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操作、想象等活动,会将三角形按边分类,并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及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量、猜、想象等活动进一步辨析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3.在操作、辨析等活动中初步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教学重点:三角形边的特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教学准备:搭三角形的小棒、PPT
教学过程:
引入
师:看PPT,这3个图形是什么图形?
生1:三角形
生2: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对啊,这些都是三角形,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按角来分,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不过今天我们是按边来分类。
出示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新知探究
动手操作: 搭三角形
要求:(1)想一想用哪三根小棒
(2)搭一搭形状不同的三角形
讨论交流,归纳分类
把搭的不同的三角形展示到黑板上
师:想一想,这么多三角形,你准备分为几类,怎么分?
生1:分三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一类,有两条边相等的分一类,有三条边相等的分一类。
生2:分两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一类,有边相等的分一类。
(如果没有学生说出第二种想法)师:指着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能不能说这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生:可以
那你们觉得三角形,按边可以分为几类?
两类:有两条边相等的分为一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为一类。
学习三角形的'名称和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同学们想知道,这些三角形我们叫它们什么三角形吗?
(1)自学课本P58
师:没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通过练习,巩固概念
归纳小结:有2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这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做底,底所对的角叫做顶角,腰和底所夹的角叫做底角。有3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4.三角形按边的分类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名称,那这回谁能把三角形按边的分类来说一说:
三、动手操作,再次探究
1.等腰三角形可能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学生动手操作 (2)上来展示 (3)交流
发现:等腰三角形三种都有可能,媒体演示。
2.等边三角形可能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学生动手操作 (2)上来展示 (3)交流
发现:等边三角形只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媒体演示。
动手折一折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师: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那能不能说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不行,因为还有不等边三角形。
总结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要问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从实际生活问题中体会连乘解题的意义。
2、掌握连乘递等式计算。
教学重难点:
连乘的意义及计算
教学过程:
一、概念理解:什么是包装?(媒体演示)
板书:听盒箱
二、学习主题图例1
1、收集信息:从图中收集到哪些信息?
板书:4听1盒
2盒1箱两个条件
2、提出问题:装了3箱奶粉,一共有几听?
板书:?听?盒3箱
3、分析过程:
(1)先算什么?
(2)再算什么?
(3)说说你的理解:先算3箱里有几盒,在算有几听
板书:3×2=6(盒)6×4=24(听)答:一共装了24听。
4、练习:每层楼住3户人家,红星小区有2幢5层楼,一共居住了多少户人家?
分析:
(1)有哪几个量?板书:户层幢
(2)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生1:先算一幢有几户?再算2幢一共有几户?
板书:3×5=15(户)
15×2=30(户)说说你是怎样算的?生:2个15是30。
生2:先算一共有几层?再算一共有几户?
2×5=10(层)
10×3=30(户)
(另外2×3×5的方法没有学生提出来,理解上也有困难,教师可以不提)
5、小结:刚才学习的.几道题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都有3个数量,都要分两步计算,都用乘法计算
6、学习“连乘”的表达:
(1)介绍(2)尝试
3×2=6(盒)3×5=15(户)
6×4=24(听)15×2=30(户)
7、计算
(1)观察什么计算顺序?生: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填空:
4×2×9 5×6×2
=()×9(8是哪里来的?)=30×()(为什么填2?)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猜想、验证的研究过程中,初步感知研究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量”“折”“比”等方法,经历验证的过程,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由例子抽象出图形
1.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那这又是什么图形呢?(依然出示长方形,现场撕成正方形)正方形;
2.寻找身边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在实际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呢?
学生举例交流,教师帮助矫正错误的说法。
二、验证:在操作中证实猜想
1.猜测长方形和正方形本身有哪些特征?
追问:同学们都是抓住边和角来猜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的,我们猜测的不一定正确怎么办?验证。
2.聚焦研究方法,在交流互动中,验证得出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
重点一:引导学生通过“量”“折”“比”的方法,分别证明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结论。
重点二:在操作、观察中,理解长方形“对边相等”的内涵。
3.认识长方形的“长”“宽”。
4.小组研究讨论,验证得出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
(1)提出活动要求。
先独立研究:看看用什么方法能验证得出正方形的特点?
再小组交流: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去验证得出正方形的特点?
