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
分糖果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3课。此前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对小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经验。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是本节课承上启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操作及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样性、合理性;还要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为把100根小棒平均分给小组的小朋友提供分步完成的经验与策略。实际上,从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中要获得的是试商的经验。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把30名学生分成6组,分别是两个4人组,两个5人组和两个6人组。)
活动一:介绍每组人数。
(通过了解各小组的人数情况,复习平均分的含义。)请小朋友介绍自己所在小组的人数,要求是:不能直接说出人数,但可以出一道与平均分有关的'数学问题,让大家算出你们小组的人数。
根据每组小朋友介绍的情况,大家思考:今天我们班的分组是平均分吗?为什么?如果平均分组,每一组有多少人?
活动二:分20块糖果。
1.提出问题。
展示一包糖果请小朋友观察,猜猜有多少块糖果。
提出问题:如果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
2.动手分一分。
请小朋友用5个圆片代表5个小朋友,用20根小棒代替糖果,先想想你准备怎样分?每次分几块?几次分完?然后,动手分一分。
在分的时候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展示表格)横着第一行表示5位小朋友,竖着第一列表示分的次数,中间表示每次分的结果。
(学生在分的时候,教师巡视辅导,请个别小朋友把自己的想法在黑板上展示。)
3.交流分糖果的方法。(既要体会分法的多样性,更要体会平均分小数目的物品时应用乘法口诀的简便性。)
小朋友都分完后集体交流。先看黑板上展示的分法,有不同分法的小朋友可以上台展示自己的表格。对每一种分法,都要引导学生边分边估:每次分了多少块糖果,还剩多少?几次分完?
发现一次就能分完20块糖果的,请他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把平均分与应用乘法口诀结合起来。
活动三:分100块糖果。(大数目的平均分)
1.提出问题。
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块的问题解决了,如果糖果再多一些,小朋友还会分吗?
拿出一大包糖果,让小朋友把它与20块糖果进行对比,估计它有多少块糖果。
提出问题:如果把100块糖果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块?
2.分组分一分。
用100根小棒代表100块糖果,这么多糖果怎样分呢?第一次分几块呢?希望第一次分了之后,剩下的更少一些,便于更快地把糖果分完。因此小组首先要商量第一次分几块比较合适,再进行分工(有人负责分,有人记录,有人检查),最后再动手分,在表格中认真记录分的过程。
(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第一次分几根,要用去多少根,还剩多少根,第二次可以怎么分)
3.汇报小组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在各组汇报时,要关注是否有以下两种有价值的分法。
(1)第一次每人分10根,要追问他们的想法,给予鼓励和肯定。(在够分的情况下,10根10根地分,便于口算一共用去几根,还剩几根。如6人小组,第一次每人分10根,6个10就是60,还剩40根。
(2)在一边分一边估算的过程中,用上乘法口诀的。
对于6人小组的分法,还要着重引导思考:剩下的4根为什么不继续分。
4.小组讨论。(给学生再次机会,调整或改进原来分的策略。)
让你们重新把100块糖果平均分给本组的每一位同学,你们会怎么分?至少要分几次才能分完呢?
活动四:制定乘车方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各种乘车的意见。)
有3种车:限乘4人,限乘6人,限乘11人,50位小朋友出去郊游,怎样乘车比较合适?
