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五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五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课本第52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正确率达到90%以上。
2.体会使用计算器工具进行计算更简单,更快捷,初步学会使用计算器探索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3.体会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
用计算器正确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计算器上暗处纯小数的简便方法,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
算一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共8题。
0.2+0.8= 0.76-0.36=
5+4.8= 6.9-0.5=
5.4+3.6= 7.72-6.52=
3.6+2.1= 9.1-1.1=
二、自学例3。(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3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3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
2.尝试用计算器计算。(你遇到什么问题?)
3.对照书本第52页例3的提示,自己的方法不同在哪里?怎样按键更简便?
4.模仿练习: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4.75+12.63=
7.03-0.895=
0.268+3.87=
导学要点:
在计算器上输入小数,可以按照顺序依次按键。
用计算器再算一遍,进行检验。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是怎样在计算器上输入买铅笔的钱数的?
2.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还可以怎样按键?
4.全班交流。
分析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第52页试一试,用计算器计算并验算。
点拨:可以直接利用例3的得数来列式计算,也可以用100一次减去每种商品的金额。
2.第52页练一练,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同桌互相核对计算结果。
提醒:
要按照运算顺序连贯地进行计算。
(二)比较练习。
1.完成第53页练习九第1题。
每桌南边的学生用笔算或口算进行计算;
每桌北边的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完成第53页练习九第2题。
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填表
示范:
用上月余额减去9月2日买米、油等的金额等于9月2日的余额。
点拨:
用上次余额减去本次用去的金额就等于本次余额。将两次收入相加等于合计
收入,7次支出相加等于合计支出。
(三)探索练习。
第53页练习九第3题。
用计算器计算上面三题
思考:这三题有什么规律吗?
用计算器完成第四题
(四)应用练习。
第53页练习九第四题
先列式,再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五)创编练习。
1.小马虎在计算1.86加上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把数的末尾对齐,结
果得到2.19,你能帮他算出正确答案吗?
2.用计算器计算,探索规律。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111111222222÷333334=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苏教版五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9~51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刻。
2.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 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什么节目,在什么时刻播出。
2. 呈现新闻联播片头视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初步揭题。
3. 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让学生尝试着说说各自的理解。
二、比一比
1.分组研究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讨论喜欢哪种记时法。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初步了解转换方法。
三、互换
1.学习把24时记时法转换成12时记时法。
2.学习把12时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四、强化零时
1.出示直线,指出用这条直线表示时间,要求在直线上表示今天的一些时刻。
2.讨论一天的时间从几时开始。
3.小组讨论关于0时的几个问题。
五、回顾与质疑
1.回顾上述学习过程,让学生谈谈收获。
2.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
六、应用
1.讨论银行营业时间。
2.讨论火车票上的发车时间,以及去火车站的时间。
七、游戏
用手臂表示指定的时刻。
苏教版五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P93~94练习二十第3~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学过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逐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提高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逐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提高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难点: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三角形的面积的练习。通过这节课的练习,第一要让你们进一步熟练掌握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第二能运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要看一看,比一比,哪些同学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学得扎实,学得灵活?
二、指导练习
1.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三角形的面积吗?(练习二十第3题)
动手操作:画出已知底的高。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其余学生作点评。
教师在以上图形中填入底和高的数据,学生口答三角形面积。
2.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第4题。
(1)引导分析:要求种这片草坪需要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
(2)学生讨论后交流。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相互订正。
2.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6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自计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3.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8题。
(l)学生用尺量一量这两条虚线间的距离,理清这两条虚线是什么关系。
(2)看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3)分组讨论如何在图中画出一个与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试着画出来。
三、巩固拓展
1.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12厘米和l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读题,弄清题意。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底和对应的高。
(2)观察直角三角形的特征,猜测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底和对应的高分别是多少。
(3)学生讨论、交流,共同解答问题,然后组织汇报。
2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9*题。
(1)教师出示题目。
引导观察,要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相邻两边的长度。
(2)学生独立解题。
(3)教师组织汇报交流。
3.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10*题。
(1)引导学生观察:A点是中点,把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平均分成两部分,即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了两部分。
(2)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阴影部分面积和大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大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组内交流解题方法,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4.通过抓不变量解决图形面积问题
下图中三角形ABD的面积是20cm2,BD的长为5 cm,DC的长为3 cm。求三角形ADC的面积。
学生看图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尝试解答。
思路导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求三角形ABD的高,也就是三角形ADC的高。
三角形ABD的面积
BD边上的高→这个高也是三角形ADC的高
BD的长三角形ADC的面积
DC的长
规范解答:h=2S÷a S=ah÷2
=2×20÷5 =3×8÷2
=8(cm) =12(cm2)
答:三角形ADC的面积是12 cm2。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教材第93~94页练习二十第5、7题。
【板书设计】:
练习课
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苏教版五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目标: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感受小数除法的异同,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情感目标: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1。5÷5 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
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4、理解算理。
5、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6、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集体订正。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 96。6÷42 55。8÷3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乙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
11。5÷5=2。3(元)12。6÷6=2。1(元)
苏教版五数学上册教案5
一、情境创设引人入胜
平移和旋转这一概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其实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能经常看到,同学们也曾亲身经历过。周老师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游乐场为切入点,分别出示了缆车、摩天轮、旋转木马、滑梯和升降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运动方式、比画运动轨迹、讨论运动特征、比较两者异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数学活动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的含义,初步建立两种运动方式的数学模型。