(2)全班交流反馈,辨析各研究方法并统一观点。
5.认识正方形的“边长”。
6.比较:看看这些经过我们证明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
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比较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突出强调:正方形不仅相对的边是相等的,任何两条边的长度都是相等的。
三、巩固:在活动中深化认识
1.围:出示几根小棒。
思考:如果要围出长方形,你对老师提供的小棒有要求吗?
学生自由阐述。
思考:如果给你四根一样长的小棒,可能围成什么图形?
追问:围出来的一定是正方形吗?
根据学生的阐述,适时摆放小棒。
引导学生明晰:正方形不仅要四条边一样长,还必须四个角也是直角。
2.猜:出示只露出一个直角的信封,猜是一个什么图形?
引导学生猜测,得出可以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五边形等各种图形。
得出:必须是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结论:平面图形中,只有长方形和正方形,所有的角都是直角。
四、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 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 小棒可以演示。
? 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 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 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学竖式计算。
?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 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 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 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 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认识四边形。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交流: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来到了图形王国。(课件出示主题图:各种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你认识哪些图形。
(学生汇报认识的图形,如: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体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把相应的图形展示出来。
二、互动新授
1.感知四边形。
(1)表扬:同学们认识的图形可真不少!(用课件演示:可以把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放在一起。)
(2)提问:观察图形,你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有4条直的边,4个角。)
(3)小结:我们把由4条边和4个角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板书:四边形)
(4)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举例说明。
生1:我们用的方巾、围巾。
生2:窗户框、门框、黑板。
生3:过春节时门上贴的对联。
生4:课桌的面、凳子的面,还有我们用的课本的封面……
(5)引导:看来,生活中的'四边形实在是太多了!那你能动手把四边形做出来吗?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做出四边形。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①学生动手独立做四边形,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做四边形的方法。
②师:谁愿意把做好的四边形展示给大家看呢?
找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同学展示作品:
生1:用小棒摆;
生2:用铁丝围;
生3:用笔画;
生4:用纸剪……
(6)刚才我们不但找出了四边形,还动手做出了四边形,那么你觉得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是四边形呢?
引导学生叙述: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2.圈一圈。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例1),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圈出来。
(1)让学生完成教材第79页例1,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学生反馈时,把圈出的结果放在投影上,集体订正。
(3)让学生说一说这样圈的原因。
(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3.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提问:在这些四边形中有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出示教材第80页例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都有些什么特点?
(1)分小组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拿出你手中的三角板和直尺,动手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它们的角和边,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汇报总结。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因此,我们可以说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长方形的长边和短边分别叫做长方形的长和宽。
4.动手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方格纸,在上面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在小组内交流、订正,并说说自己的画法。
(3)小组代表展示,集体检验是否符合要求。
师强调: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9页“做一做”第1题。
先说一说四边形的特征,然后独立画出四边形,再在班内展示、交流并订正。
教师强调: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2.完成教材第80页“做一做”第2题。
(1)让学生按照书上的折法,先折一折。同桌互相检查。
(2)动手剪开。在小组内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剪,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强调:长方形的宽就是我们从中要剪出的最大正方形的一条边。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2、复习巩固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办法,能够准确进行测量并求周长。
3、利用周长的相关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4、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
5、在交流的过程中回忆求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如何观察立体图形,通过我们自己亲自动手搭积木,我们学会了什么?
2、除了学习观察立体图形,我们还学习了求什么图形的周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有关图形方面的知识。
二、巩固探究
1、复习观察立体图形
每出示一个,让学生用自己的正方形积木照样子搭一搭。搭出图形之后,认真观察,说一说从正面、侧面、上面可以观察到什么样的形状?
交流,订正。
2、复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什么叫周长?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又该怎么求呢?
自由完成第12题,汇报订正。
3、完成第13题。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20厘米长的铁丝,用它围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还是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4、刚才我们又是动手操作,又是测量计算,累了吧?我们一起到足球场去轻松一下吧!看!这就是我们将要去的足球场。出示第14题。
自己看图、读题,想一想,在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这道题一共让你求出几个问题?会不会解答?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拓展实践
我们再独立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1、足球场是个长方形,长120米,宽95米。李林绕着足球场跑了3圈,跑了多少米?
2、学校北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实验园,长是30米,宽是20米,如果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有正好一面靠墙,篱笆长多少米?
