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本单元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空间观念的的又一次发展,也为今后学习体积的计算做好了充分的知识铺垫。
二、基于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及教材编排意图,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体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3、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理解体积的含义。
2、结合生活中的事物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8、39页中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我要回答以下2个问题:1、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时的重难点是什么?
接下来我分三点来阐述确定这一课时重难点的依据。(一、是凸显三维空间本质属性的需要。二、是发展空间观念整体目标的需要。三、为避免学习后期因计算而淡化空间观念的问题)
一、是凸显三维空间本质属性的需要
第一点:原来知识结构里面:学生学习了线段的长度面的大小,建立了一维二维的空间观念,在第一学段学生通过学习,旋转、对称现象,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从形的角度培养发展学生的三维空间,初步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但本课时要学习的体积和体积单位是由一个具体的量来决定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打破了原来的认知,从量的角度来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见,两者是有区别的,所以要揭示其本质属性。
二、是发展空间观念整体目标的需要。
第二点:《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之一,把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作为数学思考方面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由认识一维点线,到认识二维面,发展到认识三维空间体,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可见,教材在每一个学段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为避免学习后期因计算而淡化空间观念的问题
第三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刚接触体积时,对于什么是体积倒还能有一个模糊的表象,知道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即是由点线面组成的一个三维体。可是学到后来,当学生学习了体积的计算公式后,他就会套用长x宽x高的公式来计算体积,对体积的认识又回到原来的一维二维上,什么是体积?线段x线段x线段,因此,这一阶段学生往往因计算而将体积的表象模糊了。因此学生刚接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理解他们的意义成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同时为了避免出现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而套用公式的现象,为后阶段学习计算公式的意义打下基础。
下面我回答第二个问题:突破本节课重点的策略分别是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对比交流。突破本节课难点的策略分别是对比交流,迁移类推,举例,想象
下面介绍我什么时候使用这些策略,我是怎样使用这些策略,又是如何进行使用后的一个提炼。
一、运用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对比交流理解体积的意义,突出重点。
1、直观演示,初步感知体积的意义
对于体积概念建立,我分二层进行教学:物体占有空间,物体占的空间有大小。
这里我请学生观察自己和同桌的抽屉,说一说抽屉里有些什么?抽屉还能放些什么?能放多少?〔设计意图:这里通过引导学生直观演示,让学生体验抽屉里有“空间”,物体是要占一定的空间的。将空间这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
2、实验操作,深入理解体积的意义
出示两个杯子,盛满(有)同样多的水,分别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头,看出水面上升的高度不同,让学生说一说一块石头占的空间大,另一块石头所占的空间小。由此让学生感知物体占的空间有大小。
3、对比交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实物书包、铅笔盒、橡皮让学生观察比较,说一说哪个物体占的空间大,哪个物体占的空间小,进一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是有大小的。对体积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物体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二、运用迁移类推,举例想象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突破难点。
1、迁移类推,理解体积单位的意义
出示两个体积大小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铅笔盒,要求学生判断哪个铅笔盒的体积大。由于无法直接判断,我在这里引导学生回忆计量物体的长度和面积时,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学生自然会由前面的知识想到,计量物体的体积也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引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和体积单位的字母表示法。用迁移类推引出学习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这里我采用直观演示,实验操作由“空间”到“物体要占空间”,再由“物体要占空间”到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理解体积的意义,通过知识的迁移类推帮助学生理解体积单位的意义,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观察感知,对比交流,初步形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表象
由于学生在平时对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体相对接触到比较多,先教学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我分别出示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并感知1立方厘米和立方分米的空间大小。再同时出示这两个模型,进行一个对比交流,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空间观念。
3、游戏操作,想象举例,进一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空间观念
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cm3和1dm3有多大,在头脑中对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形成建模,并根据头脑中对1立方厘米和立方分米的表象用手指比划。举例生活中一些体积接近于它们的物体,如一颗蚕豆、手指尖的部分;一个粉笔盒,进一步巩固建立1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空间观念
对于1立方米空间观念的建立,学生比划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这里我游戏操作的教学策略。我借助三把米尺,我让几个同学和我一起,在教室的一个墙角共同来做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我让几个同学站到我们做的这个1立方米的空间里去,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学?(这里学生的身高已经超过1米,我会在一旁引导他蹲下去一点,头部不超过米尺的高度,让学生初步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是与长宽高有关的,但这里不要做出解释,只是一个初步的感知)再让学生估一估1立方米的空间可放多少物品?”通过一个量的刻画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观察、感知、操作、思考、想象等基础之上的,特别是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和观察思考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必备策略之一。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是难以形成空间观念的。
以上是我对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课时的重点难介绍以及突破重点的策略的简单阐述。
