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2022-08-25 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2,5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2,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其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2、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3、有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和信心。经历观察、归纳、类比等学习数学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对有关信息如何进行收集、分析、归纳发现数的特征

  一、提示课题

  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全体同学进行探索活动,探索的知识是“2,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探索活动

  1、2,5的倍数的特征

  ⑴、给出几个式子,找找谁是谁的倍数,观察发现是2或者5的倍数,引出今天的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8÷4=2

  6÷3=2

  10÷5=2

  15÷3=5

  20÷4=5

  8,6,10都是2的倍数。10,15,20都是5的倍数

  那我们今天来学习2,5的倍数的特征

  ⑵、游戏

  班上20位同学,老师按照每组5位同学,按顺序排列了序号为1-20号。

  1.请序号为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

  2.请序号为5的倍数的同学举起手

  3.请序号既是2又是5的倍数的同学举起你们的双手

  1.2,4,6,8,10,12,14,16,18,20

  2.5,10,15,20

  3.10,20

  学生总结归纳出2,5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完成后,展示结果: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在学生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师说明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并板书: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⑵、实践检验

  ①出示1~100的数字表格

  ②在表中找出2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③在表格中找出5的倍数,师做记号。

  ④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做记号。

  ⑶尝试判断

  出示数字:70、90、85、105、120、92、88、104、106

  ①判断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②学生运用乘法或除法计算,来验证判断结果。

  (4)归纳总结,并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找出2、5的倍数。

  1 21 30 35 39 2 40 12 15 60 18 72 85 90

  (1)找出2的倍数、5的倍数。

  (2)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2、火眼金睛辨对错:

  (1)偶数都是2的倍数。 ()

  (2)210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

  (3)两个奇数的和不一定是偶数。 ()

  3、猜数。

  从左边起:

  第一个数字最大的一位偶数

  第二个数字5的倍数

  第三个数字最小的奇数

  第四个数字不告诉你

  不过这个四位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4、任选两个数字组成符合要求的数:6、0、9、5

  (1)奇数

  (2)2的倍数

  (3)5的倍数

  (4)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5、□里能填几?

  (1)2的倍数:8□

  (2)5的倍数:7□ □□

  四、课堂小结: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是我们已经研究过了,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我们下节课研究。

  五、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

  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2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材P5~6例3、例4及练习二第1、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笔算,并且会运用该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小组讨论中探究、发现、感悟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在理解小数乘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0.7×5 9×0.8 1.2×6 0. 23×3 14×3 1.4×3

  口算后提问:从14×3和1.4×3的口算中,你有什么发现?

  2.列竖式计算。26×7 1.36×12 30.8×25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引入新课。我们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那么小数乘小数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出示教材第5页例3的主题情境图。

  师:观察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校有一个长2.4米、宽0.8米的宣传栏。现在学校要给它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师:给宣传栏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该怎样计算呢?

  全班交流,然后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我们该如何解决问题呢?

  生:要算出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需要先求出宣传栏的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宣传栏的面积呢?如何列式呢?生:2.4×0.8

  师:这个式子中,两个因数都是小数,该如何计算呢?

  生1可以用竖式计算:×0.8

  生2:也可以把它们可作整数来计算(下左)。

  师:那么如何求一共需要多少油漆呢?

  生:算式是1.92×0.9,可以仿照上面同样的方法计算。(上右)

  所以一共需要1.728千克油漆。

  师:同学们能说说我们在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吗?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加以总结。

  小结:所有小数右边的数一律对齐,其他小数位从右往左依次对齐。

  师:看一看算式的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呢?

  生:两个因数中一共有2位小数,积也有2位小数。

  2.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完成P6例4上面的填空。

  (l)组织学生尝试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2)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演并汇报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然后集体订正。

  (3)教学例4。 0.56×0.04

  师:这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通过列竖式计算,我们能发现一个问题,即这个算式中,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那么如何点小数点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师:观察黑板上各题,小组讨论。(出示讨论提纲。)

  讨论提纲:①小数乘小数,我们首先怎样想?

  (把两个因数的小数点去掉,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怎样得到正确的积?(因数扩大到它的几倍,积就缩小到它的几分之一。)

  ③积的小数位数和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以竖式中的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为例,说明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O补足。)

  3.根据上面的分析,想想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回答上面的问题,归纳出计算小数乘小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进一步得出“1看、2算、3数、4点”。

  三、巩固练习

  1.不计算,说一说下列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2.3×0.4 0.08×0.9 7.3×0.06

  9.1×0. 03 0.25×0.23 45.9×3.5

  提问:怎样判断积有几位小数?

  2.用竖式计算。(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0.29×0.07的?

  3.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分别比较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师: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O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四、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收获,并回答问题,教师予以点评。)

  作业:教材第8~10页练习二第1、9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2.4×0.8=1.92 0.56×0.04=0.0224

  1看、2算、3数、4点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3

  1、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2.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3.在探究过程中发展概括和归纳能力。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但3的倍数的特征与2、5的倍数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学生不能仅从一个数的个位加以观察、归纳来得出结论,因此对于孩子们来讲如何探索得出这个特征就较有难度,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能够正确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加以正确运用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针对学生的这一认知难点,我在设计教学时更加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是学生在找数——观察——讨论——验证——归纳的过程中,概括出3的倍数的特征。

  3、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经历探索并掌握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

  学习难点:发现概括出3的倍数特征。

  4、教学过程

  4.1.2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游戏复习、激发兴趣

  游戏复习、设疑导入

  (一)游戏复习、激发兴趣

  同学们,请举起你们的学号给老师看一看,每个人的学号里都隐藏着数学奥秘!(课件)孔子有句话“温故而知新”,根据老师的指令请中奖学号起立,高高举起你的学号,看谁反应快。小组同学判断,准备好了吗?