二、教学设计层层递进
本节课的难点是准确描述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正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周老师以童趣的小蚂蚁搬运食物为模型,依次呈现小蚂蚁运豆子、小蚂蚁运薯条和小蚂蚁运三角形饼干的场景,对应数学中点的平移、线段的平移和图形的平移。巧妙的设计使孩子们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知识结构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完善和提升。周老师将本节课的难点分层攻破,并在每一层次中加以相应的练习。其中周老师选取的松树图、蘑菇图、电脑图和小船图的平移描述,给了孩子们充足的时间去独立研究和展示交流,在交流时强调先要找出一对对应点,再数一数格数,轻松解决难点。在此环节中充分体现了“独立探究、讲授、踊跃展示”的十二字精神,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孩子们及时内化了新知。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本节课内容是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如果本课教学时,没有动态素材的呈现,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研究平移距离时,课件上动态演示了点的平移、线段的平移和三角形的平移,以此验证之前的探究结果,突破了教学难点;综合应用时,动态呈现了富有情趣的练习,提高了练习的乐趣。
周老师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生对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有了丰富的表象积累,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体现了教学的有效与快乐。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一节课是完美的。对于这节课我也有一些个人的想法。本节课按照教材安排还有一个环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这个部分周老师把它作为了课后练习,没来得及讲。讲授,踊跃交流的结果必然导致课堂时间不足,不知道在教学时该如何把握?作为一节公开课,我很想看到所学内容的实际应用价值,在本节课中似乎没有呈现。在课的结尾,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平移的实际问题去解决,让孩子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或者可以让孩子们欣赏一些平移的花边等,让孩子感受数学的生活美。可能我的观点还比较肤浅,我将把握每次的学习机会,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苏教版五数学上册教案6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76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计算、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理解和掌握整数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乘法同样适用。
3、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培养简便计算的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4分钟左右)
1、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乘法运算律有哪些?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总结:
(1)同一级符号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既有加减,又有乘除,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3)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率a(b+c)=ab+ac
2、明确课题。
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二、自学例14。(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14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看图,根据题意列出综合算式。
(2)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3)比较两种解法,哪一种更简便?
(4)计算并比较三组算式。
点拨:先分别算出种茄子和辣椒的面积;或先算出这块长方形菜地的长是多少米。
点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相同。
总结:“先算出这块菜地的长,再算它的面积”相对简便些。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2)三道算式的圆圈里能填等号吗?为什么?
(3)整数加、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乘法也都适用吗?
4。集体交流。
导学要点:整数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乘法同样适用。而且,应用运算律常常能使计算过程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13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整合“练一练”第1题和练习十四的第2题,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点拨:“练一练”第1题的(1)可以先同时计算乘除法,再算加法;练习十四第2题的最后一题,算式中既有中括号又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2。整合“练一练”第2题和练习十四的第2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点拨:0。25×36=0。25×4×9
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2。4×1。02=2。4×(1+0。02)
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二)口答练习。
1、练习十四第1题中的6道题。
提醒:
(1)数位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不要忘加小数点。
(三)整合练习。
1、练习十四第4题。
提示:要求这四名同学完成接力赛的总时间,只要把表中的四个数据相加就可以了;而求这四个数连加的和时,可以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练习十四第5题。
点拨:
(1)400×0.25×0.35先算400棵向日葵可收葵花子的千克数,再算可榨油的千克数;
(2)0.25×0.35×400先算每棵向日葵可榨油的千克数,再算400棵向日葵可榨油的总千克数。
(四)创编练习。
简便计算:7.3×9.9 0.125×8.8
提醒:7.3×9.9=7.3×(10-0.1)
0.125×8.8=0.125×8×1.1或
0.125×8.8=0.125×(8+0.8)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精选阅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3课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73页。
教学目标:
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步形成计算技能,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巩固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巩固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计算训练
1、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练习混合运算,完成练习十一上的练习。(板书课题)
2、口算:
720÷90 484÷2 450÷50
28+42 3×48 40÷2
360×2 65-17 56+8
3、计算下面各题。指名说说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完成练习十一第9题。
学生独立计算,提醒自觉验算。
4、练习十一第10题。
说说每组中两道算式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判断哪道算式的得数大。
通过计算检验。
二、解决问题练习
1、练习十一第11、12题。
学生独立解答。
反馈交流各自的解题思路。说说是怎样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的,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2、练习十一第1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估算,并说说是怎样估算的。
再列式算出结果,并把它与估算的结果比较。
3、练习十一第14题。
学生读题,独立解答。
反馈解题思路。
引导思考“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三、课题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四则混合运算
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这样定的:
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然而结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的练习中曾经碰到过,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了然于胸了)。所以是不是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怀疑过。让我怀疑动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新课程一线教师都清楚现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与我有这种相同想法的教师还真不少,认为还是有必要侧重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
在教学式题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用先算,再算,最后算来口述式题的运算顺序,减少运算顺序的错误,同时也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写作业时还要求学生根据式题的运算顺序用简单的画顺序线,以增强运算顺序的形象感。如:第11页例题5: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42+6(12-4)
(2)42+612-4
口述顺序是:先算括号里的减法,再算口述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最后
括号外的乘法,最后算括号外的加法。算减法。
而在教两三步计算解决简单的数学实际问题时,我先要求学生口述解题思路,让其明白列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
只有多巩固练习,就能熟能生巧,做到四则运算式题的顺序无误,列综合算式条理清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更大的收获是差生做式题的计算减少了不必要的错误。
苏教版五数学上册教案7
先乘除后加减,小括号最优先
2630—867+133 33×(225÷15)
581—31×18 944÷(105—89)
(158+125)×2 1210÷(89+21)
196÷(712—698)2112÷(16×3)
456÷19×83 134×16÷67
1300×(700÷10)
反思与重建
经过一个寒假,学生的口算能力有所下降,速度较慢,必须通过强化训练得到改善。期间要重视学生的书写和计算习惯的培养,注重草稿与验算。
作业布置
基础练习(A套、B套)
A套:P5的递等式计算
B套:补充计算
每日一题
在6+36÷3-2×4-1=47
这个算式中添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二年级数学下册《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内容: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进行复杂运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回顾,情境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想一想:在一个算式中,有加减、有乘除,要按什么顺序计算?
