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化学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化学说课稿1
一、对教材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立
1、教学内容: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第五章第四节《化学键》第一课时包括:
①化学键,
②离子键,
③共价键,
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习提供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学生首先要知道化学键的概念。学习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习氮族元素、镁铝等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内容——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习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形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习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考虑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能力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4、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条件;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2)能力目标:对立统一论思想:阴、阳离子构成了离子化合物中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通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难点: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确立依据:化学键存在于微观结构中,我们无法进行观察,只能通过CAI演示,使学生去了解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这在高考试题中也属于重点,所以很有必要去突破这部分内容。
三、教材处理
内容调整:这节课先讲解化学键相关的知识,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内容放到下一课时去学习。
四、教学方法
3W教学法(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样做)。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引入:请学生回忆钠和氯气反应、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实验现象。接着播放上述两个实验的录象,让学生加深实验现象。过渡,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反应的微观实质是什么?引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新课教学:
(1)、离子键:演示Na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再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离子键结合?在周期表中处于什么位置?
(2)、共价键:通过演示H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其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同样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共价键结合?根据原子吸引电子能力不同共价键分为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
(3)、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从概念、成键粒子、粒子间作用、形成条件等方面去比较二者。
(4)化学键:由演示甲烷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出化学键的概念。强调:存在与分子内或晶体内,分子间不存在;必须是相邻的原子或阴、阳离子间。
(5)、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通过对NaCl、HCl形成的讨论,得出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及反应条件和反应热的原因。
六、课堂小结:
离子键、共价键、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七、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一,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初中化学说课稿2
一、说教学总体设计理念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同学们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二、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A.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B.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于通过实验得出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3、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
疑点: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
三、说教法
1.引导探究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中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当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引导探究法能很好的体现《标准》中的思想,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其模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联系生活。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既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将探究的方案,讨论的情景提前准备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
四、说学情
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往往因地、因校、因师生条件不同而异。我校是湖南省高级示范性中学,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实验的动手能力强,讨论的思维活跃。同学们非常适应和喜欢教师通过引导探究法传授新知识。
我校学生对课外知识有浓厚兴趣,我将教材的内容略为拓展,增加了火灾自救常识。使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相互渗透。真正做到化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上完这节课后,我们学校还组织过学生进行火灾逃生的演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一门逃生的技能,而且加深了大家的`防火意识。这次活动还在我省电视台新闻中报道,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好评。
五、说学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出灭火的原理,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自主学习法:对于较简单的内容,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自主学习。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六、说教学程序设计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燃烧,燃尽了茹毛饮血的历史;燃烧,点燃了现代社会的辉煌。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燃烧。请同学们谈谈生活中那些地方有燃烧的现象。
2.演示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
[生] 回答提出的问题
[师] 演示小魔术,设问“为什么手帕烧不坏”。导入对燃烧条件的探究。
从生活中发现化学,体会到化学无处不在;从小魔术引入课题,体会到化学的神奇。很好的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
燃烧条件的探究
1.探究实验
步骤一:如下图
步骤二:将薄铜片上的红磷与小石头分别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2.根据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三者必须同时满足。
3.引导得出着火点的定义
[生] 1.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按照投影的步骤完成“燃烧的条件”实验。
2.根据实验现象一起讨论燃烧的条件。
[师] 积极参与到同学们的实验探究中,指导同学们安全、正确的完成实验。引导同学们得出正确的结论。提示步骤1能得说明什么。步骤2又能得说明什么。两者相结合得出正确的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生] 八分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的结果,大家一起评出最佳的结果。
[师] 鼓励同学们的积极的动手和思考问题。提出探究时出现的小问题。避免再犯。
[生] 根据燃烧的条件,思考小魔术中的手帕为什么烧不坏。
[师] 小魔术大解密
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活动中体验,在尝试中感悟,从而激发了同学们对探究的热情。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使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探究内容在教材的演示实验中略有改进。增加了对不可燃物的探究。更加有利于同学们得出燃烧的条件。
根据所学的内容,解释魔术的奥秘,同学们初尝掌握新知识的喜悦。
燃烧的条件的应用
1.演示实验“白磷在水中燃烧”。装置如下图:
2.有关煤炉的讨论
(1)如果不继续往炉子里添柴火,炉火还能继续燃烧么?为什么?
(2)如果把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么?为什么?
(3)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柴夹出来,柴还能继续燃烧么?为什么?
3.利用燃烧的条件,思考怎样燃烧会更旺呢?可举出具体的实例。
[师] 了解了燃烧的条件后,思考怎样能使刚才实验中水里的白磷燃烧呢?
[生]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师] 演示实验“白磷在水下燃烧”。
[生] 根据燃烧的条件讨论后回答第2题和第三题。
1.改进演示实验优点:向水中通入氧气,硬纸片不能很好的固定白磷,白磷四处游动,不能和氧气很好的接触。可以用一个螺帽代替硬纸片,白磷能和氧气很好的接触。并且能清楚的观察到燃烧的现象。
2.从化学走向生活。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3.在新知识的运用中形成发展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同学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的探究
1.实验探究
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燃着的蜡烛熄灭。并思考为什么该方法有效。
2.根据实验探究得出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者任满足其一。
[师] 燃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但控制不当将演变成无情的火灾。同学们例举生活中的燃烧时,有人就提到了火灾。
[多媒体展示] 衡阳11.3特大火灾。有20名消防队员壮烈牺牲,11名消防队员光荣负伤,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消防官兵扑救火灾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师] 我们应掌握有效的灭火方式,将火灾的损失降到最低。灭火的方法有哪些,其原理是什么?
[生]1.分为六个探究小组进行实验探究。
2.完成教师所给的表格
[师] 积极参与到同学们的实验探究中,发现他们的问题,给予适当的提示,让整个探究过程顺利进行。
[生] 8分钟后,派一个代表交流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和完善。
[师] 鼓励各组的实验方法。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灭火原理。
以衡阳特大火灾过渡到燃烧有利还有弊。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
给定实验目的,请同学们自主设计实验。开放式的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
分组合作,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培养了大家的默契,为以后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的应用
1.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形应该怎样灭火,其原理是什么?
