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022-12-28 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

  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

  教学难点:

  掌握质数与合数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利用旧知导入新课。

  1、 指名说一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是有限的 还是无限的?

  2、 10的最小倍数是几?有最大倍数吗?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板书:因数。

  二、 探索新知。

  1、 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多媒体出示例1) 师:把12写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来,多媒体展台展示。 生1:12=1×12 生2:12=2×6 生3:12=3×4 师:两个数相乘,乘数也叫因数,所以1、2、3、4、6、12这些 数又叫12的因数。

  2、 学生探讨:什么是一个数的因数?

  生1:两个自然数相乘得到一个数,那么这两个数就叫这个数的因数。

  生2:可以用字母表示因数与积的关系,如a、b、c都是自然数,且a×b=c,那么a、b就叫c的因数。

  3、 试一试: 师:18的因数有哪些?

  4、 探索一个数因数的特征。

  师:在练习本上写出1~10各数的所有因数。 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生1:我发现这些数的因数都有1和它本身。

  生2:我发现有些数的因数只有两个因数,有些数的因数不止两个。

  生3:我发现1只有一个因数就是它本身。 ……

  师生共同概括出:像这种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质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他因数的数叫合数。

  师:根据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你认为1是质数还是合数?

  生: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三、 练一练。

  1、 师指名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 学生利用数表,在书上圈出质数。再集体订正。

  四、 拓展练习。

  1、 同桌各出一个数,让对方说一说这个数的因数。

  2、 找出50~100的自然数中的质数。相互交流想法。

  五、 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最小因数是1。

  1的因数有:1

  2的因数有:1、2

  4的因数有:1、2、4

  3的因数有:1、3

  6的因数有:1、2、3、6

  5的因数有:1、5

  8的因数有:1、2、4、8

  7的因数有:1、7

  9的因数有:1、3、9

  10的因数有:1、2、5、10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质数;

  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

  还有其他因数的数叫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2.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能运用角的知识描述相应的生活现象,感受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

  教具准备:

  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关于角,大家还想知道些什么?

  2.指出下面角的各部分名称。

  (1)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小黑板出示)

  (2)用两个硬纸条做成一个角,使它和第二个角相同,并和第一个角比较大小。

  提问:哪个角大?怎样比较出来的?(把第二个角与第三个角比较)

  提问:这两个角大小怎样?是怎样比的?能具体说出每个角有多大吗?

  3.要想知道角到底有多大,就要会量角。那么,量角的工具是什么?怎样量一个角的大小?这些都是今天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量角器。

  (1)出示并介绍这是我们通常用来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量角器,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指名汇报。

  (3)教师讲解。

  ①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把这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度”是计量角的单位,用符号“°”表示。如1度就记作1°。(板书:度)

  ②量角器中心一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半圆周上所刻的线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每10格标上一个数,在测量角的度数时,我们要把角的顶点跟量角器的中心对齐。

  ③在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在里面的一圈,称为“内圈刻度”,而在外面的一圈,称为“外圈刻度”。它们都是从0°~180°。

  教师指出:外圈刻度是从左往右按顺时针方向从0°~180°,内圈刻度是从右往左按逆时按方向从0°~180°。

  ④观察量角器的内圈刻度,从右边起找0°刻度线,再找出10°、90°、135°、180°的刻度线。

  在自己的量角器上从右边起找0°、10°、90°、135°、180°刻度线;从左边起找0°、10°、90°、135°、180°刻度线。

  2.用量角器量角。

  (1)看教科书第19页,根据刚才对量角器的了解,自学量角的方法,并量一量。

  (2)提问,量角要分几步?哪几步?指出:可以把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数’,因为角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这个点叫顶点,这两条射线叫边。在量角时:①两重合:要把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②一看数:看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提问:在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例如书上这个角的一条边既对着50°,同时也对着130°,这时我们应该看哪一个度数?为什么?

  (3)指出,在量角时,如右边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就看内圈,找角的另一条边指的刻度数;如果左边的0度刻地线与角的的一条边重合,就看外圈,找角的另一条边指的度数。

  (4)指名说说在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我们都应注意什么?

