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教案

2023-01-02 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的教案1

  活动目标:

  1、比较、区别白天和黑夜,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

  2、发展幼儿辨别简单事物的能力。

  3、丰富词汇:白天、黑夜、热闹、静悄悄。

  活动准备:

  1、太阳、月亮头饰各一个,小白兔头饰与幼儿人数相等。

  2、热闹的音乐和摇篮曲各一段,多媒体课件

  3、白天和黑夜的图片两幅,小图片与人数相等。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导入,设计环节让幼儿进入情景。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请两位好朋友到我们班来做客,这两位好朋友是我们最亲密的伙伴。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呢?那好,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二)区别认识太阳公公和月亮姐姐。

  1、请两位老师分别扮演“太阳和月亮”:小朋友你们好,你们知道我是谁吗?(幼:太阳公公,月亮姐姐)

  2、“太阳和月亮”:很高兴来到小一班作客,可是我们俩遇见了件比较难办的事,我们都想白天出来玩,你们说这样行吗?(幼儿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太阳公公和月亮姐姐它们都想白天出来玩,有的小朋友说可以,有的小朋友不可以,那就让幼儿一起来了解一下太阳和月亮是什么时候出来的吧。

  (三)播放多媒体课件,感受白天和黑夜。

  1、播放早晨课件,听公鸡叫。

  师:你们看见画面上有什么?幼:有太阳、公鸡。

  师:太阳出来是什么时候呢?幼:天亮了、早晨或白天。

  2、放白天课件,听热闹音乐。

  师:你们看见画面上有什么?幼:小朋友、小花、小树。

  师:它们醒来做了个什么动作?幼;揉揉眼睛、伸伸懒腰、打个哈哈。

  师:我们一起来学学。(幼儿学做)

  师:白天天亮了,我们小朋友都要做哪些事情呢?人们要做哪些事情呢?(幼儿发言)

  教师小结:白天,太阳出来了,人们都要做各种各样的事,白天真热闹。

  3、出示晚上课件,播放摇篮曲。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时候?幼:天黑了、晚上。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幼:月亮、星星出来了。

  4、出示夜晚课件,播放摇篮曲。

  师:小朋友要做哪些事情?晚上过后又是什么时候?(幼儿发言)

  教师小结;晚上天黑了,月亮、星星出来了,家家户户开启了电灯,有的人再看书,有的人再看电视,到了黑夜,小朋友睡觉了,到处静悄悄的。白天和黑夜它是一种自然现象,就象时钟一样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情,白天过后就是黑夜,黑夜过后又是白天。你们说月亮姐姐可以白天出来玩吗?要是可以的话,那人们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了。

  (四)幼儿动手操作,加深对白天和黑夜的认识。

  1、幼儿人手一份白天和黑夜图片。

  2、请幼儿分别将图片送给太阳公公或月亮姐姐。(粘在黑板上)

  (五)组织幼儿游戏,扩幼儿知识面。

  1、请太阳公公或月亮姐姐一起来玩游戏,小朋友扮演小兔,当“太阳公公”出来时,小白兔出来采蘑菇,感受白天的热闹;当“月亮姐姐”出来时,小白兔要做睡觉的动作,从而感受夜晚的静悄悄。

  2、幼儿随着音乐游戏,教师指导。

  (六)结束部分。

  师:呀!天亮了,小白兔们我们一起到外面的草地上去玩玩吧!

数学的教案2

  课题:命题

  课时:00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引入: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二、新课教学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x2=1,则x=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讨论、判断: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抽象、归纳:

  1、命题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例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4)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5)=-2.

  (6)x>15.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

  解略。

  引申:以前,同学们学习了很多定理、推论,这些定理、推论是否是命题?同学们可否举出一些定理、推论的例子来看看?

  通过对此问的思考,学生将清晰地认识到定理、推论都是命题.

  过渡:同学们都知道,一个定理或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结合学生所举定理和推论的例子,让学生分辨定理和推论条件和结论,明确所有的定理、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紧接着提出问题:命题是否也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呢?

  2、命题的构成――条件和结论

  定义:从构成来看,所有的命题都具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在数学中,命题常写成“若p,则q”或者“如果p,那么q”这种形式,通常,我们把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的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结论.

  例2: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并判断各命题的真假.

  (1)若整数a能被2整除,则a是偶数.

  (2)若四边行是菱形,则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3)若a>0,b>0,则a+b>0.

  (4)若a>0,b>0,则a+b<0.

  (5)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此题中的(1)(2)(3)(4),较容易,估计学生较容易找出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并能判断命题的真假。其中设置命题(3)与(4)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两个例子的比较,学更深刻地理解命题的定义——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不管判断的结果是对的还是错的。

  此例中的命题(5),不是“若P,则q”的形式,估计学生会有困难,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已知的事项为“条件”,由已知推出的事项为“结论”.

