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运动的快慢》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速度以及匀速直线运动指的是学生要知道速度的物理定义以及公式,理解它的关键是要知道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等于速度,学生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但由于它还与单位换算甚至与以后的加速运动都有关系,小学的数学中学生习惯于用长度表示速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二、目标分析
1、学习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2、目标分析: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就是指能理解速度的公式并且明白各个符号的物理意义。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就是指能运用公式进行有关速度的运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就是能辨别哪些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就是会计算某些运动的平均速度。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单位换算,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与以前的单位换算不同以往都是10的几次方,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从变式训练上让学生体会。关键是从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入手另外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四、教学支持条件
在本课教学中可能用到的教学设备室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xxx;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xxx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问题一: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
1、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1)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二: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观众的方法是:比赛中看谁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
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2)学生实验:“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体验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取两张16开纸,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猜一猜):哪一张纸片下落的较快?
(试一试):结果与你的猜测一致吗?
(议一议):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还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吗?
(3)再举例让学生讨论: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xxx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启发:有两个小球各自的运动的快慢都不变,其中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30m,用了1min;另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40m用了50s。
问题三:两个小球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你能否判断哪一球运动得更快?
(由题可以看出在每1s的时间内,第二个小球通过的路程长,可以确定第二个小球运动更快。)
(设计意xxx:启发学生: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情况下,每一个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2、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
以人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践为基础,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时间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由前面的计算知道,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可用公式:v=s/t表示。
介绍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每秒(m/s或m.s-1)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做单位,符号是km/h或km.h-1。1m/s=3.6km/h1km/h=1/3.6m/s=0.28m/s
3、速度计算:
(1)学生阅读课文第31页例题,理解题意,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运动员和摩托车速度。
(2)学生阅读课文第24页例题,分析题意: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长度和火车运营速度求火车从北京到上海运行时间,可以用公式v=s/t求解,将公式v=s/t变形得到t=s/v,将数据代入求解。
三)、“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四)、匀速直线运动。
1、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33页的内容:
问题四:
(1)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3)怎样粗略地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所以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变速运动可以用v=s/t来计算,s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3、计算生活中的平均速度:
(1)学生尝试说明列车时刻表。
(2)根据列车时刻表查询从襄樊到丹江的行程、运行时间。计算列车从襄樊到丹江运行的平均速度。
(3)查列车时刻表计算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行程、运行时间。计算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运行的平均速度。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级的教学内容学生对物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中学生进行了不少的有关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公式的理解和有关单位的换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时间,路程,速度的概念。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公式,v=s/t的物理意义和使用方法。
本届九年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好,但后进生面大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关注他们教学过程中要从易到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活动。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3v=s/t的理解和具体应用。
难点:
1、速度单位的换算。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说教学过程
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归纳总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播放了自已录制的我校运动会的100m和3000m视频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分析学生的运动情况,他们的运动情况都一样吗?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然后,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样,利用视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实例分析入手,来引出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易于学生轻松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开始阶段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是什么?最后裁判认为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互相讨论,充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讨论中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能描述所观察现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从交流讨论中找到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开始阶段兔子跑得快,是因为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跑的路程长。最后裁判认为乌龟赢得比赛,是因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时间少。
据此,对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新问题:若路程、时间均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这样,采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看"、"想"、"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
展示问题:学校的百米冠xxx的成绩是13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xxx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激疑启思,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1秒内或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单位时间,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样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后进生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后进生反应慢些老师要理解他们,多肯定他们的成绩,多表扬他们的进步。增强学生求欲望。
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在讲解单位换算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来逐步的推导出米/秒与千米/小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学会理解的记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题1:学校的校运会女子100米短跑记录是13.5s,请运用知识计算出运动员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v=S/t=100m/13s=7.61m/s
答:运动员百米短跑的速度为7.61m/s
例题2:例题:保靖至吉首的路程为100Km,一辆汽车从保靖县开往吉首,这辆汽车的速度是40Km/h,几小时后可以到达吉首?