  三、完成练一练

  1、第1题。

  请同学们用量角器在书上量一量。

  集体订正,并说说是怎样量的。

  2.第2题。

  (1)同学们量好后,将结果填在括号里。

  (2)小组内交流。

  (3)说说每块三角尺上的三个角的度数和是多少?说明什么?

  3.第3题。

  (1)先估计一下,这三个角的大小一样吗?

  (2)动手量一量。

  (3)说说自己的发现,师总结。

  四、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 材 分 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统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学 情 分 析

  四年级学生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其思维能力尚停留在形象化和表面化,对于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不能灵活运用,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做好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了解烙饼的方法和时间。

  教 学 目 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中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能根据三者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新知。

  3、体会学习速度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请了三个小伙伴,小牛,小象和小羊,他们时常为谁跑得快的问题而争论不休,有一天他们又碰在一起,各自炫耀起成绩来:

  PPT:小牛:4分钟跑280米

  小象:4分钟跑240米

  小熊:3分钟跑240米

  师:你们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读题一遍

  师:那么哪个数据是我们学过的时间?哪个数据是路程?

  生:时间是4分钟,路程是280米。

  时间是4分钟,路程是240米。

  时间是3分钟,路程是240米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1、全班交流:

  师:、如果他们两个人一组进行赛跑,例如小牛和小象一组,谁跑得快?为什么?

  生:小牛和小象比赛,小牛快,因为都是4分钟内,小牛跑得路程比小象跑的远

  师:也就是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应该比较路程,路程越远,跑得越快。

  师:那要是小象和小羊一组,谁跑得快?为什么?

  生:小象和小熊比赛,小熊跑的快,因为小象和小熊跑相同的路程,小熊用的时间短,所以跑得快。

  师:所以在路程相同的条件下,应该比较时间时间越短速度越,跑得越快。

  (引导学生思考:相同时间比路程远近,相同路程比时间长短,来确定快慢。)

  2) 比较小牛和小熊

  师:比较小牛和小熊时,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怎样比它们的快慢呢?有什么办法?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比较单位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

  方法一:在相同时间内(1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80÷4=7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240÷3=8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70<80 小熊快

  师:谁能解释一下70米和80米表示什么?

  生:表示每分钟行70米和80米。

  师:像这样表示每分行70米,每分行80米称为速度,我们可以通过线段图上表示,更清楚地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出示线段图

  师小结:观察线段图比较速度,其实就是比较相同时间内的路程,也就是一分钟的路程。这一分钟就是我们所说的单位时间。

  方法二:在相同时间内(3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80÷4=7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70╳3=210(米)210<240 小熊快

  方法三:在相同时间内(4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40÷3=8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80╳4=320(米)280<320 小熊快

  师:仔细观察这三种解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相同点是:这几种方法比较的都是相同时间里的路程。

  生2: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比较的是他们一分钟跑的路程;第二种方法比较的是他们三分钟跑的路程;第三种方法比较的是他们四分钟跑的路程。

  师:因为这样的相同时间是很多的,所以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把每分钟小牛和小熊行的路程叫它们各自的速度。

  师:他们的速度和什么有关?

  生:时间和路程。

  2、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师:速度怎么算,你会求速度吗?咱们试一试

  呈现两个问题,请学生口答。

  出示题目

  1、“神七”飞船在太空5秒飞行了约40千米,“神七”飞船的速度约是( )

  2、小青骑自行车,2小时骑了16千米,小青骑自行车的速度是( )

  学生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列式:40÷5=8(千米),16÷2=8(千米)

  师(看着黑板表示疑惑):“神七”飞船的速度和骑自行车的速度都是8千米,看来他们的速度一样喽?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生:是不一样的,“神七”飞船的速度是每秒8千米,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时8千米。

  师:但黑板上写的都是8千米,这样写能区分清楚吗?有什么办法区分开呢?

  生:写上时间。

  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分别写成8千米/秒,8千米/时。

  师:1小时、1分钟这些都是单位时间。那么单位时间还包括1秒、1年、1月等等。所以速度应该是单位时间内所行使的路程。

  师:读作8千米每秒,表示什么?