  (课件2的倍数)第一次中奖学号:是2的倍数起立。采访一下:2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课件2的倍数特征:个位是0、2、4、6、8的数)(课件5的倍数)第二次学号中奖:是5的倍数起立。再采访一下: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课件5的倍数特征:个位是0或5的数)

  小结:看来,快速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的秘诀是,只要看这个数的个位就行了。(课件圈出个位)

  【设计意图:学生在中奖学号游戏中复习旧知,为新知做好准备。】

  第三次学号中奖:是3的倍数起立。你是怎么知道的?大家来看看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如何快速地判断出是不是3的倍数?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活动2【活动】二、自主探究,感悟规律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百数表,请在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圈起来。

  2、学生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投影学生圈的百数表,并不断完善。

  3、观察3的倍数,猜想一(横着看):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行吗?

  4、仔细观察这个百数表。猜想二(斜着看):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看这个数各位上数的和行吗?

  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活动3【讲授】学生摸索,教师讲解归纳

  (三)举例验证规律

  师:咱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只适合100以内的数吗?能推广到更大的数吗?

  小组合作学习二:验证、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

  举例

  各位上的数的和

  是不是3的倍数

  验证摆出的数

  是不是3的倍数

  两位数:

  48

  4+8=12

  √

  48÷3=16

  √

  37

  3+7=10

  ×

  37÷3 有余数

  ×

  三位数:

  四位数:

  2、小组再次讨论总结。

  3的倍数特征:

  (四)、总结规律

  下面小组的验证是否正确?

  看来,通过我们的发现,进一步验证,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是(板书: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注意】:与2、5的倍数的特征不同,3的倍数的个位上可以是任何数字。

  【设计意图:汇报验证结果形成共识,得出结论。让孩子们验证此规律在100以外的数是否适用,体会“特殊—一般”的研究方法,培养孩子们研究数学的科学性和思维的严谨性。体会发现—验证—归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活动4【练习】三、闯关比赛:

  闯关比赛:

  3的倍数的特征相信你们已经掌握,闯关开始了,准备好了吗?

  第一关:下面的数哪些是3的倍数,手势判断。

  92 654 7203

  71 164 20xx

  老师质疑:7203为什么是3的倍数?如果打乱一下顺序,这个四位数还是3的倍数?你们有什么发现?(3的倍数与数字的顺序无关。)

  【设计意图:换位探索——引导发现3的倍数与数字的顺序无关。】

  第二关: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一个数,组成三位数并且是3的倍数。想想共有几种填法?

  老师质疑:一共几种填法?有什么规律?(只要相差3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到多角度思考问题,答案不唯一,纠正自己的认识,学生学以致用,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活动5【测试】师生闯关

  第三关:师生闯关:

  同学们,老师也想和你们合作一下。请学号1-9的同学上讲台,赵老师没有学号,用0代替。和你们一起组成10位数,看看这么大的数是3的倍数吗?为什么?

  请看,老师取走一个数,(9)这个9位数还是3的倍数吗?

  再看,老师再取走一个数,(6)这个8位数还是3的倍数吗?

  猜猜看,这次取走哪数,(3)这个七位数还是3的倍数?

  你们有什么发现?(划去单个数字是3的倍数,剩下的数还是3的倍数)

  你能快速发现下面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想好就起立。98763963

  【设计意图:发散练习:学生体会划去的数字是3的倍数,剩下的数还是3的倍数。】

  第四关:猜猜中奖学号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2、3、5的数的倍数特征,看见今天最后一次中奖学号是谁呢?同时是2、3、5的倍数的学号。(30)老师期待下一个中奖学号就是你。

  【设计意图:综合运用所学2、3、5的倍数的特征的知识,让学生深刻体会自己的学号里藏着的数学奥秘】

  活动6【作业】延伸和总结

  四、全课小结: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在课结束前适时总结,重在使同学们进一步体会到一些研究的方法,使孩子们掌握一些“学法”。】

  五、作业(课后延伸)

  课后可以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去探索研究9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把这种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培养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4

  一、学习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 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乘法算式中对乘数已经有比较熟练的理解,学习因数可以在乘法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学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拼图来学习一个新知识。

  (设计意图:拼图游戏学生很喜欢,创设拼图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课件)

  1. 师:请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你们的小组里用你们准备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然后,把你拼摆的过程和你的伙伴说说。

  2. 班内展示交流。(请学生演示自己摆的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了解事物的特征,明确正方形的个数与因数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他们在相互的探讨中,使问题得到解决。)

  3. 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

  4.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样? 12的因数有哪些呢? 请学生按顺序说出来。(1、2、3、4、6、12。)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算式,发现找因数的`方法和写乘法算式有一定的关系,体会了“想乘法算式”找因数的方法,为下面的思考找因数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5. 思考问题:

  (1)怎么样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2)有什么方法可以将全部因数找齐,一个都不漏?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是:从小到大找;一对一对找

  6. 找出9的全部因数

  (1)试一试,看谁能挑战成功。(学生独立找9的因数)

  (2)交流找的方法。

  板书:9的因数有:1、3、9

  观察9的全部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吗?(9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是9,??)

