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说课稿

2022-09-05 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二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语文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让爱在心中荡漾——<好雪片片>教学设计》,我的说课共分五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好雪片片》是高教版职中语文教材“基础板块”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活动重点是“认识专业树立信心”《好雪片片》一文,记述了一个外表污秽、境况凄凉但心地善良的流浪老人,作者从他身上真正感觉到“人明净的善意”,从而揭示了一个道理“无论境况如何,都不能失掉一个人的好品质,都要学会给他人温暖”

  我所执教的是服装营销班他们普遍文化课基础较差,思想单纯幼稚一些同学喝酒抽烟打架玩游戏样样占全,把无知当潇洒,对学习没有兴趣,他们彷徨茫然,缺少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立思考但是他们个性活泼、外向、好动,短期竞争意识比较强,比较愿意接受动态的知识所以,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力求深入学生内心,以情动人,帮他们树立自信,提高思想素质,使他们热爱生活,关注社会。

  综合以上情况,我制定如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朗读欣赏方法整体感知课文

  2、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流浪老人与“我”的形象

  (二)能力目标:

  1、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在情境互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思考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体察他人的善意,发现身边的美;也学会善意的对待他人,为别人送去一片温暖

  教学重点

  通过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寄寓的情感

  教学难点:

  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习流浪老人保持善良本性,为他人送去温暖的优良品质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节好的语文课是教与学相互融合,结合教材与学生的特点,我综合运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采用多媒体、网络图片、视频等手段来辅助教学

  2、分组PK教学法将时尚元素引入课堂,赋予学生以竞争机制,短期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3、交互式教学法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习相交互,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交互,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善于归纳和总结学生的观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4、情景创设法引入心理暗示效应,创设现场情景,在互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运用讨论学习法、整体感知法、圈点阅读法来自主学习

  三、说过程

  教学过程可概括为1个点、2个结合、3个环节、4种能力

  (一)1个点:以诱发同学“善意”为出发点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共鸣,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流浪者“图片,抛出问题:“同学们,当你们在街头碰到他们,你会怎办?”请选择

  A:厌恶他们,立刻闪开

  B:没感觉,各走各的

  C:害怕他们,放慢脚步,想躲开

  D:同情他们,想去看看他们有什么需要

  此环节的意图与效果:通过以上图片的再现,问题的设疑让学生关注到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缺吃少穿,流浪街头,从而诱发他们的“善意”,同时激发他们探究课文的兴趣

  (二)2个结合:游戏与教学相结合、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1)游戏与教学相结合

  为了让学生能整体感知和探究课文,结合他们的短期竞争意识还比较强,特别是给“对方”找茬,他们更是兴奋的特点我在课堂中引入了PK赛

  课前,我把全班随机分成6组,每组6—7人,选出组长以备课堂进行PK赛PK赛的规则:每次或每环节PK胜出的小组长到老师处进行抽牌,老师处有五张牌,分别是2、3、4、大鬼、小鬼2、3、4分别代表分数,大鬼代表4分的双倍,小鬼代表2分的负分分数累计,算最后得分,得分最多为赢家

  PK赛分为朗读PK和问题PK

  朗读PK:把文章分成6部分,每组同学分别进行朗读PK;没朗读任务时要跟随“对方”默读,发现问题就要记下,呆会给他们“找茬”完成后选出最好的组,现场抽牌随后抛出问题:“你觉得文中的“我”和流浪老人是怎样的人?谈谈你的感觉”

  此环节的意图与效果:好的朗读能传递许多言外之意,好的朗读能唤起读者、听者的共鸣通过这种PK式朗读,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投入了这篇课文,提高他们整体感知的质量和“朗读”能力,还可以有效防止他们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况因此,回答随后的问题时,场面热烈,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问题PK:根据文章的内容,我设计了以下3组问题:

  1、本文写了流浪老人哪两件事?采用了哪种描写方法?突出了老人的什么特点?在文中把描写流浪老人外形与生活情形的句子画出来,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文章写“我”与老人的事是通过那些事表现出来的?“我”的感受如何?找出这部分中描写老人动作、语言的句子并说明这样写的作用

  3、“我”和其他人对老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并说说“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操控:请六组的组长出来抽题,抽到相同题目的两组进行PK,同学们按照题目要求,制作成“阅读卡片”,老师现场实物投影同学习作,从语言表达是否全面,书写是否工整等方面评比,胜出者抽牌

  此环节的意图与效果: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学生之间有机会合作探究,有机会获得同伴的创新信息,促进学会多方位互动,综合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老师在阅读方法上进行点拨,利用圈点法来获取关键的信息此外,这次PK以抽签方式进行,增大同学合作讨论的兴趣,这也有助于小组讨论的开展

  整个PK赛,以游戏带动课堂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凸显了教学目标

  (2)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语文课堂植根于现实生活,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把语文课堂与生活“链接”起来我设计了以下两个活动:

  活动一:同学表演自编情景剧《购买上帝的男孩》

  主题: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带着关爱的目光来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你会发现许多感动我们心灵的东西(引出下面活动)

  活动二:播放学生的摄影作品,请优秀作品的摄影者,现场给我们说一说相片背后的故事

  主题:我们的学生习惯被老师、家长批评,他们都在一些质疑、冷漠的眼光下成长,让他们慢慢也习惯地用一些质疑的、冷漠的眼光来审视他人,所以他们容易忽略身边生活中一些小小的“善意”这个活动让学生明白“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我们心存善良,心存感恩,便懂得关爱别人

