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秋天的怀念》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篇1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等七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怀念母亲的回忆性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生前在自己瘫痪时的几件小事,用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我们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使学生在把握母爱这一主旨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七年级学生能在阅读中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此我设计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本文写作背景以及作家史铁生;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读写“瘫痪、暴怒、沉寂”等;掌握回忆性散文的写作;理解关键句子“好好活”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如何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伟大的母爱;有感情地朗读,探究三次看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学会热爱生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单元目标要求重视朗读,把握文章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从母亲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来感悟伟大的母爱。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好好活”等的关键词句,并联系现实生活,感悟人间真情,学会“好好活”。
四、说教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怎样去学习。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五、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为此,我准备采用以下学法:)
1、总结归纳法
2、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35分钟):
(为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我准备用1个课时来完成教学。)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3分钟)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新课导入的环节十分重要。导入语如下:)
同学们,老师在正式讲课之前先请大家大声地朗读《合欢树》中的这段文字,并说说读懂了什么?
(师生共同探讨出这是作者怀念母亲的句子,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导入本课——《秋天的怀念》,接下来,我将继续要求学生:)
1、齐读生字词,如瘫痪、暴怒、沉寂、侍弄…教师纠正字词读音。
2、自主举手介绍作者史铁生,以及写作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基础上,进入整体感知环节:)
通读全文,找出三次看花的句子?
(这一问题,只要求学生通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不做过多的分析。通过以上三次看花的寻找,学生已经从整体上了解了本文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大致的情感变化,进入深入研读环节。)
(三)三次看花,深入研读(22分钟)
1、初次看花,对比之处见真情。
(三次看花是本文的叙事线索也是感情线索,但在具体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时各有侧重,以避免授课方式重复给学生带来的疲劳感。
初次看花,侧重于从母亲与我的言行描写的对比中,发现母亲关爱儿子的深情,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小组分段朗读,讨论回答:第一次提到看花时,“我”是什么样的表现?有怎样的情绪和心态?母亲是什么样的`表现?她为什么想让我去北海看花?
从而师生共同探讨出:(板书)
对比:母亲生病,默默承受——儿子生病,暴怒无常(板书)
母亲生病,儿子毫不知情——儿子生病,母亲默默鼓励
(通过直观的对比,学生明白母爱是无私,伟大的。为接下来突破教学重点奠定基础:)
2、二看菊花,细节之处见真情。
(第二次看花,侧重于从细节描写方面的分析,让学生明白母亲的爱不仅是伟大的、无私的,也是最细腻的。)
默读全文,小组讨论:从课文哪些细节描写的句段看出母亲的细心,母爱的细腻?
教师适当点拨,进而师生共同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a)“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怕儿子看到窗外萧瑟的秋天景色而触景伤情。
b)“她忽然不说了……比我还敏感”:由于儿子瘫痪,怕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勾起儿子伤心。这是一位心细如发的母亲,疼爱而又理解儿子的母亲,她在乎儿子的感受胜过她自己,这样的母爱不仅是伟大无私的,更是细腻的。
3、三看菊花,“重生”之后悟真情。
(突破部分教学重点,第三次看花,侧重于对文章最后一段的探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体会作者生活态度的变化:)
快速浏览全文,仔细阅读最后一段,小组讨论回答:与第一次相比较,母亲已经去世,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说说“我”的生活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是什么促使了这种变化?教师适当点拨,共同归纳出:
a)第一次时,“我”情绪上暴怒无常,心态上悲观绝望,第三次时,对花的描写,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说要好好儿活,体现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是母爱促使了“我”的这一转变。
老师范读全文,小组讨论回答:找出表现“我”心怀愧疚,同时又怀念母亲的句子?思考“好好活”是怎样活?
