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系统的设计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系统的设计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这节课是在学习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基础上引入的,学好本节课知识,可为后面的学习生态平衡的知识做好铺垫。针对本节课知识的特点,教学中可联系前面学习的内容,已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本节课知识比较抽象,在引导学生分析时,首先提示学生“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生物圈中的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系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材以碳循环为例,结合所积累的生物知识较好的理解碳在生物之间循环,从生物体返回无机环境的过程。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对比学习,加强了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4、通过设计“草场放牧方案”,为学生(特别是X科)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电脑课件和课本的图(图解)的观察,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2、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将知识化难为易,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3、通过实例和结合课本上例子的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等思维能力,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为题撰写小论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能量是一切生态系统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圈中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系统,这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其重点知识是:能量流动的起点、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的途径和特点。这部分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与第三章新陈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有一定的联系,它又直接关系到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
研究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一方面可巩固前面学习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目的——服务于人类自身(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础。
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的过程,同时,还渗透着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是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碳循环过程
碳循环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具体实例。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学生可以运用学过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物学知识来分析碳循环的具体过程;通过对碳循环过程的分析,可以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特征,也可为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奠定基础。
在碳循环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原理,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碳循环过程包含了生态系统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的物质联系,渗透着物质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也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极好素材。
2、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能量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能量流动也是抽象的,而且各营养级中能量的来源和去路比较复杂,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对于能量的认识不是很充分,对于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更是生疏,因而成为认知上的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时,应首先提示学生“能量是一切生态系统的动力”,“生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也需能量,再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过程。对于能量流动特点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能量流动过程分析出抽象的能量流动的特点。组织学生分析必须有很好的切入点,采用设计合理的问题或提示分析的角度和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物质的变化必然伴随能量的变化,物质和能量在各个营养级传递过程中均有递减的现象。不同的是,能量多数以热能的形式耗散在环境中,难以被生物体再度利用;而物质不论以有机物或是无机物的形式进入环境后,都可以重新回到生物群落中,被生物体再度利用,因此,“能量是流动的、物质是循环的”。
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可渗透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物质运动观点和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观点的教育。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有两个知识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在引导学生分析时,首先提示学生“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生物圈中的每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能量输入、传递和输出的系统。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深入思考,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认识到能量的传递途径是食物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通过提供多媒体课件吗,直观显示碳循环的过程,然后组织各种学生对资料进行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请大家欣赏一段动画!并讨论后面的问题。(大屏幕出示这样的情境动画)
鲁宾逊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然后出示问题: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试说明理由。下面有两项选择:
1、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讨论。
师:大家都很聪明,都选择第二个答案,理由也比较充分,因为第二种吃法可以给他提供更多的能量,使他能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供给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就是能量流动,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物质循环。那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设计思想从学生喜欢的动画入手,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再加上教师语言的小结,直接切入本课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将枯燥的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和趣味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2、播放课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3、学生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4、引导启发: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只有被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才能流动。
5、师生谈话:生产者是如何固定太阳能的呢?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的。那么能量又是怎样流动的呢?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流动的。我们把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那么能量是怎样逐级流动的呢?第一级是绿色植物,第二级是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第三级是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以此类推。
6、分组讨论:能量在流动过程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么?
7、播放课件:生态系统能量流向示意图。
(推荐一个同学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8、师生交流: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和生命活动利用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利用的枯枝落叶和下一营养级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因此,可以看出,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设计思想本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本部分的教学策略是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然后播放教师自己制作的直观性较强的“能量流动图解”使学生对“能量流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师生谈话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能量流动的过程”有深刻的理解,突出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发散思维,对生态系统是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更加深刻,让学生感受到生物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的生物学观点。
活动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教师语言导入: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中还伴随着物质循环,其中碳循环就是非常重要的物质循环。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气体是空气中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形式之一。下面我们就来讨论,碳循环是怎样进行的?