(1)炒菜的锅起火了;
(2)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
(3)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起火;
(4)邻居吸烟,不慎引燃被子发生火灾;
(5)森林在打雷闪电时起火。
2.油田起火,采用降低其着火点的方法将其熄灭是否可行。为什么?(本课疑点)
3.了解几种常见的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灭火范围(见教材127页)。分组做“人人都当消防员”的实验。
[生] 根据灭火的原理完成第一题、第二题。
[师] “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是本节课的疑点。可将着火点比喻成铁、铜等物质的密度。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固有的物理性质,不能随便降低。
[生]1.自学了解几种常见的灭火器
2.分组做简易灭火器灭火的实验(如图),人人都当消防员。
1.将理论用于实际,巩固灭火的原理。情感上认识火灾是可以控制的,掌握有效的灭火方法能防止发生火灾。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2.以提问的形式提出本节课的疑点。形象的比喻使同学们更容易接受着火点不能降低。
3.根据教材步骤,自主完成灭火实验。学生感到学有所用的喜悦。
掌握易燃易爆安全知识
1.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师] 火灾无情,灭火不如防火。
[生] 1.了解爆炸威力后,积极主动的自学“易燃易爆安全知识”。
2.认识图7-12的图标表含义
3.联系生活,思考应当在哪些地方张贴这些图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更关心生活,关注消防安全。
火灾自救常识
看影片学习“遇到火灾如何自救”
[生] 认真看影片。遇到火灾,学会自救。
学会一门自救常识,激发同学们对化学学习的热情。
总结
总结本课的重点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生] 一起回顾两个重点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总结本课的重点。同学对本课的重点由短时记忆过渡到有效的长时记忆。
作业
电影院、学校、幼儿园、网吧等地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场所,一旦发生火灾损失惨重,请任选一地,根据其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或考察该场所的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要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
初中化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第一部分内容:中和反应。是在学生学习常见的酸和碱的一些性子后,又把酸和碱的反响单独列为一节,这就阐明白:一是评释中和反响的重要性,二是由酸碱中和反响的产品引出盐,切合由浅到深的了解纪律。课本通过学生的运动与探究引入中和反响,尔后又通过交换与讨论的方法了解中和反响在一样寻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亲昵了化学讲义知识与天然生活的接洽,同时又富厚了学生的将来生活。
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教材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有: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②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②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加工处理
③会用观察的方法辨析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实际问题的意识
②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难点是: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
二、说学情:
我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习过程中,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灌输,希望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才华的机会,因此,喜欢教师通过引导探究法传授知识。
三、说教法:
一位教育家说过:"科学知识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去掌握它们;一个好的老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而不是奉送真理。"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为此,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本校的学生情况,我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其模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联系生活。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视野,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这样,不但使学生始终处干主动的学习状态中,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四、说学法:
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依据本课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从以下方法进行学习:1、实验探究法。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3、自主学习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
同学们想看魔术吗(激起学生的兴趣),接着教师播放课件:
①向盛有无色溶液的烧杯中,滴入几滴无色的溶液,烧杯溶液变红。
②再向变红溶液烧杯中滴入无色溶液,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当烧杯溶液刚好变成无色时停止。
惊奇的颜色变化,会引起学生发出疑问;有了这"奇""疑"的问题情境,我就自然地提出了:你们想知道这个奥妙吗要想揭开这个谜,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第三节酸和碱反应——中和反应。
2、引导实验,自主探究
前面同学们已学过酸、碱各自具有一些化学性质,那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用事实说话,请同学们进行活动与探究(P193)。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3、归纳总结
①氢氧化钠是碱,其溶液能使酚酞溶液显示红色,随着盐酸的加入红色逐渐消失变成无色,所以此时的溶液不是碱性溶液,说明有新的物质生成,进一步说明了酸和碱发生了化学反应。(借助FLASH动画展示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过程),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Ca(OH)2+2HCL=CaCl2+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②课件展示酸与碱的反应方程式,请同学们总结反应的特点,反应都生成了水和另外一种化合物(盐),这类化学反应叫中和反应。
4、联系生活:
理解了中和反应的概念,下面我们看几则资料。
课件展示:(让学生真正理解在人类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化学)
①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根据土壤情况,可以利用中和反应,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利于植物生长。例如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造成酸雨,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变成酸性,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于是人们将适量的熟石灰加入土壤,以中和酸性。
②处理工厂的废水
工厂生产过程中的污水,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例如: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③用于医药
人的胃液里含有适量盐酸,可以帮助消化,但是如果饮食过量时,胃会分泌出大量胃酸,反而造成消化不良。在这情况下,可以遵医嘱服用某些含有碱性物质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
教师引导:这些资料说明了什么(中和反应用途很广)
5、交流与讨论(P194)
6、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和反响,简朴认识了中和反响的原理,会写一些中和反响的化学方程式,并认识了中和反响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7、课外作业:查资料,生活、生产中哪方面用了中和反响。
8、板书计划
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
一、中和反应
1、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碱盐和水的反应
2、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我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要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的讲清楚所有的金属的所有的性质,要有所侧重,其中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这些反应的过程是本节课堂的重点。但是由于学生以前没有看到过钠,更谈不上钠的化学反应了,燃烧后得到的过氧化钠化学式特殊,学生比较难以接受,因此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同时也应该由点到面,能够学会几种金属之间性质的比较具体情况,以及金属的性质和金属原子的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都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所在。
三、教法和学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1 边讲边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了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比如用小刀切钠,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去做呢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是在启发不假,但常常启而不发。当然教师要注意引导。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习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学法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学生在学习铝和氧气反应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又如钠在不同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不比较难以深刻认识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区别。
那么,这种教法和学法如何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呢下面谈谈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堂。其实,书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的意思就是引导学生展开对金属部分的学习,但是不具体。我将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 复习旧知。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 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 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 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与否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后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 课堂小结。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五、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渔"的过程。
初中化学说课稿4
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都是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该课题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丰富生活常识。接下来我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能否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教材,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合乎实际地使用教材,科学合理地组织教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也是说课的首要环节。首先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图片——丰富多彩的食物,结合讨论栏目,引入了六大基本营养素。然后分别介绍了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的存在、构成以及对人体的营养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这几类物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了解合理安排饮食和从体外摄取必需营养物质对人的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是至关重要的。最后,教材在调查与研究栏目中介绍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结合生活对本课题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复习与应用。在学习本课题后。学生会更加关注摄取食物的营养搭配,会有意识地摄取营养均衡的食物。使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结合生活中的食物认识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基本营养素。并且能够准确的说出不同食物中所含有营养素的名称。
2。能够结合一些相关资料认识生物体内酶的作用、吸烟的危害等,能够利用综合、归纳的方式认识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能够结合具体的实例说明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知道上述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及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
由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蛋白质与人体健康
【难点】不同种类食物中富含的营养物质
二、说学情
接下来我将对我所面对的学生进行分析,学情分析也是我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基础。我与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全面客观地认识学生已有的学业情况和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为优化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对于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已经懂得食物及其中的营养成分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也大都听说过蛋白质、蔗糖、脂肪和维生素等名词。在七年级生物课上,学生已初步认识了食物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六大类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并且了解了它们在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初步树立了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的意识。学习本课题时,学生会遇到的难点是了解不同种类食物中富含的营养物质。另外,在学习态度上,学生常表现出不够重视。因此在展开本节课的学习的时候我会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设置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发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说教学方法
结合我对学生的分析、教材的分析,在本节课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小组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目的是能够更多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重点来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将从导入、新授、巩固、小结和作业5个环节来展开。
(一)情境导入
首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早餐吃的什么?其中含有哪些种类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各起什么作用?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方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日常生活实例,从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引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让学生了解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和来源,使学生知道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二)新知探究
1。蛋白质
首先我会提出问题:为什么说人每天都需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为什么说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物质,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蛋白质的基本作用及其在生物体中的存在与分布。接下来我会通过视频展示蛋白质的构成,介绍其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和在营养方面的作用,从而引出人体内重要的蛋白质——血红蛋白。接下来我会出示煤气中毒、香烟烟气等,引导学生认识到:为了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必须注意防止有害物质(如一氧化碳、甲醛等)对人的肌体蛋白的侵害。最后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生物体内的酶的相关知识,认识这种重要的蛋白质。
2。糖类
首先我会请学生谈一谈他们所认识的糖类物质,初步认识糖类的化学构成、存在等。接下来以淀粉为例,我会结合多媒体的方式介绍淀粉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逐步水解为葡萄糖,并在体内消化吸收的简单过程,重点说明糖类的主要功能是为机体提供能量。
有关纤维素、蔗糖、麦芽糖等相关知识我会请学生谈一谈自己认识的,并且结合蔗糖的生产、麦芽糖的生产、麦芽糖制品、蔗糖制品等,认识糖类物质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3。油脂
我采用了阅读指导的方式,直接提出问题:油脂主要起什么作用?哪些物质中含有油脂?请学生阅读教材,我进行总结:油脂是重要的营养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
4。维生素
首先提出问题:你对维生素有哪些了解,并且结合哥伦布航海的小故事初步认识维生素的重要作用。接着请学生阅读教材,认识维生素的重要作用,维生素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等。
(三)巩固提高
我会请学生自主设计早餐的菜单,并且请小组内的同学从营养素的角度进行定性评价,比如“营养丰富”“营养全面”等,接下来我会出示食品的营养成分表,不仅关注有什么营养素,还要关注各种营养素的量,使学生有意识地从定量的角度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
最后我会提出生活常识:为什么发霉的食物不能吃?结合视频介绍黄曲霉素的相关知识,认识到黄曲霉素对人体的危害,体现学科的综合性。
(四)课堂小结
我会请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我也会进行补充。
(五)作业布置