教学反思
1.运用身边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识。课堂教学开始时,我引导学生向全班小朋友介绍自己小组的人数,体会人数不同不是平均分,把抽象的平均分的意义蕴含在具体的生活中,使数学生活化。
2.创设情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分法的不同策略。课堂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通过两次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体
会到虽然分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分的结果是相同的。
在解决分100块糖果的问题时,在活动前我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明确分工,在活动时又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各组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在分较大数目的物品时,一次分不完,可以分步分,可以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每次不必一块一块地分,边分边根据剩下的数量来确定下次分多少更合适。在课堂中注重让学生自己感受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3.重视估计意识的培养。本节课,我结合教学内容,在每次动手分糖果时都设计了一个较好的小环节观察估计糖果的块数。特别是第二次估计一大包糖果有多少块时,引导学生把它与20块糖果进行对比,培养学生有依据地进行估计活动,创设了一次提高估计意识、增强数感的机会。上完课后,我感觉到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策略,学生感知得还是不够,特别是每次分多少,可以怎么分。在分100块糖果时,我是否可以这样提问:请小朋友先估计一下,每人大约可以分到多少块?因为学生具有10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应该能够说出至少10块。
案例点评
教师结合教材与当时的讲课情况,开展了介绍小组人数和两次分糖果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在分糖果的活动中,教师在尊重学生分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分法的多样性,体会分大数量物品时哪一种分法比较合适。另外,在这节课中,每次分糖果前,教师都让学生先估计有多少块糖果,再开始分,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只是课堂有些超时,教师是否应该根据当时课堂的活动情况,及时地调整和取舍教学环节。最后一个活动租车方案 可作为备用活动,有时间则进行,没时间则舍弃,这样的课堂才更自然、鲜活。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设计说明
1.重视对教材情境图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不竭动力,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学生喜欢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引导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上课伊始,借助情境图引入新知,让学生通过看图,发现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及解决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本教学设计鼓励学生通过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如摆小棒、横式、竖式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经历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而突破笔算中“相同数位对齐”这一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生成问题
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学生去参观博物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想一想,根据你发现的信息,可以提出哪些加法问题?
预设
生1:二年级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去参观博物馆?
生2:一共有多少位去参观博物馆的老师?
生3: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生4:二(1)班的学生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这么多不同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境图,提高学生主动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师选取其中与例1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想办法解决。
师:现在请同学们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第四个问题。
(学生小组交流,探索方法)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解决方法。
方法一:用横式计算。35+2=37。
方法二:摆小棒。先摆出3捆零5根,再摆2根,合起来是3捆零7根。
方法三:用竖式计算。
3.引导学生说一说用竖式计算的过程,教师重点强调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4.用同样的方法解决教材12页1、2题。
5.解决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2)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师:根据我们刚才做的那道题的解题方法,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讨一下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应注意什么。
预设
生1:应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生2:应注意从个位开始计算。
生3:应注意个位与个位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
(4)师小结:通过刚才大家的讨论,我们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方法,即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设计意图:采用尝试、交流、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读一读,算一算。
42+7=59+40=25+34=
35+53=31+12=22+11=
2.完成教材13页1、2题,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5页1~3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35+2=37(人)35+32=67(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习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习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习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习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够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2)能根据统计表在格子纸上画出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知道在统计图中,1刻度不仅可以表示1,也可以表示2、3、4……。
过程与方法:创设实际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经历数据的整理、分类以及数据呈现等统计过程,初步渗透统计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条形统计图的学习,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统计表画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知道1刻度不仅可以表示1,还可以表示2。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播放生日歌)
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歌吗?(生日歌)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师生交流)那老师想知道我们班每个月有几个小朋友过生日,比如这个月(10月)有多少人过生日?你有什么好办法?
(10月份生日的小朋友站起来数一下举手)
师:我们班本月过生日的人都有谁呢?(师生交流)
师:大家的想法真不错,用这样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把我们班级每月过生日的人数分别记录下来,小丁丁也是用月份分类的`方法对小朋友的生日做统计的。
前情复习,引入课题
师:像这样同一个月份的小朋友站在一起,就能很清楚的知道每一个月份到底有多少人过生日了,那我们要用到我们学习过的哪个好朋友来记录呢?(统计表)
出示记录表
信息收集与整理
信息反馈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数字比较)
师:从这张完整的统计表上,就能很清楚的把月份和人数一一对应起来,但我们要通过观察、比较数字的大小才能得出过生日人数最多和最少的月份,那有没有一种统计方法能一眼就得出结论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统计方法——统计图。(教师板书课题)
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介绍条形统计图的特征
师:观察这张图,你能看到些什么呢?