  解略。

  过渡:从例2中,我们可以看到命题的两种情况,即有些命题的结论是正确的,而有些命题的结论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就有了对命题的一种分类:真命题和假命题.

  3、命题的分类

  真命题:如果由命题的条件P通过推理一定可以得出命题的结论q,那么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由命题的条件P通过推理不一定可以得出命题的结论q,那么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强调:

  (1)注意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如:“作直线AB”.这本身不是命题.也更不是假命题.

  (2)命题是一个判断,判断的结果就有对错之分.因此就要引入真命题、假命题的的概念,强调真假命题的大前提,首先是命题。

  判断一个数学命题的真假方法:

  (1)数学中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

  (2)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

  例3:把下列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负数的立方是负数。

  (3)对顶角相等。

  分析:要把一个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关键是要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然后写成“若条件,则结论”即“若P,则q”的形式.解略。

  三、巩固练习:

  P4第2,3。

  四、作业:

  P8:习题1.1A组~第1题

  五、教学反思

  师生共同回忆本节的学习内容.

  1、什么叫命题?真命题?假命题?

  2、命题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3、怎样将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

  4、如何判断真假命题.

数学的教案3

  设计理念:

  如何让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是我们数学老师一直思考的问题。"按特征分类"这一知识点是小班年龄段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针对孩子们喜好游戏的特点,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中,我和孩子们置身在分糖果--选标记--品糖果的情境探索中,通过多次观察,引导动手参与,调动着孩子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来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们玩中学、学中乐。

  教案目标:

  1.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

  2.能根据物体的特征选择相应标记,并大胆讲述操作过程。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教案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对颜色、大小有一定的认识。

  物质材料准备:PPT;大小不同的红、绿糖果卡片;"小货架"人手一个;标记图若干。

  教案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东东的新店开张了,我们一起进去看一看吧!

  2.哇,店里有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3.小结:店里的糖果可真多呀,它们不仅颜色不同,大小也不同。

  二、糖果分类,选择标记

  1.初步探索,糖果分类

  货架上的糖果看上去有些凌乱,怎样排放会整齐些呢?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将一样的糖果放在一起吧!

  2.交流讲述,分类方法

  谁来介绍一下,你的糖果是怎么放的?

  小结:你们可真能干,原来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放糖果。可以把颜色一样的糖果放在一起,或者把大小一样的糖果放在一起。

  3.探索尝试,选择标记

  为了让顾客挑选时看得更清楚,我们还可以为糖果送上标记。

  请你看看你的糖果是怎么放的,然后选择合适的标记。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5.集体交流,总结评价

  三、糖果品尝,体验乐趣

  今天小朋友们帮助东东将一样的糖果放在了一起,为了感谢你们东东拿来一些糖果和大家一起分享,快去品尝一下吧。

数学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组和图形的特征,掌握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掌握和计算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图形和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组合图形的认识及面积计算。

  教学难点:对组合图形的分析。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各种基本图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外放内圆”“外圆内方”的设计,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组图片。(生欣赏完后)师提问:这些图片美吗?(生:美)

  师:这些图片的设计中包含了我们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生:圆、正方形、长方形等)

  师:这些不同的几何图形拼在一起能构成精美的图案,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这说明我们的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会有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板书课题)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1、教师出示例3的两幅图并出示自学提示出示自学提示:

  (1)上面两幅图有什么不同之处?

  (2)右图中的正方形的对角线和圆得直径有什么关系?

  (3)上图中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你能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的半部分的面积吗?

  2、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认真阅读P69-70页的内容,独立思考自学提示中的问题,若有困难可以小组内讨论。(自学时间:4分钟)三、师生联动,合作探究1、汇报交流,师生互动

  生汇报问题(1):这两幅图都是由圆和正方形组成,左图是外圆内方,右图是外方内圆。

  生汇报问题(2):右图中的正方形的对角线和圆得直径相等。生汇报问题(3):左图阴影面积=正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列式为:S正=2×2=4(m2 ) S圆=3.14×12=3.14(m2 ) 4-3.14=0、86(m2 )左图:圆的面积减去正方形的面积

  ( 1/2 ×2×1)×2=2(m2 ) 3.14×12=3.14(m2 ) 3.14-2=1.14(m2 )

  师:同学们做的很好!可我又有问题了,若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那结果又是如何呢?生派代表回答:

  左图;(2r)-3.14r =0.86r

  右图:3.14r-( 1/2 ×2r×r)×2=1.14r当r=1m时,和前面的结果完全一致

  答:左图中正方形和圆之间的面积是0、86m、右图中圆与正方形之间的面积是1.14m。

  四、总结引导,知识生成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顺便对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中,我们为人处事,必须能屈能伸,可方可圆,外在大度圆融,内在正直公正。五、科学训练,提高能力1、出示教材P70做一做2、完成教材P72第9题六、堂清作业

  七、作业布置P73第10、11、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1、出示教材P70做一做

  2、完成教材P72第9题

  板书

  含有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左图:S正=2×2=4(m2 )右图:( 1/2 ×2×1)×2=2(m2 )

  S圆=3.14×12=3.14(m2 ) 3.14×12=3.14(m2 )

  4-3.14=0.86(m2 ) 3.14-2=1.14(m2 )

数学的教案5

  活动一:

  用“左右手”感知自身的左右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一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右手

  师:看看你举起得手是你的哪只手?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手?

