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2021-10-06 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教材简说

  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

  二、设计意图

  读了课文,最初的认识是爱贯穿了始终!但总觉得认识不够深入,后又细读几遍,头脑中冒出了“生命”一词,对,这是用“生命”搭建的爱!

  1、复习导入──提出研学思路:

  一上来,就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心弦。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

  ⑴这七颗钻石是从哪里来的?还记得这只水罐在故事中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出示一只水罐)

  ⑵真是一只神奇的水罐!到底是什么魔力使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呢?

  这些问题,意在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另外,文中除了神奇的水罐外,还有“水”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不是普通的水,而是生命之水。我用这样的问题把学生带入到童话中:

  是呀,水是多么珍贵呀!可是水呢,这生命之水又在哪里呢?眼看着旱灾将毁灭一切时,一个奇迹发生了。一天夜里,一位小姑娘竟意外地得到了满满一罐子清亮清亮的水。这罐水是怎么来的呢?请小朋友认真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可以用笔划划关键词句。

  2、引领体悟──爱是变化的力量:

  对妈妈的爱,对小动物的爱,对陌生人的爱,妈妈对孩子的爱……一切的爱使水罐不断变化着。这部分是阅读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变化是一次一次地在升级,怎样让学生能深入地理解语言呢?我着重引导学生来感悟理解“小姑娘对妈妈的爱。”让学生先读课文,然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扣住“夜里”“哪儿”“喜出望外”等词语来展开丰富的想象,意在丰满小姑娘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不断挖掘出文本中蕴涵的浓浓情义来。

  最后通过朗读体会小姑娘对妈妈的一片孝心,真是这份真挚的爱感动了命运之神。使她拥有了这一罐清亮的水。

  为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爱心”这一主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几个故事情节: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分水给小狗喝,母亲让水给小姑娘喝,小姑娘把水让给过路人,从而得出“爱心”主题。应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水罐的最后一次变化。首先,最后一次变化应是在前几次变化的基础上的,如果前面任何一次选择有违“爱心”,水罐里都不可能跳出七颗钻石,涌出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为帮助理解这次变化的重要性,可让学生结合第一自然段来想象爱心带来的神奇变化: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大地一片荒芜的景象,而现在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人、动物、植物乃至大地将会……可引导学生想象久旱逢甘露的美好景象,还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没有“爱心”,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这篇童话的内涵。也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爱心”的故事来谈谈爱心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3、延伸阅读──爱是真实的奇迹:

  虽然爱的内容不同,但爱的意义是相同的,是爱创造了故事中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学到这儿,学生对课文语言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解。但仅仅是了解文中故事,明白变化的原因是“爱”。对作者的意图还不甚理解。所以,我向学生提出疑问:

  ⑴为什么不把钻石留给小姑娘她们,而让它飞上天变成了星星呢?

  (让爱的光芒照亮世界的每个角落,照进每个人的心中;告诉我们,只要心中充满爱,就会发生奇迹,充满希望;播种爱,就会收获爱……要像小姑娘一样,都有一颗美好的心。由爱而生的七颗钻石化成北斗星,就是告诉人们,让爱成为你心中光明的指路星)

  ⑵读完这篇感人的故事,你想做些什么呢?

  让学生结合实际谈生活中感人的事,明白爱是真实的奇迹。在我们生活中到处有爱,到处有奇迹发生。所有这一切都在“爱心”中发展,这样的爱都是用生命编织的!板书的最后,就完成一颗“红红的爱心”。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风筝》一文是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教学设计>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对于教学设计>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教学目的: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教学设计>的主题。

  4、(写作指导)学习本文在叙述中饱含深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提练教学设计>主干。

  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意蕴丰富,选编此文,无非是因为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恰恰都具有广泛地指导性,学习此文,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习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教学设计>,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教学设计>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课程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教学设计>,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现代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教师也要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

  阅读《风筝》一文,我不由被鲁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而教学设计>有丰富的意蕴,更能引发人进一步地探究兴趣。因此在教学此文时,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可利用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的对话者之一。

  1、在教学前,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2、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3、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以利于体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教学设计>主题。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说学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管《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会生涩难懂,而教学设计>本身思想深邃,但这一切都可以在反复地阅读中,在用心地体悟中,在教师适时点拔中,迎刃而解,而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兴趣是扣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课前可以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4、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5、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四、说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创设情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多角度理解课文:

  1、为什么作者看见风筝会“惊异和悲哀”?