  此环节的意图与效果:通过这种活动方式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使学生更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在情景表演中,提高学生普通话口头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勇气与自我反应能力,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满足和成就感

  (三)3个环节: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课堂延伸

  从感知到探究到延伸,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在柔和的背景音乐下,我带着同学们回想本课的主要内容,再一次让学生感受流浪老人与“我”的善良,从而诱发他们的“善意”

  小结:流浪老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境况凄凉,但仍真诚地关心、祝愿每一个向他买奖券的人,用他“明净的善意”带给别人“四处流动”的温暖;而作者也以他那颗善良而敏锐的心感受并回报了这一切善良的老人和善良的作者教会了我们该如何体察他人的善意,又该怎样善意的对待他人“人的好本质,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让我们的身边时时飘落起美丽动人的片片“好雪”吧让“爱”在我们心中荡漾……(播放《你的笑颜》背景音乐)

  (四)4种能力:听、说、读、写的能力

  整节课通过朗读PK,分组讨论,情景表演,图片解说等,综合训练了同学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课文的精华体现这节课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这个词语式的板书,力求重点突出,做到简明扼要,让学生获得鲜明的印象与主要知识

  人物形象特点表现手法

  流浪老人外表肮脏、境况凄凉外貌、动作、语言描写

  善良

  “我”善良、敏锐动作、心理描写

  五、说教学反思

  教师心得:这节课基本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既有知识学习,又有实践活动;既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又有师生的合作探究既突出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也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不足之处:最后一个活动的时间安排稍有些仓促,如果时间的分配再完善一些或许会更好

  努力方向:作为教师我会积极学习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勤于思考,找到最适合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和实践活动

  附:

  购买上帝的男孩(情景剧)

  演员人数:6人

  道具:四张桌子、一元硬币、一瓶“上帝之吻”牌饮料

  场上有三家商铺:爱心杂货店、甜心面包店、称心服装店(用A4纸写上店名,贴在桌子上,各派一个同学充当店主)

  剧情:

  1小男孩:(手捏着1元硬币,沿街一家一家商店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

  2甜心面包店店主:没有没有,快走快走!(把他撵出了店门)

  1小男孩:(手捏着一块钱硬币,沿街一家一家商店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

  3称心服装店店主:别添乱,快滚!(把他撵出了店门)

  1小男孩:(手捏着1元硬币,沿街一家一家商店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

  4爱心杂货店店主:(六十多岁的老者,满头银发,慈眉善目,他热情地笑眯眯地接待了男孩)告诉我,孩子,你买上帝干嘛?

  1小男孩:我叫邦迪,父母很早就去世了,是叔叔帕特鲁把我抚养大的叔叔是个建筑工人,前不久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至今昏迷不醒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我想,上帝一定是种非常奇妙的东西,我把上帝买回来,让叔叔吃了,伤就会好

  4爱心杂货店店主:(老者眼圈湿润了)你有多少钱?

  1小男孩:一块钱

  4爱心杂货店店主:孩子,眼下上帝的价格正好是1元(边说边接过硬币,从货架上拿了瓶“上帝之吻”牌饮料)拿去吧,孩子,你叔叔喝了这瓶‘上帝’,就没事了

  1小男孩:(喜出望外,将饮料抱在怀里,开心地叫嚷着绕场一圈离场)我把上帝买回来啦,我把上帝买回来啦,叔叔很快就会好啦!

  场景转换(一个月后,小男孩和叔叔在医院服务台办出院手续,用A4纸写上“医院服务台”贴在桌子上)

  5叔叔:护士,我要办出院手续,请问我的医疗费是多少?

  6护士:十万(屏幕打出:医疗费十万)

  5叔叔和小男孩:(差点吓昏过去)天呀,这么多

  6护士:别担心,有个老者帮你把钱全付了那老者是个亿万富翁,从一家跨国公司董事长的位置退下来后,隐居在本市,开了家杂货店打发时光那个医疗小组就是老者花重金聘来的

  5叔叔和小男孩:(激动不已)谢谢,真是太谢谢了,我想当面感谢这位老者,

  请问我怎么才能找到他呢?

  6护士:不用找了,他已经出国旅游,他留了一封信给你(递给叔叔一封信)

  5叔叔和小男孩:(一起看信)年轻人,您能有邦迪这个侄儿,实在是太幸运了,为了救您,他拿一元到处购买上帝……感谢上帝,是他挽救了您的生命,但您一定要永远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屏幕展示信的内容,配乐朗诵,背景音乐《爱的奉献》随之响起)

  初二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课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第3篇课文。本册书说明文阅读共两个单元,可以说重在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和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以及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两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都有关于恐龙,但是说明的对象又有所不同,又结合班级情况和单元重点。在重难点上不必面面俱到,只是重在培养他们阅读说明文的能量从而积累知识。

  二、说教法

  说明文是相当枯燥了,因此必须抓住某一方面来提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上必须让学生自己找到感兴趣的问题加以提炼。故,在教法上我多用默读,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在相对有难度地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阅读说明文的能力。本文作为阿西莫夫——科幻之父的科普问,尤其是语言方面更有许多值得体味的地方。

