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马过河》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马过河》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小马过河》选自未来出版社大班上册艺术领域的内容,活动中根据小马过河的故事情节进行添画,学习画马的外形。促进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和绘画能力的提高。这符合《纲要》中的要求,在支持和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幼儿知道小马过河的故事。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画马的外形,提高绘画能力。
情感目标:喜欢画画,体验绘画的我乐趣。
三、说活动方法
大班幼儿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和亲自动手的能力,因此活动中我将使用到观察法、发现法、演示法,使幼儿能顺利的理解活动中的内容。幼儿的天性就喜欢玩耍,因此为了满足幼儿的需求,我在活动的末尾设计了一个游戏,让幼儿能在玩中学到知识。
四、说活动准备
相关活动的卡片若干、游戏道具、布置好活动场地
五、说活动过程
1、讲述故事,引出主题我会讲述小马过河的故事,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从而顺利的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
2、出示图片,初步感知接下来,我将出示有马的卡片,,让幼儿仔细观察,大概了解马的外形。
然后引导幼儿自己动手画马,在过程中我会对幼儿进行有必要的指导,及时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体验游戏,深化理解通过走“独木桥”的游戏,让幼儿体验到小马过河的勇敢精神。
4、教师小结,活动结束对幼儿讲述一些鼓舞性的话语。
《小马过河》说课稿2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故事,感知和理解故事发展的全过程,懂得遇事要多观察、多动脑筋、勇于尝试的道理。
2.喜欢这个故事,体会小马在故事中情绪的转变,愿意和同伴分享自己对该故事的感受。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感知和理解故事发展的全过程,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
2.活动难点:体会小马在故事中情绪的转变,愿意和同伴分享自己对该故事的感受。
三、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动物头饰若干;
四、活动过程
1.提问导入: 提问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引出小马和小马的故事。
2.活动展开:
(1)老师讲述小马过河的故事
(2)分组模仿小马妈妈与小马对话
(3)活动结束:师幼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表演《小马过河》。
五、活动延伸
把故事与家人分享,并在生活中提醒幼儿要多观察,多动脑,多尝试。
《小马过河》说课稿3
一、说教材
童话故事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最大的特点是用丰富的想象力,用夸张,拟人的的手法,赋予动植物人的情感,主旨是教人热情,善良,乐观。《小马过河》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童话。它从1957年开始选入教材,历经50多年不变,足见本文的魅力所在。
这篇童话故事以“过河”为线索,采取简洁生动的语言,使学生懂得做事不能只听别人说,自己也要动脑筋想一想,亲自去实践才行的道理。
(一)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充分利用合作与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知道做事不仅要动脑筋想,而且要勇于尝试,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二)教学重、难点
依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学会生字新词;能理解课文,并能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难点是理解课文中老马对小马说的话。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小学生认识的字词不多,阅读能力还不是很成熟,注意力也不能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加之思维还处于直观思维状态,在理解课文深层次意义上还有一定难度。
三、说教法、学法
1、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实现上述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我将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自己的感悟与老师、同
1 学交流。
在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以读促悟法、情境教学法、评价激励法
2、说学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以“教师的适时引导”为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质疑、合作解疑、自读自悟。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能轻松掌握所学知识,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而能更加喜爱语文的学习。
四、说教学准备
课前我准备了课文录音,生字词卡片,四个动物头饰和老牛、松鼠、小马的图片。
五、说课时安排
由于本课课文篇幅较长,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学情,我准备用二个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我从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话题导入:“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的小动物都有哪些呢?”学生们在各抒己见中激发了学习的快乐,接着我出示小马、老牛、松鼠的图片,激起他们的兴趣,这时孩子们的思想也很自然的被引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之中。紧接着,我围绕画面发问来揭示并板书课题《小马过河》,使学生带着好奇心走进文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说读写”的训练最首要的是“听”,我首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故事里都有谁?讲了一件什么事?听完之后和同桌讨论交流。讨论结束后,我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它几次来到河边?最后过去了吗?是怎样过去的?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三)探究识字
二年级的小学生在学文识字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方法,所以,我以自主识字为主,对学生提出了自学要求:借助拼音仔细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 序号,圈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学生读文后,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再在小组中相互轮流指名认读字词,并与同学交流识字方法,分享识字的乐趣。
(四)以读代讲,品文悟情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是阅读主体,应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地位。”读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此我会引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反复读文,如分组读、指名读、默读、跟读等等,以读促学。
随着教学的推进,我又通过小组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老马、牛伯伯、小松鼠和小马应有的神情语气 ,使学生进入情境,感悟文本,升华情感。
(五)研读课文,解疑感悟
《小马过河》这篇童话故事的关键就在面对同一条河,老牛说很浅,刚没小腿;松鼠却说河很深,能淹死人。两者截然相反的观点促成小马过河左右为难,那么河水到底是深是浅?为什么?弄清这个问题是学生正确领悟此篇文章内涵的客观因素。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讨论确定答案。这样,就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生动、形象的让学生感悟到:牛说很浅是因为它身体高大;松鼠说很深是因为它身体矮小。而小马亲自尝试,却发现:河水既不像牛伯伯说的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么深。进而使学生深刻的领悟文中所揭示的道理,实现文与道的统一。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维训练和说话训练,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马第一次没能过河,第二次终于过了河,这是为什么呢?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小马说什么?
