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丝绸之路》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丝绸之路》说课稿 1
一、 说教材
《丝绸之路》是北师大版教材第八册第十单元路这一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以历史上记载的一个小故事引入,不但吸引读者,而且能让学生了解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二、 说教法
1、 《丝绸之路》文章介绍的内容时空跨度较大,涉及的历史地理知识复杂,学生对此了解不多。我课前布置了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2、 这是一篇以介绍历史为主的文章,内容不难理解,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丝绸之路开辟艰难。
3、 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让生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三、 说目标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知识和语文阅读教学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项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认的1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四、 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程序我设计共分五步走:
第一步:交流资料,质疑引入。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否能对课文有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为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质疑与交流中对课文产生兴趣,从而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我设计了读课题质疑环节。
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等问题。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已对课文进行了初步的阅读了,也能让他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有一探究竟的欲望了。
接着,让学生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对此主要采取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各组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的方式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这是因为学生生活与丝绸之路的历史相差太远了,又由于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广,对此了解不多,但互相交流能让生在交流资源、共享中互相补充,以丰富内涵,有助于学习课文。
第二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自读自评为主,教师查读为辅。让生在诵读中实现与文体初次对话,扫清字词障碍,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谈自己的收获。你知道了什么?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对文本会有不同的收获。所以他们的汇报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自己从文本获取知识的过程。
1、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并鼓励学生细听互评。这样设计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倾听、评议能力。
第三步:精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走进文本的第一段,甚至第一句,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文中语言文字,与文本进行对话,把握文章主旨的过程。我引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结合课后思考题,进行具体学习,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
首先,粗读第1、2自然段:这部分不是课文重点在文中是起烘托证明的作用,因此只要学生读后能体会丝绸的高知名度就行,主要安排教学程序如下: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接着,精读3―7自然段: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主要讲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和所遇到的困难。这是值得学生精读体会的。于是,我在教学这部分时就重在让学生读相关语句,抓出重点词句去体会,并要求以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体会。因此,我安排如下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从哪里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从哪里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从哪些词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从哪些词句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在此部分教学过程中,我还穿插了过度段的教学。因为我认为学语文一定要学方法,认识过度段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在读文中理解文义,在写作中谋篇布局。于是我安排如下教学: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得出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
(3)再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又得出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此时教师可联系文本总结过渡段的作用和意义。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最后,品读第8自然段:这段是对丝绸之路的作用影响的一个总结,内容较浅显,学生自读就读懂,因此我在教学该段时以学生自学为主。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总结丝绸之路的作用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第四步:情感升华:阅读文章的最境界是读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因此,让学生在情感上有所悟就尤其重要。由于学生了解的相关知识不够,不足以让学生在情感上完全了解张骞的艰辛,于是我在此就收集了相关资料以补充课文,让学生能更深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作用。
最后一步,我安排了复述课文这一环节。因为作为四年级语文教学学生能复述课文也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我主要让学生以导游的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组内练说再在全班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还随时提醒学生抓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这也是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训练。
本节课教法学法的采用和教学程序的设计,既贯彻了课标的精神,又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丝绸之路》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地位
本课的主题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汉朝又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重要发展时期,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所以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以及对外的交往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本课内容
包括三部分:
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
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进行管辖,这个过程可事先通过学生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通过学习,了解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同时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以及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意识;关于丝绸之路,要掌握丝绸之路的形成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班超出使西域作为自学的知识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第一个重点是张骞通西域。张骞通西域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它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在整个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交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
(二)本课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历史理论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难点是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六、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联系法。导入新课教学时对旧知识的回顾;对于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涉及到匈奴的势力控制范围。用此法联系前课,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的理解。
2.跨学科综合法。对于西域的地理概念的掌握,需要用到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
3.归纳法。对于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可让学生看书归纳。
4.讲解法。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地位等需用此法。同时我把本节课设计成多媒体教学形式。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时间(课时)打破地域界限去认识教材中的事物,达成知识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目标。
(二)学法
有目的有主次的快速阅读能力——训练“会读” 这节课知识容量大。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细读,掌握全部教材内容是不可能的,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启发学生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例如张骞出使西域,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例如班超经营西域,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例如丝绸之路的路线,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例如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教学程序设计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一下是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
1.张骞出使西域,此目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课前的预习已基本可以解决。所以出使过程简化,但在简化的过程要让学生自学能力的到锻炼,能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所以课前安排了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课堂中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关于张骞的故事及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情况)。重点放在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和他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上。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学习讨论,使学生从张骞的身上受到思想的启迪,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关于西域都护设置,这是一个很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点,让学生从历史上明确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维护祖国领土主权问题上,要有较深刻和正确的认识,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上的教育。
2.对于丝绸之路的处理,它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以也花较多时间来探讨。丝绸之路的路线,通过多媒体图示讲解,让学生能有更具体的空间概念,加深印象。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这节课的难点。我的做法是三个步骤:先具体讲解再用典型例子说明,最后进行归纳(多媒体文字展示),使理论知识得到简化。
3.班超经营西域这部分内容是小字知识,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按照这节课的安排将它归为学生自学内容。
八、板书设计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
2.张骞通西域
3.西域都护的设置
二、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根据本课的课标和知识的重难点教学的突破将板书设计成以上三个部分,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设计板书时将它们分成两个重要的标题,分别进行详细的讲解,而班超经营西域是小字内容,分离出来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学。这种设计同时也是根据历史事件因果关系进行知识的教学安排,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开辟的前因,同时丝绸之路开通也为班超经营西域奠定了基础。了解历史事件的承继和因果关系,可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丝绸之路》说课稿 3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四、本课重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
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五、本课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对当今的启示。
六、教学方法设计:
根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形式。以Webquest为载体,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网络探究的形式。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提高兴趣应当是我们教学当中充分考虑的问题。本节课通过Webquest平台,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动手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在此当中我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评价、作品与交流。
如何有效的评价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一方面学生可以更为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更有利于对学生的鼓励和对教学效果的检测。
作品与交流区可以是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重要天地,也是自我才能展示的舞台。
七、教学目标的实现:(结合课件)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一下是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首先在任务中安排的这四个任务就是针对教学目标和本课重难点设计的。(展示课件任务)
1、张骞出使西域,此目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课前的预习已基本可以解决。所以出使过程简化,重点放在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和他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上。通过对第三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张骞的身上受到思想的启迪,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思想。能自我教育:成功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2、对于丝绸之路的处理,它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以应当花较多时间来探讨。
这里主要从丝绸之路的由来、路线、作用、衰落、启示五个方面层层深入进行。
丝绸之路的路线,我不仅仅是通过老师或学生的演示,而是要求每一个同学自己动手绘制,然后展示评比。可以弥补初一学生历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时可以提高兴趣,增强动手能力。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为了提高效率,对此我把学生分成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四个组,这样一方面为学生指出了方向,另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在某一个方面能更深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中原和边疆,中国和西方文明的交流与渗透。
丝绸之路到5世纪时逐渐衰落,你能寻找它衰落的原因吗?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的进行引导。主要原因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阻碍,中原王朝的盛衰,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当时的世界形势,土耳其帝国当时对世界贸易的影响,环境的变迁和地理因素等。主要材料如楼兰古国,罗布泊等历史遗迹。通过此问题的扩展,更有利于理解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意义,如国力、内外形势、环境自然条件等。
思考探究: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感想?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把改革开放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你有金点子可提吗?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并交流讨论。此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升华,以史为鉴,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对我国所实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同时结合所学为祖国的建设出点子,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思想教育。
这一系列的安排层层推进,分解进行,学生在自然当中就会作出一些理性思考。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分析和安排,请各位老师指教。谢谢!