看下面的算式,说说运算顺序。
86—6×810×30÷545+35÷593+26–40
学生说一说。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学习交流,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观察,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苹果图)3篮苹果一共有多少个?
2、解决问题:3篮苹果一共有多少个?
(1)根据信息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第一步求什么?
列式:60—38=22(个)
22×3=66(个)
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你能把上面的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吗?
(2)综合算式:60—38×3
这样可以吗?说说理由。
观察算式发现:根据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可知,要先算乘再算减,不符合题目的意思,怎么办呢?怎么才能让别人知道要先算减呢?
学生想办法。
口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要想改变运算顺序,可以加上小括号。(60—38)×3,这样在计算时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先说出各题运算顺序,再计算
(86-56)×89×(260+40)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订正。
3。解决问题:爸爸摘的梨能装几盒?
(1)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想一想怎么解答,独立完成。
学生交流算法
(43+21)÷8
说说怎么想的,括号里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加上小括号?再订正结果。
(2)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8+24)÷6(72—24)÷8
独立完成,订正
4。试一试:你会计算下面各题吗?
84÷(8—4)56÷(5+3)
学生试做,交流订正。
5。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不计算。
240—(180+20)360÷(2×3)(52+12)×7
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总结:混合运算算式中有小括号的,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三、自主练习,巩固提升
1、算一算,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240-180+20xx+11×7
240-(180+20)(59+11)×7
学生计算,说说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入:是不是只要加上小括号,运算顺序改变,得数就一定改变呢?再出示下面的题目:
360-74-26466-(65+35)
360-(74+26)466-65-35
做一做,比一比,说说有什么发现?
2、学校有6间微机室,每间有35台电脑。现在每间增加了10台电脑。现在有多少台电脑?
3、妈妈给了小兰80元钱。小兰买书花了56元,剩下的钱正好买了3支钢笔。每支钢笔多少钱?
学生独立解答上面的两道题目,订正时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4、思考题:你会计算(55—50)×(6+3)吗?
学生说说想法。像这样有两个小括号的题目,可以同时计算两个小括号里面的。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4课时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使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525÷(81—56)×3
强调混合运算顺序。
二、添上中括号,引入新课
1、计算525÷【(81—56)×3】
提问: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
介绍:“【】”叫做中括号,和小括号一样,用在算式中也起到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其他不变。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指名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回顾本单元学习的计算,说说三步混合运算要按怎样的顺进行计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小结。
3、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算式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计算。
反馈评价。
三、学习“你知道吗”。
阅读教科书第74页的“你知道吗”,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找出典型错误,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及时改正。
2、练习十二第2题。
比较每组中三道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指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是否相同。
3、练习十二第3题。
学生读题。
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要求张红平均每小时比王莉多采莲蓬多少个,要先求出什么?
列式解答。组织交流。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年月日、简单的统计和四则混合运算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42~143页第6~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年、月、日等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进一步认识24时计时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经过时间。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的数据分类、整理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年、月、日
1、年、月、日的进率。
我们本学期学习了时间单位年、月、日。这节课先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板书:复习年、月、日)
请同学们在下面表中括号里填上进率。(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怎样根据公历年份来判断闰年?
2、年、月、日的练习。 ·
请同学们把期末复习第6题填在书上。
小黑板出示第6题,学生口答练习中填的数,老师板书。结合提问是怎样想的。
二、复习简单的统计
1、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
提问:简单的数据整理分哪几个步骤?指名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如下:
简单的数据整理
(1)找出数据范围。
(2)把数据合理分段整理。
(3)绘制成简单的统计表。
提问:简单的数据整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何作用呢?
2、简单的数据整理练习。
用投影出示第142页第7题,男同学的体重记录单。
(1)让学生看着记录单说一说数据整理的三个步骤。
指名学生说数据的分段,教师板书。
体重(千克)25以下25~29 30~34 34以上
(2)让学生统计各段的人数。指名口答各段的人数并集体校对。
(3)绘制统计表。
(4)看表分析第143页的两个问题。
指名学生口答,并接着让学生说说还想到了什么。
三、复习四则混合运算
l,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提问: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如果有括号,该怎么样呢?学生口答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老师归纳、板书。
2、四则混合运算练习。
做第8题第一行两题。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指出:第1题可以把乘法、除法同时计算、脱式比较简便,第2题可以把两个小括号里的同时计算、脱式比较简便。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说一说各个方面的知识要点。
五、课堂作业
期末复习第8题余下4题。要求先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我们先一起做了几个简单的两步计算的题目,孩子们先尝试,然后让学生起来讲解怎么做,确定“顺序”是最重要的。虽然没有给他们分类,但是第一层的练习题是同级运算的,在做题时让学生慢慢体会这种类型的题目该怎么去做,先学会方法再去追求正确率。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
1、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在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心地让学生去想、去做。让学生有进行深入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使每个人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当然,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有些学生会得出错误的答案,但这些“错误答案”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孩子学生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是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面对错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感悟,获得新的启迪,在感悟中牢固地建立知识体系。
苏教版五数学上册教案8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2课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7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策略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下棋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李老师正在体育用品商店为同学们购买中国象棋和围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再问:想一想,要求李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要先算什么?请按自己的想法列式解答,并与同学交流。
指名板演,并组织讲评。
提问:如果列综合算式解答这道题,可以怎么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3+15×4。
2、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展开教学
1、教学例1。
启发:你会算这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吗?请同学们先根据例题中的填空想一想,这道算式可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再试着算一算。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追问:你觉得按这样的顺序计算正确吗?能联系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来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吗?
