加了其中的一组。他们三人都不在一个组。(齐读)

  师:你们从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生:兴趣小组有3个,有3人要参加......)

  师:我有个问题:“分别参加其中一组”是什么意思?(生:每人只能参加一个小组,而且每组只能有一个人)。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推理出那么他们分别参加的哪个兴趣小组呢?(生:不能)。

  师:还需要一些信息,对吗?好!老师再给大家提供一些信息。

  信息:

  1、笑笑不喜欢踢足球,

  2、淘气不是电脑小组的,

  3、奇思喜欢航模。

  师:现在有了这些信息,现在你们能推理出他们分别参加哪一个兴趣小组吗?(生:能)

  2、同桌交流

  师:那好,请大家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把你思考的过程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如:写一写、连一连、画一画等都可以)。拿出练习卡:把你喜欢的方式记录在上面

  3、分享成果,完善自我

  师;现在我邀请一位同学将你的想法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1)展示结果——自我矫正

  (2)交流方法——连线法

  师:请x把你推理的过程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生......)

  师引导表达交流:我首先根据......信息,推出......;然后根据......信息,推出她可能是.....也可能是.....又因奇思是航模小组的,所以推出......信息;最后根据......信息,推出他可能是....也可能是.....又因奇思是航模小组的,所以推出......信息。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生:听明白了)刚才x是运用连线法来记录推理过程的,不知刚才大家注意到没有,x首先是根据哪条信息直接得出一个结论的?(生:奇思喜欢航模)她为什么要先选择这条信息呢?(因为奇思喜欢航模,说明她一定是航模小组的),像这样能直接确定结果的信息是我们解题的关键,我们抓住了这样的关键信息,才能使接下来的推理变得容易多了。因此,今后我们再来分析这类推理性题目时,首先抓住关键信息得出一种结论,再依次进行推理其他信息,最终得到答案。(板书:)

  师:谁能再次将x的推理过程,学着用以下的句式来介绍一下吗?(我首先根据......信息,推出......;然后根据......信息,推出她可能是.....也可能是.....又因奇思是航模小组的,所以推出......信息;最后根据......信息,推出他可能是....也可能是.....又因奇思是航模小组的,所以推出......信息)。

  师:说的好不好?我觉得这里可以来些掌声。

  师:好!谢谢你们的分享。

  师:其实刚才这种记录推理的方法——就是文字表述法

  师:看来我们班同学很棒!不仅会连线法还会文字表述法,除了这两种,还有其它方法吗?

  (3)交流方法——表格法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表格)还有用表格的吗?

  师:用表格来记录推理过程,是我们数学当中常用的,我得把它画出来,请看大屏幕!

  师:表画好后,我们要在第一行上填上......(小组名称),然后在第一列上填上......(三个同学的名字)(当然它们的位置是可以互换的)

  师引导:首先根据(奇思喜欢航模)我们直接在这一格中打√;笑笑说:她不喜欢足球我们就在这一格里打x;淘气说:他不是电脑小组的,我们也在这一格里打x。

  4、综合比较

  三种方法:连线法、文字法和表格法

  (三)巩固练习

  现在航模小组遇到困难了,我们一起帮帮他们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飞机航模分别放在了柜子的什么位置。

  航模小组有6个飞机模型:淘气号、奇思号、妙想号、笑笑号、乐乐号和教练号。请你根据下面的信息,找到他们的位置。

  学生自读信息生分小组讨论后汇报。

  师:想想我们应该首先抓住什么信息进行判断?

  最先找到谁的位置?又依次找到谁的位置?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生:.........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推理:

  抓住关键信息——直接得出一种结论——再对其它信息进行依次推理

  希望大家能把推理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去,用你们敏锐的眼睛发现问题,聪慧的头脑解决问题,做一个“生活中的小推理家”好吗?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的说课稿02-22

三年级数学《交通与数学》说课稿11-05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3-20

数学《数学广角》说课稿模板07-13

小学数学《数学广角》说课稿02-13

数学加法说课稿06-18

《数学乐园》的说课稿06-11

数学《统计》说课稿06-11

数学菱形说课稿06-11

数学乐园说课稿精选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