《丝绸之路》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第三单元第16课,内容分三部分: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三者之间因果相联,体现了中原王朝、匈奴族和西域各族之间的民族关系。本课还与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前后呼应,在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中处于重要地位。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情况;通过讨论、探究的方式来分析丝绸之路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依据: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难点:张骞通西域。
依据:学生对西域的地理概念陌生;识图难,地名生疏,读音书写难度大,且地名多;张骞出使西域所走的路线曲折复杂,地形地貌多样;两次出使时间长,所经过、出访的国家多,过程复杂。总之,这对七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二、说学情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七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还比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说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是相统一的。因此,我在本节课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开放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表现欲强,苏霍姆林斯基曾把这种欲望比作干柴,恰当的激发就象火种,所以通过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能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
(一)教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式学习
3、教师启发式教学法
(二)学法指导:
(1)课前指导:让学生去网上和图书馆去收集有关本课内容;老师指导学生在所查找的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剔除多余内容。
(2)课堂指导:要求学生读文看图、画图讲图,学会以图代文。指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结合历史知识展开思考讨论问题。
(3)课后指导:指导学生观看有关丝绸之路影视或阅读有关文章书籍。
(一)课前准备(结合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布置)
教师准备:
认真备课。查阅相关的资料,设计本课教学环节和调动、启发学生积极性的一些问题。提前一周布置任务,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书目、资料和网站。对学生的准备工作给予充分的指导和帮助。
学生的准备:
预习本课。通过图书馆、上网等途径,搜集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各类资料,老师指导学生所查找的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剔除多余内容。
四、教学过程
(二)教学过程叙述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掀起你的盖头来》,让学生猜一猜是哪里的民歌?
学生:新疆
教师:新疆在汉朝的时候被称为什么?西域。秦汉时期中原王朝派人出使过西域,开辟了一条举世闻名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教师:秦汉时期,北方生活着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变化很大。学生自主讨论后填表。
学生:回答
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汉元帝
汉武帝
汉高祖
秦
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
历史时期
战和战和
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过渡:略
二、张骞通西域
1、西域含义
2、汉初西域形势
3、张骞通西域
4、西域都护建立
第一次公元前138年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
意义
公元前60年意义
首先解决西域地理概念上的难点;想象一段张骞与汉武帝的对话,调动学生积极性;看图学习历史,搞清古汉语的异读字;创设问题情境,假如你是张骞,你会遇到哪些困难?借此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过渡:略
三、丝绸之路
1、畅通的原因
2、名称的由来
3、路线
4、作用
南道
北道
首先充分运用多媒体,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嘴、动手的能力;精心设计问题,八十三页试一试,看图归纳总结,提高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讨论法、举例子、探究式学习等分析丝绸之路的作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既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张骞通西域
汉政府在沿途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
丝绸之路的畅通
敦煌莫高窟
楼兰古城
大漠
西域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二、张骞通西域
1、西域含义
2、汉初西域形势
3、张骞通西域
4、西域都护建立
三、丝绸之路
1、畅通的原因
2、名称的由来
3、路线
4、作用
能体现本课的知识结构、突出重点和难点、直观形象、有利于巩固新知识、方便以后的复习。
谢谢!
《丝绸之路》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丝绸之路与大运河》是八年级第四单元第二课最后一部分内容,本课内容体现了世界文明的空间联系,选取了汉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史实,凸显这一时期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及中国南北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丝绸之路重点强调张骞通西域后,中国与西方各国之间日渐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大运河则突出它对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的作用。除此之外,课文还以历史性的眼光,描绘了当代新的丝绸之路和大运河,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们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使历史与现实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2、课标联系: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要求学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等知识,体会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传播及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的重大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历史上的事物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明确历史与社会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
3、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理解古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了解敦煌在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了解亚欧大陆桥与古代丝绸之路的区别,理解其重要作用。了解隋开凿大运河的.原因,过程,大运河的三点四段及沟通的水系,流经的省区等,理解大运河对经济甚至政治的作用。能够正确看待隋开凿大运河的事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角色表演等方法,培养阅读、分析、对比能力,并进一步理解历史上的事物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明确历史与社会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能够正确的评价历史上的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4、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的作用。难点是: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对多媒体教学具有较高的兴趣,学习积极性较高
2、 已有一定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3、 缺乏创造性思维,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缺乏思想深度。
三、教法、学法分析
新课程极力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理念,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获得,学习的过程即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同时,我认为,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探究、能否主动的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其前提是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课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及积极的情感体验。
为了使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多媒体教学: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将历史在课堂中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事件及人物。阅读法,即让学生联系文字和图片资料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阅读教材,为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合作学习法,即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围绕某一个问题开展学习,使问题得到拓展和延伸,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能。角色表演法:表演中,学生似乎亲临其境,知识当然水道渠成。
四、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是完成上述构想的最佳途径。因此围绕上述构想,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程序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古今对比、感悟新知;类比学习、知识建构;整合知识,延伸拓展。依据这一逻辑顺序,层层递进。
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用激情导入法,以视频《张骞出使西域》,既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又开门见山,直接导入主题,使学生迅速进入到学习状态。
第二步: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1、自学教材、探究新知:
让学生阅读P99页内容与图,探究:
(1)什么叫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哪里?
(2)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现在大致属于哪些国家?又经过了哪些地形?
(3)丝绸之路上有哪些重要城市?
2、交流反馈,体验成功:
反馈学生探索收获,并对学生探索过程中的有代表性的问题集中讲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及相关图片,了解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体验古丝绸之路的艰辛,培养阅读、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同时感受到新课程中历史与地理知识的渗透。)
3、循序渐进、突出重点:
(1)活动: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商人,在敦煌你是如何交易的呢?
提示:(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2)选择好你的货物。(3)准备和对方商人交换什么货物?
(2)提问: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义呢?请同学们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实来印证这句话。
(设计意图:在熟悉路线的基础上让同学通过表演感受丝绸之路当时的盛况,再步步突出重点:当时交流的物品及丝绸之路的桥梁作用。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而且得出的结论也是水到渠成。)
第三步:古今对比、感悟新知
多媒体展示《古丝绸之路线图》与现代《亚欧大陆桥图》,比较:两者有什么异同?为什么这条铁路称为大陆桥呢?