  7. 试一试:你能找出15的全部因数吗?找完后交流,说一说15最大的因数是多少,最小的呢?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找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8. 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

  (三)练习深化。

  1.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把课本第9页的1、2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投影展示一名学生1、2题的结果,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2.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拼长方形找因数的方法,现在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画出长方形找因数呢?请把第3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让1名学生到黑板上的小方格中画,并把因数找出来。

  学生做完后,看看到黑板上做题的同学做得对不对,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活动,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3. 投影:48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的人数相同,可以排成几行?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班内交流:(每行8人可以排成6行,也可以每行6人排成8行。每行12人可以排成4行,也可以每行4人排成12行。每行24人可以排成2行,也可以每行2人排成24行。每行48人可以排成1行,每行1人排成48行。还有一种,每行16人可以排成3行,也可以每行3人排成16行。)

  思考: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排队法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对学生及时提出表扬: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利用找因数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

  (设计意图: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4. 游戏:好朋友互报学号,分别找出对方学号数的全部因数,比比谁能有对有快!

  (四)当堂检测。

  1、找一找,填一填。

  1 2 4 7 8 12 16 24 32

  24的全部因数 32的全部因数 既是24的因数也是32的因数

  2、说一说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

  ()个( )个()个 ()个 ( )个 ( )个

  (设计意图:当堂检测,了解目标达成情况。)

  (五)总结与评价。

  这节课你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了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找因数的方法一般是按乘法算式来找的,可是在找的过程中容易漏掉几个,所以必须强调要有序思考。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并理解求两个特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实录

  一、引入: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春天。

  师:对,春天来了,草绿了,花开了,蜜蜂们开始忙碌起来了,其实在蜜蜂的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大家看,(课件出示)蜜蜂们每天白天都忙碌的采花粉酿花蜜,但是,由于这个蜜蜂王国的日益壮大,蜜蜂们越来越多,每次大家同时采完蜜回来往往非常拥挤,这可怎么办呢?于是蜂王就想了一个办法。

  [点评: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密切联系有趣的生活实例,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同时使本课的数学知识赋予一定的价值]

  二、新授

  1.(1)师:蜂王把它们分成了2组,1组每30分钟回来一次,1组每40分钟回来一次。它想这样可就解决问题了。同学们,你们说蜂王是否解决了这个问题?

  生①:解决了。

  生②:没有解决,过一段时间,它们会一起回来的。

  师:有的同学认为这个办法可以,有的认为不行。请你们自己证明一下,在证明时,你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

  (2)学生讨论

  (3)学生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①:用纸条证明,(学生在展台演示)每隔3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四次回来要120分钟,每隔4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三次回来也要120分钟,当120分钟时它们会同时回来,发生碰撞,所以不行。

  师:这种方法形象直观,非常好,还有不同和方法吗?

  生②:用数轴证明。(学生在展台演示)

  师:大家认为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简洁清楚。

  师:有的小组用的是摆纸条的方法,有的小组用的是数轴表示的方法,都十分形象,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③:找倍数的方法证明。30的倍数有:30 60 90 120;40的倍数有:40 80 120 ,我发现它们有共同的倍数120,所以第120分钟它们会相撞。

  板书:30的倍数:30 60 90 120

  40的倍数:40 80 120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采用了不同方法,但都是先找出30和40的倍数,从而发现它们有公有的倍数120,看来是真的不行。

  [点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在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的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体现了找法的多样性,并注意找法的优化,使学生在体验中不断优化方法。]

  2.师:咱们换一个数试试。一组60分钟回来一次,一组90分钟回来一次。请同学们再来证明一下。

  学生验证

  学生汇报。

  生:60的倍数有:60 120 180;90的倍数有:90 180。所以在180分钟时它们会相遇。

  师:恩,还是不行,我们发现60和90也有公倍数。

  3.师:那是不是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生: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例如17和18的公倍数就是它们两个数的乘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我们可以看出:任意两个数都有公有的倍数,也就是公倍数。什么是公倍数?

  生: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他们的公倍数。

  师:公倍数有多少个?

  生:有无数个,找到两个数的一个公倍数,用它去乘2、乘3……所得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师:我们发现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而且每组公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那么三个数之间是否也有公倍数?四个数呢?五个数呢?

  生①:举例:2、4和5的公倍数是20。

  生②:无论几个数,只要相乘,它们的乘积一定是它们的公倍数。

  师:那你能找出最大的或最小的公倍数吗?

  生:没有最大的,只有最小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公倍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及它们的关系,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根据指定的要求,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能对简单事件的可能性做出预测。

  3、培养概率素养,增强对随机思想的理解。培养公正、公平的意识,促进正直人格的形成。

  4、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

  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学生非常感兴趣,在游戏中探索可能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对随机思想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出课题:

  1.师: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踢足球)如果要开始一场足球赛大家觉得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球,这样公平吗?为什么?(课件)

  2.揭题:硬币抛出后可能是那些面?(正反面),所以这是一个不确定的事件,今天我们就进一步研究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二.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猜测:

  (1)既然认为是公平的,那么大家想一想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那掷出反面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

  2,通过找一找,分一分,拼一拼,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合理运用“割”“补”方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一,复习引入

  1,师:大家知道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师:今天老师是也带来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请看.