b)“我”生病暴怒无常,悲观绝望,母亲生病默默承受病痛,默默鼓励儿子,“我”感到愧疚和自责;但正是这种愧疚与自责,带给“我”心灵的震颤与反省,怀念起母亲而决定,决定和妹妹“好好儿活”,实现了“重生”。
(基本突破教学重难点,为拓宽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完全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拓展延伸环节:)
(四)再读作者、拓展延伸(3分钟)
1、师生共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向学生明确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2、向学生介绍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告诉学生和史铁生相比,作为健康的我们,更应该“好好活”,学会热爱生活。
(完全突破教学重难点:)
(五)应用知识,作业布置(2分钟)
(开放性的作业布置可以更好的应用新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推荐课外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思考“好好活”在其间的表现。
2、根据本课的学习,回顾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的生活细节,写一篇回忆性散文,字数不限,要求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七年级语文《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等。本课教学贯彻“以读为本”,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通过咀嚼语言来感悟情感,力图体现“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特色。
二、说学情
我觉得本文比较适合七年级学生进行学习、阅读。这篇散文比较短小,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能通过有效阅读达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的要求。
七年级是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能够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无私,体悟对生命的珍爱之情。因此,对
三、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材特点、学情以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所作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抓住教材中人物的细节描写,体味人物内心情感。
3、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感悟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而学生对于这一人文内涵的领悟,必须要与工具性相统一,在识记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加以实现。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提问法,开放式讨论法。
2、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课前预习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在课堂上,通过诵读和讨论法推动学生思考,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读出感受,发现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重点的词句来分析细节描写,通过讨论探究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学设备: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有一位诗人叫做孟郊,他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歌《游子吟》,同学们会背诵吗?(齐声背诵《游子吟》)
在唐代诗坛上,孟郊并不是很有名的大诗人,可是他的这首《游子吟》却人人传诵,因为这首诗歌颂了人类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母爱。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表现母爱的散文:《秋天的怀念》。
看到文章的题目,同学们想知道什么?
生可能提出:
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
2、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3、他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
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自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完成课前思考题:那花——
那人——
那段经历——
2、激发情感:
在自读的基础上,指明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配乐(世上只有妈妈好)朗读,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欲望。
回答课前思考题:那花——菊花
那人——母亲
那段经历——双腿瘫痪,母亲病逝
史铁生为什么特别怀念那年秋天的花,那年秋天的人。那年秋天的那段经历在他的一生中又起着什么重要作用呢?我们学习了文章之后就会找到答案
3、疏通文章结构
线索——看花,3次
1)第一次:母亲要带我去,我不答应
2)第二次:母亲要带我去,我答应了,母亲不能同去
3)第三次:和妹妹一起去
(三)自由研读,真情感知
1、默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花?
2、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思考,讨论:
(1)当"我"答应母亲去看花的时候,母亲的表现如何?
什么时候?——喜出望外
好吧,就明天——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烦不烦!——絮絮叨叨
(2)品味语言
1、找一找
这篇文章老师读后深受感动,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划出来,并于小组讨论为什么受感动。
2、说一说
我看有些同学已经划好了,谁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1)教师示范:喜欢某句,给人什么感觉,描写手法是。
(复习人物描写的四种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本段文字通过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把母亲的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母亲对儿子的关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2)学生讨论
明确:如:
⑴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默默承受、忍耐着我的粗暴无理)
⑵“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多次要带我去看花,母亲希望看花能让我热爱生活,心情愉快一些,不再绝望。用心良苦的母爱)
⑶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母亲爱花,她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可是为了我,没有精力和心情再养花)
⑷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扑,抓,两个动作,体现了母亲想让我离开绝望,让我必须好好活下去。)
⑸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挡”,挡住的不是落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
⑹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能让孩子出去散散心,母亲非常高兴,希望我开心和快乐。)
⑺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觉得自己粗心,对自己说的话很敏感,怕儿子伤心)
⑻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母亲临终时仍挂念着孩子)
3、速读第三部分,思考,讨论:
(1)母亲为什么不能陪"我"去看花了?
(2)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能说说你自己的母亲吗?
4、男女生重读第四部分,思考,讨论:
(1)“我”懂得了什么?
(2)由末段的花,你联想到什么?