  平时我们常用右手(左手)作哪些事?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来越聪明。

  (2)体验自身左与右

  师:左右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们看看自己身上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

  谁来说一说?

  (3)游戏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左手拍左腿,右手拍右腿,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活动二:体验相对

  师:我举起的是右手吗?(右手、面对面)

  我们面对面的站者,因为方向相对,举起的右手就会相反。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数学的教案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平移的基本特征

  2、能在理解平移性质的基础上巧妙运用的平移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概括平移的基本特征。

  2、引导学生平移实例中的图形,探索运用平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尝试对平移的再探索,发现平移的妙用!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 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并解决问题,让学生了解学习探索中的艰辛与成功的乐趣。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正确态度。

  3、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应用例子,从而让他们体会到数学中的图形美。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平移特征---------平移中的不变量

  难点:对图形进行理解和平移

  教学突破:从实例入手,让学生思考小学解答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观察:能否进行平移。引导学生进行平移,从而让学生多平移角度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再探索,让学生的妙用得到升发。

  教学准备:学生复习平移特征,准备纸笔和画图工具。

  教师用小黑板准备例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说明


一、复习平移的概念及特征;


教师:同学们,本期11。1学习了平移,同学们想想:什么叫平移?平移的二要素是什么?平移的特征是什么?


1。 学生思考后,教师抽学生回答


学生:图形的平行移动叫平移


平移的二要素是:方向和距离


平移的特征:


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图形的形状与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


如图:线段AB以如图所示的方向平移2cm。



通过复习平移的概念及特征,让学生更进一步加深对平移理解,为后面的探索作准备


二、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问题一、要在如图楼梯上铺设某种红地毯,已知,这种地毯每平方米售价为40元,楼梯梯道宽为3米,侧面如图所示。计算一下,购买这种地毯至少要多少钱?






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寻找解决此题的办法,教师引导学生应用平移知识进行平移


一通过平移发现,楼梯长实际就是


AA’+A’M=2。8+6。2=9米


这样便可计算出购买这种地毯至少要


(2。8+6。2)×3×40=1080元




平移是难点,教师引导学生平移,注意对平移后图形的理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说明


问题二、从县城到石桥镇有两条路可走, 请你判断一下哪条路长一些?


教师提问:第①、②条路横向距离一样吗?纵向距离呢?





学生亲自动手平移。


学生回答:道路①的横向距离的和等于道路②的横向距离的和,道路①的纵向距离的和等于道路②的纵向距离的。


结论:①、②两条路一样长。


学生从表面上看总认为②比①要长。


因此,引导学生平移是难点,教师注意引导。


教师:从以上两个问题发现:平移在生活中是很重要的,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可以应用平移的知识来解决。


学生相互讨论后得出:平移是有妙用的!



问题三、如图,在宽为20米,长为32米的长方形地面上修筑同样宽的两条互相垂直的道路余下的部分作为耕地,要使耕地面积为540米2。道路宽为多少米?





学生合作学习,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小学的方法解)







允许学生应用小学思维来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对阴影部分进行平移


教师讲解:


设道路宽为x米,则


(20―x)(32―x)=540


x2―52x+100=0



(x―50)(x―2)=0


x1=50(舍去)x 2=2


课堂作业:







平移后的图形


设:道路宽为x米,引导学生表示出,除阴影部分外的小长方形的长为(32―x)米,宽为(20―x)米。


学生完成课堂作业


如图a,如果在问题三中,修筑同样宽的两条“之”字型路,如图所示,余下部分为耕地,要使耕地面积为540米2。道路宽是多少米?





解题方法由教师解,不必要求学生掌握(在以后的学习中再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说明


三、归纳与发现: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平移的知识来解决,现平移有许多妙用。


学生讨论感受平移的妙用。


让学生体会平移的妙用,给同学们带来的方便与快乐。


四、再探索:


教师出示小黑板:









学生合作探索完成下面内容:


如图:△ABC是直角△,∠C=900。现将△ABC补成矩形,使△ABC的两个顶点为矩形一边的两个端点,第三个顶点落在矩形这一边的对边上。那么符合要求的矩形可以画出两个,矩形ACBD和矩形AEFB(如图


解答问题:


① 设图②中矩形ACBD和矩形AEFB的面积分别为S1、S2则S1______S2(填“>”“<”“=”)


② 如图③中,△ABC为钝角△时,按如图要求可以画出____个矩形,请利用③把它画出来。


③ 如图④中△ABC为锐角△,BC>AC>AB,按要求可以画出____个矩形,利用④把它画出来


④ 在④中,所画出的矩形哪一个周长最小?