(七)作业设计
作业主要是启迪思维,拓展延伸,本课我设计了两个作业题:一是学生熟读课文后,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简单复述,更是对学生学文情况的检验。二是说写结合,提出问题:小马过了河,回来的上又遇到了老牛和松鼠,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回到家小马又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这一问题的提出,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使学生说的能力得到提高,写的能力得到训练。
《小马过河》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小马过河》是第三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文章篇幅长,涉及的事物多,哲理深刻。但课文情节美、事物美、构图美,我们可以利用课文自身的美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语言。
这课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小马驮麦子去磨坊,路上要过一条河,老牛说水很浅,可以过,松鼠说水很深,他的伙伴刚被淹死。小马没了主意,只好跑回去问妈妈,妈妈要他亲自去试一试。小马又回到了河边,自己过了河。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说明遇事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找到答案。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说一段话。依据大纲要求,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特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 能按事情发展顺序说出小马第一次来到河边过不了河的经过。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 学习课文内容,懂得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去想,从实践中去寻求答案。
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理清,一段话的先后顺序,按顺序复述小马第一次来到河边的情况是本问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在这节课中将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 在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
1)多媒体直观法。我利用笔记本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要求,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3)以读促悟法。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
学生主要采用以下学法:自主质疑法、合作解疑法、自读自悟法。
三、说教学流程。
1、图片导入,激趣引趣。
巧妙的开场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本课我用主人公小马的图片来提问,让学生马上进入角色。
揭示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小马过河》。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里我安排了一次听课文录音,“听说读写”最首要的是听,学生学会听是非常重要的。边听边思考:故事里都有谁?讲了一件什么事?听完之后和同桌讨论。在这里安排讨论是因为问题较简单,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农村的学生较少用到讨论,还不太习惯这种学习方法,所以简单的问题他们比较会发表想法。
在讨论结束后,我安排他们自由读课文,朗读时思考: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小马几次来到河边?小马过去了吗?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初步知道故事情节。
3、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通过初读课文,学生已经了解了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几次来到河边。接着我按课文顺序分段进行教学。第一自然段主要训练用用“什么地方”“住着”“谁”说一句话。第二自然段主要指导学生用高兴的语气来朗读小马的话。三至五自然段对话较多,我注意指导学生以不同的语气去读不同“人物”的话。这个故事中主要“人物”是小马,还有老马,老牛伯伯、松鼠。这些“人物”的语气、语言的感情色彩不同,老马是“妈妈”,说话该用亲切的语气。老牛伯伯是老一辈,朗读时声音要粗,语气稳重。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时讲的话,语气要急切。小马天真、有礼貌,读时要用适当的语气表现出来。指导朗读时,这些都要向学生说清楚。根据事物出现的先后,用课件展示事物,边展示边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这样训练朗读,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故事中蕴含的美。第七段主要是小马与老马之间的对话,注意不同角色的不同感觉,。第八段主要训练用”既不像……也不像”说话。在细读课文时,我主要用不同朗读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齐读、指名读、自由读、默读等。
4、课堂小结,突出主题。
四、说板书。
略
《小马过河》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小马过河》,这是一篇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讲述了小马在帮妈妈驮麦子到磨坊去的途中遇到一条小河,不知是深是浅,最后在妈妈的指引下安全过河的故事。本文以“过河”为线索,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使学生懂得做事不能只听别人说,要动脑筋想想,亲自去试试才行的道理。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还不是很成熟,注意力也不能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因此我采用图文并存的方式来吸引学生,从而使学生们爱上学习,爱上语文。
三、说教学目标
遵循课标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根据二年级学生爱读童话,能初步读懂童话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认识驮、磨等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知道做事不仅要动脑筋想,而且要勇于试,初步懂得“实践第一”的道理。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懂课文,那么如何理解文中老马对小马说的话,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便成了本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巧破难点,顺利实现上述三维目标,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以读促悟”法,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为了更好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摒弃了传统教学的“以教为主”,采取了“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以“教师的适时引领”为辅的新型学习,目的是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能轻松掌握所学知识,进而能更加喜爱语文的学习。
六、说教学流程
