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商不变的性质。会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
2、经历提出猜测,验证猜测,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发展学生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知识的发现与应用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探究发现并应用商不变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齐天大圣孙悟空有一项很厉害的变化本领,叫 ?(变)但他不管怎么变,他还是?(不变)数学中也有许多变与不变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知道?
2、故事感悟
花果山上有许多小猴子,其中有一只叫桃桃,特别爱吃桃子,一次孙悟空分桃子,分给桃子6只,要他平均3天吃完。可桃桃觉得分到的桃子太少了,就对孙悟空说:“大王,你分给我的桃子太少了,能不能多给一些?”孙悟空想:桃桃真贪吃,我得治治他,孙悟空眼睛一转说:“好吧!那我就给你12只桃子,但要分6天吃完,你同意吗?”桃桃还觉得太少,又说“再多点,再多点。”孙悟空马上说:“那就给你36只桃子,但要分18天吃完,怎么样?”桃桃一听能拿到这么多的桃子,便高高兴兴地走了。这时孙悟空却哈哈大笑。
孙悟空在笑谁?
板书:6÷3=2(只)
12÷6=2(只)
36÷18=2(只)
3、你想知道孙悟空的话中间包含了怎样的知识吗?
4、观察算式。这里面有没有包含着变与不变的知识呢?(商不变,被除数除数同时在变 )
二、猜测、探究
1、观察讨论,商不变的原因是什么?(小组讨论)
2、交流并板书:1、扩大相同的倍数2、缩小相同的倍数3、加上相同的数4、减去相同的数。
3、出示作业纸,同桌合作探究
4、交流汇报:猜测1、2是正确的,3、4是错误的。
用自己的话说说商不变的原因。(板书)
(随便写一个算式验证)同时乘以或除以时,哪个数不能选择?(0除外)
5、我们一起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1)书上为什么加上了“在除法里”?
(2)书上给这条规律起了什么名字?(完善课题)
(3)你认为这条规律中哪几个字是最关键的?
6、尝试
1、判断 350÷50=(350÷10)÷(50÷10) ( )
75÷25=(75×4)÷(25×4) ( )
900÷18=(900÷9)÷18 ( )
480÷120=(480×3)÷(120×3) ( )
180÷15=(180÷3)÷(15÷5) ( )
56×8=(56÷4)×(8÷4) ( )
2、填一填
÷40=(×4)÷(40×□)
=(○□)÷(40÷5)
=(×7)÷(□○□)
=□÷80
=□÷□
三、应用
1、示24000÷6000,你有什么新想法?(竖式上怎么表示?)(板书)
100个0 100个0
2、与计算机比速度:36000…000÷6000…000=
3、赛一赛
4800÷600○48÷6 35000÷5000
700÷90000 4500÷50
4、挑战
0÷125
四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什么知识?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住新房”练习题
教学目标:
1、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2、能运用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估算与交流的过程。
教学重点: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的算理。2、2、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竖式的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
教学设计流程:
一、回顾复习,引入新课
1、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一般乘法,都学习了哪些计算方法?生认真思考,互相交流。
2、出示练习题,学生做集体订正。
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乘法
1、继续以14×12例,
生:12看成10+2,14×110=140,14×2=28,140+28=168
2、肯定并表扬学生的计算。
3、请学生在黑板上演示乘法的竖式计算,生板演。
4、肯定该生的板演。
5、师总结:在竖式计算时,一定要注意数位对齐;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大家还有其他的写法吗?
6、老师请生讲述自己的思想,为什么少了一个0。
生:用个位2去乘14,得数的末尾与乘数个位数对齐,再用12的十位上的1去乘14得140。
7、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三、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乘法的含义,进一步明确乘法与加法的内在联系。
2. 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初步了解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发现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
3. 在游戏中熟练掌握乘法口诀,提高口算正确率和速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你们以前去过游乐园吗?(去过)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特殊的游乐园数学游乐园玩一玩,想去吗?(想)我们出发吧!(放《郊游》歌,学生跟唱)
[设计意图:以去游乐园游玩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把学习知识看作一种其乐融融的享受。]
二、 巧设游戏,启迪思维
1. 整理乘法口诀表。
谈话:哎呀,要想进游乐园,必须找出乘法口诀表排列的规律,并能背出来,游乐园的门才会自动打开。(出示乘法口诀表)瞧,这张口诀表还没填完整呢,你会把它填完整吗?