(四)小结归纳
母亲就像史铁生无形的拐杖,助他走上了成功之路,如今的他,就像大雁一样高飞在蓝天,他生命的旋律是动听的,他的生活之花开得很灿烂。
(五)课后作业
我们同学理解了史铁生,其实也正是思考了自己的人生。对于一个双腿瘫痪的残疾人,我们本来也许是充满同情,但我们对史铁生却是充满了敬重,因为他活出了境界,活出了生命的高贵。人生的道路很漫长,当苦难和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好好活,更应该用这份好好活的心态,去关爱我们的亲人和朋友。课后,我向同学们推荐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如《我与地坛》,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那花——菊花
那人——母亲线索:看花
那段经历——双腿瘫痪,母亲病逝
七年级语文《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篇3
我说课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以亲情为主题,以不同的生活为背景,抒发了同样感人至深的亲情。学习本单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多方面的教益。
作为叙事性散文作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本文语言朴素、真切,写出了作者生活的真实体验,在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提升方面,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探究,尤其是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他们乐于发言,课堂上能与老师保持良好的互动,与同学积极合作、共同学习。但是也存在情绪不稳、浮躁等问题。鉴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所限,对于特殊境遇下如何体会深沉无私的母爱会有所困难。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及存在的问题,我确定了下列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母亲的“好好儿活”,分析母亲的形象,理解母爱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引发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的思考。
四、教法学法
教法的运用: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方法进行教学,以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阅读感知法:遵循阅读的整体性原则,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问题引导法:用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读文本,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学法的渗透:教是为了不教,本节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渗透学法。
1、品评赏析法:学习过程中,对文中精彩的语句、段落进行品评、赏析、积累。
2、讨论交流法: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五、教学设计
在对教材和学生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本原则,本节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配乐朗诵《合欢树》片段,引导学生体会儿子对母亲的爱,进入主题,这篇书写着母亲对儿子爱的《秋天的怀念》。
设计意图:联系本单元的内容,唤起学生曾有的情感体验,通过朗读,为下文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情感铺垫。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前提下阅读文章,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
2、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
要求:边读边在文中划出相关的语段,了解文章的情节。
设计意图: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阅读,主动学习,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同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简洁准确表达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分析形象
通过熟读、品读文章,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以深入理解文章,解读人物。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母亲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分析母亲的形象。
2、母亲是怎样教导我要“好好儿活”的,理解母爱的内涵。
要求:品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并圈出重点词,仔细品味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然后小组一起交流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读、品读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补充背景,增进学生对写作背景的了解,进而讨论交流、分析鉴赏文中母亲的形象,母爱的内涵,增强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以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积累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和分析方法,感悟博大深沉的母爱,突出教学的重点问题。
(四)再读课文,引发思考
在分析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师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知识,让学生再读文章,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发思考。
本环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
1、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
2、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
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段落,带着感情诵读,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把握文中“我”是怎样“好好儿活”的?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思考当下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好好儿活”,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问题。
(五)重读课文,再次感受爱母的怀念
越是懂得“好好儿活”的含义,就越是无比的怀念,就如飘落的树叶片片飘到儿子的心里,融入了生命,化作了血液。播放几个图片,教师朗读《合欢树》、《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的片段,营造气氛,感染学生。
(六)布置作业,读写结合
1、阅读史铁生的名篇《我与地坛》。
2、学了这篇文章,你对母爱有什么新的认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
七年级语文《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秋天的怀念》是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体验亲情,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及在体会文章情感中学习朗读。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紧扣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为接下来几篇文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先生的真情之作,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愧疚和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歌颂了母亲伟大无私的爱。文章的.描写、语言十分细腻,善于通过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来突显母亲的形象,是文质兼美的佳作。