(设计意图:了解古丝绸之路与亚欧大陆桥的异同,使学生感受到,亚欧大陆桥虽然不是一座真正的桥,但却是起着桥梁沟通作用,并领会历史与现实的融合,同时锻炼了学生分析对比能力。)
第四步:类比学习、知识建构
自主学习:有关大运河的基本知识(三点四段五大水系、开通的意义,今天的大运河等)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的《丝绸之路》的部分,学生知道该掌握哪些知识,此时,将《大运河》部分交由学生学习,有利于激发其自身潜能,并锻炼其学习的能力,有利于知识的建构。
第五步: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展示皮日休诗《汴梁怀古》,讨论分析:对隋朝大运河如何看待?并寻找相应论据。
(设计意图:在小组合作中,分析开通大运河的利与弊,有利于培养小组合作探究精神,质疑精神,并从而培养学生辩证、客观地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突破难点)
第六步:整合知识,延伸拓展
1、学生小结学习所得
2、课后搜集有关资料,任选一题,小组合作,试试,能不能完成?
1、历史小论文“丝绸之路经商记”或“古今丝绸之路”
2、历史小论文“古今大运河”
3、介绍世界上的著名运河,列表比较京杭大运河与世界上的著名运河
(设计意图:学习、讨论、发言之后,由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其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
六、板书设计:
丝绸之路与大运河
一、丝绸之路------东西方贸易之路----------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的桥梁
(敦煌)
亚欧大陆桥-------新丝绸之路
二、大运河-----促进中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今天的大运河------水路运输
七、教学反思:
本课中,我认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尤为凸显,但多媒体似乎束缚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如用多媒体展现丝绸之路的路线,不如让学生用笔画,更有深刻印象,再配以多媒体的图片,使学生动手、动脑,效果可能更好。
《丝绸之路》说课稿 6
各位评委、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张骞与丝绸之路》,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1)说对教材的分析。《张骞与丝绸之路》是语文A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章。本文生动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开辟过程和中国的丝绸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内容生动,尤其是文章开头引人入胜。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接着写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成为联结欧亚大陆的纽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张骞为国献身精神的赞扬,本课主要学习张骞通西域的过程和张骞的那种不畏艰辛的优秀品质。
(2)说教学重、难点。自主识字、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
(3)教学时数的安排:本课安排两课时。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课文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学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3、通过读文,知道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同时学习张骞不畏艰辛的优秀品质。
【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理解分析的能力,已经养成了主动识字的习惯,会使用字典、词典,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借助小状元提示,基本能独立进行。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并且能根据现有的资料查询课外信息。
【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课文内容和我们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特点,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对于课文的引入,我采用谈话法;对于感悟张骞的`优秀品质,我采用自主探究型教学法;对于课外拓展,我采用合作型教学法。
【说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
2、让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和丝绸之路的资料。
【说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出示课件:唐僧师徒四人)同学们请看,他们是?他们是《西游记》当中的人物,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从中土大唐去西天取得了真经,真是了不起!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比唐僧还了不起的人物,他历尽磨难,从中国通往西域,他开通了一条有名的道路,名叫“丝绸之路”,他是谁呢?——张骞!是的,咱们一块来学习《张骞与丝绸之路》。
这篇课文跨时代跨空间,学生们对于以前的事了解很少,如何让他们充满兴趣地学习这课呢?我觉得课堂伊始就得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西游记》是学生耳熟能详的电视剧,他们对里面的人物、事件了解地比较详细。而且,《西游记》当中人物的品质和取经的艰辛与本课极其相似,所以我以《西游记》为导线引出课题,一来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二来可以用类化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请看课题,《张骞与丝绸之路》中有两个关键词,“张骞”和“丝绸之路”,课前让大家搜集了他们的相关资料,现在谁来向同学们介绍介绍你搜集到的资料呢?(课件出示张骞和丝绸之路的资料)这里我会请几位学生说说他们找到的资料。对于“丝绸”,学生陌生但又充满好奇,在此,我课前搜集了一些有关丝绸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古代丝绸战袍、杭州丝绸、蓝丝绸、奥运丝绸服饰。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说说“张骞”和“丝绸之路”的关系。(如:张骞把丝绸之路开辟了、丝绸之路被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是张骞开辟的)
——这个环节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了解张骞和丝绸之路;二是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明确张骞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2)看了这个课题后,同学们有哪些问题?(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开辟丝绸之路时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在此,我采用激疑法,鼓励学生提问,并提取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课堂。接下来我将采取以下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解决生字问题和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借助课后拼音识记生字,把文章读通顺、流利。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3、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感悟体会
1、老师泛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请两到三个学生到台前扮演相关表情,其他学生点评。
(这部分用了很多四字词语,且戏剧性强,单纯讲解可能过于枯燥,于是在此我安排学生扮演“目瞪口呆、目不转睛”这些表情,再让学生来夸赞一下古罗马皇帝的新装,感受“赞不绝口”的场面,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四字词语。)
2、刚才同学们关于课题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下。
①默读第三段,说说当时从中国去欧洲有哪些困难。
(学生比较容易找出这些句子,但在概括方面还是有点欠缺。在这里,我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②阅读第五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
想想张骞是怎样克服困难开辟丝绸之路的?你觉得他们受到了哪些屈辱?他们逃出来后又遇到哪些困难呢?
