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评课

2021-12-17 说课稿

  最近又听了一些教师的语文课,这一轮课中,一些年轻教师的课比上一轮的都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杜《大禹治水》一课,让我感觉特别出色。

  纵观杜老师的课堂教学我觉得有以下特色: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下面详细来谈谈看法:

  一、迁情入境,引入教学

  这一部分教师主要是引入新课并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她是这样导入的:1.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 2.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等等,然后通过引读的方式指导了第一节的朗读,突出抓住“无家可归”,以及“滔滔”这两个词,充分感知滔滔的洪水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二、读中想象,体会感情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老师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让学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有的说:“大禹满头是汗,也顾不得擦。”有的`说:“大禹遇到猛兽还要和猛兽作斗争。”老师适时引导,“假如大禹在治水中渴了怎么办?饿了怎么办?累了又怎么办?”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在朗读过程中教师也适时地点出表现大禹治水辛苦的词“走遍” “吃、尽”、“千山万水、“九条大河”、“九座大山”。通过学生反复的朗读,细细体会大禹治水的辛苦和不屈不饶的精神。然后把自己的理解与想像表达出来。这段内容的教学,主要抓住关键词语,看一串数字: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如果是你,当你一天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不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星期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也不会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月、一年见不到爸爸,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多年见不到父亲,他会怎么想?假如你是他的妻子或家人,你又会怎么想?如果你是他的邻居,13年没见他回过家,你又会怎么想?一连串的追问,典型场景的渲染,关键时候老师的引导,一次次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成功地步入角色,走进文本,激发起表达的欲望,从而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交流中内化语言,发展思维,升华了对人物的崇敬之情,达到入境、动情、达理。

  三、实施生本,扎实有效

  杜老师的课中小研究:“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二、三自然段,课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动,谈谈你的体会。”问题设计得恰当、适度,学生们学习、汇报也很好。特别是布置小组学习时,教师提醒学生:“小组长要分好工”,学生汇报时,也提醒学生要注意倾听、思考。这虽然是一个个小小的细节,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习惯的培养。

  四、总结延伸,激发感情

  课文第四自然段写道:“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这段的教学,全老师抓住关键词“感激”启发学生说说,大家对大禹会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然后抓住“代代相传”,大禹治水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从几千年前就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你会对你的孩子说大禹治水的故事,你的孩子也会对孩子说大禹治水的故事,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如此激情,大禹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高大形象就此已经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中。在学完课文后,杜老师又引导学生回到课题,治水的是“禹”,为什么人们称他“大禹”呢?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奉献精神和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五、杜老师的教态、教学语言也比以前自然多了,激情到位,让人能够从教师的语言中受到感染。

  提一点不足:部分学生朗读时,唱读情况严重,(“的”重读了,“了”拉长声)小学二年级正是朗读打基础时期,如果不及时纠正好,形成习惯,将来不好改。

【大禹治水评课】相关文章:

1.《乡愁》评课

2.班会课评课稿

3.《跳高》评课稿

4.寒号鸟评课稿

5.军神评课稿

6.精选小学语文听课评课活动记录《雾凇》评课稿

7.山中访友评课及说课

8.听评课活动总结

9.《钱学森》小学语文评课

《制取氧气》--初中化学-说课稿 《家乡的古建筑》-小学美术-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