  三、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四、说课时

  依照目标分为一课时。

  五、说准备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生字词、作者简介)

  2、准备好多媒体电脑,投影及相关软件。

  六、说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篇短文。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默读第一篇《恐龙无处不在》,并思考:(多媒体依次显示)

  1、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

  2、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

  明确:

  1、恐龙化石无处不有

  2、不能。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恐龙的生活环境需要的温度是32度左右。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知道作者写的意图。)

  由此,引出了大陆漂移学说,更形成了一种理论——“板快构造”理论。刚才同学们看书时应该发现文中6—8段对“板快构造”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有没有同学能用自己的话把他阐述出来?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这些大陆经过不断地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大陆的样子。这些大陆在分离时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

  也就是作者将恐龙无处不在与“板快构造”理论联系了起来,用书中的原话,就是最后一段:(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遍)

  因此,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要研究课文才能找到,不一定在课文开篇提出,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

  思考:

  1、那同学们想一想,本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到底是什么?(板快构造理论)

  2、为了说明清楚对象,他的说明角度是什么?(通过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来证明“板快构造”理论)

  3、本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写作思路)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图表。(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读说明文的过程与方法,清楚作者思路,以及学生的归纳能力)

  我们分析了《恐龙无处不在》,通过阿西莫夫的推理了解到了“板块构造理论”,知道了为什么恐龙无处不在,现在我们依照刚才的分析,试着来看一下《被压扁的沙子》从而揭开恐龙灭亡之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试着填一下右边的三个框。(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读说明文)

  《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说明对象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即“板快构造”理论恐龙的灭绝

  说明角度通过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来证明“板快构造”理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证明恐龙的灭绝

  说明顺序(写作思路)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有→恐龙不会迁移→大陆在漂移(“板快构造”理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的性质→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明确:

  撞击说: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中,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所有恐龙和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那么也可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命大量灭绝的灾难。

  证据:

  1、在一些地方发现了斯石英。(性质:一般情况下会反弹,但是很缓慢,能保持几百万年。在850度高温下会变成普通的沙子。为此,还特地用了金刚石与之作比较。)

  2、学者们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

  (三)试一试(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过今天的学习,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重现六千五百年前的那场灾难。

  明确:

  故事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虑地嬉戏、觅食。

  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

  恐龙们惊慌失措,争相逃命。可撞击激起的灰尘布满了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

  大量恐龙因寒冷而聚集取暖,但任免不了被冻死、饿死的厄运。

  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恐龙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四)总结全文: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一些科学知识,知道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而不是火山说。对这一结论,很多人支持,但也有一些人反对,你持什么看法呢?欢迎同学们在课下查找有关资料对这一问题继续探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还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面,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初二语文说课稿 篇3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3. 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

  三 教学方法设计

  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诵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4.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教师提出讨论题:为什么韩愈会在文章中流露出这样强烈的愤懑不平之情?提示学生;联系韩愈的生活经历。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怀才不遇的经历。从而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5.细读第三段,体会“天下无马”、“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的语气。

  让学生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体会到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

  6.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韩愈,齐读全文。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 )积累提升:

  1. 译读积累:分小组合作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这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2. 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句,或提出质疑。

  解词练习,教师提出:故、或、虽。以前在何处学习过?

  3. 背诵积累:

  4. 知识迁移:

  1)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太多的中国文人有这样的遭遇了。”为开头写一段话,融进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们表现这种情感的文句诗句。

  2)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这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整体印象,认识到这是个时代的悲剧。然后再联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宽其对人才的认识。更好的达到本文的情感目标。

  附:板书设计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马说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识别人才的人)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埋没人才的人)食马者不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有才能的人 )其真无马也邪 ——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托物言志

  初二语文说课稿 篇4

  【序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基于这一理念,我申报了温州市名师课题《新课程下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并进行了积极的实践。这篇说课稿就是根据校极公开课改编而成的,从中可见本人践行课题的历程。

  【教材分析】

  1、单元教学目标:

  (1)单元内容: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发达,中国的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独具特色,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八年级下第三单元反映的是建筑园林、名胜古迹。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题材丰富多样,主题集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

  (2)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说明文的一般特点,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现代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文化的感情;

  2、《说“屏“》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屏”是指“屏风”,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本文简单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本文介绍屏风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们应更好的使用屏风。

  (2)教材的处理: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作为教学内容来看,不能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教学中应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教师应该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教师不必过多讲解本课内容,要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学情分析】在朗读能力方面,学生方言较重;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在品味语言能力上,由于本课诗词较多,难于理解。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屏的小艺术品。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一面小屏风,由此导入:

  1、同学们,这是一件什么东西?(工艺品、屏风)谁能用几句话说明一下。

  (这是一件贝雕的屏风工艺品。它有四扇组成,每扇长12cm,高31cm。屏风雕有“断桥残雪”、“花港观鱼”、“平湖秋月”、“三潭印月”等四处西湖胜景。)

  大家回忆一下在哪一篇学过的课文中提到“屏”?