3、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板书设计:
总复习
立体图形 求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
总复习(四)
教学目标:
1、继续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能够正确地观察日历,回答问题。
2、复习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复习有关搭配的知识,能够按照题意进行正确搭配。
4、能够根据已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通过复习加强巩固,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在以前的复习中,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
本学期我们学的内容除了刚才说到的,你认为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应该再复习整理?
我们一起来整理回顾这些内容,看谁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最棒!最棒的同学我们可是有奖励的!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赛一赛好吗?
二、巩固探究
1、回顾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同学们,你还记得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出示第16题:一年365天,合几个星期零几天?
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做。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92页第18题的图片及文字。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谁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你是怎样设计住房方案的?
3、复习“搭配中的学问”
出示第20题:我们刚才解决了住宿问题。现在我们在一起来解决穿衣的问题好不好?
这是我们学过的搭配中的学问。你能不能自己试着解决呢?
如果解决得好、搭配得棒,我们将评选它为“出色设计师”。
自己解决,评选“出色设计师”。
4、回顾整理“可能性”
出示第19题,指名读题,自己解答,指名回答。
5、整体回顾:
在这一学期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会用毫米作为测量物体长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厘米= 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在二年级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
2、请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学生汇报: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一条边,看这边的另一端指向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读数时要平视。)
3、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并用手比一比有多长?(学生回答)
4、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演示,指生回答)
5、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6、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7、提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
8、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游戏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在活动中产生知识上的冲突,为新知的出现做好铺垫】
二、新授知识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
(1)很多个1厘米。(0—1、1—2都是1厘米)
(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25px=10mm)。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
(5)填一填:2厘米=()毫米5厘米=()毫米70毫米=()厘米
(6)你能测量出书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个小格,是6毫米)
三、想一想
(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长?拿出一张光盘,看一看,摸一摸。这张光盘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小魔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盘,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宽度大约1毫米。让学生反复做一做,加深对1毫米的认识。)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猜一猜,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长度接近1毫米。(电话卡的厚度、学生卡的厚度)【通过多次的直观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概念从实际中来,便于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说一说,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会用到“毫米”作单位?(小的物体)
(4)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币、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②人的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大约20天长1毫米。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毫米。
四、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或数。
一只蚂蚁长约3()。
一本字典厚70(),也就是()厘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9-41页,完成"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知道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2、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可以眼睛观察,用手掂、用秤称,了解使用天平的方法。
3、能大致估测轻物品的重量,会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软件、天平、(大豆、图钉、2分币、橡皮等实物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表演唱《小熊请客》。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小朋友唱得真好,瞧,把小熊吸引来了,(屏幕显示小熊)。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你看,它的好朋友小猫、小狗带着礼物来了(屏幕显示小猫、小狗)。咦,它们怎么吵起来了。〔录音:
"我的虾条比你的'奇多'重。""我的'奇多'比你的虾条重。"〕它们谁也不让谁。这时,电脑博士来了,(屏幕显示电脑博士)〔录音:别吵别吵,我们邀请小朋友一起去游览数学宫,小朋友,你们愿意去吗?〕
电脑博士在数学宫中设了三个关,要小朋友闯关,比比哪组最先闯过去?
二、逐层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层次,比较物品的轻重,让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物品轻重的方法。
1、看看说说
(1)用眼睛观察:两块大小不同的橡皮,说说哪块重?
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指出:我们不知道盒里装多少橡皮泥,因此光用眼睛观察,比不出它们的轻重,那么,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2、掂掂说说
(1)用手掂一掂: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一粒阿尔卑斯糖和2个2分币,说说哪个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提问:到底谁重?谁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3)学生讨论回答后,再听听电脑博士的话〔录音:比较物品的轻重,不能光用手掂,应用秤称一称。〕
3、称称说说
(1)认识天平。屏幕显示天平,并依次闪烁各部分及其名称。
(2)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左盘一般放要称的,右盘一般放砝码。当指针在标尺中间,天平两端平衡,两边重量相等;指针偏向左端,说明左边重;指针偏向右端,说明右边重。
(3)比较物品的轻重。
学生跟着屏幕操作,左盘放一粒糖,右盘放2个2分币。观察指针说说谁重?
(4)设疑:右盘放几个2分币,能使天平平衡?
