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神奇的机器人是鄂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文,他说明的对象是现代社会高科技背景下的各种新型的神奇的机器人。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学习本文,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对神奇的机器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对现代科技的进展有所了解,对科学奥秘产生探索的欲望。
课文主要介绍了“能追捕罪犯的机器人”、“宠物机器人”、“音乐机器人”、“足球比赛机器人”、“仿真机器人”等数种机器人的神奇功能,说明了现代机器人能帮助人们工作,完成许多人们做不了的事,还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
课文紧紧围绕“神奇”二字,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介绍各种机器人的神奇之处。
1、说教学目标
1)会认9个字,能用“日新月异”、“大显身手”写句子。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关键的词句,通过读、说活动,体会到机器人的神奇。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说明事物的方法,了解常用的基本的说明方法。
4)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2、说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的内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体会到机器人的神奇。
3、说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了解举例子、作比较这些常用的基本的说明方法。
二、说教学方法
1、以情激情,使文本焕发生命力
2、创设情景,给课堂注入活力
3、面向全体,让学生自由表达
三、说教学时间
两教时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学习生字,感受课文第2、3自然段介绍的机器人的神奇。
第二教时:
一、回顾上文,引入新课
1、师:上一节课,咱们一齐到机器人博览会上的一号展厅游览了一次,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千奇百怪的机器人。(板书:千奇百怪)
还记得他们吗?
2、师:遇到危险的情况,这些机器人就能大显身手;一些人们做不了的事,他们做起来却得心应手。(板书:日新月异)
二、抓住词句,感受神奇
1、师:那,除此以外,二号展厅里又会有哪些神奇的机器人,想不想去看一看?快速浏览课文的第4-8自然段,你发现二号展厅里又有哪些机器人呢?
2、生交流(教师板书名称)
3、师:看来这次博览会真是群英荟萃呀,光浏览一遍怎么行呢,赶快静心下来,认真地默读每种机器人的介绍词,把能让你感受到神奇的词句勾画下来。
同桌小伙伴把你勾画的词句读一读,把你感受到神奇的地方说一说。
4、全班反馈交流:看来大家都被机器人的神奇给吸引住了,选一种你最感兴趣的给大家介绍介绍。
出示句子,强调“惟妙惟肖”、“以假乱真”。是呀,模仿的几乎一摸一样,都可以以假乱真了!指导学生读出“神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2
【教材解读】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描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先以“绿”“白”二字描绘出景物色彩之鲜明,再着“遍”“满”二字让人感受到景物中焕发出的勃勃生机,后以烟雨之中传来的子规声声写出如音乐般美妙的乡村声响,渲染出如余音绕梁般的艺术效果,整个画面有动有静,有色有声,有实有虚,有明有暗,勾勒出江南乡村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才 又”二字,化繁为简,勾画出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只是舒缓、委婉地道出“闲人少”,在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与前两句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保持和谐统一。整首诗既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又如一首曲调清新明快的乡村歌谣,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江南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其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本设计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了诵读、想象、描绘、吟咏等方式,同时从学情出发,将整堂课分为意象铺展,走近乡村(即挖掘学生心中原有的乡村印象)、感悟赏析,走进乡村(即感受诗人作品里的乡村印象)、表达情感,勾画乡村(孩子描绘心中理想的乡村印象)三部分,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诗中之景色如画、声音如歌、生活如诗等,感悟诗文中所蕴涵的画面之美、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引导学生真正走进田园、热爱乡村。