二、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和初一第一单元的学习,以及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和感知能力,能在朗读过程中初步感知文章的感情基调。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发展,情感体验向更深更细的方向发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此外,对于小学阶段,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强。
学校的学生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因此在课堂中会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小组讨论与发言中。学生对作者比较陌生,但对于文章中所表达歌颂的母爱较为贴近,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揣摩语言,体会情感,获得审美体验和思考。
三、说教学目标
基础教育的语文课程重要“基础”二字,初一阶段的学生仍处于打基础阶段,因此要注意“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目标1: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是本课的基础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指出:“要使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品和作者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气和语调进行朗读,表达自己对作品和作者思想内涵和情感态度的理解。”阅读教学特别是教像《秋天的怀念》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时,应让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其语言的精妙和细腻的情感。因此定下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调和节奏的变化。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秋天的怀念》中所歌颂的母爱离学生的生活和近,也极具启发意义。因此,确定目标3:通过圈划、品味、揣摩文章中“母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描写来感悟、体会文章中细腻丰富的情感。
四、说教学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秋天的怀念》一问,无论是从语言还是内涵来看,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前让学生认真收集资料,课堂中积极开展讨论,充分展开师生、生生和生本之间的对话,运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此外,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法贯穿整个课堂,注重让学生从读到感悟,提升感悟改进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感知的能力,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七年级语文《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1、复习本课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分角色朗读母亲和儿子的对话,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对儿女深深的爱,感受“爱母”的思绪,感悟生命之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父母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感悟深深的母爱。
教学难点:
感受“爱母”的思绪,感悟生命之美。
表演母子之间的对话。
一、直接导入。
愁是心上的秋,秋让人思绪万千,我们继续来体会史铁生秋天对母亲的怀念。
二、温故而知新,复习第一课时所掌握的字词(学生齐读)。
三、感知母爱。
(课件出示)老师朗读,温馨提示:一边听,一边思考:
1、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菊花?
2、我为什么又要去看菊花?
(课件出示)
四、品味母爱。
提问作者三次提到看菊花,前两次和第三次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
学生先自己思考,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五、你的心我最懂!文中细腻的描写了母子之间的对话,感人至深,先组内表演再分角色表演(课件出示母子对话)
六、展示作者另一部作品《我与地坛》节选,表现母亲的不易。拓展“假如你是他儿子,最后一次看菊花,你会对母亲说什么?”学生现场写作后展示。
七、“生命之美”分享吧,深情作结,感情升华。
让我们记住史铁生,记住这位身残志坚,坚强乐观的作家;让我们记住母亲,珍惜平凡、无私而又伟大的母爱;让我们感恩父母,关爱父母,用行动回报父母!
八、布置家庭作业:行孝要及时,不要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在,我们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布置作业写小作文“妈妈,我想对您说”
九、欣赏歌曲:《母亲》
七年级语文《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篇6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子情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材分析与处理: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创新点:设计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伟说些什么呢?这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作者或者作品的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
教学策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操作程序:激情导入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新现象反思小结开放作业
一、激情导入
鼓励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猜测课文内容,如: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他(她)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齐读课题。秋天是我们看菊花的时候,在这时候作者想到了谁?(母亲)。这是史铁生为了怀念母亲,写下的文章,谁能介绍一下有关作者和作品的资料吗?(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二、自主探究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课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默读课文,标出母亲关心我的四件事,并且画出课文的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动,并把简单的体会批注在书旁。
三、合作交流
1、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
2、在全班交流,老师引导学生抓信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来说,尽量说得详细,让学生通过这四件小事概括出母亲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
3、然而当时我未能体会母亲的这一片苦心,这无私而伟大的爱,就在母亲与我诀别的时候,我才真切地体会到了母亲的深情,才真正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们想想这话是什么意思?
四、创新想象
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那种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已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在此,抓住时机给学生虚设情境,诉说心声。可以这样设计:假如清明节到了,你就是作者,站在母亲墓前,要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表达。
五、反思小结
学习了本课,我们被文中的母爱感动了,说说你的母亲是怎样爱你的?