(每个格子大小一致,横轴上表示月份,纵轴上表示人数)
师:下面看老师是怎样在统计图上表示出1月份过生日的人数的?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课件演示)
问题1:对准横轴的哪一位置开始画的?
问题2:画了几格?对准纵轴上的哪一个数?
师:那现在你知道在这幅统计图中1格表示几呢?(1格表示1)
师: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1格表示1呢?
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
根据条形统计图解决问题
问题1:几月过生日的人数最多?
问题2:11月过生日的人数比10月的人数多几人?
小结
师:今天学的统计图都是用直条的长度来表示数量多少的统计图,这样的统计图我们称之为“条形统计图”(补充课题)
巩固知识,拓展练习
师:小胖和小丁丁学习了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他们分别带来了自己制作的条形统计图。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小胖的条形统计图
小胖统计的是什么?
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1格表示几人?
问题2:参加哪种兴趣班的人数最多?
问题3:参加数学兴趣班的人数比参加绘画兴趣班的人数多几人?
根据统计图学生自己提问题,当小老师。
师: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小丁丁的统计图。
师:小丁丁统计的是什么?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呢?
师:喜欢蛋筒的有几人呢?(通过此题让学生意识到1刻度不仅可以表示1,还可以表示2。)
请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完成统计表。
想一想,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怎样预定下次冷饮的数量呢?
五、精彩小结,展示自我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你还有什么疑问?
六、自主探究,作品展示
出示上节课师生共同整理的统计表(本班最爱吃的水果的统计表)
同桌讨论,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作品展示
根据统计图学生自己提问题,当小老师。
板书:(条形)统计图
标题
横轴条形统计图:直条长度数量的多少
纵轴
每格代表1每格代表2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第3题及练习二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进一步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 进一步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复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对时间有更深的认识。
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练习课中的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引入
启发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仔细听,看哪个同学先猜出来。
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这是什么?(钟表)
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认识时间》。
二、复习几时
(1)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引导学生看出有1—12这些数,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共60个小格。
(2)老师拨出7时和7时半,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一写。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反馈。
并引导学生小结:①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②当分针指着6,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半。半时就是30分。
(3)复习“1时=60分”。
师拨12时,问:现在是几时?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变化。(拨到1时)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
引导学生一起回答: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
老师拨钟,引导5分5分地数到60分,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而这时时针正好走一大格,是1时。
板书:1时=60分
三、做一做
(1)老师拨时刻(7:45、 10:50、 11:15、 1:35),学生在纸上写一写,说一说。
(2)老师说时刻(3:45、 1:25、 4:05、 6:55),学生拨钟面。
强调:表示分的数要占两个位置,不满10分的要用0来占位。
四、复习经过的时间
(1)4时再过5分是( )。 (2)10时30分再过10分是( )。
(3)8时45分再过5分是( )。 (4)5时56分再过( )分是6时。
五、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01页第3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2题。
独立完成,小组评议。
六、总结提升
这节复习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形成线段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认识线段。
1、如果要把线段用图表示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下线段的样子。
2、(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师根据学生描述介绍端点。
3、学生完整描述线段的特征。
4、再次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记住线段的样子。
5、这是刚才的线段,(课件逐步演示旋转)它变了,现在还是线段吗?为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
6、师: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变,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线段。让我们来看看下面那些是线段。(学生辨别线段)
7、(隐去非线段,留下线段)这些都是线段,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师小结过渡。
二、回归生活,体验线段
1、我们的生活中藏着许多线段。(尺)你们看,这把尺的一边,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这两端是它的两个端点。这把尺上还有线段吗?
2、(数学书)你能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线段吗?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线段吗?谁把它找出来?
4、直尺、数学书、黑板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生活中的线段可多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小朋友两人一组,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
5、全班交流。
三、实践操作,感悟画法。
1、生活中的线段太多,我们说也说不完,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画下来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来画线段?为什么?
2、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自己试着画一条线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指名演示画线段)你是怎样画的?