最后布置一个作业,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周的食谱。这一作业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同时也是实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谈一谈我所设计的板书,我所涉及是总分式的板书,展现本节课的重要内容。这样的板书设计逻辑清晰,方便学生进行总结。
初中化学说课稿5
3、2溶液中教参注明是3课时,我们基本上是这样来分配这几块内容的:1、物质的溶解性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2、物质的溶解度;3、物质从溶液中析出及溶液的组成和溶质质量分数。而第二课时物质的溶解度也是这一节的重点和难点,并且课堂教学的容量比较大,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上的流程都很清晰,我的教学方法也不是最灵活。所以借此机会和各位老师交流一下,来突破自己的瓶颈问题。
首先我谈谈自己对教材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有三个主要内容:溶解度的含义,溶解度与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的关系,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即溶解度曲线的知识。后面还有一部分关于利用溶解度计算的内容我们是放在下一课时讲的。这三部分的主体都是溶解度,是学生对溶解认识的一个跨越,是从能溶不能溶到能溶多少的一个由性到量的跨越,我们授课时由浅及深,从溶解度的引入到剖析理解溶解度的含义,而溶解度与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的关系,其实是对溶解度引入的意义的一个巩固,让同学们更清楚“度”的重要性。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是我沿用以前的说法,教材中只是提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2句话。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还通过一个曲线显示气体溶解度受压强影响的情况。以教材的思路看,它提供了简洁的内容和流程,是想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得出一些规律。然而我们知道有些重要的概念性的知识不是我们说一遍或是学生写一遍就能理解的。为了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我们还要加入一些内容来辅助教学主体内容。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含义。
(2)知道并能使用溶解度曲线。
(3)掌握固体、气体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在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于水的过程中,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总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过程中,运用图表的方法。
(3)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绝对和相对的辨证关系。
其实,这一课时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都是重点,对学生来说都是难点,而对考试来说没有什么太难的,基本上就是关于溶解度曲线的运用的题目。然而就教学的延续性来说,这一课时在培养学生的一些能力上有比较大的帮助。如过程与方法的目标(2)在总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的过程中运用图表的方法,其实岂止是溶解度的变化,以后的质量及质量分数的变化、pH的变化等等都可以用图表的方法,所以我们更重在一些分析过程而非结果的运用。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感悟绝对与相对的辩证关系这一条只能说是拉上来的`,我觉得理科的教学也就是国外的科学的教学中有太多的点都能够让学生深刻的感悟到绝对与相对的辩证关系。其实我个人觉得影响事物变化的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而内因是不能或不易改变的,能够改变是外因这一点也是渗透在这一目标中的,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所以没有写出来。
三、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
1、新课导入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溶解性,如何比较几种物质的溶解性。同学们利用上节课内容回答,并举例说明。然后请同学找出方法的不足之处,加以完善,由此引出溶解度这样一个概念来表示物质的溶解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举一反三的过程,完成旧知到新知的过渡。
2、新课讲解
不同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性不同,同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溶解能力也不同。介绍溶解度是衡量溶解能力的尺子。即把大家讨论的各个因素溶入溶解度的概念中。然后剖析各个要点,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溶液(是一个点,代表物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溶解度实质是一定条件下溶质的质量(此处与溶解度本身的含义有一定出入,但是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溶解度)、单位、符号。告诉学生溶解度就是某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是水)里最多能溶解的克数。然后用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如20℃,食盐的溶解度是36g/100g水的含义。提问反之,20℃时,硝酸钾在100g水里溶解了31、6g就达到饱和状态意味着告诉我们20℃硝酸钾的溶解度。巩固练习,将课本77页表格中各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含义说出来,有些同学会漏说温度或是水的质量,或是遗漏单位,同学间加以纠正以巩固溶解度的各个因素。反复练习以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增加练习简单的计算物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如20℃时某物质在50g水中溶解了20g就不能再溶解了,它的溶解度是多少。通过不断的递进的小练习将难点溶解。
提问:我们之前经常提到的某物质可溶于水等,如果两种物质都是可溶于水的,它们的
溶解度是否是一样的呢?通过阅读课本77页最后一段,回答老师的问题。然后请同学们把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用数轴表示,以加深理解。并根据表中数据判断它们各属于什么情况。向学生介绍溶解的绝对性和不溶解的相对性。通过让学生感悟辩证关系的同时纠正我们日常的一些不够规范的说法。
一定温度下,一种物质有一个溶解度的值,那么某种物质在各个温度下的溶解度该如何测得呢?学生讨论发言。化学上也常用一些坐标图表的方法把实验测得的数据显示出来,介绍溶解度曲线,由学生完成78页思考与练习。比较氢氧化钙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比较时指出不同物质比较溶解度应在同温下。通过观察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得出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结合79页图观察一些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完成思考与讨论,并得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规律。再请学生通过看79页图完成一些小练习来体会溶解度曲线的用途:如在溶解度曲线上找到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找到硝酸钾溶解度为110g/100g水时的温度、说出两条曲线交点的含义或是从曲线图上能够读到的信息等。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图表坐标的方法来处理数据,并运用运用图表获取有用信息。
介绍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除了温度还有压强。如何影响用大家熟悉的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雪碧汽水为例讲解。对于气体而言,饱和溶液的判断是有些抽象的,例如河水中氧气的溶解情况,有时我会运用夏天雷雨前鱼儿会跳出水面的例子。这个例子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化学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当然应该还是有个别学生不容易理解,那需要我们额外的讲解。
3、归纳小结
让学生自己说出本节课学到的溶解度的知识的一些要点。
4、巩固练习
通过一些小的题目加强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初中化学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燃料燃烧对环境,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本科结合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说明使用清洁燃料和开发新能源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习本课题教材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小资料核试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本课题,学生可通过亲身体验探究活动来认识化石燃料对空气的污染,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燃料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但是针对于造成污染的原因以及选择燃料的依据,学生能从自己的亲身体验出发,通过实验等方法增强对知识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和理论依据
知识与技能:
了解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形象。
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小资料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可通过亲身体验探究化石燃料对空气的污染,形成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选用燃料的`依据及新能源的优点。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
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以发展,就应引导学生主导参与和体验各种活动,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学习,摆脱以志士为中心的束缚,促进学生转变学生方式,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讨论、进行思考得出结论。
五、教学流程
生活感知:某些燃料燃烧会污染环境;分组实验:酸雨危害模拟实验;观察图片:酸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讨论:1、空气受到污染的原因;2、如何才能减少有害气体对空气的污染;介绍:两种清洁燃料;阅读:有哪些可被利用的清洁能源。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用一问一答问题的形式提出,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2、新课探究
(1)通过小组实验探究酸雨的危害,发扬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在界河图片对酸雨造成的危害产生心灵的震撼,从而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思想,从而对我们的生活环境有清醒地认识。
(2)通过市区的环境,明确造成我们生活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并分析解决的方法,从而从学生内心唤起保护环境,从我们身边做起的紧迫意识,同时激发对使用清洁能源的渴望。
(3)介绍使用和开发新的能源,通过自学和讨论的形式,培养分析对比能力,知道在化学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
(4)通过阅读新能源,了解我国在改善大气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所作的工作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小结:提出希望,给学生鼓励,引导努力奋斗的方向。
4、作业
5、质疑
初中化学说课稿7
使用的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基本理念
①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积极探究化学奥秘,形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设计思想
本课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社会的发展也不可分割。在教学设计中,密切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物、录像、图片,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本课题设计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第二课时介绍粗盐的提纯以及复分解反应。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本课时介绍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以及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本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用视频资料介绍学生熟悉的物质──氯化钠的制取过程,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保证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采用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到的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一些性质和用途。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通过学生探究实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使学生切实感受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体现合作性学习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最后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上网查询为我国制碱工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侯德榜先生的事迹。
本课时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最后部分,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质出发,通过认识身边的常见的盐的性质和用途,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盐的知识。进而对酸、碱、盐的性质、应用和转化规律及化学反应有比较系统的认识,还可以将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和通性进行比较完整的归纳,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将起到小结的作用,为今后学习化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知道食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是生活中常见的盐,并知道食盐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调味品,碳酸钠、碳酸氢钠是常见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用于蒸馒头;碳酸钙是常见的建筑材料;知道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如碳酸钠、碳酸钙与盐酸反应能产生CO2);也有错误的概念:常把生活中常说的“盐”等同于化学概念中物质分类的盐。
已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将近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学科能力。能够用化学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简单的实验设计能力。
学习方法和技巧:组织讨论和实施探究活动是学好本课题的重要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已有知识设置探究活动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挑战性,有利于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等常见盐的组成,并能说出它们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学会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碳酸盐与酸的反应,学会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通过对实验的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科学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会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感受化学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相信化学将为实现人类美好的未来继续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点
⒈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⒉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五、教学难点
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六、教学用品、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用品
仪器:试管、酒精灯、火柴等
药品:食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稀盐酸、石灰水、等
教学手段
电脑、实验
主要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归纳总结------知识应用)
七、教学过程
教师为主的活动学生为主的活动设计意图
[实验引入]钠离子燃烧实验
细心的同学可能在做饭是会发现天然气燃烧时有时会有黄色火焰,我们知道天然气燃烧应产生蓝色火焰,想知道是“谁”在燃烧吗?请看实验:
(将食盐撒在酒精灯的火焰上)
[讲解]食盐是我们最熟悉的盐,今天我们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盐的'有关知识。倾听----引起思考
观看实验
揭开谜底:做饭时看到的黄色火焰是食盐导致的。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通过实验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一、氯化钠
根据学生所谈到的食盐的用途,引导学生归纳氯化钠在医疗、农业、食品、工业和交通等方面的用途。
⒈氯化钠的用途
投影图片:氯化钠的用途
介绍食盐在生活中的妙用:
⑴沐浴时,在水中加入少量食盐,可使皮肤强健。
⑵鲜花插入稀盐水中,可数日不凋谢。
⑶新买的玻璃器皿,用食盐擦一下,不易破裂。
⑷洗有颜色的衣服时,先用5%的食盐水浸泡10分钟,然后再洗,则不掉色。
⑸铜器生锈或者出现黑点,用食盐可以擦掉。
⑹误食有毒物,喝一些食盐水可以起解毒作用。
……整理、归纳:
⒈医疗上:配制生理盐水(100g水中含有0.9g医用氯化钠)、用盐水消毒和漱口等。
⒉农业上:用10%-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⒊食品业:用食盐腌渍蔬菜、鱼、肉、蛋等,使这些食品风味独特,还延长保质期。
⒋工业上:重要的化工原料。
⒌交通上:将氯化钠撒在雪上,可使路面积雪消融,减少事故的发生。
学生观看资料图片。
了解食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妙用。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的方法。
食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化学,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触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⒉氯化钠的生理作用:
讲解:食盐是重要的调味品。食用的氯化钠大部分以离子形式存在于体液中。钠离子:维持细胞内外正常的水分分布,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氯离子是胃液中的主要成分,有促生盐酸、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作用。补充食盐可补充出汗、排尿等排出的氯化钠。需注意的是不能长期过量食用食盐,而钠离子摄入过少会使钾离子进入血液,使血液变稠,皮肤变黄。聆听讲解让学生了解氯化钠重要的生理作用。
⒊介绍氯化钠的分布:
提出问题:
同学们知道那些地方蕴藏有大量的氯化钠吗?