【教学特色】
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色是“三三制”、“出入法”六个字。
整节课的设计分为意象铺展,走近乡村;感悟赏析,走进乡村;表达情感,勾画乡村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教学分为三个步骤,先调动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进入学生的世界,让学生用词语描述心中的乡村印象;然后教师补充与乡村、田园有关的一组词语,通过听、想、读,既丰富积累,又能将学生引入多姿多彩的乡村世界;第三步则因势利导,导出诗人翁卷笔下的《乡村四月》。
第二板块三个步骤是读通诗句,勾勒乡村;感悟赏析,走进乡村;深情诵读,吟诵乡村。
第一步骤在解决好读通、读准的基础上,重点抓住“蚕”字,以对对联的形式记住字形,通过习字视频来指导书写。
第二步骤走进乡村从景色如画、声音如歌、生活如诗三个方面进行品析。先透过一个“遍”字,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和描述来感受乡村的“绿”无处不在,广角镜头之后,再选其中一个镜头进行特写,让孩子尽情描述他看到的“绿”,感受景美如画,整个过程先从“遍”字放开去,后由“绿”字收回来,而整幅画面的赏析则先收于“绿遍”二字,再于“白满川”、“雨如烟”处放开,收放有节,疏密有度。
声音如歌则是让学生闭眼聆听,教师通过语言和音乐将孩子们带进乡村世界,让孩子们想象并描述自己在乡村听到的各种声音,然后引入一组描述乡村声音的古诗,让孩子们在吟咏之中感受乡村的特有音乐。
第三步,体会乡村生活的忙碌而又闲适恬静,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这是本课的难点,在处理上我采取了三步走的策略,先引导孩子们通过朗诵,抓住“才 又”二字感受农民生活的忙碌;再将三四句与一二句联系起来,将农民的生活与美丽的画面、美妙的音乐联系起来,让孩子们在诵读中感受乡村生活是美好的、是忙中有乐的、是富有诗意的;最后再引入诗人翁卷的资料,让孩子们知道诗人的一生都是怡情山水,以写诗为乐,加之诗人的家乡永嘉正是地处江南,这让诗人对江南乡村更是多了一份特殊的情感,孩子们了解了这些之后,自然能感同身受。教师则相机引导孩子们包含深情,背诵全诗。
第三板块先引入描述古代乡村儿童生活的古诗一组,点燃孩子的热情,激发写作的灵感,在一番诵读之后,让孩子们将自己脑中的画面、心中的情感诉诸笔端。
纵观全课,三三制的教学步骤简洁流畅,有收有放,有疏有密,有详有略,先入生活,入文本,入文字,后出画面,出音乐,出情感,整个设计抓住了文字,依托了文本,关注了文化,较好的把握了单元目标与文本细读的关系,基本能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新奇的纳米技术》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文章介绍了什么是纳米、纳米技术以及介绍了利用纳米技术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写出了纳米技术的神奇。学习本课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浓厚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一)说教学目标
1.掌握新字、词。
2.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知识。
3.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4.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2.自主、合作探究“神奇”的具体体现。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2.有科学依据的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说教法
1.通过查字、词典等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2.自主、合作探究“神奇”的具体体现。
3.体会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把学生由神奇的神话世界领进神奇的科学世界)
1.多媒体播放《西游记》影片中孙悟空变化成一只小虫,随铁扇公主喝茶时,进入了铁扇公主的肚子片段。
让学生观看《西游记》片段,然后请学生把看到的内容讲给大家听,并谈谈感受。
归纳、总结:这是神奇的神话,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还有比这神话更神奇的多媒体展示图片
[中国科学家研制的纳米机器人在人体血管中巡游,这机器人长约3毫米],这种机器人能自我复制,能杀灭人体内的有害病……]这样微小的而具有神奇功能的机器人,它就是应用纳米材料并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纳米机器人,今天我就与大家共同走进《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多媒体出示标题,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提问:(多媒体展示)同学们,当你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疑问,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什么是纳米,纳米技术体现在哪些地方等)
(二)阅读探究一
1.快速浏览课文,筛选出下列信息:
什么叫纳米?
什么叫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可以为人类做哪些事情?