比较分别计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两种情况。提问:谁的计算过程更简略一些?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一道三步混合运算的算式,你能试一试吗?先算出结果,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2)反馈,说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3、引导归纳。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的三步混合运算,都是不含括号的算式。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做练习十一第2题。
(1)出示左边一组题,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学生练习后,试着解释两道题得数相等的道理。
(3)出示右边一组题,让学生先按顺序计算,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这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组织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4题。
出示题目,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要求合唱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要求书法组和美术组一共有多少人,要先算出哪个组的人数?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组织反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附录部分)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附录部分)
1、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⒉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例题插图教学过程:一、复习⒈口答列式:
⑴28与32的和是多少?⑵60减去17的差是多少?⑶16乘5的积是多少?
⑷6和8相乘得多少?
⒉列式解答:
出示:每本笔记本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多少钱?学生在本子上列式。集体订下,说一说这题要求什么?需要知道什么?
二、教学新课⒈教学例题1。
⑴出示例题图:提问: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⑵出示问题: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钱?请同学们试着自己解答。
⑶分析:
提问:你们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提问: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样得出来的?20呢?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
⑷请同学们试着将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出一道综合算式。
⒉教学例2。
⑴出示问题:小红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⑵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并想一想综合算式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
集体订正。提问:算式中50、18、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为什么?
⒊总结运算顺序。
⑴比较算式。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答时,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提问:如果题目中同时出现了乘法和加、减法,你应先算什么?
⑶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三、组织练习⒈完成练一练108页,想想做做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五、布置作业
2、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2、通过对比、估计等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混合运算的顺序。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学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学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将学习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1、出示109页习题插图和问题,明题意尝试列出算式
(1)先让学生说说场景中有哪些商品,哪些商品的标价是知道的,图中营业员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知道什么?
(2)根据大家对题意的理解,那么要求一支钢笔和一个订书机总共多少元该我们可以怎样运算?你有几种方法进行运算?
【让学生自己先在本子上列出算式不计算结果,然后和同桌讨论有什么不同的方法,最后交流总结方法,并板书出各种方法。】
2、交流探究结果,并让学生明白每一种算式的数量关系是什么,说说自己列式时的想法。
3、自己列出的算式进行计算,最后交流计算结果。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两步混合运算算式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根据数量关系为什么要先算?【通过该教学点让学生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4、教学“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1)学生列式计算;
(2)组织交流,在交流中明确运算的顺序。
5、总结运算顺序: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除法。
(1)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
(2)加以归纳形成清晰的认识。
三、巩固提高1、完成书本练一练
让学生明确题意然后指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信息,然后引导学生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集体交流。
四、适当总结,完成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剩余习题和第6题(自己提出的问题也要完成)
3、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对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把握,引导学生自己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2。在学生产生疑问时使学生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通过计算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理解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和作用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引入课题
同学们,昨天我到百润发大卖场买了一件80元的T恤,我一共带了100元,你们帮老师算算剩下的钱我还可以买5元一双的袜子几双?学生计算,然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根据学生可能列出的算式进行灵活的引入,并板书课题。
例:【如果学生情况全部是:100-80=20(元)20÷5=4(双)分步骤做那么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都是用分步骤的方法进行计算的,那么我们能否用一个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将学习新的知识—『课题』】
二、探究新知,明确算法
1、确定计算方法可能一:在学生自己探索引入题的时候,除了分步做外,可能还有“100-80÷5”这样的算式,这时要组织学生充分感受。
组织学生讨论:解决例题中问应该先算什么?列成这样的综合算式对不对?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才能解决哪一步必须先算的问题?
学生自学课本第34页。
可能二:在学生自己探索引入题的时候,也有可能有“(100-80)÷5”这样的算式,这时要让学生说明他的想法,一定要说明为什么要在“100-80”加一组括号,用意是什么?学生说明后,立即表扬这样的学生,并让学生开始自学课本第34页。
2、让学生充分感受需要改变这个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组织讨论:在自学过程中你明白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3、组织学生感知明确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并让学生完成“试一试”,可以指名2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书上,最后校对结果并再一次明确运算顺序。
三、巩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先让学生说说每题应该先算什么?
(2)、任意选择2题完成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集体校对;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分组完成每组算式,并让3位学生到黑板上完成3组题;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题,说说运算顺序的不同,并校对结果;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读题,尝试自己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指名2位学生进行计算【可以选择性地选择学生板演,一差一优有利于发现问题】;
(2)就板演结果进行校对结果,口头统计学生错误情况,并指出错误同学的错误,明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的理由;
四、简单总结,完成作业P35“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5题
4、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包括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841-41)÷25×4讲评学生容易有的错误:=800÷100=8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1)小括号;(2)乘或除;(3)加或减。
指出: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第二步算式中有除有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级的,应该按顺序来计算。
2、添上括号,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240÷40+20×2=52240÷40+20×2=890-30÷3×5=400
90-30÷3×5=100建议学生:(1)按现在的运算顺序算一算结果;(2)自己尝试添加括号;(3)交流。在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有一定的推理过程,最好不是盲目地试。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编题组练习:
(1)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女生有15人,可以提一个什么问题?(一共有多少人?)指出:这是我们一年级学习的解决实际问题,它只要一步就能解决。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板书:男生+女生=总人数
(2)现在我们要改遍这题,“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一共有多少人?”
