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在小学阶段,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就可以了。在这部分教材中,首先通过天平演示引出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接着通过实例让学生根据图意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然后再借助集合图,说明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那么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归结出结论。
2.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说学法
为了使学生获取“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对,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对,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2、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三、巩固应用
1、反馈练习。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2、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3、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雷锋小学的谢道翔,我说课的内容是: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9册,五年级上P92-93页的教学内容,是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时《组合图形面积》。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 “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通过这部分的学习,有利于综合运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再加上电脑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并借助生活经验已形成了初步的空间观念。但思维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组合图形的面积还需要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为了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抽象到理性思考,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构建新知。正好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学生不需要电脑操作,所以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组合图形,能将组合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通过归类比较,优化出简单的方法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题策略、方法的多样性,发展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等多种能力,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结合具体的例题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渗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之间的联系和一定的隐蔽条件,选择最简、最优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五、教学流程
1、拼一拼,认识组合图形
2、分一分,探究计算方法
3、议一议,总结提炼,突出重点
4、比一比,优化方法,突破难点
5、练一练、巩固梳理方法
6、读一读,拓展心灵视野
下面我将结合自我思考、同伴互助、教学实践、版本对比、网络互动等几个方面来谈我这节课的设计。
一、 拼一拼,动手操作充分感知,认识组合图形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基础,它对学生知识的获取、应用、思维发展、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能更好的认识“组图图形”并很好的对后面的知识进行衔接呢?在这方面网友们的建议给了我很大帮助,尤其是木秀于林和辉煌老师,他们希望我采用“直接出示外部轮廓,让孩子们从资料袋中找基本图形把它填满”的方法,其实之前我是不太赞成这样做的,一方面感觉在实际操作中比较难,同时有局限孩子思维的意思,但在我的第三次试讲中采用后发现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感觉乐趣盎然。这样就为后面学习组合图形面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分议结合,总结提炼,突出重点
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从具体形象开始的,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形成抽象的思维特点。在了解了什么是组合图形的基础之上,我提出:“这样的组合图形面积该如何计算呢?”这一问题,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先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利用老师下发的题单和图形学具,通过画、拼、摆等方式,把组合图形转化成以前所学习过的几个简单图形,再通过把这几个简单图形的面积相加得到组合图形的面积,在对组合图形进行“分分合合”的过程中展现的非常充分。那么计算组合图形面积到底有哪些方法呢?同学们在组内进行合作交流,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总结出不同的有效的计算方法。(出示课件):
① 分割法② 填补法③ 割补法
前两种方法学生掌握的非常好,但在试讲中并没有出现割补法,要知道这也是解决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于是我及时调整预设,在后面“做一做”中进行弥补。这个练习很生动形象的展现出割补法的作用和优势,学生会很自然的往这个方向去思考。通过这样的讲练结合的方式这样由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到合作研究,到全体汇报,再到练习补充的形式体现了探究知识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掌握了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使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三、比一比,优化方法,突破难点
新课程提倡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但多样化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优化的基础,如何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是一个新的生长点。学生动手进行分割、填补方法探究的时候,多数学生都能把它分成两个基本图形,有的同学又继续分成了3个部分。在这个环节中究竟方法是巧是拙,渐渐让学生体验、感悟,总结出分成两个图形分法比较简单,且计算步骤少,优越性体现的比较充分,
在这种认知过程中揭示了组合图形的本质;在其他的分法中,找不到可以计算的数据,合情但不合理,这样仍然不行。深刻体会利用数据时转化图形的重要方面,实际上也是以图形为载体,对学生所进行的思维训练。这样一来学生对于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入:分解图形时要尽量考虑简便的方法计算,同时也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分解。发展学生有效分析数据的能力。
四、练读结合,巩固提升素养,拓展心灵视野。
在练习中体现基础、提升、综合等不同层次,并且在练习过后与孩子一同回顾课后练习题,在总结中让学生更加宏观的体会到不同问题要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解决。同时通过介绍两千年前古代数学家刘徽的相关知识,让数学彰显历史文化。
我的说课即将接近尾声。回首这17天的研究、上课、反思,再研究、再上课、再反思,收获颇多。这个收获不止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献计献策从而对于教材深层次理解的本身,也是自己针对于此权衡利弊,有力取舍而显示的果断、灵活的对大家的沟通互动。
感谢来我“家”作客的人们。可能“招待不周”请多多见谅。
赛课只是一种结果,而其间的过程更让人回味神往。
所以就算赛课过后也希望您常来。
因为赛课有终点,学习无止境!