(1) 学生自由填,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 出示完整的乘法口诀表,集体校对。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整理乘法口诀表的活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寻找乘法口诀表中的规律。
提问:请小朋友横着读一读乘法口诀,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读口诀,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
学生发现的.规律可能有:① 第一行有个1,第二行的每一句都有一个2,第三行② 每一行的第一个数按从小到大排列,第二个数相同。③ 第一行的口诀有一句,第二行有二句第几行就有几句口诀。
小结:横着看,口诀的排列与我们学习时的顺序一样,第一行是1的乘法口诀,第二行是2的乘法口诀第6行是6的乘法口诀。
3. 练习背乘法口诀表。
让学生横着把口诀读一读,看谁最先把1~6的乘法口诀背出来。
反馈:指名背,全班齐背。
谈话:刚才我们横着看口诀表,小朋友从口诀表中发现了很多规律,还能熟练地背出乘法口诀。我们再来竖着看口诀,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读口诀,交流发现的规律。
学生发现的规律可能有:① 第一竖排的第一个数是1,第二竖排的第一个数是2 ② 每一竖排的第二个数按从小到大排列。③ 第一竖排的口诀有六句,第二竖排有五句
小结:竖着看,每一竖排中口诀的第一个数相同,第二个数从小到大排列,也就是1个几在第一竖排,2个几在第二竖排
让学生竖着背口诀,指名背后全班齐背。
谈话:小朋友很了不起,不但能横着背1~6的乘法口诀,还能竖着背。老师还会一种背法,你想试试吗?
教师介绍并示范拐弯背的方法,学生试背。
提问:你发现每一组口诀间有什么联系吗?
小结:拐弯背就是先横着背,再竖着背。如,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都是与2有关的口诀,也就是2和1,2和2,2和3相乘的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都是与3有关的口诀,也就是3和1,3和2,3和3,3和4相乘的口诀。
学生自由读,指名试着拐弯背。
谈话: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背就怎样背。
学生自由背乘法口诀,指名背。
谈话:刚才小朋友找出了乘法口诀表排列的规律,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1~6的口诀背出来。不知不觉,游乐园的门已经打开,让我们进去玩玩吧。
三、 分层练习,深化理解
1. 欢乐对对碰(复习第3题)。
谈话:欢乐对对碰开始了。规则是:一个小朋友拿出一张口诀卡片,另一个小朋友说乘法算式,如果他说对了,就说对对,两人拍手合说碰碰碰,不对就重说。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卡片,我们一起来做这个游戏。
2. 踩石头过河(复习第4题)。
谈话:游乐园里有一条小河,河里的石头上写着一些算式。把上面的题目都做对,就能踩着石头过河;如果不能做对,就会掉入河中。
同桌比赛,看谁能顺利过河。
集体交流,了解全班练习的正确率,及时指导。
3. 踩气球(复习第5题)。
课件出示气球图。
谈话:这里有好多气球,每个气球上都有一个算式。小朋友们独立完成口算,把结果填在书上。
组织交流,开火车踩气球(报得数),对了全班击一次掌(表示气球踩破了)。
4. 摘星星(复习第1题)。
谈话:刚才小朋友们表现这么棒,数学乐园的智慧姐姐给大家送来了许多智慧星。出示第(1)小题。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了什么?你会用学过的方法算一算这里一共有多少颗智慧星吗?
指名列式计算,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谈话:小朋友可真聪明!智慧姐姐这里还有一道题,敢挑战吗?