这两句不变,把“女生有15人”这句信息不直接告诉,可以怎么说?(比如:女生比男生少10人)这样题目就变成了两步计算的问题了。
比较两题:什么没变?(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没变)在列式的时候还是要“对号入座”:男生“25”,女生“25-10”,加起来的的时候,可以把表示女生人数的“25-10”加个小括号,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
(3)现在继续改编,要把这题改成三步计算的问题,信息“男生有25人”可以怎么改?(比如:男生的人数比女生的2倍少5人)
这句信息是变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变了吗?要求学生“对号入座”列式:男生“15×2-5”,女生“15”,再把两部分合起来。
比较小结:解决实际问题从一步发展到三步,其实很多题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是不变的,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想清楚这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再做到“对号入座”。
2、书上的第8题,学生读题,说说这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式:边长×边长=面积小面积×块数=大面积
介绍:铺砖时,这间房子的面积是不变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铺的方砖面积比较小的时候,需要的块数就会比较多;反之,方砖的面积比较大,需要的块数就比较少。“小面积×块数=大面积”,这里的小面积指的是方砖的面积,大面积指的是房间的面积。这个关系式还可以反过来说“大面积÷小面积=块数”、“大面积÷块数=小面积”。学生列式解答该题。
3、书上第9题,学生读题,说说该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书上的两个问题。
交流: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老师要注意学生提的问题是否都合适。
练习十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步形成计算技能;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检查口算本练习情况、布置今天的口算作业。
一、完成书上的练习:
1、第1题:(1)学生看题后,把每个算式的第一步先划线,再交流。(注意第1小题可以同时先算乘法和除法。)
(2)把这四题做在作业本上。
(3)补充75×12、280÷35的简便算法:75×12=(25×4)×(3×3)=100×9=900280÷35=280÷7÷5=40÷5=8做完后交流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没有括号的,先乘除后加减;(2)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3)有中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2、第2题:你能直接在每组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吗?审题:要“直接”比,不是在计算之后。
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交流判断的依据。
3、第3题: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让学生先自己观察各算式的特点(如左边两题是连加,右边的是连乘),可以如何简便?各是运用了学过的哪些运算规律?
指出:不能随意改变运算顺序,而是要依据一定的运算规律。交流后,把这4题写在作业本上。注意小括号的运用。
4、第4题:学生看懂题意,先说说这题要用的基本关系式是:单价×数量=总价
再读第一个问题,说说在估算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把单价看成某个接近的整百数)说说最后估计的结果是多少?
算一算:学生在本子上完成这题的计算。
比一比:把估算的结果和列式算得的结果比较,说说估算和笔算价值分别在哪里。
二、布置回家思考p。42的思考题要求用脱式计算在自己的本子上。(能做几题算几题)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评昨天的回家作业(p。42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填写符号后,用脱式计算):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1、(3+3)÷(3-3)=6÷0=6指出:除数不能为0,“6÷0”这个算式没有意义;2、(3×3+3)÷3=9+3÷3=12÷3=4
指出:括号里有2步,先算乘,加没算,移的时候要把括号也移下来。3、(3+3)+3÷3=6+3÷3=9÷3=3
指出:看计算的过程,先算加,再算加,最后算除;但开始的算式应先算加,再算除,最后算加。所以还应加上“[]”,变成“[(3+3)+3]÷3”4、[3×3-3]÷3=[9-3]÷3=6÷3=2
指出:在小括号的基础上,才有中括号,不能直接写中括号。5、补充:3+3-3+3=6-6=0或3×3÷3×3=9÷9=1
请学生说说上面两题对吗?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算式怎么改得数就对了?通过上面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学生练习:
,请学生做在自己的本子上,再一一交流。提醒:第1题除和乘可以同时算。
三、布置作业:第6、7、8题
其中第7、8题要求学生写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让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检查回家做的计算作业。
一、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让学生看图后说说图的意思,老师整理成:合唱组:84人
航模组:男生8人,女生6人美术组:是航模组的2倍
看信息,分别让学生说说“航模组”、“美术组”的人数应怎么列式。板书问题: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问:解决这个问题用到哪个基本关系式?板书:合÷美=几倍
2、“对号入座”,对照关系式分别写上“84”、“(8+6)×2”。问:在它们中间添上“÷”行吗?为什么?(结合黑板上的算式,让学生说说它的运算顺序,发现最后算的算式没有意义,不是我们想要的。)那我们想要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的呢?要实现这个想法,得请中括号来帮忙。老师添上中括号,说清楚它的写法。指导读:84÷[(8+6)×2]
3、说一说:昨天我们讲到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一是括号、二是乘除、三是加减,今天我们学的算式中含有了中括号,运算顺序又该是怎样的呢?
先指名结合每一步算式的意义说,再指出:同样是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其他不变。4、学生练习,完成书上的例题
二、巩固练习:
1、在自备本上完成:540÷3+6×2,540÷(3+6×2),540÷[(3+6)×2]指名板演,结合讲评发现问题,强调正确的运算顺序。
2、第3题。
看图后,请学生说清楚该题的信息,并说说列式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三、学生自己阅读,了解“你知道吗?”