谢谢大家!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除数是一位小数的除法”是冀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40页-41页)的教学内容,是本册教学重点之一。本节教材的重点是:除数是一位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小数点的移位法则。其关键是根据“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和学习除数是一位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2.理解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道理,会计算除数是一位小数的除法。
3.能把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感受知识间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对整数除法的基础掌握的比较好。
2、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潜力。
3、优秀学生与学困生对算理的理解在思维水平上有较大差异。
4、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都很注意学法的指导,特别是转化这种学习方法在教学小数乘法的时候我就已经强调过了。
四、教学方法
由于小学生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知识框架或原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以上各因素,这节课我主要是利用迁移,包括知识的迁移和学习方法的迁移,明确转化原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己找到解决新知识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掌握,把一种问题转化成另一种问题来思考的解题策略,即我们所说的“转化”的学习方法,通过学法的迁移以及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六、教学程序
本课的关键是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前面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而要理解这一计算法则的算理是“商不变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就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为了促进迁移,明确转化移位的原理,我准备设计如下环节:
1、为了促进学法的迁移,我先让大家回忆一下,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回忆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第一课时内容)是先把除数扩大成整数来计算的方法,也就是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的。学生回答后板书21.6÷1.8,首先让学生比较这道除法算式与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看能不能找到计算它的方法?
反馈学生的讨论,明确转化原理,要学生说明是怎样想的,根据是什么?让学生在相互辩论中明确转化的原理。也由此达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
2、试做例题,掌握转化方法
明确转化原理后,让学生试算例题。在试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抽象出转化时小数点的移位方法,最后概括总结出移位的法则。具体做法如下:
①.学生试做“议一议”,21.6÷1.8,并讲出小数点移位的方法和理由。(板书:位移方法)
②.学生做“试一试”,(指名板演)
8÷2.5 (被除数末尾还要补“0”)
91.2÷3.8 (被除数恰好也成整数)
0.36÷1.2 (被除数仍是小数)
先各自说出小数点的处理方法,然后比较这三道题的不同,注意强调:被除数位数不够用“0”补足后再除。
③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三道题,找出计算规律,.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转化时移位的方法,同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在得出计算方法后,注意强调: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取决于除数的小数位数,而不由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确定。
3、专项训练,增强“转化”技能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可能出现以下情况:A、被除数仍是小数;B、被除数恰好也成整数;C、被除数末尾还要补“0”。(板书这三种情况) 针对上述情况可作专项训练:
“练一练”第3题的前3题: 3.42÷4.5 9.6÷0.6 264÷6.6
4、总结移位方法并练习:
①.竖式移位练习。练习在竖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要求学生把划去的小数点和移动后新点上的小数点写清楚。做到先划、再移、后点。这种练习小数点移位形象具体,学生所得到的印象深刻。
(“练一练” 第3题的后3题。)
②.横式移位练习。练习在横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由于“1划、2移、3点”只反映在头脑里,这就需要学生把转化前后的算式建立起等式,使人一目了然。
“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做,集体订正时说做题思路。
5、巩固练习:“练一练”
第2题:让学生弄清题意后自己解答。
第4题:先让学生弄清题意中的信息,再计算。(提示学生用计算器验算)
第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关于教材
《百分数的认识》它是学生在学习整数、小数的基础上以及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特别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教学基础上设计的。它是进一步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基础,特别是对于以后学习百分数的应用,解决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并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组织学生探索,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1.依据学生学情,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发展创新为宗旨,采用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
2.具体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发现----综合概括等教法。
学法分析:
1.基于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记忆和模仿,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具体方法: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综合概括等
3.通过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等活动环节,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关于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由网络调查表小学生最喜爱的动画片直接给出百分数,引出课题。
引导学生分析表格中的百分数,并教授百分数的正确读、写方法。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出示大量生活中运用百分数的实例,启发学生思考百分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四个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百分数
其中探究活动一,回顾网络调查表小学生最喜爱的动画片,引出五洲小学四、五、六年级的调查表,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由分数推算出百分数,由学生小练笔来加深这一推算过程;
探究活动二,这是课本上的案例,起初只给了学生三个球员罚中次数,引导学生讨论派几号球员更好,通过讨论结果启发学生考虑到另外一组罚球总数的数据,从而得出必须知道每个人罚球总数,看每人罚中的数占罚球总数的百分之几?用百分数描述每个球员的命中率;
探究活动三,利用种子发芽实验,给出十组数据,让学生感受到分别用分数、通分后的分数和百分数表示的发芽率,哪一种能更直观的体现出发芽率的高低,进而让学生理解百分数便于比较的优势;
探究活动四,再一次将生活中百分数的实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说出百分数在句子中的含义,理解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表示的是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通过板书再加强学生们的理解,最后通过趣味成语再一次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带领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百分数的读法、写法和意义。
2、通过教师寄语让学生思考99%的汗水再加上1%的灵感等于成功这句话的含义!
