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变化说课稿

2023-03-02 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乡的变化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家乡的变化说课稿1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未来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哺育我成长的家乡》第三课《家乡的四季变化》。下面我从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目标

  本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对四季在看、听、感等方面的讨论,了解家乡气候的主要特征。

  2、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图片等途径,说一说不同的季节,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同。

  3、通过对农民在四季生产的了解,体会气候特征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

  1、基于对课标的理解。新课标里明确要求学生: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二学段对家乡的四季变化确定的目标是: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家乡的四季变化》是在学生了解了家乡的地理位置,以及家乡环境的基础上,来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家乡的气候特征、四季的变化,激法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基于对学情的了解。四年级学生对我、他人、家庭、社会已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了迫切的需要。

  根据教学目标,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学生对四季在看听感三方面的讨论,了解家乡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是:通过对农民在四季生产的了解,体会气候特征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

  二、说教法

  课标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因此,在教法上有:谈话法、合作交流法,小组学习是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识的主要途径;体验感悟法,如讨论四季特点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对气候特点的感悟。

  三、说学法

  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教育是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本课学生的学法有交流、讨论、汇报、实践。如:在教学四季气候特点时,学生经过交流、讨论、汇报,总结出四季的特点,在作业的布置上,充分让学生实践调查,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学生对熟知的南方和北方的气候的了解,渗透我国不同的地区,四季的气候特点是不一样的,从而激起学生对了解家乡气候的好奇心。

  (二)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

  首先让学生欣赏家乡四季的美景,感受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激起他们探讨家乡气候特点的兴趣。

  其次,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从看、听、感三方面探讨出家乡四季的气候特点,通过对学生成果的展示,培养他们用报告、图片等形式交流,以及对资料的搜集、整理能力的培养‘

  (三)气候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通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体验,让生自由发言,感受气候的变化和人们的生活之间的关系,之后,引导学生通过看图,体会农民的生产与四季气候的关系,以及农民伯伯的辛苦。

  (四)进行总结。

  通过对本节课的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能有所回顾,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系统的认识。

  (五)作业

  为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布置了两个作业:继续搜集四季气候变化与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气候的变化让使人们生产出了哪些物产。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评委老师!

家乡的变化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

  您们好!今天我说课和内容是选自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的家乡在变化》的最后一课。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设计以下方案。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方面来说一说。

  一、说教材

  1教材解读

  首先大家都知道,自己的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叫家乡。咱们中国人常常用“故里”、“故土”、“乡井”、“衣胞之地”来表示家乡。《诗经小雅》中写道:“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母亲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人又用“桑梓”来比喻家乡。正因为家乡像母亲一样,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成长有着血肉相依的联系,所以,我们才更加关注家乡的变化与发展。

  我认为本课应着眼于“变化”二字,不能误读为“我的家乡”爱家乡,这原本就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本课教学过程应着力于“体验”,而这一切的变化,并不是我呈现或直接告诉他,而是引导他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主动获得的,只有通过自身的体验获得的情感才是真正的情感,才是有效的情感。

  本着活用教材的原则,我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先对文本研读领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有准备的,我也是有准备的,才能给他以启迪。

  2、教学目标

  备课之前,我曾在四年级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结果发现,非常热爱自己家乡的占28 %,而感觉一般约占 69%,不了解(或没什么感觉的)占 3 %。可见,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只是浅层次的,只有引导他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深切地感受家乡今昔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才能触动他心灵深处的琴弦,从而润物细无声地激发他的情感。

  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目标,针对教材内容和我校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能力培养:通过调查、访问、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了解感受家乡的变化发展。

  ②人格塑造: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社会化。

  ③情感熏陶:进一步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拥护之情。

  3、教学准备

  (1) 本课的教学分课外实践体验和课内交流感悟两个部分,两课时完成。

  (2)课前让学生调查、访问和参观,了解和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引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体验和课内交流感悟。

  根据遵循儿童社会生活等一系列原则,让学生在主体的参与中通过多种手段了解、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结构决定着一堂课中教与学的活动顺序,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活动,能否形成协同的教学局面,都与教学结构有关,因此,我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现状出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外实践体验

  体会家乡的变化应建立在对家乡了解的基础上,一开始,学生可能会觉得一下子无话可说,或说得很少,我及时引导和点拨:要想了解家乡的变化,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再交流,知道可以采用拍照或摄像、实地调查、采访身边人、走访所在村子等方式,再进一步引导如何分配任务,从哪些地方去调查。