  (《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2、除老师拿的屏风外,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屏风?学生自由谈论,并继续展示不同形状的屏风(搜集到的关于屏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让学生简单评述。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3、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xx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遇到读不准的字查字典,并注上音。

  读一读,写一写下列词语:(多媒体展示)

  屏风纳凉帷幕(蓦地、坟墓、朝暮、募捐、慕名、摹仿)伧俗忒雅俗美感史诗驻足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以下问题。

  自主回答:(多媒体展示)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由贝雕的屏风工艺品实物导入,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激发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切实的感受。用几句话说明,又检查了学生对说明文写作的掌握情况。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

  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来复习旧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的特点,因此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的感受,无论从语言风格还是所运用的修辞方法、语段讲述的内容及描绘的意境均可,教师只要适时运用点拨引导法在精彩段落的写作和朗读方法上稍作指导,对于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旨在扫清阅读障碍,重在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汉字的辨形目的,培养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限3分钟快速阅读课文,根据思考题概括课文内容要点,通过分段训练,理清课文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这一环节实际也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的一个过程。注重朗读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注意变换方式。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学生阅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讨论明确: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多媒体展示)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四)品味赏析拓展延伸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学生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

  (4)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的句式回答问题。(多媒体展示)

  学生可能会提到的句子。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小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表述自己的方法。然后派代表表达本组的意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合作学习要建立在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

  ③合作的时间要有定量。

  ④要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

  ⑤汇报时的语言表述应为:“我们小组认为……”

  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他们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或段落,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在品味语言的同时指导学生朗读。

  开展讨论,可借助影视媒体中的某些片断加以重现,将使课堂更生动。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4)“…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5)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1、拓展延伸

  (6)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多媒体展示)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7)想像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六)布置作业

  必做:美读课文三遍。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

  选做: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七)板书设计

  说“屏”

  陈从周

  作用

  ↗↖

  分类→设置

  巧

  通过练习体会课文用词准确,说明事物生动形象的特点,指导学生课后摘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为下节课领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好处做好准备。

  多做激励性评价

  从课前预习,到课堂学习及课后作业,紧紧围绕“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这一主线展开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环节旨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让学生克服以往以书本为中心进行学习的倾向,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和课堂内外的交流。

  该题具有一定的发散性,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交流讨论,轻松自然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厚了学生人文底蕴,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要求。因时间的原因,本节课无法完成,可布置学生课后探究。

  布置此项作业,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将已经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通过写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作业布置应分层次。

  板书设计的功能是简要而全面的概括教学内容。

  初二语文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再塑生命》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第五课课文,第一单元课文以人物故事为主,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因此重点可放在学习人物品格,感悟人物奋斗历程和爱的传递,渗透人文教育。

  本文节选自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选段透过我的眼睛,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叙述了一个盲聋哑儿童在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走进大自然,体验人间真情,从黑暗、迷茫走入爱的光明之中,重拾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的故事。

  本文人文内涵丰富,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人生、生命有所感悟,在情感、价值观上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爱、理解爱。总的来说,从八年级的整个教材体系来看,本文贴近学生生活,语言优美,无论是在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是情感的提升方面,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说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确定的理论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者的要求,即: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到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感人的形象、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我初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在培养学生整理,概括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⑴ 理清文章思路,复述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

  ⑵ 理解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学生能从课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

  ⑵ 品味文章清新朴实的语言。

  3、情感价值观:

  感悟安妮·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及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学会关注、关心弱势群体,让心灵接受一次爱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⑴ 理解人物形象,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解决办法:扣住文本,设身体验。)

  ⑵ 品味文章细腻优美的语言。

  (解决办法:多读。)

  2、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标题再塑生命的含义。

  (解决办法:深入浅出,重在再塑二字的理解。)

  【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设计

  我所任教的初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加之初中生形象思维占优势,对文章的理解浮于表面,品读语言也较为粗糙,情感体验不够真切、很难与文本的内容产生心灵共鸣,筛选、提炼、概括能力有待提高,表达能力也较差。

  根据教材特点、初中学生思维行为特点,设计五步教学法,思路为:导──读──悟──赏──结。力求做到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法。其中导包括课前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课上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读则是研读文本;悟和赏则是对人物,对主题、对语言的理解和赏析,结则是小结。

  本方法是一种较好的结合学生实际,符合认识规律的方法。能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引入讨论式、启发式教学,结合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学法设计

  1、个人情感体验法:

  以读为本,先速读,再精读,朗读、默读、诵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2、合作探究学习:

  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一方面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一方面善于与人合作,得到更多角度的信息。

  三、手段选用

  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海伦、莎莉文的照片和千手观音的舞蹈。

  音频播放《爱的奉献》,烘托课堂爱的氛围。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

  1、学生课文预习:

  ⑴ 通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自,扫清字词障碍。

  ⑵ 对比较感兴趣的句子请在文中划出,并在此句旁边注明欣赏的理由。

  陶行知老先生说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引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读文章,能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2、课外准备:

  ⑴ 搜集整理有关作者的信息;

  ⑵ 搜集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

  ⑶ 搜集有关爱的名言。

  课外的准备,拓宽学生知识面,利于对课文内涵的深入理解。

  二、课堂环节

  1、直观导入,初步感知(5分钟)

  ⑴ 播放《千手观音》:

  由《千手观音》导入新课。

  此时无声胜有声。真切的视频勾起学生美好的回忆和又一次对残疾人的同情和敬仰,这种静静的观赏最能激发孩子内心的美好情感。

  ⑵ 过渡语:

  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些身残志不残的勇士们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她就是海伦·凯勒。(教师课通过屏幕出示有关画面)

  是谁引领海伦·凯勒走上了漫长的人生路,是谁把海伦·凯勒带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是谁给海伦·凯勒再塑了生命?