  生:表示神七每秒飞行8千米。

  师:速度单位与原来的一些单位不同,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两部分复合而成的。请同学们将刚才走路速度单位也改一下。

  师:其实速度不仅在我们课堂中有,在咱们的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咱们一起到生活中感受一下速度好吗?

  3、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刘翔110米栏的速度约为8千米/秒

  声音传播的速度约为340米/秒

  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0万千米/秒

  师:谁能说说这些速度表示什么?

  生答

  师:刘翔的速度大约是8千米/秒,有多快?

  师:从讲台到教室后面大约是8米多,我们一眨眼,刘翔就从这跑到教室后面了。快不快?

  生呼应

  师:在雷雨天,我们经常能看到电闪雷鸣的场景,你知道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为什么咱们总是先看到闪电那?

  生答

  师小结:因为光的传播速度要远远快于声音传播的速度,同学们能用刚才的知识解释了自然现象,真是太厉害了。

  (拓展学生对速度的认识,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等,在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叫速度。通过实例给学生充分探索空间理解速度的意义,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结合情境,帮助学生较为准确的理解速度的意义。)

  师:观察上述几个速度,你对速度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能说说速度表示什么吗?

  教师先请学生间说一说,在组织交流。

  生:平均时间内行的路程,如每秒多少米,每分多少米,每时多少米。

  师:速度就是每秒、每分、每时等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

  师:速度怎么计算?

  生:路程÷时间=速度(教师板书)

  (二)、探索分享,寻找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

  师:既然我们知道求速度的公式了,谁能求出小象的速度?

  生 按照前面对速度的理解求出小象的速度 240÷4=60(米/分)

  师:也就是速度=路程÷时间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使学生明确每个图形的概念,弄清图形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

  2、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重点:会画垂线和平行线

  难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教具: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空间与图形。

  2、打开数学书看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角的度量

  1)什么叫射线、直线、线段,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任意画直线、射线和线段,出题进行判断。

  1) 什么叫角,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关系?

  2) 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什么?

  举例汇报量角方法。

  用三角板拼角:75度、105度、120度、135度、150度、180度。

  3) 什么叫平角周角,平角、周角?钝角、直角和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4) 画指定度数的角。65度、100度、155度。画角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什么叫垂直和平行?生活中有哪些垂直和平行的例子,说一说。

  2)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是什么?学生画垂线。

  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是什么?什么叫等腰梯形?

  4、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三、练习内容:

  1、出示角:学生量出角的度数。

  2、出示图,计算角的度数。

  3、出示图,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4、出示图,看看哪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哪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5、完成总复习12题和13题。

  3)总复习9、10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910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数,以及整万数的加、减法。

  2.通过大量的计算培养同学们仔细认真的习惯。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教师出示口算卡片)。

  27+38 64-38 670+80 530-400

  2.把下面各数简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0000 70000

  二、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口算:250+470。

  让学生自己先想该怎样算,然后说出不同的算法,教师把有代表性的几种想法板书出来,如:因为25+47=72,所以250+470=720,共同讨论,看一看这些想法都对吗?再看一看课本中小明和小华是怎样想的,他们都算得对吗?谁跟他们想的一样?然后教师告诉大家只要算得对,用哪种方法都可以。

  2.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口算:540-370。

  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这道题该怎样口算,想好后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再指名说,要启发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因为54-37=17,所以540-370=170,也是可以的。学生说完后,再看一看课本中小强是怎样想的,看看他算得对吗?谁的想法跟他一样?然后教师告诉大家,做这样的口算题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口算方法,怎样算得快就怎样算。

  3.做教科书最上面的做一做中的习题。

  第(1)题,让同桌同学互相说说口算过程和得数,然后指名叫几个学生在全班说一说。

  第(2)题,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集体订正。

  4.教学例3。

  (1)让学生翻开书,找到例3,看一看题目要求,然后在书上直接填写得数。填完后,指几名同学说一说口算过程,如因为17+8=25,所以17万+8万=25万。

  (2)做教科书下面的做一做。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四的第1~5题。

  1.做第1题时,让学生把口算得数,按题目的顺序一栏一栏地写在作业本上。然后集体订正,对算错了的同学,要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口算的,帮助他们检查错误原因,及时加以纠正。