小组交流,班内汇报,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小结:
纳米:又称毫微米,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纳米技术:研究的对象是1纳米到一百纳米的小小物质,这些小小物质具有新奇特性,纳米技术就是研究这些特性,造福于人类的一门学问。
2.理解概念,感受“神奇”(多媒体出示标题)
以上三个问题,是不是都掌握了呢?分别谈谈你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
(1)学生自由发言,理解概念“纳米”。
教师补充,请学生计算:人的一根头发直径约0.6毫米,约60万纳米),感受纳米这个长度单位本身的微小。
(2)理解“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指的是1纳米到一百纳米的尺度范围内的小小物质进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
(三)阅读探究(二)
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一边勾画出纳米神奇的具体体现。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多媒体出示,阅读汇报2)
归纳小结:并板书
(四)拓展延伸
大胆想象,创造神奇(多媒体展示标题)
开动思维,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运用纳米材料和技术来发明创造一些物品,并作简介介绍。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表扬鼓励。
(五)纳米情报站,展示神奇
把教师收集到的有关纳米技术的新产品向学生作介绍:图片1:美国已研制成功的“自净”玻璃;图片2:中国研制成功的人工骨粉;图片3:美国人正在研制的“纳米战袍”……
(六)科海冲浪,搜罗神奇(作业)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科海遨游,领略了纳米的神奇,体验了阅读的快乐,大家还想了解有关纳米科技的最新进展吗?请以四人为一小组,查阅报刊、杂志,或上互联网查阅资料,每一个小组办一份以纳米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手抄报。
(七)教学后记
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注重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未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能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设计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历史故事我们一贯沿袭着“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教师细腻入微的讲解,学生有本有纲的分析作答,从而提示中心。这样的学习过程,我们说学生只滞留在浅层的语文知识上,至于学生的语文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合作探究的意识、创新精神等等,关注甚少。为此,就对于本课我的设计理念是:
(一)过程开放,体现探究性。
语文课程是开放的,有活力的课程,它的开放要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在开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为此,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1)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我在《三顾茅庐》中开门设疑:谁三顾茅庐?为什么?结果怎么样?等等疑问,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寻找到孩子心跳与教材心跳的合拍点,产生移情效应。
(2)角色的转换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式的,在《三顾茅庐》的教学中,课始情境设计,教师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当学生就“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探究的参与者;当学生呈现探究成果时,教师又是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二)感悟运用,突出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综合训练,注重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不必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如,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因此,适于将课文编写课本剧进行表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四、设计思路
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以及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思路为:
(1)创设情境,质疑探究。
(2)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3)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探究。
1、揭题质疑,初知大意。
(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谁三顾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么样?
谁能用一句话说完整、具体?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展示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有丰满的了解,又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为编写剧本、表演埋下伏笔,提供给学生创作的素材。
2、重点质疑,探究交流。
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自由读课文,用符号划出表现“刘备”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从语言方面探究
从行动方面探究(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从环境描写方面(数九寒天)
从张飞态度方面(训斥张飞的鲁莽)
3、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1)自由组合,再次感受刘备邀请的诚意。
(2)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复述故事。
设计意图:以问题引导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多向开放,自由质疑的提高和情境中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开阔的、更活跃的探究平台。问题的解决,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又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不断钻研,在良性循环中最终形成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同时赏读、复述,层层深入,让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为今后的编写、表演服务。
(二)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1)出示范文,了解写法。
教师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简单课本剧流程发给学生,教师可以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形式(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加以指导。
(2)分工合作,编写剧本。
以课文为素材,根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理想象,编写剧本。
设计意图:学生编写剧本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有意识地将课外信息引入课内,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内涵和渠道,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
(三)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设计意图:课本剧的表演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姿态。它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使他们对语文学习发生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XXX中心小学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二、说理念:
1.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注重体验过程。
2. 课外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想它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2. 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根据其它的化石推想成因,学习有依据地、合理地进行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说教与学活动步骤:
(一)整体把握课文,进入语文实践
教师出示文中“琥珀”的图片,学生围绕这块琥珀,说一说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
随着学生的汇报,抓住琥珀的样子与它的价值这一段落,学生进行朗读,发现“想象”和“推测”两个词语,并理解意思。随之和科学家一起合理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
(二)探究学习,在语文实践中想象
这一环节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想象能力的体现。
1. 教师请学生看着这块琥珀,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科学家,推测琥珀的形成会想到什么?
