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星期天》说课稿

2022-11-18 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那个星期天》说课稿范文通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那个星期天》说课稿范文通用1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那个星期天》,首先我要进行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这篇文章出现在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真情流露”专题中,主要讲了“我“在某个星期天等候母亲带我出去玩的经历,情感表达细腻,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占据了较大篇幅。如此的表达方式相对学生来说,较为新颖。另外,《那个星期天》与前一篇文章《匆匆》在知识组合上关系极为密切:《匆匆》一连串的问句占了全文很大篇幅,把情感直接地表达出来;《那个星期天》更多地将情感融入人、事、景物中,间接表达出来。两者可以进行联系对比教学。针对这些特点,我将侧重于表达方式的引导、学习,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表达出细腻真挚的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文章的特点,我将主要使用自主探究法、合作朗读法、联系对比教学法展开教学。

  三、说过程

  我分两课时完成本课教学。

  课时一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写作做顺序、行文思路。同时解决生词障碍,为进一步深入品读课文、解决教学重难点作好基础准备。

  在课时二中,我会以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导入新知识的学习。先是认读词语,后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来概括。“自然将话题引向教学重难点:作者的心情变化是怎样的?作者又是如何将等候时的感情变化真挚细腻表达出来?

  主人公大体的心情变化梳理出来后,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包含的内容较多,我先引导教学情感表达的知识点、如什么是直接抒情、什么是间接抒情,再让学生自主探究其中一种表达方式—环境描写,以及此引导感悟蕴含在其中的感情变化。接着通过分组朗读的方式,对课文逐一进行分析,侧重归纳分析人物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环境描写下的情感变化,让学生体味如此写作的好处。由于人物描写、环境描写也能直接或间接展现人物形象,接下来我便顺势引导学生感知人物形象:“我“天真、懂事、内敛。

  在学生整体把握《那个星期天》情感表达的特点后,最后联系《匆匆》一课来比较它们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不同点学生较快能判断出来,而在相同点上需要引导:都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方式,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波澜。

  到此为止,本课的重难点教学基本解决。

  四、说板书

  兴奋、急切

  那个星期天

  焦急(人物描写:心理、动作、语言)

  焦急、惆怅(环境描写)

  失望、委屈

  五、说教学效果预测

《那个星期天》说课稿范文通用2

  一、说教材

  《那个星期天》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通过朗读的方式整体上感知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细腻情感。课文写了“我”第一次殷切地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的经历,通过动作、环境等,描写了“我”等候时的情景,表现了“我”从满怀希望到失望透顶,直至彻底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展示了“我”细腻、敏感、丰富的情感世界。

  文章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故事,用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富有生活情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把握文章的内容,感受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在的情感体味出发进行朗读。结合关键语段,体会作者从人物的行动细节、环境的烘托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效果,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媚、蚁”等13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3、初步了解“我”的心情变化过程。体会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心理,学习换位思考,摆脱烦恼。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是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我”的心情变化过程。体会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心理,学习换位思考,摆脱烦恼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重点让学生感悟“我”一天中的心理变化,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究“我”对母亲情感的变化,体会母亲的无奈,以及“我”对母亲的理解,从而感悟主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揭题导入,引导质疑,初步探究文章内容。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学生默读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词。我再随堂检查,明确读音。

  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说一说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提示: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总领全文,开篇点题,说明事件和时间。

  2、读句子“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作者盼望的时间之长,也从侧面显示作者盼望时的焦急、无奈。

  3、想一想,这么漫长的等待,作者的心情会不会发生变化呢?预习后面的课文,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四)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小组接龙读第2-6自然段。指导读出不同语气。(第2自然段开头要带着平静、讲述的语气读,读出回忆的感觉,中间要读出肯定,最后一句要读出一些愉悦;第4自然段要读出在等待中,“我”百感无奈,心里急躁,语调要低沉。)

  2、第2自然段中“这不会错、都不会错”表明了什么?

  提示:“我”非常坚定和肯定,表明这件事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3、第3自然段中,“我”为什么要吓唬母亲?又为什么忘了吓唬她?

  提示:“我”吓唬母亲其实是想和母亲做游;“我”忘了吓唬她是因为看到母亲提着菜篮子要出去,担心母亲忘了带我出去,所以急着提醒她。

  4、“这段时光不好挨”在第4自然段中起什么作用?(全段的中心句,总领后文描写的一系列活动。)

  5、“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这两句话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直白写出“我”的心理状态。)

  6、第4自然中“我”在等待时做了哪些活动,这体现出“我”怎样的心理状态?(苦苦等候、百无聊赖的心理。)

  7、找出第5自然段中语言描写的句子,体会“我”的焦急不安。

  8、第6自然段中“我”“蹲在她身边、看着、一声不吭”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母亲似乎已经忘了要带我出去,“我”为了让母亲知道“我”仍然在等着她,便死守在离她最近的地方,用最无声的动作表达最焦急的心情。)

  9、第6自然段描写了“我”怎样的心理状态,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交流完之后指名学生回答。

  10、概括自然段意:第2-6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我”在母亲一次次的推迟下,由满怀期望变得疑惑焦急再变得一声不吭等待。

  (五)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有什么感受?

  提示:用光线的变化和声音,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等待中的孤独、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

  2、“母亲惊惶恐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惊惶”说明了什么?(“惊惶”表明母亲并不是一个不疼爱、不体谅孩子的母亲,她只是因为繁多的劳作暂时忽视了“我”的感受。)

  3、说说你对“我”的母亲有什么看法?(鼓励学生回答)

  4、探究:《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的真实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5、学习本课写作手法,引导学生体会本课的细节描写。

  (六)课文小结

  本文记叙了“我”的一次难忘的星期天,这一天由于母亲的一次次推迟,“我”的心情由高兴到焦急,再到无奈和失望,表现了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也体现了无奈心酸而又至纯的母爱。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本课教学有两个重点,一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二是体会“我”的心情变化。因此,板书也是围绕这两方面进行,提炼故事发展的情节,概括“我”的心情。清晰直观地展示了事情的发展及“我”的心情变化,突出了“盼望”的心情。

【《那个星期天》说课稿】相关文章:

《那个星期天》教案11-26

那个星期天作文04-09

那个星期天作文11-13

那个星期天的教学反思05-17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04-08

《那个星期天》阅读答案03-10

那个星期天的阅读答案03-11

《那个星期天》教学反思11-25

难忘那个星期天作文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