  2.第2、3题是加减法口算练习,这两题练习形式相同,都是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把得数填在表格的空格里。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做,也可以把表画在黑板上,教师任意指两个数,让学生很快说了得数。

  3.第4题和第1题一样,可以直接把得数写在作业本上,集体进行订正。还可以抽问几题,让学生说说口算过程。

  4.第5题,是前面学习过的有多余条件的两步应用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在熟悉的生活情境,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正负数。

  知道了温度有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但是还有零度。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

  二、新课教学

  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好,像5,7,6,20,100,……都是正数,有时我们在正数的前面添上“+”,如+5,+7,+20,+100。

  相反我们都给负数的前面加上“-”。例如:-2,-56,-5……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那么这些数该怎样读呢?

  谁愿意来读这些数

  教师出示数。

  三、课堂练习

  1.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出8848米,如果这个高度表示为+8848米,那么比海平面低155米的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度应表示为()米;海平面的高度为()米。

  2.如果小华家月收入2500元记作:+2500元那么她家这个月水,电,煤气的支出200应记作()元。

  3.如果电梯上升15层记作+15,那么下降6层记作()层。

  4.如果进了3个球记作+3,那么失2球记作()

  四、课堂练习

  见课本87页练一练

  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鼓励性的总结。

  板书设计:

  正负数

  5、6、9、12、100、等都是正数,或记做+5、+6、+12、+100。

  -2、-3、-15、-123都是负数。

  5或+5读做正5,-2读作负2。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技能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二)教学重点: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吗?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成功发射,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舱在内蒙古大草原安全着陆,圆了几代中国人的梦想,让全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但是你们知道在茫茫无边的大草原上,我们的科学家是怎样迅速地找到返回舱着陆的位置的吗?这全依赖于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大家一定觉得很神奇吧!从火箭发射到飞船返回,确定位置非常重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确定位置也很重要,我们全校每个班的教室都有指定的位置,每个小朋友的座位也有指定的位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位置。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

  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二、介绍同学:用响亮的声音介绍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

  三、与小动物交朋友:小朋友,咱们班今天来了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的队伍一排一排的排得多整齐呀!它们好想和你们交朋友呢!你想跟哪个小动物交朋友,你说它的位置在哪里?说得对,它就成为你的好朋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第( )组,第( )个;第( )列,第( )行

  四、确定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

  1、第几组,第几个

  刚才我们是根据什么词语来确定位置的?(板书:第 组第 个)

  2、问:你知道你在教室里的位置吗?

  问:你是怎么数的?(从左边开始数第几组,从前往后数是第几个。)

  问:要说清小朋友的位置要讲清哪些条件?(要讲清是第几组第几个。)

  让每个小朋友说说你的好朋友的位置。

  3、游戏:我来当裁判

  听清游戏规则:请一个同学报自己的位置,大家来做小裁判。(注意把话说完整:我坐在第几组第几个)如果这个同学位置报对了,大家就说yes;报错了,就说no。

  a、指名学生报位置,学生判断对错。

  b、老师报位置,是你的位置你就站起来,大家判断,看站得对不对?

  四、出示课本的座位表

  1、自由说:

  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桌说一说。

  2、思考:

  小青的位置在哪?可以怎样说。

  3、操作: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小青的位置表示出来?(请表示方法不一的几个学生板演)

  4、刚才我们是用语言的方法表示,能用数字来表示吗?让学生探索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可以既清楚又简便的表示位置。

  (1)引出用数对表示位置:小青在第3组第2个就可以用(3,2)这样的一组数对来表示。像这样(3,4)我们可以用数对的方法来确定物体的位置。说一说3表示什么?4又表示什么?观察这些数对,你发现了什么?每个数有什么含义?(小组讨论)

  一个数表示横向的数,第二个数表示纵向的数,这是约定俗成的。使用数对时横向从左往右看,纵向从下往上看。

  (2)尝试用这样(指数对)的方法表示小敏、小华的位置。先说两人的位置再用数对表示,完成试一试第一题。

  (3)尝试看数对找位置,完成试一试第二题。

  (4)仔细观察这些数对和他们所表示的位置,你能总结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吗?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四人小组讨论,再汇报:

  师归纳小结:数对的表示方法,先横着数,看在第几列,这个数就是数对当中的第一个数;再竖着数,看在第几个,这个数就是数对中的第二个数。

  在平面上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很多,但都需要两个数据。

  在平面上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方式:

  用两个数据a 和b 记(a ,b),

  a表示: 列,

  b表示: 行

  五、学校附近的地图:

  1、看图,说说学校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

  2、图上还有哪些建筑物?在什么位置?与同学进行交流。

  六、游乐场的平面图:

  1、说一说游乐场各景点的位置。

  2、现在小敏的位置是(4,2),她要到溜冰场去,请画出路线图。

  七、知识窗:

  确定位置的方法不仅在我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而且在天文地理这些科学研究中也要用到,它的用处可大啦!

  在地球仪上有横线和竖线,连接两极点的竖线叫做经线,垂直于经线的横线圈为纬线。根据经纬线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正确位置,如北京在北纬40度,东经116度。

  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位置都有经度和纬度,像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就是通过监测出神舟5号返回舱降落位置的经度和纬度,从而帮助科学家快速地找到英雄杨利伟的。

  八、走进电影院:

  (1)认识电影院座位排列规律。

  出示电影院座位图,提问:请你们仔细观察,电影院的座位有什么样的规律?(从前往后数,依次是第一排、第二排 :而第几号就比较特殊,把所有的单号排在一起,你看从中间往右依次是1、3、5 把所有的双号排在一起,从中间往左依次是2、4、6 中间号码小,向两边逐渐变大)

  (2)介绍教室里布置的电影院。

  回头看,那是单号门、双号门。靠走廊的桌子上有排数。凳子上有第几号,请单号的同学起立,再请双号的同学起立。(再次感受电影院座位特殊的排列方式。)

  (3)根据电影票找相应的位置。

  先示范帮一位同学找位置。再全班同学找,提醒:A、从两旁出去,后面进门,进门后,先找第几排,再找第几号。B、如果找不到位置,可以请同学和老师帮忙。C、坐好后,相邻的同学互相检查是否坐对了。D、同时要守次序,不要拥挤,做个文明的小观众。(电脑出示文字:欢迎光临蓝猫影院,并放一段音乐。)

  (4)小红和小明去看电影。小红的票是:2排6座;小明的票是:5排9座 。他们进电影院后发现有两个门,他们该怎样找呢?

  九、生活中的应用:

  在我们学校的会议室要铺地砖。老师没有直接告诉他,只告诉他们一些磁砖的位置。你能找出来吗?动手涂一涂。

  (7,2)(5,3)(9,3)(3,4)(7,4)(11,4)(5,5)(9,5)(7,6)

  十、小结质疑: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如:在电影院找位置,在战争中确定对方的位置,在地图上确定某城市或地区的位置,让我们知道了生活中常常需要确定位置,在平面内确定一个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不同情况要选择不同的方法)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一、学术条件分析

  4 (2)年级有xx名学生,其中女生xx名,男生xx名。这些孩子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平均分和及格率都不理想。很多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基础薄弱。他们上课听到的知识,课后不会用到,作业正确率低。有些学生拒绝及时完成作业,喜欢拖延。这学期的数学课,要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让学生想得好,愿意思考,不怕错误,有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愉快学习数学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相信学生在各方面都会通过上一段楼梯。

  二、本教材的教学内容:

  本教材包括以下内容:大数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二位数除、测角、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理解、多重条形图、广角数学和教学实践活动。

  三、本教材的教学目标:

  1.知道“十万”、“百万”、“十亿”、“十亿”、“千亿”的计数单位,知道自然数,掌握十进制的计数方法,按几级读写一亿以内和一亿以上的数字,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按要求求出一个数的近似值。体验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了解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公里及其换算;

  3.知道直线、射线、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知道几个常见的角度,你会比较角度,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度数,按照指定的度数画出角度。。

  4.我会计算三位数乘以两位数,再除以两位数。我会相应地估计和检查乘除运算。你可以用一位数(100以内)来数两位数,用一位数来数几百个十,用整个十除以整个十,再用整个十除以几百个十。

