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

2022-04-07 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和目标确定

  教材在“简单的数据整理”之后编排了“平均数”这一课,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估算能力、统计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已成为未来公民必备的常识。”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索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参与、体验、应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构建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等数学思想动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数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

  二、教法、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拫据这一基本理念和本课知识学生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我采用尝试教学法为主。激励、演示、迁移为辅的教学方法。学生采用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这节课中,老师准备了实物投影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教具;学生4人一组准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学具。

  三、教学流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

  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应用拓展→回顾小结

  下面我从这四个环节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设疑激趣

  采用淡话导入,问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学过哪些带有“数”(板书:数)这个字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说发现数学真和“数”这个字联系紧密,于是设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数”这个字有联系的数学知识,它是什么呢?老师想,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自己发现这个秘密。你们有信心吗?本环节学生谈的过程,就是整理原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激活初步形成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做知识上、方法上、情感上的准备。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分二步进行)

  第一步、动手实践,感知均等。

  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把桌上4个不同高度的水杯的水倒匀,鼓励学生用最少的次数,最快的速度完成。

  学生充分活动后,小组汇报实验过程时,请完成最快的一组到前面边演示边谈谈怎样快又准的分均,从而渗透移多补少、巧合均分的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估计预测,探究解疑。

  让学生估计一下现在水面的高度,并把这个数记下来。那准确的高度是多少呢?让学生探究解决。预计学生会用尺子量,或先求总高度,再求每杯水的平均高度。学生得出结论后,最好选择有差异的两个小组汇报并板书,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在肯定学生的方法后,让学生看板书说想的过程。教师再让学生说4厘米怎样得来的?通过这样的强化,学生明确4厘米就是把4杯水的总高度平均分成4份,就求出每杯水的平均高度,我们可以叫它什么数呢?(板书:平均)让学生再谈谈对平均数的理解?由此揭示课题,突破重点。

  本环节让学生在实践、猜测、探究中亲历亲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能力。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目的是降低个人学习的难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学生讨论时,老师参与其中,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使课堂教学在着眼发展,凸显主体中进行。

  第三环节:应用扩展(分四个层次进行)

  1)、列举实例:生活中什么地方你遇到过平均数?学生谈完,教师出示一组平均数的资料。此题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老师出示的资料,既开拓学生的视野,又对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起到缓解的作用。也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

  1、未来1000年,人类的平均寿命将达180岁。

  2、一年里,有1032万顷的森林从地球上消失。森林正已平均每分钟20公顷的速度减少着。

  3、一天平均笑15次。

  4、通过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学生的身高明显上升。7~12岁男生平均身高增长2.1厘米,女生增长1.7厘米;13~15岁男生平均身高增长1.9厘米,女生增长0.8厘米。

  2)、尝试练习:出示例3,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对照课本我检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和自己的身高对比,以及猜测全县四年级学生的身高为一组,推广对全省以至于全国四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

  3)、明辨真伪:深化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关注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通过课前了解自己家每月平均电费的支出,对学生进行节约能源教育。

  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2

  一.教学内容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二.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能和数学自己的生长,统计学已经成为当代数学要领的一个紧张部门和应用数学的紧张范畴。新课标中也将“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摆设为一个紧张的学习范畴,夸大概造就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索题目标意识,紧张途径便是要在教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遍及应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知识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这节课通过夹糖比赛的情境,引导学生算出“哪个队获胜”的问题,展开对平均数知识的学。平均数是常用的统计量,本单元教学平均数,包括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教学平均数的目的不限于求平均数,更在于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用平均数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特征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生活实际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使学生能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理解平均数能较好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景和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正确,全面地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根据平均数简单地分析问题。

  五.说学情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又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等。对于这些名词术语,学生经常听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义、在统计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却并不明白。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六.说教法

  本堂课,我倡导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为学生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师生互动式的讨论,使学生充满学习新知的欲望。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易于操作的学具,使学生乐于探究,并从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即时的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使他们在合作与讨论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

  通过进行夹糖比赛的激烈场面,男生队和女生队比夹糖的总数,有的同学说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不公平,通过学生激烈的争论,适时引出在总数不同的情况下,通过什么数据来比较两人的总体水平。从学生喜爱的课外活动入手,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也能达到引出平均数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新知更有意义。在了解学习内容之后,我便提出两个问题:

  1、什么是平均数?

  2、怎样求平均数?

