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蜡烛说课稿

2023-02-17 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蜡烛说课稿模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蜡烛说课稿模板1

  一.寻找

  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2.目的寻读,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3.意见综合:文章不断对炮火、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老妇人的动作、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与描写。

  二.归类

  按内容将这些描写归类集中。如:

  1.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⑾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2.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3.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

  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②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③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④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4.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爬”

  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三.分块品析

  1.对炮火的很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语文蜡烛说课稿模板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体会伯德诺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描写,体会它们强烈的爱国精神。

  2.初步了解剧本的基本形式和表现手法。

  课前准备: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法国人的残酷迫害。

  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导入新课

  ㈠1939年,德国法西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无数国家染上战火,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口被卷入战争,伤亡人数达5120多万。在这场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二战期间发生在法国的一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半截蜡烛》。

  ㈡(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题目半截蜡烛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剧本,整体感知

  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㈡师生交流反馈。

  1.课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

  2.文章主要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内容。对话之前一般有个括号,提示这个人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或者说明他们当时正在干什么或当时的情景。

  教师小结:是啊,剧本就是通过人物对话和提示语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这样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领略到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

  三、细读剧本,品味人物

  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伯诺德夫人一家参加了秘密情报传递工作。他们为了保住半截蜡烛中的情报与闯进屋子的德国军官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战斗。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个惊心动魄的夜晚,看看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么与敌人进行周旋的。请同学们默读剧本,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想一想从这些词句当中你体会到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㈠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㈡师生互动交流,感受人物特点。

  1.预设一:感悟伯诺德夫人

  (出示)句一:伯诺德夫人(急忙取出一盏灯)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电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吹熄了蜡烛)

  ⑴从动作中体会

  ①从急忙你体会到什么?

  ②为了不暴露情报,伯诺德夫人急而不忙,立刻取出一站油灯,在敌人面前她显得那么镇定自若。

  ⑵从语言中体会

  ①面对狡猾凶狠的敌人,伯诺德夫人是怎么说的?

  ②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这句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一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突出亮字,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强调灯字,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

  ◇重读瞧字,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

  ③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保护蜡烛,保卫情报的心是不变的。)

  (出示)句二:伯诺德夫人(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先生,要知道,柴房里很黑

  ⑴从神态中体会

  ①不动声色是什么意思?

  ②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伯诺德夫人这是在什么情况下不动声色?

  (这是在儿子杰克试图拿走蜡烛失败的情况下,这是在蜡烛越然越短,情报即将暴露的时候。)

  ③情报一旦暴露,将意味着什么?

  (屏幕出示)情报一旦暴露,将意味着(),意味着(),意味着()。

  ④面对险情伯诺德夫人却不动声色,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机智勇敢、镇定从容、临危不乱)

  过渡: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却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但是,蜡烛又一次被点燃,形势再一次变得严峻起来。儿子和小女儿又是怎么与敌人周旋,保护半截蜡烛的?

  2.预设二:感悟儿子杰克

  (出示)句三:杰克(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

  ⑴从神态中体会

  ①若无其事是什么意思?

  ②从杰克若无其事的神情中你感受到什么?(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怀疑,杰克必须保持镇定从容,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⑵从语言中体会

  ①从杰克的话语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②如果你是杰克,面对敌人会怎么说这番话?

  ③朗读评价指导:那些词语读得特别好?为什么这样读?

  ③不管怎么读,都是为了保护蜡烛中的绝密情报。

  ④当杰克想要拿走烛台没有成功时,他为什么还要去柴房呢?

  (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怀疑,继续假装。)

  过渡:杰克仍然没有保住蜡烛,情况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心都被揪紧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幼小的女儿能保住情报吗?

  3.预设三:感悟女儿杰奎琳

  (出示)句四:蜡烛越燃越短。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

  ⑴从动作中体会

  ①从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中你感受到什么?

  ②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怀疑,小女儿杰奎琳装出了很困的样子,可以看出她善于观察,能见机行事。

  ⑵从语言、神态中体会。

  (出示)句五:小女儿与敌人的对话

  杰奎琳少校

  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当然可以,美丽的小天使。我也有

  我可以拿盏灯上楼睡觉吗?一个像你这么大的女儿,和你一样可爱。

  她一定很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那么,晚安,小姑娘

  聊天真有趣,可我实在太困了。

  ①学生合作朗读对话。请男生当的德国兵,女生当小女儿,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来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

  ②从两人的话语中,你感受到什么?