学生尝试操作,根据回答屏幕显示:1粒糖=3个2分币重
(5)小结过渡:利用天平,不但可以比较物品的轻重,还可以称物品的重量,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
板书:
"克"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第二层次: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1)1克有多重呢?(出示2分币)1个2分币约重1克,老师放在手上掂一掂,大家也拿一个放在手上掂一掂。
(2)刚才我们称出一粒糖大约等于3个2分币重,那么大约重几克?(3克)
学生轮流掂一掂糖。
(3)下面我们就把1个2分币当作一克的砝码,来称称物品的重量。(学生分组操作)
A、称1克大豆 操作要求;右盘放1个2分币,左盘放几粒大豆使天平平衡?2粒大豆大约重几克?读一读,小组轮流掂一掂。
B、称15个图钉 学生操作:15个图钉大约重几克?
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出:图钉有大有小,因此,15个图钉有的大约重7克,有的约重8克,书上告诉我们15个图钉大约重10克,这些都对。
小组轮流掂一掂。
C、称1支粉笔、1把小刀
学生操作后交流,读一读,再轮流掂一掂。
D、读一读,下面物品大约重几克。(屏幕显示:1本数学教科书大约重174克,1瓶墨水大约重156克)
学生读后,师指出:如果还用2分币代替砝码称,要放174个或156个2分币,多麻烦,现在应用砝码来称(出示砝码)
学生轮流掂一掂数学书、墨水瓶
(4)完成
40页的试一试
游戏:猜一猜。采用拍读形式,让学生掂一掂乒乓球、果冻、旺旺煎豆,估测大约重几克,哪组最接近实际重量,奖品就归哪组。
三、巩固练习,促进提高
1、完成41页想想做做1、2、3两题、(第二关)
2、思考题(第三关):屏幕重现动画,比比是小猫的虾条重,还是小狗的"奇多"重?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读包装袋上标的重量,板书:"g",并说明它也表示克。
3、指导实际应用:学生读牙膏、肥皂等物品包装上标的重量,并掂一掂。
4、课外作业:放学后,跟爸爸妈妈到超市去了解各物品的重量。
四、全文总结,再揭情思
(屏幕再现电脑博士〔录音:小朋友,你们好,今天你们学行可认真了。你们在数学宫闯过了一道道难关,认识了克,学会了比较物品的轻重,但这只是一些初步的知识,还有许多的知识等着你们去探索。小朋友,再见!〕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
确地进行计算。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植树节马上就到了,你们有什么计划吗?请看明明班的同学在干什么呢?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引出:20×3=
4、讨论算法——20+20+20=602×3=6,20×3=60
三、尝试解决,拓展应用
1、每箱草莓40个,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个?(学生独立解决,全
班交流)
2﹑70×830×6600×94×6020×73×80090×58×50700×4
3、有三堆香蕉,每堆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大象每天要吃
90根。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还能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本节课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有3捆树苗,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
20×3=60﹙棵﹚
答:一共有小树60棵。
需要多少钱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
教具、学具:课件一套、三角尺、四边形、格子纸等。
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1.认识四边形。
(1)师:(板书课题)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你见过四边形吗?你认为它是什么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图片。
(2)出示下列学生没有说到的图形。
师:那这个是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判断四边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四边形吗?(书第35页中的图形补充4个图形,用课件展示。)
说说为什么不是。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的四条边?(补充板书:直的。)
(2)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些不是四边形的图形改成四边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中操作。)
(二)寻找四边形
1.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同学们真能干,经过你们的修改,这些图形都成了四边形,那请你们找一找在你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请你摸给大家看。
2.找主题图中的四边形。
师:其实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看这是一幅校园图,你能从中找到四边形吗?(课件出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的四边形用红色闪一闪,提取出来放在屏幕的右边。)
(三)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多指名学生说)
(四)四边形分类
1.指导分法。
师:虽然这些都是四边形,可它们的样子还是有些不同的,你们看,这是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这些都有自己的名字,而这个是任意四边形(在黑板上边指边说)。接下来请你们拿出练习纸,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特殊的四边形分分类吗?先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分?需要什么工具吗?