2、复习巩固:写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说明二氧化碳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3、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教材P92的填图,结合书中的课文,练习描述碳循环。
4、师生共同小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态系统中,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变成有机物,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碳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微生物也能把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另外,生物体内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可将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二氧化碳返回碳循环。
5、教师引导探索: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烧化石燃料以及环境污染,因而使大气中CO2的浓度明显增加,导致温室效应。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6、小组讨论并回答。
设计思想本部分是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从回顾旧知入手,通过知识迁移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再通过分析、讨论、交流、填空等形式加深对“碳的循环”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利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理念,并展开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STS)教育,并通过“温室效应”问题的讨论,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活动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师:请大家阅读书后的课外探究,了解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并且回去做模拟实验,或制作一个小的生态球。
设计思想通过简单的语言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使学生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是彼此联系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密不可分的。有利于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辩证的生物学观点。再加上课外探究的设计,使学生更加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实际意义,将课堂内容引申至实际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系统的设计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来自于长沙县第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三章系统与设计第三节《系统的设计》。
我的电子教案结构安排如下:
展示电子教案结构
本节课时安排:三课时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与系统的结构和系统的分析共同组成系统与设计单元,在学生了解了系统的结构,基本特性以及如何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系统设计的方法和能进行简单的运用。
本节教材分为知识学习和应用实践两部分,其中重点是弄清楚系统设计的含义,考虑的主要问题,以及设计的基本步骤。难点是能进行简单的设计。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和初步综合分析能力,但在面对复杂问题的分析时,会感到有点困难,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体会系统化思维的优点,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制订如下:
展示教学目标
通过围绕对高一物理反冲运动一节水火箭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系统设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及创新精神。
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的策略是:
在知识回顾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相关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再分析讨论,动手实践。
课堂上,我指导学生采用
问一问问自己不懂的地方
想一想想新旧知识的衔接
说一说说自己理解的内容
用一用用所获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始终在老师的引导下动脑,动口,动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的教学安排如下:
情景引入,感受设计
新课一开始,我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高一物理学过的运用反冲原理制作的水火箭放飞情景,动感的音乐,新奇有趣的画面,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由趣生惑,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此时,我提出两个问题:
1.水火箭的原理是什么?在高一物理的基础上,同学们基本能够回答。
2.你想制作什么样的水火箭?如何制作?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不仅仅制作水火箭要经过以上过程,对任何系统的制作都需要通过这一过程,即为系统的设计,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同时阐明系统设计的含义。
1.此时,我展示了课前制作的.水火箭模型,并由同学们亲自拆解及组装,同时共同讨论如何拆解水火箭。
即大致可以分为箭身,动力,发射以及回收四个子系统。再由同学们分组完成对水火箭的系统分析,我随时保持与同学们的交流和进行观察,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表格进行展示总结。
经过充分分析,我们已经对水火箭的各个部分以及影响因素有了较详尽的理解,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可以进一步推广到所有系统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的主要问题。
眼前是充满趣味性的科学实践过程,手中是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的模型,同学们的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起来,再加之已经清楚了水火箭的基本结构,都急于想亲手制作,此时,我再指导同学们先分组讨论,进一步设计出制作方案。和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找出比较代表性的方案和同学们共同讨论,并由此分析出火箭制作的具体步骤,顺理成章的推广到所有系统设计。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适时的将课前由同学们准备好的器材分发下去,各组同学便开始按照方案的分工有条不紊的制作起来。
小组的讨论与合作最大限度的活跃了课堂气氛,给同学们提供了相互进行知识交流和智力启迪的平台,充分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
至此,本课时的内容基本结束,第二课时,我将带领所有同学去操场举行放飞梦想的水火箭比赛,使同学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可以从中想到改进的方法,第三课时着重进行经验交流,以期设计出更科学合理的水火箭。三节课的安排,既有实践,又有成果的体验,还有经验的交流,使同学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性思考并设计,真正的将所学知识融入到实践当中,在实践当中检验并升华,更好的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总之,本课的教学既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大胆的对教材进行取舍,教学过程中,既遵循了感性认识,探究,实践,再探究,再实践的认识规律,又遵循了迫切想知道,积极去探索,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心理规律,我相信,在这样的教学中,必定能使学生积极的思考,主动的发展。
以上便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系统的设计说课稿3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广东版《技术与设计2》
第三单元《系统与设计》
第二节《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
2、本节是《系统与设计》单元中的重点,共分2个课时,系统的基本特性是第一课时,学生在学习这节内容之前,已经对系统及系统的分类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对系统有一个深入的理解,而且为下一课时学习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及以后系统的优化、系统的设计等教学做好准备。
3、本节教材通过对丰富的案例进行分析、探究,力求使学生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认识系统的基本思想,知道应用系统的基本特性来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4、通过前节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系统并不仅仅是技术系统。所以,如果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引导学生将系统的基本思想逐渐应用于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中,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5、本节教学内容,是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对比较抽象、枯燥。各知识点教学,基本上遵循:
“案例了解”—“分析原因”—“总结归纳”—“上升理论”的模式,这种类似“填鸭”的模式如果用得多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疲劳和反感;同时,一味地堆砌案例,会导致学生过分关注案例本身,而缺乏对案例背后的技术原理、技术思想的学习把握。
6、本内容安排1个课时。
二、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实际情况:
(1)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
(2)限于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学生碰到复杂问题时,虽然也会思考,但更多时候思考往往不全面,缺乏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所以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有着强烈的心理需求,关键看教师如何引导和把握。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系统的基本特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懂得应用相关理论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系统的基本特性
难点:应用系统的基本特性分析问题
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有意义的方式来探究发现和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教给予一定的帮助
偏理论性知识的教学,所选案例是否更具体、直观、生动,更有针对性,对启发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思考至关重要。
所以在准备本节教学内容时,我首先想的是,如何将文字的案例具体形像化。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尽可能多地利用图片、视频、实物等,让学生充分获得感性的认识,再经过总结归纳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时,案例的选择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
2、练习法:
对应所选案例设计相关练习,有助于强化知识点,更有助于对案例背后的技术原理、技术思想的学习把握。
说学法
1、分析总结归纳法:
“问题提出”—“分析讨论”—“总结归纳”—“上升理论”
2、合作学习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1)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3)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4)有利于培养学生表达、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根据以上的教学理念和设想,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内容:
(一)新课引入:(2分钟)
复习:大千世界,系统无处不在。什么是系统?教师拿出自己的手机,问:老师的手机是一个系统吗?为什么?