  2、文中回忆了一件什么事,这一幕后来作者称之为什么?

  3、多年之后“我”对当年的行为有了新的认识,有了什么论文,这种改变说明了什么?

  4、“我”对于自己的过错,想到补过办法了吗?是什么?弟弟是何态度?我心情释然了吗?

  (三)学生质疑。

  (四)思维拓展训练:

  1、当年的鲁迅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什么做法,是什么思想在做祟?你的身边、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例子,试举例说明。

  2、虐杀者的行为为什么能得逞,是什么助长了这些人的坏习性,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正确的做法该如何?试举例说明。

  (五)总结:《风筝》不仅是展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六)作业:课后探讨

  1、请谈谈你对儿童教育的一点看法。

  2、在人际关系中,你会怎样处理亲人、朋友之间的误解和冲突?

  [教学小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教学设计>,这篇教学设计>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洁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掌声》是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读来十分感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我紧扣小英情感变化这条主线,将掌声前,掌声后的小英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去体味小英的情感变化,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内涵,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及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过程和方法目标: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难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第一环节:设置情境,导入课题

  课伊始,我激动地向学生宣布:“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这次**同学参加七巧板比赛荣获县一等奖。”至此,学生会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而后让获奖的学生说说此时的感受,也请鼓掌的同学说说这掌声所包含的意思,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课题——我说,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掌声有关的课文,看看文中的掌声是谁送给谁的?这掌声又有什么意义?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到第二环节的教学

  第二环节:读通课文

  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是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自由读文。在汇报交流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字词。然后以“你读懂了什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整体感知,为后续的学习蓄积情感.

  第三环节:扣牢“变化”产生情感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主要把第4小节与第1小节比较教学。我先引导学生自由读第4小节,通过自由读,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去体会、感悟 。然后以“可是,以前的英子是这样的吗?”自然引入到第1小节的研读。在学生对比阅读后,感知到英子的开朗、快乐与忧郁、文静之后,我以::“是什么使英子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这样关键性的问题自然引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第四环节:聚焦“掌声”,感受浓浓爱意.

  在感悟掌声的内涵这部分教学中,我通过自读重点段,谈体会;细读重点段,品字词;再读重点段,指导朗读.这样层层深入,以读代讲,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这样的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此外我还注重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通过抓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词,用"小英此时在想些什么 "去引导学生体会小英犹豫不定的心理.又如在领会同学们两次掌声的不同意义时,我引导孩子把课文中叙述的语言转变成自己的话,用:"如果小英此时就在我们班级里,你想通过掌声和目光对她说些什么 ""小英听懂了你的掌声吗 "的等生动情境将学生的心一步一步地推向小英的心,最终实现了学生和小英的"全然在场".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第五环节联系实际,延伸情感.

  以"情"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虽然结束了,但学习是无穷尽的.在学完课文后,我设置了让孩子看生活中需要给予爱的掌声的人的图片,如"残疾人自强不息","生活,学习中同学们互相帮助"等图片,再启发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要把你的爱的掌声献给谁,你的掌声中想表达些什么 "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享受语文!最后的作业设计"给班级里的一位同学或周围的某一个人,写一句鼓励的话或进行一次帮助",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延伸了情感.

  通过这次《掌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也让我们教师深深懂得:只要我们能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鼓掌,为孩子的精彩创意而喝彩,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抒发心灵的天堂,相信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中都能成为一个个个性独特的自我!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一、说教材

  本课是小学三年级苏教版第六册的第一篇课文,主演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还要让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法

  这里主要说说我的教法:

  首先,让学生看图,介绍长城和运河,让他们有个大致的了解。

  其次,让学生熟读课文,讲解课文大意,让学生理解课文,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印象。通过听课文磁带,让学生欣赏,然后跟读。在读中让学生更理解课文的内容。

  最后,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轻松的背诵课文。

  四、说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5、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6、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7、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9、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五、说反思

  通过教学,发现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很喜欢,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利用这样的形式进行教学。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教材简说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并提出了对这类课文教学的要求: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由此可见,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目的之二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

  这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而奋力脱险的故事。平时,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细长的腿。当凶猛的狮子向它扑来的时候,鹿的四条有力的长腿帮它从狮口脱险;而美丽的双角被树枝挂住,险些丧了性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还告诉我们,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先写鹿在池塘边欣赏自己的两束美丽的角,抱怨自己细长的腿,接着写狮子扑来,细长的腿帮它脱离险境,而美丽的角差点让它送了命。全文情节紧凑,前后对比鲜明突出,语言丰富优美,在生动的故事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于是,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三、课文重点及难点

  理解指导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是课文学习的重点;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是课文学习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这篇略读课文,首先我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课件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自由读课文,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交流: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自己受到什么启发?