我将本课的教学流程分五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启发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一条谜语,引导孩子打一动物名称,如此激趣的导入新课,使孩子在轻松的猜谜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了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接着出示小马,问:谁能有礼貌的和小马打个招呼?通过刚才的打招呼拉近孩子与小马的距离,仿佛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即揭示课题《小马过河》。启发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小马吗?通过前面的铺垫,孩子们觉得小马就在我们当中,又通过刚才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问题匣子被打开了,这时孩子们的思想也很自然地被引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之中。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探究识字
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学过几十篇短小有趣的课文了,因此在识字认字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方法,这里我对学生提出了自学要求:
在反馈中,我用认—带—找三步进行,“认”拿出生字卡片与大家一起学习。“带”你是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这些生字的,一个学生的方法变成大家共有的,达成知识共享。“找”老师准备字谜,如一个人白头发原来是个老伯伯(伯),等等,这样学生在游戏中尝到了探索的快乐,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环节:以读代讲,品文析句
在这一环节中以读为主,我会引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反复读文,如,指名读、默读、跟读等。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才能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目的,这期间随着教学的推进,图文并存的出示,让学生进入情境,感知情境,进而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读出应有的语气。
第四个环节:研读课文,解疑感悟
《小马过河》这篇童话故事的关键就在面对同一条河,老牛说很浅,刚没小腿,松鼠却说河很深,能淹死人,两者截然相反的观点促成小马过河左右为难,那么河水到底是深是浅?为什么?弄清这个原因是学生正确感受此篇文章的客观因素。因此,让学生通过讨论确定答案,教师充当学生的引导者,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生动、形象地让学生感观到:牛说很浅松鼠说很深,而小马亲自试试,却发现:即不像牛伯伯说的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么深,进而使学生深刻地领悟文中所揭示的道理,理论支点是:从文中来,到文中去,跳出文本,实现文与道的统一。
第五个环节: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目的是使学生达到熟读成诵,更是对学生学文情况的有效检验,二说写结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马过河回来后会对老牛,松鼠,妈妈说些什么呢?这一问题的提出,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使学生说的能力得到提高,写的能力得到训练,“读说写”三者的有机结合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有利保障。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虽然我已经做到了认真准备,精心设计,但其中还定有不完善之处,敬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小马过河》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以及在座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XX乡的汉语老师,我叫艾力再。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版汉语四年级上册第十五课《小马过河》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就从以下七方面来说课。(PPT出示标题及副标题)
一、 说教材
这是一篇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讲述了小马在帮妈妈驮麦子到磨坊去的途中遇到一条小河,不知是深是浅,最后在妈妈的指引下安全过河的故事。本文以“过河”为线索,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使学生懂得做事不能只听别人说,更要动脑筋想想,亲自去试试才行的道理。
二、 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因为汉语阅读能力还不是很成熟,所以注意力也不能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尤其是我们班两级分化较大,部分学生甚至对汉语有厌学情绪。但是,在这个年龄段的他们对于图片、动画很感兴趣,因此我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吸引学生,同时也能帮助他们理解课文。从而使学生们轻松学习,爱上汉语。
三、 说教学目标
遵循课标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根据四年级学生爱读童话,能初步读懂童话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认识棚、匹等13个生字,会写深、浅等7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知道做事不仅要动脑筋想,而且
要勇于实践,初步懂得“实践第一”的道理。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以上教学目标,并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本课生字,读通、读懂课文;而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文中老马对小马说的话,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巧破难点,顺利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以读促悟”法,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为了更充分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我采取了“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以“教师的适时引领”为辅的学习方法,目的是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能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进而能更加喜爱汉语的学习。
六、说教学流程
我将本课的教学流程分五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启发质疑
首先,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小马、老牛、松鼠的卡通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些动物的名字,并介绍学生与这些小动物相互认识。(这样的简单的引入,是为了照顾到待进生,化解他们的畏难情绪。而介绍学生与小动物认识则是为了拉近学生与小动物的距离。激发他们的兴趣)接着,揭示课题《小马过河》。启发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呢,小马和其他小动物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这时孩子们的思想也很自然的被引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之中。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初读课文,学生对课文故事情节有了初步了解。我通过引导学生提问并解答的方式来帮助其他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我预设的问题有:
1、小马为什么要过河?