⒋食盐的制取:
你想知道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吗?
播放录像:
①海水晒盐:
提取自然界中的氯化钠:将海水、盐湖、盐井中的水,先蒸发其中的水分,达到饱和再蒸发,食盐就会析出。这样制得的食盐中含有很多杂质,又叫粗盐。
投影图片:盐田
你想知道工业上是如何制食盐的吗?
②播放录像:工业制食盐的过程。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自然界中的海水、盐湖、盐井、盐矿中蕴藏有大量的氯化钠。
观看录像、图片,获取新的知识。
观看录像、了解工业制食盐的大概过程。养成看书、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理解、归纳能力。
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切身体会化学和生产的密切联系。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了解食盐的几种制取方法。
⒌盐与食盐
你听说过盐中毒的事情吗?
播放录像:
①用工业盐烹调食物引起中毒的事件资料。
②不法商贩用工业盐腌渍食品的资料
引导学生提出盐和食盐的区别。
简介:几种有毒的盐
亚硝酸钠(NaNO2)硫酸铜(CuSO4)
讨论,交换信息。
观看录像,思考问题:
为什么食盐可以食用而有些盐不能食用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盐与食盐的区别:食盐不等于盐,食盐是一种物质,而盐是一类物质,食盐是盐的一种。创设问题情景。
通过具体实物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正确知识的印象,纠正错误认识,完成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碳酸钙的用途
提出问题:
⒈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和接触到石灰石?
⒉同学们收集到哪些含有碳酸钙的物质?
出示一块石灰石和一只牙膏
⒊石灰石和牙膏之间有什么联系?
讲解:牙膏中的一种配料与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相同,并且是由石灰石为原料制作的。这种配料就是——碳酸钙(CaCO3)。
⑷碳酸钙有什么用途?
小结:
碳酸钙大量用于建筑业。天然存在的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钙。还可以用于补钙剂等。
提出问题:
你参观过溶洞吗?投影图片:
知道这些石笋和钟乳石是如何形成的吗?
介绍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讲解:溶洞大多分布在石灰岩组成的山体中,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溶有碳酸氢钙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同时放出二氧化碳。洞顶的水在慢慢向下渗漏时,水中的碳酸氢钙发生上述反应,回答问题,交流
展示生活中收集到的含有碳酸钙的实物,介绍实物的用途。(石灰石、大理石、汉白玉)
思考、联想、大胆猜测
提出结论:
①石灰石和牙膏没有任何联系。
②石灰石和牙膏中的主要成分相同。
学生交流课前通过查阅报纸、书刊或者是通过互联网所收集到的碳酸钙的用途。
观看图片
聆听讲解
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共同学习获得新知识。
引导学生猜想、挑起学生的思维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联系实际和地理知识,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河山的情感。
【活动】
探究碳酸盐与酸的反应
[讲解]我们碳酸钙能够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O2,那么碳酸钠、碳酸氢钠是否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呢?
[投影]实验探究:
碳酸盐与酸的反应
思考、讨论
观看投影
分组进行实验、对比分析
完成表格
学习碳酸盐的检验方法学习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实验结论,总结规律。
作业:P75第1题第2题学生课后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设计特点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做饭时看到的黄色火焰”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实现知识的合理迁移,同时也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观念,清楚认识酒精和天然气燃烧时的黄色火焰是食盐造成的,为今后学习颜色反应奠定基础。
2.加强实验探究教学,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本节课创设了一个探究活动,通过亲自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拓展:
生活中常见的盐知识梳理
1、几种生活中常见盐的组成及主要用途
我们可以通过列表归纳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主要用途。
名称
化学式
说明
主要用途
氯化钠
NaCl
食盐的主要成分
作调味品,腌制食品。能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医疗上用来配制生理盐水,工业上用来作原料制取碳酸钠、氢氧化钠、氯气和盐酸等,农业上用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碳酸钠
Na2CO3
俗称纯碱、苏打
用于生产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
碳酸氢钠
NaHCO3
小苏打
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剂。
碳酸钙
CaCO3
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
可用作补钙剂。石灰石、大理石用作建筑材料,也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2、粗盐提纯
这里的粗盐,指的是含有较多杂质的氯化钠晶体。通过晾晒海水或煮盐井水、盐湖水而得到的粗盐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硫酸镁等)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可以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等步骤来制取精盐。
3、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组成里含有CO32-(或HCO3-)离子的盐,都能跟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利用此反应可以检验盐的组成中是否含有CO32-离子(或HCO3-)。
例如:
CaCO3+2HCl====CaCl2+H2O+CO2↑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实验室里利用此反应,常用易得、廉价的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跟稀盐酸反应来制得二氧化碳。实验室制二氧化碳不用纯碳酸钙、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的原因是相对成本较高;不用浓盐酸的原因是浓盐酸有挥发性,将使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氯化氢;不用硫酸的原因是硫酸与块状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见书后附录I),会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硫酸与碳酸钙进一步反应。
4、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我们已经知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只有当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才能发生。
可见记住酸、碱、盐在水中的溶解性,对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是非常重要的。酸、碱、盐的溶解性可以查阅书后的附录I。从附录I“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一般来说,钠盐、钾盐、铵盐、硝酸盐在水中都是可溶的;氯化物中除氯化银难溶于水(也不溶于硝酸)外,多数是可溶的;硫酸盐中除硫酸钡难溶于水(也不溶于硝酸),硫酸钙、硫酸银微溶外,其余多数是可溶的;碳酸盐中除钾盐、钠盐、铵盐可溶,碳酸镁微溶外,其余都难溶。常见的碱中,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和氨水易溶,氢氧化钙微溶,其余都难溶。
可以将常见的复分解反应归纳如下表:
反应物→生成物
复分解反应的实例
盐+酸→新盐+新酸
Na2CO3+2HCl====2NaCl+H2CO3
H2O+CO2↑
盐+碱→新盐+新碱
Na2CO3+Ca(OH)2====CaCO3↓+2NaOH
盐+盐→新盐+新盐
AgNO3+NaCl====AgCl↓+NaNO3
酸+碱→盐+水
HCl+NaOH====NaCl+H2O
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Fe2O3+3H2SO4====Fe2(SO4)3+3H2O
要注意,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此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例如:2NaOH+CO2====Na2CO3+H2O
5、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在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大多是在酸、碱、盐之间进行的,而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溶液中都能电离出离子。因此,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的离子间的互换反应。当溶液中存在的某些离子能互相结合而使其浓度迅速减小的话,那么反应就向减小离子浓度的方向进行。
如果几种离子混合后,离子的浓度不发生变化,那么,反应也就没有发生。
在复分解反应中,能使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小的情况大致有三种:(1)在反应里有溶解度极小(产生沉淀)的物质生成;(2)在反应中有气体放出;(3)在反应中有弱电解质(包括水、弱酸、弱碱等)生成。这也就是复分解反应可以发生的条件。只要符合其中一个条件,反应就能发生。
6、酸式盐和碱式盐的生成
酸式盐可由多元酸跟金属起置换反应,或者跟碱、跟盐起复分解反应而制得。因为只有多元酸才含有几个可供电离的氢离子,并且它们都是分步电离的。因此,当酸中的部分氢离子被取代时便生成酸式盐。例如:
Zn+H3PO4==ZnHPO4+H2↑Ca(OH)2+H3PO4==CaHPO4+2H2O
NaCl+H2SO4(浓)==NaHSO4+HCl↑
酸式盐还可由某些盐水解而得到。例如:Na2CO3+H2O
NaHCO3+NaOH
碱式盐可由多元碱跟酸反应来制取,例如:Ba(OH)2+HCl==Ba(OH)Cl+H2O
某些高价金属的盐起水解反应,或者跟某些强碱弱酸盐起反应都能生成碱式盐。例如:
Fe2(SO4)3+2H2O
2Fe(OH)SO4+H2SO42CuSO4+2Na2CO3+H2O==Cu2(OH)2CO3↓+2Na2SO4+CO2↑
初中化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三《水的组成》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是继空气之后,学生学习的日常生活中最为熟悉的物质之一,对于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看待物质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跨越奠定基础,单质化合物的学习不仅丰富了物质分类的内容,也是将物质进一步分类的依托。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掌握他们的情况有利于课堂的教学。九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首先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其次是知识基础:在生活中学生已经初步的对水的物理性质有所了解。最后是能力水平: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收集、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也初步具备了与人合作、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学好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知道单质、化合物的区别以及氧化物的含义。
2。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增强科学探究的欲望,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电解水实验探究水的组成;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难点】
准确区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确定这样的重难点,是我在对教材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充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在教法方面,我将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通过创设情境、演示实验与提问的方式,让同学们感受新知,巩固新知。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探究学习法、多种感官协同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来重点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创设情境法:上课伊始,首先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空气一样,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是人体组成中含量最多的一种物质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历史上人们一直认为水是一种单一的物质,他们认为水不可以继续分解,水到底能不能分解呢?从而引出本课主题。这样设计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化学、发现化学,培养学科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
导入之后就是新课讲授环节,这一环节我将重点讲解电解水实验与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关于电解水实验,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知识内容,在讲解时,我会首先演示电解水的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电极上发生什么现象?两支玻璃管内的液面有什么变化?接着让学生通过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引导学生猜想电解水后会生成什么物质,然后让学生根据小组的猜想结果进行验证实验。实验完成后,分别用火星的木条和点燃的火柴靠近两极气体进行检验。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巩固氧气的检验,练习氢气的验纯,分析实验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推断水的组成。即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最后让学生书写电解文字表达式巩固新知识,完成电解水实验的学习。
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元素、氧气等知识,从它们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在讲解时,教师可展示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并提问学生“水电解生成氧气和氢气两种气体,能不能说明水是由氧气和氢气组成的混合物”,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水、氢气、氧气虽然都是纯净物,但它们的组成却各不相同。接着让学生思考它们的区别,从而引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观察CO2、P2O5、Fe3O4、MnO2、CO、SO2等物质的组成有什么特点引出氧化物的概念。
