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

2023-06-20 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第一二课时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4、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写出两个比。目的就是为新授进行铺垫,搭建脚手架,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区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先出示几个比,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给这些比分类。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根据比值是否相等来分类。接着追问:“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然后列举一个反例,让学生对比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课件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

  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发现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后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

  在巩固练习环节中,第1题是三个判断题,是对基本概念的巩固。第2题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从学生逆向思维的角度去解决问题。第3题是用四个数组比例,这题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指导自己更好解决问题。第4题是拓展题,让学生根据当前所学的`知识猜数,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解比例”。

  教学反思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有效的处理,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探究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知道了比例从生活中来,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

  一、创设探究空间,经历探索过程

  我大胆地组织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没有根据教材上所提供的现成问题“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机械地执行,而是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有效的探究,体验了探究的成功。

  二、找准知识与生活的契合点,学以致用

  为了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与生活联系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来测测我们学校的旗杆的高度,把数学和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既渗透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树立了学好文化知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意识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 2

  一、讲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类教育版第十二册第三单位第一、二课时的内容。比例知识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比例知识、除法和分数的基础上教授的。本课程的内容是本单位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准备解决未来的比例,解释正反比例。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想法,还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2、教学目标:

  以下教学目标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

  (1)通过计算、观察和比较,让学生总结和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例是否能形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教学重、难:

  要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我们将判断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否可以形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四、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的内容和安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和难点,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培训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总结、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让学生根据给出的信息写两个比例。目的是为新教学铺平道路,搭建脚手架,为学生区分比例和比例奠定基础。

  (二)教新课

  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首先显示几个比例,让学生计算他们的比例,然后通过观察和比较对这些比例进行分类。

  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根据比例是否相等进行分类。然后问:两个比例的比例是相等的,那么它们之间可以连接到什么符号呢?这是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只要两个比例的比例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例相等。使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告诉学生这样的公式被称为比例,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然后列出一个反例,让学生比较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特征,抽象地总结比例的意义。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实践。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的四个比例是否可以形成比例,并解释原因。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个比例是否可以形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应用,以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练习是每个比例的延伸,每个练习都是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当我知道比例的名称时,我让学生看课件自学,然后让他们谈谈比例的名称。

  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计算,然后观察和发现规则,进一步验证规则,最后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

  在巩固实践过程中,第一个问题是三个判断问题,即巩固基本概念。第二个问题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从学生逆向思维的角度来解决问题。第三个问题是使用四个数组的比例。学生在小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在沟通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找到方法,总结规则,使学生不仅能正确地解决问题,还能引导自己更好地解决问题。第四个问题是扩展问题,让学生根据当前的知识猜测,一方面巩固知识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另一方面,为下一节课解决比例铺平道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你知道任何三个比例,你可以找到另一个,这是下一节课要研究的解决比例。

  教学反思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以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为基础。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仅仅依赖于模仿和记忆。实践、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有效地处理了教科书,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了解生活的比例,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绪。

  一、创设探究空间,经历探索过程

  我大胆地组织学生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没有根据教科书中提供的现成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分别计算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比例?机械地实施,但大胆地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的开放实践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有效的探索,我经历了探索的成功。

  二、找到知识与生活的契合点,学以致用

  为了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在课堂结束时安排了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测量我们学校旗杆的高度,将数学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这不仅渗透了学习数学的教学理念,而且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文化知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意识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 3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31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六第1~5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成不成比例;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成不成比例。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把较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概括。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教学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铺垫

  l.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请你说出两个比。(教师板书)

  2.什么是比的比值?上面两个比的比值是多少?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就根据比和比值来学习比例,并且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二、导入新课

  1.教学比例的意义。

  让学生算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再比较每组里两个比的比值有什么关系。(指名板演)

  (1) 3 :5 24 :40 (2) :7.5 :3

  追问:比值相等,说明每组里两个比怎样?

  指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说一说,上面两个等式表示的是怎样的式子?

  2.下面两个比之间的哪些○里能填“=”,为什么?