  老师动情的介绍,为整节课的开场渲染了感人的气氛:这些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学生齐读题目。

  2、粗读文本,理解主题:

  ⑴ 析题:

  从题目入手,指导学生从题目中获得信息,带着思考进入文本。

  再塑生命是什么意思?

  再塑谁的生命?

  她原来的生命是个什么样子?现在又是什么样子?(结合文章内容做答)

  指导学生由题目产生联想,发散思维,主动提出问题,有利于其自觉的梳理文章的思路,获得整体印象,较好的体会文章的主题;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⑵ 读文:

  ① 快速浏览课文,见证重塑生命的历程,理清思路:

  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1~13);

  莎莉文老师教我走进大自然(14~21);

  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爱这种抽象事物(22~39)。

  这样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整理,概括的能力。

  ②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大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复述)

  通过复述,既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又加深对文章内容的了解和对人物的理解。

  ③各抒己见:

  读完本文,海伦·凯勒和莎莉文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教师可引导学生读第五段的关键句她就是那个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

  3、赏读文本,自悟体验

  ⑴ 赏读文本:

  (如果有自已比较喜欢的句子、段落,让学生朗读、点读,甚至有选择地背诵。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也可小组交流所想)教师可推荐课文第二部分写得非常优美,简直是一首散文诗,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敢于体察的性格和精神追求。

  此文语言清新朴实,有的含意丰富,很适合学生欣赏,让学生自已选择喜欢的句子,尊重他们的阅读爱好。

  ⑵ 难点突破:

  ① 请说说对再塑生命的理解:

  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这里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

  此问题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难点。解决好这个问题,学生就能抓住本文的灵魂。在课堂开头,学生已有一定的理解,经过反复的研读,学生会有更深的体悟。

  ② 海伦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发言,师生一起总结:

  A、莎莉文老师的帮助:

  了解儿童心理;

  讲究教育方式;

  教学循序渐进;

  充满爱心、耐心。

  B、自身因素:

  内心敏感、求知欲强、好奇、好学自强、不屈不挠。

  本文一体两面,海伦与莎莉文老师相辅相成海伦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与沙利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但也是她主观努力的结果,设计此问题,是希望学生正确看待一个人的成功,从老师身上学习她真切的爱心,从海伦身上学习她好学自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执著。以达成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4、拓展延伸,小结全文:

  ⑴ 莎莉文小姐认为: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也有许多关于爱的经历吧?写写看你心中的爱是怎样的呢?

  课文第三部分师生的回答中,有几个探讨什么是爱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含义,也可以模仿着写几句话。

  课文中讨论爱的句子有:

  爱是什么?

  爱是花的香味吗?──在海伦看来,爱是给人类带来愉快而美好感受的东西。

  爱是不是太阳?──在海伦看来,世界上没有比太阳更好的东西了,它的热力使万物茁壮成长。

  爱能给人光和热,能使万物茁壮成长。

  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的云彩。也不想玩了。──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总是出现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有了它,你就快乐,生活就变得美好,没有它,一切都变得索然无味了。

  ⑵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象作者这样的意志坚强与命运抗争的杰出人士你知道哪些?请概括他们的事迹。

  ⑶ 课文小结:

  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学生齐读):啊,如果我有三天视力的话,我该看些什么东西呢?首先,我想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 麦西夫人的脸,她就是靠温柔与耐心来完成教育我的困难任务。我要从她的眼睛里看出那使她能坚定地面对困难的坚强毅力和她那经常向我显示出的对于人类的同情心。

  希望同学们也能关爱他人,让生命得到升华。师生共同总结,

  (屏幕显示文字、音频播放《爱的奉献》)

  在课堂即将结束时再次点出主题,这主题由海伦说出显得更自然。

  用简洁的话渗透爱的教育理解文中作者对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

  5、布置作业:

  ⑴ 写给海伦·凯勒的一封信;(屏幕显示)

  ⑵ 拓展延伸的第一个问题;

  ⑶ 好书推荐:海伦 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生活的故事》,史铁生《好运设计》。

  作业灵活,重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渗透人文教育。

  以书信的形式比单纯的读后感更为亲切,学生更易吐露心声,心灵更易得到净化,更易理解生命的意义,爱的意义。

  总需时间:45分钟。

  初二语文说课稿 篇6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新课标认为:综合性学习应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语言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主动参与精神,特别要注重探索和参与过程,并且要提倡跨学科领域的学习。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感悟理解,互相合作、共同发展。

  二、说教材

  本节课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后面的一个专题。实践性、综合性很强,通过探究学与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鸟的美以及它与人类的关系,并且要学会保护鸟,全面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专题的地位我特定了以下教学目标要重难点。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对鸟的种类、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存状态能有一些了解。

  2、识记一些关与鸟的诗词名句,学会欣赏关于鸟的歌曲。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美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本次活动。

  2、学会欣赏鸟的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神态美、并能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从而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3、学会收集资料、加工材料、整理材料,并在加工整理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使学生认识到鸟是人类的朋友,是国家的巨大的自然财富,也 是人类生存必备的资源,应该积极地保护和合理的利用鸟资源,养成爱鸟的美德。