关于《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2
一:总体说明: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是在同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小组活动的形式,来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师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协助同学建立起体积的概念,使同学理解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再让同学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最后让同学从教学活动中知道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二:说教材
1、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内容,是在同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材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协助同学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最后教材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2、目标:通过《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的教学。
(1)让同学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使同学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
(3)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3、教学重点: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培养同学的动手能力。
4、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5、教学准备:烧杯、石块、体积单位、课件。
三:教学战略:
1、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2、采用实验法和自学法发挥同学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同学的协作能力。
4、采用同学动手操作实验的方法,培养同学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乌鸦喝水》的小故事。
2、揭题:师:你知道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吗?这蕴涵了什么道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建立“体积”概念。
师出示实验一,“把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说明:物体占空间]{板书}。
师再出示实验二,“把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盛有高度相同水的两个烧杯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
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水面上升的高度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大的物体占的空间大,小的物体占的空间小)。
实物演示:橡皮、铅笔盒、书包。
师:观察这三个物体,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小?
书包与讲桌相比,谁占的空间比较大?
引导同学得出:物体占空间有“大小:{板书}。
生概括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生齐读。
师:桌上这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你知道体积比书包大的物体吗?你知道体积比火柴盒小的物体吗?[说明:体积的意义十分笼统,同学难以理解。这里的第一个实验,让同学通过观察、考虑、认识物体“占有空间”。再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同学形成“空间有大小”的鲜明表象,协助同学理解体积的含义,便于建立“体积”的概念。]
2、教学“体积单位”。
师出示图,请生比一比谁的体积大?[说明:教师通过两个长方体体积大小的比较,同学发现不好比较,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
师:为了更准确的比较图中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它们切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只要数一数,每个长方体包括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就能准确地比出它们的大小。
请生数一数,告诉老师谁的体积比较大?
同学汇报(注意让同学说出数的方法)。
师: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请生读一读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出示自学要求,“v自学课文15页内容。
v自学体积单位。用看一看(是什么形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说一说(它的定义)、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这个体积单位来计量)的方法,小组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
请生分小组自学“体积单位”,进行讨论和交流。同学上台汇报自学效果。[说明:教师出示自学提纲,让同学以小组自学的形式开展讨论和交流,并让同学自我展示自学效果,极大地发挥了同学的主体意识和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同学的协作能力。]
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且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各有多大?
今后,我们在计量物体的体积时,就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合适的体积单位
3、教学“计量体积单位”的方法。
师出示图。师:已知每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这个长方体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构成的?它含有多少个立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请生说一说。
师(小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同学操作:
请你用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还能摆成其它形状吗?它们的体积又是多少?[说明:这里的操作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认识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二是可以通过摆小正方体看体积,为后面学习体积的计算做准备。]
4、反馈
(哪个是长度单位,哪个是面积单位,哪个是体积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课本中练一练的作业)
[说明:通过比较,有利于同学强化对长度、面积、和体积计量单位的认识,更好地构建认知结构]
(三):知识的应用。
(四)、课堂总结:
师:学习了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立方厘米: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棱长1立方分米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立方米:棱长1立方米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相关文章:
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11-03
《体积和体积单位》说课稿08-26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说课稿01-29
《体积与体积单位》说课稿07-06
《体积和体积单位》数学说课稿02-10
人教版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说课稿08-14
人教版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说课稿02-03
人教版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说课稿3篇01-11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反思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