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精品】关于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1.独立识、写字8个、读准字音、记熟字形、在语境中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独特情感。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自然、对事物、对生活独特的感受与理解、培养审美与欣赏能力、并仿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独特感受。
2.仿写课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引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法。教师的职责是唤醒学生的个性化意识、让学生面对文本时、能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阅读的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根据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导入激趣、自读质疑。
这一环节的教学可分两步完成:
课伊始、我便以谈话的方式导入课题:同学们、相信在你们多彩的童年里一定有许多喜欢的事物吧!说一说你都喜欢什么呢?为什么?这样的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然后师顺势板书课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第二步充分自读、交流收获、自主质疑。在学生读之前我首先提出要求:读读课文、想想自己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标记。学生充分自读的情况下、我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所获、理清文容。抓住11个“我喜欢”引导学生进行归类、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是通过热爱四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的。因为北师大教材多选的是作者的原著、文中有较多学生难于理解之处、因而我让学生质疑。学生的质疑可以分三个方面:一是浅层次的:如芒草是什么?这可以通过学生交流或是教师的补充予以解决。二是对句中一些词语的理解要放在句中理解、等再读课文时解决。三是文中的重点问题:如另一种花是什么?则要在重点品读时感悟。这样的交流质疑不但体现了顺学而教的理念、而且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
二、充分自读、解疑美读
这一环节的教学是品读重点的基础因此我这样设计:
首先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解决其积极性自然就高。在读后的交流中我重点引导学生解决第二个层次的疑问:在句中比较难于理解的词语。在1—7自然段中较为难理解的词语多为写景的、我引导学生运用联系实际或是想象的方法解决。如宁静淡远、我就让学生回忆冬日的早上;摇曳一词我则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芒草。在8—10段中的词语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如:幼稚淳朴、不能自抑。词语教学不但是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法。
不理解的词语虽然解决了但这并不是目的、阅读课的落脚点仍然是读。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去美读课文中作者描写大自然的部分。这一过程我这样引导学生:作者喜欢的自然景观如何才能通过读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找到读的方法——一边想象一边读。方法有了、学生默读课文用心去领会文中与自己有共鸣的景物、然后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在不同个性的读当中去品味作者心中的意境。这样的美读还是不够的、因为共鸣的可能只有一段或是两段、我两次引导学生:哪些景物你并没注意过可引起了你的兴趣、也试着用刚才的方法去读一读?读后再去展示。这样的读才真正的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课堂上都会有真正的个性化的阅读。
教学至此学生第二个层次的质疑解决了、文中写自然景观的部分通过这不同形式的美读也内化于学生之心。
三、品读难点、感悟语言
课文写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的部分是理解的难点、也是学生质疑的第三个层次的问题。我还是以学定教:课文中的一些词语我们通过读理解了、刚才同学们针对课文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我们还要去读、只要细心读你总会有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8—11自然段仔细品味。在学生交流时抓住三个问题引向向深入:
1、作者喜欢的另一种花是人间温情。这一情境的体验可以让学生重温自己早上上学时亲友、邻居、同学间互相问候的情景以体会作者当时心中那种暖暖的感觉。
2、作者在泪光中读信则要让学生体会一个远离亲人又思念家人的游子的感受。
3、对于读书就可以联系学生从书中的知识与快乐与作者产生共鸣、而对于作者对于书唯美的描写和感受则可以不作深入理解。当然这三个问题最后的表达仍旧是读、读出作者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验。
对于省略号的理解我则是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作者生活是不是就只有上面这11个喜欢?她还会喜欢什么?这一补充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全面的去理解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更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喜欢、激发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
在学生有情有味的读、说当中教学的难点也就解决了、相信在这样的读当中也会被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所感动、会有所启发。
四、赏读品析、仿写迁移
这一环节不仅是写的指导更是孩子们对生活热爱的内化升华。
我先让学生再次回读美文、抓住触动自己的段落再读、在连续的读中升华自己的对生活的感动。同时要求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爱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不但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而且在对事物的描写中抒发了自己的爱。这一问题也为下面的仿写奠定了基础。但我不急于让学生动笔而是让学生先回忆生活中的点滴、是什么感动了你触动了你的心灵?再写水到渠成。这一写也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爱、只是你要用爱的眼光去发现、用一颗充满爱的心去感悟。
说课稿 篇2
大家下午好!很荣幸、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参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一课多式的教研活动、我们尝试从“让多种信息资源走进《品德与社会》”的切入点集体备课。下面、我仅代表我们学校品德科组汇报这一课的教学设想和实践、进行说课、恳请专家们、老师们对我们的工作多多指正。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水和我们的生活》里的第一个主题活动。学生参加本课活动、为第二主题的“探索水”、第三主题的“保护水”起到铺垫的作用。是达成“保护环境、爱惜资源”这个目标的基础。
新课标提出“充分地开发并有效地利用各地区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是扩展和深化课程的有效途径。”
首先谈谈、我们对充分利用学科整合的资源的认识。我们认为教师是很重要的一个资源、必须走进备课。我们学校的品德老师都兼任语文老师。语文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品德新课标时、我们却找不到这个提法、那是不是品德学科就不需要呢?我们认为不是的、品德新课程标准倡导“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进行教学”。因此课上、我们采用多种活动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充分的自主学习:课前搜集资料。
有效的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拓展性的探究学习:创编故事、感悟生活。
充分利用教科书、我根据教材的主题活动设计了四个板块。
一、 激发情感、导入活动——充分利用教师的资源
引入学生兴未很浓的猜谜语。我们的谜语来自网络、关于“水”的谜语很多、我们挑选描述水的形态、作用方面的、琅琅上口的儿歌谜语、目的的为下一环节“水的重要作用”做铺垫。引入时,老师要代入孩子的角色,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营造猜谜语这种高级智力活动紧张、期待的氛围、调动起气氛、这时、老师就是资源、是孩子丰富情感的资源。
二、 探究新知——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资源
分为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三个部分。
(1)从最贴近学生实际的家庭生活入手、课前、老师布置学生调查家里哪些地方要用水?课上、学生话题很多、涉及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这时、我们适时引入人体水分比例的数据、带给学生数字的震撼、有助于深刻的认识到我们的生活每时每刻离不开水。
(2)讲述学校用水的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生意葱茏的校园绿化、感受水让学习环境干净、富有情趣。
(3)社会生活用水、可能学生一时讲不上、二年级的小朋友对社会生产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可以适当介绍。如广钢生产钢铁要用水、食品厂做馒头要用水。
在这个环节里、教师要发挥好引导的作用。
三、情感体验——充分利用来自儿童的资源
新课标提出,“《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的。”就是说,水的重要性不是老师总结出来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体验感悟出来的情感活动。在转入“假如生活中没有水”的内容时,我设计一个畅所欲言的环节,说说“停水的时候带来生活的种种不便”,学生有自己的体验,交流活跃,水到渠成,学生内心就有了这般体验“没有水真不方便”!
光感受“不方便”还不够,品德学科要引导孩子学会“负责任地生活”,培养保护环境的公民意识。教材提示我们,要引导学生体验“没有水真可怕!”我的做法是先用真实、震撼的图片强烈地刺激孩子的神经理解生活中极端缺水的画面。然后创设一个“缺水王国”的情景,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挑选角色,想象自己是王国中的一员,编故事。孩子们在创造性的创意活动中,生成珍惜用水、保护洁净水源的愿望。为后面的主题打下情感的基础。
四、拓展升华——综合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想、从生活中、从课堂上获得、最终应该回到生活实践中去。课后、布置一个“当小小宣传员”作业、让学生向爸爸妈妈、朋友同学、向身边的每一个人宣传水的重要性。我们追求品德源于生活、品德指导生活的境界。
基于“让多种信息走进课程”的理念,回顾整个教学活动,我感受最深的是:教材里学习资源有限,而师生合作创造出来的活动资源却是无限的。我们唯有领会新课标精神,明确《品德与生活》的教育系列,把握活动内容在系列中的地位与联系,同时深挖教材,不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才能实现生动,高效的课堂。
真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学习机会,为我们的品德课堂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谢谢!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台阶》是一篇以父亲为描述对象的短篇小说,现被选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本文以父亲为主要描述对象,但此文并非表现父亲的作品,而是在表现一代农民形象,具有农民的老实厚道、要强、勤劳、朴实等品质外,这位父亲更是一个用劳动证明自己存在价值从而赢得别人尊重的人。这一点也正是他有别于普通农民之处。另外,全文以儿子的眼光关照父亲,除饱满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间也流露着辛酸,深沉地向着 时代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
二、说教法
从台阶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切入,了解内容,初识人物,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在合作探究中相机点拨与引导,使学生更深地理解文章主题。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反复读小说文本,充分地熟悉情节,避免因文章本身太长和离学生生活较远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
三、说学法
《台阶》是一篇语文平实但内涵深刻的文章,不同的人对它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特别本文的主人公又是一位农民,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正因如此,它又是一篇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所以这堂课适合于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流程
(一)导入:由台阶的图片导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再引入课文,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
(二)初步感知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哪几种台阶?
2、台阶是不是作者此文描述的主要对象?
(这个步骤,使学生明白全文围绕父亲与台阶的关系展开,为后面的深入探讨做好铺垫)
(三)揣摩妙点
从父亲与台阶的关系入手进一步揣摩文章的妙处。
1、父亲与三级台阶的关系(由此导出父亲造新台阶的愿望)
2、父亲与九级台阶的关系(由此步骤引导学生分析造台阶准备的辛苦,体会造好后感觉的不自在,并最终自然引出对文章主题的探讨)
(四)探究主旨
新台阶造好了,父亲为什么不自在了?