经过以上过程便完成了电解水实验以及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概念的学习。之所以采用提问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教学,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思考,而不是教师的直接灌输,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升
新课讲授后就是巩固提升环节,我会让学总结物质的简单分类及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概念中的注意点。即单质和化合物都必须是纯净物;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在巩固新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所学的知识内容。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由学生总结课堂内容。最后布置作业:课后收集历史上科学家们对水的组成的研究都经历了哪些过程,下节课来谈谈从这些探究历程中自己有什么启发。
七、说板书设计
初中化学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在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他是培育学生学习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好的教材,上好本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价知识、化学基础实验及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就本节课来说,既是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知识的巩固提升,又是对制取气体知识的构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可以形成初中化学制取气体的完整知识体系,包括药品选择探究等五个方面,这些知识在今后学习相关知识时能够起到全面的指导作用。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的学习。
重点突破:
(1)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师生共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
(2)学生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相结合,及时反馈矫正。
教学难点:确定实验室取二氧化碳的药品。
难点突破:通过思维的`发散和收敛的过程,完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选择的探究过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对于气体的制法与收集较为熟悉,知道气体的收集方法与气体的物理性质有关,能生成CO2的反应,想到木炭的燃烧,碳还原氧化铜,碳酸分解,但是没有关于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的知识。一个班学生的基本情况是:素质参差不齐,中等水平学生较多,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近十来个。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学一些基础知识,有关提高部分,可将课后巩固练习题作为提高题。还要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精心组织,如提问辅导,巡回指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建立制取气体的知识体系能独立完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操作。
(2)通过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研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主动获取知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索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维的发散和收敛的过程,完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选择的探究过程。利用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完成两个探究实验。通过设计的装置的环节提高对装置的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2)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成功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持续不断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合作交流、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法。
2、教学设计思路:
这节课教学着重实现了学生的参与性,因为学生主动学习是获得知识技能最佳的途径。另外,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多个探究环节,自然的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很好的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验能力。另外的突破是,多手段实现即时反馈目的。
教学分为三个环节,新课引入、讲授新课、反思提升、布置作业。
一)引入新课。情景引入,在处理大理石制品时出现了意外现象,意外中生成的是什么气体?学生通过猜想和验证、得结论,完成第一个探究过程。然后再思考,这个实验有什么利用价值?从而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然后板书本节的教学目标,介绍重难点,等待学生完成每一部分板书。
二)讲授新课。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药品这个环节上面,我采取让学生先发散后收敛的思维训练方式。让他们从已有知识中选择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再通过热烈讨论,从中选出最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一个方法。接下来从几个相似的药品中通过分组实验选择最适合的一个。然后学生完成板书,实现即时反馈与矫正。反应原理这个环节,由于学生没有学习复分解反应,教学时直接讲授,不做过多展开,使教学突出重点。但是尝试了教授反应规律交换思想,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方程。制取气体这个环节,由于已经有氧气制备的知识储备,这部分知识以及比较有基础,简单的复习氧气制备气体装置后,不对二氧化碳再做知识回顾,让学生自己提炼知识点,展开选择和设计,然后通过视频投影展示学生设计,便于发现问题再次实现反馈及时目的。接下来,教学进入演示阶段,请学生代表完成制取和检验气体的操作,检验他们的制取气体的技能。再通过学生对他们的实验过程问题的评价,及时纠正错误,同时也实现了多层面学生的参与性。
三)课堂反思
教师提出问题:上述实验装置反应大现在还没有停止,你对此有什么认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请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原因、制定方案、解决问题,这样实现了知识的提升,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形成善于对实验进行反思的学习习惯。
四)作业布置
配套讲义。
五、教具准备:
仪器:锥形瓶、平底烧瓶、烧杯、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导气管(弯、直)、酒精灯、铁架台、火柴、小黑板。
药品:块状大理石、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稀硫酸、澄清的石灰水。
六、教学流程
创设教学情境,组织讨论,确定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及反应药品→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及装置,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出示制取二氧化碳的相关仪器,让学生设计、动手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随堂小结,进行练习。→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实验室怎样制取二氧化碳
(一)药品及反应原理
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原理:CaCO3 + 2 HCl === CaCl2 + H2O + CO2 ↑
(二)装置的确定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发生装置:固体+液体——气体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熄灭则满
检验: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初中化学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初三化学第5章第一节内容,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化学定律,是化学定量研究的基础。在前面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很多有关化学变化的例子,掌握了常见物质参与的化学反应,并能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出来。还学习了物质的微观构成,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并了解到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微粒解释以及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写法。在学生积累一定的定性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的,一气呵成,促成了学生对物质从定性到定量探究能力的形成。
在质量守恒定律部分内容中,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知道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艺规律。教材的这种处理方法,学生接受起来十分自然,实验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也是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的活动与探究内容较多,应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应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边操作、边观察、边思索,使其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其收益会更大一些。
各实验小组所测定的化学反应各不相同,但通过比较、判断,不断地揭示矛盾和解决矛盾,必然会激起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是开发智力的有效手段。
讲好这部分知识,对学生从定性认识要定量认识模型的构筑,今后学习化学方程式及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质量守恒定律,能用微观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b、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c、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方案的设计,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b、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让学生通过这一探究性学习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享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b、通过向学生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使学生产生“自己的研究与科学家的研究相似”的自豪感和满足感,树立“将来我也能成为科学家”的信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运用所学物质微粒构成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依据: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是新课标的核心,这是我确定本课重点的依据:根据学生以往的练习反馈,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微观世界缺乏感性认识,这是我确定本课难点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
根据教学中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我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动力,能力等方面分析。
1、学生现有的基础
学生经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对物质的构成微粒,化学式和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有一定的认识,在上节中对燃烧有了一定了解,这对学习本节有较好的基础,有助于本节的理解。但本节比较系统地开展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首次接触,学生没有明确的思路,还有些学生对前面物质的构成微粒还缺乏确切的理解,这给突破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这一难点带来一定的困难。
2、学习动力、能力
初中生好奇,对亲身参与活动感兴趣,但受年龄特征及基础知识限制,实验操作技能不高,观察,分析能力不强,语言表达,归纳概括能力较低,这给教学带来不利影响,增加了教学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三、教法分析
我用多媒体flash动画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导思考,提出问题。在根据提出的假设设计实验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体验,分别从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增加、减少、不变”三个方面设计出实验方案。对学生设计出的实验,组织同学们进行互相评论,休整错误,改进设计,从而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实验进行操作。在实验探究时,我采用实验一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这一结论。通过练习,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前面引入时的例子,这就扩展了学生有关该概念的思路,加深理解,并回应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在处理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这一难点内容时,我采用多媒体模拟展示,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形象直观地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四、学法分析
1、教学的全过程是学生活动的全过程,是教师指导与辅导的全过程,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我个人认为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更重要是让学生学会“动手作、动脑想、大胆猜、严格证”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培养其科学的学习精神的学习方法。
2、质量守恒定律是通过实验,分析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得出的,实验分为“质量增加、质量减少、质量不变”三个方案实施,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质量守恒定律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特征。
五、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五个环节完成我的教学:分别为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三、反馈练习,四、归纳总结,五、布置作业。具体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重还是变轻了?