2. 学生会想到要有松脂包裹两个小东西,而松脂的形成必须是在炎热的夏天从松树上渗出。这样学生再来读课文可以找到许多琥珀形成过程的语句。
3. 学生读一读这些句子,说一说它们与琥珀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4.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这块琥珀的价值还在于同时有两个小东西被包裹在松脂球中,使人们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教师演示:用一大滴松脂来包裹一只苍蝇和蜘蛛,学生发现这并不能做到。因为苍蝇和蜘蛛都会在松脂落下来的一瞬间逃离。此时学生的兴趣会很高涨,教师借势让学生再次读课文,学生发现科学家推测苍蝇轻松得意,所以丧失了警惕,没有注意身边的危险。而蜘蛛一心一意地要把苍蝇当美餐,就忘记了所处的环境。这为下文松脂把它们包在一起提供了可能。这样学生感受到科学家推测过程的合理,那一瞬间是在绝对自然的情况下发生的。
5.这时,学生对科学家的合理想象,严谨思考产生佩服之情,教师播放松脂球形成的动画,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再来朗读这个被推测出来的小故事,情感会自然流露。
6.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要经历沧海桑田的巨变。
(三)课外延伸,进行综合性学习
1.学生结合科学家的想象与查找的课外资料,再来想想这块琥珀还有可能形成的过程。学生通过讨论、比较,会感觉很难想象出新的过程,由此更加敬佩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2.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师出示“柏抱槐”图,学生小组讨论它的形成过程,要做到想象合理,课后练习写出一篇像课文一样的科学小品文。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朗读、想象、创造的完成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问道”
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已生存的方式和规律,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九课《自然之道》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谁能说说题目中的“道”是什么意思?(道理、规律) 那么题目的意思就是(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
二、统读全文,回顾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作者一行人的目的,那么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吗?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读课文,
读文后(选一个学生汇报作者一行人的目的)。
说得真好,你们愿意看看可爱的海龟吗?(师点幻灯片,边看边说)看完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三、紧抓蠢事,引入探究。
1、是啊,如此可爱的小海龟却被我们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齐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师出句子)理解:“愚不可及”
2、我们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面对我们的表现,向导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的第三到第八自然节,边读边画边思考,并标注你的感受。
四、默读课文,深入研读。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出示幻灯片)
思考:
我们的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向导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2、汇报交流:
⑴ 学习三-四自然节:
① 我们的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联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
看见探头小龟有危险,就焦急起来,让向导想办法。联系上文小龟遇险体会我们因爱护小龟,担心它受到伤害,但不懂它入海的基本规律。相机理解“欲出又止”“踌躇不前”“企图”。
指导朗读,读出危险及焦急的心情。
② 面对着我们如此焦急的表现,向导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电脑出示: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叨就叨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为什么这么说?理解“若无其事”他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向导觉得这是正常的规律,幼龟防护天敌,自然有自我保护的办法,不能人为去改变)
③ 第四自然节中还有哪些句子表明了他们情感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冷淡”“极不情愿”等词语。
④ 指导朗读:
谁的想法正确呢?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呢?
⑵ 学习第五自然节:
① 学生汇报:相机理解“鱼贯而出”。② 你明白了吗:为什么说我们干的是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过渡: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⑶ 学习第六、七自然节:
① 自由读6~7自然段思考: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② 学生汇报。
③ 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
⑷ 理解“我”和同伴此时的心情:
“天啊!” “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4、朗读第八自然段,体会中心: ⑴ 我们不顾自然规律,焦急地想救小海龟,而导至海龟受到巨大伤害,令我们震惊,我们极力去救海龟,但我们内心仍是悔恨至极,读第八自然段,从哪儿看出我的心情?
⑵ 我们的内心会想什么?(无知,好心办坏事,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只能把事办糟,自然现象神秘莫测,不知道就不能乱加修改。)
⑶ (出示句子)向导由若无其事到不情愿,现在心情又是什么样?(悲叹)把悲叹换成感叹行不行?悲(为小龟的惨死)叹(人类的无知,强行改变规律,应受责罚)
⑷ 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⑸ 有感情地读第八自然段。
四、感悟启示
如果你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
五、朗读全文,明“道”。
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该做些什么呢?课文通过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请大家再次用心读课文,细细体味吧!