4、谁也是这样画的?你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5、谁画线段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6、师:我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合适的工具来画,在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7、师:尺子是我们常用的画线段工具,用尺画线段,不仅画得好,还特别方便,尺的用处可大了,将来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测量、设计图纸。
8、学生用尺任意画不同的线段。全班评议、欣赏。
四、多种方法,深化认识。
1、(出示纸)你能用纸折出一条线段来吗?试试看。
2、交流。你折的线段在哪里?谁折的线段比它长(短)?
3、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围起来,还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4、反馈。猜猜看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七边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吗?
6、师:一条线段看起来不起眼,很单调,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能围成我们认识的各种图形,许多线段还能组成很神奇的精美图案。(欣赏)
7、漂亮吗?我们也来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名小小设计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课本第 39-40 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的情景,体会用正确的方法收集数据很重要。
2、初步学习收集数据,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数据记录。
3、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统计数据。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类计数、描述和分析等统计过程。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会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统计是有趣的和有用的。
培养初步统计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记录,整理数据并填写统计表。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小调查: [小轿车、公交车和卡车]
师:今天要学习的本领,在生活中十分有用处。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 见,请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这三种车分别出现了几辆。(媒体播放)
交流汇报记录的方法及数据。
小结:像我们刚才这样将出现的物品分类进行记录、整理数量的过程,就叫做统计。
二、感悟统计 学习新知
1、介绍“正”字记录法。
2、介绍竖杠记录法。
比较看一看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
2、学习“正字记录法”
小丁丁他们班正好在统计女生最喜欢的水果,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观看视频教学)
3、尝试记录
第一个小调查用正字记录法再来统计一次。
交流反馈。引出统计表格。(出示表格)
车辆出现的情况统计表
种 类
辆数(辆)
小轿车
10
公交车
8
卡车
11
师:像这样把记录的.结果用数来表示,整理在一张表中,就叫统计表。出示课题:统计表初步。
4、尝试填写统计表
师:小朋友们已经会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了。小丁丁的班级也完成了一项小调查(出示记录)。请你们帮他把数据整理填在统计表中。(学生独立完成书本P40/2。)
最喜欢的水果情况统计表
师:知道哪种水果最受小朋友欢迎?
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不能再提些数学相关的问题?
示范:喜欢草莓的人数是喜欢橘子人数的几倍?
前后两个学生进行一问一答。交流反馈。
师:通过统计可以了解许多需要的信息。
三、经历过程 巩固新知
统计最爱吃的食物。
开小火车进行汇报,整理数据,将结果填入统计表中。(学习单)
反馈交流。
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四、课堂总结
师:除了统计表可以反映出一些信息外,还有一种图也可以反映出同样的信息,我们一起来看看。利用excel生成最喜欢的食物统计图。(机动)
师:这样的统计图看上去比统计表怎么样?(更直观、数据更明显)想不想一起学习怎么画?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弄清数的组成,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件出示问题,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20是()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个十和()个一组成17
2、课件出示第33页图。提出问题:
(1)图上有几个小朋友?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这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一是一百。(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70是7个十组成的,46是4个十加6个1组成的.。
(3)做课本第35页例2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七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课件。(数纽扣)
大家数一数黄色的纽扣有多少粒,红色的纽扣有多少粒。绿色的纽扣有多少粒。
大家知道怎么写这些数吗?我们先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些数,再写一写。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37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2、两人一组,互相说数字,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我是15。十五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乙:我是50。五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32。三十二是由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在生活当中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哪里有我们今天学习的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2节课(第18、19页)。继上一节课“有多少块糖”对连加算式有了一定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提出并解决其中需要列连加算式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体会到乘法的简便性。为后面有“有多少点子”的学习做准备。