四、关于板书设计
因为运用了大量多媒体课件,因此,板书就要简洁、明了,我主要呈现出课题、由分数推算出百分数的过程和百分数的写法及意义,让学生可以通过板书了解到本课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教材内容: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一些分析:《折纸》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中的第一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学会同分母数加减法和通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必要性,教材安排折纸的活动,通过两个小朋友折纸的所用纸数量,提出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的必要性。对于异分母分数的减法,教材则直接呈现了计算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能直接进行减法的计算。在“试一试”的练习后,教材安排对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归纳,以便学生能用简单的算理直接进行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技能目标: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教学关键:
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原理。
教法学法:
1、教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参与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让学生探究体验、参与合作、互动讨论。
2、学法:鉴于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分等知识,为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做足了铺垫,所以本节课在学生直观操作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合作交流, 寻找概括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回顾总结,完善认知。接下来我重点说一说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生谈话:同学们喜欢折纸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折纸中的数学问题。(板书:折纸)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请来了两位新朋友,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小明和小红在手工课上折纸)让学生观察。
师:你能从小明和小红的折纸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板书:小明和小红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要解答这些问题,你会怎样列出算式呢?
生说算式,师板书:1/2+1/4= 1/2-1/4=
师:这两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比较,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揭示课题:我们把分母不同的分数称为“异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的加减究竟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这个问题。 (板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此环节抓住切入点生成本节课的问题,用比较新旧算式的方法揭示课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原本较为单调的计算课生动有趣起来,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了充足条件,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探究素材。让学生体会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必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1、初步感知,猜测结果。
师:首先我们来研究1/2 与1/4的和,请你估计一下,它们的和大概有多大?
猜想是进行探究学习的起步,安排学生先初步感知,直觉猜测结果,把他们的这种起始认知放大,然后在质疑中,让他们惊现这时不能直接相加,接着进行深层的体验探究。
2、自主探索,揭示算理。
(1)独立思考:在学生猜测1/2+1/4得多少后,让他们独立思考,再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画图、折纸等不同的方法探索计算的算法。
(2)合作交流:算完后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
(3)汇报交流:小组说完后,哪组的同学起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想法?还有别的不同想法吗?