  这篇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指导朗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评价,要读出截然不同的语气。对角是喜爱、赞美:“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要读出自我欣赏、自我赞美的感情;学生对这个比喻句不太了解,大屏幕可以出示鹿角和珊瑚的对比图片,来体会这个比喻句的贴切之处。“啊!”“多么”“多么”拉长读,抒情一些。而对腿,则是不满和抱怨;“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要读出叹息、抱怨的情绪,“唉”“太细了”语调低,语速慢,“怎么”感叹强烈,要表达出内心的不满。在对比朗读中,区分两种不同的态度和感情。可以请学生带着头饰表演读。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

  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引导学生把课文和《陶罐和铁罐》作比较学习,把两篇课文联系起来说说共同之处。通过比较,学生的思路和视野会更加开阔,学会用多种方式进行阅读。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一下《陶罐和铁罐》,说一说课文说明了什么道理,再想一想本课讲了什么道理。共同点是两篇课文告诉我们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表达方法上是两篇课文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道理。

  说明了什么道理在这一过程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放开谈,可以就课文的内容来谈,也可以联系实际举生活中的事例,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可能说美丽外表不一定是有用的,虽然外表不漂亮,却很实用;再进一步可能体会到有的东西各有优缺点,在不同的情况下,优点就可能变成缺点,也不能因为有些东西存在某些缺点而看不见它的优点。鼓励学生举生活中类似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只要思想上没有错误,教师一般不作定论,要充分让学生思考,鼓励说出自己的见解。

  最后,以抢答的形式使学生再整体感知一下课文。

  在板书设计这一环节中,我按课文的脉络,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对比的形式反映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总的说来,虽然这节课能够比较顺利、流畅地完成,但是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时间分配等还有十分多的需要改进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指教。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孔子拜师》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2. 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 积累课文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3. 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二. 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统一,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巫老师采取引导法,以课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孔子会拜老子为师呢?”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从而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 说教学过程

  巫老师的这一节《孔子拜师》第二课时的课堂结构是:复习生字词——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

  1. 复习生字词。检查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2. 质疑导向。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到课文主要讲了孔子拜老子为师的事。巫老师就此引导学生质疑:“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有学问的,为什么孔子会拜老子为师呢?”

  3. 探究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习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习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有自由朗读后对课文内容的交流,也有句子中对词语理解的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一定的共识。 根据提出的问题,巫老师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进行探究,探究定向后,巫老师又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巫老师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巫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版书,版书设计做到简洁明了,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词句:如(1)“风餐露宿”;(2)“日夜兼程”;(3)“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通过合作探究突破难点,即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巫老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请用谦虚的语气读出孔子与老子的对话等。

  4. 学习升华。经过学生的探究体验,最后巫老师还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引导学生要做一个谦虚好学的人。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今天,我说的内容是《三袋麦子》。《三袋麦子》是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全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同样是一袋麦子,由于个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结果是不一样的。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人物个性鲜明,很适合儿童阅读。

  我对〈〈三袋麦子〉〉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讲述故事,学会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多音字“干”的用法;

  2、通过故事,让学生懂得只有播种,才有收获的道理。

  我对教学的重难点是这样设计的:

  1、重点:讲述故事内容,对小猪、小牛、小猴的不同做法,能做出评价并说明理由。

  2、难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就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根据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我准备的材料是

  1、教学挂图:它颜色鲜艳,直观形象,能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

  2、三种小动物的头饰:它能让学生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帮助他们体验角色。

  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我设计的教学步骤是:

  通过“读”、“比”、“演”、“议”四个环节,进行扎实的训练,让学生理解课文。 在两课时的授课时间内,第一节课以学习生字为主,第二节课以学习课文内容为主。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具体环节如下:

  开始环节:激趣导入。

  在黑板上出示小猪、小牛、小猴三个小动物的画像,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提出问题:你脑海里的它们是怎样的?让学生思考后用“——的小猪;——的小牛;——的小猴。”这样的句式回答,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入课文。(多可爱的小家伙呀?它们就是今天故事中的主人。土地爷爷给他们各送了一袋麦子,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这部分时间约三分钟。