出示第(2)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算式的含义。
[设计意图:复习教学除了整理相关知识以外,还要进行系统的练习。上面的练习教学力求活而有效。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胜心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学习,使知识巩固与愉快的情绪体验交织在一起,努力提高练习的效率。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复习题,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着眼于帮助学生进一步背诵乘法口诀,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保证练习的实效。]
四、 总结全课,课后延伸
谈话: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们就要离开游乐园了,今天你们学得开心吗?在离开之前,你能说说今天的收获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设计说明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人民币,所以对人民币并不陌生。在教学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让学生尝试把人民币进行分类,在这一过程中明确人民币可以分为纸币和硬币两种,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然后根据教材提供的关系图,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兑换。
2.在教学时,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意识到人民币的作用,并进行爱护人民币就是爱护我们国家的教育,让学生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从小养成存款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1元及1元以下面值的人民币(教材使用)
学生准备 1元及1元以下面值的人民币若干(教材使用)
教学过程
⊙出示情境,导入新课
1.铺垫。
课件出示教材52页4幅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说说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购买文具、买票、买报纸和存零钱)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都用到了什么?(人民币)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都要用到人民币。人民币是我们国家的象征,爱护人民币也就是爱护我们的国家。同时我们也要合理使用人民币,养成存钱的好习惯。
2.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看看它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主题图,列举出使用人民币的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人民币在商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对学生进行理财教育,让学生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
⊙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
(课件出示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包括纸币和硬币)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人民币,你们能认出几种?是怎样识别的?
学生说出这些人民币的名称和识别的依据。
(根据人民币上的数字、汉字、颜色、图案等可以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2.对人民币进行分类,深化认识。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几种面值的人民币,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能否对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分类,汇报交流。
预设
生1:按质地分,可以分为硬币和纸币两种。
生2:元的是一类,角的是一类,分的是一类。
生3:还可以按上面写的年份分类。
……
学生汇报完毕后教师小结:用纸张做的钱币叫做纸币,用金属做的钱币叫做硬币。(板书:纸币、硬币)按照人民币的单位分类可以把钱币分为三类,即分别以元、角、分为单位的人民币。(板书:元、角、分)同一种面值的纸币和硬币是等值的,如1元纸币和1元硬币是等值的,1角和5角的纸币和硬币也是如此。
3.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1)认识元和角之间的进率。
师:同学们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老师要和同学们做一个“换钱”的游戏。
师(出示一张5角纸币):如果你用1角纸币来换老师的5角纸币,你应该用几张?(5张)
师(出示一张1元纸币):如果你用1角硬币来换老师的1元纸币,你应该给老师几枚1角硬币?(板书:1元=10角)
师:还是换老师的1元纸币,请你选任意面值的人民币来换,并分别摆一摆,看用几张纸币或几枚硬币。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摆出几种情况之后,教师小结:不管用哪种面值的人民币来换,所换的人民币的总数都是10角,也就是1元。(出示教材例2中的左图)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体验与参与,使学生感知自然数序数的含义,知道自然数除了可用来表示事物有多少外,还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乐趣和自信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及相关练习。
教具学具:
主题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设计:
教学第18页购票图
创设动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
1、师:暑假快要结束了,一个人在乡下姥姥家玩的聪聪就要读一年级了,为了不耽误爸爸、妈妈的工作,聪聪决定一个人从乡下乘车回家,不让大人接送,于是他一个人来到车站买票上车
[将数学与生活情境紧密联系,让初入学的小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学习产生亲切感。]
a.教师演示买票课件。
b.学生观察画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一共有多少个?
如果以红衣服排第一,再说一说谁排第二,小聪聪后面的解放军叔叔排第几,最后一位叔叔排第几?
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处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指导。
c.各小组抽代表汇报交流。
d.师:看到聪聪一个人排队买票的情境,同学们除了知道一共有5个人在排队买票,以及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外,你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
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去做,在外出的时候,要养成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充分利用教材的可教育资源,适时对学生进行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易于接受。]
2、动画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买好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
a.教师提问:这时有几个有在买票?谁排第一?小聪聪排第几?聪聪后面的两位叔叔呢?让学生再一次在具体环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同样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22~24页例4,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五第1题。
教学目标
1.历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情境中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发现运算律培养探索、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理解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对乘法分配律进行正向和逆向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出示例4。
(1)出示问题情景,解决问题。
你从情景图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养鸡场共有多少只鸡?"该怎样列式计算?(学生口答信息,然后独立列式计算)
全班汇报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师板书:
(50+30)×75 50×75+30×75
=80×75 =3750+2250
=6000(只) =6000(只)
(2)比较两种解法,发现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举出生活中的类似例子。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 (50+30)×75=50×75+30×75
(3)在计算中比较并发现乘法分配律。
算一算,比一比。
(3+2)×35=3×35+2×35= 3×(4+6)=3×4+3×6=
(13+12)×4=13×4+12×4=
比较每排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每排的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吗?