2、它几次来到河边?
3、它最后过去了吗?怎样过去的?
第三个环节:再读课文,探究生字
四年级的学生在识字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所以我以自主识字为主,对学生提出要求:把课文里生字新词用笔划出来,通过学生提问,老师引导的方式,理解生词在句中的含义。
第四个环节:以读代讲、品文悟情
在这一环节中以读为主,我会引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反复读文。
首先出示《小马过河》课文朗读动画,学生体验朗读的情感。 接着指名读,克服学生的朗读困难。
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进入情境,感知情境,进而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读出应有的语气。并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在面对同一条河,老牛说很浅,刚没小腿,松鼠却说河很深,能淹死人,两者截然相反的观点促成小马过河左右为难,那么河水到底是深是浅?为什么?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才能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目的,这其间随着教学的推进,图文并存的出示,让学生弄清这篇课文的难点,为什么同一条河,每个小动物有不同的答案?弄清这个原因是学生正确感受此篇文章的客观
因素。因此,让学生通过讨论确定答案,教师充当学生的引导者,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生动,形象的让学生感观到:牛说很浅松鼠说很深,而小马亲自试试,却发觉:即不像牛伯伯说的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么深,进而使学生深刻的领悟文中所揭示的道理。
第五个环节: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我是根据上一环节来进行的,通过小组竞赛分角色竞赛朗读读的方式激发学生朗读热情,要求学生读出感情,通过学生自读自评,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悟。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的精华体现,好的板书更应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我的板书力求彰显这一宗旨:
12 小马过河
马
试 (动脑筋试一试)
牛伯伯 小松鼠
深 浅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
《小马过河》说课稿7
一、故事内容分析
《小马过河》这个故事来自于大班语言上册。该故事中有孩子们比较喜欢的小马、松鼠等动物,讲述了小马帮妈妈驮麦过河的过程,这个故事语言浅显易懂,情节生动有趣,小马这个形象也很可爱、很天真,适合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通过学习个故事,使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明白蕴含的哲理:是理解大与小、深与浅的相对性。
二、设计意图
为突破重难点,在导入时先出示图片,让幼儿比较分析三种动物的高矮在水深一定的情况下会出现的不同结果。以欣赏图片为切入点,引起幼儿兴趣,讲述故事。进行提问:老牛是怎么说的?小松鼠是怎么说的?妈妈又是怎么说的?小马又是怎么做的?请幼儿互相讨论:为什么老牛说水才没膝盖呀?而小松鼠却说她的小伙伴被淹死了。他们有什么不同呀?引导幼儿认识高和矮、大和小、深和浅不是固定不变的。欣赏课件,讲述故事,总结故事中讲述的道理。进行生活认知:生活中的事物都是不同的,在同一种情况下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动脑筋想问题,勇于尝试。
本课设计力求与《纲要》中“鼓励幼儿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相吻合。
三、班级幼儿情况分析
正确掌握幼儿年龄阶段目标和幼儿近期发展情况,是每位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必要前提,也是《纲要》中所要体现的。我班幼儿年龄在六周左右,对故事、表演极富兴趣的时期,对于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总是津津乐道,还不时的总喜欢卖弄自己,但是口语表达能力欠缺。在《小马过河》这个故事中,通过观察、讨论、表演等方法感受高和矮、大和小、深和浅不是固定不变的,给孩子机会,让孩子体验表演游戏的乐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目标定位:
(一)基于以上设计意图,这次活动确定为五个目标:
1、使幼儿在故事中懂得遇事要多观察、多动脑筋、勇于尝试的道理。