(在学习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劳动是父亲的生命,他用劳动证明自己的价值,赢得他人的尊重)
(五)拓展
作者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塑造父亲的?
(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探寻,以朗读后品析的方式进行,注意体会敬佩与辛酸两重情感)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二、说理念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说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诗歌中一个小节。
四、说教法
重视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
重视学生自读自悟、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五、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给足学生充分自主的时间、自读自悟。
六、说教学流程
一、紧扣生活、导入新课。
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首先我问学生:你们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吗知道神笔的作用吗让学生明白马良这枝神奇的笔为穷人做了许多好事、这样就调动学生对神笔的兴趣、学习的欲望也被激发了。
二、听配乐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精点、它融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以精碎的语言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教学初始、让学生听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
三、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交流个性化的识字方法。
低年级主要的教学任务是以识字为主、二年级的识字量大、学生认的快、忘得也快。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采用多种形式多次复现生字、先让学生四人小组按小组合作识字三步法合作识字、并要求学生在小组自学中相互提醒易错的生字、再向小组成员讲一讲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接着全班汇报交流、先由学生提出难记的生字、全班交流共同识记、而后齐读几遍。最后我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领读、开火车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出现生字、及时正音、并把生字放在词语中认读、进一步巩固生字的音、形、义、以此突破本课的重点、同时把评价融入其中。
四、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在学生学会生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读通课文、并提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2、让学生自读课文中再一次感知课文内容。
五、细读课文其中一节、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的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落实的:由小组自由选择喜欢的一节学习、小组内读后交流:这一节诗讲什么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说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就此一节适时点拨引导、而后让学生个别读、齐读、小组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总之、整个设计、我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学习、加深理解和体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能以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让学生学有所得、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繁星》一课是文学大家巴金所作,具有语言生动传情、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之特点,是引导学生初步接触文学的短小精悍的佳作。文章围绕看繁星,依次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三个片段,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书写了“我”由此产生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好享受。
整篇文章意境高远,如诗如画,极富感染力,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可以挖掘,为情景教学提供了契机。它段落结构大体相同,脉络清晰,文笔清新,语言流畅,写作方法独特,很值得学习和借鉴,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
通过四年多时间的学习,学生已基本具备了识字能力,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已学习了不少方法,可在课前通过相关的预习自学自主识字,在课堂中可分别就字词的音形的难点和部分词义可通过预习反馈加以检测,当然一些重点词语还需结合课文加以理解。
在阅读方面,学生已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也有了初步感知课文的能力。课前,教师可适当布置预习作业,促使学生借助原有知识储备,有针对性开展预习工作。通过理清课文的脉络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训练重点,通过填写表格理清文章结构,再根据表格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的一个方法指导较为有效。
在理解重点句上,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各种语言训练,针对该年段学生思维深度、言语概述能力不强的特点,强化练习。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从内容到内容,而落到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2.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细心观察大自然,学用借景抒情的方法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
五、说教学过程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体现以下三点:
(一)补充媒体资料,有效激发情感。
语文课中“文”的理解往往与“情”交织在一起,所谓“披文入情”,抑或“披情入文”皆言于此。媒体、作者和背景资料的补充,能帮助学生较好理解文本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上课伊始,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 了一个新奇梦幻的世界。接着,借助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照片及作品等,很好地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空白,使学生对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为学习提供情感上的铺垫,进而为深入理解文本的奠定基础。
(二)面向全体,以学生为主体。
把学习主动权应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读书能力和阅读能力。因此,一进入课的内容,就让学生自读课文独立完成表格。这一环节,教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的理念。
(三)积累运用,进行仿写,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结合课文在本文的教学中我还设计了多样的读写练习:
1.拓展情景说话练习:本文中作者望着繁星,浮想联翩,我们也展开合理想象说一段话。如“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和我谈话”――星会对作者说些什么?
2.加强学生的读写实践,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如果夏天的夜晚面对满天的繁星,你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象?模仿课文中的写法,描述一段你曾经在夜晚眺望星空的情景,写出感受。在交流评议后,教师总结出蕴藏在其中的独到的写作方法,以此借鉴、运用。
说课稿 篇6
[教材解读]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目标预设]
依据二期课改的精神,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5、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你能说一下吗?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图片)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录象)
3、请学生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出示地图)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讨论)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1、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搜索天下奇观和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
后感:
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散步》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散文。它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
二、目标分析:
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够整体把握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另外,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学习朗读能力的培养。《课标》对第四学段的朗读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针对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优美语言。
2、培养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习优美语言。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三、说教法
1、启发谈话,以情动人。
2、授之以渔,合作学习。
3、交流对话,开放学习。
4、链接生活,震撼心灵。
5、媒体辅助,增色课堂。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如下步骤:
1、情境导课:这里用多媒体放歌曲《我爱我家》,然后,我随着音乐的节奏说出家庭生活中的细节。给学习奠定了学习本文的感情基调,同时,又使学生在课前自然地回想起自己家庭生活中的细节,这又为后面的教学铺好了道路。
2、学法指导: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本节课一开始,我便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阅读(扫清文字障碍);理解(了解课文内容);品味(体会精彩语言);延伸(谈谈你的感悟)。]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
3、朗读指导: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谈谈自己认为怎样才能把这篇文章读好,学生回答出最基本的之后,我接着提醒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然后由学生自由表演读。
4、交流对话,了解内容,在学生前面阅读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进行谈话,让学生说出课文内容,并将用媒体展示。
5、合作探究,品体语言美: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美点大寻踪,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名子并进行分析,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
6、链接生活,接受灵魂的洗礼。
散步之美就在于以小见大,以家庭生活的细节反映出尊老爱幼的社会美德。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接受灵魂的洗礼。所以,课到这里,教师又一次的和学生进行谈话,使学生回想自己的家庭生活细节,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
五、说板书设计与作业布置:
1、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与其说是知识教授课,不如说是学习方法的传授课,故在板书设计上首先是学习方法,接着是课文内容的分析,我将本文的主要人物概括为幼小的生命、成熟的生命、衰老的生命并用箭头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后对本文的思想感情进行了归纳。
2、作业布置
本节课的作业分三类:
1、口头作业:求学生进一步朗读本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书面作业:是对学生本节课所学新知(对称句的特点及作用)的加强与巩固。
3、实践作业:学了本节课,尊老爱幼不能只停在口头上,因此,我设计了实践作业,看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并给自己的亲人洗一脚写出自己的心得。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歌词作者结合儿童心理采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一只彬彬有礼、惹人喜爱的小麻雀形象、非常形象化、潜移默化地教给小朋友待人有礼貌的道理。歌曲的节拍是四三拍、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歌曲前两句采用了重复的手法、尤其要注意歌曲进入的第一个音符re的音准、第三乐句在较低音区进行节奏重复、第四乐句重复了一二乐句的素材、形成呼应、倒数第二小节要把三拍子唱满、最后一小节要注意休止一拍结束。
二、说学情
本课的歌曲比较的简单、学生学习起来比较的轻松、但在歌唱姿势和发声练习方面没有养成习惯、容易喊唱、对节奏把握有时不准确、对于四度音程2—5要提醒学生唱准、教师要多加指点和练习。
三、说教学目标:
1、动脑为歌曲编创歌词、动作;
2、主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歌唱与表演的优、缺点;
3、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会歌曲《小麻雀》、并能边唱边演;
(2)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动脑为歌曲编创歌词、动作。
难点:准确、合理地对他人的演唱进行评价、能指出演唱中的优、缺点。
教具准备:
电子琴、电脑、课件、头饰、打击乐器、录音机、磁带。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请同学们听音乐、和着音乐的节拍、按照老师说的内容进行表演、例如:说小白兔就跟着音乐节拍模仿小兔子跳;说小鸟就一起做小鸟飞的动作等等。
2、谈话: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小鸟的种类?(如:鹦鹉、麻雀、喜鹊等)并让小朋友学一学它的叫声。
(二)、寓教于乐
1、老师边放边读歌谣(歌曲歌词):小麻雀、喳喳叫、走起路来蹦蹦跳、见了妈妈唱只歌讶、见了小朋友问声好。
2、请小朋友说一说这只小麻雀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活泼的、调皮的、懂礼貌的小麻雀等)
3、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读一读歌谣、边读边指导。
4、请同学们为歌谣编上动作边做边读、加上表情读。
5、教唱。自选打击乐器为歌谣伴奏、注意要符合歌谣的节拍。(可以多请几位同学来示范、每位同学可以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
6、请大家说一说除了加动作读、加打击乐器读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拍手读)说玩后、大家一起拍着手读一遍、节奏自编、但要同歌谣的基本节拍相同。
7、想一想除了为读小麻雀的歌谣、我们还可以把歌谣编成哪种小动物的歌?(如:小猫、小狗、小鸡等)然后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配上歌谣、大体不变、按课本上的要求来变。
六、创造表现:
读了这么多遍小麻雀的歌谣、你想唱唱吗?