  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学习。通过动手移一移,让学生观察平均数如何产生的,引导学生对于数据较小时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然后通过课件演示加深学生对移多补少的理解,后面制造困难加大数据量,让学生产生数据大时不能采取移多补少的方法而改用计算的方法,自主讨论探究方法,引出总数÷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通过探究和计算,得出男生队和女生队的平数,进而引导理解平均数的现实意义——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同时,探索出平均数比一组数据中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要大,方便学生理解和实际应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三)、课堂练习

  在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和理解平均数意义之后,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更进一步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

  (四)、总结回顾

  回顾整理一节课知识,充分让学生说一说,你收获了哪些知识,教师可以在学生表述后将知识梳理好,统一展示。

  (五)、作业:练习二十二1、2题。

  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

  本节课是《数据的分析》中第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性较强的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明确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进取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是:

  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算。

  二、学生分析

  1、学生与教材

  (1)小学已学过平均数。

  (2)生活接触过平均数。

  2、学生的特点(心理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1)他们一方面好奇心强,爱说爱动、争强好胜、学习的动力多来自兴趣激情,收获多来自“无意注意”。

  (2)另一方面,他们的自觉性差、自控能力弱、情绪起伏较大,动力和效果都不稳定。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教法

  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小组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思考~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式学习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四、学法

  数学作为基础教育学科之一,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我采用着重于学生探索研究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在课堂结构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6个成次的学法,①引入概念、②形成概念、③例—深化概念、④巩固新知、⑤总结反思、⑥自主探究,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引入概念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事实上,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

  首先由学生的平均成绩、平均年龄引入,复习算术平均数的求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形成概念

  在学生计算出以上问题的平均数后,小组讨论研究,看谁做的对,学生得出自己的见解后,老师提问,然后引导对比分析以上两个问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讨论归纳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三)深化概念

  接着以所学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一个很贴近实际的应聘问题,第一问设计很简单,用算术平均数易求,接着出示第二问,给每个数赋上“权”,让学生探讨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学生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四)巩固新知

  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通过学生的讨论研究,真正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了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五)总结反思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⑴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⑵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和确定方法。

  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

  (六)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五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和确定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题,其中包括了必做题和选做题,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余地,这样也充分反映了新课改的精神,就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上是我教学的设计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这些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能加以解释和应用它,真正体会数学的实际作用。

  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的第二课时。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几乎无处不在。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也可以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让学生学习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

  3、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使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4、教学重、难点: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及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还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一开始上课,我就用多媒体图片把学生带入曾经经历的情景:投球比赛。并出示两个小组进行投球比赛结果的统计表。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明白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总数和最多的数都不能比较出哪组投球更准一些。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便于后面学习的开展。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初步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1)、小组内的四名同学结成裁判组,用自己的方法来判定哪一组是获胜者。(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2)、师生分享讨论结果,从中引出只有分别求出两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才能正确判断出哪组投球更准一些。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现实世界的一切知识是始于经验并终于经验的。课上的统计表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做小裁判参与讨论判定胜负,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平均数”对学生来说虽然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平均”的概念,当人数不相同,比总数不合理的情况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成了学生的一种迫切需要,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起来。

  2、初次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寻求两个小组投中球数的平均数。

  (2)、各小组汇报自己寻求答案的方法。

  a、移多补少法。数量较少时使用方便。

  b、计算法。

  第一小组:8+5+6+9=28(个)28÷4=7(个)

  第二小组:6+7+11=24(个)24÷3=8(个)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使学生拥有了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将他

  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学生看算式回答:28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7表示什么?

  8+5+6+9=28(个)28÷4=7(个)

  6+7+11=24(个)24÷3=8(个)

  (28表示第一小组学生投中球的总个数,4表示第一小组投球的人数,除以4是因为有4个人投球,要平均分成四份,7表示第一小组学生投中球的平均数。)

  (2)、总结:平均数=总个数÷份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试着总结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4、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请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数?

  学生举例:班级考试的平均分;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家庭每月的平均收入、平均支出;城市平均年用水量、用电量等。

  设计意图: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开放性的、探索性的数学问题,充分保障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

  (三)、自主探究,归纳方法。

  1、教学例题:

  学校开展环保小卫士拾矿泉水瓶的活动,小红她们组同学拾得的瓶子数分别为13个、12个、11个、16个。求她们小组拾得的矿泉水瓶的平均数。

  (1)、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独立计算,寻求答案。教师巡视指导,并指名板演。评价板演时,再次归纳总结:平均数=总个数÷份数

  (2)、议一议:①求出的“13个”是每人实际拾到的矿泉水瓶子的个数吗?②求出的“13个”与其中一个学生拾了瓶子13个一样吗?(不一样,求出的“13个”只是一个平均数,而其中一个学生拾了瓶子13个是一个实际的数,是实际拾了13个。)

  (3)、借机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练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加深对平均数含义的认识,在教学中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争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四)、学以致用,体验生活。

  1、小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40厘米。对吗?