2、利用各种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知道水的深浅是相对的。
3、学习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述小马征询朋友意见的过程,发展幼儿初步的比较分析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4、积极学认常见的汉字:麦子、伯伯、孩子、深,浅。
5、感受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二)、重点和难点
目标中提到:利用各种方式帮助幼儿清楚理解故事的内容,引导幼儿知道水的深浅是相对的,提高幼儿阅读童话故事的兴趣,因此确定为本次活动的重点,充分体现了《纲要》中“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的理念
因为我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不强,观察图片也是丢三落四,所以确定活动的难点是学习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述小马征询朋友意见的过程,积极学认常见的汉字麦、伯伯、孩秋、深,浅,并尝试说话。这也是《纲要》中所提出的“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所要求体现的。
五、说活动准备:
为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活动性和教育性,寓教于乐,做了以下准备:
环境创设上:
与区域相结合。为了让幼儿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而转为主动地吸收,我们整合了区域活动,在表演区、语言区让幼儿继续探索。根据教育目标,有机渗透了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更多有益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以此,我们在区域中准备了:
语言区:投放小马、松鼠、老牛、小马妈妈的图片、各种背景图;美工区:订好的空白纸张;表演区:投放小马、松鼠、老牛、小马妈妈头饰和背景图、篱笆等。
认知上:
活动前让孩子初步了解动物大小高矮等,为本次活动打下基础。
物质上:
1、字卡——让孩子认识麦子、伯伯、孩子、深,浅几个汉字。
2、小动物头饰及场景——为了让孩子进入到动物的角色进行故事表演。
3、图片——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的观察。
4、录音带
六、说活动方法:
根据设计的内容和目标,在活动中,主要以观察发现法、谈话法、游戏表演法三个方法为主。在活动的开始和观察中,采用的是观察发现法。在了解故事内容时所采用的是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的谈话法。游戏表演法是要幼儿戴上头饰扮角色,演情节,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故事的内容。
此外还应用了练习法、启发联想法、赏识激励法等方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七、说活动流程:
本次活动我设计了五个环环相扣的环节,整个设计突出了三个点:1、教具直观:语言与图片的演示结合在一起,使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2、语言引导:以往的语言活动经常会出现是大部分能力强的幼儿才有机会说出他们的看法,而能力一般的幼儿会因没有机会说而很快地失去兴趣。因此,这次活动,我设计了引导性强的几个问题让幼儿有欲望说、敢说、有机会说。3、环境体验:让幼儿在行动中感受某些品德的意义。主要表现如下
整个活动共分为六大环节:
(一)、识字游戏“摘苹果”
教师出示结满“苹果”的大树,请幼儿摘下一个个“苹果”,引导幼儿说说对这几个字的印象,然后教幼儿认读上面的字宝宝“麦子、伯伯、孩子、深,浅”。认识这几个字,如果可能,用这些字进行造句活动。
(此步骤是专门让幼儿认识生字:一方面认识汉字,另一方面利用这四个字进行造句训练,能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能力。这个步骤看似简单,实际上也是一个难点,特别是造句,幼儿会很难,教师必须给予充分的引导和示范,突破这个难点,为学说故事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铺垫。)
(二)、放录音,完整听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认识对于水深浅来说,动物的不同说法和看法。
1、听录音,理解故事:
教师出示挂图,播放故事录音,引导幼儿边看图边听故事。
2、教师结合挂图,提问:
小马第一次帮妈妈做事,做的是一件什么事?小马在河边遇到了谁?老牛说了什么?小松鼠又是怎么说的?小马是怎么做的?老牛说的对吗?为什么?小松鼠说的对吗?为什么?马妈妈对小马说的什么?小马最后是怎么做的?
