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说课稿 西地平线上说课稿

2021-11-02 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说课稿 西地平线上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西地平线上》是新课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本第四个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的第一版块“谛听天籁”中的第二篇。

  整个专题的内涵是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审美韵味的把握中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突出了它的“唯美”特性。这种“唯美”使得“人文”目标得到完美的体现。高中教学重点应该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转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便应该把对学生细腻的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表达的培养作为重点。

  2.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篇文章所要教授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而亲近大自然,是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途径。本课主要任务便是让学生欣赏与表述自然之美,并启发学生:自然之美来自于个人感情的直接参与,同时让学生了解想象、联想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2)对悲剧式美丽的感性体验;对英雄情感的体验与认同。培养学生欣赏与感悟自然美、悲剧美、英雄美的能力。

  2、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

  2)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3)从文中学会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对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研习方法;

  3、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整个教学目标中的“亮点”也是“难点”。我将引导学生去萃取、体验文本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做到既能进行审美体验,又能进行审美表达。具体的方法我将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体现出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高中教学重点应该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转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便应该把对学生细腻的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表达的培养作为重点。

  1)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的能力。

  2)体验几次日落内容的不同所反映的精神内涵。理解“大美”的.含义。

  3)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对联想内容的深层思考和解读。

  2.教学难点:

  1)品味和评价文本由自然之美的表述转向人文思想表现的语言艺术。

  2)分析文中对罗曼罗兰塑造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一典故的使用所表现出来的思想。

  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激趣与导入

  首先,我将提问课堂,谈起西部,你们会联想到什么?由学生自由发言之后,我将给学生展示一系列西部风景的图片,特别是西部荒原落日风景。

  教师抒情性导入:今天带大家去一个地方,那里对你们而言是个遥远而又神秘的地方;那里有着戈壁浩瀚、沙漠茫茫的死亡地带;那里也有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风情;也有着唐代诗人王维笔下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美景;让人想起丝绸之路上洒落的串串悠长驼铃;想起遥远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那里是我们民族的源,文化的跟。那个地方就是——我们中国的大西北。

  让我们带着对它的尊重和好奇一起走进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去感受那里的雄伟风景。

  2.文本研习

  1)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全文。(教师板书课题)

  让学生思考:

  1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西地平线上三次落日)

  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全文:

  2最能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是什么?

  “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

  3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哪两个字?

  “震撼”

  2)理清脉络,给文章分段。

  这篇文章脉络清晰,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抒发他对“世间有大美”感受。由此可将文章分段,迅速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第1节)总写落日印象。

  第二部分(第2—23节)分写三次落日。

  第三部分(第24节)结束全篇,照应开头。

  3)重点赏析,深入探究文章主题。

  理清了脉络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的重点是三次日落的描写,我将带领学生对三次日落分别进行赏析。

  a)第一次落日:(第2—5节)

  地点:定西高原

  景象特征: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颠,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赏析:从色彩和形状角度作静态的描写,还运用比喻,突出了它又红又大的特点。)

  感受:柔和、美丽、安谧惊呆了恍若一场梦

  依恋、慈爱、不愿离去

  手法:比喻、联想、拟人

  【板书】柔和、美丽、安谧

  b)第二次落日:(第6—16节)

  不难发现,第二次落日的描写最复杂,为我们展示了落日悲壮的美。是最值得深入研习的,

  地点:罗布淖尔荒原

  景象特征:

  我将多媒体展示:

  中午一过,太阳刚偏西,就变得不怎么显明了,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币,冷冷地停驻在西边天空。(从色彩、形状、触觉的角度作静态描写,还运用了比喻。突出了落日毫无生气的特点。)

  最辉煌的罗布泊的落日出现在黄昏。……当时,在我们不经意的一次回头中,蓦地看见空旷的西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滞在那里。(从色彩的角度作静态的描写,写出了壮丽的感受)

  西地平线上那一轮胭脂色的物什,终于从我们的眼前魔术般消失,一切又重归于死寂。(从色彩角度进行描写,又由动态转入静态,运用比喻手法突出了落日奇幻的特点。)

  感受:被震撼辉煌庄严神圣具有悲剧感

  联想:罗曼罗兰

  手法:反衬

  第二次落日的描写是比较复杂的,光赏析文本还不够,需要对文中出现的一些难以理解的语句进行重点研习:

  ①这时我们的车停下来,包括陪同我们一起进罗布泊的“老地质”,都被西地平线上那辉煌的一幕震撼了。

  追问:这样写起什么作用?——侧面衬托了落日的辉煌。

  ②在那一刻我突然掉下泪来,我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啊!

  问:你如何理解“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这句话?

  【点拨】你们看,起初落日毫无生机,在降落之前突然变得血红。

  明确:落日让人想起人的生命走到尽头,人应当轰轰烈烈地辉煌地死去,而不应默无声息。这里,作者表达了对死亡的思考。

  ③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那么就不难得出第二次落日的感受:【板书】壮丽庄严圣神

  c)第三次落日:(第17—22节)

  地点:阿勒泰草原

  景象特征: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烧红了(赏析:没有直接实写落日,而是通过火烧云来写落日,这是侧面描写、虚写的手法。好处:侧面描写起烘托作用,突出了落日灿烂、热烈、夸张的特点。虚写则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想象。)

  感受:惊世骇俗自己“多么卑微”“多么平庸”

  联想:匈奴民族成吉思汗

  手法:侧面描写

  第三次落日之后,作者再也无法压抑内心的情感,发出了第20段“我多么的卑微呀!我多么的平庸呀!”的感叹。

  问: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卑微”、“平庸”?