数学的教案7

  活动目的:

  1、通过目测比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2、学习高矮排序,能在一组物体中找出比某物高(矮)的其余物体。

  3、学会简单的比较方法,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重点:通过目测比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难点:学习高矮排序,能在一组物体中找出比某物高(矮)的其余物体。

  活动准备:

  1、 演示教具:两棵高矮不同的树。

  2、 操作材料:高矮不一的木棒、积木、瓶子、杯子、套娃等等。

  活动过程:

  (一)目测比较物体的高矮。

  1、 出示两个娃娃,引导幼儿观察。

  “这是谁啊?(两个娃娃)我把她们都放在这张平平的桌子上。看看这两个娃娃谁比谁高?谁比谁矮?(大娃娃比小娃娃高,小娃娃比大娃娃矮。)”

  2、 再出示一个中娃娃,引导幼儿比较。

  “我还有一个娃娃,我也把她放在这张平平的桌子上,并放在这两个娃娃的中间,这里就有1、2、3三个娃娃。看看她比哪个娃娃高?比哪个娃娃矮?(比这个小娃娃高,比这个大娃娃矮。)原来她们是比过以后才能知道高矮。”

  (二)幼儿和幼儿小组比高矮活动。

  1、 请一高一矮两个幼儿上来比高矮。

  “刚才我们的娃娃比过高矮了,那我们小朋友也来比一比吧,我先请这一组的两个小朋友上来,你们都站在平平的地板上。看看这两个小朋友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2、 再请一个中等个子的幼儿上来,三个小朋友比高矮。

  “我再请一个小朋友上来,站在地板上,在这两个小朋友的中间,看看她比谁高?她比谁矮?”

  3、我知道还有其他组的小朋友也想来比一比,再请这组的两个小朋友上来。同上。

  (三)幼儿和树小组比高矮。

  1、 幼儿和大树比高矮。

  “现在我请小朋友和别的东西比一比,知道是什么吗?(树)我把树放在平平的地板上,树高还是矮啊?(不知道)要想知道树是高还是矮是要有东西和它比的,那我请这组的一个(中个)小朋友来和这棵树比一比。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2、出示小树。“你们说是小朋友矮,那我还有一棵小树,也把它放在平平的地上,看看现在是谁比谁高?谁比谁矮?那小朋友和两棵树比一比是(小朋友比大树矮,小朋友比小树高。)”

  3、我知道还有其他组的小朋友也想来和树比一比,再请那组的一个(高个)小朋友上来。谁最高?谁最矮?(大树比小树高,,大树比小朋友矮。)

  小结:高和矮是要通过比较以后才能知道的,单独一个东西不能判断高矮。

  (四)按高矮排序。

  1、“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很多玩具,这些玩具有高有矮,请你们在桌子上去比一比,按高矮来排排队。”

  每个小朋友使用以下几类操作材料:

  (1) 按瓶子高矮排序;(2)按套娃的高矮排序;(3)用积木从低到高叠楼梯;(4)按杯子高矮排序;(5)按小棒高矮排序。

  2、讨论:请个别幼儿把排好的玩具拿到讲台来,这是什么玩具?数数有几个?教师指其中一个问,说说比这个玩具高的有哪些?比它矮的有哪些玩具?

  (五)户外活动

  幼儿到户外寻找物体比较高矮。

  “今天我们学会了怎么样比高矮,现在我们从矮到高排着队,到外面找一找,有什么东西可以比高矮。”

数学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习按AB模式进行排序

  2、帮助蝴蝶建造花园,进一步感受春天花儿的美丽。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

  1、春天小花园场景一个、幼儿扮演的蝴蝶姑娘二位。

  2、各类模式卡、小花盆人手一份、面泥制作的不同颜色、大小、种类的花若干。

  3、音乐伴奏。

  教学过程:

  一、看看说说

  1、师:“我们来到了哪里呀?春天来了,你觉得小花园怎么样?是谁飞来了,咦,怎么又飞走了?”(幼儿扮演蝴蝶姑娘进场)

  2、师:“蝴蝶姑娘最喜欢和花园的谁一起玩?我们前几天一直在做花,快来帮蝴蝶姑娘想个办法?”