六、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违背自然规律行为
板书: 我们:无知之愚
自然之道{ } 愚不可及
向导:有知之愚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7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与交流,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永生的眼睛》。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拿到文章,我站在普通读者、学生和教师的立场反复研读了课文。感受到第六单元这组课文以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展示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这篇课文的作者是美国的琳达·里弗斯,文章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题目“永生的眼睛”中,“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则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从更深的意义上理解,“永生的眼睛”体现的就是一种热爱生命的情怀。
二、说学生
六年级学生读了本篇课文后,应该能够感受到这其中体现的真善美,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也能够涌起很多的感动。但是我想,他们还不能清楚地知道究竟是什么使自己产生了感动,这正是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提升的地方。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成功的基础是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科学地制定出教学目标,才能驾于全局。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所说:“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因此,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制定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
1.围绕对话核心主题——“因为谁、为什么而感动”、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体会感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在对话中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珍惜和热爱生命和美好的生活。
3.了解角膜捐献,对捐献角膜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目标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教学目标1、2是本课教学重点,目标3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方法得当,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践行新课程理念,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的本质,也是阅读教学的本质,因此,营造一个和谐的、高效的对话课堂是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本节课设计中,我采用 “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形成了以 “对话核心主题”为中心点,以“对话分主题”为线索,以“对话依托点”为具体内容,“由点拉线、由线画面、由面及点”的主题鲜明、各环相融、对话引证式的课堂结构,并具体设计了“预习与交流→确定对话核心主题→引出分主题→借助对话依托点阐述分主题→整合分主题回归核心主题”的教学流程。
五、说教学流程
上课之前,我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这是确定“对话核心主题”的重要素材。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就是这个道理。富有感情与哲理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接近了。这篇课文学习中,教师首先配乐朗诵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而重见光明的人写的文章。
《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读完后教师说:“这位重见光明的人在呼唤、在寻找给他带来光明的使者,这位光明的使者到底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是由美国的琳达·里弗斯写的作品《永生的眼睛》”。这样的导入,为后面的对话创设了很好的情境,为后面参与你“因为什么而感动”这一主题的对话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这不是一首普通的诗,这是一首获得温迪捐赠的眼角膜的人书写的情诗,表达了他重见光明后的内心感受。以此诗作导入,配之教师深情朗诵,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文兴趣,还能为课文的深入学习垫定了一个情感基调。
(二)出示对话核心主题“你因为什么而感动”
教师说:“同学们,这篇课文老师读了很多遍,当我读第一遍的时候,我有了一种感动。当我读了很多遍的时候,我的心中涌动着许多的感动。在同学们预习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也有这样的感动。文章为什么带给我们这么多的感动,我们感动的究竟是什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交流这些感动,共享这些感动。”这一“对话核心主题”的确定,充分考虑了作品的内涵、创作的意图、学生和教师的感受等多方面因素,符合阅读心理和规律,能够使对话有效展开。
(三)引出分主题,运用对话依托点展开对话
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用心灵与作者交流,与文本对话。接着,学生交流自己心中的感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引导。我预设学生会提出因为文章中人物的“富有爱心”、“勇于奉献”、“热爱生命”而感动,这些就是分论点。教师追问: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动,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和其他资料读一读、说一说。这些语句和资料就是“对话依托点”。此中,我预设重点把握两个语段,这两个语段是文章表达思想的重点段。
第一个语段:“琳达,”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我和你妈妈就想过,如果我们死后的躯体能帮助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有了一些意义。”父亲这番话给我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这一段,我通过创设一种冲突情境激发学生深入对话。首先,引导学生理解父亲和琳达的态度是不相同的,并找到相关的段落朗读;其次,教师以“能给予别人的东西有很多种,身体是最珍贵的。中国的传统说法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损伤。面对着捐赠器官这件事,琳达是痛苦难忍,可父亲却如此平静,难道父亲不爱妻子,不尊重给予自己身体的父母吗?”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进一步得出:父亲爱妻子、爱自己、尊重父母,但也爱别人的生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吾生命以及人之生命”。这时,教师适时补充呈现关于眼角膜的资料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能反映作者渴盼得到光明的部分文本,说明对于盲人而言是多么渴望得到角膜重见光明,使学生心灵得到震撼,真正地为琳达父亲感动。然后在感动中全班齐读该段,并以“这时,你想对琳达的父亲说些什么”的方式表达感动。