2、教学目标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3)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3、教学重、难点重点: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能正确的读写乘号以及各部分的名称。难点:准确地读写乘法算式;正确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属于小学低段,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不稳定,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悬念和小组讨论的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集中学生注意力。经过一年对新教材的接触,学生已初步学会观察生活、发现信息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以在小组内有序合作、与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以教师为主导,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二)学法分析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于创意的练习及时反馈巩固,通过联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环节:一、创设生活情境,体会乘法必要性;二、结合问题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一个环节:创设“排队去儿童公园”的情境,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通过用加法解决“每排有5个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同学们体会到连加这种方法的烦琐。这时,我引导学生:象这样每个加数都一样的加法算式,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第二个环节:结合“儿童乐园”的问题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突出重点和难点的重点环节。我准备用以下四个步骤来解决问题。把主题图以课件的形式展现在大屏幕上。
1、请同学们自己在情境图上寻找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进行问题交流,并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把学生的问题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些问题,为后面抽象乘法算式做准备。可以请几个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并共同核对答案。
3、结合上述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我以其中一个做例题,对学生进行乘法算式及其各部分名称的讲解。如以2+2+2+2=8为例,它可以用乘法表示,写做2×4=8,或者4×2=8,读作2乘4和4乘2。其中,中间的叉号叫做乘号,这是一个乘法算式,2和4在这个乘法算式中都叫做乘数。
4、请学生把其他几个算式也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形式,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在这四个步骤中,我还会提醒学生注意: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一个是相同加数(显性的),一个是相同加数的个数(隐性的),要让学生明确它们的由来。经过第二个环节四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乘法的意义及算式改写及各部分的.名称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也就自然而然可以到过度到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这个环节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小组内交流,寻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在全班进行交流;然后,把本课引入的“排队”的问题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有用的数学,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寻找到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也就说明他们对乘法的意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已经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义。
六、说板书设计
相同加数的连加的算式和抽象出来的乘法算式对应着写,这样让加法到乘法的转化过程更直观的展现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重点: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难点: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红领巾、三角板、纸、两根硬纸条做成的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制作吗?有一天,小明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后,突然像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似的叫了起来:“快来看啊,快来看,红五星上有许多---”
学生:观察剪好的五角星。
师:对,就是角,同学们你们观察的真仔细。
看到这儿,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哪里还有角?
(2)、什么是角?……
二、学习新知:
师:在图中你发现那里有角?能上来指一指吗?
学生:同为交流观察到的角,再到前台指给全班同学看。
师:你能说说观察到的角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学生通过自己感知的角,用自己的话谈谈对角的感受。
演示角从实物(钟表、三角板、扇子)中抽出来的过程。结合刚抽出来的图形讲述什么样的图形是角。
学生:理解角,认识角。
师:你能给角的各部分起个名字吗?
学生:学生给角的各部分命名。
教师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你能做一个角吗?
学生:学生独立做角,可能会根据情景图的提示剪一剪、摆一摆,也可能用画一画,折一折等方法作角。
三、认识直角:
出示情景图
师:你能指一指图上其他的'角吗?
学生:到情景图上找角。
出示:
显示在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角。
学生:观察并再一次认识角。
师:观察这些角,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学生可能发现:
(1)这些角有大有小。
(2)第三幅和第四幅图中的角形状一样……
师:这样的角叫做直角,我们可以给它标上直角符号。你看,直角符号像什么?你还在哪见过直角?
学生:在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学生可以在教室里找,也可以在其他地方找。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再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说画面中的角,然后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角。由此引出对角的认识和学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正确地解决有关排列数和组合数的问题,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借助学生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准备
课件、玩具汽车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课件出示第100页图(四)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课件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问:看到这个图,你想到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
2.揭示课题
板书: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让学生发现已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自主梳理
1.复习观察物体
(1)课件出示小汽车的图,同时将实物汽车摆放好。
①自主观察,组内说说。
小组内的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小汽车,组内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小汽车的样子。
②交流汇报,发现问题。
a.指定一组内的学生说说看到小汽车的样子。
b.为什么他们看到的样子会不同呢?小组内交流。
c.汇报交流,引导发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③课件出示从前面、后面、侧面看到小汽车的图样,指定学生进行连线,说说:你是怎样判断?