  2、 为自己的生活环境能处处花香鸟语献计出力。

  重难点:

  1、重 点:

  ①识记一些关与鸟的诗词名句,学会欣赏关于鸟的歌曲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本次活动

  2、难点:

  ①学会收集资料、加工材料、整理材料,并在加工整理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结论。

  ②使学生认识到鸟是人类的朋友,是国家的巨大的自然财富,也是人类生存必备的资源,应该积极地保护和合理的利用鸟资源,养成爱鸟的美德。

  四、说教法:

  1、情景描绘法:

  本节课一开时我就展示了一些图片,让学生从视角上认识到鸟的美。然后接美让学生感知美、欣赏美、最终达到品味美、探讨美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使学生学会表达美并且创造美。

  2、自由研讨法:

  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体,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结合创新教育理论,我在课堂上提倡学生自由研讨,允许下位置交流意见。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内与课外相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本专题的感悟与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交流法:

  课堂应该尊重个性,鼓励创造。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努力搭建一个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和谐的关系中、轻松的学习中个性得到发展。并且,也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取长补知,学会如何与人交流,与其他人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4、 媒体辅助、添色课堂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见过的鸟类并不是很多,那知,怎么体会到这些鸟的美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网络资源,使学生对此形成直观的感受。

  五、说学法:

  本节课的特点从内容上讲,专题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专题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它把看、听、说、读、写打通,学科间打通,课内外打通,实现综合教学。本专题意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究,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培养其情感,学会学习。从学习方式上讲,本专题课,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究中提高能力,同时体验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因此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最主要的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课件1、2)

  导语设计:我是一只小小鸟,曾经在枝头快活的歌唱,曾经在高空自由的翱翔,曾经在风雨中迅猛地疾飞。我有漂亮的羽毛,动听的歌喉,优美的动作,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曾以我为题材吟诗作赋。今天,我又走进了课堂,和同学生一起开一个鸟文化博览会。

  [说明]

  ①、此设计亲切自然,一开始就和学生拉近的距离,便于后面的沟通与合作。

  ②、同时,播放《我是一只小小鸟》歌曲,创设了学生的情境,将学生一下子引进了课堂。

  2、观鸟获得美感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鸟的美丽之处,并且激发学生咏鸟的兴趣。

  3、准备博览会——小组合作探究:

  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为了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我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

  ① 朗诵关于鸟的诗歌

  ② 唱关于鸟的歌曲

  ③ 自己动手画鸟

  ④ 讲关于鸟的故事

  ⑤ 收集关于鸟的成语

  ⑥ 模仿鸟的语言和动作

  ⑦ 为自己喜爱的鸟写赞歌

  ⑧ 其它……

  本课在设计中,注重过程与方法,不是简单追求结论。根据本专题学科互通、课内外互通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初读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课外广泛收集鸟的资料和信息,以供课上补充、加工和整理。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完成以上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播放轻音乐创设情境并巡回参与,以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目的。

  4、鸟文化鸟文化博览会正始开始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方面:

  ①、 分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师适当给予鼓励)

  ②、 集体参与:为图配诗句

  ③、 看视频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鸟的动作

  ④、 探讨的作用

  ⑤、 探讨人与鸟的关系

  这五个方面环环相扣,紧密结合,既体现了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法同时又有学生的自主参与,特别是最后通过探讨人与鸟的关系引出了保护鸟这一话题,进而让学生发表意见,为爱鸟护鸟献计献策。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爱鸟方案。

  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又关注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养成爱鸟美德。

  七、课作业布置

  最后我设计了三道作业题:其中第一题是形为方面的,而第二题则涉及到了语文活动,既要动脑又要实践,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第三题让学生写鸟,三道题侧重点不同,全面、有效的巩固了本节课所探究的内容。

  ① 爱护小鸟:做到不掏鸟窝,不捉鸟玩,不故意打伤小鸟,并且对伤害小鸟的行为进行劝阻。

  ② 在班级中开展爱鸟活动

  ③ 把你与鸟之间的故事写出来,让大家评评。

  初二语文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桦川县第四中学的语文教师刘丹,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并伴有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本环节意在通过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我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选一名学生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4)教师提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我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五、探究课文、释疑问难。

  六、走进自然畅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意在强化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3.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 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八、教后反思

  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在老师富有启笛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他们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语言、顺序等”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教完本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没有好的学生和文本,而是现代课堂呼唤让文本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好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谢谢大家。

  初二语文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

  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

  ㈠检查预习

  1、分组读课文

  2、字词正音(课件1)。

  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xiē)丹阳秣(mò)陵

  夕日欲颓(tuí)与(yù)其奇者

  [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㈡导入

  1、导语(课件2)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葱笼,鸟的飞翔……无不让你心旷神怡。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说明]: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解题(课件3)

  答谢中书书

  ①答:回复。

  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

  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

  3、作者简介(课件4)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4、背景提示(课件5)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说明]1、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