2、酒精燃烧,到最后为什么连灰烬都没有留下?
3、为什么铁生锈后质量变重了?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活动1、探究性学习活动
1、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发现和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在呈现的问题情景中思考,发现并提出“如何确定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关系”“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等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的科学素养。}
3、提出假设
学生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平时积累的经验,提出对“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的假设,并与同学们交流讨论{学生可能会提出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增加,减少,不变三种假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形成严谨思考,大胆猜想良好的思维方式。}
4、设计实验
我启发学生根据提出假设的依据和事先查阅的有关资料,设计出验证的实验方案。
组织学生在班级里交流实验方案,讨论评议。从学生的实验方案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方案,供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5、实验探究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
实验1、蜡烛的燃烧{用于验证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假设}
实验2、铁粉在空气中与氧气的反
应{用于验证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假设}
实验3、大理石与盐酸的反应{用于验证反应后质量不变的假设}
实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侧重观察实验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的变化,还有及时鼓励正确操作的学生,同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在实验过程中,可能有些同学没有获得成功,或没有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结论。这是老师要结合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告诉大家,科学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与科学家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分不开的,鼓励学生不要气镁,仔细查找实验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原因,组织学生课后修正实验方案重新实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6、交流与评价
组织学生交流,每一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交流实验结果。针对学生可能得到的不同结论,引导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1}、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变化是不是没有规律?
{2}、得到不同结论的实验方案是否存在差异?
{3}、测定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实验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教师综合分析学生的意见和实验装置的差异,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实验得到不同结论的原因,使学生形成“测定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实验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认识。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7、形成结论
在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保持不变”的结论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指出:用与上述相似的方法,对许多化学反应进行研究,都可以得到一条基本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活动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交流与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你能用物质由微粒构成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吗?请以金属镁和氧气的反应为例,与同学们进行讨论。
针对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缺乏直观的印象,从而造成他们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理解困难,为突破难点,我采用启发式和多媒体模拟结合的方法,启示学生从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再展示其模拟过程,这样会给学生直观的现象,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三}反馈练习
1、比较下列物质质量大小,用“>”“”<“=”填写空白。
{1}、木材燃烧,余下灰烬的质量{}原木材的质量。
{2}、铜丝在火焰上灼烧,灼烧后的“铜丝”质量{}原铜丝的质量。
{3}、加热高锰酸钾,剩余固体的质量{}原高锰酸钾的质量。
2、某同学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时发现:木炭燃烧后质量减小了,铁钉生锈后质量增加了,请你帮助他分析一下,这些反应也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设计意图:这些题目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
1、让学生回顾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及注意的问题。
2、由学生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3、定量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五}布置作业
课本P111本章作业第8题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设计实验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严谨思维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
本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以“以学为本,因学论教”为指导思想,通过多种现代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及其微观解释,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又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
七、板书设计
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
一、探究性活动
1、根据问题提出假设{1}减小{2}增加{3}不变
2、设计实验
3、实验探究
4、交流与评价
5、得出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镁+氧气→氧化镁
2mgo22mgo
原子数:氧原子:2氧原子:2
镁原子:2镁原子:2
相对质量:24×2+16×2=802×{24+16}=80
在化学变化中: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
质量守恒
初中化学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上/下午好。
我是应聘初中化学的三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的内容——金属活动性顺序。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建议老师应紧紧围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主旨,积极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这一建议,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实现的载体,是将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联系起来的桥梁。因此接下来我先分析我所使用的教材:
金属活动性顺序是初中阶段重要的知识点之一,是学生判断、应用金属与酸、金属与盐之间的置换反应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第一次从一类元素的角度去研究化学变化的规律。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学生可以学习如何通过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对一类元素的某一方面的性质进行比较、归纳,找出递变规律的科学方法,这样的研究过程对于高中进一步研究元素周期律也是一个借鉴。同时,认识金属活动性对于金属发生化学反应的影响,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完善“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的观点。
结合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对多种常见金属与化合物溶液反应实验的对比、观察,总结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体会其意义,并能运用此表对酸与金属、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定;
2.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进一步探究→总结规律→揭示本质”这一过程的'研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进一步强化实验操作能力,发展观察、分析、归纳等能力。
3.在完成常见金属与化合物溶液反应的实验过程中,进一步学习如何观察、分析、描述化学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化学变化的规律。
4.通过利用与金属有关的置换反应鉴别金币的真伪的活动,感受化学对于人们生活的积极作用,增强学好化学知识的自豪感。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
二、说学情
备课除了备教材之外,还需要备学生、备教学方法,接下来我将分析我所面对的学生。
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知识内容之前已经结合实验认识了金属与氧气、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对金属的活泼性不同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对这些反应的条件、剧烈程度等也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尚未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类研究和系统总结,更缺乏对金属有关反应规律的深入探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我会注重引导学生从“已知”出发,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讨金属活动性的相关知识。
三、说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在本节课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法,同时会使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我的教学。通过学生分组设计与进行实验,组内探讨得出结论,我也会结合多媒体课件对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进行总结、讲解。
四、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重点来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将从导入、新授、巩固、小结和作业5个环节来展开。
(一)复习导入
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在这里我采用了复习的方式来导入本节新课。我会直接提出问题:结合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谈一谈如何比较金属的活泼性?并且请学生列举实例说明。从而导入本节新课。
(二)新知探究
我会请学生自主进行两个实验:①铁与硫酸铜的反应;②铁、铜分别与盐酸的反应。并且提出问题:结合这两个实验分析哪种金属更加活泼,由此你对比较金属活动的方法有了哪些新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即可总结得出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的两种方法:①金属与酸反应,比较是否与酸反应、与酸反应置换氢气的难易程度;②利用金属之间的置换反应,较活泼的金属可以置换较不活泼的金属。
接下来请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比较Al、Cu、Ag三种金属的活泼程度呢?应该利用什么方法?结合已经给出的仪器和药品选择、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请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得出结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有Al>Cu>Ag。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既可以学习如何观察、分析、描述化学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化学变化的规律。
结合学生得出的结论,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结合学生的已知进行提问: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来看,金属所处的位置与活泼性有什么关系?排在H前面的金属有什么特点?排在前面的金属与后面金属的盐溶液能否发生反应?从而引导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有了初步认识。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一些具体的情况请学生结合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对金属有关的反应规律进行深入探讨。比如:①判断铁与硫酸铜晶体是否会发生反应;②铁与盐酸(或稀硫酸)及硫酸铜等盐溶液反应时,生成铁离子化合价是多少……结合这些问题帮助即可明确一些易错点。关于钾、钠、钙与水或者其他金属化合物的溶液(盐溶液)的反应较为复杂,我会直接请学生观察多媒体播放的实验视频,说明:钾、钠、钙三种金属会直接与水反应,不会置换盐溶液中的其他金属。设置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进行深入分析。
(三)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
①首先出示多组金属,请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尝试设计实验方案来比较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②出示多组金属、盐溶液,请学生判断能否比较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③某一种金属与含有多种金属的盐的溶液发生反应……最后我会结合一个电视剧中的情境——鉴别金币的真伪,请学生应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练习方式来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我会请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包括学到了什么、本节课需要注意的或者易错点有哪些,我也会进行补充。
(五)作业布置
我会布置两个作业:
①完成课后习题;
②总结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的作业布置一方面能够巩固学生课上所学,另外一方面也能通过“总结”的方式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好的学习习惯。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谈一谈我所设计的板书,我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既展示了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金属活动性顺序,还说明了其应用,这样的板书设计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都呈现出来,而且层次很明确。