学生:因为它满足了构成系统的三个必要条件——
第一,至少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部分)才能组成系统;
第二,要素(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的方式形成一个整体;
第三,这个整体具有的功能是各个要素(部分)的'功能中所没有的。
问:那么系统有什么特性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系统的基本特性。
(二)新课教学:
1、学生阅读教材:系统的基本特性,初步认识系统的基本特性。(3分钟)
2、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15分钟)
(1)美国“阿波罗”计划中的飞船和运载火箭是由700多万个零件组成。这些零件都很普通,甚至没有一个是新研制的,为什么能实现把人送上太空的功能?
(各部分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了系统,从而实现了整体的功能。)
(2)传说,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给文学家巴尔扎克雕了一座塑像。塑像雕好之后,大受人们的称赞,人们特别对雕像上巴尔扎克的一双手赞不绝口,都说这双手太逼真、太生动了。罗丹听到人们的议论后,却毫不犹豫地从塑像上砍去了这双手。罗丹这样做的目的何在,雕塑家的这一行为给你以怎样的启示?(让人们看到其它的美所在。不能离开整体去分析任何一个组分,一个系统组织的好不好,就看它的整体功能实现的怎样。罗丹砍去雕塑双手的目的在于使人们注意雕像的整体,而不仅仅是注意这双手。)
(3)为了保护草原植被,当地政府颁布了禁止大量捕杀野狼的法令,这是什么道理?(狼捕杀羊、野兔等食草性动物,使其数量减少,从而起到保护植被的作用。)
(4)人们为什么要发明自行车?自行车为什么要有刹车功能?自行车的作用是提高速度,使人们可以更快地到达目的地,而刹车的作用却是减速,两者相矛盾。为什么还要刹车呢?(任何系统都具有某种目的,都要实现一定的功能。在某些情况下(如下陡坡),行车速度和安全要求这两个具体目标产生了矛盾,就得通过刹车来减速,进行协调,从而保证自行车更好地到达目的地。)
(5)家用电冰箱不能紧贴墙壁放置,汽车在雪地行走轮胎要加链条,这是都为什么?(冰箱放置与墙保持距离,目的是有一个适当的散热空间,从而保持正常工作。
一般汽车在雪地上会因为打滑而无法正常行走,因此在轮胎上加链条是起防滑作用。)
(6)自行车为什么要不断地进行更新换代?
(当外部环境条件变化时(路况改变-跋山涉水,市场需求变化-舒适休闲),自行车就必须更新换代(如增加新的功能,提高性能、舒适度),才能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
(7)一块石头看起来是静止的,可时间长了也会风化。
3、交流总结。(15分钟)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师适时评价、补充归纳,得出系统的基本特性。
(三)、反馈
思考:下列事例体现了系统的什么特性?
(1)人们往往希望汽车跑得又快又省油,但车速过快会格外耗油,有个折中的最适当的速度叫经济速度,最省油。
(2)过度发展畜牧业,导致绿洲变成荒漠。
(3)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4)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要经常给机械手表上链,即上发条。
(6)春捂秋冻。
(四)、小结
板书设计
第三章系统与设计
第二节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
一、系统的基本特性
整体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目的性、动态性
教学反思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课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
(1)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作为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切入口,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教材;
(2)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建构知识。
不足:
(1)课堂语言还待进一步优化,使问题点拨恰到好处;
(2)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增强自主性。
【系统的设计说课稿】相关文章:
系统的设计说课稿11-11
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说课稿 系统的优化11-02
广东版技术与设计2说课稿 系统的基本特性11-08
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04-26
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空气供给系统说课稿11-11
《常见天气系统》说课稿03-09
常见天气系统说课稿11-05
生态系统说课稿11-07
系统的基本特性分析说课稿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