  ③杰奎琳与敌人对话时,神情自然,看不出一丝破绽。

  ④她说和您聊天真有趣我实在太困了,这是她想赢得德国军官好感,转移敌人的注意力。

  ⑤面对敌人,她的脸上却始终带着百合般的笑容,在这灿烂的笑容背后,小女孩有着一颗怎样的心?

  ㈢深入人物,内心补白。

  1.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的热爱,与法西斯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惊心动魄的战斗,最终凭着他们的机智与勇敢取得了胜利。当他们与狡猾的敌人进行周旋,一次次面临险情的时刻,他们的`内心也是历经一次次的考验。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位,敞开思维,大胆想象。

  ⑴德国军官又把那个快要烧到金属管的蜡烛点燃了,杰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⑵蜡烛越燃越短,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

  ⑶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心里在不停地念叨着:

  2.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热爱之情,使母子三人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智慧和战胜敌人的勇气和力量。

  四、回读课文,升华情感

  ㈠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㈡师生探讨交流。

  预设:学生形成两种意见

  1.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杰奎琳,还有一种认为儿子和母亲也功不可没。请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理由。

  2.学生联系课文内容阐述观点,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⑴课文最后说小女儿正当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多危险呀!是母亲在前面吹熄了蜡烛为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⑵情报藏在蜡烛里这个绝妙的主意本来就是母亲想出来的,母亲功不可没。

  ⑶哥哥杰克虽然没有拿走蜡烛,但他始终保持着镇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⑷同学们都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没有最后杰奎琳的灵活应变,后果不还是不堪设想吗?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

  ⑸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做出了贡献,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

  ㈢正是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最终保住了情报,战胜了敌人。让我们分角色来朗读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再次深刻感受一下他们身上的那份大智大勇。

  ㈣同学们,这半截蜡烛熄灭了,但我们与伯纳德一家一同经历的这场无声的战斗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二战结束以后,为了表彰伯纳德夫人一家,法国政府决定为他们一家三口每个人颁发一枚自由荣誉勋章。在颁发勋章时,要宣读这样一份奖状,你想象上面会写些什么呢?

  ㈤学生写话交流。

  ㈥同学们,让永远记住故事《半截蜡烛》,记住这了不起的一家。

语文蜡烛说课稿模板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一、揭题: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什么内容?

  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如下(顺便理清脉络)

  课文先写接着写

  然后写最后

  4、再读课文,检查字词:

  三、指导分段朗读。

  四、学习课文第一、二两小节。

  自由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

  1、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什么要参加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

  2、为了情报安全,伯诺德夫人曾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了一个什么样的绝妙主意?

  讨论问题,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通过朗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朗读感悟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引读课题。

  第一课时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还重点学习了课文第一二小节,由于这两天考试,我们没有接触到课文,我出两个题目来考考大家?1)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什么要参加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2)为了情报安全,伯诺德夫人曾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了一个什么样的绝妙主意?就这样几次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2、谁来读一读课文一、二两小节。

  二、理清文章脉络。

  过渡:然而,一天晚上,这绝妙的主意却经受了一次极其严峻的考验,因为谁也没想到德国军官会在晚上来搜查,并且还点燃了桌上的蜡烛。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3-7小节,看看如何用简洁的语句把这一过程描述出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1名同学说说,再请其他同学补充。

  4.教师边小结边板书(集体回答):围绕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军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而又惊心动魄的战斗。敌人乘着夜色突然闯入伯诺德夫人的小屋,并顺手引说:点燃了桌上的蜡烛,(板:点燃)伯诺德夫人巧妙地把它引说:吹熄,(板:吹熄)可是敌人又引说:重新点燃,(板:重新点燃)杰克借外出搬柴的机会想引说:把蜡烛端走,(板:端走)敌人却一把引说:夺回,(板:夺回)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最后时刻,杰奎琳终于成功地把蜡烛引说:拿上楼。(板:拿上楼)

  5.故事一波三折(画上连接线),扣人心弦。虽然没有炮火硝烟,却危机重重,险象环生。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认真仔细默读课文3-7小节完成这样的题目。教师巡视。

  三、品读第三节。

  1.夜幕降临,危险也接踵而来,随着敌人的突然闯入,原本绝妙的主意在这个特定的时刻却成了致命的危险。蜡烛被点燃了,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出示句段)

  指1名学生读。强调急忙一词。齐读伯诺德夫人知道引读:万一结束。师再次引读:秘密就会,情报站就会,同时也意味着。

  2.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3.尝试填空:伯诺德夫人地说: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投影出示)伯诺德夫人究竟是怎么说这句话的?(不露声色若无其事)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伯诺德夫人想法设法要转移德军的注意力)一齐再读这句话,体会伯诺德夫人的机智。