1、然后出示电脑课件
2:歌谱:一起来听一遍歌曲。
2、老师范唱、请大家为老师打节拍、注意歌曲三拍子的感觉。
3、放电脑课件中的音乐范唱、请同学们听一听小朋友是怎样唱的并用打击乐器为其伴奏。
4、老师弹琴、请大家小声跟唱、老师大声唱。
5、老师讲解一下演唱中的难点和应该注意的地方,再一起将难点地方唱一唱。
6、点击课件伴奏音乐、请大家跟伴奏音乐唱一唱。
7、边唱边打节拍、注意三拍子菂貂规律。
8、把自己刚才创编的新歌词加入唱一唱、可以边唱边表演、也可以同位两个一起配合着表演。
9、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注意节拍及菂貂。
10、一组唱、一组打乐器、和着同学们的歌声听听演奏的效果怎么样。一组玩后、交换玩成。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首新歌、而且还为歌曲编上了新的歌词、还用打击乐器为歌曲进行了伴奏、大家的表现很好、表演的很精彩、同学们之间配合的也很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学会更多好听的歌曲。”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鲸》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中的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在表达上运用列举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对鲸的特点作了通俗的说明。因此,通过本课教学重点训练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想,体会课文不同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练习中去。
二、说学情
本文文字浅显,条理清晰,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学生乐读易懂,而且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重点训练了学生“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和“朗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为本课学习打下基础。但根据经验来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课文介绍了什么”的层面上,而忽视“课文是怎样介绍的”。因此,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唤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便成了教学本文首要考虑的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针对学生实际,制订以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鲸的一些知识。
能力目标:
1、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读中体会作者介绍鲸的说明方法。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拓展科学知识的意识及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动物、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了解鲸的一些知识,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去。
教学难点:理解鲸的进化过程
四、说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理念,本设计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体现阅读实践中自读、自疑、自悟、互评、合作、探索的学习过程。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语言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本课教学力求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读书活动,让学生真正的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并在交流中产生成就感,使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对话,成为自主阅读后的深层次需求。
五、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鲸》是一篇科普性较强的说明性文章,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它,既让学生学到有趣的动物知识,又不失去语文学科的特性,让学生获益更多呢?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这一篇课文我主要是遵循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合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把多种教法进行优化组合:
1、运用“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把了解鲸的知识分成几个部分,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研究。
2、运用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采用以读代讲法,让学生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领悟。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我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自主活动中,在积极思维中,达到自悟自得。
六、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本课时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后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再进行汇报,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了解鲸的生活习性,了解作者的说明方法。
七、说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明确学习任务: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上课伊始,我便让学生回顾,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们了解了有关鲸的那些知识?这样,一方面检查学生对已学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是唤起学生的记忆,知道鲸是哺乳动物,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引起学生成就感的情感体验,并以此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参与研究:
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来共同研究,看作者是用哪些说明方法来具体介绍鲸的这些特点的。这样做,是还给学生读书的权利,让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真正地享受内容自选,问题自提,方法自选,结论自悟自得,真正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3、品析文本,体会作者写作方法: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学生学完后,就让他们进行汇报,在学习鲸的"形体"这部分内容时,我还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有的学生还到讲台上用自己的不同姿势来说明鲸的形体与鱼的形体的区别。在学习鲸“呼吸”“睡觉”这部分内容时,我还让学生通过想象,然后画出它们喷出的水柱和睡觉的样子,这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去大胆创作。最后让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收获、感受,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通过这些环节的学习,学生对鲸的知识和作者的说明方法已很明白了。
4、总结评价
在结束课文时,我安排一个评价环节,即“听听他人的评价,评评自己的表现”。适当的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措施。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逐步学会听取,学会赞赏,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5、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同学们,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我希望你们课后能像刚才一样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同学们,能做到吗?”这样结束课文很自然地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推向课外,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生活性及开放性。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精华的体现,这节课的板书简洁、美观,突出了重点和难点。
说课稿 篇10
教材分析
《吆喝》一文是已故作家、记者、翻译家萧乾老先生所著作品《北京城杂忆》中的一篇。正像《教师教学用书》中说的这样:“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用来评价萧乾老师的《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了。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这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尤其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深深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回忆的时候。”课文用散文的笔法,通过对老北京街头不同商贩吆喝声的描绘,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在本单元中,本文前承第16课《云南的歌会》、第17课《端午的鸭蛋》,后领第19课《春酒》、第20课《俗世奇人》,这几篇课文或叙写各地节日风俗、或讲述民间艺人轶事,以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学情分析
作为90后的青少年,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一些学生缺少正确的精神追求。他们要么对港台影视歌星顶礼膜拜,要么对当前非主流的坊间传闻津津乐道,要么对国外的什么愚人节呀、万圣节呀、圣诞节呀追捧有加。而对我们中华民族内涵丰富、厚重积淀、质朴永恒的传统文化,这些人却兴趣索然,对民风民俗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因此,学习本篇课文,除让学生掌握一篇文艺作品应有的知识内容外,还要通过鞭辟入里的睿智分析,方法得当的教学设置,异彩纷呈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思想上有所触动,眼光中有所发现,知识上有所收获。
说教学目标
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关键。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特点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预习课上我指导学生完成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感知并概括课文内容;识记并积累疑难字词;品味形象描写的语句,感受吆喝之美;形成待探究问题等预习任务。本节课为展示加反馈课,具体完成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文章独特的结构特点,品味本文幽默生动的语言。
2、学习领悟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及写作思路。
3、体会作者对旧时北京城吆喝的种类、内容、特点等不同方面的描述。
能力目标
以课文吆喝的类别及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体现这些特点的吆喝声。
情感目标
感受北京城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培养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说教学过程
一、说导语
以传统相声《卖布头》的录音片段创设情景后,师满怀激情地引入导入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师以学生感兴趣的艺术形式及饱满的热情导入课文,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一调动,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说问题的设置
在本节课合作交流环节,共对上节课所形成的如下六个问题进行探究并进行展示作答:
1、作者在文中表现了哪两类吆喝?并分别形象地用音乐知识中的哪两个概念来形容?
2、请找出连接两类吆喝的语句,并指出这些语句在结构上具有怎样的作用?
3、课文主要表现的是哪一类吆喝?表现另一类吆喝的内容删去,不是更重点突出了吗?但作者为什么没有这样做?
4、作者通过叙写一类吆喝来表现另一类吆喝,是哪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你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还遇到过运用这种写作手法的内容吗?请举出几例。
5、表现不同吆喝声的内容涉及3——末段,作者是如何分不同方面有序表现这些内容的?
6、课文6——末段共表现了多少种不同的吆喝声?作者在第13段中把其中的两种吆喝声形象地概括为“合辙押韵”,请依此分别概括其余吆喝声的特点?
之所以设计这6个问题,是因为它们体现了如下12个特点:
1、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问题设置有的放矢。
2、紧扣文本,立足学科知识的考查,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3、问题数目与班级学习小组数目一致,便于展示作答时各小组抽签分配作答题目。
4、问题形成基于老师预设与学生发现相结合,贴近实际,尊重学生学习感受。
5、六个问题体现由对课文的整体分析到局部品评、由一般性语文知识的考查到体现题目的“吆喝”这一重点内容的研读。
6、六个问题自然衔接,并为下一环节的问题分析做了很好的铺垫。
7、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体现大语文的思想。如第1题让学生联系音乐学科中“器乐”、“声乐”两个概念认识不同种类的吆喝声。
8、训练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善于抓住表达内容侧重的能力。如第2题。
9、注重甄别与发现能力的培养,注重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如第3题。
10、注重前后知识的连贯,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如第4题。
11、培养学生能够提纲挈领,结合课文内容梳理要点的方法。如第5题。
12、培养学生触类旁通、把握特点,锻炼语文素养的能力。如第6题。
三、说对小组合作交流环节及展示环节的方法指导
学习本课,采用语文课堂学习三步曲的方法。即:
1、问题驱动式研读课文;
2、承包合作式探讨问题;
3、随机抽签式展示作答。在上一环节带着问题深入研读课文的前提下,指导各小组在合作交流环节按“32字方针”的流程进行学习。这一操作流程可概括为:明确问题,分配承包——独立思考,交流请教——逐题探讨,共同提高——合作共赢,全部知晓。
具体理解是这样的:
1、明确问题,分配承包。小组学科长把老师预设的问题首先明确,这便于小组各个成员对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能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对题目做初步的选择。然后,小组长参考要完成的问题数量与小组人数,结合小组成员的学习程度,合理灵活地把问题分配承包给小组成员,共同参与,提高效率。
2、独立思考,交流请教。每位小组成员分到题目后,先用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作答,由于存在各成员间的程度差异或分配题目的难易程度不同,个别小组成员分配的任务不一定能全部独立完成,可在自己有初步的见解之后,向先作答完自己分配任务的同学请教交流,最终完成自己的分配任务。
3、逐题探讨,共同提高。小组长按题目的顺序逐题让每一位承包题目的同学说出自己的理解,各成员聆听思考,若有异议则共同探讨达成共识,最终确定各个问题的作答方法,并记录在各自的笔记本上,作为所在小组对预设问题的共同理解。
4、合作共赢,共同知晓。曾经聆听一位知名的教育专家这样形象地说过:竞争学习可用损人利己来形容,独立思考是利己但不损人,既利人又利己的学习形式是合作探究,因此,最终在合作探讨的前提下,优化每道问题的答案,达到所有预设问题的作答内容所有小组成员全部知晓。
各小组是否对所有问题都做了彻底探讨,是否每位小组成员对每一道题目的作答都有充分的了解,第三步的随机抽签式检测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检测采用落实到组,具体到人的策略,先用标有题目序号的卡片抽取各小组要展示的题目,再随机抽取各小组成员的组内序号,确定作答该问题的同学。也可随机抽取一个数字,各小组成员组内序号为该数字的,均为本节课问题展示的作答同学,然后结合待展示同学所在的小组序号随机抽取题目序号,作为各小组作答同学要完成的问题(较之前者,这种方法更为公平)。展示作答同学作答后,允许由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作答,并最终由老师优化并明确正确的作答方法,比照各小组的作答质量,给予恰当的积分量化。
四、说穿插巩固环节的设置
学生的思维是有限的,通过这一环节,让每个学生的思想互相交流、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在这一环节中,老师主要管理好学生,让课堂有实效,避免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
五、说反馈检测环节题目的设置及设计意图
本环节让各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对以下两个问题的作答:
1、依文中不同吆喝声的特点,举出生活中体现相应特点的吆喝声。
2、课文第10段开头写道,“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现在郏县文化局拟在文化路上开发“民俗文化一条街”作为旅游发展项目。请你为此设计一句广告词来进行宣传。
第一个问题意在体现“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学习语文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理念,设计第2个问题用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六、说反馈检测环节任务完成的方法指导
《教师教学用书》之“教学建议”之“三、开展活动”项指出:本文内容贴近生活,生动有趣。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本文之后,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加深学生对吆喝的认识和兴趣。例如,可以要求学生编写“剧本”,把各种吆喝融入到剧情当中;可以要求学生仿写相声,直接模仿各种“吆喝”,使学生在欢笑声中深切体会到吆喝的韵味;还可以引导学生记录生活中“吆喝”的种类,研究“吆喝”的规律、特点及其价值,探讨“吆喝”声中所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毕竟学生的生活体验有限,教师可在预习课上展示自己搜集的相关素材,以老师率先垂范的引领作用,供学生参考,启发激励学生的创作,或调动学生参与表演的激情。
说课稿 篇1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匆匆》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第一组第二课。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结合作者自身生活感受说明日子匆匆易逝,以肺腑之言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给人一种难以忘怀的自然而恳切的亲切感。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同学来说,一方面他们即将离开小学,这篇课文能让他们倍加珍惜这最后的一个学期;另一方面,他们即将跨入中学大门,这篇课文也更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
2.教学目标
根据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以及“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伶俐”、“徘徊”“潸潸(Shan)”等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能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及珍惜时间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从而明白珍惜时间,进而珍爱生命。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小学课程标准对小学5-6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本组课文“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的学习重点以及散文优美、典雅的语言特点,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设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法
《语文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本文文辞优美、情感浓郁,由于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朗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用有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边读边想,读想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同时,围绕文中的重点句子,发挥想象力,联系实际,理解句子的内涵,通过口语练习和放些练习的尝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中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
我会这样导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我们的小学生活过去了还能再回来吗?那么。是谁带走了我们的往日?是谁让我们就要和小学生活说再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6课《匆匆》。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通过课前预习知道本课的作者是谁?让学生讲讲对朱自清了解,然后教师简介朱自清(课题下写上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他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走上生活道路,开始文学生涯,直到逝世。他的文学成就很高,著名的文章
有《荷塘月色》、《背影》等。《匆匆》选自他的散文集《踪迹》。
(2)教师与学生分段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学生读的时候教师适时正音,提醒他们注意节奏,并让学生找出生字词(生字词作副板书,写在黑板左侧),本文的生字词有:
确乎:的确。
涔涔(céncén):形容汗、泪等不断往下流的样子。
潸潸(shānshān):形容流泪不止的样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游丝:蜘蛛所吐的丝,飘荡于空中,故称游丝。
空虚:里面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不充实。
伶伶俐俐:聪明灵活。指十分聪明。
罢了:而已。
(3)在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细细品读作者的语言,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的来去匆匆。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及读后的感悟在小组内交流。使学生从能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3.研读赏析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会让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我这里就按顺序去说,所说到的也就是在师生互动中,要引导学生感悟得出的。第一自然段,你的眼前看见了哪些画面?
教师引导:是啊,月缺月圆,花开花谢都是自然现象,是时间飞逝的痕迹,那么你想想看作者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他的心情现在是怎样的?那么我们说说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才能读出作者的这种心情?作者用心写的这篇散文,我们应该也用心灵去诵读。
第二自然段。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匆匆而过,作者面对自己无意间溜走的“八千多个日子”心里有什么感受呢?他会说些什么?学生想像发言,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体会惋惜之情的重点句子: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为何“头涔涔”?为何“泪潸潸”?重点指导作者对“我的手渐渐空虚”的朗读。精读第三自然段:我的日子到底是怎样匆匆而逝的呢?老师和同学接力读。
在我们的生活中,日子是在怎样的不经意间消逝的?学生自由说,从切身体会到时光匆匆永不停息。抓住“跨、飞、溜”等动词读,读完后想想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话。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不仅注重读的指导,还要进行写的训练。在这里我们由读引入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深入作者入内心深处读第四自然段:面对如此匆匆而逝而又了无痕迹的日子作者觉醒了么?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从哪儿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读给大家听。把觉醒读出来。指导朗读感受作者内心的自责,以及内心的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在学生自由说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日子除了“如轻烟”、“如薄雾”还像什么?你能说出更美的句子吗?在这里以读促写,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然后进一步结合文中重点句子,边读边品,联系实际,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4.拓展延伸
在这里,学生们通过品读和想象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能够深深感受到作者对时间的匆匆流逝的无奈,可以乘胜追击,抛出问题:同学们:通过刚才大家的分析和品读,你感到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会说出“难过、后悔、无奈。”等一系列词语。进而使学生明确,正是因为珍惜了时间,朱自清先生才有了这么多的成就,正是因为珍惜了时间,朱自清的生命才会更有意义。
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你们愿意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这一遭吗?你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
并再次朗读课文,深化主题: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好好把握,让人生过得充实、有意义!
5.课后作业
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读给大家听。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对时间的流逝也一定有了自己的感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可以是名言、诗歌、散文等),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厚集薄发,实现学语文向用语文的过渡。
四、板书设计
匆匆
朱自清
花有重开日逝去如飞
人无再少年珍惜时间
说课稿 篇12
一、说教材
《两小儿辩日》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4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两小儿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品质,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二、说教案
《两小儿辩日》一课是培养学生感知文言文的好课例,因此我教授本课时训练重点确定为: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疑难字词,能根椐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两小儿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预习:
1.熟读课文大概了解文意。
2.搜索关于孔子的资料(生平、言论)。
3.思考课后练习题。
三、说教法
本堂课因为是孩子们初学古文,所以在本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乐读趣学,自主感悟。通过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文章,教师适当点拨,讲解。重视古文的读,要求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读懂文章的意思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四、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以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习为教学主线,去营造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学习氛围,以接受变探究的演化形式,逐步深入,让学生在学习中解惑,积累。从而解决出学生学习古文的困难,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学法,快乐轻松地学习古文。
五、说过程
(一)引导释题,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的方法,由“辛”字入手,加部首说“辩”字导入课题,解释“辩”字的字义,从而以“辩”字贯穿全文,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两小儿辩论太阳,此时教师则引导学生再一次读课题,然后层层深入、质疑,两小儿辩论太阳的什么呢?让孩子深入思考,以此交待了学文的目的,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二)指导学法
由于学生学古文,较难理解,在此我让学生充分交流初学古文的感受,从而总结出古文不好读,不好懂,明确了学习古文的方向和目标,紧接着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古文的美,学生通过倾听总结读法。学生自由练读,并由此解决了古文不好读这一难点,就是让我们多读,反复读,紧接着教师趁热打铁牵出古文不好懂的这一难点,学生各抒己见,自己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老师再一次强调出学习古文的目的就是读懂意思,读出韵味。