  (课间出示长,正,平,三,梯)

  师:大家知道他们的面积计算公式马吗?

  生说公式,同时师课间出示.

  师:老师把这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组合在一起,拼成了生活中的美丽图形,请看!

  (课间出示;风筝房屋的侧面七巧板中队旗)

  师:你能看到那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同桌之间说说看。

  汇报:重点说中队旗分成两个梯形。

  引出“组合图形”的定义,课件出示定义。

  板书:组合图形

  2,寻找身边的组合图形

  师:其实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组合图形,大家找找看。

  (教师窗户,防盗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么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板书:的面积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4:房屋侧面

  1,先出示没有数字的图形

  师:可以直接利用我们学过的面积公式来计算吗?

  生:不能

  师:那可以怎样计算呢?同桌之间说说看?

  汇报:可以分成两个梯形,可以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想法啊?作业纸上又提供的数据,大家在作业纸上分一分,画一画,算一算。

  学生做,师巡视指导,搜集作品。,

  2,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方法一:转化成三角形+长方形

  让学生说一说他的做法,重点问转化成了什么图形?

  问:大家看懂了吗?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呢?

  掌声送回学生一

  方法二:转化成两个相同的梯形

  (多让其他学生说一说分发)

  3,比较两种方法

  课件同时出示两种做法

  师:刚才这一种是把组合图形转化成(三角形和长方形)这种是把组合图形转化成了(两个梯形),虽然方法不一样,但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都是把组合图形分成成了已经学过的简单的平面图形。

  师:像这种分发在数学上叫分割法。板书:分割法

  分割

  板书:组合图形简单的平面图形

  求和

  小结:在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把它利用分割法转化成已学过的简单平面图形的面积,再求和。

  师:大家会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了吗?那我们就去做一些练习吧。

  三:练习

  1,“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找一学生上黑板板演,找另一学生评价。

  在图上加一条变成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能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吗?(发现条件不够)

  教授:分割时不能随便分,要根据已知条件来分,这样才能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2,中队旗

  先让同桌讨论方法,比一比谁找到的方法多,然后再作业纸上做一做。

  先讲两种分割法,重点讲解“填补法”

  师:刚才我们都是用的分割法来求得组合图形的面积,但这位同学的方法有的不一样了,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长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真独特,想这种方法叫填补法。

  板书:填补法

  师:我们把组合图形通过填补法转化成简单的平面图形,然后再(求差),就求出了组合图形的面积。

  板书:求和

  小结:我们在怎么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的?

  强调:转化优化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至53页中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2、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性与简洁性,发展符号感。

  3、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发展历史,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教学难点:

  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体会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一、谈话引入,板书课题

  1、魔盒神奇

  师:大家喜欢玩魔术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奇的数学魔盒?它到底神奇在哪里呢?你随便说一个数,输入进去,经过魔盒的加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数,想不想来试试

  学生报数,师随机输入,经过魔盒加工后,果然变成了一个新的数。

  2、发现秘密

  师:我听到有的同学说发现秘密了,发现什么秘密了?

  输出的数要比输入的数大10,是这样的吗?

  3、猜测验证

  猜猜看,你猜输出的会是几?

  师:我们刚才输入的数都是什么数,小数行不行?

  4、想方设法

  师:为什么试不完?你说说

  师: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我们这样试下去,永远也试不完,对吧?

  师:那现在,你能不能想个办法,用一个你认为比较简明的形式,把我们想试的数都包括进去,它既能代表(),又能代表(),还能代表我们想试的任意一个数,那你觉得它应该怎么表示呢?

  想一想,写在练习本上

  5、交流汇报

  师:好,大家都有方法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老师挑了几个有代表性的?

  汉字,数,字母

  师:a代表任意的数,其实呀,在数学上就是用字母来代表变化着的数,用x也好,用a也行,都可以代表输入的数,如果我们用a表示输入的数,输出的数怎么表示呀?

  6、思想渗透

  师:为什么用a+10表示呢?它就表示输出的数,没错,所有输入的数都在不断地变化,(板书:变化)输出的数也在变化,那么什么没有变?

  我们明明这些数都试不完,后来我们想了一个什么办法把它解决了?

  7、板书课题

  8、逆用规律

  你看字母的作用大不大呀?如果我们用字母x表示输出的数,那么输入的数?(板书:x-10)

  二、儿歌展开,学习新知

  我们用字母或还有字母的式子就能表示数,你看,字母的作用是很大的,下面我们接着来研究

  1、读编儿歌

  《数青蛙》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

  还能接着往下读吗?

  2、发现规律

  师:我听到的声音越来越不整齐了,是不是在算眼睛的只数和腿的条数遇见问题了,谁发现有什么窍门?怎么来算?你来说说?

  师:哦,青蛙只数乘2就是眼睛只数,青蛙只数乘4就是腿的条数,

  哦,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发现了这首儿歌中还有数学规律。这样的儿歌你们可以说多少句?这首儿歌我唱了30多年也没唱完,你们能不能运用刚才学到的本领——用字母表示数,只用一句话就能把这首儿歌唱完?