  5.知道直线、射线、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知道几个常见的角度,你会比较角度,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度数,按照指定的度数画出角度。知道了垂直线和平行线,就会用尺子和三角形画垂直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6.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图,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从现实生活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理解运筹学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形成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9.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工作,书写工整的好习惯。

  四、教学难点:

  1、1亿以内的读写,培养学生的数感。

  2.让学生掌握乘法的估计方法。

  3.让学生理解竖平行线的概念,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竖平行线。

  4.让学生知道两种复合条形图。他们可以根据图表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查找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通过简单的例子,让学生初步了解运筹学和博弈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提高本学期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理解大数的教学突出数学的趣味,联系生活资料,培养学生的数感;计算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数字意识。

  2.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让学生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数学活动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渗透到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1)为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供丰富的素材。

  (2)注重体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和数学的文化价值。

  (3)通过自我探索活动,学生可以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创新评价,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节省对学生数学学习结果的关注,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多关注学生掌握了什么,取得了什么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

  5.关注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加强个体辅导。

  6.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灵活处理教材。

  7、掌握套路,确保教育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我们要以教学为中心,加强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努力实现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认真、勤奋、求真、求知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8、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强调“好好学习”,不允许任何人落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34页例1,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口算整万数加减法。

  2、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用迁移的方法探索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较为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同学们看,农民伯伯们又迎来了一个丰收的金秋。

  (多媒体出示金秋的收割画面)

  教师:丰收的喜悦已经让农民伯伯们忘记了收割的疲惫,他们兴冲冲地将刚收割下来的粮食运到了粮库,准备卖个好价钱。

  (出示主题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了星光村今年卖稻谷大约260000 kg,柑树村今年卖稻谷大约320000 kg。

  学生2: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

  教师:了解了这些信息以后,你们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学生1: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2:柑树村比星光村多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3:他们俩只是问法不同而已,实际上算法是相同的。另一个村的稻谷产量是多少千克?

  教师:聪明的孩子们根据了解的信息,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用到多位数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就先从简单的入手,一起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板书课题)

  [点评:创设了农民丰收送粮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农民的生活,感受多位数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巧妙引入课题。]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教学例1。

  教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怎么列式?

  学生:260000+320000=?

  教师:能口算出这道多位数加法的结果吗?

  学生:能。教师:谁来说说看?

  学生:260000+320000=580000。(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为什么能那么快地报出答案呢?你们是怎么口算的?在4人小组里先说一说。(4人小组交流)

  学生1:260000和320000的末尾都有4个0,我在计算的时候先暂时不看0,就算26+32=58,然后再在58的后面添4个0,就是580000了。

  教师:省去两个数末尾相同数位的0,计算以后再添上,不错的方法啊!

  学生2:因为26+32=58,所以26万+32万=58万。

  教师: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能看出你是认真思考了的.。

  学生3:我把260000看成26个万,把320000看成32个万,26个万加32个万就是58个万,也就是580000。

  教师:哦,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以后再计算,很好的主意!

  教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教师:同学们的这些口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这些方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呢?

  (4人小组讨论)

  学生:我们小组认为,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计算,这样既不容易出错,也比较简便。

  教师:那么我们再试几道题来看一看,这种方法是否比较简便。

  教师:现在要算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多少千克稻谷,怎样列式?

  学生:320000-260000=?

  教师:谁会计算?

  学生:因为32万减26万等于6万,所以320000-260000=60000。

  (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很好,同学们马上就会学以致用了。如果我们还要计算另一个村的稻谷总产量,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大家试一试。

  (学生自主列式计算,然后全班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小结:

  我们在做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时,通常把这些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进行加减计算,这样比较简便。

  [点评:教学例1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旧知识推出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对各种口算方法进行交流比较,再进行小结。通过自主性的探究活动,展示了学生各自真实的思维活动过程,既让学生探索了口算方法,同时又体现了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三、尝试运用,加深理解

  1、完成练习六第1题——小猴摘桃。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计算“4000+3000”和“9000-20xx”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六第2题。

  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教师: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92页练习十六的第5—13题。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的笔算计算方法及商的定位。

  2、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巩固两位数的笔算计算方法及商的定位。

  教学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完成教科书第91页练习十六的第5题。

  (1)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商是几位数。

  (2)讨论:怎样能很快判断出商是几位数?