  3、师:“那你们知道蝴蝶姑娘最喜欢怎么样的花园?”(幼儿自由说)4、小结:蝴蝶姑娘说了,它最喜欢在花园里种的整整齐齐、有规律的花。假如你把花乱起八糟的种在一起会一点也不漂亮的。

  二、摆摆讲讲

  1、师:“蝴蝶姑娘它有自己的想法,它给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封信,它说按照信的要求把花种的整整齐齐,那么花园会更美丽的。”

  2、讨论:“你们知道这盆花是怎么种的呀?”(出示一张模式卡)

  3、小结:种花的时候先找到起点,看清楚信上的规律再种上去,种的时候排的整整齐齐才会更好看,蝴蝶才会更喜欢和春天小花园的花做朋友。

  4、幼儿操作。

  5、讨论:“你们把一朵一朵的花都排排队种在了花盆里,好象种的方法不一样,谁来说一说?”(幼儿一一介绍)

  6、小结:你们真动脑筋,都是按照蝴蝶姑娘的要求来种花,可是种的方法不同,有的是按颜色来种的,有的是按大小来种的,有的既不是按照颜色、大小而是按照花的不同名字来种的,蝴蝶姑娘看了一定会很开心的!

  三、唱唱跳跳

  1、师:“我们一起把花种到花园里吧,你们现在觉得蝴蝶姑娘会喜欢来花园玩吗?”

  2、师:“我们一起和蝴蝶姑娘来跳跳舞吧!”(歌舞表演)

  3、师:“和蝴蝶姑娘再见,我们过几天再来看你!”

  教学反思:

  小班幼儿借助可触摸到、体验到的面泥开展有趣的操作活动,非常适于农村幼儿园,也得利于改变单一的、封闭式的课堂教育形式。为此,将底结构活动中制作的面泥小花进行拓展,有效开展高结构活动能使幼儿的学习兴趣递增,不同的新经验得到提升。本次活动“种花”就是将材料进行拓展,使幼儿在数的情景操作中尝试运用AB模式进行排序。

  在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问题情景层层层入的方式,如一开始教师带领幼儿来到小花园中问:“你觉得小花园怎么样?是谁飞来了,咦,怎么又飞走了?” 就将幼儿对春天的各种感受进行了大胆的表达,帮助幼儿整合了各种春天的经验。

  之后在师幼讨论中:“你们知道蝴蝶姑娘最喜欢怎么样的花园?”很好的激起了幼儿对有规律种花的想法与兴趣。再通过个别幼儿对操作材料的示范与讲解,使每位幼儿清晰、正确地了解了有规律种花的要点,再后幼儿在自主选择教师提供的各种材料互动中(平日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塑造的各种小花及人手一份的模式卡、小花盆等),充分给予了每位幼儿大量实践操作的机会。同时,幼儿在运用AB模式排序帮助蝴蝶建造花园的程中又提升了按颜色、按大小、种类种花的方法,从而使幼儿在游戏情景中自主探索、实践应用中达成活动目标。在最后的环节中,幼儿自由地在唱唱跳跳中表现出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也使活动达到了高潮,并且帮助幼儿获得了各种能力的发展。

数学的教案9

  活动目的:

  1,在购物游戏中,学着运用加法计算出老师指定的钱款。

  2,提高幼儿的心算能力和归类能力。

  活动准备:

  超市环境设置:货架三个:内有各种食物,上有数字标签,分别为1、2、3、4、5、6、7、8、9。幼儿每人一张练习纸、记号笔等,雪花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复习10以内数的组成

  1,游戏:碰球

  2,游戏:猜拳

  二,超市购物

  1,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娃娃数学城去做客,我们要准备一些礼物。我们每一位小朋友有10元钱,请小朋友购物时正好把10元钱用完。

  2,幼儿购物,老师随机指导。

  3,请个别幼儿说说,你买了几样食物,是几元钱的?怎样算的?

  4,幼儿之间互相检查是否正确,并加以纠正。

  5,把食品按类放回货架。

  6,再次购物,并用列式把购物时的计算方法写出。

  7,请个别幼儿介绍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游戏:计算打比拼

  礼物都买好了,请小朋友把礼物都放在小椅子的下面,我们要到数学城做游戏了。

  幼儿按座位分成1—6组

  每组按座位号依次抢答老师出的数学计算题,答对的小组得一分,累计多者为胜。

  活动结束:

  请幼儿按货物的种类有序的摆放货物。

数学的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活动过程,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认识。

  2、体会平面和曲面的区别,发展初步地空间观念和判断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和想法,能做出判断和简单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激发揭题。

  1、(出示小红花)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朋友,你们愿意和它交朋友吗?

  2、上节课我们学了认物体,请大家回忆一下,学了哪些物体?(生说,教师相机贴出四种立体图形)

  3、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玩”积木,好不好?谁能在玩的时候也学到新的知识,谁就能得到老师奖励的红花。

  4、出示课题:有趣的拼搭(板书)

  二、组织活动

  1、“滚一滚”

  交代:请左边的小朋友按照顺序分别从袋中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一个,把它们一起放在滑板顶端。右边的小朋友做裁判,观察这四个物体同时往下滑,会发现什么。

  (1)听口令操作

  (2)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3)左右两组轮流操作,结果是否和其他同学发现的一样?