  (这一部分设计理念: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视角去观察生活,让他们在主体的参与中体验参与的真实,参与的快乐,参与的辛苦,从而达到关注社会,了解社会生活,获取真情实感的目的。)

  第二课时 课内交流感悟

  接下来,我把课堂分为五大板块:

  第一板块:音乐渲染 导入新课

  歌曲《江西是个好地方》唱出了对家乡的热爱:江西是个好地方 好呀么好地方,山清水秀 好风光,八一起义在南昌,革命摇篮是井岗,红都瑞金闪金光。

  整个课在动听的音乐声中拉开序幕,我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着歌中唱的是哪里嘛?对,它就是我们的家乡-----江西。一首富含乡土气息的'歌曲,既为教学环节的展开创设情境,又为学生的情感升华作好了准备。

  第二板块:交流互动 激发共鸣

  小组用图片、照片、录象等多种形式汇报调查了解家乡变化情况,对于家乡的变化,学生多数是从身边事感受到的,当学生交流时,我不置身事外,及时补充。

  在学生对家乡的变化有了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大家探讨:为什么会有这些可喜的变化呢?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都是党的政策好,激发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的情感。

  在经过充分的交流互动之后,我充满激情地说:这就是我们历史悠久的家乡!这就是我们人杰地灵的家乡!这就是我们日新月异的家乡!

  第三板块:辩论交锋 升华认识

  社会在发展,经济在发展,家乡的变化是不是也给我们带来了“发展”?

  让学生进行辩论。引导他们明白在家乡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美中不足”,说不足是为了增强小主人翁责任感。

  第四板块:链接生活、建构角色

  寻找生活中的一些不足之地,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增加趣味性和深刻性。

  第五板块:课外延续 引领实践

  对于家乡今后的发展,你有什么好的创意呢?

  请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个小课题,开展课题讲究。在下次班会课上,将开展《让家乡变的更美》等主题活动,并将评出——慧眼小记者、智慧脑灵通和最佳课题组。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和“自主建构”,基于这种认识,我在本课教学的尾声,不是划一个圆圆的句号,而是给出一个开放式的省略号,为学生创建种种环境和条件,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唤醒”、“解放”和“引领”的功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以上是我的说课,真诚地希望能得到各位评委老师的指点。谢谢大家!

家乡的变化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

  今天,我以《体验 建构 生成》为题,向大家汇报《家乡的变化》一课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本课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的家乡在变化》的最后一课。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的家乡(社区)”的内容标准第2条“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编写。与前面的“我爱我家”、“家乡哺育了我”及后面的“我的国家和我的民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方面来说一说。

  一、说教材

  1教材解读

  首先是教材解读(点击),大家都知道,自己的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叫家乡。咱们中国人常常用“故里”、“故土”、“乡井”、“衣胞之地”来表示家乡。《诗经·小雅》中写道:“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母亲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人又用“桑梓”来比喻家乡。正因为家乡像母亲一样,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成长有着血肉相依的联系,所以,我们才更加关注家乡的变化与发展。

  对学生来说,家乡这个概念可大可小,通过三年级《请到我的家乡来》等课的学习,我们已把家乡定位在江都,在第二课时课外延续时可将家乡的外延进行适当的拓展。

  我认为本课应着眼于“变化”二字,不能误读为“我的家乡”爱家乡,这原本就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本课教学过程应着力于“体验”,而这一切的变化,并不是我呈现或直接告诉他,而是引导他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主动获得的,只有通过自身的体验获得的情感才是真正的情感,才是有效的情感。

  本着活用教材的原则,我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先对文本研读领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有准备的,我也是有准备的,才能给他以启迪。

  2、教学目标

  备课之前,我曾在四年级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结果发现,非常热爱自己家乡的占28 %,而感觉一般约占 69%,不了解(或没什么感觉的)占 3 %。可见,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只是浅层次的,只有引导他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深切地感受家乡今昔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才能触动他心灵深处的琴弦,从而润物细无声地激发他的情感。

  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目标,针对教材内容和我校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能力培养:通过调查、访问、参观、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了解感受家乡的变化发展。

  ②人格塑造: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社会化。

  ③情感熏陶:进一步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拥护之情。

  3、教学安排

  本课的教学分课外实践体验和课内交流感悟两个部分,两课时完成。

  课前我重组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调查、访问和参观,了解和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引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体验和课内交流感悟。

  根据遵循儿童社会生活等一系列原则,让学生在主体的参与中通过多种手段了解、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结构决定着一堂课中教与学的活动顺序,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活动,能否形成协同的教学局面,都与教学结构有关,因此,我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现状出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框架:

  第一课时:课外实践体验

  音乐渲染 导入新课

  第二课时:课内交流感悟 交流互动 激发共鸣

  辩论交锋 升华认识

  链接生活 建构角色

  课外延续 引领实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外实践体验

  体会家乡的变化应建立在对家乡了解的基础上,一开始,学生可能会觉得一下子无话可说,或说得很少,我及时引导和点拨:要想了解家乡的变化,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再交流,知道可以采用拍照或摄像、实地调查、采访身边人、走访所在社区、点击互联网等方式,再进一步引导如何分配任务,从哪些地方去调查。

  这一部分设计理念: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视角去观察生活,让他们在主体的参与中体验参与的真实,参与的快乐,参与的辛苦,从而达到关注社会,了解社会生活,获取真情实感的目的。

  第二课时 课内交流感悟

  接下来,我想比较详细地说说第二课时我的设计理念与思路。。

  课堂分为五大板块

  第一板块:音乐渲染 导入新课

  歌曲《龙川情》唱出了对家乡的热爱:好歌龙川飞出来,好水流进我的心。整个课在《龙川情》的音乐声中拉开序幕,我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有一个地名已流传了三千多年,有一个地方具有水的灵动,龙的神韵,在江淮大地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对,这就是我们的家乡——江都。

  缺乏情感是现行德育的一种机能性缺陷,因此,我觉得必须高度重视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中的地位和价值,《龙川情》又是一首富含江都乡土气息的歌曲,既为教学环节的展开创设情境,又为学生的情感升华作好了准备。

  第二板块:交流互动 激发共鸣

  小组用图片、照片、录音、录象等多种形式汇报调查了解家乡变化情况,对于家乡的变化,学生多数是从身边事感受到的,当学生交流时,我不置身事外,及时补充。

  我认为课堂绝不是预设的,而是生成的。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将这些交流、探索不断引向深入,不停留于表面的对比,而是要触动他心灵深处的琴弦,不断丰富学生的感知。

  在学生对家乡的变化有了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大家探讨:为什么会有这些可喜的变化呢?

  正是由于每个家乡人的努力,促使家乡的经济发展与腾飞;正是由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促使整个国家经济的腾飞。

  在经过充分的交流互动之后,我充满激情地说:这就是我们历史悠久的家乡!这就是我们人杰地灵的家乡!这就是我们日新月异的家乡!《龙川情》音乐再次响起,在音乐声中让学生设计一句广告语来赞美家乡。

  这一部分的设计理念是: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交流,努力形成师与生,生与生的多边互动,构建高效、立体的信息传输渠道,放大教学流程和效益。

  第三板块:辩论交锋 升华认识

  社会在发展,经济在发展,家乡的变化是不是也给我们带来了烦恼?

  感受《高楼与花园》这首诗。

  让学生进行辩论。引导他们明白这些只是家乡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美中不足”,说不足是为了增强小主人翁责任感。

  在这里,我与学生达成共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着眼于长远的发展、科学、和谐的发展。

  第四板块:链接生活、建构角色

  我们在看到家乡变化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一番唇枪舌战后,静下心来想一想:怎么对待那些“美中不足”呢?完成表格。我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计了表格内容。(出示)

  我校曾有一些同学发现农民焚烧秸秆以后开展了小课题研究,他们办手抄报、发放宣传单、采访农民、上报市政府领导,为家乡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生活化已成为21世纪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之一。我认为本课的教学必须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引领学生的现实生活,回答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种种困惑和挑战,为学生展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以达到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第五板块:课外延续 引领实践

  对于家乡今后的发展,你有什么好的创意呢?

  请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个小课题,开展课题讲究。班队课上,将开展《让家乡的水更美》等主题活动,并将评出——慧眼小记者、智慧脑灵通和最佳课题组。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和“自主建构”,基于这种认识,我在本课教学的尾声,不是划一个圆圆的句号,而是给出一个开放式的省略号,为学生创建种种环境和条件,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唤醒”、“解放”和“引领”的功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以上是我的说课,真诚地希望能得到各位评委老师的指点。谢谢大家!

  • 相关推荐

【家乡的变化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品德与社会说课稿《家乡的变化》10-20

家乡变化的作文500字 家乡的变化05-25

家乡的变化01-29

家乡的变化03-06

家乡的变化09-25

变化的家乡08-08

家乡变化01-31

家乡的变化_06-19

家乡的变化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