  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3、展示交流

  同时呈现几种方式、讨论评价。

  (1)ABCD

  (2)aaa×2a×4

  (3)yyy×2y×4

  4、简写形式

  师:其实a×2还可以写成更简单的形式。(多媒体显示:数学上规定:

  数和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记作“?”,或者省略不写,数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现在如果让你来编这首儿歌,你会怎样编?

  5、字母优势

  师:你觉得用字母表示数好不好?谁来说说好在哪儿?

  师:它形式很简洁,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板书:简洁概括)

  三、介绍“韦达”,提升思维。

  其实人类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并不像我们这样一堂课这么短暂,而是经历了一个长达几千年的漫长过程。在古代埃及的<<蓝特纸草书>>中,就出现过用x代表数,这是目前已知的人类最古老的使用字母的记载。

  系统的使用字母来表示数,这个功绩要首推法国十六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韦达,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有意识地和系统地使用字母来表示数的人。自从韦达系统使用字母来表示数后.引出了大量的数学发现,解决了很多古代的数学问题。在西方他被尊称为“代数学之父”。

  师:韦达是不是很伟大呀!我想,如果同学们也能坚持不懈地勤奋学习,将来你们也会取得伟大成就的。

  四、看书质疑,理解新知

  看数学书52页的例1和53页的例2

  1、例1

  a+30表示爸爸的年龄,还表示爸爸比小红大30岁,那么大家想一想a可以表示哪些数呢?

  还能是任意的一个数吗,在这里它取值可有一定的范围

  2、例2

  师:下面我们一起去了解月球上的秘密,x表示人在地球上的举起物体的质量,那6x表示人在月球上举起物体的质量,人在地球上的举重成绩,目前最高的是伊朗运动员挺举263kg,可见x也有一定的取值范围。

  五、及时练习、巩固新知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并且感受到了字母表示数的优点,还知道了字母与字母或字母与数字相乘时的简写形式,下面我们一起来练习吧

  1、请看53页的做一做

  2、“嫦娥1号”探月卫星平均每秒飞行v千米,5秒飞行()千米,t秒飞行()千米。

  3、李明今年x岁,爸爸今年3 x+1岁。猜猜李明今年可能()岁。

  ① 5岁② 12岁③ 50岁

  六、师生交流,感悟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认识了字母这个好朋友,该下课了,你想对字母说些什么?

  师生交流后,师再次强调用字母表示数的优点:简洁、概括。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简洁、概括

  +10

  输入的数输出的数青蛙(只)嘴(张)眼睛(只)腿(条)

  变化关系不变变化A B C D

  3 13 a a a×2 a×4

  96 106 2a 4a

  3000 3010 y y 2y 4y

  9.8 19.8

  …

  a a+10

  x-10 x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9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P7及练习二第3、5、6、7、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学会解答有关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认真计算与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

  正确点出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1小时,积都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都比被乘数大。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0.9×6 7×0.08 1.87×O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2、思考并回答。(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

  二、情景引入

  1、教学例5。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鸵鸟吗?知道鸵鸟是一种跑得比较快的动物吗?有一只鸵鸟正在帮助2个小朋友解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鸵鸟正驮着小朋友向前奔跑,后面一只凶猛的非洲野狗紧紧追上来了!小朋友说:“哎呀,它追上来了!”鸵鸟说:“别担心,它追不上我!”

  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取信息:

  所求问题:(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所需条件:(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

  思路分析:

  (1)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倍数的含义:谁来说一说“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是什么意思?(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野狗那么快,还要快。)

  (2)追问提高学习新知的兴趣:

  ①非洲野狗能追上他们吗?(非洲野狗追不上鸵鸟。)

  ②“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该怎样列式计算呢?(生回答:56×1.3)

  ③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3)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小结: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让学生独立计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并集体订正。

  (4)指导学生用估算进行验算:请同学们看这个算式及结果,你认为对吗?你是怎么验证的?(板书验算,完善课题)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验算的方法:

  ①用原式再计算一遍。

  ②把这个算式的因数交换一下位置,再算一遍。就可知道对与否。

  ③观察法:观察小数位数或第二个因数比1大还是比1小。

  ④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师小结: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来检验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喜欢用那一种就用那一种来验算。

  (5)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书上的小朋友算得对吗?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因数中,56是整数,因数1.3中只有1个小数,所以积中小数点的位置点错了,应该点在2与8之间,即积应为72.8。

  师:很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每个小朋友都要养成认真做题、仔细检查的好习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起非洲野狗的速度怎么样?非洲野狗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由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刚才有同学提到56×1.3式子中第二个因数比l大,所以积就比被乘数大,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两道算式中的因数和积,进行判断,说出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用自己喜欢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最后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四、课堂小结。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作业:5、6、7

  课外作业: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10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数是多少及验算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2.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3.知道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及读写法,学会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简写和略写乘号.

  4.使学生学会应用字母公式求值.

  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根据字母公式求值.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乘号的简写和略写.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根据什么.

  18+34=34+□

  (35+55)+45=357+(□+□)

  35×□=59×□

  (1.2×2.5)×4=1.2×(□×□)

  (4+8)×□=□×3.5+□×□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学生叙述各运算定律的内容,并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来.

  教师板书

  (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

  (5)乘法分配律:

  2.观察比较: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比用文字叙述有哪些优点?

  优点: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比用文字叙述运算定律更简明易记,也便于应用.