  ——他由落日联想到曾经在西部土地上发生的历史,联想到成吉思汗创造了伟大的历史功绩,造福了后人,所以感觉到自己的卑微平庸。

  追问:为什么要写成吉思汗而非平庸的人?

  ——使文章具有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文章的内容。成吉思汗是英雄,衬托出落日的雄伟。

  那么这第三次的落日是【板书】热烈、沧桑、厚重

  d)三次日落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头尾两段写了什么。

  我将让学生自由朗读首位两节,回答有何特点?并找出文眼是什么?

  ——照应、“世间有大美”。【板书】

  对三次落日景象作者有什么总体印象或感受吗?

  明确:“世间有大美”、“最令我震撼的”、“雄伟的风景”。

  从而得出全文的思想主旨:

  我们领略到的三次落日之美,是西地平线之美,是西部风情之美,也是西部历史人文之美。我们从中领悟到了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情怀。

  难点解析:

  作者在观赏落日时,有了许多联想,找出来,说说与落日有什么关系。

  《泰坦尼克号》音乐、约翰克利斯朵夫形象、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在文中的作用。

  ①两次写《泰坦尼克号》音乐,用意是否相同?(生读第9、13两个自然段)

  明确:不同。第一次渲染了死亡的气氛,悲凉的音乐与罗布泊的慌凉空旷以及太阳的灰白相谐调。

  第二次渲染了庄严、神圣的气氛,由悲凉变为悲壮。

  ②问:为什么写约翰克利斯朵夫?

  追问:约翰克利斯朵夫诞生于太阳,为什么写日落后紧接着写日出?

  明确:日落是生命的消亡,日出则是生命的开始。罗曼罗兰是因为日出,给他带来了创作的灵感。作者是因为日落,感受到死亡的庄严。由日落想到日出,这种联想是相称的。由此可知,人与自然从来都是血肉相连的,一个睿智的人可以从自然那里发掘,可以从自然那里获得启示。作者想告诉我们,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日落也代表重生。情感转为激昂。

  ③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勇敢走进辉煌,走进历史的长河,与太阳把它的余热献给火烧云,造福后人很相似。

  作者由火烧云映照的地方想到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突然领悟到自己脚下普通平凡的土地曾经的惊世骇俗,在厚重的历史面前,顿觉自己的卑微与平庸。这些联想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也告诉我们,联想是向读者传承内心世界的桥梁。

  三次丰富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西部不仅有壮美的落日,还有深厚的人文历史。作者对这样的土地自然充满了热爱,所以文末再次提到“雄伟的风景”和“世间的大美”,与更多的人分享。

  3.回顾全文,总结写法。

  a.写作技法

  作者写三个落日的手法是不一样的,简要分析。并对全文的结构进行再次梳理。

  第一次(第2—5节):正面描写,静态描写

  第二次(第6—16节):正面描写和反面描写结合,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先抑后扬。

  第三次:(第17—22节)侧面描写,虚写

  b.艺术特色

  (1)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在每个大的部分和小的层次之间使用标志文脉的语句,使得行文的脉络清晰。

  (2)在写景中穿插历史史实的记叙。文中有罗曼罗兰文学创作的联想,也有成吉思汗西进的感叹。

  (3)简约质朴的语言在表现西部落日的雄浑苍劲时显得十分恰切。

  4.布置练习,拓展延伸。

  大自然时刻向我们敞开爱与美的胸怀,一个睿智的人,能从自然界发掘美,让生活更美好。请同学们选择你熟悉的风景,写出它的大美。(300字)

  【提示】写景抓住特征,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运用联想和修辞。

  五.说课总结

  《西地平线上》是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秀美文。突出表达的是人类与自然的紧密关系,作者以“日落”的描写为载体,主要要表达的是对“大西北”积蓄的人文历史的思考,这才是作者几番强调的“世间有大美!”。文章思想内涵从自然又升华到了对生命和历史的思考。故也要培养学生欣赏与感悟自然美、悲剧美、英雄美的能力。

  由于文中运用了联想的方法,在对落日的描写中引进文学和历史文化典故,不仅仅是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更是对“对世间有大美”之深刻诠释。这点也需要学生好好把握。

  此外,我希望同学们不仅学会作者写景的手法,还希望学生们也从此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如果能懂得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便是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板书】

  西柔和美丽安谧世

  地间

  平壮丽庄严圣神有

  线大

  上热烈、沧桑、厚重美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说课稿 西地平线上说课稿】相关文章:

1.西地平线上的说课稿

2.《西地平线上》(苏教版高一必修说课)

3.苏教版必修《西地平线上》的教学设计

4.西地平线上的说课稿范文

5.西地平线上(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6.西地平线上(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7.《西地平线上》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8.《西地平线上》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上一篇:行进间高手上篮说课稿 下一篇: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