  1 :2○3 :6 0.5 :0.2○5 :2

  1.5 :3○15 :3:2○:1

  提问:填了等号后的式子是什么? 1.5 :3和15 :3为什么不能组成比例?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可以看它们的什么?指出: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看比值是不是相等;也可以把两个比化简后看是不是相同的两个比。

  3.教学例1。

  出示例1,让学生先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提问:怎样判断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让学生判断并写出比例。提问:能不能组成比例?(板书比例式)为什么?强调:只有两个比值相等的比才能组成比例。

  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3 :6=5 :( ) 0.8 :( )=1 :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向学生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看开始组成的两个比例,说一说其中的内项和外项。让学生计算上面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要求观察,从中发现什么。

  5.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 :1.8和0.5 :0.25”。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提问:2.6 :1.8和0.5 :0.25能组成比例吗?

  强调指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比例。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如果学生有困难,启发用比值相等的方法推算。填写以后,学生回答:为什么填这个数?

  让学生口答结果。提问:从上面的计算里,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说一说。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请你说一说外项和内项。提问:在这个比例里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追问:为什么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三、巩固练习

  1. 提问: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2. 完成“练一练”。

  指名4人板演.集体订正.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3.做练习六第1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再写出比例。提问练习情况并板书,让学生说明“为什么”。

  4.做练习六第2题。

  让学生判断,在练习本上写出来。提问:哪一个比和:4组成比例?为什么,(比值相等,或化简后两个比相同)

  5.完成练习六第3题。

  学生先观察、计算,然后口答,说明理由。

  四、全课小结

  这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可以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六第4、5题。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 4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44页例4~例6,“练一练”,练习八第4—7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2.下面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1)时间一定,行驶的速度和路程。

  (2)数量一定,单价和总价。

  3.说一说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

  4.引入新课。

  如果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会怎样变化呢,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这两种量又成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反比例关系。(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4。

  出示例4。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观察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学生按学习正比例的方法观察表里内容,相互之间讨论,发现了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讨论的结果,得出:

  (1)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需要的天数随着每天运的吨数的变化而变化。

  (2)每天运的吨数缩小,需要的天数反而扩大,每天运的吨数扩大,需要的天数反而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总是一定的。(板书: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都是240。提问:这里的24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的板书补充成:运的总吨数一定时,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

  2.教学例5。

  出示例5。

  请同学们按照刚才学习例4的方法,自己学习例5,仔细想想你发现了些什么?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口答从表里发现了些什么,再提问:这两种相关联量变化的规律是什么?(板书:每袋重量和袋数的'积一定)乘积8000是什么数量,这种数量关系用式子怎样表示?[板书:每袋重量×袋数=糖果总重量(一定)]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把上面板书补充成:糖果总重量一定时,每袋重量和袋数的积一定)

  3.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4、例5的共同点。

  提问:请你比较一下例4和例5,说一说,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概括反比例意义。

  例4、例5里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什么关系的量呢?请同学们看第43页倒数第二节。说明:像例4、例5里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迫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乘积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那么上面这种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板书:x×y=k(一定)】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乘积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反比例关系。所以,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我们就用x×y=k(一定)来表示。

  4.具体认识。

  (1)提问:例4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例5里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3)做练习八第4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指名依次口答题里的问题。[结合板书;每天装配的台数×天数=一批计算机的总台数(一定)]

  (4)判断。

  现在回过来看开始写的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当工作总量一定时,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什么关系?为什么?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反比例的意义,要知道两个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只要先看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乘积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乘积一定,它们就是成反比例的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

  5.教学例6。

  出示例6,学生读题、思考。提问:怎样判断成不成反比例?哪位同学说说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成不成反比例?为什么?【板书;每本的页数×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请同学们看书上例6是怎样判断的,看看我们说得对不对。追问: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要怎样想?其中关键是看什么?