四、学生作业:完成p。40剩下的练习。
苏教版五数学上册教案9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2课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300-120+25×4
强调混合运算顺序。
二、添上括号,新课引入
计算300-(120+25×4)
提问: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算式里有小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明确: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如果小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1)小括号;(2)乘或除;(3)加或减。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计算。组织反馈与交流。
2、做练习十一第5题。
(1)先出示左边的一组题,比较第一、二小题,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比较第二、三小题,说一说小括号的位置有什么变化,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评价。
(2)出示右边的一组题,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比较和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反馈评价。
3、做练习十一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以及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4、做练习十一第7题。
学生自由读题,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整理条件和问题,在小组里讨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列综合算式解答。
反馈不同的解题方法。
说说分析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和列式的依据。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2P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归纳、判断推理能力。
3、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与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今天就来研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探究加、减法的意义。
(1)教学加法的意义
出示教材P2例1主题图
思考:怎样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怎样计算?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并展示线段图。
结合加法算式,说一说加法算式的意义。
教师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你知道加法各部分名称吗?
教师总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
苏教版五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的例3、例4,以及“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5-8题。
教学目标:
1.能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及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准确地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通过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境中应用负数,体验负数。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方向的量,体验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自主准备
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相反意义的量?试着举例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
二、自主探究
1.阅读课本第3页的例3。从表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大声地读一读,并说一说表中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2.从例3的学习中,你知道( )和( )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通常情况下,怎样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3.填写课本第3页的“试一试”。
4.阅读课本第3页的例4。思考:如何用图来表达学校、邮局、公园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下面画一画)
5.如果把向东走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西走2千米可以记作什么?
6.在直线上用点表示邮局和公园的位置
看了上图,你有什么发现?
三、自主应用
1.电梯上升15米记作+15米,下降10米记作( )米,-20米表示电梯( )米。
2.公交车上的售票员将下车3人记作-3人,上车4人记作( )人,-5人表示( )人。
3.知识竞赛抢答的评分规定:答对一题得10分,记作+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应记作( )分。王明答对12题,答错3题,他得了( )分。
四、自主质疑
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苏教版五数学上册教案11
内容分析:
教材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即购物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收集、整理信息,发现并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数学问题,产生新的计算要求。例题首先让学生探索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的笔算方法,让学生尝试计算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试一式”让学生继续解决例题创设的情境中的其他一些加、减计算问题,并突出计算结果的化简。最后通过对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比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逐步提高计算能力,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练一练”和练习八第1-3题主要用来巩固所学习的小数加、减计算方法,并用以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并且在本册教材中学生已掌握小数的意义,另外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积累了大量关于元角分的知识,这些都为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垫定了扎实有效的知识基础,并为互助学习提供了可能。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思,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3、在互动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策略:
1、 教师只是学习任务的提出者,学习活动的辅导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给学生创造实现自我的平台。
2、 利用信息技术,采用不同的内容呈现形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3、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本方案所要体现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 通过及时评价和总体评价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及相应的学习平台。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开路”
在班级博客上,开辟栏目“预习导航”,下设自学提纲:
1、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2、说一说4.75这个小数的意义,并说一说这个小数的组成。
3、这是我们三年级学的小数计算题,你会列竖式计算吗?相信你一定行!
5.2+3.4= 5.2-3.4=
4、通过预习,你还知道了什么,有疑问吗?把你的疑问发表在“质疑问难”日志里。
(设计意图: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而且刚认识小数的意义,这些都为学生预习、自学提供了认知的基础,相信学生也有这个预习的能力。教师事先通过班级博客及学生的回帖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调整教学预案,并适时对学困生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夯实旧知、了解新知,缩小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而进入课中学习。)
二、课中:“研习筑路”
(一)找准起点,导入新知。
教师打开班级博客,点击学生提出的疑问。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但愿在结束这节课时,问题的主人都能收到满意的答案。
(二)展开活动,研创新知。
1、出示例1主题图,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师:你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用加法或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点击相对应的问题。)
3、要求学生根据问题先列式,教师有意识的板书列式:4.75+3.4 4.75-3.4 4.75+2.65 4.75-2.65 3.4+2.65 3.4-2.65
4、师:观察这些算式,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揭题:小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问题从学生中来,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根据主题图提问,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就为学生对于接下来探讨问题的解决奠定了积极的情感因素。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
5、研讨“4.75+3.4”的计算方法。
(1)4.75+3.4,“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2)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然后学习小组内交流组员的计算方法及为什么这样算得理由,教师巡视,看是否有竖式错误的,及时将错例收集,等会儿全班一起“诊断病因”。
(3)教师邀请某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列的竖式,并说一说他们组是如何列竖式计算的,及阐述列竖式计算的算理。然后其他组员补充,完善本小组的解题方案。(可以从小数的意义方面加以解释为什么数位对齐;或者还可以是用元角分的知识加以解释数位对齐)
(4)如果其他学习小组还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做补充说明。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预习及在班级博客中与大家的交流,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讲,他们是迫不及待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的,教师就适应这些学生的需求,给他们一个平台一吐为快。而且学生的讲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儿童化,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5)教师肯定学生的聪明才智。
(6)师:你们说了这么多,请允许我对你们提几个问题,能接受挑战吗?
A,这样列竖式可以吗?说说你的高见(出示教师巡视时搜集到的错例,可能是数位不对齐的,而是末尾对齐的;也可能是结果中没有点小数点的;还或者是竖式中没有写加号的等等)
B、和是8.15,百分位上的5是怎么得来的?(不是把4.75百分位上的5落下来的,而是4.75百分位上的5与3.4百分位上的0相加得来的。)
追问:3.4百分位上添0的依据。(依据是小数的基本性质)
B、你认为小数加法应该怎么计算,能用简洁的话语总结一下吗?
C:你是计算方面的专家,你来给大家说一说,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些什么。
再次强调:1、数位对齐,2、从低位加起。
温馨提醒:别忘了在结果中点上小数点。
(7)教师规范的书写整个计算过程,边述说边板书。
(设计意图:即使学生的讲解都已经很到位了,但是教师的示范还是不能缺少的,规范的示范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导向。)
(8)师: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我们完成了一次挑战,有信心和能力接受接下来的挑战吗?