六、开放作业
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
七年级语文《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篇7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通过反复阅读和品析关键词语,感受母亲的形象以及文中句子的心理和动作描写。
3、体会文中母亲对儿子默默无私的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通过反复阅读和品析关键词语感受母亲的形象以及文中句子的心理和动作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母亲对儿子默默无私的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圈点勾画,多媒体展示。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这是梁实秋的洒脱。对于多数人,离别总是让人悲伤不已,而离去的人总让我们久久的怀念。有时我们也不仅仅会怀念人,也会怀念到与人相关的物,那么本文的.作者又在怀念什么呢?为什么作者有把它称为秋天的怀念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文章生字词问题。
2、思考文章的标题为什么叫“秋天的怀念”,作者又在怀念什么?
明确:作者在怀念自己的母亲,叫“秋天的怀念”的原因是因为母亲在那个秋天去世。
(三)精读课文,深入研读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章写了几次母亲要带我去北海看花?
明确:两次。
2、思考并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北海看花?
明确:
(1)母亲喜欢花。
(2)自从我瘫痪后脾气就暴怒无常,母亲想带我出去散心。
3、圈点勾画文章的语句,找出母亲两次提出要带我去看花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一次: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第二次: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4、反复朗读第二次看花时的情景,思考为什么母亲第二次时会露出央求般的神情?
明确:因为母亲的病已经很严重了,她怕自己想和儿子去北海看花成为自己的遗愿。
5、圈点勾画文中的关键词语,思考当母亲听到我愿意去看花时有什么样的反应?
明确:我的回答让她喜出望外。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6、以语文兴趣小组为单位,讨论从母亲的乞求和反应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可以看出母亲当时既喜悦有小心翼翼的心情,体现出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四)拓展延伸
史铁生由于身体的变故落下了瘫痪,命运对他的不公并没有使他屈服,并在苦难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明确:《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这是作者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行文优美、凝练,情感真挚、厚重,且好读,处处透映着一种对人世沧桑的如泣如诉、似幽似怨的伤感与领悟。
《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等共分六部分,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
(五)小结作业
1、课下找来史铁生的其他作品读一读;
2、搜集其他不屈服命运的人物事迹。
五、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在文章中流露出浓浓的情谊,在设计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字词感受到语言背后的情感。文章的许多细节描写非常的巧妙,需要老师带着学生对于这些部分进行详细的品读。
七年级语文《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篇8
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细腻、无私的母爱和“我”的思考,领悟和愧疚。
教学重点:
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细腻、无私的母爱。
教学难点:
体会“我”的思考,领悟和愧疚。
课前准备:
实物投影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任务:
1、通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难点。
2、把课文朗读3遍。划出喜欢的',触动你的语句和不理解的语句。(注意要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笔或两种不同的符号。)
3、试列课文写作提纲。用铅笔写在课本标题旁。
二、检查预习任务完成情况。
1、组内检查,交流分享。
2、找一生读“读一读,写一写”。其他同学补充、更正。注意笔记。
三、整体感知。(解决教学重点)
1、在组内读你喜欢的或触动你的语句,试着说说选择理由。
2、代表展示。教师可示范。配钢琴曲《秋日私语》。提示:①朗读注意语速和重音。②分析注意细节描写和准确用词。
四、质疑探究:说说你不理解的语句。(解决教学难点)
教师示例:课文题目是“秋天的怀念”,文章为什么从“我”的“暴躁无常”写起?把结尾段放在文章开头可以吗,和课文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五、拓展延伸:作者资料补充。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课文,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2)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教师读这一段)
(3)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病隙碎笔》
六、全课小结:作者痛定思痛,终于在母亲去世后,在“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愧疚中,领悟到母亲说的“好好儿活”的含义,希望各位同学和我一样,虽然我们四肢健全,但只有能随时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像作者一样能够给自己生活的勇气和奋斗的力量,才是“好好儿活”。
七、推荐阅读:《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
- 相关推荐
【七年级语文《秋天的怀念》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秋天怀念》说课稿11-23
七年级语文《秋天怀念》说课稿10-09
语文《秋天怀念》说课稿6篇11-23
语文《秋天怀念》说课稿(6篇)11-23
秋天的怀念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1-04
七年级语文《秋天怀念》说课稿2篇12-30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01-08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02-23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01-14
《秋天的怀念》的说课稿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