练习纸:
根据学生回答师: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角的大小(板书:比),你还可以用尺量一量它们的边长(板书:量)。
2.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师:下面就请你们分类,老师先给你们一些建议。(课件出示)
友情提示:
1.请你选择好工具,定好分类的标准。
2.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3.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分类的理由。
4.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3.反馈、交流。
各组派代表发言,(实物在黑板上移动展示)说说分法,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一类(四个角都是直角);
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类(没有直角)。
(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
(3)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
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相等);
梯形一类(四条边都不相等)。
4.小结:师:你们分的好极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再来确认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五)画四边形(书第36页做一做2)
师:我们已经会认四边形,还会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接下来我们来画一画四边形,你觉得怎样才能又标准又快的画出这些四边形呢?需要老师给你们提供什么工具吗?(尺、格子图)请你们把这6个四边形都画一画,一边画一边想一想,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实物投影展示,讲评。
你觉得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正方形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梯形有两个角是直角,但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菱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但它的角不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一样长,但它的角也不是直角;还有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四个角也都不是直角。)
(六)拼四边形
师:太棒了,你们把这些四边形看的非常透彻了。信封里有一些四边形,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请你们四人合作,选几个拼成一个四边形(信封材料准备)。
信封里的四边形:
交流、展示。
还有不同拼法吗?
(七)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太强了,老师佩服你们,在这节课里,你们认识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还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四边形还有很多知识,我们以后再学。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会以千克为单位读出电子称上小数形式显示的重量,并能说出表示的实际含义。
2. 能力目标:结合对电子称上显示重量的认识,能进行以千克为单位的名数与克为单位的名数之间的改写。
3. 情感目标:实践、交流、探究与讨论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以千克为单位读出电子称上小数形式显示的重量,并能说出表示的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
能进行以千克为单位的名数与克为单位的名数之间的改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阶段
师:小丁丁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星期天,他陪妈妈去菜场买菜。(媒体出示主题图)他们先买了什么?(鱼)
二、探究阶段
师:小丁丁在秤上会看到什么?(重量和价钱)
师:小丁丁看到什么?(1.528)
问:那么这里的1.528表示的是什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小朋友说得真好!电子秤上的1.528是1.528㎏,也就是1528g。
问:1.528㎏中的1和小数点后面的528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小组讨论)
生反馈:1.528表示鱼的重量,小数点前面的'1表示1千克,后面的528表示528克。1.528就是1.528千克。(多请几个小朋友汇报)
师:小丁丁又买了些什么?谁来读读这些水果和蔬菜的重量?它们各表示几千克或几克?
练一练:
问:从上面的练习中你体会到什么?
小结: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小数点前面的表示多少千克,小数点后面的表示多少克。
三、跟进阶段
1. 用千克表示
苹果1970克()
葡萄1485克()
花菜730克()
卢笋545克()
蘑菇258克()
2. 填一填
2.432kg=()g
4.056kg=()g
0.630kg=()g
120g=()kg
0.078g=()g
1547g=()kg
42.24kg=()g
10000g=()kg
365g=()kg
3. 在〇填上<、>、=。
※5.3kg〇530g
0.655kg〇0.566kg
※7800g〇7.8kg
8.05kg〇8500g
3.35kg〇3.350kg
65.2kg〇6520g
问:打※你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阶段
选择
一袋糖重250克,()袋这样的糖重1千克。
A、4
B、8
C、4000
D、8000
8000克水与8千克铁比较,()重。
A、水
B、铁
C、一样
D、无法比较
一只西瓜重2.540千克,一只香蕉重480克,一只西瓜比一只香蕉重()克。
A、2.60
B、20xx
C、2.060
D、2600
问:你是怎么想的?
五、总结
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第五册《三角形的分类(2)》P56到5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按三角形边的长短对三角形进行分类,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2、能根据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折叠,探索,初步体会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部分特征。
2、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养成协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部分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准备】小棒、三角形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师:我们在二年级时已经初步学了一点有关三角形的知识。谁能说说你对三角形有哪些认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动手操作、以旧引新
1、三角形按角分
教师出示8三角形,请你根据角的的特征,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并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学生交流,媒体演示:
三角形按角分:
2、师:小朋友说得真好,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那么三角形除了按角的特征分,还有其他分法吗?(学生猜测)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共同探究,合作交流
1、三角形按边分
把刚才7个三角形,请你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再一次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学生反馈:根据边的特征,2条边相等、3条边相等、3条边都不相等。
师:3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板:不等边三角形。
想一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角度相等吗?
师:我们把三条边和三个角都不相等的三角形称为:不等边三角形。
2、研究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你怎么知道这些三角形两条边相等和三条边相等的呢?
这些边和角都有各自的名称,它们叫什么呢?