  三、巩固练习

  用刚才我们说的判断方法来做几道题。

  1.做“练一练”第l题。

  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可以写出数量关系式看一看)

  2.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口答,说说理由。思考时可以引导看数量关系式。

  3.做练习八第5题。

  让学生先在书上判断。指名口答,要求说出数量关系式判断。

  4.下题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反比例?为什么?

  一根铁丝,剪成每段2米,可以剪成5段;如果剪成4段,平均每段x米。

  5.做练习八第6题。

  各人先在书上写各成什么比例。指名口答,要求说明理由。

  6.做练习八第7题。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题里有怎样的关系式?(板书:圆柱底面积×高=体积)指名学生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用怎样的式子表示x和y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键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八第7题。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 法:

  启发引导法

  学 法:

  自主探究法

  教 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5分)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4、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5、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二、自主学习(8分)

  自学内容:书上45页例1

  自学时间:8分钟

  自学方法:读书法、自学法

  自学思考:

  1、举例说明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成正比例的`量要具备几个条件?

  2、正比例关系式是什么?

  (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例如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成正比例。

  (2)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二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三是比值(商)一定

  (3)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y/x=k(一定)

  (4)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体积是175立方米?225立方厘米的水有9厘米。

  2、归类提升

  引导学生小结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和关系式。

  三、合作交流(5分)

  1、正比例图像是什么样子的?

  2、完成46页做一做

  3、各组的b1同学上台讲解

  四、质疑探究(5分)

  1、第49页第1题

  2、第49页第2题

  3、你还有什么问题?

  五、小结检测(8分)

  1、什么是正比例关系?如何判断是不是正比例关系?

  2、检测

  六、堂清作业(9分)

  练习九页第4、5题。

  板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关系式:

  y/x=k

  (一定)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 6

  【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1页。

  【教材分析】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比例的意义的深化和发展,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学习比例初步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

  【设计理念】

  数学学习是一个学生自发探究的过程,因此,要让学生经历“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提出猜想——自主实施验证——自主归纳结论”的过程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课的设计旨在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设简洁、开放的情境,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学会探索方法,体验数学思想,发展数学素养。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4 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评价设计】

  1.通过练习1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练习1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练习1、2、4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练习3检测目标4的达成.

  【学习重点】

  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习难点】

  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

  课件

  【学习过程】

  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复习

  (1)什么叫做比例?什么样的两个比才能成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6:15和8:20 0.5:0.4和2:25

  2、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4:5=8:10 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4、5、8、10”叫做这个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4和10”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5和8”叫做比例的內项。

  3、你能说出下面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

  (1)1.4: 1 = 7 :5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猜数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12∶□=□∶2”,不过它的两个內项看不清了,想一想,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如1和24,2和12,……)

  (2)追问:正确吗?为什么?(求比值判断)

  (3)还有不同答案吗?

  (4)你能举出项不是整数的例子吗?

  (5)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2、猜想

  仔细观察这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內项的位置可以交换……)

  3、验证

  (1)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有什么好办法?(举例验证)

  (2)应该怎样举例呢?你有什么好方法?

  示范:①任意写一个简单的比;②求出比值;③根据比值写出另一个比的一项,求出另一项;④组成比例;⑤算出外项的积和內项的积。

  (3)合作要求

  ①前后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

  ②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比例,小组内交换验证。

  ③通过举例验证,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4、归纳

  我们的发现与数学家不谋而合,他们也发现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5、完善

  (1)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ad=bc或bc=ad)

  (2)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比例0:3=0:4,可以吗?3:0=4:0呢?

  (3)比例中两个比的后项都不能为0。

  6、如果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这怎么相乘?(交叉相乘)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示范:6:3和8:5

  先让学生尝试判断,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2)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用求比值的方法判断能否组成比例可以吗?(将学生分两大组,分别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判断)

  (3)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2、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如果知道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內项的积,你会写比例吗?

  x同学根据“2×9=3×6”写出了比例,猜猜他可能是怎么写得?请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追问:你为什么写得那么块?有什么窍门吗?(强调有序思考)

  补问:根据这个乘法等式,一共可以写多少个比例?