第二个语段:“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片骄傲”。
教师通过“作者说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那么,父亲留下的更是什么?”来帮助学生体会“热爱生命的精神”;用“‘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片骄傲!’”来启发学生与作者自己14岁的'时候的情况进行比较,从而感受温迪的富有爱心、勇于奉献和热爱生命。
第三,我出示本文后面三个自然段,并再一次配乐朗读,激发出学生对温迪更深的敬意和对“永生的眼睛”的内涵的更深的理解。
没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画家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萦绕在我耳际:“一个人什么也看不见该有多痛苦!”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儿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这一刻,我彷佛看到了我金发的温迪,她手中的画笔依旧不停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耀着骄傲的光芒。
当学生沉浸在情境之中,教师用“看了这样的结尾,你的心灵是否有了一种震撼,你的心中是否又多了一份感动,把你的这份感动,用你的笔写出来吧。”写好后,请部分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要求读出自己心灵深处那份最深刻的感动。
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在呈现“对话核心主题”后,学生们各抒己见,运用“对话依托点“阐述“对话分主题”,积极地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通过“说课文内容”、“品关键词句”、“读相应语段”等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培养语文能力。
(四)整合分主题回归对话核心主题,升华“感动”,延伸课外。
首先,教师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人类美好的情感是没有国界的,这来自异国的文章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我们为他们的富有爱心而感动,为他们的——勇于奉献——而感动,为他们的热爱生命——而感动……当我们拥有了这些感动之后,让我们再来看看课题,《永生的眼睛》永生的仅仅是眼睛吗?仅仅是将要消失的眼睛在别人的身上得到了延续吗?还有
什么?(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还指他们一家三代人富有爱心、勇于奉献、热爱生命的那种伟大的行动和美好的情怀将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感染着我们,将永远流传下去,得到了真正的永生。他们这一家三代人也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他们也是永生的。”
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课题。并给予简短的时间讨论:“我们身体所能给予他人的不仅仅是角膜,还可以是什么?”并呈现资料加以说明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就是这样做的。接着,教师说:“如果你善于感动生活中的真、善、美,善于为生活中的小事而感动,那么,你将会是一个幸福而快乐的人。”课外延伸作业是“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用你的这份感动感染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吧。”
在对分主题进行对话之后,教师通过总结,完成对“对话核心主题”的集体构建。使学生在明白为什么而感动的基础上,拓展感动的外延,将“感动”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之中,促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提升。同时,这一课堂结束形式,与开头形成很好的照应,体现课堂结构的圆合之美。
结尾: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带着激情去工作,才能使平凡的工作焕发光彩,使平凡的生活充满乐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自主阅读,激发情感。
上课伊始,根据在第一课时学生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我以复习生字词为目的引出学生说出“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然后引导:假设现在我们就是那一行游客,跟着向导一起上岛,看看在岛上我们都做了什么蠢事。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觉得哪些行为已经是愚不可及?仔细读课文找出有关内容,细细体会。
出示课件,阅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
2、找出有关句子,说说自己是怎样愚不可及的?把你的体会批注在书上。
3、把你的体会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二、抓重点词句,以问导读,领悟“道”
我先引导学生推敲文本中的“欲出又止”和“踌躇不前”两个词感受小绿龟的处境,读懂文本传递的信息。然后提出问题:试想一下,弱小无助的幼龟面对如此凶猛的天敌,又是啄又是拉,处境多么危险啊,此时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来读这段话!
学生通过读,充分理解这段语言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了:我们真是愚不可及啊!紧接着,我引导学生想象补充,个性阅读文本,体会游客与向导截然不同的态度。我设计了四个引读问题。
1、如果你就在现场,面对这样紧张的一幕,你又会怎么做?那么同伴,向导又是什么反应?体会我、同伴、向导的对幼龟处境的不同态度。
2、沙滩上真的没有事吗?(不是)是啊!我们着急,担心,揪心,可向导却若无其事,谁来读读向导说的话?
在我们眼里向导是个什么样的人?那我就要采访一下向导,看他怎么说?
3、此时,我和同伴对向导所说的“自然之道”是怎么理解的?
4、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的一片的呼喊!同伴们会怎样呼喊呢?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劝劝向导吗?再分角色朗读。
“你得想想办法啊!”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不能见死不救”
(这段设计,体现学生个性的阅读文本,体会文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想象中充实阅读体悟,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分享别人的智慧与成果,提高自己的认识,如能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这更是阅读的一种乐趣。)
三、图文结合读,通过比较分析再读,体会结局的残忍。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的画面读中想像,想象后再朗读文本,补充文本,通过读去填补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思想,通过想象让学生走进文本、甚至超越文本。