(这个步骤是专门为完成目标一和二而设计的,先听故事,逐层深入提问,再说故事,特别是播放录音时,会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随着逼真形象的声音和富于动态的情景,幼儿情不自禁地想听、想说,对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有很大促进作用,而且也能发展幼儿的倾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机会说并能够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此环节让幼儿在完整欣赏故事后,教师提问,幼儿可以根据所听故事的内容进行回答。也可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回答。让幼儿知道小马过河中遇到什么,怎么做的。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想说,敢说的语言环境,记住了故事中的重点角色,为后面学说对话做了准备。
(三).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
(四)小实验
1、教师出示水槽,把松鼠、老牛、小马分别入入水槽中,让幼儿观察、感知同样深的水和动物身高的关系。引导幼儿认识高和矮、大和小、深和浅不是固定不变的。
2、幼儿说一说为什么老牛说水才没膝盖。而小松鼠却说他的小伙伴被淹死了,他们有什么不同?
(在教师的生动演示下,幼儿会很快的掌握故事的大体内容,此时教师要趁热打铁,及时提问体会到什么道理,并说出为什么,加深幼儿对深浅的印象。这个部分所采用的观察、谈话、检测等多种方式能促进活动重点的完成。当然,当孩子们对故事的内容还有不解时,还可以重复播放故事,让孩子再次感知,以备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五)活动拓展——故事表演
1、选几名幼儿进行故事表演,戴上头饰,确定角色,教师组织幼儿完成表演,可以作介绍,幼儿可以自主加上动作进行表演。
2、如果课堂还有时间,可以把幼儿分组进行故事表演。因为已经有过示范性的表演,所以这个自主发挥的空间,更能发展孩子们的表演能力,促进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这一环节的设计完全是为了巩固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对故事中道理的认识,从而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发展幼儿大胆表现的能力以及敢于表演的能力。这样的锻炼,对随后进行的故事表打下良好的基础,是一个长足发展幼儿表演能力的方法。特别是在自主表演部分,更是给了幼儿一个极大的空间和想象空间。)
(六)活动延伸。
小马第一次为什么没有完成任务?第二次为什么完成了任务?你以后做事情遇到困难,应怎样做?
活动的结束是暂时的,依据教育方式的整合,为了让幼儿不再被动地接受
教师传递的信息,而转为主动地吸收,我们整合了区域活动,在表演区、语言区美工区让幼儿继续探索。根据教育目标,有机渗透了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更多有益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小马过河》说课稿8
一、说教材
《小马过河》是第三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小帮妈妈驮麦子去磨坊,路上要过一条河,老牛说水很浅,可以过,松鼠说水很深,他的伙伴刚被淹死。小马没了主意,只好跑回去问妈妈,妈妈要他亲自去试一试。小马又回到了河边,自己过了河。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说明遇事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找到答案。文章篇幅长,涉及的事物多,哲理深刻。我们可以利用课文自身的美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
2、通过“小马过河”这个童话故事,使学生懂得做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动脑筋,要亲自去试试,“实践第一”这个道理。
3.在读文中识字,认识本课14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老马对小马说的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说教法、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关注学生的学法,以学定教,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受到熏陶感染,然后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分享。
在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我采用以下教法:
(1)多媒体直观法。我配合课文的主体部分,制作了不同片段的多媒体课件,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多种情境,充分唤起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满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得到运用,在“言、行、情”融为一体的感染下,获得真知,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自主、合作、探究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要求,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3)以读促悟法。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
学生主要采用以下学法:自主质疑法、合作解疑法、自读自悟法。
三、说教学流程。
1、故事导入,激趣引趣。
巧妙的开场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本课课文较长我用课文1、2、3自然段引入课文。揭示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小马过河》。
2、检查前置作业。
3、精读课文,读出感情
通过初读课文,学生已经了解了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几次来到河边。接着我按课文顺序分段进行教学。首先学习文章4—6自然段,四至六自然段中对话较多,我注意指导学生以不同的语气去读不同“人物”的话。这个故事中主要“人物”是小马,还有老马,老牛伯伯、松鼠。这些“人物”的语气、语言的感情色彩不同,老马是“妈妈”,说话该用亲切的语气。老牛伯伯是老一辈,朗读时声音要粗,语气稳重。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时讲的话,语气要急切。小马天真、有礼貌,读时要用适当的语气表现出来。同时用课件展示,边展示边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这样的朗读训练,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故事中蕴含的美。然后学习第七自然段,第七自然段主要是小马与老马之间的对话,注意不同角色的不同感觉。最后学习第八自然段,通过齐读第八自然段,理解小马的感受。
4、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你遇到困难,你会怎样做?