  (由于准备的圆柱和乒乓球的重量不同,为此圆柱滚的快些,如有同学操作发现这一现象,只要说出理由,也给予肯定。)

  (4)师生共同结论

  (5)评价。主要针对在合作学习时有没有挣抢积木,哪些学生听、说都能做到专心、响亮来评价,奖励好的`学习小组。

  2、“堆一堆”

  谈话:(放3/4拍打击乐)下面我们就一边欣赏音乐,一边用这些物体堆一堆,又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呢?

  (1)操作:请各组的1号小朋友拿出几个正方体,2、3、4号小朋友也分别拿出几个长方体、圆柱和球,堆一堆,你会发现什么?]

  (2)讨论交流

  (3)学生评价

  3、“摸一摸”

  讲述:看着小朋友学得这么投入,有位老爷爷可高兴了。(出示木偶:圣诞老人)他给小朋友带来很多礼物,大家想知道什么好礼物吗?

  (1)指名上台摸,说说摸出来的是什么物体。

  (2)分小组摸,请每组的小组长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口袋,其余7人挨着顺序分别摸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4、“搭一搭”

  讲述: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放轻音乐)听着这美妙的音乐,请大家来做一回“小小设计师”,把你刚才拿出来的物体搭一搭,你能搭出什么东西来?

  (1)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2)(音乐停)讨论交流:你搭的是什么?是用什么物体搭成的?为什么用这些积木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这些物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3)评选优秀设计师。

  5、“数一数”

  谈话:刚才小朋友分别用这四种物体进行了一次小小的创作,小朋友真是了不起!下面我们一起数一数。

  (1)投影出示三幅图,数数图中搭出的图形像什么。

  运动员领奖台麦田小火车

  (2)分别让学生数一数:用了哪些几何形体,各有多少个?

  (3)打开书本,自己看图填数。

  (4)第三幅图用了几种物体,分别是小火车的哪一部分?

  为什么这样搭?

  三、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活动,看看你们组得到什么花,你觉得你们应该向哪个小组学习,为什么?

  (2)你在拼搭积木中,又知道了什么呢?

  (3)小结。

  课 ( ) 25的组成

  学习内容课本第30—31页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

  学习目标1、在活动中经历2、3、4、5各数分与合的学习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数学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基本口算练习

  1.看卡片口算。

  8+3 7+6 6+5 8+6 8+8

  7+5 8+4 7+7 6+6 7+4

  2.听算。

  8+2 9+4 9+5 7+3 8+3

  9+6 8+7 6+4 10+8 7+5

  二、新课

  1.出示例4。屏幕显示:活泼可爱的小兔在草地上做游戏。自然围成两圈(如例4图)。此时,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兔?(文字与声音同步)

  2.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4~6人一组,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巡视,及时和学生交换看法,给予点拨。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请各组代表发言。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出每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

  ①点数出小兔的总只数,小学数学教案《应用题(用数学)》。1,2,3,...,15;一共15只。

  ②按左、右两群计数,用加法算。列出算式8+7=□(只),然后算出得数。

  ……

  (2)如果学生没有按颜色把小兔分成两类计数,再计算。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中有几种颜色的小兔?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把小兔分成两部分?使学生明白:可以把小兔分成白兔和灰兔两部分。

  接着,让学生数出白兔的只数(10只)和灰兔的只数(5只)。然后,由学生口述算式和得数,教师板书:

  10+5=15(只)

  4.小结

  (1)让学生评议哪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好。

  (2)教师结合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问题的情况,肯定学生探索的解决方法,同时特别强调:把小兔按群分成两部分,用8+7计算出结果,按白色、灰色分成两部分可以用10+5解决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寻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三、独立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做练习二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08页上面第1题。同桌互相说说题意,之后,指两名学生向全班同学说一说题意。

  2.独立填写算式。[8+4=12(只)]

  3.学生之间交流、评议。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怎样想的,计算的结果是什么,其余学生评价谁说得清楚、合理、正确。

  4.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解决方法。

  (1)启发谈话:再认真观察画面,鸡栏里的鸡还可以怎样分类?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的问题?