如:我在出示“不一会,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快的叫声,响彻云霄。”这段文字的同时,我还展示了食肉鸟啄食幼龟的动画,并配有食肉鸟响彻云霄的叫喊声,我问:看到这样的画面,听到这样的声音,你的心情如何?向导的心情呢?我们再把书读进心里:向导心里难受极了:(学生发挥想象填补心里的想法)
是啊,向导心理难受极了,我们救了一只,却伤害了无数只。
教师引读,学跟读:
终于,向导发出了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现在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向导之前说的那句话(出示向导的话:“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齐读)还会指责他吗?现在你该如何体会“自然之道”的含义?(大自然生存的方式)
四、以读促写,深化情感
课文读到这儿,孩子们(出示写话练习:)
假如我是葬身嘲鸫之腹的一只小幼龟,我想说……
假如我是一只吃得饱饱的嘲鸫,我想说…
假如我是亲身经历这件蠢事的作者,我想说……
请选择一个写一写。
学生写完后交流,教师小结:我们都感受到了人如果遵循自然之道,就会保护幼龟,如果人违背自然之道,就会伤害幼龟。(板书:人违背遵循)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我们好心办坏事的故事。孩子们那,我们“我们只有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
为了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我还设计了拓展延伸内容,让学生内化“道”。师:回顾我们学过的课文,你还知道哪些违背“自然之道”的事情吗?我们之前学过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拔苗助长》《我要的是葫芦》《“打扫”森林》,都是讲自然之道的课文。学生讲述自己生活中的自然之道的事例。
五、回归升华,真诚解“道”。
教师总结:其实,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有生存的规律,如果我们违背规律做事,就会得到与愿望相反的结果。如果我们遵循自然之道,就能与自然和谐共存。
六、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作业:
1、把故事讲给家长听,和家长一起探讨有关自然之道的事情。
2、收集有关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过哪些启发,有什么发明创造的资料。
板书设计:
遵循救
人自然之道龟
违背害
人是万物之灵,自作聪明,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篇9
说教材:
《触摸春天》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这篇简短的抒情散文真切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文章文笔细腻,用词丰富、优美。本文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安静让人不可思议的举动,从在花园里流畅地走,极其准确地伸向沾有露珠的月季花,拢住蝴蝶,到放蝴蝶,再到仰起头张望。一条是作者的感受,从惊叹,到感动,再到对人生发出感慨: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缤纷世界。
说教学目标:
1、在品读中积累好词好句,通过品读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能有感情地读含义深刻的句子。
2、感受盲女孩对生活的热爱,体会盲女孩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盲童安静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教学难点是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怎样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学生缺少体验。
为了突破这个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我在开课前让同学们进行了一次盲人的体验活动,使他们感受到眼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更深地体会到盲童安静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可叹之处。2、我采取抓住重点词句和联系上下文等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感悟安静热爱春天的心灵;接着是探究体悟,触摸春天。我让学生运用刚才指导的读书方法对含义深刻的句段自主探究体悟,感受安静是怀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触摸春天的脉搏,捕捉春天的影踪,进一步激发情感,受到启迪;最后是升华情感,珍惜春天。我让学生联系文中的安静理解中心句,联系身边的人和事写出自己所受到的启发或感悟。从课内到课外,从阅读到表达,从安静到自己,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的世界。
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品读重点词句时,有意识地借用图片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让学生猜想安静的心中有什么事物,什么颜色,不仅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深化点缀了“多姿多彩”,为引出作者发出的感慨,揭示的道理渲染升华。2、课外拓展:课前叫学生收集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故事或对生活生命有关的名人名言。课内外的结合,再次深化了作者揭示的人生真谛。3、小练笔——课堂感言,培养学生动笔的能力,读写相结合,在写的过程中对作者揭示的道理有更深的感悟和理解。
说反思:
看着同学们一双双闪亮的眼睛,听着他们一句句发自内心的感慨我真的很激动,同学们已经被盲童安静的神奇灵性,缤纷的内心世界打动了。是呀!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从“不可思议”层层推进,学生感受着盲童安静的心灵,那种热爱春天,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追求,从挖掘一个个重点词,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真正感受到了来自学生心灵的震撼。当同学们闭着眼睛,在音乐的伴奏下,那一个悄然合拢……那一种惊讶……。我动情地读着,学生入情入境,已悄然走进了安静的心里,安静的心中此刻有什么?有花、有蝴蝶、有草、有阳光、有小伙伴……这就是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在一次次的点拨中,我周身的热血也随之沸腾,也情不自禁地跟同学们读着“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另外课外资料的补充不仅充实了课堂内容,又是从课文走向生活的一个阶梯,学生补充着自己收集的资料(有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故事及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这一次,我和同学们又再次从心底发出这样的感慨: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整堂课回旋着的是:我们对生命对生活的那份热爱,不管是文章中的安静和作者,还是我、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被这人生的真谛所震撼着。
这么一篇感人又发人生省的文章,可惜的是我的过渡语不够流畅,这浓浓的情感因我的几个疙瘩和突然的停顿而大打折扣。
通过这次上课,我一定会扬长避短,迎接下一次的教研课,上出自己的风采。
【有关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汇编9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