(2)及时练习
①练一练。(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7题)
a.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b.汇报交流,重点交流:前面、后面是怎样判断的?
②说一说。
a.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正方体)
b.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圆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球体)
③猜一猜。
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正方体、长方体、圆柱)
a.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
b.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出示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中,发现观察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并在不同形式的练习中加以巩固、提高,从而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
2.复习搭配问题
(1)课件再次出示两件不同上衣和两件不同裤子
①学生根据图样,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②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③汇报交流,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时要有序。
(2)及时练习
①排列问题
课件出示:从8、2、4、1四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组两位数时一定有序地摆数。
②组合问题
课件出示:每两人握一次手,6个人一共握手多少次?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握手时一定有序地握手,同时每两人间只能算一次握手,不考虑顺序问题。
(3)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上面的组数问题和握手问题在解决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穿衣服、组数、握手”等活动中掌握排列问题和组合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比较中发现两类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搭配问题的认识与与理解,渗透搭配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练一练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3题。
(1)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2.组一组
课件出示:从5、9、0三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组数的方法。
(2)汇报交流,重点说明:和0组数时,0不能摆在十位。
3.送一送
课件出示:元旦时,小明、小刚、小阳三人互相赠送一张贺卡,他们一共赠送多少张贺卡?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4.比一比
课件出示:六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个小朋友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5.摆一摆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4题。
(1)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让想法不同的学生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了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以后在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沪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一学期P65—66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角与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能够动手制作直角,能够用直角量具测定和判断直角。
让学生逐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与直角。
【教学难点】
动手操作制作直角。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规则的纸、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生活中的角。
2、交流:哪些地方有角。
3、引出数学中的角。
自主探究,丰富认知
认识角
抽象出数学中的角
提出问题: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汇报交流:角的特征
小结:角有1个顶点,2条直边。
3、判断
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角?
认识直角
课件出示直角
(1)提出问题:刚才观察的几样物品,有这样的'角吗?
(2)提出问题:三角尺上有这样的角吗?
小结:像这样的角的我们称为直角。
(3)揭示课题:角与直角
(4)出示各种各样的直角
小结:角的位置,边的长度,开口大小变化时,它还是角。
折直角
课件出示视频
观看电脑老师折直角
自己动手折直角。
6、找一找教室中的直角
自主练习,巩固新知
数一数
回顾新知,课堂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
(2)课堂表现评价。
【板书设计】
角与直角
边
边
边顶点
边
顶点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数与算的过程,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以及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初步有符号感。
3.体验乘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个性化学习及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4.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加法和乘法间的'转化。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教具: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刘谦的魔术表演吗?魔术表演不仅非常神奇,在魔术表演的过程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隐藏在魔术表演中的数学问题。
2.学生观察信息窗,搜集有关信息。
师:从舞台上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看魔术师的表演,你能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根据信息提出的数学问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如:6+6+6+6=24,4+4+4=12,5+5+5+5+5+5=30
2.初步感知加法算式的繁琐:魔术师变出了这么多宝葫芦,在列式计算时你有什么感觉?
初步思考:魔术师如果变得串数更多呢?比如8串呢?
3.明确探究问题。
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在板书时,老师故意写成9个5相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中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的运算意义。
(2)让学生经历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在探索口诀的记忆方法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去游乐场吗?你们跟爸爸妈妈到公园去玩过吗?你们参加过哪些娱乐活动?
碰碰车、水上游船、猴子爬树……
出示课件中的游乐场
游乐场中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看到了吗?
生1:看到了过小火车、碰碰车……
生2:玩过小火车的有20人。
生3:碰碰车上也有8人。
……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是数的。
生3:我是算的。
板书:2+2+2+2=8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怎么用乘法计算。
2.探究新知
学习第47页例1(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飞机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3+3+3+3+3=15。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容易看出来,但班内还有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所以,任何问题都要从易到难。
汇报: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学习第47页例1(2)。
出示课件中的例题图片。
a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火车上共有多少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用数就可以;用加法计算的4+4+4+4+4=20。
C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谁能看出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汇报:每个加数都是相同的。
学习第47页例1(3)。
根据上面所讲,请同学们自学这个例题。
汇报:2+2+2+2+2+2+2=14。
小结: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乘法算式:2×7=14或7×2=14
师:我们以前学过加号、减号,这个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提出要求:谁能把上面的几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谁来挑战?