6、研讨“4.75-3.4”的计算方法。
(1)学生独立完成竖式计算,还有困难可寻求组内成员的帮助。
(2)教师邀请某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说一说他们组解决方案,然后其他组员补充,完善本小组的意见。
(3)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4)教师边说边板书规范的计算过程,让学生再次形成正确的认识。
7、探讨“试一试”
(1)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经历和经验,独立计算。
(2)交流,说一说是怎样算的,又是怎样想的。
(3)指出:计算结果要化简,并说说化简后的结果和化简的依据。
(设计意图:在4.75+3.4的学习交流活动中,学生对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已经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基于这点考虑,后面3个练习就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加以生生间的合作学习。)
8、总结和归纳
师:大家通过合作探索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首先恭喜你们。在这段探索的历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
先小组交流,再整体交流。
(设计意图:不求算法一步到位,适当展开算法逐步完善的过程,加强与整数加、减法的有机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更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设计练习,运用知识
把练习题设计成“砸金蛋”的游戏活动,每个金蛋藏着不同层次的练习。
层次一:教材第48练一练第1题
(练习目的:(1)整数与小数相加,特别注意数位对齐(2)注意连续进位;(3)明确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层次二:(1)精灵诊所(即错例分析)教材第48页练一练第1题或者学生练习中的典型错例。
练习要求:学生具体说明每一个竖式计算的错误原因,并改正。
(2)温馨提醒(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注意点)
(设计意图:学生好多都在玩奥比岛或摩尔庄园,精灵就是他们的宠物,它们很熟悉,很亲切,这样为枯燥的计算添加活跃因子)
层次三:口算,即练习八第1 题。
练习要求:当学生基本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后,要及时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口算简单的小数加减算式。同时请口算既对又快的学生介绍口算的经验。
层次四:解决实际问题,即练习八弟3题
练习要求:(1)请学生读图,了解图上信息(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解题策略,优化方法。
层次五:“挑战极限”。 在口里给竖式填上运算符号,然后再添上小数点,使小数加法或减法竖式成立
3 43 564
□802 □ 52 □26
1102 482 304
练习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可以寻求学习小组内成员的帮助,然后交流解题策略和方法。
(设计意图:计算是比较枯燥的,如果练习没有新的呈现方式,学生是难以有积极性的。基于这点考虑,我把所有的练习按练习的层次以砸金蛋的方式呈现。学生说要砸几号金蛋,教师有意识的按练习难易层次砸蛋,展开练习活动,给课堂掀起又一次教学活动的高潮)
(四)解答疑问。
打开博客页面,出示学生预习疑问,可以解答的逐一解答,还不能解答的课后上班级博客继续交流、探讨。
三、课后:“实习养路”
师:别忘了这两位孤独的使者:3.4+2.65 3.4-2.65
师:你会计算出正确的结果吗?把你的计算方法上传至班级博客,并简单写上你的解题感受,说说与课堂中的练习题的异同点。我对你们十分有信心,期待在博客中的相会与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课后对所学知识加以延伸性的实习活动,增智培能,开阔视野。又涉及学生体悟生活、复习旧知、自学新知等下一节新课前的活动,开始新一轮递进式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板书设计:
小数加法和减法
4.75+3.4 4.75-3.4 4.75+2.65 4.75-2.65 3.4+2.65
(列竖式) 3.4-2.65
数位对齐
从低位算起
苏教版五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提高除法的计算能力。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题不同类型的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习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板书课题:练习九)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九第1题
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提醒学生思考:第2小题十位上为什么是0?第4小题个位上为什么是0?
2、练习九第2题
分组讨论比较。
第一组:这两题商里的2个0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第二组:这两题的末尾为什么都是0?为什么第2小题有余数?
第三组:这两题商里的0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九第3题
读题,说说题意。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你准备怎么做?
2、完成练习九第4题
观察表格,你发现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乘积相等,挖的天数越多,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多,挖的天数越少,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多。)
3、完成练习九第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怎样求有多少个合格的节能灯?怎样求需要多少包装盒?
4、完成练习九思考题
(1)题目中对商有什么要求?方框中可以填几?你是怎么想的?
(2)题目要求什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希望大家在课后多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板书设计:
1.商是两位数80……2商是三位数102……4
商是三位数150商是两位数40……6
2. 120 102 290
290……2 102……3 100……3
3.420÷4=105(下) 321÷3=107(下)
540÷6=90(下) 505÷5=101(下)
90
吴小娟拍得最快,金阳阳拍得最慢。
4.840÷8=105(米) 840÷7=120(米)
840÷6=140(米) 840÷5=168(米)
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商越大。
5.640-10=630(个) 630÷6=105(个)
教学反思:
1.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注意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并交流解决的方法和结果,及时作出合理的评价。
2.学生对根据条件提问题还有困难,在教学时,要注重锻炼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五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在知识的整理过程中让学生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读写数、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数的大小比较、求近似数的方法、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等方面的知识。
2、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对万以内数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目标解析:
复习课枯燥无味,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复习过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经意地参与到知识整理的活动中,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求近似数的方法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万以内数的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中形成知识
(一)猜数引入。
1、由3、0、0、9组成的一个四位数,位上是9,读数时且读一个零,猜一猜这个数可能是多少?(9003、9030)
2、你知道这是哪个单元学的知识吗?(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你能说出《万以内数的认识》包含哪几方面的知识吗?