  (2)让学生寻找另一种解决方法。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两三人讨论解决办法。

  (3)交流。

  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决办法。比如:鸡栏有3只白鸡、9只花鸡。用9加3算出鸡的总只数。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9+3=12(只)。

  5.强化认识。

  让学生看着8+4=12(只)、9+3=12(只)两个算式,分别口述出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这一问题的思考过程。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解决方法的认识。

  四、练习

  做教科书第108页上第2题。

  1.让学生直接把得数填在书上。填完后,集体订正。有错误的及时纠正。若出现把10-3算成10+3的情况,特别要强调:做题时要认真看题,仔细计算,才能算对。千万不要做"小马虎"。

  应用题(用数学)

数学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 体验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确定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上下位置的关系,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上一节课“前后”的基础上继续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个、三个小动物的上下位置关系,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知道上下是相对的,是比较的结果。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五官位置使学生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和按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能确定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上下位置的关系与顺序,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练一练”里的习题具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推理,自己判断上下的位置关系,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性,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初步感知上下位置关系的经验,尤其是在生活中,在具体的活动中,基本能确定上下的位置顺序,但关于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认识有限,这是理解和体验的重难点;所以这节课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之体会上下的相对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适时地引导,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设计〗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好,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在“森林运动会”上学习了“前后”,今天,我们继续在森林里逛一逛、玩一玩,看一看还能发现和学到什么数学知识。

  (二)情境探究,体会领悟

  1. 看一看。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初步体验上下(先不让中间的小松鼠出现)。看,眼前有一棵柏树,还有什么?它们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

  2. 说一说。

  出示松鼠,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瞧!又跳过来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它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

  (松鼠在小兔的上面,松鼠在小鸟的下面。)

  3.议一议。

  有的同学说松鼠在上面,有的同学说松鼠在下面,这是怎么回事,谁说得对呢?为什么?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4.教师小结。

  这两个同学说得都对,只是因为一个同学是把松鼠与小兔比,一个同学是把松鼠与小鸟比,所以说法不一样,但是说得都是对的。

  5.放松小游戏。

  说一说自己鼻子的位置。

  6.说见闻。

  在生活中你见过什么物品,它们之间也有上下的位置关系吗?(学生、教师身边物品的上下关系等等。)

  (三)拓展应用

  1. “练一练”第1题。

  出示小书架,请同学们看一看、填一填、说一说,指名到前面摆一摆并提出问题,找同伴解答。要求先独立完成,再在班上交流。

  2. “练一练”第2题。

  先按要求写数,写完之后,自己说一说哪个数在上,哪个数在下。

  3.“练一练”第3题。

  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多种说法和答案,只要孩子们说得有道理,都应予以肯定。对只说一个答案的学生,教师也应鼓励和表扬。教师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4.“练一练”第4题。

  本题答案不统一,先组织学生观察图,房子有几层?哪是第一层……哪是第四层?然后再按自己的意愿确定小动物的位置,即把小狗、小猫、小兔、小象的头像贴在相应的窗户里,最后说一说它们的上下关系与顺序。

  5.“练一练”第5题。

  本题是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让大部分学生根据要求独立思考,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只标出名字就可以了。如果还有不理解的,可以小组帮学、交流;还可以用人物头像试着贴一贴,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理解知识。

  师小结: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愉快呀!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课后到商场和家里再观察观察,看看还有哪些东西也有上下这种位置关系,用你的巧嘴巴讲一讲、说一说。

  〖教学反思〗

  由上节课的“森林运动会”设计情境,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延续性。由于低年级学生专注时间短,又爱活动,教师在课堂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如:撂放书架、写字、鼻子在哪儿、分房子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上下位置的关系,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案例点评〗

  本节教学设计,教师能够联系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直接给出的三个小动物比较上下,改为先出示两个小动物,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上下位置关系,再出示第三个小动物,比较三个小动物之间的位置关系,由此引导学生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这样设计,不仅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且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符合《标准》中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接着,教师又设计了一系列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活动,比如:指鼻子游戏、说生活中物品的上下位置关系、组织学生进行多样化的练习等等,在这一个个具体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很注意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习惯的培养,如:鼓励学生认真倾听、仔细观察、发表不同见解等,教师都能用准确的语言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不仅如此,教师还注重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形式多样的评价,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生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数学的教案13

  一、学习要点

  本课是第九单元的“9加几”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第96--98页。

  课本创设了校园内各项体育比赛的场景,为9加几的计算方法准备了丰富材料。练习编排从具体到抽象,适合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

  教学目标重点是:通过算法多样化,使学生较熟练口算9加几掌握、运用“凑十法”口算9加几;从生活中提炼数学,培养学生计算意识,教育学生多参加有益的体育活动,提高体素质。

  教学难点:掌握9加几中的“凑十法”。

  教具:课件或例1图片若干份

  学具:两种颜色的小棒和图片

  二、教学过程

  (一)数乒乓球

  出盒子里的9个白球和盒子外的3个黄球。

  1、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问什么?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2、引导或抓住问题“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请学生向其他同学展示数的过程。

  学生操作解决问题,大概归纳为以下三种方法:

  (1)点数,一个一个数出结果。

  (2)接着数,盒内有9个,从9起接着数出结果。

  (3)“凑十法”盒内有9个,放进1个黄球凑成10。

  3、比一比,想一想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在直观的实物操作中初步感受凑10,从具体到抽象的同时创设了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二)运动场上的故事

  你们平时做哪些体育运动?多做运动有哪些好处?