  4、接着伯诺德夫人怎么做的`,你又注意了哪个词?(轻轻下加点)。让我们再读好这段话。(指出示的段落,齐读)

  5、品读似乎,老师故意读漏似乎能去掉吗?(危机的过去只是暂时的)谁来接着读课文第四小节。

  四、品读第五节。

  过渡:播放钟声,渲染紧张气氛

  1、老师: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怎么做的?指名读课文。

  (强调厄运再读万一蜡烛)

  2.杰克接着是怎么做的?同样是从容镇定的,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能通过朗读来表现他的从容镇定。

  3.请同学们练读第五小节。怎样才能读好

  (从气氛的紧张,德军的凶恶,杰克的镇定等来评析)

  4.杰克的从容镇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这段话,再次体会体会。

  5、此时的小屋是怎样的气氛?(出示投影-蜡烛一段文字),此时的半截蜡烛就像什么?越来越短的蜡烛像一把利剑悬在伯诺德一家的头上,从似乎一词,你读出了什么?齐读(钟声渲染)

  五、品读六、七小节。

  1.蜡烛越烧越短,厄运一步步逼近,我们不禁为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命运担忧。但是故事的最终结局却是峰回路转,令人意想不到。同学们,杰奎琳的努力为什么能成功呢?大家先自己读课文六、七两小节,想一想,看看能够找到几点理由。(出示投影)

  2.指名回答,相机评价:她的要求自然合理。她摆出娇弱的姿态,娇声请求,让人怜爱。插入发问:如果杰奎琳不是这样从容镇定,哪怕露出一点点破绽,那结果就会怎样?(齐读第三小节的一句话)

  3.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来体会杰奎琳的机智勇敢。男生读少校的话,女生读杰奎琳的话,老师来读旁白。

  五、想象特写镜头,总结全文。

  1.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护半截蜡烛与德军周旋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从容镇定、机智勇敢(板书),值得我们去领会学习。同学们,你比较欣赏其中的哪位人物呢?他们为什么会如此从容镇定、机智勇敢?

  出示: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齐读。

  2.总结:特写镜头不一样,但突出的都是紧张的气氛,这样就能更好地衬托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从容镇定、机智勇敢。让我们再次齐读课题,让我们记住那些在二战中无数反法西斯的英雄们!

语文蜡烛说课稿模板4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课前准备: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基本情况。

  2、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烛》,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现在我们知道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你能读懂这个剧本吗?轻声地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2、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3、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教学重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定能明确的说出)读剧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情景。

  三、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想象体验: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一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迫害;(2)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

  3、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4、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6、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四、内化形象,感悟语言

  1、闭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2、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说说课文和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各有什么特点。

语文蜡烛说课稿模板5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4、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给课文分段,理清脉络。

  (二)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分段,理清脉络。

  (四)教具准备:

  配套光盘、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23半截蜡烛

  2、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3、教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学生交流。

  4、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三、再次读课文,重点学习字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语句,读通全文;边读边用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并通过联系上下问或查字典解决。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

  (2)检查词义掌握情况。

  3、讨论主要内容。

  4、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2):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3):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大儿子杰克想结搬柴生火之际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小女儿杰奎林在万分危急关头借口上漏税缴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

  2、用钢笔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泊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四)教具准备:

  配套光盘、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导入:

  听写词语

  二、学习第一段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绝密、绝妙。

  3、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这样做?

  4、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句子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很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指名朗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三、学习二、三、四段。

  1、自读课文,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

  用线条画出本文的故事情节,用向上的斜线表示危机的出现,向下的斜线表示危机过去。再在适当的位置加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危机出现、过去的原因。

  四、指导编排课本剧。

  1、默读课文,圈画出描写泊诺德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先读一读,再和小组同学合作,将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3、第一场的编排。

  (1)默读课文,思考:这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应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

  (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3)学生交流怎样表演。

  (4)需准备的道具:教师准备打火机,学生准备半截蜡烛、油灯

  4、指导其他几场的编排。

  五、学生练排课本剧。

  六、作业设计: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默写词语。

语文蜡烛说课稿模板6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完成练笔: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⑤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语文蜡烛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蜡烛说课稿04-26

《蜡烛》语文说课稿范文06-12

初中语文说课稿 蜡烛说课稿11-02

蜡烛说课稿01-08

蜡烛说课稿06-25

《蜡烛》的说课稿06-12

《蜡烛》说课稿04-09

蜡烛说课稿01-08

蜡烛说课稿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