(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很容易找到相关句子,在这我重点带领孩子归纳张骞所走丝绸之路的线路、启发孩子去大胆想象张骞一路所受的艰辛。同时,在此我增加了一些课外内容----张骞被俘虏时的事件,拓展学生对史实的了解,进一步感知张骞的优秀品质。)
3、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联结欧亚大陆的纽带。
(感受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同时从侧面加深对张骞的敬佩之情。)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张骞是一位怎样的人?(不畏艰辛)
——培养学生概括感悟能力,同时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五、拓展
同学们,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名人探险的故事吗?(课件出示:哥伦布、郑和相关资料)
——举一反三,拓展学生的视野。
【说板书设计】
31. 张骞与丝绸之路
困难: 交通不便
自然条件恶劣
野兽与强盗的袭击
经过:都城→黄河→浩瀚的沙漠→被俘虏→寒夜逃出→帕米尔高原→西域
↓↓
不畏艰辛
注:板书主要以困难和经过为主线,层次鲜明,最后总结出张骞不畏艰辛的优秀品质,一目了然。
《丝绸之路》说课稿 7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丝绸之路》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丝绸之路》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走进西部,领略祖国雪域高原、草原戈壁的风貌,吹响西部大开发的号角。《丝绸之路》是一篇叙事散文,讲述了两千多年前在丝绸之路上发生的安息国与我国使臣会面互赠礼品的故事,描绘了两国来往的热闹、盛大场面,揭示了丝绸之路为我国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提供桥梁,对中外双方经济、科技、文化繁荣起到重大作用的非凡意义。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五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本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仍有难度。首先是丝绸之路离今天时代久远,不少学生可能对于丝绸之路不甚了解,需要事先查阅资料,建立基础。其次是通过对文本的学习,了解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好在学生已经具备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已经初步具备把握文章大意、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栩栩如生、美轮美奂、浩浩荡荡、崇山峻岭”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讨论、交流等过程,感受文中盛大场面的描写,领悟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激起了解西部的历史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感受作者描写两国使者见面时的盛大场景为我的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领会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习也同样如此,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我会用情境导入法,放置沙漠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于沙漠的想象,继而引出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的故事,最终引入本课课题。提起沙漠,大家脑海里都会浮现什么景象呢?(先以问题激发想象)汉武帝时期,张骞奉命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这就是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走进大漠,走进丝绸之路。(再以故事引发好奇)旨在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学习本篇课文。
(二)初步感知
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就是诵读,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在解决了生字词的困难后,我将从指导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在学生朗读之前,我会给学生设置以下问题:试给这篇文章划分段落层次,之后请学生回答,明确文章的脉络,即忆起驼铃(1)——盛迎汉使(2-8)——互赠礼品(9-12)——揭示意义(13-14)。
问题的设置,完全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听和读,理清文章脉络,消化重点词句,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
(三)深入研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用大屏幕展示出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放手给学生,学生以同桌探讨,填写表格的方式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找出描写两国使臣会面的情景的段落,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
概括:公元前115年,在伊朗高原北部,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
这些问题设置,能够培养学生把握重要词句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为后文理解启示做下铺垫
接下来是对课文更为细致地品读,思考以下问题: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对于盛大场景的描写,从而领悟两国之间的深厚情谊,进一步了解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
(四)巩固提高
为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特色、感受本文盛大场景的描写,我将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丝绸之路对于中外双方的重大意义。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结合学生所谈感受,再次回顾本课所揭示的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再者本文是阅读文章,需要同学们对丝绸之路有更多了解。
基于此,我布置了搜集资料以加深理解的作业:搜集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小故事,下节课进行交流。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鞠躬擦黑板)
《丝绸之路》说课稿 8
【说教材】
1.本课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2.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
一、说教材
《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教材第五单元《穿越时空的生活》第二主题《路在脚下延伸》中的一个课。其内容展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萌发其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和了解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初步认识和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古代文明。
能力目标: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萌发其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情感目标: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萌发其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进而体会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古代文明。
四、教学准备:
1.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与小组数目相同的较大的地图、尺子。
【说教法】
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多元化的体验、小组探究、视觉感受等方式让学生发现身边交通情况的'点滴变化,对比古今到达同一目的地所采用的交通工具和所选择的交通路线的巨大差别。从中感受到道路、交通的发展与人们的紧密联系以及交通带来的巨大便利,从而提升为祖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而自豪的情感体验。
【说学法】
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因此,在教《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这一主题活动时,我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师生间的动态信息,孩子们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这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说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学生朗读和欣赏教科书第47~48页的课文及图片,然后提出问题:‘丝绸之路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些同学可能以前通过广播电视、书籍杂志对它大致有所了解,课前老师也请同学们去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下面我们就分小组进行交流。
小组内的每个同学都要把搜集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给组内的其他同学,每个小组还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做介绍。
(2)小组交流
教师巡堂,了解小组搜集资料及发言的情况,并参与其中。
针对每个小组搜集的资料的情况,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归纳整理的集中在某个具体的内容上,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3)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事先掌握的小组讨论的情况,将每个小组介绍的重点随手写在黑板上。
(4)小组探究
教师分发给每个小组一张地图,请学生在上面找一找丝绸之路的大致位置。
在地图上任选一段丝绸之路作为测量对象,量一量这段丝绸之路在地图上的长度是多少;依据比例尺,换算出这段丝绸之路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根据事先了解到的当时车辆或骆驼行走的速度,测算出走完这段路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如果现在重走丝绸之路,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工具,所以需要的时间又是多少。
(5)教师总结
道路建设的飞速发展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极大地节省了时间。通过学习,同学们对丝绸之路已经有所了解,可是你们知道吗,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呢!
(6)布置家庭作业。
向周围的人了解他们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是什么。
五、说板书设计
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
路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说课稿 9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下面我从教材的地位作用、学生情况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板书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重点课。课本内容包括三部分:
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
3、班超经营西域。
其中,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重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丝绸之路的开通,带动了西域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建设。同时,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课程标准】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掌握的历史知识比较肤浅,尤其对本课的历史地理位置生疏,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避免历史知识过于专业化、成人化,而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三、本课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⑴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描述,使学生体验张骞通西域的艰辛和勇于开拓、不畏艰险的精神。
⑵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认识西汉时期在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发展的交流,以及吸取他国先进科技文化,对促进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
⑶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讨,汲取历史教训和影响,以史为鉴,强化环境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重点: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2、本课难点:⑴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重要地位。
⑵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让学生认识丝绸之路对当今的启示。
五、说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利用多媒体教具,递进式层层深入地设计设问,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从而自然的体现重点突破难点。(详见教学过程)
六、说教法:
1、创设情境,以西汉初期和东汉末期的地图的显著改变导入新课。
2、出示图表,提出问题。师生互动,演绎历史。
3、关于丝绸之路,观看《丝绸之路》的地图及图片,一边跟随学生导游的讲解
4、成语竞猜:先由教师投示成语故事的相关内容,然后提出问题并引出对班超出使西域的评价。
5、以两汉对内对外关系为主题,由师生概括本课的基本内容。
七、说学法:
1、 预习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信息。
2、从时空上强化学生对丝绸之路的掌握。
3、借助图表帮助学生归纳知识。
4、通过对张骞、班超的评价以及对丝绸之路作用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发和开阔视野,提高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八、说教学模式:
导知——导情——导行
九、说教具:
利用多媒体教学,便于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知识,理解教师的要求,将有关知识进行必要的对比使教学形象化、直观化,从而优化教学过程。
十、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使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本课教学中应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直观生动、可塑性强,注重多学科内容的渗透。以学生为依托,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原则。优化了教学环节,精练了教学内容,简明了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角色,开动脑筋,自觉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深入发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科学的认知结构。学生在课堂中的兴趣得以发挥,主体作用得以展示,思维得以充分训练,情感得以渗透,人格得以升华。在和谐、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课堂教育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十一、说作业:
(2——3分钟)评估测试卷第十五课。
以上是我对的说课内容,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丝绸之路》说课稿 10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十单元《路》中的《丝绸之路》一课。本单元以“路”为主题组合单元,从道路、商路、求学路、人生路等几个角度选编课文,并通过“语文天地”中的“畅所欲言”把对路的认识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这条道路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东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才开辟了丝绸之路。“它”成为促进欧亚和人类文明的纽带。在今天我们要教育学生深切体会张骞的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意图、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做以下设计:
(1)利用网络教学使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3)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方法。
3、教学重点:
借助“丝绸之路”专题网站,抓住关键词句复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经过。