  展示例1图片(或课件),引导学生翻书96页。

  1、你看到了什么?小组内交流,再请学生发言。

  2、引导观察图中左下角的数饮料图。

  “在他们之前别的同学拿过饮料,看一看,数一数,还有多少盒?”你是怎么知道的?

  把你数饮料的方法与小组同学说一说。

  请学生汇报小组交流结果,并指着图片说。

  如果要最快看出,“还有多少盒?”,哪个小组的办法最合适?

  学生发言讨论,复述“凑十”过程,并在图上用连线的方法标识出“凑十”。

数学的教案14

  1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了解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30(31)天,一年共有365天。

  2、引导幼儿明白日历等是查看时间(日期)的工具,学习查看他们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想象本事,发展幼儿的交往本事。

  2准备工作

  1、大字卡(年、月、日)各一张,自制外形似房子状的20xx年1月--12月的月历(大月、小月、2月房子大小有区分),小字卡(同前)和数字卡(12、30、31、28、365)人手1份。

  2、各类挂历、台历、月历等布置的展览区。

  3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激发兴趣。

  导入语:今日教师带来了一些趣味的数字和小朋友一齐做游戏,高兴吗那我们先一齐来认一认、读一读。看到这些数字,你想到了什么(学号、年龄、时间等)

  二、出示房子,讲述故事。帮忙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1)出示房子图,小朋友瞧,那里还有许多趣味的数字呢!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你们发现了这么多秘密,真了不起!咦,这些数字里还藏着一个好听的故事呢!想不想听

  教师利用大字卡讲述故事。

  2)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卡回答问题。

  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名字它有多少个日娃娃呀它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

  大月房有哪几个月小月房有哪几个月

  大月有几日小月有几日

  顶小的月是几月有多少日

  三、学习查看挂历的方法,练习找日期。

  1)此刻教师指日期,请小朋友说出是几月几日

  教师说日期,请小朋友把它找出来。

  师:那今日是几月几日你们怎样明白的

  教师总结:对了,象日历、挂历、台历等能够查看日期。

  2)前几天小朋友都带来了一些挂历、台历,今日我们就来开个展览会,看看找找说说日期(如:生日、节日等),并介绍给旁边的小朋友和后面的教师听。

数学的教案15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7以内序数的含义,知道用点数的方法确定物体的排列次序。

  2.能准确运用序数词表示物体的排列次序。

  3.发现自己身边序数的应用,并喜欢动手操作。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各种不同花灯的图片。

  2.PPT 课件。

  3.游戏音乐、火车头标志若干。

  活动重难点:

  1.重点:引导幼儿能从不同方向辨别 7 以内的序数。

  2.难点:引导幼儿能准确运用序数词表示物体的排列次序。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游戏——乘火车。

  (1)教师用小椅子搭成小火车,每列火车 7 把椅子,贴有火车头标志。师:小朋友们,火车站到了。数一数每列火车有几节车厢?

  小结:每列火车有 7 节车厢。

  (2)幼儿听音乐自由做动作,音乐停,幼儿各自坐下,说一说自己坐在第几个座位上。游戏反复进行几次。

  2.看花灯。

  (1)出示花灯图片。

  师:你最喜欢哪一盏花灯,它排在第几?

  (2)引导幼儿从左到右,从右到左说出每盏花灯的位置。

  师:如果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xx 花灯排在第几?如果按照从右向左的顺序,xx 花灯排在第几?

  小结:顺序不一样,花灯的位置就会不一样。

  3.做一做。

  (1)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按要求点数、回答问题。

  师:请你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引导幼儿用点数的方法确定物体的排列次序。

  (2)请幼儿自由结伴,互相检查操作结果是否正确。

  活动延伸:寻找生活中的序数问题,如:自己的家在几层?小朋友排队时,自己在第几位?

  教学反思

  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主要途径。序数是幼儿生活、游戏中经常接触的概念,但儿童对数感念的理解往往是零散的、经验化的,需要教师的梳理和提升。

  本活动在幼儿生活中积累的数学经验基础上,充分利用游戏的动力性、趣味性,帮助幼儿理解序数的方向性,强化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设计操作性强,注重动静结合;儿童相关经验较为丰富,教学准备充分;在关注幼儿数学概念建立的同时,渗透语言教育、自我保护教育,突出融合课程的理念,注重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在组织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语言表达,密切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给与积极应答。幼儿学习常规良好,能有序的参与教育活动,效果良好。

  • 相关推荐

【数学的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的教案10-16

数学的教案 08-27

《数学广角》数学教案11-28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课教案08-22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课件教案08-23

数学欣赏教案11-18

数学活动教案06-18

关于数学的教案08-28

数学欣赏教案08-28

数学匹配教案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