自学课本: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8页,自学一下。
认识等腰三角形
媒体演示(教师不说出三角形的具体名称)
这些三角形我们称为什么呢?
(板书:等腰三角形)
(2)认识等边三角形
说说这个三角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学生动手折一折:发现这三条边的长短一样长,三个角也相等。
根据三角形边的特征,给它们取名字。(板书:等边三角形)
3、辨析三类三角形中的轴对称图形。
师:我们刚才分出的三类图形都是通过折的方法得出,那你想想看它们中有我们刚刚学过的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话它的对称轴有几条呢?请同学们挑选一些图形画一画,来验证一下。
师: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它们的对称轴分别是1、3条。
4、小结并板书
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
两边条相等 三条边相等 三条边不相等
两个角相等 三个角相等 三个角不相等
(三)探究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1、探究: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媒体演示: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提示学生:正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3、小结:边小结边出示集合圈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四)小结: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成两类,即等腰三角形是一类,不等边三角形是一类,等腰三角形中包含等边三角形。而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又都是轴对称图形。
(五)练一练: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2、等腰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想想今天学的什么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四)动手验证、深入理解
1、小组合作,用小棒搭等腰三角形。
2、同桌交流,媒体出示
既是钝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
既是直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
既是锐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等腰锐角三角形
3、完成学习单
图1既是( )三角形又是( )三角形
图6既是( )三角形又是( )三角形
4、小结:根据边和角的特征,我们知道同一个三角形有两个不同的名称。
三、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分数,能自己往下写分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
各类卡片图,各类折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T: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奥运赛场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学校里老师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你也想做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小法官和小老师吗?(想!)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小华、小丽两个小朋友。
a:出示6个大苹果,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要求学生说出平均分成两份,学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分。)
c:出示两个汉堡,又该怎样来分?(齐分,学生上去分。)
(小结:我们都把它们进行了平均分板书。)
d:出示一个大饼,你能公平公正地来分一分吗?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揭题: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它叫做分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不断摸索:
1.认识。
T:刚才我们把一个大饼通过平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那怎么来书写呢?跟着老师一起写(学生举起手指一起写),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把大饼平均分成了2份,再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边演示边说:把大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拿起分好的大饼:左边这一份是整个大饼的,那右边这一份呢?(齐说:)
同桌活动:从信封中拿出各种折纸,你能折一折这些图形的吗?(请学生交流,注意语言的表达。)
T:老师也忍不住想来折一折了(拿起一个正方形的折纸,随便一折,将它剪下,举起一块说是。)(学生反对,强调没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过的例子?(学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折出来,画出来。
请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纸,折出自己想出的一个分数,用画阴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个小朋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写上你所表示的分数。(教师选取部分,一起评价,并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学生语言的表达)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用手势来判一判:
3.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4.它是一个长方形,把它这样对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块上涂上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吗?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今天,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分享吗?
2.课外,请你再去折一折,你还能折出多少分数来?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大耳朵图图》吗?图图是一个爱动脑筋,喜欢问问题的孩子。这不,图图又提出问题了:(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例4)给下面的两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卡片四周围上彩带,哪个图形用的彩带多呢?大家猜猜看。
学生自由猜测:长方形用的彩带多;正方形用的彩带多;一样多。
2.提问:看来大家出现了分歧。你认为彩带的长短和什么有关呢?(图形的周长)
3.揭示课题:同学们的思维可真敏捷。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两张卡片的周长吧!(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互动新授
1.指出周长。
指名学生上台用手指描一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它们的周长。
2.探究方法。
师问:怎样才能知道哪张卡片用的彩带长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1)学生独立在答题纸上列出算式计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必要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2)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算法。
(3)班上展示自己的方法,并说明算理。
①长方形:
生1:把四条边的长度依次加起来。
即6+4+6+4=20(厘米)。
生2:先加两条长边,再加两条宽边。
即6+6+4+4=20(厘米)。
生3:用2条长边的长度加上2条宽边的长度。
即6×2+4×2=20(厘米)。