(三)依照学法逐步解文
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质疑:这篇文章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学生概述的过程中,交流孔子这一人物,为后面学习文章,揭示人文内涵,做好铺垫,并且在学生概述故事内容的同时,又紧接着质疑:孔子在什么情况下遇见两小儿的?无形中对文章第一节内容就在老师质疑,学生解疑的过程中完成了学习。并在此强调“斗”的含义,过渡到第二节的学习,明确两小儿辩论的观点,通过分析“也”字,重点指导学生的朗读,由此以“辩”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学习,后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三四节的学习,通过抓重点字词、分析句式、课件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斗时各持的理由是那么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的,以理解促读,读出味道,读懂意思,老师在这则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重点把握住了文本的内容,体现了文本的工具性。
(四)研读课文,读后明理
最后,我重点抓住孔子“不能决”,让学生体会人文内涵,让学生交流孔子的言论并结合搜集孔子的资料,明白体会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学习两小儿勇于探索,善于观察,勤学好问的精神,并将两小儿提出的问题设计成以教师提供资料,学生课后解决的方法,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
(五)总结拓展,延伸课外
学古文不能只学不积累,积累什么?积累的就是我们的学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让学生感受古文与现代文不同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对学生今后学习古文打下基础,这样从开始学生讨论学法,到教师最后总结学法,无时不体现出,我们学的主动不仅在学内容,还在学方法。也正体现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理念,最后布置学生回去讲故事,排课本剧的形式,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整堂课最终做到的是以理解促读,以读明理的办法,一步步扎扎实实学好古文。
六、说板书
从字数上看板书有些繁琐,但我认为板书总是为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能直观的理解,我从题眼“辩”字为主线到两小儿辩论的观点,理由最后结果,让学生观其则明文意,梳理出文本的内容。
我的这堂课中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略,根据课堂反馈定论),但是,我最终能较好地体现了我此次课堂教学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学生要学的有收获,而我教的要扎实,也希望各位老师能为我提出宝贵的意见。
说课稿 篇13
一、教材分析
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物理量之间不是孤立的,本节课直观体现电阻的改变影响着电路中的电流,为深入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作思维的过渡。同时,变阻器是电阻知识的延伸和实际应用,它是电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电路元件之一,是本章教学重点。学习变阻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电阻的概念,又为以后学习电学实验做了必要的准备,在初中电学学习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从小实验引入变阻器,并介绍常见变阻器的结构,重点安排实验探究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构造、正确使用方法等。通过滑动变阻器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把知识转化成技术的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了部分的电学知识,电流和电路,电阻及其影响因素,掌握了一些解决电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具有一定的电学基础,但学生感性思维能力较强,理性思维能力较差,所以要从学生常见的现象入手,进一步根据学过的知识设计出这种电路元件。
三、教学目标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确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画结构示意图,电路符号。
2、会将滑动变阻器正确连入电路并正确使用,能分析滑片移动时引起电路中电流的变化。
3、知道滑动变阻器铭牌参数的含义,使用规则和实际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创造设计改变小灯泡亮度的实验,感知创造设计的一般方法,体会滑动变阻器的原理。
2、通过探究滑动变阻器连接方法的实验,体验并总结改变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电阻大小的方法和规律。
3、通过连续改变电流的实验,进一步加深理解电阻在电路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滑动变阻器的设计和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探究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
四、教法与学法变阻器的教学属于实验仪器的教学。
本节课拟采用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教师边讲解、边导控,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学生对实验仪器的认识过程是:先了了解仪器构造,再学习仪器的使用方法。因此教学上力求通过对变阻器的原理、构造、这一难点的突破,来顺利开展其使用方法这一重点的教学。设计滑动变阻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材又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所以,本人力图通过实验与电脑相结合的手段,引导学生完成这个设计,让他们初步体会到“创新”的喜悦,加深他们对物理这门学科的感情
五、教学准备器材:
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小灯泡、电源、导线、开关
六、教学程序设计
1、实验导入首先让学生利用现有器材设计一个可以使小灯泡发光的简单电路。进而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在所涉及的实验基础上改变小灯泡的亮暗程度?这时,便将学生带入问题所设计的物理情景中。引入课题:变阻器——阻值可调节的装置分析上述问题所得到的方法,小组讨论哪种方法在实验中最为简单易操作?从而引出本节重点---滑动变阻器。
2、阅读课本P68-P69回答滑动变阻器相关问题
3、实物具体展示并结合课件分析,详细讲解滑动变阻器结构、原理,接法和作用。(在课件中,接线柱不同的组合连接,在闭合开关后,电流经过滑动变阻器的路径变成红色。当改变接线柱或移动滑片时,红色区域的变化既体现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阻值的变化,也可以体现电流的路径。从而直观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4、介绍滑动变阻器铭牌参数的意义比如标有“20Ω1.5A”字样的滑动变阻器,意思就是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是2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1.5A
5、变阻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课本导读及课件简介)
6、课堂达标检测。通过检测了解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
7、课堂总结小组讨论,教师总结
8、课后巩固练习
七、板书设计变阻器
1、滑动变阻器的构造:结构示意图电路中的符号变阻器说课稿
2、原理:利用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长度来改变电阻
3、探究滑动变阻器的正确连接方法:
4、作用:保护电路通过改变电阻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首先利用已有的知识设计电路并思考改变灯泡亮暗程度的方法,通过对设计方法的讨论评价,寻找出最简便易操作的设计方案,进而引出变阻器的课题。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导读,完成对滑动变阻器的认识和使用,体现出学生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新课标理念。在课程讲解中采用学生实验和多媒体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凝聚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问题设计可以不断地促进其对相关知识的思考。另外,在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进行试验,体验并归纳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最后将其应用于生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应用于社会”的能力要求。
说课稿 篇14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的课文,讲述的都是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我先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我认为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作者与一位普通的三轮车夫交往的故事。文中的主要人物老王的突出特点就是命苦心善。作者就是通过写与老王平平淡淡的交往中来体现了老王的不幸之至和善良之至,不仅如此,还可看出“我”或“我们”的同情心和爱心。从深层次讲,这是不幸者对厄运中的人的爱,也是厄运中的人对不幸者的爱,这是人间至情之爱。
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而我个人也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文化知识,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揣摩重点语句,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2)深入探究:把握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与老王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与老王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主旨,体察作者的爱心;揣摩重点语句,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二、说教法
学生情况分析,初二的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和对生活的感悟都是很浅薄的。加之我们的学生又是乡镇中学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尤其是表现在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而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这一指导思想,我在进行本课教学中遵循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合作探究法,质疑法,点拨法,诵读法,采用多媒体,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三、说学法
1、教学相长,为了更好地教,让学生更好地学。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教学的要求,我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我认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非常重要,如果每一课都能把课前预习落实好,课堂效果就会事半功倍,要想达到这个效果,就要把预习要求明确,让学生知道怎样预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的预习题。
预习题:
1)利用工具书疏通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感知本文的主旨,这样学习起来就会轻松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歌曲《爱的奉献》、图片资料
五、教学程序
环节一、导入新课:播放《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导语:同学们,正如这首歌中所呼唤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如果我们能以纯真的情感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每一个人,那么人间将会多一份温暖,少一份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份残酷。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我国著名作家杨绛女士通过写与一位普通车夫的交往,向我们诠释了这一并不深奥的生活命题。
(设计说明:使学生进入音乐所营造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初步感知本文的主旨。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环节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接着介绍作者杨绛及写作背景和她的丈夫钱钟书。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写作背景,既可以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容,还可以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环节三、检查预习
将字词用幻灯片展示出来,请学生到旁边小黑板上给加点的字词注音。然后订正。
(设计说明:字词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这也是考试中必有的考点,这既可以作为字词训练,又可以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环节四、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熟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我”与老王的交往。
2)阅读文章1-4段,说说都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设计说明:熟悉文章内容,初步认识老王,为下面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
环节五、合作探究
1)深入分析老王这一人物形象
作者回忆了老王一生中哪几个生活片段?体现老王什么样的性格?这些片段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________ 。”的形式表达出来。
(设计说明:这个题目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又紧扣文本,且加深了学生对老王这一形象的理解)
2) 作者一家对老王怎样?具体表现在哪些事上?又表现出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
3)作者夫妇已经很关心老王了,为什么还在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4)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声?