师:你们知道乘法算式怎么读吗?
指名回答,师生更正。
2×7=14读作:2乘7等于14。7×2=14读作:7乘2等于14。
3.教学“2×7=14”的意义。
小组讨论乘法的意义。
汇报结果。
师总结:“2”表示相同的加数,“7”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14”表示相同加数的和。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讨论:如果更多的2相加,例如8个、12个……又该怎么写呢?
学习第48页例2。
师:同学们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数字叫什么名字吗?
5+5+5=15
5×3=15
3×5=15
3和5都叫“乘数”,“×”叫乘号,“15”叫积。
4.课堂练习。
把48页做一做独立完成,然会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更正。
5.拓展提升。
加法算式:XXXXXXXXXXXX
乘法算式:XXXXXX或XXXXXX
b.把练习九的1、2、3独立完成。
课后小结
提问: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师生总结:
a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简便。
b左斜右斜的×就叫乘号。
c第一个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第二个乘数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等号后面的数表示相同加数的和。如:2×7=14,7个2相加可以写成2×7=14,也可以写成7×2=14,这里都表示7个2相加。
板书
乘法的初步认识
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5个33+3+3+3+3=155×3=153×5=15
7个22+2+2+2+2+2+2=147×2=142×4=14
2×7=14读作:2乘7等于14
7×2=14读作:7乘2等于14
5+5+5=15
5×3=15
3×5=15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直观操作与演示,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的过程,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知道1时=60分。
(二)过程与方法
知道钟面上刻度的含义,会读、写几时几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能准确地认、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几时差几分”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起,什么时候睡
二、探索新知
(一)复习铺垫
1、师:上学期,我们就和钟交了朋友,看谁最了解它,谁来说说,你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
生: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还有12个大格子。
2、师:你会认这些时间吗(学生回答)
3、出示时间表,你会读这些时间吗?你们想知道,钟表还有哪些秘密吗
(二)认识60个小格
1、师:仔细观察,你发现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吗?
从12至1里面有5个小格,数一数,再交流,指名生回答。
从12到2有几个小格,从12到3有几个小格。你能把下面的继续填完整吗?
打开课本,然后在括号里填出相应的数。
2、师:想一想,怎样数更快呢?
生:5个5个地数
4、一共有12个大格,每个小格有5个小格,有60个小格。
(四)认识时和分的关系
师:小朋友,分针和时针它们之间还藏着一些小秘密,谁观察得仔细相信谁就能发现。
(多媒体动态演示)
师:小朋友,刚才分针走了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呢?
生:时针走了一个大格,分钟走了一圈。
师:分针走一圈是多少?(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1小时)
教师引导归纳(板书:1时=60分),时针和分针都是朝同一个方向走的,称顺时针方向。一节课是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在加上10分钟就是1小时
【设计意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准确理解“1时=60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创设情境、认识时分
认识时分
1、(多媒体出示例1的钟面:4时
师:这个时间是我们上课的时间,谁认识?
生:4时
动态认识4时5分,4:10, 4:15……….4:45
2、教学8时25分的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强调8时25分电子表示法,让学生观察,)板书:8:25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再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体会和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认读时间的方法。
四、实践操作,巩固新知识
1、学生拨钟(或同桌之间一组拨时间,一人拨钟,一人说时间)
五、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做一做”
2、练习:说一说
3、生活中的时间应用
六、课堂总结,思想教育
(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时间,还知道了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同时我们还知道1小时=60分)。
老师希望你们要好好的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个时间的小主人。送格言
七,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1、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时针分针
8时25分
1小时=60分8:25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26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23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25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23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5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17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02-14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