让学生从中既领悟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观点,又接受了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方法训练,并联系学生实际,挖掘教材的内在思想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5、课文延伸。
小马终于把麦子送到了磨坊。同学们想一想,小马过河回来以后,会对老牛、松鼠和妈妈说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小马过河回来以后,他对老牛说:“______。”他对松鼠说:“______。”他对妈妈说:“______。”)
《小马过河》说课稿9
《小马过河》是篇童话。课文借小马过河这件事,说明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而要开动脑筋,具体分析,还要勇于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篇童话情节生动有趣,对话很有特点,又特别接近儿童的口语,适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课文篇幅较长,故事含义深刻,对低年级学生来讲,理解会有一定困难。针对课文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本课的训练重点可放在:
①按故事的经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读懂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明白老马讲的道理;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我找出一些词句,不但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词语的一般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理解这些词句所包含的意思。如:小马所以“难为情”,是因为没完成任务,“低下头”是因为“不动脑筋”,没“试试”,而感到惭愧。“不动脑筋”这是一个关键性的词语,实指小马没有“仔细想过”老牛和松鼠说的话。
对于老牛和松鼠说过哪些话呢?我在课上让学生找出这几个动物的对话,边读边想,并让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的内容,找出最能表现小马“不动脑筋”的句子。引导学生把思路转到前面学过的段落,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老牛说水很浅,小马就“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趟过去,“立刻”这个词说明小马没有动脑筋:松鼠说水很深,小马又“连忙”收住脚步,“连忙”这个词也说明小马没有动脑筋。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更深入一步了。
《小马过河》的第7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段中妈妈教育小马的一句话是这篇童话的重点难点所在,教学时我突出以下特点:
1、突出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思维。
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找出重点词句。如:小马和妈妈说话时的神态怎样?有什么动作?(难为情,低下了头)妈妈用什么态度对小马说话?(亲切)妈妈说了些什么?(“光听……是不行的。”“去试一试就知道了。”)
2、联系全文,明白道理。
“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这是全文的中心句。对这一重点句子,要引导学生联系全文,逐步加深体会。可提出以下问题来帮助理解。
(1)老牛说河水很浅,松鼠说河水很深,它们谁说得对?为什么?
(它们说得都对。它们所以说得不同,是因为它们身体条件不同,感受也就不同,并不是瞎说。)
(2)光听别人说为什么不对?
(因为别人的话,是根据别人的感受来讲的,不一定适合自己。光听不想,就无法了解实际情况,就不能把事情办好。像小马光听不想,就不知道水到底是深还是浅,自己到底能不能过河。)
(3)应该怎样做才对?
(动脑筋,亲自试试。)
(4)小马听了妈妈的话,懂得了什么?
纵观整节课教学,教师不但抓住教材特点,重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还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并十分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照顾不同起点的学生,力争提高全班学生的语文水平。
《小马过河》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小马过河》是一篇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讲述了小马在帮妈妈驮麦子到磨坊去的图中遇到一条小河,不知是深是浅,最后在妈妈的指引下安全过河的故事。本文以“过河”为线索,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使学生懂得做事不能只听别人说,要动脑筋想想,亲自去试试才行的道理。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还不是很成熟,注意力也不能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因此我采用图文并存的方式来吸引学生,从而使学生们爱上学习,爱上语文。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读准多音字“坊”。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恰当的语气。
3.能用上提供的词语讲故事。
4.能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简单看法。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一句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懂课文,那么如何理解文中老马对小马说的话,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便成了本课的难点。
五、说教学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巧破难点,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以读促悟”法,通过朗读卬学生自己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为了更好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摒弃了传统教学的“以教为主”,采取了“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以“教师的适时引领”为辅的新型学习,目的是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能轻松掌握所学知识,进而能更加喜爱语文的学习。
六、说教学流程
我将本课的教学流程分为五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启发质疑