生4:先算出一组长边和宽边的长度,另一组长边和宽边的长度和这一组是一样的,所以再乘2就可以了。即(6+4)×2=20(厘米)。
②正方形:
生1:把4条边的长度依次加起来。
即5+5+5+5=20(厘米)。
生2:正方形有4条边,这4条边的长度是相等的,因此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即5×4=20(厘米)。
3.问: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正方形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解决问题。
师:图图的问题解决了。小精灵又来请求帮助,我们看看它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86页例5)
(1)指名读一读要解决的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
①小组合作拼一拼,并把拼的图画在答题纸上。
②在画出的图形上描出它的周长。
③计算出所拼图形的周长。
(3)小组代表展示小组合作成果。
小组1:16张摆一行。
小组2:每行摆8张,摆2行。
小组3:每行摆4张,摆4行。
(4)比较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来解决问题。
(5)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拼一拼,并验证拼法。
(6)师小结:小精灵的问题解决了,它开心地飞走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5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
(1)学生在答题纸上独立解答。
(2)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完成教材第86页“做一做”。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说出自己的理由。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能判断一个四位数接近哪个整千数,培养估计意识,增强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流程流程
一、引入课题
PPT出示: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又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数学问题了。请看屏幕。这是小明家新买的一些家用电器。你能从图片上了解哪些信息?(暂停)
2、师:今天就用这些信息一起来研究“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板书课题: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流程
二、自主编题,选数比较
1、师:这四种电器有的比较贵,有的比较便宜,请你从中选两种商品,比一比它们的价格,并且用“()○()”形式表示两种电器价格的大小关系。[在图片下方导入:()○()]
(暂停)
2、师:你选的是哪两种商品?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比它们的价格的?
(暂停)
流程三、呈现材料,分类整理
1、师:老师把同学们刚才比的这些式子整理了一下,收集在大屏幕上。如果给这些式子分一分类,你认为可以怎样分?(暂停)
2、师:刚才同学们自己给这些式子分了类,方法一定很多。为了便于研究,老师将这些式子分成了“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类。
流程四、探究规律,总结方法
1、师:我们先来观察左边一列的三道式子,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三道式子中的三位数总比四位数小。为什么三位数总比四位数小呢?你能举例说说吗?
2、师:三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呢?四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呢?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有什么规律?
3、师: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4、师:下面我们来观察右边一列的三道式子,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
5、师:两个四位数比较大小,先比较它们的最高位千位,千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千位相同比百位,百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以此类推。
流程五、抽签游戏:
1、师:下面我们来玩个抽签游戏。将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队,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抽的签是0——9这十个数字签,分别装在两个口袋里。我们来看一下游戏规则:1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2每支签上有一个数字,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字放在百位上,第四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上;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PPT导入游戏规则内容)
2、(暂停)看明白了吗?下面就开始游戏吧!
3、师:通过刚才的游戏,你认为最关键的一抽是哪一抽?为什么?(暂停)
4、师:现在,我们换一种玩法。请看清游戏规则二。
PPT导入:
1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队,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2每支签上有一个数字,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百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四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
(暂停)
5、师小结:通过刚才两轮比赛,你有什么收获?(暂停)第一轮比赛的游戏规则是从低位比起的,一般需要抽四次才能决出胜负,而第二轮的比赛是从高位比起的,一般只要抽一次就能决定胜负,只有抽到了相同的数字才需要继续抽,所以比较多位数的大小从高位比起更简便。
流程六、教学“想想做做”第4题
1、师:现在我们来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请同学们在○里填上“<”或“>”。在比的时候,把比较两数大小的关键数字用圆圈圈一下。2、课件出示答案。
师:你都做对了吗?和电脑核对一下。
流程七、教学想想做做第5、7题
课件导入第5题,师:我们一起来看想想做做第五题。
1、师:下面的数各接近几千?在座位上说一说。(暂停)一起来核对一下。你们都说对了吗?我们来看划红线的这两个数,它们都接近5000,你看出这两个数的有什么不同了吗?对了,4900比5000少一些,而5003又比5000多一点儿,所以这两个数都接近5000。
2、课件导入第7题的统计表。
师:学了今天的知识,我们还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这张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暂停)
3、师:哪天售出的书最多?哪天售出的书最少?你会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师:这三天售出的书大约各有几千册?(暂停)你回答对了吗?
流程八、教学想想做做8:
师: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中国五岳的奇山美景。你知道哪五座山被称为五岳?(课件出示五岳,师依次介绍)哪座山最高?哪座山最低?谁能把它们的高度从高到低排一排?
流程九: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懂得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那么就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下一位,一位一位往后比。这些方法你都学会了吗?和你的好朋友再找一些数比一比,说一说。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08-26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26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08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16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09-30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