  2、小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小强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7厘米,可以说小明一定比小强高吗?

  3、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4、学校举行献爱心活动,我们班52名同学分成4组,第1组捐款192元,第2组捐款212元,第3组捐款205元,第4组捐款198元,平均每组捐款多少元?A:(195+212+205+198)÷52=16(元)B:(195+212+205+198)÷4=208(元)说说你选择哪一个答案,理由是什么。

  5、以小组为单位,统计本组成员的身高,并计算出平均身高。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价值及魅力。在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后,我引入了几个现实情境。通过情境的辨析,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体会到“求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五)、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1、请学生当评委给这节课的整体上课效果打分,并选取几个学生代表的分数,计算平均分。

  当学生为最后得分争论不休时,及时设疑:“以谁的分数为标准呢?什么分数是最公正的?”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请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以及打算如何运用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给这节课打分”这一环节既强化了本课的新知,再现了“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使老师得到真实的信息反馈,并为课堂小结作了巧妙的预设。让学生自我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于课堂的拓展延伸,和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十分有利。

  五、说板书设计:

  平均数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平均数=总个数÷份数

  设计意图: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操作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求简单数据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学具(桃子图片)。

  说教材:

  “统计和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的内容。这一教学内容在小学数学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明显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概念上加重了份量,因此,我在设计教学预案时,努力通过具体问题情境的呈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逐步感受到求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并启发学生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景,理解平均数

  1、故事引入。

  2、小组合作(摆、移、说)。

  3、汇报(边说边摆)。

  4、引出并理解平均数。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结合情景,引导学生归纳求平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法。

  2总数除以份数等于平均数。

  三、习题巩固,深化新知

  1、算平均每天走多少千米?

  时间 :第一天第二天 第三天第四天

  米数 : 45千米20千米45千米50千米

  (1)估一估他们这四天平均每天走了多少千米?

  (A、比20千米少B.比50千米多 C.在20千米—50千米之间)

  (2)计算验证,引导明确平均数的特点。

  2、对唐僧师徒除妖表现进行打分,孙悟空得了50分,唐僧得了20分,猪八戒和沙和尚一共得了50分,他们平均每人得了多少分?

  下面是猪八戒和沙和尚计算平均得分的情况,他们谁算得对?为什么?

  沙和尚:(50 20 50)÷3 猪八戒:(50 20 50)÷4

  3、过大河时,河水旁边立了牌子“大河平均水深166厘米”,唐僧身高172厘米,他能安全地从河里走过?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故事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故事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讨论中,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产生学习“平均数”的需求。

  二、探究学习,理解平均数意义和归纳求平均数的方法

  分桃子活动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数;还有一部分数感较强的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一组数据感觉出平均数大概是多少;而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的计算,也不难,学生肯定会有这种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再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将自己探索的方法交流,达到共识。学生虽然求出了平均数,但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人对平均数的含义不理解。移多补少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很有帮助,让学生在移多补少中建立平均数的表象,通过学生移一移、说一说,教师直观板书,从感官上理解平均数的由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练习有坡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练习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必须的,但新课程的背景下,练习也要注入新的内涵,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第一个层次是巩固新知求平均数,通过先估计再验证的方法使学生感知平均数的区间,从中渗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第二个层次是通过计算4个人的平均分而只给出3个数据,目的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计算平均数时,总数要与份数相对应;第三个层次是课件设计通天河横截面图,让学生直观辨别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

  四、拓展延伸,让数学回归生活

  课堂小结时,给教师表现打分及计算平均分再次强化了本节课的知识;体现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 又得到了这节课的真实信息的反馈;作业的布置是对课堂的拓展延伸 , 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生活中的平均数的兴趣。

  五、不足与遗憾之处

  一是在学生合作交流的细节上还要落到实处。教学中在小组合作、同桌讨论之前缺少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参与的程度还不完全均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今后教学中要对小组合作给予必要的组织和引导,面向全体,关注个别差异,注重组际之间的评价,把合作学习的每一个细节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实现学生间的协调互助、共同发展;二是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问题处理不够灵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学生的认知需求,因势利导,让我们的教学富有灵性;三是教育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本节课中缺少对学生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感染,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思想教育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通用5篇)】相关文章: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认识图形》说课稿【精选】03-25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01-17

北师大版数学第八册 购物小票说课稿11-13

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设计12-29

北师大版《合格率》说课稿12-23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3篇01-17

北师大版四数下册《优化》说课稿11-30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1-06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11-06

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设计15篇12-29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 小班数学5以内的点数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