初中化学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是初三化学第七章的内容,二氧化碳作为初中化学"三气"之一,安排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之后,有循序渐进的重要作用。前面和后面几节的碳的化合物反应的产物里虽然也涉及到二氧化碳,但在化学实验中需要的二氧化碳气体要用本节所介绍的简便方法,学生学习了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后,对于气体的制取原理、装置、收集比较熟悉,通过比较,探究,巩固初中化学"三气"的制法,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是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氢气后的又一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因而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氢气的化学原理,实验装置原理,操作原理和检验方法,进一步了解实验室内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运用以上思路和方法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运用由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本课的结尾,利用碳酸钠跟盐酸在化学反应中能急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泡沫灭火器原理的教学。基于以上指导思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1、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2、简单介绍泡沫灭火器的原理,使学生对灭火和灭火器有一定的认识。
能力:通过研讨设计实验的思路,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思想教育:通过实验室制取氢气、氧气、二氧化碳装置的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渗透对比的方法以及物质的'性质决定制法的思想方法。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
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已经学过了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对于气体的制法和收集有一定的基础,较为熟悉,懂得气体的收集方法与物理性质有关,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前面所学的知识可能有遗忘,和氧气、氢气一样,学生懂得要制取某种物质,必须用含有该元素的其他物质通过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来实现,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学生可能会很快想到木炭的燃烧,除了看书之外可能不会想到用大理石和盐酸反应来制取。学生对于灭火器的原理也是只有模糊的认识。
2、根据学生情况和目标要求,通过比较,可以用学生想出来的办法来制取二氧化碳,如煅烧石灰石的副产品,菜农在菜棚里燃烧木炭,但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制取纯净的二氧化碳必须要用课本上所讲的简便方法。本节的难点就是对二氧化碳的原理的理解。
3、为了突破难点,完成本节目标要求,教学时应在对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归纳和总结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设计思路和方法,这些思路和方法主要包括
(1)先要了解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可以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化学反应来制取这种气体。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所需条件和生成气体的性质来设计实验装置。
(3)需要通过什么实验来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取的气体?
当学生明确以上对实验室制取气体方法的学习顺序后,就可以根据教材的顺序,讨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分析制取的装置,演示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了。
4、学法指导:要求学生做好复习(对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原理、装置与制取方法、验纯、验满方法做好复习),另外要预习本节内容,做好课后的家庭小实验。
三、教学方法:
本节教学方法是采用"单元目标引导探索法",以本节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实验引导探索为方向,采用讨论、边讲边实验等方式来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思维等能力。
本节教学程序是通过学生分析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并运用以上思路和方法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因此,在讲授本节内容中,运用"实验引导探索法",将演示实验设计成探索式的试验,做到一个问题的提出,由学生做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出结论的探索法教学。
例如,在研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时,指导学生做两个补充实验。
①将石灰石分别放入盛稀盐酸或稀硫酸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②将石灰石和碳酸钠分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两只试管中,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能正确地归纳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课时,始终是贯彻:启发设疑———实验探索———分析归纳———巩固开拓的课堂教学程序。"巩固开拓"是课堂教学的最后程序,占用时间约为10至15分钟,在这段时间里要抓住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的教学重点和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设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难点,安排练习,使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注重学生的反馈,做好补偿教学,使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教学设计程序:
温故引新:复习氢气、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并列表比较。设计意图:巩固旧知识,通过比较、讨论,总结制取气体的思路与途径。
演示探究:大理石与盐酸、稀硫酸,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设计意图:通过比较确定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突出难点。
讨论方案:大理石与盐酸反应。设计意图:明确为什么实验室里要采用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突出难点重点。
理论分析:固体与液体反应,不加热,确定发生装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确定收集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论分析,培养学生的能力。
讨论方案:从原料、反应原理、装置、收集进行讨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重点。
实验验证:实验7—8。设计意图:验证讨论的可行性。
理论升华:归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设计意图:对本课进行小结。
巩固知识:课后习题1、2、3。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即时应用能力。
演示实验:实验7—9,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展示灭火器,介绍使用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灭火器的原理,介绍灭火常识,消防教育。
课外巩固:101页家庭小实验,习题4、5。设计意图:巩固本节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实验探索能力。
甩下包袱:煤气中毒是怎么回事?煤气有什么特点?预习第五章。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做好预习,为下一节做准备。
四、板书设计
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列表小结氢气、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氧气(O2)氢气(H2)
反应原理2KMnO4 K2MnO4+MnO2+O2↑Zn+2HCl=ZnCl2+H2↑
Zn+H2SO4(稀)=ZnSO4+H2↑
适用范围固—固反应需加热制取气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取气体(气体难溶于水或酸)
收集方法排水法(因为O2气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O2密度比空气略大)排水法(因为H2难溶于水)
向下排气法(H2密度比空气小)
检验方法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着火,证明是氧气点燃气体能燃烧,且生成物只有水,证明为氢气。
初中化学说课稿1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粤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氧气的制取和性质也是我们近年来中考考察的重点、难点内容,无论是实验操作考试还是理论考试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空气的成分的基础上学习的,对空气中氧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结合生活实际,氧气在人和动物呼吸作用中所起重要作用。认识了氧气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对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方法、记录方法与描述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是学生的主要障碍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引导帮助。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二、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4、质疑释疑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
1、探究学习: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氧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首先以[谜语]: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设问:“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的是氧气?”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一些常见生活中现象,如:人需要呼吸,如果一个人5-7分钟不呼吸会怎么样?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家里的液化气是怎样被点燃,为什么能燃烧?等,这些现象都与氧气有关,这样不但能自然导入课题,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引入新课。
(二)层层深入、讲述新课
因为氧气与人类的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由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积累说说自己已经认识了哪些有关氧气的性质。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设问]: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然后我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并阅读课本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无色、无味的气体)(2)[教师提供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密度比空气略大)(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水中有氧气)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氧气不易溶解于水)(4)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
物理性质
1、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大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183c液态氧-218c固态氧(无色)(淡蓝色)(淡蓝色雪花状)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是学生达标的关键。因此我主要采用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物质的性质,所以,讲课时注意引导学生想到(或观察到),这些物质在空气(或纯氧)中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点燃后再观察它在空气中能否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继而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现象,最后才是对生成物的检验。以上这一系列有目的的思维性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有效之路。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并有程序地教给学生操作实验的技巧、注意事项、燃烧现象的语言描述及文字表达式。 [问题讨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教师]根据物质的元素种类,我们把纯净物分成了单质和化合物。现在我们从这两类物质中选取木炭、铁丝、石蜡,看看他们会与氧气发生怎样的反应。 [演示实验一]木炭与氧气的反应[观察与思考] 1.把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燃烧,先观察它在空气中燃烧的情况,然后将木炭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里,观察现象。
2.待燃烧停止后,立即向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并加以振荡,再观察石灰水发生什么变化,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后思考。 [学生活动]:问题讨论
1.木炭在氧气里燃烧和在空气里燃烧有什么不同?为什么?2.木炭在氧气里燃烧有什么物质产生?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总结板书]: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碳+氧气→二氧化碳(学生书写)C+O2 → CO2
[问题探究]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与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程度明显不同,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69页,思考回答)
[师生讨论归纳]空气中含量较多的是氮气分子,氧气分子含量相对较少,物质与氧气分子碰撞的机会较少,而在纯氧中则大大增加了这样的机会。
[演示实验二]铁与氧气的反应
[设问]铁丝也能燃烧吗?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铁丝燃烧是什么样的?[观察与思考]
1、把铁丝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2、把红热的铁丝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里,观察发生的现象(集气瓶内应预先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上一薄层湿的细砂)。 [问题讨论] 1.细铁丝在氧气瓶里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的黑色固态物质(四氧化三铁)熔化而溅落瓶底,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2.本实验为什么要在集气瓶里预先装少量水或在瓶底先铺一薄层湿的细砂?观察实验。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
2、铁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的黑色固体。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可用文字式表示如下:结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学生书写)Fe+O2 → Fe3O4
[小结]:装氧气的集气瓶要预先装少量的水或瓶底铺上一层细沙,是为了防止生成的灼热的四氧化三铁跌落炸裂瓶底。 [演示实验三]石蜡与氧气的反应
氧气除了和碳、铁等单质反应外,还可以和哪些物质反应呢?把铁丝固定的点燃着的一小段蜡烛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里,观察现象。待燃烧停止并冷却后,仔细观察瓶壁上有什么现象?[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
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火焰十分明亮,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有水珠生成,水珠生成,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结论: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学生书写)[问题探究]你如何通过实验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讨论]通过以上实验,你能知道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吗?