(二)形成知识体系。
1、学生交流《万以内数的认识》包含的主要知识点。
2、学生汇报主要的知识点,遗忘的部分加以点拨。
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数的大小比较、求近似数、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通过猜数的游戏,让学生初步回忆万以内数的认识的主要知识点,同时大大提高学生复习旧知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整理中掌握知识
(一)情境一:
课件出示商场里6款液晶电视机,价格(单位:元)分别是:4986、6800、5008、7060、10000、50861、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
(1)写一写:教师报价格,学生在纸上记录,然后课件逐个出示价格,学生校对。
(2)说一说:指生说说写数的方法,写数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强调:写中间有零或末尾有零的数时要注意数的中间或末尾写几个零。
2、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读一读:指生读出课件上液晶电视价格的数,边读边纠正读法。
(2)说一说:指生说说写数的诀窍。
强调:不管中间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3)比一比:读数和写数有什么共同点?(读数和写数时都从高位起。)
3、复习数的组成。
(1)贴一贴:根据教师的问题,指生依次在黑板上贴出数位顺序表。
右起的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是什么位?第四位是什么位?第五位是什么位?
(2)说一说:指生说出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各是多少?
(3)想一想:数位顺序表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4)拨一拨:指生利用数的组成介绍6款液晶电视机的价格,其他的学生快速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并说出价格。
4、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1)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两款液晶电视机的价格进行比较大小,同桌交流比较的方法。
(2)指生汇报,交流大小比较的方法。
板书有代表的几组:6800○10000、4986○6800、5086○5008
(3)归纳总结大小比较的方法:
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大;位数相同时,从位比起,位上大的数大,位相同,依次往下比……
(4)把6款液晶电视机的价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5、近似数的方法。
(1)猜一猜:老师选定了一款,这款的价格比6800元多一些,比10000元少得多,你知道老师选的是哪一款吗?
(2)说一说:4986、5008、7060、5086的近似数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借助商场中液晶电视机价格的情境图,让学生在不经意中参与到“老师读数学生写数、看数再读数、学生在黑板上贴数位顺序表、在计数器上拨数、自主选择两个数进行大小比较、猜老师选定电视机的价格”等活动中进行知识的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点聚集成知识块,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表达的欲望得到满足。在复习数的组成时,让学生初步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情境二(复习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课件出示商场里其他电器的价格:
电吹风:260元电风扇:180元空调:3000元洗衣机:2800元冰箱:3600元
1、根据上面电器的价格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2、学生汇报,板书有代表性的算式并指生说出算法。
(1)260+180=44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26个十加18个十等于44个十,也就是440)。
(2)260—180=8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26个十减18个十等于8个十,也就是80)。
(3)3000+2800=580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30个百加28个百等于58个百,也就是5800)。
(4)3000—2800=20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30个百减28个百等于2个百,也就是200)。
设计意图:借助商场中其他电器价格的情境图,让学生经历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练习中深化知识
(一)基础性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
先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模型独立读写数,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然后全班交流读写数的方法。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明:数的组成。
3、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明:求近似数的方法。
4、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交流:用不同方式表示数的方法。
(二)综合性练习。
1、按规律填数。
(1)_______、2996、2997、2998、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3910、3920、______、3940。
(3)_______、5800、5900、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填上合适的数。
3、按要求组数。
用3、7、0、0组成不同的四位数。
(1)只读出一个零的数有();
(2)不读零的数有();
(3)的四位数是(),最小的四位数是()。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有一定的层次性,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感。
四、梳理中内化知识
今天我们对万以内数的认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苏教版五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的:
1、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
2、能比较两个(含)循环小数的大小。
学具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完成P30.1
全班练,指名板演,哪些题的商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2、进一步掌握循环小数的写法,完成P30.2。
你如何表示商?(自己选择表示方法),全班交流校对。
3、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完成P30.3。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深化练习。完成P30.6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
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1、想到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
2、2、1.23O1.233,只还原到第三位小数。
师小结:需要先观察,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
四、独立练习:P304、5
苏教版五数学上册教案15
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并独立尝试画线段图。
指名板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总结:要求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中去掉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而要求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去掉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
请观察以上两道问题与之前第(1)题有什么联系?
总结:第(1)题实际是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和是多少,做加法;而(2)(3)题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做减法。
想一想:减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
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所求的另一个加数叫做差。
2、探究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你能说一说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教师并板书。
你觉得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一句话来概括。
教师总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三、巩固发散
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写出下面算式对应的两道减法算式。
125+346=471
34+595=629
654+528=1182
2、独立完成P3做一做,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千米)1956—1142=814(千米)
1956—814=1142(千米)
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复习四则运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做题习惯和检查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巡视学生练习情况,集体校对。
做口算练习第一页上的1。
二、情境引入
学习有关奥运的知识。
(出示贺年卡)谈话:这是老师在假期收到的贺年卡,你认识它吗?(福娃)
说说有关“福娃”的知识
三、四则运算练习
1、提问:
你想了解更多奥运知识吗?
正确计算结果就有答案了!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1。没有括号的计算题。
出示:
2630—867+133
581—31×18
做完自觉复习
2。有括号的计算题。
(158+125)×2
196÷(712—698)
456÷19×83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3。小结计算顺序并练习。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齐读奥运知识
2、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3、你们还想了解吗?
33×(225÷15)
944÷(105—89)
1210÷(89+21)
2112÷(16×3)
134×16÷67
1300×(700÷10)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做完自觉复习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齐读奥运知识
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四、课堂总结
归纳:四则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我们要注意什么?
指名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五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苏教版五数学上册教案11-26
数学上册教案12-25
数学上册教案12-25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05-26
苏教版五数学上册教案15篇11-26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11-03
小学数学上册教案08-26
五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12-22
小学上册数学《高矮》教案模板五篇08-31
小学上册数学《文具》优质教案五篇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