  (二)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1.教学用字母表示图形面积公式(出示图片:图形面积公式)

  (1)表示正方形的面积,表示正方形的边长.

  (2)表示平行四边的面积,、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3)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

  (4)表示梯形的面积、、分别表示梯形的下底和高.

  2.教学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及正方形周长的书写格式.

  (1)读出下面各式,并说明表示的意义.

  (2)把下面各式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

  5×5

  (3)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4)根据运算定律在□填上适当的字母或数.

  (□+□)+□

  □·(□·□)

  (5)如果用表示长方形的长,表示宽,那么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小节: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可以省略,但加号、减号、除号都不能省略,如:

  不能写成;在两个数相乘的时候,乘号不能省略不写,可以改为“·”,但容易与小数点混淆,所以一般仍记作“×”.

  3.教学例1.

  例1.已知梯形的上底是3.5厘米,下底是5.5厘米,高是4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教师说明:在我们计算一个图形的面积或周长时,实际上是把数值代入有关的公式,算

  出的结果就是它的面积或周长.

  (1)说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2)说出梯形面积公式中每一字母表示的意义.

  (3)说出字母所代表的数值.

  (4)学生尝试解答.

  教师强调:在利用公式进行计算时,计算的结果不必写出单位名称,只在答题时注明就行了.

  (5)练习: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4厘米,宽是4.6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四、课后作业

  (一)已知一个三角形的底是3.8分米,高是1.5分米.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二)先写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再把数值代入公式计算.

  1.一个长方形,长7.2厘米,宽1.8厘米.

  2.一个正方形,边长24毫米.

  五、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运算定律

  计算公式

  可以写成

  读作:的平方

  表示:两个相乘

  例1.已知梯形的上底是3.5厘米,下底是5.5厘米,高是4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3.5+5.5)×4÷2

  =9×4÷2

  =18

  答:梯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

  探究活动

  找规律

  活动目的

  1.能正确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活动题目

  仔细观察,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然后填空.

  35=3×10+5702=7×100+0×10+2

  72=7×10+2123=1×100+2×10+3

  16=1×10+6564=5×100+6×10+4

  …………

  1.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是a,个位上的数是b,这个两位数是().

  2.一个三位数,百位上的数是a,十位上的数是b,个位上的数是c,这个三位数是().

  数学教案-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

  活动过程

  1.学生分小组讨论.

  2.汇报思考过程和答案.

  3.仿照题目类型,每个小组自编一组练习,相互交换解答.

  参考答案

  1.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是a,个位上的数是b,这个两位数是(10a+b).

  2.一个三位数,百位上的数是a,十位上的数是b,个位上的数是c,这个三位数是(100a+10b+c).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元元=3元5角

  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元

  用乘法计算:×3=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计算?×3表示什么?

  (3个或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元看作35角

  元扩大10倍35角

  ×3×3

  10.5元10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2

  ×5

  3.6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72扩大100倍72

  ×5×5

  3.60360

  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2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7×4×425×7×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专项练习练习一4

  二、运用

  1、填空。

  ()0.74()

  ×3×3×2×2

  ()135()148

  2、做一做书p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练习一1、2、3个人修改

  口算:

  70×30

  45×100

  ×10

  ×1000

  5×10

  ×100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板书小数乘整数1

  元35角

  ×3×3

  10.5元105角

  例2

  0.72扩大到它的100倍72

  ×5×5

  3.60360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后反思:

  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习。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我们解答过许多应用题,有一步计算的、也有两步计算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并归纳出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检验的方法.

  教师板书:应用题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1.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意?如何分析数量关系?

  (3)怎样分步列式?怎样列综合算式?

  (4)怎样验证是否正确?

  2.汇报讨论结果

  (1)课件演示:一般应用题1(出示摘录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及线段图)

  (2)提问:要求剩下的平均每天做多少套,要先求出什么?后3天做了多少套怎么求呢?已经做的套数怎么求?

  (3)学生列式

  分步:755=375(套)

  660-375=285(套)

  2853=95(套)

  综合:(660-755)3

  =(660-375)3

  = 2853

  = 95(套)

  (4)教师小结检验过程.

  方法一:按照原来的题意,依次检验每一步列式和计算是不是对.

  方法二:把最后结果当做已知数,按照题意倒着一步一步地计算,看结果是不是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

  3.规纳概括

  (1)课件演示:一般应用题2

  (2)教师提问:这四步你感觉你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哪一步上?哪一步最重要?

  (3)小结:解答应用题时,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题意上,因为解题思路是根据题意确定的.第二步是最重要的,它决定着思路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一)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级来浇,浇了5天.五年级每天浇多少棵?

  (二)李小胜拿3.2元钱买文具,买了4支铅笔,每支0.6元.剩下的钱买图画纸,每张0.2元,可以买几张?

  (三)新丰农具厂赶制540件农具,前10天平均每天制32件,余下的要在5天完成,平均每天要制多少件?

  (四)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装订完?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出示不同算法,请同学讨论是否正确.

  四、质疑调节

  1.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审题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检验呢?解答应用题为什么要检验?(讨论)

  五、课后作业

  (一)学校买来280千克大米,计划吃7天,实际每天比计划少吃5千克,这批大米实际吃了多少天?

  (二)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大车从甲地到乙地计划行6小时,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行10千米,实际几小时到达?