  3、如果a×2=b×4,则a:b=( ):( );

  如果a:b=4:2,则a=4,b=2。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那么a、b还可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4、猜猜我是谁?

  6:( )=5: 4

  延伸:如果把 “( )”改为“x”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知识:解比例。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1) 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

  (2) 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 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的例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的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

  本性质。

  2、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练笔: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5:4=():124:()=():6

  2、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怎样填空的?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

  二、新授

  出示例5,前面我们学习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李明把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长是13.5厘米,你能求他的宽吗?

  (1)读题审题,理解题意

  老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

  (2)引导分析,写出比例

  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师介绍:“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找到依据,变形解答

  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板书:6x=13.5×4。“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4)板书过程,思路

  师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

  师问:第一步计算的依据是什么?师生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5)练习提高,再说思路

  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十第6、7、8题。

  学生交流

  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把你掌握的解比例的方法在小组里介绍一下,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 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什么叫比?

  2、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小黑板)

  12:16 1/4:1/3 和9:12 4.5:2.7 10:6

  二、教学新课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例1:同学们能写出多少个有意义的比?观察这些比,哪此能用等号连接?把能用等号连接的比用等号连接起来。这些式子都是比例,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比例吗?

  (2)归纳比例的意义

  (3)2:5和80:200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4)完成第45页“做一做”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在一个比例里,有四个数,这四个数分别叫什么名字?

  (2)请同们分别找出80:2=200:5和2分之80=5分之200的内项和外项。

  (3)你们任意找一个比例,把它们的内项和外项分别乘起来,双可以发现什么?

  (4)指导学生归纳后,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5)指导学生完成第一46页“做一做”第1题。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创意作业:

  有一房间,窗子的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门的长和宽分别是21分米和14分米,你能用已知的四个数组成多少个比例?比一比哪个同学组成的多。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 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39页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能力目标: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1. 昨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比例)什么叫比例?

  2.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⑴ 3:5和18:30 ⑵ 0.4:0.2和1.8:0.9

  ⑶ 5/8:1/4和7.5:3 ⑷ 2:8 和9:27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判断过程。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 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2.出示例4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1)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2)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思考3/6=2/4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 规律,再验证)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

  (2)做“试一试”

  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做“练一练”

  (1)学生尝试练习。

  (2)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 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 ):4 12:( )=( ):5

  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3.做练习十第1.2题

  五、作业 基础训练

  板书:

  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积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 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8~50页例1、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一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经历探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的过程,使之更好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组比例。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愉悦。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

  课件,扑克牌10张(2~10以及A),圆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一辆汽车4时行160 km,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多少?这个比表示什么?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12∶16 34∶18 4.5∶2.7 10∶6

  教师:同学们发现4.5∶2.7和10∶6的结果是一样的,说明了什么?(这两个比相等。)这两个比你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吗?(能。)请同学们用等号把这两个比用等号连接起来。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这节课我们在比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知识。

  揭示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板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探究比例的意义

  课件出示例1:两组同学同时在操场探讨竹竿长与影子长之间的规律。列表如下:

  竹竿长26

  影子长39

  教师:观察上表,你能写出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并求出比值。把这些比都写出来。

  学生讨论并写出比,完成后抽几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教师选几个有代表性的比在黑板上板书。

  教师:观察这些比,哪些能用等号连接?把能用等号连接的比用等号连接起来。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9∶6,6∶2=9∶332=96,62=93

  教师:这些都是比例。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比例吗?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比例的意义。(板书:比例的意义)

  教师:2∶9和3∶6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指导学生说出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他们的比值是否相等。再判断2∶5和80∶200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

  组织并指导学生完成书上第50页的课堂活动。

  3.认识比例的各部分

  教师:在一个比例里,有四个数,这四个数分别叫什么名字?同学们看看书就明白了。

  指导学生看书后汇报。

  教师:请同学们分别找出3∶2=9∶6和6/2=9/3的内项和外项。

  学生找出后,随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

  要求学生找出刚才自己说的几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在比例里,靠近等号的两个数是内项,剩下的两个数是外项;如果写成分数形式,那么可以用交叉的方法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探究发现了比例的一个秘密,就是组成比例的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比例还有一个秘密,你们愿意去寻找吗?(愿意)你们任意找一个比例,把它们的内项和外项分别乘起来,又可以发现什么?