  2、了解作者的生平,有助于体会作者寄于文中的情感。

  3、背景提示,主要解决“书信”之常写内容与课文内容不同,给同学们带来的疑惑。

  ㈢正课

  1、齐读课文。

  2、疏通文意。

  ⑴请同学翻译课文。

  ⑵同学之间补充,纠正。

  ⑶教师明确,指出应注意的问题。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谈”,应译为“赞叹”之意。“猿鸟乱鸣”“乱”应译为“四处”或“此起彼伏”之意。“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应译出得意之感等。

  [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

  3、齐读课文。

  4、分析课文。边分析边板书(课件6)。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美

  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静

  具体描绘(高)(低)(远)(近)

  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动

  (听)(视)

  最后一句,又以感慨收束,总括全文:“实是欲界之仙都”

  [说明]借助多媒体,以板书形式分析概括,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齐读课文。

  6、评析语言特点(课件7)

  问:本文语言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

  讨论并归纳: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的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江南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

  [说明]设计这一步,使学生学会用确切的词语,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愉悦的美好景色。

  7、小结(课件8)

  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说明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㈣课堂练习

  1、背诵课文

  2、解释加点词义(课件9)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共同)

  共为字共三十有四《核舟记》(一共)

  夕日欲颓(将要)

  欲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欲界”作一个名词,指人间)

  欲穷其林《桃花源记》(想要)

  ㈤作业(课件10)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佳作,请大家收集这方面的诗句相互交流,并试简评诗句特色。

  [说明]:借助课文的学习,引导同学们继续收集这方面的佳作,积累一定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并通过交流、简评,进一步欣赏情景交融的美文。

  初二语文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八年级(下)语文第五课——《再塑生命》

  2、知识联系及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生对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本文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将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的表达能力;本文人文内涵丰富,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人生、生命有所感悟,在情感、价值观上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爱、理解爱。总的来说,从八年级的整个教材体系来看,本文贴近学生生活,语言优美,无论是在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是情感的提升方面,其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3、教学目标及确定的理论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者的要求,即:“欣赏文字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到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感人的形象、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我初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在培养学生整理,概括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借助幻灯片,课堂小游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交流中,让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情。

  2、说学法:

  主要是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另外还有声情并茂的朗读方法;运用泛读、精读搜索信息的方法;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1、整体设计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以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理念,通过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模式为引导激趣。

  感知课文理解“生命”。

  合作探究“爱”主题升华“爱让生命绽放光彩!”

  2、具体教学设想:导入:以“瞎子猜字”这个游戏导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试着走进聋哑人的世界。

  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我们可以感觉到阳光的色彩斑斓,花儿的婀娜多姿,鸟鸣的婉转动人。但还有一种人,他们生活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瞎子猜字”,对于他们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便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便要走进一个奇迹,共同见证一个奇迹的诞生时刻。让我们共同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

  游戏要求:同桌之间合作完成,一名同学按照幻灯片上所出示的字在蒙上眼睛的同桌手心上写一个字,计算成功率;做完后,两人交换角色,再进行一次。第二步: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对海伦·凯勒及其老师莎莉文小姐的平事迹的认识和了解。

  ①学生演示自己所查询的资料。(学生将资料进行整理,用投影仪或幻灯片进行演示)

  整理资料要求:语言简明扼要,按照姓名、国籍、成就、生平、他人评价,带给我们的启发等要点归纳。不重复不罗嗦,适合多媒体演示。

  ②教师准备图文课件材料(进行相应补充)

  幻灯片1: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马克·吐温

  幻灯片2: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夺去了她的视觉和听觉,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安妮教会她写字、手语。然而,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不可能,但是,海伦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夜以继日地刻苦学习,从未放弃努力。

  幻灯片3: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她在心灵深处大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她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考进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大学期间,在师长的鼓励下,她开始写作。在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并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所创造的奇迹与她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她能走出心灵障碍,重塑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她伟大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女士。

  幻灯片4: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

  幻灯片5:安妮·莎利文波士顿珀金斯盲人学校毕业。精通盲文,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教育方法,20岁开始教海伦。她的教授方法是:将字母按入海伦掌心,教她物件的名称。

  幻灯片6:这篇课文选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部分,主线十分清晰。

  第三步: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整理,概括的能力。

  A同学们,本篇文章的题目是《重塑生命》,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让我们一起来见证“重塑生命”的历程:

  回答要求:要求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然后在文中找出体现海伦心理的句子进行朗读,体味语言。

  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xxx(像大雾中的航船,课文第4自然段)

  ②光辉的起点:xxxx(相识,课文第5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组把我抱在怀中的图片)

  ③幸福的复苏:生命中拥有了xxxx(文字,课文第13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姐叫我识字的图片)

  ④成长的'浪花:生命中拥有了xxxx(大自然,课文第14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海伦和莎莉文小姐在树上的图片)

  ⑤生命的升华:生命中拥有了xxx(爱,课文第39自然段)

  (背景幻灯片展示莎莉文小姐紧紧搂住海伦的图片)

  B、谈谈对“重塑生命”的理解

  教学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整理,概括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文字,在文学中寻找证据,分析问题的能力。

  问题1、同学们,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见证了“重塑生命”的历程,那么同学们现在对“重塑生命”是怎样理解的呢?