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1/2+1/4=1/6
1/2+1/4=2/6 1/2+1/4=2/4+1/4=3/4
不管是哪种想法,我都不会急于表态,而是把问题抛回去:请同学们想想,你同意那种意见?为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不仅说出得多少,更应结合图形、画图说明为什么先通分的道理,进一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3、直观演示,验证算理。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直观、准确看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过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突破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验证了1/2+1/4=2/4+1/4=3/4的全过程,学生看到了“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的事实,有利于学生清晰地理解算理,真正体会到通分的意义和作用。
4、知识迁移,探索减法。
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教师出示第二个问题:你能计算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吗?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进行独立探索。在尝试计算后展开交流,并用图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帮助学困生形象地理解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出示试一试两题,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5、观察思考,归纳算法
观察算式,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
让学生思考、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小结优化,重点引导学生说出算法——先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加减。
此环节抓住问题的的着力点讨论,让学生探究有实效,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汇报交流时抓住知识的突破点,以求达到由“投石问路——曲径通幽——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两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第1题“看图填一填”这一层练习,旨在展示计算过程,使学生结合图形来完成计算,给学困生提供“拐仗”。
第2题“小小神算手”的练习不仅要用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而且要综合运用“通分、约分”等知识点,目的在于强化算理,提高计算技能。
第3题“火眼金睛判对错”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的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综合练习:五年级(1)班全体同学参加大扫除劳动,2/5的同学打扫教室,1/3的同学打扫室外卫生区,其余的同学去打扫阅览室,打扫教室和卫生区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打扫阅览室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先看清题意,再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关注有什么不一样的或是不对的?此环节抓住盲点练习,让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经历知识的建构后,让学生谈收获,在汇报、交流中对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形成条理。“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你想告诉大家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这不仅使学生主动总结学到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而且适时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这一环节使课堂有始有终,浑然一体。
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力争体现数学的简洁美,又使板书设计能突出本课重点、提示方法过程。
折纸——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2+1/4=2/4+1/4=3/4
1/2-1/4=2/4-1/4=1/4
先通分,再加减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88~90页的《最小公倍数》一课。最小公倍数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因数和公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以后学习通分做准备。在生活实际中也存在它自身的的意义和作用,这节课是一节以概念为本的教学。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建立概念 ;用自己想到的方法尝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二、学情分析:
在不同的学校、班级进行前测,直接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用模拟的小长方形墙砖铺成正方形。在动手操作中,由于受密铺的影响,横拼竖摆,不但耗时过长,而且很难有效的构建公倍数内在的结构关系。因此在设计操作环节时,我搭建 “脚手架”。通过构建公倍数内在的结构关系和构建公倍数体系两个环节进行有效教学。成功搭建起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的桥梁。
三、教学目标:
(1)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会用集合图表示。掌握求100以内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积极参与到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中。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和价值。
教学重点: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求100以内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游戏卡片一套,模拟墙壁的平面图、模拟长方形墙砖多套,作业纸多张和多媒体课件一套。
五、教法和学法:
加点理念课堂上我采用尝试教学法和启发教学法。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进行学习。
六、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按照下面五个环节进行教学:初步感知,建立表象;动手操作,建立概念;自主探究,归纳方法;实际应用,回归生活;全课总结,延伸课外。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首先我从游戏中引入,我把枯燥的倍数复习设计成“抢倍数的游戏”。让学生初步感悟公倍数。(预设5-6分钟)
具体操作:
首先我手里拿着数字卡片,给学生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风靡我们全班的游戏—抢倍数游戏。面对全体同学讲一下规则:找两个同学上来,一个负责抢3的倍数,一个负责抢2的倍数。老师把卡片放到黑板上,过了抢的时间老师会把卡片收起来。最后抢的多的同学获胜。
然后把全班分成两大组,要求每组快速派一名代表上来。当两名学生上台进行游戏,其他学生做裁判共同参与。
接下来游戏,当第7张卡片出来的时候,两个同学会同时抢6这个数字。如果没有出现抢的局面。我会再出示12这个数字。学生很容易发现并说出:数字6是决定游戏胜负的关键,因为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紧跟着追问:“为什么都来抢6这张卡片”。先让这两个代表说说,再让其他同学说说。
然后揭示出公倍数的概念。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也就是说6是3和2公有的倍数,我们把6叫做3和2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及概念。)
引导学生想想:那你还知道哪个数是3和2的公倍数?