我首先展示马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动物,它能做些什么。让孩子在轻松的说话环节了解马的一些特性,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自然的揭晓我们要学习的课题《小马过河》。启发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小马吗?小马过河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孩子的兴趣会被激发,问题匣子打开,学生们的思想也很自然的被引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之中。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探究识字
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学过几十篇短小有趣的课文了,因此在识字认字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方法,这里我对学生提出了自学要求:
在反馈中,我用“认——带——找”三步进行,“认”拿出生字卡片与大家一起学习。“带”你是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这些生字的,一个学生的方法变成大家共有的,大秤知识共享。“找”老师准备字谜或形近字辨析,让学生分辨所学生字,这样学生在游戏中尝到了探索的快乐,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环节:以读代讲,品文析句
在这一环节中以读为主,我会引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反复读文,如,指名读、默读、跟读等等。
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才能达到简单教语文的目的,这期间随着教学的推进,图文并存的出示,让学生进入情境,感知情境,进而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读出应有的语气。
第四个环节:研读课文,解疑感悟
《小马过河》这篇童话故事的关键就在面对一条河,老牛说很浅,刚没小腿,松鼠却说河很深,能淹死人,两者截然相反的观点促成小马过河左右为难,那么河水到底是深是浅?为什么?弄清这个原因是学生正确感受此篇文章的客观因素。因此,让学生通过讨论确定答案,教师充当学生的引导者,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生动形象的让学生感到:牛说浅松鼠说深,而小马亲自试试,却发觉河水既不像牛伯伯说的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么深,进而使学生深刻的领悟文中所揭示的道理。
理论支点:从文中来,到文中去,跳出文本,实现文与道的统一。
第五个环节: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氛围两步进行: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目的是使学生达到熟读成诵,更是对学生学文情况的有效检验,二说写结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马过河回来后会对老牛,松鼠,妈妈说些什么呢?这一问题的提出,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使学生说的能力得到提高,写的能力得到训练,“读、说、写”三者有机结合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有力保障。
七、说板书设计
14小马过河
起因送小麦去磨坊小河挡住去路
第一次过河询问老牛水很浅,能蹚过去
经过第二次过河松鼠阻拦水很深,会淹死
第三次过河询问妈妈河水深浅,自己试试结果下了河并到了对岸
启示凡事要自己动脑筋,自己试试。
《小马过河》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科教版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十二课《小马过河》。这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故事,课文中告诉了这样一个故事:小马在帮妈妈驮麦子到磨坊去的途中,遇到了一条小河,不知河水是深是浅。最后在妈妈的指示、指引下安全过河。本文以“过河”为线索,采取简洁生动的语言,使学生懂得做事不能只听别人说,自己也要动脑筋想想,亲自去实践才行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以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认读生字词,理解相关的词语,积累新的词汇,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做到现学现用。
2.技能目标:通过研读课文,培养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知道做事不仅要动脑筋想,而且要勇于尝试,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能理解课文,并能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牛伯伯和小松鼠为什么对同一条河有不同的看法?
3、如何理解文中老马对小马说的话,并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四、说教学策略
1.情景导入法
2.朗读感悟法
3.问题引入法
4.情境教学法:有情有趣是教学课的伊始,针对学生年龄小,借助色彩鲜艳的图片和色彩鲜明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评价激励法
6.随文识字法
五、教学流程
1.导入
(1)这是使用情景导入法与设问法引入课题,充分勾起学生们的兴趣,以及使他们能够快速的进入主题。
(2)引出课题之后,用课件出示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小马为什么要过河?过河途中发生什么?)
2.分析课文
通过初读,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整体认识,在此基础上讲解课文的段落,并解决课文中的重难点。同时,用课件出示每个模块相应的问题,用问题引出课文的内容,便于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复习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首先检查,复习生字词。以读词接力的形式让学生朗读,让学生将生字词带入课文中,朗读课文,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与记忆。
其次创设情境,指导朗读。这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老马、小马、松鼠、老牛伯伯。老马是妈妈,语气要和蔼,亲切;老牛伯伯是长辈,声音要粗,语气稳重;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来时,语气要急切;小马则天真,有礼貌,声音较慢,温和,有的地方还须显示出害羞,不好意思,比如在它“难为情”时。用课件展示出动物们的对话,边展示出动物们的对话边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同时,老师要范读,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佩戴上准备好的动物头饰,这样能够让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故事中蕴含的美。
【《小马过河》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马过河》说课稿02-09
小马过河说课稿11-02
《小马过河》说课稿12-16
《小马过河》的说课稿04-26
《小马过河》说课稿11-12
《小马过河》说课稿04-02
大班《小马过河》说课稿04-26
幼儿《小马过河》说课稿04-26
《小马过河》说课稿范文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