已知:S=100Km,v=40km/h
求:t
解:根据公式v=s/t得
t=s/v
=100km/40km/h
=2.5h
答:这辆汽车2.5小时后可以到达吉首。
例题3:例题:2006月7月12日,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洛桑田径黄金联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10米跨栏世界纪录,则这项记录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正在行驶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
解:
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刘翔的速度为
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车的速度为
v2=30km/h=30/3.6m/s=8.3m/sv1>v2
所以,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第一道题是公式v=s/t的直接应用,这道题比较简单易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做出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二道题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变形,学会变形公式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三道题涉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难度稍大一点,后进生对这题是难了点,教师要多讲,多让学生提问让学生弄清这题。目的是让学生领会速度的物理意义。
通过这三道习题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在做计算时要写,已知,求,解,答四步。
匀速直线运动的引入: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因为它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我们有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物理问题,会近似的把一些运动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简单介绍变速运动、平均速度,使学生注意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4、归纳总结
最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养成先学习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就应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要重视直观性,即以直观为基础来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比较来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觉认识,再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习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分析点拨和帮助下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为主,老师的提问分析为辅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循序渐进的归纳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体课件能较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观察,分析现象。更能方便的进行对比、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练。通过练习,来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再次,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加深对速度的物理意义的领会。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平均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和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二、教学重点:
速度概念的理解及速度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
速度单位换算及计算步骤的规范性。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在上学路上,有的骑自行车、有的步行、有的坐公交车,如果同时出发,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
2、操场上,进行百米赛跑时,又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的?
3、一位百米运动员的成绩是12s,而一名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30min.怎样比较他们的运动快慢呢?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物理学里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
学生:讨论回答---速度。
师:什么是速度?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式中各字母的意义、单位又是什么?
学生:看书回答。
速度的定义:课本P15,倒数2行
速度的公式:v=s/t
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m/s,交通运输中:km/h。
师:
1.让学生说出单位的意义。
2.通过换算说明m/s和km/h之间的大小关系。
练习:换算下列单位:“桑美”台风的速度可达60m/s=km/h,一列火车的速度是144km/h=m/s.
师:怎样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例题
师:简单分析课本例题1板演解法,(强调小标题的加法及单位的统一)
例题1:解刘翔的速度:v1=s/t=110m/3600s=8.52m/s
摩托车的速度:v2=30×1000m/3600s=8.3m/s
因此,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速度快。
学生分析并板演例2,师注意检查指导
例题2:解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约为:
由v=s/t得:
t=s/v=1463km/104kms-1=14h
学生练习:
小刚骑自行车以5m/s速度上学,经20min到达学校,小刚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
师:检查后矫正不足。
学生:阅读《想想议议》,师生共同。
3、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课本P18
(2)特点:速度的大小不变;运动的方向不变。
师:实际生活中你见到的运动都有哪些?它们都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生:讨论并交流运动的分类。
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而直线运动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描述,粗略计算时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一样,即v=s/t.
(三)、整体感知
1、匀速直线运动特点:快慢不变,即每时刻的速度一样。它的大小不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有关。
2、变速直线运动特点:快慢变化,用平均速度描述,但是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它的大小指的是那一段时间内或那一段路程内的速度。
(四)、达标反馈
课本P192、5。
估计学生解题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点拨:时间求法、小标题加法及公式的应用。
(五)、知识拓展
1、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前4s运动了20m,该物体的运动速度是
m/s,第9秒的速度是m/s,第9秒通过的路程是m,前9秒通过的路程是m.
2、一列车长m,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长1600m的大桥,求列车完全过桥所用的时间?
(六)、归纳
1、学生交流困惑及体会。
2、学习方法。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描述所观察现象主要特征,具有初步观察能力。
(2)通过速度概念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类比的研究方法,并学会去描述生活中某一个量的快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活动中增强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以及用类比的方法去描述生活中某一个量的快慢。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小游戏:传递国旗,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把国旗传递得快?(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指出学习的新课题,并引导学生小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学生观看动画: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总结:一种方法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另一种方法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观察两物体下落的快慢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一个感性认识。)
(二)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讨论:运动员用10s跑了100m,汽车在2h内行驶了72km,那运动员和汽车哪个快呢?