学生答出12、18、24等数,并用这些数完整的表述出公倍数的概念。
及时表扬说的对,说的完整的同学。多让几个同学说说,并让同桌说说,强化公倍数的概念。
【设计理念:布鲁纳说过:“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他们连在一起,那是多半会遗忘的知识。”学习一个概念,需要组织起适当的认知结构,并使之成为内部知识网络的一部分。所以复习倍数的知识是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意义的关键。为了创设学生乐学的氛围,让学生从无意识的玩到有意识的关注6是3和2的公倍数,建立公倍数的概念。体现了认知的由浅入深的过程。】
(二)、动手操作,建立概念。
这一大环节是深刻理解公倍数,建立最小公倍数的重点内容,为此我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
(1) 固定的正方形边长,选择长方形墙砖。(预设6-7分)
首先在前面通过游戏感悟公倍数的基础上,过渡到生活中。让学生体验公倍数能在生活中帮我们做什么。
(出示生活情境,课件显示。)
当学生明白题意后,要求学生利用模拟的长方形墙砖和墙壁正方形平面图,
分小组活动进行动手操作。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得到不同的方案。
然后让学生汇报想法,谁来说说:你们小组选择的是长几分米,宽几分米的墙砖,怎样铺的?
在汇报方案时,学生都会选择长3分米,宽2分米的墙砖。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适时进行追问:“正方形墙面墙壁的边长所用墙砖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自主发现:按照要求进行,所铺成的正方形边长必须是小长方形长和宽的公倍数这一结论。
这个时候多让几个学生说说这一结论。
其次我再追问:“大家为什么都不选择长5分米,宽3分米的墙砖?”
学生很容易答出,因为12不是5和3的公倍数。
最后我作课堂小结:“看来所铺正方形墙壁的边长必须是长方形墙砖长3分米,宽2分米的公倍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搭建的“脚手架”过程,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公倍数的意义,这样由实际生活抽象出概念,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也有利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的现实意义。】
(2) 用固定的长方形墙砖,铺多个的正方形。(预设6-7分)
从上个环节直接过渡到问题中。“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动手操作,获得很有价值的发现。(课件出示情境)用这种长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墙砖,整块整块的铺,还可以铺成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
然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当有的同学有想法后,请同学们拿出表格,填写完整。
让学生填出表格,空间想象能力好的学生能直接想到这些正方形的边长都是2和3的公倍数,想象不出来的,允许动手摆一摆,画一画。
其次把两个同学的表格用实物投影仪打出。让学生交流这样填的想法。
学生有可能答出:发现这些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所铺长方形墙砖长和宽的公倍数。及时表扬:“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公倍数知识解决问题,这了不起”
还可能发现:其他公倍数都是6的倍数;最小的公倍数;公倍数是有很多个…
如果没有学生说出来,及时追问:“察这些公倍数,最小的是几?”学生很容易
说出6是公倍数中最小的。 揭示出:6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3和2的最小公倍数。(板书:最小)
及时强化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让多个学生说说6是3和2的什么数?同桌也互相说说。
再次追问:3和2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这些公倍数能写完吗?让学生说出公倍数是无限的。
【设计意图:怎样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学生构建数学概念的过程,决不能是简单“告知”的过程,以概念为本的学习需要经历一些经验性的活动过程。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在一种富有生命活力的再创造过程中,主动建立概念。完成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3) 用集合圈表示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预设4-5分)
首先让学生用数学上的集合圈的形式表示3的倍数和2的倍数。并把3和2的公倍数画出来。(课件出示两个空白的集合圈)。学生写完后,汇报结果。同时课件显示出答案。
然后利用课件使集合圈重叠一部分。给学生问题:如果这两个集合圈这样放在一起,该怎样填呢?(课件出示空白的'交叉的集合圈)
让学生思考、交流。明白各部分填什么,怎样填。让学生在作业纸上
完成后汇报结果。(课件出示答案)并让学生说说3和2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再次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设计意图:根据弗赖登塔尔“数学是一项人类活动”的观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开始,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进行集合思想和极限思想的渗透。感受数学化的简洁美。】
(三)、自主探究,归纳方法。(预设7-8分钟)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直接出示问题:那给你两个数6和8,怎样求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板书: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
这时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当学生有了想法后,让学生拿出作业纸,把过程写出来。
然后让学生小组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接下来让学生进行汇报。(找几个不同的方法,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