(设计说明:这三个题目逐层深入,既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善,感受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和关心。又激发学生的爱心。领会本文的主旨。这进一步深入了对文本的理解,也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了本文教学的重点。)
环节六、拓展延伸
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老王”一样遭遇的人,别人是怎么看待他们的?在今后的日子里,你将会怎样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幻灯片展示图片)
(设计说明:“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文章,要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要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关心身边的弱者,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净化思想。; 由书本向现实生活延伸,这既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这个题将课本与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环节七、再次播放《爱的奉献》
让学生以下面的形式,把自己的心愿表达出来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他人送去温暖。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_______________。
假如我是一颗星,就为他人_______________。
假如我是一片云,就为他人_______________。
假如我是一棵树,就为他人_______________。
假如我是一泓清泉,就为他人_______________。
(设计说明:通过仿句的形式,把感情进一步深化并拓展,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感情。这个练习是一个灵活机动的题目,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就让学生课堂练笔,然后请一些同学将自己写的念一念,把祝福送出来。如果时间不够的话就可当课外作业。)
环节八 、课堂小结
最后老师做课堂小结:同学们,与周围那些不幸的人相比,我们是多么幸福啊!今天,我们能坐在这么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我们又是多么的幸运呀!那么,幸运者该怎样对待不幸的人呢?我们应该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而不应该歧视他们。同学们,请不要放弃每一个帮助别人的机会。因为,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1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时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笔调清新,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丢失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这篇课文的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本篇课文的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
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的快乐”作一些铺垫;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
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
本课拟定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生字,初读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第二课时感悟课文,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
2.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憧憬”“垂头丧气”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3)体会小伙伴做、放、找风筝时的“幸福”;学习小伙伴们在伤心失望时仍然充满希望,不断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气。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二、说学情
1.思维状态
三年级学生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本篇课文围绕风筝展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易理解。但对于文本深层的内容,仍需要多读多想,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文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和交流。
2.知识能力
经过了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积累了一些识字的经验,初步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学习重点也由识字逐渐向阅读过渡。一些阅读方法掌握,如:朗读、默读;借助图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学生已有一定基础。但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情感则是三年级学生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以读为本,读中思、读中悟。我国语文教学有“熟读、精思、博览”的优良传统,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之能和谐发展。”我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2、采用多种策略让关键词活起来。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学生应“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关键词,体会关键词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在感悟重点词句时,我采用多种方式和策略:联系生活实际、角色互换、理解字义、联想法等,让学生在轻松学习的同时,能讲关键词读活。
四、说教学流程:
一)回顾导入,搭建构架
开课先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快速熟悉并走进文本,对文本内容建立一个基本框架。
二)细读探究,品悟真情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地方。
直接按文本的顺序,切入做风筝。让学生自学第二自然段,读、思:作者写做风筝时,哪些词语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一种快乐。主要抓住这几个关键词:如憧憬、依然、幸福鸟,可根据查字典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想等方法来理解。继而感受到做风筝的快乐
“放风筝”这部分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这份快乐表现出来的。首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如何放风筝的,再看书上是如何写放风筝的,通过抓动词对比,感悟动作描写的生动、准确。接着抓关键词句体会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快乐。“越飞越高”于想象画面中感受快乐;“快活地喊叫”于角色体验中感受快乐;从孩子的不知疲惫中感受他们的快乐。接着通过感情朗读进步一渲染孩子们的快乐。
可是快乐的心情却随着线断筝飞戛然而止了。让学生默读课文4~8自然段,体会孩子们此刻的心情。用理解字义的方法,让孩子们从“大惊失色”这一神态中感受孩子们的伤心。引导学生由字面义到角色体验逐层深入理解“千呼万唤”,感受到孩子们的痛心。继而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感受到孩子的伤心。接着通过抓关键词,从“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垂头丧气”中感受到寻找不到的失落。
最后通过质疑是否用心寻找了,让孩子们知道还有希望。进而引出想象续说(写),拓展学生的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创新离不开想像,想象离不开假设。一个事件可以有多种办法,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结局。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梳理归纳,积累方法
学完全篇后,我将对本文的内容和情感、阅读时所用到的有效方法方法及作者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时所使用的表达方法进行归纳梳理。对内容梳理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而阅读方法的梳理则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解读文本,理解文章内涵;表达方法的梳理则有助于孩子们掌握写作技巧,提升写作能力。最后让所有的学生在学有所获中结束该课的学习。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由三大块构成:有文章内容和主线的板书(即中间部分);有阅读方法的梳理归类(左边);还有表达方法的提炼(右边),简明扼要地呈现了我这堂课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
六、说预期效果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感受到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心情起伏变化,基本能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知道几种品读关键词的方法,并能在今后的学习中试着运用。
说课稿 篇1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歌剧》是属于“审美与欣赏”部分。通过对其基本知识的了解、认知,帮助学生获得审美的体验,提高他们表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尤其是民族歌剧《江姐》、《白毛女》片段的欣赏,让学生加深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通过欣赏音乐剧的片段,让学生了解歌剧和音乐剧的不同艺术价值,调动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2、教学目标:
(1)了解歌剧的一般常识及其艺术特点。
(2)感受歌剧在刻画人物性格及叙述情节时丰富的戏剧表现力
(3)了解民族歌剧的发展,培养增进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4)了解歌剧和音乐剧的不同优势和艺术价值。
3、教学重点:不同的演唱形式在刻画人物性格及叙述情节时丰富的戏剧表现力。
二、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很重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聆听”歌剧的片段,让学生感知歌剧音乐,不同的演唱形式在刻画人物性格及叙述时丰富的表现力。通过直观图象了解世界著名歌剧和中国民族歌剧。
三、说教法:
由于学生对歌剧的了解比较匮乏,歌剧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比较多。为了能帮助学生了解歌剧的一般常识及其艺术特点。在第一教时中,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视觉图象法:运用多媒体介绍著名歌剧片段,给学生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
2、对比形象法:在了解不同演唱形式刻画不同的人物性格时,我运用画面表格形式将几种不同演唱形式作对比。同时聆听不同演唱形式的歌剧片段。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
(1)首先了解学生对歌剧,知道多少?有多少同学看过歌剧?
(2)然后播放著名歌剧片段(《卡门》、《塞尔维亚理发师》、《白毛女》),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他们有意注意及兴趣。
2、视听与认知:
(1)欣赏歌剧《江姐》片段《绣红旗》。请学生说出歌曲的情绪,从歌曲中你知道江姐是怎样一个人?《绣红旗》的演唱形式?
(2)了解民族歌剧的发展史,利用多媒体观看几部著名民族歌剧的片段(《白毛女》、《洪湖水浪打浪》)让学生知道中国民族歌剧在世界上的地位,借此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3)除了《绣红旗》中的演唱形式,歌剧中还有那些演唱形式。运用视觉图象,观看“合唱、咏叹调”等演唱形式。让学生感受歌剧音乐在刻画人物性格时的丰富表现力。
《茶花女》选段《饮酒歌》――重唱
《卡门》选段――咏叹调
《自由射手》选段《猎人合唱》――合唱
3、综合运用:了解歌剧与音乐剧不同的优势和艺术价值。
(1)欣赏音乐剧《猫》片段,说一说音乐剧与歌剧的最大区别。
歌剧以唱为主,音乐剧是歌舞一体的
(2)歌剧与音乐剧在演唱风格上的特点。
(3)歌剧与音乐剧在当今谁更具有欣赏价值和艺术魅力。
请学生讲一讲,可从大众性、娱乐性等方面来讲
小结:无论是歌剧、音乐剧、艺术歌曲,还是流行音乐,只要是优秀都有欣赏价值。
说课稿 篇17
一、说教材:
我所说的这一节课是人教版物理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是电学内容中最基础的内容。这一节是电学的入门,比较难教。针对以上事实,我确定的本节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1、三维目标:xxx。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过程与方法: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己做摩擦实验,使对电荷的产生感兴趣,能主动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2、教学重点:两种电荷的规定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单位。
3、教学难点:电荷的认识及相互作用。
二、说教法:
这一节内容我们有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先让学生拿出一个塑料尺子或塑料笔帽等去靠近小纸屑(无任何现象),然后再让他们在自己的头皮上摩一摩,再靠近纸屑(发现纸屑被吸引)。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摩擦的效果。老师再加以演示,加深影响。对于学生自己不能操作的实验,利用实验室的器材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其中适当穿插练习和提问、阅读等方法。
三、说学法:
由于物理学是以实验作为基础的,所以本节课主要以实验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己动手和观察,会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从中总结,教师引导会得到正确的结论。过程中强调实验现象的识记,从现象中总结规律,以加深理解,便于记忆。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xxx。
五、板书设计:
5、电荷
一、带电(带电荷)
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的物体,则说明该物体带了电荷。这种现象叫做摩擦起电现象
二、两种电荷:
实验表明: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他们是这样规定的:
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三、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说课稿 篇18
一、说教材
(一)幼儿园教学大纲中指出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重视音乐能力的培养;教给幼儿简单的音乐技能;发挥音乐的教育作用。而音乐活动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更能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听觉、感受力、节奏感、表现力等)与非音乐素质(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促进幼儿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和谐发展。音乐游戏《袋鼠》是一首旋律生动活泼、富有诙谐情趣的幼儿喜闻乐见的动感教材。小班幼儿对妈妈还有一定的依赖性,他们真的希望能像小袋鼠一样每天呆在妈妈的袋袋里,与妈妈做游戏。在游戏中大灰狼的出现,增加了幼儿在游戏中的刺激性,增添了游戏中的情趣。
(二)教学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与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一定的表现欲望,我确立了认知、情感、能力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互相融合的一面,具体目标为:
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感受,进一步理解音乐性质。(袋鼠的音乐:活泼好动、狼的音乐:低沉凶恶)边玩边学习理解音乐性质。
初步掌握音乐和动作的关系,音乐和角色形象的关系。
会听音乐做游戏,遵循游戏规则。
(三)教学重点、难点
音乐游戏活动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的,所以本活动的重点、难点应是在让幼儿区分音乐动作与角色形象上的关系,并教育幼儿应遵循游戏规则:狼被打死后,袋鼠不能动,必须等猎人检查后宣布“大灰狼被打死了”才能动。
为了在游戏中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我准备了充足的材料:各种小动物的叫声磁带、狼的音乐磁带、两棵大树、狼的头饰、枪、已学会歌曲《袋鼠》。
二、说教法、学法
(一)双主体互动模式
当代教育论认为教育过程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幼互动是本活动的教法学法的最大特点,一方面,幼儿是音乐活动的探索者、学习者和创造者,幼儿带着对音乐的热爱、带着对音乐教育活动的期盼、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自由地与音乐交流、大胆地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体验并主动与老师沟通汲取教师经验获得教师的支持、帮助与鼓励。另一方面,教师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与促进者,也是幼儿音乐表现和艺术创造活动的发现者、欣赏者、学习者。教师带着欣喜、期望自觉不自觉地把暗含的期望传递给幼儿,从而有效地激发幼儿音乐学习和探索的动机兴趣,体验音乐学习和表达的快乐及其由此引起的喜悦、实现音乐教育对幼儿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发展作用。
(二)听唱法
听音乐前奏,回忆名称,唱歌曲,启发幼儿唱准曲调和情感。
(三)提问启示法
提问上,注重启发性,给予幼儿更多想象与说的空间,不束缚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有话好说,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激趣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活动的第一环节引导幼儿通过游戏《小动物叫》让幼儿边听音乐边模仿不同的小动物的动作。在第三部分幼儿边唱《袋鼠》边做动作时,出现狼的音乐,就好象给游戏活动注入新的活力,激励幼儿的艺术表现力与创造力,点燃幼儿的创造之花。
三、说教学过程
1、激发音乐模仿兴趣
游戏:《小动物叫》
幼儿边听音乐边模仿不同的小动物的动作,要求动作符合节拍。
2、新授:增添对游戏的兴趣
(1)听歌曲《袋鼠》前奏,回忆名称。
(2)复习歌曲,启发幼儿唱准曲调和情感。
边唱边做动作(两遍):启发幼儿创造性地做出不同的动作与表情,老师及时表扬符合歌曲内容的不同动作与表情。
(3)在玩中学做音乐游戏。
设计意图:采用双主体互动模式,只要不影响同伴,幼儿可以用各种动作,随着音乐旋律释放表演激情,而教师始终饱含热情,不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让幼儿获得成功感。
3、感受:狼的音乐。
(1)幼儿边唱《袋鼠》歌曲边做动作后马上出现“狼”的音乐,老师立刻说:“听!这音乐怎么样了?好象谁来了?”(音乐可怕,好象狼来了!)