学生独立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板书:
(3+2)×35=3×35+2×35 3×(4+6)=3×4+3×6
(13+12)×4=13×4+12×4
教师:谁还能举出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学生举例)
教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几组算式所反映的规律?(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将两个积相加,这叫乘法分配律。
(4)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用怎样的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呢?
(学生独立写出,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整理并板书:(a+b)×c=a×c+b×c 或a×c+b×c=(a+b)×c
二、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对有困难的也可先在小组中议一议。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能说明乘法分配律吗?
2?课堂活动第2题:先让学生讨论,找出错误的原因,再汇报,最后让学生改正。
4?练习五中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运用的是什么运算律?
先做,再议一议,最后与全班同学交流。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都有些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了一些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并结合活动渗透了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并且明确要比较物体的重量,不能光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另一方面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休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情分析: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准备测量工具,对质量单位的感受,不只限于对千克的感受也可以是克。在活动形式上,除了参考教材上提供的内容外,还可以从本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设计理念:
1、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
2、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3、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自感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多次实践又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体重计、台秤或弹簧秤、天平、两袋盐等物品。
学具准备:
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两位跑得快的同学到台前做“背人跑步比赛”的游戏(被背的两人轻重对比明显)。让大家估计谁最有可能赢?为什么?
小结: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相互说一说。
3、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出课题。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一)称学生的体重
1、师:要想知道某个人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呢?
2、让学生观察带来的体重计,观察一下,上面有什么?怎么称物体的质量呢?想好了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随机介绍kg是千克的表示符号。
3、让一组学生轮流站在体重计上,秤出每一位同学的体重,并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记录下每位同学的体重。
4、让每一个学生统计出不同的重量的同学分别有几种,统计时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统计,如用“正”字来表示,或用其他方法来表示。
5、让每一位同学背一背、抱一抱不同质量的同学,感受一下不24千克、32千克分别有多重。
6、全班交流,把每组统计的情况合在一起,成为全班同学体重的统计表,再让学生提出一些加、减法的数学问题,进行加、减法口算练习。
(二)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称一称。把自己小组带来的两袋盐放在台秤或弹簧秤上称一称。
学生生观察秤的指针指向几,老师指出1千克就是两袋盐的质量。
2、掂一掂。再把刚才称的盐放在手中掂一掂,边掂边用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并说说掂1千克的感觉。
3、估一估,你们再掂一掂身边的其它物体,能找出哪些东西重1千克吗?估计后再把这些物体放在秤上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
4、猜一猜。师拿出1袋棉花和1袋铁钉,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说明理由,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以实践来证实,请2名学生分别称一称。
5、质疑:这2袋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到物体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6、小结:刚才我们大家通过各种学习手段,感受了1千克物体的质量有多重,可我们看像这些(举起一枚硬币,指着衣服上的钮扣和学生带来的鸡蛋,以及文具盒中的笔、橡皮等),比较轻的物品怎么知道它们的质量呢?
(三)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天平称一称带来的硬币以及文具盒中的文具吧,先看老师称几根粉笔的做法。教师边称边介绍克的表示符号“g”。
2、学生小组进行操作,称硬币、鸡蛋和铅笔、橡皮等物品。
3、交流汇报。
4、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议一议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三、全课总结
看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除了用称的方法,还可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到商店看1千克的物体或买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2、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合集7篇】相关文章: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合集五篇05-28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合集八篇05-23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合集六篇05-21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6篇05-28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5篇05-28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3篇05-26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四篇05-15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4篇05-11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5-11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9篇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