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4、教学难点:
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已经养成了主动识字的习惯,会使用字典、词典,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借助学法提示,基本能独立进行。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并且具备了相应的电脑知识,会利用网络搜集有用的信息。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在时间和空间上跨度都非常大,我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上网搜集信息,独立钻研、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整理资料,讨论切磋,推选代表,全班交流的方法,弄清楚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体会张骞深深的爱国情怀。
四、说教学手段。
本节课利用网络资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丝绸之路》涉及的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复杂,非常适宜网络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确定学习目标,走进网络学习。
第一课时让学生在理解字词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并给予一定的时间浏览“丝绸之路”的专题网站,提出自己的学习问题。
第二课时,教师在事先整理学生的学习问题的基础上,出示有价值的研究内容。如:1、为什么说张骞是古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2、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是过渡段?他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让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并依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兴趣所在,对学习问题进行选择,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夸美纽斯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创造一种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接下来的时间就放手由学生去漫游网络世界,借助“丝绸之路”的专题网站来帮助自己的学习,引导学生进入“人机交互,自主学习”的环节。
(二)研读课文,网络学习。
学生可通过操作,了解到丝绸之路的来历、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汉代的中国文化与欧洲各国文化的交流,以及本课的学法指导。教师给予学生合作学习的明确要求:
(1)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项内容的调查研究。
(2)围绕所研究的内容,共同上网站查找有关资料,相互交流,集体讨论,形成共识。
(3)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与组合,合作完成学习成果的书面资料。结合书面资料小组内进行学习成果的交流,并每组推举一个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如此,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导者,既可以通过人机交互学习课文,也可以与周围同学互相讨论,协作学习或向老师请求帮助。在教学网络中教师通过这套系统可以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并对学生个别指导。
(三)汇报交流,畅所欲言。
通过学生自学前两个问题,已经弄清楚了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过渡段的作用,在此处汇报交流。对于学生来说“交流”是一个十分必要的环节,他们需要在讨论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收获与伙伴共享,需要在争辩的过程中,不断地补充自己的不足。针对同学们共同存在的问题,老师引导学生们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这种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可以帮助发现问题的同学认清问题,找出原因,又提醒了其他暂时未发现问题的同学,如果碰到同样的问题该怎样解决,加深了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学生在复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经过的汇报中,利用网站提供的复述方法,在讨论重点句子及关键词语的交流中,深切体会了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课内自检,语言积累。
1、首先,学生共同完成“添加过渡段的练习”。
2、其次,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预设了A、B两套自检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取作答。此环节可帮助中、差学生查缺补漏,落实语文基础知识,丰富语言的积累。
(五)总结学习,课外延伸。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天同学们利用网络学习了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使我们又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我们怎能不被张骞那无私无畏、百折不挠的精神打动呢?
智慧的灵感让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因此,在对课文已经完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反而产生更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从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这就是真正得学习的内涵。教师抓住这个学生的兴奋点,鼓励学生说说自己还想了解些什么,建议学生对专题网站进行内容上的补充,这既是一种学习成果的展示,又为以后学习的同学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形成学习的一种持续性,开拓学生学习的思路,更是打破“学习一定在课堂”的传统观念。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课外更丰富的世界,走进神 奇的网络空间去充实自己,去体味学习的快乐……
六、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体会张骞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理解过渡段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学会找过渡段和添加过渡段。我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合作学习。每个人先到“丝绸之路”的专题网站搜索自己有用的信息。再读课文,第五至第七自然段,画出重点句子,再在组内交流关键词语。每人先练习自己说,然后在小组内说,最后小组内推选代表在全班复述。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学生上网速度获取知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语文教学与网络的整合还有许多内容值得我们去实践、去探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语文教学与网络的整合中我刚刚迈出了一小步,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深入钻研。
谢谢各位老师!
《丝绸之路》说课稿 11
一、说教学理念与目标
(一)有关教学理念结合
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我力求用新课程理念来统领全课,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合作探究,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努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整合历史资料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评价中,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有关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将目标指向学生发展的方向,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结合本课的内容和授课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课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点: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中,要求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关于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求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通过收集历史资料并处理展示的过程,学习从多种途径获取历史资料并分析、整合历史信息的方法,并初步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课堂进程中自始至终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二、说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有关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中国古代史内容。即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主题下的第四课,在学习了本单元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背景下,迎来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本课将在了解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的基础上,学习张骞出使西域及丝绸之路,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是全国性的多民族统一,各族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各民族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秦汉大一统文明,从而加深对本单元主题的深入理解,并为学习下一单元奠定基础。从长远的角度看,这节课对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掌握学法,对学习整个中国古代史乃至世界历史都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本课的教学地位重要、意义重大。
(二)有关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因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从学生角度出发,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刚刚接触历史课,对于类似的探究性问题的学习一方面不是很感兴趣,另一方面自身的分析、总结能力有限,所以,更应该在此方面加强锻炼。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张骞出使西域。首先,西域的一部分地区现已属于国外,另一部分属于我国西北地区,学生的地理概念陌生,而且,地名多且生疏,读音书写难度大。同时,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初一学生分析、总结时也不容易把握准确。所以,将这部分内容定为本课难点。
(三)有关教学安排
为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新课标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步骤的教学过程。即: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大汉天子》中与匈奴战争的`片段,并提问质疑,导入新课。用视频片段导入
,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团结协作探求新知”。课前将学生分组并布置每组的探究问题,组织学生查阅有关本课的各方面资料。在第一目“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的学习中,由各组派代表讲述查找到的相关历史故事。在学习“张骞通西域”这一目中,由学生依据地图,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情况,并组织学生表演历史剧《西域归来》,从而加深对张骞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精神的认识并帮助分析张骞通西域的意义。“丝绸之路”这一目主要通过描绘路线图、展示收集到的西域物品及讨论丝绸之路的作用等活动来完成学习。这一环节的教学也突显了以活动为中心,围绕活动开展学习,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突破了重、难点内容。三、“智力闯关小结反馈”,本环节将本课的一些基础知识制作成竞赛题的形式,进行小组抢答、竞赛,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做一评价。四、“深度迁移拓展升华”,最后将本课主题与现今社会相连,让学生充当小导游,带领大家重走丝绸之路,了解今天丝绸之路上的风貌,从而达到知识内化、感受深化,能力强化。本课各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并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了历史。
三、说教法、学法指导
(一)有关教法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导而不牵”、“活而有序”等教学思想。教学中体现了由重“教”到重“学”,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结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初一学生的特点,采取探究式教学法以及历史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动中成长的理念,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及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有关学法指导
本节课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不仅学会而且会学。针对初一学生重形象思维、知识体系松散和求知欲强等身心特征,结合本课的重点、难点,这节课的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几乎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在本课中我力求教会学生以下方法:
1、分组合作法:按小组合理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培养协作精神,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学习,增进友谊,同时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收集、整理资料:课前将学生合理分组,布置本组要收集的资料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查找、收集相关的资料并进行整合,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成果展示法: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果,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有关教学媒体
这节课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其中有电视剧的视频片段、有动画的历史地图及历史图片等资料,其目的在于将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势与本课教学内容相结合,且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乐于学习。借助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帮助学生学习较复杂的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路线图。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采用了提纲式板书,以本课讲授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为线索,体现了本课的知识结构,板书层次分明,内容系统,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知识。
四、说教学评价
新课程评价应该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不是一系列评价的消极应付者,而应该是主动参与者。课堂上多边互动的评价能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并能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共同作用下前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多元化评价方法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师教学情况。在课堂训练中,学生完成的任务是具有基础性、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的。在体现任务的基础性、开放性时,主要采用自评、互评;体现综合性、探究性时则以师评为主。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中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平等的交流。在评价时,我注意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还通过“学生历史学习观察检测表”(见附表),了解学生在课前及课堂上如何参与活动,在小组讨论中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评价。自始至终我尊重学生理解和体验的差异,注重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有效地控制课堂评价过程使学生体验成功与进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促进每个学生的协调发展。