  (三)装订小组计划装订一批书,每小时装订180本,10小时可以装订完.如果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装订20本,几小时可以装订完?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通过题目设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求平均数的意义及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教具:电脑软件、投影片。

  学具:判断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①小明有12本书,小军有20本书,小明和小军平均每人有几本书?

  ②五(3)班做好事28件,五(4)班做好事36件,平均每个班做好事多少件?③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

  由学生自己解答(列式计算)针对第③题提问:

  ①说出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②求平均数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③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板书:投中总个数÷组数。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 1:

  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10人,共投中28个;第二组11人,共投中33个;第三组9人,共投中23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读题后,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投影片)

  ①例1和准备题③比较,题目有什么异同?(从条件和问题两方面考虑。)②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板书:投中总个数÷全班总人数。

  教师: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题目中给了吗?怎么办?

  ②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知道之后,怎样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尝试自己列式,然后讨论订正。

  板书: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8+33+23=84(个)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10+11+9=30(人)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84÷30=2.8(个)

  教师:综合算式怎样列?(学生试列式,再讨论订正。)

  板书:(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教师:对比例1和准备题③你能发现解答方法有什么异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的情况?

  2.出示例2:(投影片)

  下表是五年级二班3个组投中篮球情况统计表。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教师:例2和例1比较,有什么异同?

  明确:例1和例2的问题一样,但已知条件不同。

  教师: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要知道什么条件?(学生试做,然后说出自己的列式和思路,充分讨论,如果有不同意见互相交换,最后弄清怎样是对的。)

  板书: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5×12+3×11+3.2×10=95(个)

  由学生完成。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________个。

  教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板书:(2.5×12+3×11+3.2×10)÷(12+11+10)。

  讨论:对比例2和例1有什么不同?解答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教师:求平均数时,有时不能除尽,这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取近似值。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小亮读一本书,前4天平均每天看6.25页,后3天平均每天看8页。小亮这一星期平均每天看多少页?(先说思路,再列式计算。)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小李加工一批零件,前2时加工28个,后3时加工36个,平均每时加工多少个?

  [ ]

  A.(28+36)÷(3+2);

  B.(28 × 2+36 × 3)÷(3+2);

  C.(28+36)÷2。

  ②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5时平均每时行60千米,后3时平均每时行56千米,这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

  [ ]

  A.(60+56)÷(5+3);

  B.(60+56)÷2;

  C.(60×5+56×3)÷(5+3)。

  (四)课堂总结(学生总结)

  教师:解答求平均数应用题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明确问题求的是什么平均数;

  ②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五)布置作业 课本P15:1,2,3,4,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较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巩固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其中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难点。通过准备题与例1的对比突出重点,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让学生充分讨论、尝试例2,培养学生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从而突破了难点。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例1,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理解,共分3层。

  第一层:由准备题与例1对比,找出异同点;

  第二层:由问题出发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层:列出分步和综合算式。

  第二部分:教学例2,强调根据题意确定算法,可分3层。

  第一层:出示例2,审题找出与例1的异同点;

  第二层:分组讨论解题方法;

  第三层:列出分步、综合算式。

  第三部分:对比例1、例2,找出异同点,从而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解题方法的理解。

  板书设计(略)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面、棱、顶点之间的关系,建立空间想象。

  教学准备:

  每生准备一个长方体,长方体框架;师准备教学道具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图形了,大家回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现在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最简单的图形,请你们快速说出它们的名字。

  (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点,一条直线)

  生:点、线

  师:我的这个点和线都画在一个什么上?

  生:黑板、面

  师:对,都画在一个面上。现在请你们拿出身边的长方体,找一找长方体中的点、线、面。

  师生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

  二、新授

  师:长方体中的线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棱”,长方体中的点也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顶点”。

  师:我们现在初步了解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如果大家想更多的了解长方体,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师:大家提出的既有关于面、棱、顶点数量的问题,又有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问题。下面就请大家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课件中给出的这些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以下问题:

  面1、长方体有几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棱1、长方体有几条棱?

  2、哪些棱长度相等?

  顶点1、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棱是怎么形成的?顶点是怎么形成的?

  师:我们先来解决一个最简单的问题,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生:8个

  师:怎样有序地数?

  生:可以先依次数上面的四个,再依次数下面的四个。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呢?

  生:6个

  师:谁能有次序地数出这些面?

  师:谁能用具体的方位名词有次序地数出来?

  师:长方体有6个面,依次是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

  师:还可以怎么数?

  师: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观察物体,现在试着从一个角度观察我手中的长方体,你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生:3个

  师:这三个面的对面都看不到,所以用3乘2就是总数。用这样的方法也能数出长方体的面数。

  师: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有的长方体中也有正方形。

  师: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师:长方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生: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上面和下面

  师:你们说的前与后,左与右,上与下都是相对的关系,所以简单说就是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生:我们是看出来的。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有看错人的时候,所以用眼睛看出来的不一定正确,你们有什么方法能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吗?

  生:可以把长方体拆开,拿相对的面对比,如果完全重合,就说明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师:你的方法真棒,那我们就一起来操作和证明一下。

  师:相对的两个面放在一起完全重合了,说明大家的结论是正确的。

  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完全相同?完全相同的两个面,它们的面积相等,周长相等,长相等,宽也相等。

  师:关于长方体的棱,你们知道有几条吗?