  (3)思考:除数是两位数,商的位数与被除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强调学生在做除法时,一定要先确定商的位数的良好习惯。

  2、完成教科书第91页练习十六的第6题。

  (1)先确定商时几位数。

  (2)再动手计算,并任意抽取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完成教科书第91页练习十六的第7题。

  (1)根据题目的信息,说一说题目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2)请大家把计算结果填写完整。

  (3)用乘法验算一下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4)请大家帮助王平选择去外婆家的交通工具,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4、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8题。

  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想一想:要求每袋化肥的价钱是多少?我们要知道什么?(总价和数量)

  引导学生找出总价和数量,并列出正确的算式,再要学生说一说列式的根据。

  5、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9题。

  学生独立计算,并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来试商的。

  6、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10题。

  (1)让学生独立分析后列式解答。

  (2)一个学生提数学问题,其他学生列式解答。

  7、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11题。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讲评时要他们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填写。

  8、完成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的第12题。

  让学生艺4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解决这道题目的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了解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中的习题P1-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4.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读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级读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读亿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师准备计数器。 学生每人收集现实生活中有关万以内的及比万大的数的信息各两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学生说说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教师将其中的数据进行记录。 2.考考你:这些数你会读吗?(在万以内数据中选择4条:一般数、中间有0的数,末尾有0的数、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让学生尝试读数) 3.说说你是怎么读的?小结万以内的数的读法。 4.关于万以内的数,你还知道什么知识? (1)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 (2)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如: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3)数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4)组成:例8030是由8个千和3个十组成的。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屏幕上随即展示我国20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及北京人口等有关数据。) 同学们这些数据你会读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同学们有信心学好吗?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三、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

  通过预习课文,你了解了亿以内数的哪些新知识? 先四人小组讨论,在汇报,师在黑板上作简要记录。

  1.数位名称: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

  2.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边汇报边整理成数位顺序表:(略)

  3.计数方法: 用万作单位,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由此得出: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要求学生在小组里拨珠数一数,然后请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示范。

  4.分级方法: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都是一级。 (1)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一。 (2)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万。 (3)亿位和亿位以上的数位是亿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亿。 在数位顺序表上补充数位。

  5.数的组成:在13819000 中8在十万位,表示8个万,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6.总结: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数字所占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7.练一练: (1)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六万数到一百零三万。 (2)十万十万地数,从七十万数到一百万。 (3)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八千万数到一亿。(指名读,全班读。) (4)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分小组读一读本小组成员收集的信息数据。)

  四、数学亿以内数的读法。

  看来大家对亿以内数的知识了解得真不少,那么这些亿以内的数你们会不会读呢? 2496 24960000 6407000 85000300

  1.学生试读。

  2.全班交流。 (1)在出现不同答案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阐明理由。教师适当点拨,指正。 (2)把每个数的读法用汉字记录下来,开展小组讨论:读数时有哪些规则? (3)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修正,最后进行归纳: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读万级时,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试一试:读出下面各数。 569000 24600 708000 (5)向读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取经,看怎样读起来更方便?学生可能提出以下几种方法: 数出最高位后,按照数位顺序往下读; 先分级,用虚线把万级和个级隔开,先读万级,再读个级;(可以进一步询问:为什么用虚线隔开呢?)标上数位再读。 肯定学生的方法,然后征求意见:你们会选用哪种方法呢?

  五、巩固联系

  1.课本第9页的第5题:你能正确地读出第2页上的数吗?(先个别读,再同桌互读。)

  2.课本第8页的第2题:读出下面每组数。(重点是准确读出每一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 六、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平方公里),通过实际测量和观察,知道1公顷有多大。

  2.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1公顷有多大,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土地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到目前为止,你都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像这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都是公制面积单位,是计量面积时使用的。在计算土地面积时要使用土地面积单位 (板书课题:土地面积单位)常用的单位有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演示课件土地面积单位】

  二、新授。

  1.认识1公顷。

  (1)将学生带到操场,画一个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引导学生观察、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2)教师指出:100个这样的正方形土地的大小,叫做1公顷。为学生介绍学校操场、教学楼的占地面积。

  (3)把学生带回教室,思考讨论: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1公顷=10000平方米)

  2.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学生试算。

  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2)汇报展示,全班订正。【继续演示课件土地面积单位】

  250120=30000(平方米)

  30000平方米=3公顷

  答:这个果园有3公顷。

  (3)测量土地时,一般用米作长度单位来测量。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以后,再换算成公顷。

  3.认识平方千米。

  (1)我们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平方公里也就是平方千米,是比公顷还要大的土地面积单位。

  (2)大家想一下,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1000000平方米也就是1平方千米。想象一下1平方千米有多大?