同时,对于教师自身的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等情况的观察,获取反馈信息,迅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
《丝绸之路》说课稿 12
我说课的内容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下面我从:教材地位及取舍、理念、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思路及流程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内容及地位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课本内容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多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理念
20xx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普及历史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本课体现的理念是学会正确识读历史地图。讲历史故事,学会看历史地图都是本课采用的`一些方法。本课教学中,落实理念最好的方面是,分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新方法的充分利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有利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让学生知道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使中原与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通过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
2. 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习张骞不畏艰险、富于冒险精神、忠于国家、牢记使命、机智果敢、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
2.通过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学生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意识。
3.通过对比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进行交流的“物产”,使学生直观的体会什么是交流,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的重要桥梁作用,体会文明与交流、发展的关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历史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树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且根据教学内容, 张骞出使西域有“凿空”之意,他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所以具有重要地位。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一)教学重点:
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
(二)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五、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1.知识构建方面:他们历史知识积累得还较少,尤其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还缺乏理性思考,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需要教师做相关的引导和说明。
2.认知心理特点:七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年龄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方法,由此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习惯。
(二)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因此我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在本课教学中以创设情境讨论法为主,辅以提问设疑法、读书指导法、地图识别法,讲授法,图片分析法,分组合作法,成果展示法和讨论法。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教师必须树立起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真正主人的自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我尽可能利用图片、影音资料等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创设轻松、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出答案,发现问题,开拓思维,进而掌握知识,在辩论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学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自己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六、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我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讲授新课——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作业布置。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课件,说明民乐永固城的历史由来和扁都口的历史地位,从而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环节一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熟悉课本,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初步感知本课内容。
环节二
1.教师播放课件,出示西域位置图,指导学生了解西域的形势,由此引出“招贤令”交代通西域的历史背景。
2.播放“张骞通西域”视频,然后用演示幻灯片演示第一次通西域的路线。
3.组织活动:“我走张骞路”,对学生识图进行指导。
4.讲解张骞第二次通西域。结合史料对张骞评价。注意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大胆表现。
5.出示丝绸之路线路图,让学生结合课本用电子笔在图上标出丝绸之路所经过的主要地方。
6.出示十二种东西方的物品或技术,让学生分类并展示。
7.结合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完成活动:丝绸之路是 之路。
8.指导学生看课本65页,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之后演示课件。强调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
9.播放课件比较秦朝和西汉疆域的大小,指导学生找出不同,增加的领土就是西域,引出西域都护的设置。
环节三
拓展延伸
1.出示合作探究问题,并播放图片,指导学生进行讨论。
(三)课堂小结 谈感受。
(四)巩固练习:利用课件完成练习
《丝绸之路》说课稿 13
一、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以历史记载过的一个小故事引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随后通过详细叙述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向读者介绍了丝绸之路开辟的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课文第四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它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
二、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通过反复读课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3、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①了解张骞被称为外交家、探险家的原因。
②学会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法
建构主义教学法
四、教具准备
《丝绸之路》网络课件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入课文。
1、导入。
连接视频:(展示各种华美的丝绸面料,过渡到丝绸面料的衣服),由欣赏丝绸的风采导入,引起学生思考“丝绸是怎样被世界认识的?”
2、自读课文。
(二)、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1、课中质疑,直指重点。
课件连接出示地图,显示罗马和中国之间的距离有七千多公里。
2、学生就课文内容介绍当时的交通条件:(电子课文显示)“没有公路铁路,没有汽车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还隔着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由此引起学生思考,并提出疑问:
中国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
那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是谁开辟的?
为什么称张骞为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在文中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毕生的'精力”这一词?
3、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课前所查资料思考问题,边读边作批注。然后学生联机讨论,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的功能,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4、交流后反馈,并完成练习:
(1)()出使西域不幸被匈奴俘虏→被软禁草原(),后来逃到西域→()出使西域十三年回到长安→汉武帝再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乌孙国共同抗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2)这条路以()为起点→经过()→一直通向()。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是在熟悉课文内容下,通过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电子课文显示:“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这条道路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东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历史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为了开辟这条道路,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1、2、3句为第一部分,最后一句为第二部分。引导学生理解:前半部分回答上一段提出的问题,后半部分则和下面的自然段有关。第4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环境和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启发学生研读重点词句: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还隔着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2)从“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
(3)“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燕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4)从“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
结合相关图片和视频《丝绸之路》,引导学生想象:在这十一年中,张骞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诱惑,他是怎么想的。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爱国情怀,从而理解“为什么称张骞为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3、全班交流。协作讨论反馈,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指导朗读相关句段。
(四)情感升华
1、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观看视频(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
2、浏览网页:(交流物品)
3、学生结合课文和收集的资料谈“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4、练习。(网页出示)
填空:有了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和四大()开始陆续西传。西域的()、()、()以及()、()、()艺术也传到了中国。
5、总结: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东方与西方文明的纽带和文化走廊,将四大文明古国串联起来,组成一个横亘亚非欧三大洲的历史文化大舞台;丝绸之路有恢弘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以及波澜壮阔的宗教民族融合,给后人留下了无数激动人心的历史画卷和不尽的历史之谜。
丝绸之路在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去探索……
(五)课外延伸
1、留言板:写下你学习课文后的感想和收获、或者是你所了解到的自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发展情况。
2、给学生提供相关网址及主要搜索引擎,了解自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发展。
《丝绸之路》说课稿 14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程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中的重点课,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长生了深远影响,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课重点是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难点:张骞出使西域。
四、说教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分析讨论,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组织课堂教学,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优化教学的的目的。
五、说学法
本课讲授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事物缺乏理性的认识,但他们对许多新鲜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此在教学中就要克服简单的说教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故事、视频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分析讨论变消极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究,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大汉天子》中与匈奴战争的片段,并提问质疑,导入新课。用视频片段导入,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进入新课:
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首先出示战国时期匈奴王冠图片,让学生了解匈奴是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古老游牧民族,然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第一目填写《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表》,并思考决定和还是战的关键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填写表格,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归纳能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材料:
皇帝们试图通过给匈奴人贡物或联姻的方式建立和平外交关系。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没有获得长久的成功。 ——《新全球史》
通过阅读史料让学生了解两种方法都没有获得长久的成功,所以汉武帝时在外交政策上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昭告天下招募大汉使者联合西域夹击匈奴从而过渡到第二目张骞出使西域。
二、张骞出使西域
1、首先出示《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找出阳关、玉门关、和大月氏的位置,了解西域的含义,然后结合课文思考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
2、播放视频《张骞出使西域》片段,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大致情况。(增强教学直观性,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3、看视频后让学生说出张骞出使西域的`具体路线,教师动态演示路线图。
4、接着小组合作探究一下三个问题:
(1)张骞此行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2)假设你们生活在那个年代,面对这么多的困难你会像张骞那样做吗?