  生:12条

  师:谁能有次序地、不重不漏地数出来?

  请学生来数

  师:刚刚那位同学的数法我再来展示一下,同学们仔细观察,他是分成几组来数的?每组有几条?

  生:三组,每组有4条。

  师:为什么要这样数?

  生:因为每一组中的棱长度是相等的。

  师:哪些位置的棱长度相等呢?

  生:位置相对的棱

  师:我们用尺子量一量是否相等。

  师:确实,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

  师展示长方体框架:假如这个框架中缺少了一条棱,你能想象出缺的这条棱的样子吗?为什么?

  生:因为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可以通过相对的棱想象缺的那条棱的样子。

  师:如果在一组相对的棱中去掉三根,剩一根,你能想象出去完整的长方体的样子吗?为什么?

  生:能,可以通过剩下的那根,想象出跟它相对的其他三条棱的样子。

  师:按这样的道理,我们在每一组棱中都去掉三根,依然可以想象出完整的长方体的样子。我来试试去掉这些棱后,会是什么样子。

  生:只剩下三根棱。

  师:这三根棱有什么特殊?

  生:它们相交于一个顶点。

  师:对。这是三条非常特殊的棱,我们把它们分别称作长方体的“长”“宽”“高”。也就是说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在一个长方体中,我们通常把竖着的这条棱叫做“高”,正对着我们的棱叫做“长”,“长”旁边的那条是“宽”。大家来指一指我手中的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体会同一个长方体因摆放位置不同而引起的长宽高的变化。

  师:根据相对的棱相等,所以“长”对面的棱也是“长”,“宽”对面的棱也是“宽”,“高”对面的棱也是“高”,由此可知,长方体有4条长,4条宽,4条高。共计12条。

  师:如果让大家利用小木棒来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思考一下需要几组木棒,共几根?在下面给出的木棒中你可以如何搭配来组建长方体,它们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出示例题:

  四根8厘米,八根3厘米,四根6厘米,两根5厘米。

  生1:长8,宽3,高6

  生2:长8,宽3,高3

  生3:长6,宽3,高3

  师:生2和生3搭建的长方体都是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想象一下,把长缩短到3厘米,这个长方体会变成什么样子?

  生:变成了正方体

  师:对,变成了长、宽、高都是3厘米的正方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是正方体,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师:关于面、棱、顶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棱和面有什么关系?棱和顶点有什么关系?

  生:两个面相交的位置是棱,两条棱相交的位置是顶点。

  巩固练习

  书上例题1、2

  小结

  作业布置

  练习册《长方体的认识》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找次品的操作活动和分析、归纳的理性思考,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把待测物品平均分3组。

  2、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让学生体会用缩小范围逐步逼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和口头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学生比较喜爱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

  教学难点:

  理解并认可最佳策略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看视频,谈感受。

  播放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视频。看后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信息?你有什么感受?

  2、发现次品。

  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产品与合格产品不一样。有的是外观瑕疵,有的是成分不过关,还有的是产品的质量与正常的不同……我们把这些不合格的产品称为“次品”。(板书:次品。)你身边有哪些次品?和同学交流。

  今天我们要找的次品的就是外观一样,质量不同,或轻一些、重一些的次品。(板书:找)

  活动2【讲授】初步感知、寻找方法

  1、出示例题。

  有81瓶木糖醇,其中有一瓶少了10片,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呢?

  数一数,掂一掂,摇一摇等方法,选择最优化的方法,用天平。

  2、天平的原理。

  如果两端重量相等,天平就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下沉,轻的一端上扬。

  3、华罗庚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自由猜测称的次数。

  师:同学们猜的结果不一样,可能是数量太大了。数学中有种方法叫做“化繁为简”,这正和华罗庚思想不谋而合,让我们从数量较小的来研究吧!

  活动3【活动】自主探究、方法多样

  1.研究2瓶

  师: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需要几次可以找出次品呢?板书做好记录:2次(1,1)

  2.讨论3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找出来呢?生叙述称球的过程。板书记录:3(1,1,1)

  注重天平一共有3个空间可以利用,这样节省次数。 生将探究结果填入导学案中。

  3.研究4-8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2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的可以是几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手中的小圆片动手操作,并记录在导学案中。

  课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1)把待测物品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2)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

  4.重点汇报8瓶的设计方案。

  (1)师引导学生:比较3、4种分法,并展开讨论:想想为什么方法3的次数是最少的?你觉得它会和什么有关系呢?

  (2)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的次品时,把待测的物品平均分成3份是最好的。板书:把待测物品分3份。

  (3)师:比较1、2、3种分法,讨论为什么同样分3份,为什么第3种方法只用了2次哪?

  (4)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中的次品时,只要把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果不能平均分成3份,就尽量平均分成3份。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板书: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

  5.研究9瓶

  学生根据总结的方法直接说出次数,小组验证。

  活动4【练习】拓展提高,优化方案

  1.运用掌握的方法找方法:12瓶、15瓶、24瓶需要几次能找到次品?

  2.举一反三: 从26瓶木糖醇中,找到一个次品,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出次品?在导学案上完成。

  3.发散思维:有2187瓶矿泉水,其中2186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12-13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08-25

小学数学教案08-22

小学数学教案06-12

小学数学教案08-24

小学数学教案08-27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6-17

《容积》小学五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6-29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