  学生初步发现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后,教师提醒学生:是不是每个比例都有这个规律,多找几个比例试一试,如果把这个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它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教师:同学们通过多个比例的探究,发现它们都有这个规律。你能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这个规律吗?

  指导学生归纳后,教师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并且告诉学生,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5.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教师: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请同学们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一下,0.4∶25能否和1.2∶75组成比例?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因为0.475=251.2,所以0.4∶25和1.2∶75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提高

  (1)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讨论后指名说: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有四项。

  (2)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和()。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3)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2,3,4和6

  四、全课总结

  先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谈感想说收获,教师再进行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题。

  要求:第(1)小题用比的意义来判断,第(2)小题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第(3),(4)小题学生自由选择方法判断。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的第2题,教师订正。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 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设计理念:

  本课时设计,在“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的认识的设计上,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理解比例的有关知识,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在本课时第二大块内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课时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开放真实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收集信息,尝试探索规律,引导学生写出不同比例,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 从知识的矛盾冲突中导入并引入。

  1)3:8=9:( ) 0.5:( )=5:17

  制造冲突,也为后面的思考题做理论铺垫,顺便起到引入课题,探索性质后回应开头的知识,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请勇敢的同学配合老师)

  师:xx你出生的时间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根据学生的回报板书两次分子分母上下易位,同为比例的外项)

  你还想知道教师内谁的'生日,请他告诉你.(板书一次,做一个内项,那么括号应该怎样填呢)今天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就可以迅速的填出了。(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 探索发现新知。

  1.引用练习中的3:8=9:24 为例子,比例中的四个数叫什么名字呢?两端的两项叫做什么,中间的两项叫做什么?(自学课本)

  学生回报,师完成板书:

  (注意板书的时候教师的手势要指明确到位)

  2、练习:请指出下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内项各是多少?

  80:2=200:5 6:10=9:15 1/2:1/3=6:4 0.2:2.5=4:50

  2.4:1.6=60:40

  3、这么多的比例,每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之间存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么?可以说的具体一些。

  带着问题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参与当中若干组的活动)时间2分钟。

  4、小组汇报初步形成共识: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多找几个小组发表意见)

  回到板书例题验证:两个外项的积是:3×24=72

  两个内项的积是:8 ×9=72

  5、拿出自己任意找的5个比例,验证是否存在相同的特点。(请学生在展台展示自己的5个比例,并说明外项和内项的积情况)2明,如果出现不相等的,要观察反例,说明两个比组不成比例。

  6、完成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呢,以板书的例子,写成分数的形式,引入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三、 基本练习。

  1.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1)6:3和8:5 (2) 1∶5和0.8∶4

  (3)1/3:1/4和12∶9 (4)1.2:3/和4/5:5

  (注意学生语言叙述的规范性:如1)两个外项的积是6×3=18

  两个内项的积是3×8=24,18≠24,所以不能组成比例)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12:3=():5 (2)():1/3=1/4:1/6

  (3)0.2:0.6=6:() (4)4:3=80:()

  3、用5、3、4、8这四个数组比例,看看你能组几个?为什么?

  4、把5、3、4、8这四个数换掉其中的一个,组成比例。

  4、在例一个比中,两个外项的积互为倒数,其中的一个内项是4/5,另一个内项是()。

  5、回顾矛盾冲突题目:9解决因为两个外项乘积是1,所以两个外项乘积是1,另一个数就是那个已知数据的倒数。

  四、全课总结:

  谈一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质疑,并完成课题总结),提出预习任务,(那么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如和求比例中的未知数呢,请自觉预习课本35页的例题2和3)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相关文章:

《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08-19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07-28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09-27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4篇11-12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10篇09-27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10篇)11-15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02-17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09-22

《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通用14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