(3)张骞的此行目的达到了吗?(通过探究问题学习张骞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辱使命的精神,同时也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5、最后我通过展示三则图文材料,组织学生讨论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样的成果。
材料一: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未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同西域各国建立了联系,知道了许多西域地区的山川、地形、物产、人口、风俗等,此后,汉朝与西域诸国互派使节,互通商旅。
——《秦汉,一个民族强盛的起点》
成果一:加强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
材料二:秦朝的疆域和汉朝疆域图的对比图
通过观察学生得出结论,西汉的疆域向西延伸了一部分,自然得出
成果二:为西域归属中央奠定基础。
材料三:“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两幅图片
让学生观察两幅图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从而在观察中得出
成果三: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展示三则图文材料,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得出答案,改变学生机械的接受知识到主动的学习知识,从而突破难点)
过渡语:鲁迅先生说过:“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张骞用他的毅力、勇气和非凡的胆识踏出了一条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交往之路,从此一条横穿欧亚的路上通道产生了,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丝绸之路。(导入下一目)
三、丝绸之路
首先给出丝绸之路示意图,请学生说说这条道路得名的原因,然后自主探究并说出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随后屏幕打出一组图片,要求学生说出屏幕中的东西哪些是从东方传入西方,哪些是从西方传入东方?除过图中的物品外,他们还知道其他哪些通过这条东西方商道交流的物品或艺术?,通过这个环节加深学生对丝绸之路起到桥梁纽带作用的理解。然后屏幕再打出丝绸之路上出土发现的丝织品和外国货币两张幻灯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丝绸之路确实存在而且当年是那么的辉煌,最后通过一张设计好的幻灯片形象直观并顺理成章的得出丝绸之路是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这个观点。
在讲完这个目录后教师加以引伸以“古老的丝绸之路今天是否还有开发的价值?如果有怎么开发”这个问题来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设计进行小结: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使天山南北第一次同中原地区连成一体,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在此基础上经过西汉的努力形成了贯穿东西的交通线——丝绸之路,它的开通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桥梁。
(四)、“智力闯关小结反馈”,本环节将本课的一些基础知识制作成竞赛题的形式,进行小组抢答、竞赛,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做一评价。
(五)、板书设计
《丝绸之路》说课稿 15
教学目标
1、认读9个生字,读读记记“古朴、典雅、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商贸、芝麻、精神饱满、美轮美奂”等词语。
2、试用段意串联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合理想象中的场景。
4、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灿烂历史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合理想象中的场景。
教学难点
用段意串联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素材
1、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
2、关于丝绸之路的图片。
3、有关丝绸之路的历史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我们祖国的西部不仅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其中光辉的一页。板书课题。
2、通过课前预习,你对丝绸之路有哪些了解?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读懂句子,理解新词。
(1)大家课前预习得不错,老师再考考你们,谁能把这句话填写完整?栩栩如生是什么意思?谁能给这个词找个近义词?(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课件出示)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
矗立:高高地直立。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文中指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那一峰峰骆驼与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姿态各异,非常生动逼真(可结合插图让学生理解)。
(2)谁能填写这个句子,并准确地读一读?从不计其数、浩浩荡荡这两个词你感受到什么?
(课件出示)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戎装:军装。戎,古代兵器的总称。
浩浩荡荡:水势广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文中指迎候中国使节的安息国兵马不计其数,显得极有声势。万余大军,边境守候,充分反映了安息国对中国来使的重视与尊重。
(3)读句。提醒多音字读法:薄礼讲述古代丝绸的价值。想一想,古代,中国丝绸之路如此贵重,为什么中国使者却说这只是一点薄礼?
(课件出示)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绫罗绸缎:泛指丝织品。
五彩缤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文中指中国赠送的绫罗绸缎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绫罗绸缎均为丝织品。丝绸之路的商品,以中国丝绸为主,在古代的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都被视为珍品。古希腊人克特西阿斯就称中国为“塞勒斯”,意即丝国。一位古罗马作家说:丝国人制造宝贵的花绸,它的色彩像野花一样美,它的质料像蛛丝一样纤细。
(4)文中有一段话很难读,谁来试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这段话主要写什么?(这段话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文化繁荣的促进作用,体现了汉朝繁荣的过去和西部鼎盛的历史。从中也可以感受到当时中国输出的是先进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中国不愧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课件出示)
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sāo丝、冶yě铁、造纸、凿záo井、灌溉gài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xī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丝绸之路横贯欧亚,所经之地,有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有一望无垠的大漠荒野和盐碱沼泽。文中用此词意在说明路途遥远。
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文中用来形容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由于汲取了西方文化的长处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
二、品读语段,感悟表达。
1、师:据史载,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率300人使团到乌孙,又从乌孙分派副使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国访问。汉使到安息,安息国王派大将率2万骑兵到东部边境迎接。汉使回国时,安息还赠送大鸟卵(鸵鸟卵)、黎轩眩人(罗马杂技艺人)给汉武帝。(课件出示)
2、课文第2—12段再现了这一情景。文中描写的是作者亲眼见到过吗?(预设:是作者的合理想象的场景)
3、同桌分角色互读,想想作者为什么会把从没见过的情景写得如此栩栩如生?
交流: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合理想象当时情景,描写细腻生动。
三、体会“伟大”,拓展练笔
1、过渡: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这一幕就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上。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课件出示)
2、为什么说“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从哪里看出它是一条伟大的路?齐读第13自然段。
师介绍:丝绸之路长安(今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到达现在的伊朗等地,全长7000多千米,成为连接中西文化的重要通道,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欧洲历史学家说:张骞通西域,“其在中国史的重要性,绝不亚于美洲之发现在欧洲史上的重要。”——狄雅可夫《古代世界史》
四、当堂作业,反馈检查。
学生看图写话,想象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情景。课内交流点评。(课件出示)
《丝绸之路》说课稿 16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字词。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能说出主要内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说出主要内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教学难点
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课前准备
1、教师课件制作
2、学生读推荐材料和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
师:今天的这里,到处是沙漠,戈壁(课件沙漠),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课件出示地图)这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欧洲的罗马。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出示《西天取经》图画):玄奘经由丝绸之路,游历三十多个国家。(出示《班超投笔从戎》图画)班超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放弃手中的笔成为一位将军,在这条路上32年。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课文第一段是这样写的——(出示)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学生认读,了解这一段内容)
二、根据导读提示,自主学习
出示导读,读读下面的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师:我请同学朗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如果不明白的词语可以圈化出来。,边听边思考导读提示的第一个内容。(听学生朗读时,注意正确读音)
师: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生回答后,老师出示规范答案,学生再复述一次。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遐想了两千多年前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的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物的场面。还写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一段与开头照应。
师:这些词语在朗读时容易出错。请一起读一读。出示:矗立美轮美奂芝麻商贸匕首鸵鸟循着铃声身着戎装凹凸不平。出示:给正确的解释连线。纠正字音)
栩栩如生:漫无边际地想象。
浩浩荡荡:高大陡峭的山岭。
五彩缤纷:形容建筑、艺术等华丽精美
崇山峻岭:水势广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
美轮美奂: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遐想: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三、自学引导,体会句子含义
(一)自主学习《丝绸之路》优质课教案设计|名师教学设计
师: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呢?课文有一个句子告诉我们了!。出示: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请默读思考:为什么这是一条伟大的路呢?