在展示过程中,让学生交流、争辩,在交流各种方法的同时,可能发现:两个数相乘方法和倍数关系时找最大数的局限性。认识到列举法的普遍性。
在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后。我会说:老师非常欣赏大家的方法。我这也
有个方法。我们可以把这些数在有方向的直线上表示出来。上面表示6的倍数,下面表示8的倍数。所圈重叠的线段是6和8的公倍数。
(教材中出现了数轴上表示倍数的方法,考虑到学生想不到这种方法,我参与活动中,最后展示这种图形结合的方法。)
【设计理念:探究学习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获得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渗透数学归纳思想,体现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
(四)、实际应用,回归生活。(预设3-4分钟)
做一个课堂小结,转到学生解决问题中。“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 。掌握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相信大家一定有很深的收获。让我们带着收获进行下面的练习。相信你一定没有问题。”
课件出示一道生活情境题)
2、学生交流汇报得出:全班可能有48人或24人,最少为24人。
【教学理念: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当是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学生得到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之后,应及时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去。】
(五)、全课总结,延伸课外。(预设3分钟)
告诉学生在天文学中也有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让学生边听边看屏幕:
(随着音乐的响起,播放图片。)。
我朗诵:中国人对日食现象的记载,已有将近四千年的历史。在汉代就发现日食出现具有一定的周期。月球从月初到下一次月初是一个朔望月,平均约长30天。太阳从月球轨道的升交点再回到升交点是一交点年,平均约长347天。朔望月与交点年的最小公倍数就和日食的周期有关。
课堂结语:“奇妙吧!如果大家还想继续了解,回去可以上网查找一下相关的资料。让我们带着收获,下课!”
【教学理念: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利用收集到的生活资料,开发出更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整体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正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学生是带着问号走进课堂,又将带着问号走出课堂?这样的数学教学带给学生的是智慧的行囊,生命的启迪。】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38-139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敢于求异的创新精神。
3.使学生感受比较与分类、猜想与验证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并逐步学会用此种方法处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计算机软、硬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
师:这几天我们在数学王国中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要是交好这位朋友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火焰山,那里的天气特别炎热,他们走得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大家猜猜这时候他们最想吃什么?
生:西瓜。
师:对了,沙和尚好不容易弄到了一个大西瓜,问师傅怎么分,师傅说:“咱们师徒四人,每人吃这个西瓜的1/4吧!”(配音)猪八戒一听,急得够呛,赶紧嚷到:“不够,不够,我要吃这个西瓜的1/8!”
(配音)站在一旁的孙悟空听了偷偷地笑了。
同学们大家猜猜孙悟空为什么在那偷偷地笑呢?
生:因为孙悟空认为西瓜的1/4比它的1/8大。
师:到底孙悟空对不对呢?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会明白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出示课题)
2.分析课题。
师:看到这个题目,谁想说些什么?
[评析:这样导课,既激起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又为新旧知识找到了衔接点,为下一步学习新课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分类整理 师出示一组分数(课件出示)
师:刚才有一位同学们说,要比较分数的大小至少需要两个分数。大家看这么多的分数如果进行比较,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太麻烦了。
师:能不能把这些分数分类整理一下?(能)怎样分类比较合适呢?
生讨论后回答,师课件出示分类情况
分母相同的分数 分子相同的分数 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
[评析:从一组原始材料出发,让学生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思考发现:要比较分数的大小必须先把这一组分数进行分类。这样教学,真实再现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分类整理的方法。]
三、探索规律
1.分母相同分数大小的比较。
师:(指第一类分数)这类分数的共同特点是分母相同,不同点是什么呢?
生:分子大小不同。(多媒体分别闪动每组分数的分子、分母)
师:分母相同,分子大小不同,分数的大小可能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结合这两组分数进行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生1:我以1/5和1/5为例,把5块饼平均分成2份,1份用1/5表示,2份用2/5表示,2份要1份多,所以1/5 < 2/5;因此,我的观点是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大。
生2:我也同意他的观点。但我是这样想的, 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1/3表示1份这样的数,而 2/3是表示2份这样的数,所以1/3<2/3 .