(2)欣赏“狼”的音乐:“你怎么听出来音乐里好象是狼来了?”
引导幼儿认真仔细听音乐:“音乐怎么样?是快的还是慢的?你怎么听出音乐很可怕?”(音乐很粗、很低、很重)“小袋鼠听到狼的音乐会怎么样?(躲起来)
(3)幼儿边唱《袋鼠》歌曲边做动作,结束后老师扮演狼出场,幼儿躲藏。
(4)幼儿边听大灰狼的音乐边做大灰狼的不同动作与表情。
“怎样才能表现出大灰狼很凶狠呢?大灰狼的眼睛怎样?舌头怎样?爪子怎样?步子是大还是小,是轻还是重?”幼儿讨论后说出,老师边哼音乐边逐项做出小结:大灰狼眼睛瞪得大大的,舌头伸出来,爪子张开,步子又大又重……
(5)边听袋鼠和狼的音乐边做游戏(幼儿扮演“袋鼠”,老师扮演“狼”)。
设计意图:幼儿听着音乐磁带边表演边唱,把自己想象是一只小袋鼠,能用自己的动作非常投入地表演起来,这种耳闻目染的熏陶,一下子就将幼儿身心带进音乐的殿堂,群情激动,气氛达到高潮。
4、感受猎人打枪及狼中枪后的游戏规则:
(1)音乐结束,猎人打枪,狼倒下。
(2)猎人检查狼是否死了。
假如有袋鼠动了,狼就立即爬起抓住袋鼠,老师问:这只袋鼠为什么被狼抓住?(猎人开枪后,还没有检查狼是不是死了,袋鼠就动了。而这只狼很狡猾,它装死,实际上它还没有死,它看见袋鼠动了,就扑过去把它捉住了)猎人随机又开枪,将大灰狼打死。
老师旁白:“狼死了没有,还不知道呢?小袋鼠可千万不能动。”
猎人检查完后,说“大灰狼被打死了!”老师带领小袋鼠欢呼:“大灰狼被打死了!”,听歌曲《袋鼠》高高兴兴回家。
5、幼儿完整玩游戏。进一步强调游戏规则。
6、结束部分:
“大灰狼被打死了!”“大灰狼被打死了!”,听歌曲《袋鼠》小袋鼠跟着妈妈高高兴兴回家。
说课稿 篇19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情诗。它以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它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愉悦的审美感受。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一首诗《我爱这土地》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诗歌这一文体的特点,对诗歌的朗读技巧也已有所把握。《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七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把本课教学分为“听、读、品、写”四个环节,通过这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三维理论和教材特点以及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2、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3、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重点难点
我认为,当今社会育人比教书更为重要,因此,根据教材特点,我把“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情感目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
《新课标》中要求: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和审美能力的欠缺。因此,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应该是“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同时这也是本课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五、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本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法:
1、朗读教学法
2、探究欣赏法
3、联想教学法
4、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诗海骊珠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瘦马恋秋草,征人思故乡。(刘长卿)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说课稿 篇20
郑xx和老师执教的大班绘本《隧道》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书中的小主人公兄妹俩性格完全不同,令妈妈头疼的小兄妹,在一起总是吵呀打呀,他们无意间发现一个神秘的地方——隧道,喜欢探险的哥哥,马上爬了进去,胆小的妹妹等不到哥哥回来,也只好钻进了洞口,而一条隧道,竟把她带到了另一片天地。开始妹妹特别害怕进入隧道,可为了去找哥哥,她战胜了自己,穿越“隧道”,就会发现很多隔阂是可以通过沟通消除的,“隧道”让孩子们懂得了沟通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成长中,面对亲情,不要犹豫,积极面对,就会享受到穿越“隧道”后的美妙情感。本课的亮点如下:
1、多媒体的运用
本节活动课运用了多媒体课件,选取了绘本中重要的故事情节,孩子们一边观察故事画面一边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在故事的高潮部分,恰到好处的添加了轻音乐,有效地调动了孩子的情绪感受,烘托出兄妹之间爱的情感氛围。
2、目标的达成度
第一个目标:解读绘本,结合画面细节,大胆想象与表达。今天的教学活动郑老师始终关注孩子想象能力的发展,整个活动都用“想象猜测”这一线索,牢牢吸引孩子兴趣点。第二个目标:理解内容,体验角色的心里变化过程。兄妹俩从开始打打闹闹到变成石像到最后拥抱在一起,一系列的心理变化,从观察和猜测中跌宕起伏。第三个目标:感受兄妹之情的美好,分享阅读的乐趣。三个维度的目标制定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经过教学后都能达到,而且成效也很好。
3、剖析问题形式多样
本课提问形式多样,如:你觉得隧道里藏着什么?幻想是什么意思?房间里什么东西让妹妹觉得很害怕?哥哥先跑进了隧道,你觉得妹妹会进去吗?为什么?妹妹抱住了石像后,会发生什么变化?以后哥哥会怎样对待妹妹?这些问题设置的比较精炼且有层次,能有效地调动孩子思维的灵活性,让孩子展开想象、扩散孩子的思维。
4、课堂师幼互动
郑老师的语言很自然、精炼、活泼、贴近孩子,对孩子的回答都能及时的给予回应,课堂的气氛活跃、轻松,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很高。
这节课很成功也很顺利,但是想提一点小意见:
第一个环节是通过问题讨论导入的:这是什么地方?你觉得隧道里面藏着什么?隧道里到底藏着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本书,在书中找找答案吧。在接下来的环节是介绍兄妹俩的不同,通过多个提问后才讲到了隧道。我觉得这两个环节衔接有点不和谐,引题的问题可以改为:你有兄弟姐妹吗?你们的关系怎么样?这样提问可以起到前后呼应的效果,而且也与目标相关。
说课稿 篇21
说活动教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而儿童散文诗就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儿童文学形式。它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的形式,它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还具有想像丰富,感情真挚,语言天真,意境优美,音调和谐,节奏感强等特点。儿童散文诗的“诗情画意”和“短小精悍”使它成为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到了中班后,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进步,愿意欣赏形式优美的散文诗,知道作品艺术语言与生活语言的不同,能初步感受到散文诗语言所蕴含的美。散文诗《月亮》中许多生动优美的形象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生动逼真的情景中感受和体会作品的意境美,在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础上能学习用较恰当的动词、动作、绘画等形式体现诗歌美的方面,并尝试仿编散文诗,在优美的情景中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为增加诗歌的意境感受,我精心设计、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烘托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月亮》是一首优美动听、充满童趣的散文诗,它以幼儿的眼睛来描绘月夜,以幼儿的心灵去体味月亮的欢乐,充满了美丽的想像。简洁明了、形象生动的语言将月亮与小鸟、青蛙、宝宝之间的关系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不但增添了散文的韵律美,而且将彼此间的亲密关系描绘得有声有色,使作品画面感增强,想像丰富,韵律和谐,富有童趣。整首诗歌洋溢着快乐开朗的感情,同时这首散文诗中还蕴含了一个科学现象“倒影”,是一篇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的作品。
散文诗不但意境美,而且拟人等表现手法的运用较为生动、形象、有趣,充满了动感。如其中蕴含的一棵、一弯、一个等数量词,挂、漂、盛等动词以及句式“月亮和我好”,使诗歌结构齐整,句式统一,适合中班上学期的幼儿欣赏。
中班幼儿思维具有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性的特点,他们的情绪具有易感性、易转移,艺术的存在非常符合儿童的认识特点和情感情绪特点。因此,他们无不喜爱与他们认识水平相适应的艺术品,如倾听优美的作品,注视鲜艳的色彩和图像。他们会把周围的事物看成是有生命的,并会把自己的感情移向客体,该阶段幼儿的想象情感特征在此会充分展现,同时也使语言表达更为生动形象,从而获得自由表现的愉快体验。通过散文诗的欣赏还可以让其生成一系列的活动,如,有趣的倒影等。
附:儿童诗《月亮》
每一棵树梢,每一湾池塘,每一个脸盆,挂一个月亮,漂一个月亮,盛一个月亮,
小鸟说:青蛙说:宝宝说:
月亮和我好。月亮和我好。月亮和我好。
在上述说课稿中,教师首先从这首儿童诗在教材中的地位说起,谈到了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从儿童文学的高度强调了这首儿童诗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其次,从幼儿发展的需要角度,分析了中班年龄段幼儿对这首散文诗的适宜性。总之,教师从教材内容的重要性和幼儿发展水平的适宜性两方面阐述了这一教学内容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说课稿 篇22
一、说教材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它从坚固和美观两方面介绍了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课文开头先交代赵州桥的所在地,设计人及建桥时间,然后重点介绍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最后讲作者由衷的赞美。全文层次清晰、重点突出,通过对赵州桥设计特点的说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结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正确读写“坚固、美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4、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重点: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三、说学情
我班学生的拼音、字词基础比较好,而且有预习的习惯,所以字词的学习相对轻松。但学生处于三年级的上学期,年龄小,阅历浅,就本课来说,他们对赵州桥的感受往往只停留在浅表的形式上,要激发孩子了解赵州桥的特点和设计的妙处是一个难点。因此我在教学时会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把“总——分”的写作顺序作为重中之重。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以读代讲”法:《新课标》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第一自然段比较简单,第三自然段写赵州桥“美观”部分,语言生动优美,教学这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扶放结合”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针对本课特点,采用“举一反三,扶放结合”法。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二段,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抓重点词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段,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直观教学”法:通过投影配合使用,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赵州桥的投影片)请同学们看图上这座雄伟而美观的桥,1400多年来经受住无数次洪水的冲击,八次大地震的摇撼,以及车辆的重压,千年如一日,至今仍巍然挺立在洨河之上。你们知道它叫什么桥?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是谁设计建造的吗?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今天要学的《赵州桥》。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后说说你搜集了赵州桥及其设计者的哪些资料。
2、抽查自学效果,出示不带音节的生字词卡让学生认读,然后重点讲解易错难懂的生字词。
3、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带着问题:为什么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认真地学习每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进行学习。)
(三)以读代讲,学习第一段。
这段的内容比较简单,让学生自由读,找出第一段写了哪几个内容?(地点、桥名、设计建造者、建造年代)理解“世界闻名”。再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四)教给学法,学习第二段。(这一段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总——分”的构段方式,我以找出中心句→围绕重点词理解→总结学习方法的思路设计。)