  (3)谁能计算一下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 2公顷=( )平方米

  50000平方米=( )公顷

  2平方千米=( )公顷

  4000公顷=( )平方千米

  2.(1)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40公顷,约合( )平方米。

  (2)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是720000平方米,合( )公顷。

  3.一块边长是400米的正方形麦地,有多少公顷?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些什么新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

  1.(1)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40公顷,约合()平方米。

  (2)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是720000平方米,合()公顷。

  2.一个飞机场新建一条跑道,长2500米,宽80米。占地多少公顷?

  3.一块正方形的果园,周长是240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4.农民给水稻施化肥。每公顷施225千克。在一片长200米,宽150米的长方形稻田里,应施化肥多少千克?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科书的第111页的第4题,教科书的第114、11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2、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条形统计图。

  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学准备】

  多媒体、题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本节课对“统计”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统计。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七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课堂作业】

  1.统计

  画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

  2.练习二十一第12题。

  根据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注意找出纵轴上的数据要准确,然后回答问题。

  3.练习二十一第16题

  画梯形,并且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4.读出下面各数,然后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604009024700695200305076000

  5.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七百八十万零二十

  十五亿三千零八万零九

  四亿零五十万零三

  6.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27×63=3276÷84=74×59=

  7.估算。

  297×3≈789×4≈5392÷9≈

  8.(1)125的40倍是多少?

  (2)756里面有多少个18?

  (3)把80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多少?

  (4)884是34的多少倍?

  9.分别画一个50度、90度、135度、180度、360度的角

  10.你会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11.你会用一张长方形纸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12.解决问题。

  (1)一只山雀5天大约吃800只害虫,30天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

  (2)有624人乘船游玩,每条船可坐50人,要同时出游至少需要多少只船?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小结: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课后作业】

  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第4课时统计

  知识点总结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复习让学生体会到条形统计图在统计中的作用,它能清楚直观反映各数据间的联系,同时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开放性地提出问题,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简单运用。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0页第2题,“练习二十一”第4~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运用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地计算。

  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口算下面各题。

  23×4=

  230×4=

  18×3=

  7×50=

  54÷3=

  540÷3=

  60÷30=

  250÷50=

  教师出示卡片,学生口算练习。

  乘法和除法算式各选一题,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2.出示教材第110页第2题。

  (1)讨论:笔算乘、除法应注意些什么?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再指名说一说。

  ①计算乘法时注意对位和进位。

  ②计算除法时注意试商,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分析这几道题的错误原因。

  在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

  (3)把这几道题在自己练习本上改正过来。

  3.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积或商。

  15×39=585

  792÷24=33

  150×39=

  396÷12=

  15×390=

  1584÷48=

  4.说一说计算的依据:积的变化规律和商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5.解决实际问题。

  投影出示教材“练习二十一”第6题。

  (1)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已知总价和单价,怎样求数量?针对题中所求的问题分别说一说,再计算。

  (3)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

  二、实践应用

  教材“练习二十一”第4、5、7、8题。

  1.第4题。

  (1)组织学生练习。

  (2)在小组中交流检查。

  2.第5题。

  (1)学生独立练习。

  (2)说一说验算的方法。

  3.第7题。

  (1)不计算,直接写出得数。

  (2)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呢。

  4.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汇报解答过程。

  300÷4=75(元)

  75×12=900(元)

  三、课堂小结

  在计算过程中,要根据题目要求,认真仔细地计算,算完后还可以运用估算进行验算。

  • 相关推荐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案12-25

数学上册教案12-25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1-27

小学数学上册教案08-26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06-15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教案11-22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22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4

数学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