[小结]师生共同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单质或化合物发生反应,能支持燃烧。
[分析]观察今天实验的前两个反应文字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特点,三个文字表达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结]化合反应: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A+B==AB)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问题]氧气性质活泼,那么它有什么用途呢?下面我们一起观察几幅生活中常见图片,来看看氧气有什么用途。
1、阅读课文,及71页图示。
2、课后在网上、课外书籍上查资料或与父母交谈
这样有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参透“知识的获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课堂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这种观念。让学生多关注平日司空见惯的事物,因为生活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 [小结]炼钢、气割气焊、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练习检测:ppt展示[请求援助]我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气体,只知道一瓶是氧气,一瓶是二氧化碳,谁能帮助我把它区分开?现在我又遇到一个难题,我将三瓶气体弄混了,只知道是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谁能再帮助我把他们区分开?[课堂小结]通过学生起来谈收获,总结本节课重难点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教学设计中始终贯穿一个思想即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学习,学生喜欢化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可以做实验,因此我就想借此课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学会观察并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这也使我感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的相信学生,尽力为他们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与平台,而不是束缚他们的手脚。多让他们有亲自实践、煅炼的机会,这样才是提高他们的各方面能力的最好办法。学习化学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实验,因此,无论是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探究实验都必须做到实验操作准确,现象明显。尤其是教师演示在确保安全性操作的前提下进行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会描述,本节课还要会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会自己归纳总结。总的来说这节课是一节成功的课,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效果良好,气氛活跃,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师生合作融洽,什么不足之处还希望各位领导给予指正和点评。本人一定虚心接受积极改进。希望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初中化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元素》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课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为学生从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元素,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打好了基础。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离子》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发现史的教育,体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间规律性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符号的意义和元素周期律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对于化学知识以及物质的宏观组成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但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入的认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
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情况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讲解法、谈话法、指导发现法。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说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
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阴离子、阳离子、原子、分子)的关系,并重点强调数量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结构是本节知识学习的基础,在开始新课前复习有关原子的内容,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为知识的迁移打好基础。
(二)新授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的事物、照片或是图片,包括药品(含氟牙膏、加碘盐、葡萄糖酸钙、各种维生素复合剂等)、各种矿泉水和音量、各种食品包装等,通过阅读、比较这些物品给出的信息,让学生体会标识中的元素种类、元素含量以及元素对人体的作用等。
比较学生熟悉的几种物质,O?、O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化学符号O这种成分,引导学生认识它们都含有氧原子,但是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我进行讲解阐释。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具有类似原子和元素的例子,帮组理解元素的概念。如可以组合无数英文单词的26个英文字母、由有限的几个积件可以搭建很多不同形式建筑的儿童玩具积木,等等,由此说明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质。由此引出目前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组成丰富多彩、形态万千的物质世界。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图4-4“地壳中的各种元素的含量(质量分数)”,得出结论: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或多或少,差异很大,氧、硅、铝、铁含量相对较多,而与生物关系密切的氢、氮、钾等相对较少。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记忆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并指出跟生物关系密切的元素不足,有必要适当施加化学肥料,以提高粮食等农作物的产量,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
将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P71讨论题。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发生变化,而元素种类不发生变化。通过此种形式使学生加深对元素概念的了解。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及课本75页、76页资料,引入元素符号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议一议:为什么要采用元素符号?它的书写规则是什么?由此让学生体会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练习、记忆元素符号的书写,并强调元素符号书写时的注意事项,为进一步学习化学式做准备。
由超市中物品的分类引出元素周期表,学生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表中各个数字的意义、了解化学家门捷列夫的贡献,了解化学周期表对于化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完成课本76页的活动1来练习使用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科学探究史,通过呈现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讨论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还要应讲究科学诚信。
材料如下:新华社20xx年7月15日电,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公开承认,该实验室1999年发现的两种超重元素(即118号元素和116号元素)的实验数据是“捏造”的,有关研究人员从事了“不正当科学行为”,造假者已被开除。这项被列为“1999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的成果,德国、法国和日本的研究小组却无法重复其实验,而当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他们自己重复做该实验时,也制造不出这种元素。在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后,他们发现实验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因此他们撤回了3年前的研究结论。
本题可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多方面地了解科学。具体来讲,该事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本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1)科学家也是人。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看待科学研究的过程、局限性以及所涉及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脱离那种对科学的简单化认识,使他们认识到,虽然科学家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科学家们在从事科学工作时,仍然具有人的本性,不完全是客观的、理性的,科学家也会犯错。
(2)科学是动态的“求真”的过程。“不正当科学行为”告诉我们,科学研究的成果一直不断地接受检验。科学不是永远不犯错误,但正是因为科学最终必须建立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之上,有自我纠错机制,所有欺诈行为终将会被科学界内的同行揭穿而身败名裂,科学的不正当行为还会误导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危害科学的发展,有的甚至可能伤害人类生命,
(3)得出事实的科学实验应该是可重复的。如果不可重复,科学就不能接受它,可重复性是科学最根本的一条准则。通过这种教育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科学学习,特别是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收集证据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对科学研究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我给予指导。让学生观察每周期开头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结尾的是什么类型的额元素,这说明元素之间存在着什么规律性的联系?与“元素周期表”这个名称是否有关系?之后教师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其中的规律。通过此种形式,加深学生对于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及规律的把握。
(三)拓展应用
有条件的学校,可带领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岩石的标本和各种矿物标本,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的存在形式。另外,可让学生自己寻找一些常用药品、食物或生活用品的商标,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比较它们在使用后对人体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体会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尝试说说实际生活与本节课所学内容存在怎样的联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77页练习题
2、巩固复习本节课所学: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
六、说板书设计
(一)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二)元素符号:书写规则
(三)元素周期表:规律
初中化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点击鼠标)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点击鼠标)
基础知识目标: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基本能力目标: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
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实验2-2]至[实验2-5]
多媒体课件:
(1)氧气的物理性质动画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
(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
二、说教法:(点击鼠标)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4、质疑释疑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点击鼠标)
1、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氧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首先以儿童游戏的形式开场。[谜语]:(点击鼠标)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设问:“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的是氧气?”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一些常见生活中现象,如:人需要呼吸,如果一个人5-7分钟不呼吸会怎么样?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家里的液化气是怎样被点燃,为什么能燃烧?等,这些现象都与氧气有关,这样不但能自然导入课题,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二)层层深入、讲述新课
因为氧气与人类的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我调整了课本顺序,由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积累说说氧气有那些用途?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点击鼠标)
一、氧气的用途
如果学生说不全我将采用以下两种补救方式:
1、阅读课文,及18页图示。
2、课后在网上、课外书籍上查资料或与父母交谈。这样有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参透“知识的获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课堂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这种观念。让学生多关注平日司空见惯的事物,因为生活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
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设问]: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然后我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点击鼠标)
(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无色、无味的气体)
(2)[教师提供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密度比空气略大)
(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水中有氧气)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氧气不易溶解于水)
(4)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观看氧气的物理性质的动画(点击鼠标),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点击鼠标)
物理性质
1、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大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183c液态氧-218c固态氧(无色)(淡蓝色)(淡蓝色雪花状)
【初中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说课稿12-11
初中化学说课稿08-22
关于初中化学说课稿08-21
初中化学说课稿15篇01-17
初中化学金属材料说课稿02-10
【精品】初中化学说课稿3篇01-13
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精选12篇)11-01
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20篇07-28
人教版初中化学说课稿(通用15篇)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