生3:我是这样想的, 1/4是1个1/4 , 2/4是2个1/4 ,2个 要比1个 多,所以 1/4〈2/4 。因此我也同意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大。
生4:我是这样想的, 1/3转化成小数是0.33??, 2/3转化成小数是0.66??,所以1/3〈2/3。我也同意他们的观点。
生5:我是这样想的,1/3 和2/3 的分母都是"3", 1/3的分子是"1",不到"3"的一半,2/3 的分子是"2",超过了"3"的一半,所以1/3<2/3。
生6:还可以先把每个分数用圆表示出来,再比较就明显了。(多媒体出示画面:并闪动涂色部分)
师:以上这些方法,都证明了一个什么观点?
生答师出示: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生齐读)
[评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找出两个分数的异同点,再通过讨论,从多角度明确了分母相同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这样,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生充分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2.分子相同分数大小的比较。
师:(指第二类分数)这一类分数有什么特点呢?
生:每组分数的分子相同,分母大小不同。(多媒体分别闪动每组分数的分子、分母)
师:这类分数的大小可能与谁有关呢?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再讨论一下。
生讨论后形成两种观点
甲方: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比较大。
乙方: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师引导生辩论
甲方发言人: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比较大;那么分子相同的分数,当然分母大的分数比较大。
乙方发言人l:甲方同学只是一种表面"推理",并不能证明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
乙方发言人2:我们以1/2和1/3为例: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一份用1/2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取一份用1/3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
甲方发言人:乙方的证明只是貌似正确,一种方法并不能证明他的观点正确。
乙方发言人:我有一个问题想请对方同学来回答:在你过生日时,买来一块生日蛋糕,两人来吃每人吃的多,还是3人来吃每人吃的多?
甲方发言人:当然是2个人吃,每人吃的多(同学们都笑了),你说的有点道理。
乙方发言人1:我方同学说的不仅有道理,而且完全正确。1/2化成小数是0.5,
而1/3 化成小数是033??。
乙方发言人2:还可以画圆来说明。(多媒体出示如下画面,并闪动涂色部分)师:甲方还有发言的吗?(没有)现在你们]同意哪种观点?
师出示: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发比较大。(生齐读)
[评析:"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巧妙地先让学生对结论在行猜测,然后展开辩论,使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成功突破了教学难点。]
3.分子和分母都不同分数大小的比较。
师:(指第三类分数中的5/8 和7/9 )谁能想出办法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
生1:如果能把它们转化成分母相同的数,再比较大小就好了。
生2:如果能转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也行。
生3:也可以转化成小数再比较大小。
生4:转化成小数太麻烦了。 (师用多媒体画线段图的方法演示比较的过程)(生鼓掌)
师:同学们的这些想法和方法都很好。在分数中,这一类分数不只这一组,还有很多,比较的方法也很多,以后的章节还要专门研究。
[评析:把"分子和分母都不同分数大小的比较在本节课进行渗透教学,是教师的一个大胆尝试,这样一是维护了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找到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四、实际运用,深化新知
师:现在谁能利用这节课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下,孙悟空笑的对不对?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看来,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认真、扎实,不能一知半解,否则会闹出像猪八戒那样的笑话来。
[评析:这样设计首尾呼应,使学生真正明确了"谁笑的聪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待科学要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张**老师的这节课按照数学教学模式“尝试发现——探究形成——联想应用”进行设计,层次清晰,由浅入深。故事的导入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在具体的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教学过程中,落实了“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练习题的设计也体现了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拓展训练的层次性。
教师问题的提出很有效。如引导学生探究公倍数的个数时,教师在学生给出答案的时候,并没有急于总结,而是利用板书追问4的倍数是无限的,6的倍数也是无限的,从而学生们会发现4、6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再如:找到50以内8和12的最小公倍数,教师提出问题:“最小公倍数与后面的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在逐步落实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认识。
喜闻乐见的阿凡提故事是学生们喜欢的经典内容,张聪聪老师巧妙地运用到了教学的导入中,通过猜想,圈一圈、说一说、议一议等自主活动,让学生初步尝试理解、在生活情境中接触最小公倍数和公倍数的知识。在探究的过程中,张老师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完全运用学生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张老师在学生的汇报中,结合学生的讲解,不断点拨,不断提升,不但介绍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注重了学生的方法的择优思想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整个课堂过程流畅、清晰,关注学生的发展。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汇总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