(二)反馈交流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
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教师在对话中点拨:
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
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3)小结:
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师: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是什么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把你们体会到的说一说。
交流、生发,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
3、感受文化之路:
师:丝绸之路的伟大不仅体现了中国和各个国家之间的友谊,和促进经济科技的发展。还有其他的作用。
学生从“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感受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作用。
(补充: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4、 小结:
师: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师: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交流做出巨大贡献。丝绸之路在祖国的西部,感召我们西部大开发,让这片沙漠之地成为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各民族友好往来日益密切的通道。
《丝绸之路》说课稿 17
预习提示: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
2、自学生字、生词。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挂图、录像
教学过程:
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西游记视频展示)。刚才的镜头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丝绸之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一番丝路的风光。在欣赏的同时,想想丝路风光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荒漠……)
是啊!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
1、如此具有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汉,张骞)
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幻灯)。他告别当时的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现在就让驼铃声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录像)正是有张骞这样的.先行者,才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线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请看地图。
(二)丝绸之路的线路
(出示)这是一张丝绸之路的线路图,请找到丝路的起点。
1、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什么地方?(长安)
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是当时汉朝的都城,就像今天我们的首都北京。当时各地丝绸和其他的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组成商队,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之后分南北两路,北路从玉门关出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经过西域、中亚,到达西亚和欧洲;南路从阳关出发(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经过西域、中亚,到达罗马和阿拉伯国家,再到欧洲;南路的另一路则是到达印度。《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走的就是南道中的这条道路。
2、设想你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你会经过今天哪些国家和地区?南道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北道又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四人小组合作,小组作好记录。
南道: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意大利、沙特阿拉伯、印度、孟加拉、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等;
北道: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
可见路途非常的遥远。
3、观察线路图,你认为在当时我国境内的丝路上有哪些重要的城市和地区呢?(长安、楼兰、敦煌等)
我们从这张图片中发现现在的敦煌非常的凄凉,而当时的敦煌却是非常的繁华。敦煌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是中原通往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道”,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现在,请同学们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用集体的智慧来再现一下当时的繁荣景象,来当一回小演员。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商人,在敦煌你是如何交易的呢?
提示: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选择好你的货物。
3.准备和对方商人交换什么货物?
学生表演(繁荣背景,如何交易,筹备干粮,水等)
从同学们的表演中,我们知道在当时的敦煌存在着物资的交流,而且交流的物资非常得广,有西方的毛皮、珠宝玉石、药材等,还有中原的丝绸、瓷器、陶器、铁器等。事实上,在当时的敦煌,不仅存在着物资上的交流,还存在着文化的交流。现在保留下来的敦煌的艺术宝库莫高窟就可以印证这一点。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个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
敦煌莫高窟保存着最完好的佛教艺术,曾经有位著名的敦煌学者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学者的论说充分说明敦煌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而这种重要性则是丝绸之路带给它的。
《丝绸之路》说课稿 18
教学目的:
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三)丝绸之路的交流作用
1、敦煌的艺术来自于东西方的交流,来自于东西方的使者们的间接创造。正是由于这些使者们的往来,使得丝绸之路异常的活跃,异常的繁荣。那么,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义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实来印证这句话。
找到了吗?一起大声告诉我,好吗?(丝绸之路沟通了欧亚两块大陆,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学们能不能结合书本和你已有的知识,举出实例来印证这句话呢?(可作适当补充)(幻灯)
总结:丝绸之路的开辟丰富了东西方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增强了东西方人民的友谊。所以说,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商道,而是一条友谊之道。
(四)丝绸之路的补充
事实上,“丝绸之路”并不是只有这一条,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指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除了张骞开通的官方通道“西北绿洲丝绸之路”外,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丝绸之路吗?(学生回答)
总结:中国的`丝绸之路早在公元前就已经分为海陆两路了,此外,还有长城以北充满血腥和暴力的“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因为这条丝绸之路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各个民族、部落纷纷想争夺控制权,因此充满了血腥和暴力。四川云南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和风平浪静的“海上丝绸之路”由于主要以丝绸和香料贸易为主,又称“海上香丝之路”
千余年过去了,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喜欢上了更为方便的海上运输,于是曾经辉煌的丝绸之路渐渐被人们放弃,敦煌也同样衰弱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是随着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一条新兴的丝绸之路重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那就是亚欧大陆桥。(幻灯:亚欧大陆桥的简介,线路图)
亚欧大陆桥的简介: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江苏连云港、山东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是横跨亚欧两大洲,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实现海──陆──海统一运输的洲际铁路,经过了三十多个国家。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代替了昔日缓缓西行在茫茫戈壁上的骆驼队,被称为当代的新丝绸之路。
2、那么,亚欧大陆桥与昔日的丝绸之路相比较有什么优势呢?在今天有着什么重要作用呢?(小组活动)
(1).经过的国家更多,到的地方更远;
(2).交通工具:骆驼,马──洲际铁路,火车;
(3).节省时间,节省运费。(大陆桥横穿大陆,比绕道海路近得多,一般比传统的海运路线缩短一半左右。由于大陆桥运距较近,且能使用铁路集装箱专用直达到车,中间环节少,运行速度快,从而节省了大量的途中运输时间。)
3.东西方沟通:间接──直接。(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一方面,对于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来说,这一区域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巨大市场,是它们输出资金、技术和管理的理想之地;对中国、中亚和东欧国家来说,通过沿桥开放,可以更好地吸收国际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经济振兴。另一方面,亚太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越来越需要开拓欧洲市场,而欧盟为谋求发展也需要到亚太地区寻求贸易伙伴,选择投资对象,亚太与欧洲的双向辐射越来越明显。)
所以,大陆桥运输越来越受到国际的广泛重视。总结:亚欧大陆桥虽然不是一座真正的桥,但却是起着桥梁的沟通作用。许多专家学者断言,新亚欧大陆桥的诞生,预示着世界经济在江河经济、海岸经济的基础上,将逐步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代--陆桥经济时代。
课后探究:谈谈你今天的最大收获?
(五)总结:
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的丝绸之路可以讲是古代中西方交流的代名词,促进了东西方各国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相信中国的未来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课后检测:
1、从文中摘抄两句话介绍丝绸之路所经的地点。
2、摘抄让你感动的句子。
【《丝绸之路》说课稿】相关文章:
《丝绸之路》说课稿范文09-03
丝绸之路语文五年级说课稿08-04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范文06-11
丝绸之路作文10-16
丝绸之路作文08-06
《丝绸之路》课文10-03
丝绸之路反思02-29
丝绸之路的故事03-04
描写丝绸之路的散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