活动:师生总结;学生讨论;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总结过程】
(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3)统一标准:将不同时间转化为相同时间,再通过比路程的大小来比较物体运快慢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比较速度的方法,发现统一标准的重要性,为后面引出速度概念做准备。)
三、速度概念的建立
1.物理学中也是用这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这个物理量叫速度。
2.学生自学教材p19-p20思考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单位等。
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公式:用符号表示为v=s/t。
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
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单位换算:1m/s=3.6km/h
(设计意图:学习以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来定义物理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四、速度的应用
1.一些物体的速度,练习:速度的单位换算-典型例题。
2.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物体的速度,让学生了解速度计,并知道标志牌上数据的含义。
3.例题练习: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司机看见路边的一块指示牌如右图,此时车速为100km/h,这辆车违章了吗?他以这样的速度到达上海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学会用速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五、匀速直线运动
【播放视频】学生观看视频,找出过山车、电梯上的人、火箭在运动上不一样的地方。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掌握其计算方法。
能够运用公式进行速度、平均速度的计算,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速度表示方式。
了解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矢量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将抽象概念具体化、生活化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运动快慢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升其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速度、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速度的矢量性,区分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段赛车比赛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比较不同赛车的运动快慢?由此引出课题——《运动的快慢》。
二、新课讲授
速度的概念
(1) 引导学生回顾日常生活中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方式,如“跑得快”、“飞驰而过”等,进而引入物理学中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
(2) 定义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大小的物理量,公式为:v = Δs/Δt,其中v表示速度,Δs表示位移,Δt表示时间。
(3) 强调速度的矢量性:速度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
(1) 举例说明:一辆汽车在某段路程中,有时快、有时慢,如何描述其整体的运动快慢?引入平均速度概念。
(2) 定义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运动快慢,公式为:v平 = Δs总/Δt总。
(3) 通过实例计算,让学生掌握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物理意义。
瞬时速度
(1) 提问:如果要精确描述汽车在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该如何做?引出瞬时速度概念。
(2) 定义瞬时速度:瞬时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是速度随时间的极限值。
(3) 通过动画演示或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强调其与平均速度的区别。
三、课堂活动
设计实验或模拟活动(如小车沿直线滑行),让学生测量并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速度,包括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通过实践活动,深化对速度概念的理解,锻炼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能力。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速度的矢量性,以及它们在描述物体运动快慢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
布置相关习题,包括速度计算、速度矢量性判断、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辨析等,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设计,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板书设计】
速度:v = Δs/Δt,矢量
平均速度:v平 = Δs总/Δt总
瞬时速度:某一时刻或位置的速度
【教学资源】
赛车比赛视频、小车滑行实验器材、速度计算习题等。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生能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学生能掌握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其计算方法。
(3) 学生能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比较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建立速度概念。
(2) 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数据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增强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力和好奇心,培养其科学探索精神。
(2) 通过实际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其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理解速度在描述物体运动状态中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小车、尺子、计时器等)、学生实验报告单、相关教学视频或动画。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展示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的视频片段(如赛车、自行车、行人等),提问:“这些物体哪个运动得更快?我们如何定量地描述和比较它们的运动快慢呢?”引出课题——《运动的快慢》。
新课讲授
速度的概念
教师讲解:在物理学中,我们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不仅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还揭示了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简单来说,速度就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的公式及单位
展示公式:速度v=路程s/时间t。讲解各符号含义,并强调速度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强调速度的国际单位为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等,引导学生掌握单位换算。
速度的计算
通过例题演示速度的计算过程,让学生动手练习,巩固速度公式的应用。
实验探究
分组实验:利用小车、尺子、计时器等器材,测量小车在一定距离内运动的时间,计算其平均速度。要求学生记录数据,完成实验报告。
数据分析: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全班共同分析数据,比较不同小组小车的运动快慢,进一步深化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知识应用
解决实际问题:给出几道涉及速度计算的实际问题,如汽车行驶、运动员赛跑等情境,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随后集体讲评。
观看相关教学视频或动画,进一步理解和应用速度概念,如飞机、火箭的速度等,拓展学生的视野。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速度的概念、公式、单位及计算方法,强调速度在描述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中的重要作用。
课后作业
布置适量的习题,包括速度计算、速度单位换算及速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运动的快慢——速度
速度概念: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公式:v=s/t
速度单位:m/s、km/h
速度计算实例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测量
知识应用:速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
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关注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速度公式的运用能力以及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等方面,以便调整后续教学策略。
-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相关文章: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09-08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12-12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通用9篇)10-20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范文(通用14篇)10-19
运动的快慢教案02-21
运动快慢教学反思03-08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03-29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04-02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