  基本环节:这部分是重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步骤和方法:

  1、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同时感知课文大意,完成教师出示的表格。这样安排的目的,让学生通过读,能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2、 精读训练。把课文分成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1——4段,让学生自己再读一读课文,然后完成两个“比”,一是比三个小动物收到土地爷爷的麦子后,分别觉得这是怎样的麦子,又上怎么想的

  ?二是比三个小动物对待麦子的处理方法有什么不同?(要求抓关键词语,并通过朗读读出来。通过比后,教师进行小结,把三个小动物处理麦子的方式同当前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联系起来。)第二部分是

  5——9段。让学生自己轻声读一读,然后找出土地爷爷看到结果后,对三个小动物的评价,并体会土地

  爷爷更喜欢谁?这样的安排,易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3、 演演说说。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自己定好角色,注意小动物和土地爷爷当时的语言、表情,演出每个小动物的个性,可展开想象。演完评出“最佳小组”和“最佳演员”。然后,让学生说说在三个小动物中,最喜欢谁?并说出理由。(对学生的回答只要有理由,都应给予肯定,不强求统一)这部分的目的是让三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4、 拓展延伸。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土地爷爷给你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做?让学生思考后自由说说。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充分发掘学生思维的空间,只要言之有理都要给予肯定,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能做到把三个小动物的做法综合起来。安排这部分的目的是为了培

  养学生的自我体验、创新的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这部分时间约35分钟。

  结束部分:总结全文。

  我采用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总结全文的方法。我用一句话总结全文:“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文中写了小猪、小牛、小猴三个小动物对待三袋麦子的不同态度,让我们看到了三种生活方式(消费、节约、投资)。在这里面,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在以后的`生活中,同学们将会遇到比这更纷繁复杂的事情,到那时,你将会明白更多更多。

  这部分时间约2分钟。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各位尊敬的专家、评委们:

  本节课的设计其来有二:一是结合我校的《加强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自读自悟能力》,第二,本课位于第一单元,学生已经学过,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定位在上一节“大阅读课”上,而这正是符合课标要求,加强学生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在课内得法,课外受益。

  说说教材:

  《做一片美的叶子》是我国著名儿童作家金波爷爷的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诗,文章语言优美,但蕴涵的道理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当我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一下子被文章的意韵深深吸引,越读越喜欢,尽管知道这篇文章有好多名教师执教过,自己的教学构思很难超越他们,但因喜欢还是选择这篇课文作为自己阅读课的文本。

  说说目标:

  1.在读中品词品句,感受叶和树的和谐美。

  2.在读后片段仿写,体验读和写的和谐美。

  说说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课堂上除了让学生美读课文,还欣赏了金波的另外一篇相类似的美文,通过朗读体会到文章的美,努力实践以学生的“美文朗读”替换教师的“繁讲冗析”,用师生间充满灵性的朗读、对话营造诗情新课堂,让学生乐学愿学。针对教材,针对目标,这堂课的教学我们从三个版块推进:

  版块一:赏读旧文,悟情悟理

  我一直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是离不开诗意的学习氛围的,因此,开课伊始,我说:“同学们,金波爷爷最喜欢小朋友了,这一辈子为我们写了很多优美的诗歌,编写了好多好多好听的童话故事,其实,同学们也读过金波爷爷的文章,就是我们学过的《做一片美的叶子》就让我们再次来赞美这片美的叶子吧。”当金波画面出现,当学生身置此景,话语便如涓涓流水,潺潺而出,心门似春之柴扉,轻轻洞开。

  接下来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围绕最能打动自己的句子最能引起自己共鸣的句子反复品读,用自己小小的心灵去感受文字背后深邃的意境。在这里攫取一小片段与大家分享:

  当学生找出这句话时,我通过课件展示叶在不同季节的不同形态,比如“肥美”、“嫩绿”、“飘零”,然后把文本的这段话变为竖行,成为了诗的格式。色彩鲜明的画面、与书本不同的句型,都唤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唤起孩子们内心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版块二:品读新文,陶情冶性