1、这段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赵州桥雄伟、坚固的特点。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赵州桥的雄伟,我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自读并思考:全段有几句话?说说每句话的主要意思。整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波浪线画出来。指名说出中心句,请学生读1、2句,问:这两句告诉我们什么?(预设生答:第①句概括地写赵州桥非常雄伟。第②句具体写大桥的雄伟,是用具体数字写了桥的长度,宽度;用既能走车,又能走人,进一步说明桥宽。两句都是写桥非常雄伟。)我针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出示投影片并采取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方式引导学生:赵州桥五十多米长,就是我们操场的跑道那么长;九米多宽,比我们课室的长还要多一米,我们可以想象、感受一下,赵州桥的雄伟。引导学生明白第一句是个总起句,后面介绍了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等,都是围绕“雄伟”展开具体的描写。今后,我们在习作中也要学会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再通过指导朗读感受赵州桥的雄伟。(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有效地把阅读与写作进行整合)。
2、体会赵州桥的坚固,理解赵州桥巧妙的设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我让学生默读4——6句,找出设计巧妙的句子,并用横线画出来,然后议一议这种设计的巧妙和好处;围绕“设计”这个重点词,我由浅入深地设计以下问题:
(1)赵州桥的设计有什么特点?(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2)这种设计有什么好处?(板书四个好处:减重量、省石料、冲击小、承重大)
(3)这种设计有什么作用?(重点理解“创举”)。出示文字投影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让学生齐读,第一遍朗读按课文原句顺序进行。第二遍朗读时将前后两条划线部分内容互相交换。这样,使学生从朗读的实践中理解“既……又……”是同一内容的两个方面,体会并列句式关联词语的使用。
(设计意图:避免讲语法术语,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利用投影片将“既”和“又”后面内容的位置交换进行读的训练,真正做到在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理解。)
3、画一画赵州桥,然后指名上台展示并介绍桥的形状、特点,加深对本课重难点的理解。
4、填空练习: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主要特点是:(),这种设计的主要优点是:()。这种设计在()上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是一个()。
5、总结学法:先找出中心句,再围绕重点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设计意图: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二段,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段,旨在让学生乐学、会学。)
(五)运用学法,学生自学第三段。
(1)自由读后,小组合作讨论,找出中心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认识过渡句,讨论归纳出它“承上启下”的作用。然后找出重点词——美观。(板书:美观)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讨论交流后指名答。
预设答:生A:我读懂了这段话写赵州桥的美观。生B:我读懂了这段话是围绕“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写的。生C:我读懂了这段话写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板书:精美的图案)。生D:我读懂了这段话写了龙的三种姿态。(投影出示三种龙的图片,欣赏。)
设计意图:电教手段可以超越时空,把学生带到赵州桥上,使其身临其境,亲眼目睹那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自然也就会感到这一历史遗产的珍贵。
(3)引导学生想象龙的其他形态。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说。
(4)通过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体会美感,再次感悟作者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5)训练迁移。(选择其中的一句话,把它写具体)
①操场上真热闹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公园真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说、读、写的方式,让学生学以致用,有效地把阅读与写作进行整合,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六)以读代讲,学习第四段。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第四段的内容已心领神会,因此,采用以读代讲法,读出自豪、骄傲的感情,让学生领悟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板书:宝贵遗产)
(七)总结
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参观学习。它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如今赵州桥旁,竖立着李春的塑像(出示投影片),
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建筑师。可见赵州桥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我的板书简洁、重点突出,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说课稿 篇23
一、说教材。
《鲸》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篇课文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主要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演变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大门。
二、说学情。
说明文是一种比较不受学生欢迎的文体,但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只要引导得法,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积累哺乳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作的方法,学习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事物 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鲸的有关知识,理清课文写作思路。
难点:了解鲸的演变过程。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
1、读书指导法:明确朗读和默读的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书,提高效果。
2、图文结合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学法:1、合作探究法。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研读环节
我设计了相应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
2、朗读感悟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在读中理
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
六、说教学过程
钻研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呈现教学程序则是最为关键的
一环。为使学生有所收获,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来展现教学过程。
环节一:谈话导入。同学们都知道,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大象,而海洋中有一种号称海中之
王的动物,比大象还要大许得多。你们知道是什么动物吗?没错,就是鲸(板
书: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鲸的文章。请大家齐读课题。这样的导
入设计简洁、高效,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把生字新词圈出来。同学们,你们认为哪
些字的读音和字形是要注意的,全班来交流交流吧。好,我们来总结一下:
鲸是后鼻音,滤u上有两点,肺,右边笔顺最后一笔是竖,不要写成了市。
这里让学生自己来说哪些字词要注意,而不是老师所自认为的。事实上,只
有学生自己认为难认难写的字词才真的是要注意的字词,在此基础上,让学
生自己说说有什么好的方法去识记书写这些字词,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
识字写字效果。
刚刚呢,我们疏通了课文的生字新词,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课文的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吗?独立思考后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好,每个小组派个代表来说。小组代表们说的真好,确实,课文的七个自然段依次讲了鲸的大小、演变、种类、吃食、呼吸、睡觉、胎生。同学们,吃食、呼吸、睡觉这三个部分又可以概括为鲸的什么?想想,我们人也要吃饭、呼吸、睡觉吧,我们把它叫做什么?没错就是生活习性。这里通过列提纲的方法,让学生抓住课文的要点,把握文章的脉络层次。
环节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学习第1自然段
请个同学朗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把描写鲸形体庞大的句子画出来。同学们都画好了,你能不能根据你画的内容来提问其他同学呢?老师先来示范一下。我在文中画了这样一个句子: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我可以提问:目前最大的鲸有多重?好,哪个同学来试试?哦,这位同学这样提问:最小的鲸有多重?哪个同学来回答他的问题?对了,两千公斤。还有同学提问吗?提问、回答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提问,深化了学生对鲸体型庞大的认识。同学刚刚的提问都非常棒,看看课文中的回答,都有个什么共同的特点?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文中的回答,约十六万斤、两千公斤、近四万公斤、约十七米(约三个教室那么长),原来都列举了数字,这种用具体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叫做“列数字”(板书:列数字),在说明文中经常会用到。接下来请全班男生再来读一读最后一句。男生们读得真流畅,最后一句是讲鲸的什么?最后一句写鲸的嘴巴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人要是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看书,还显得很宽敞。这里首先要结合人体部位,告诉学生什么是上腭。同学们,张开你们的嘴巴,看看你的嘴巴能张多大,再看看鲸的嘴巴又多大,人站在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嘴巴大不大?还有呢,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同学们刚好也是四个人一组,也就说,你们这样四个人一组可以坐在鲸的嘴巴里,而且还有多余的地方呢。作者这样的描写方法是不是很形象呢?今后在我们的写作中也可以应用这样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更清楚、明白。此一环节,全程呈现鲸的图片,配合教师的谈话引导,让学生充分感知鲸的庞大,
环节四:小结本课所学,拓展延伸。
小结课文,可以让学生明白一堂课的所得,拓展延伸,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由于时间关系,这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本堂课你学到了什么?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吗?本堂课我们知道本文主要讲了鲸的大小、演变、种类、生活习性、胎生。并重点学了第一自然段,原来鲸体型庞大,就连舌头、嘴巴都非常大。课后请同学们预习课文的剩下6个自然段。看看课文又是如何来写鲸的其他特点的。并查找阅读鲸的其他资料。
七、说板书设计
鲸
体型演变种类生活习性胎生
庞大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力求做到简洁明了,突出重点。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文章,便于课后复习。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精品】关于说课稿(通用23篇)】相关文章:
梦圆飞天精品说课稿11-05
关于《蒸发》说课稿11-30
关于《蜗牛》说课稿11-30
《珍珠鸟》说课稿模板【精品】12-17
惊弓之鸟精品说课稿11-03
英语说课稿(通用11篇)04-24
关于数轴说课稿范文02-22
关于《观沧海》说课稿12-05
关于《化石吟》说课稿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