  当学生阅读的欲望完全被调动起,我及时推荐金波老人在《做一片美的叶子》系列散文诗中的另一篇文章《绿叶》,让孩子们运用刚才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此时,当学生“零距离”触摸、品味作品时,已不再是一个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阅读转化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在这个环节的末尾,当学生充分品读后,在树叶的片片繁茂中,我说:“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片美的叶子,班集体、学校、家乡、祖国就是一棵美的大树,就让我们努力去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版块三:动手实践,拓展延伸

  品读完两篇文章,要求学生能按照课文第一部分仿写一段话,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仿写中感受文字的美,体会文章的内涵。

  说说自己的几点感受:

  今天我所向大家阐述的,是自己和学校同事在这半个月来研究这节课,在研究信息技术如何有效地与学科整合的痛并快乐着的蝉蜕过程。

  正如开始所说,文章语言优美,但蕴涵的道理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如何让刚上三年级的学生从文字中去品味文章内涵,在大家的共同学习中,我慢慢悟出其深刻的内涵:1、“整合”中的“整”,有“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2、“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3、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反思之前的教学设计,整个教学环节还是教师在牵引学生,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情景中被动学习,而不是主动探究。当初的设计意图,就是想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营造诗情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意韵,感悟文章的内涵,而忽略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该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与优化课堂教学相结合。

  于是,有了现在呈现给大家的这节课。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

  一、 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这一课安排了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著的《望天门山》和号称东坡居士的北宋诗人苏轼所著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两者相比,都是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前者写所见,抒发赞美之情,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后者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根据本组教材安排2课时教完,我想第一课时先教《望天门山》。下面我就重点分析《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句。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字词来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非身历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水点缀得活泼了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诗意,进入诗境,品味大诗人李白诗作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成了教学目的之一。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 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二) 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对诗的初步感受能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 有感情的朗读,能背诵和默写课文(课后要求两首古诗任选一首默写,可在第二课时再让学生作选择。)

  五年级了,学生对学习古诗已不再生疏。根据学生实际,我认为理解诗句含义,准确解释字义,合理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应该做为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就是通过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二、 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幻灯、挂图、录音机、

  课件等)直观教学法,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运用尝试教学法,如绘画、配乐呤诵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来体会诗中的景象,以此来落实重点。并用举一反三法来开拓学生视野,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更加喜爱祖国语言文字,更加热爱祖国,以此来突破难点。

  2、学法。学生通过读读画画,读读讲讲,做尝试的练习 ,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 教学程序

  这首诗的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就从这一处入手,我设计了“知诗人解题意 →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迁移运用”这一模式作为教学步骤。

  下面,我就侧重地作个解说。

  1、 诗人解题意。

  我首先以《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导入,(幻灯出示诗句和插图)。学生一定非常熟悉,这首诗同是李白所著,又是从“望”字着眼,这样让学生结合回忆导入新的古诗《望天门山》的学习当中,既可复习旧知、加强记忆,又易找到知识的联结点,为学习新课作平稳的铺垫。接着(板书课题),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李白诗人的了解,对课题的解释也自然明了。

  2、 抓字眼明诗意。

  ①小组合作通读全文,感知古诗。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

  图(幻灯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讨论。

  与此同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如:断、开、回、出等)讨论、品味,领悟诗意,这是本模式中关键的一步。字词是古诗肌体的“建筑材料”,只有体会词义的丰富性,才能创设想象的氛围。

  ②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这一环节我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 想意境悟诗情。

  ①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把

  自己的想到的画面试着画出来。(学生乘兴作画,再现诗境,加深理解,落实了重点)

  ②请学生(组内推荐代表)结合自己画的画面,叙述美景。我尊重他们的不同的阅读感受,把大概的诗意叙述好就行。(我在此也可根据他们的叙述,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让他们也评一评)

  ③运用多媒体课件,边播放长江壮丽景色,边出示划好节奏线的整首古诗,听朗诵示范,以此创设他们想象的氛围,沉浸在诗情画意的享受中。使学生形象地感知深藏在跳动的字里行间的深信深邃隽永的思想和委婉复杂的感情。最后配乐诵读,学生置身于诗的美境,体察、感悟、陶醉,直至背诵。

【【推荐】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九篇】相关文章:

1.【推荐】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

2.【推荐】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5篇

3.【推荐】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10篇

4.【推荐】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

5.【推荐】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10篇

6.【推荐】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

7.【推荐】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锦集6篇

8.【推荐】说课稿模板锦集6篇

上一篇: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下一篇:一年级数学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