  明确: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这里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

  问题2、同学们,“重塑生命”的过程是一帆风顺的吗?举例说说。(引导学生分析海伦学习“怀”和“水”的区别段落,讨论海伦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幻灯片展示)挫折:将“杯”和“水”混为一谈(不能分清“杯”和“水”)在海伦:与老师发生争执不耐烦,摔洋娃娃高兴

  房里莎莉文:重新练习“doll”把洋娃娃扫到炉边把帽子给我

  在海伦:清泉从我手中流过理解井

  房莎莉文:将我的手放在喷水口下在我掌心写“water”

  总结:海伦最终最胜了挫折,创造了奇迹,完成了生命的重塑历程,同学们,看完了她的故事,你觉得一个人要重塑生命需要具备哪些因素呢?

  明确:毅力:小海伦没有对认识文字放弃

  灵感:小海伦通过水受到了启发

  求和欲:小海伦对新事物拥有极大的热情

  好的老师:莎莉文小姐富有爱心且教学技巧高超

  ……(根据学生回答补充)第四步:探究与讨论:莎莉文小姐应该教会了海伦·凯勒许多东西,为什么海伦重点写“认识文字”“拥抱大自然”“理解爱”三个部分呢?

  同学们,当海伦回忆起她的老师莎莉文小姐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感激,以前的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海伦在回忆“老师”给自己的帮助时,将“认识文字”“了解大自然”“理解爱”放在了最前面,你是如何理解的呢?你认为莎莉文教给海伦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明确:文字是人类交流的灵魂

  大自然是人类的依靠

  爱让我们变得崇高,人类因爱而伟大

  ……开放式命题,根据学生回答恰当引导既可。

  老师小结:回顾生命再塑的历程,想像海伦的种种努力以及她所遇到的种种艰辛,我们不难发现:莎莉文老师教给了海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用自己的爱去感受世界最美好的一面,去善待每一个生命,水是有生命的,大自然是有生命的,爱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美让海伦变得坚强。莎莉文小姐不仅教给海伦爱的真谛,她自己也正是用爱改变了海伦的人生。第五步:结束学习,布置作业。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光明有声音的世界里,但不要忘记,我们的身边还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仍然生活在黑暗和无声的世界里,我们的爱可以重塑他们的生命,带给他们温暖,带给他们光明。让我们一起说!(做春节晚会的手语:我爱你)

  (背景音乐:刘欢《重头再来》徐徐响起)作业:

  1、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更多关于残疾人成才的事迹,摘抄在读书笔记上。

  2、莎莉文小姐认为:“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也有许多关于爱的经历吧?写写看你心中的爱是怎样的呢?

  初二语文说课稿 篇10

  《观潮》是宋代词人周密写的一文言短文。作者以“潮”为线索,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潮中水军演习的壮观场面、吴儿弄潮的高超技术和吴人观潮的盛况,将写景和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生动形象地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风景画和风俗画,把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交相辉映、互相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受到美的陶冶。

  针对课文的实际特点——画面美和课文的类型——文言自读课,依据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我提出了四大学习目标:

  一、能力训练:

  训练阅读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知识学习:

  认识了解钱江潮,掌握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的意义;

  三、审美教育:

  学习欣赏体会大自然的美;

  四、思想教育:

  学习“弄潮儿精神”——迎对风险敢于拼搏。

  其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欣赏美并恰当地表达出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我设计制作了融声音、影像、图片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用真实可感的形象说话,以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欣赏美。另外,初二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一定的鉴赏分析美的能力,也有自己的个性。因此,在课堂中,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我采用我校推行的课堂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法展开教学,以目标导航定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有的放矢,力求学有所得。

  我的主要教学流程如下:

  总之,课堂教学要“美在其中,乐在其中”是我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这是我对《观潮》课堂教学的一孔之见,请多多指导!

  初二语文说课稿 篇11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宋代周密的《观潮》

  我按以下五个程序说课,主要说每个程序的要点:

  首先,我说教学分析。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观潮》是山水游记的佳作,南宋文学家周密用精妙纯熟的语言,形象逼真的描写,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展现在读者面前。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这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结合,白描与细描相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成功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丽,又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之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

  2、学生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基础,学生对文言知识和文言文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一定量的文言词汇,了解了一些常见的基本句式,能运用已学知识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根据以上两个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②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③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多修辞、多侧面摹状的写景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反复诵读,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提供句式,教给学生赏析优美词句的方法。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钱塘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感知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本文形象逼真的描写方法。

  初二语文说课稿 篇12

  一、多元解读说教材。

  《学步》是北师大教材六年级下册即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单元“告别童年”中的一课文。作者赵丽宏以父母的口吻描述了儿子学步时的情景。文章从看到儿子蹒跚学步,联想到学步只是人生旅途的开始,希望孩子脚踏实地地不畏艰险勇往直前,顺利地踏上人生之路。编者将《学步》这散文选入“告别童年”单元是希望即将毕业的小学生,在告别童年之际,能够领悟《学步》中的道理:人生之路亦如学步,要独立地、勇敢地、脚踏实地地走。当然,读者可能从中还能感受到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和良苦用心等。

  二、研读课标说理念。

  对课标进行深入研读后结合文本,我力争在本课时的教学中体现以下的教学理念:

  1、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文字的素养。教学中我通过汉字的演变、文字超越视频的作用、文字能够触及到人的心灵等形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2、把握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以读代讲,以文本为唯一阵地。整堂课的设计以读为主,以触及学生心灵的诵读为方法,学习文本、体会情感;以文本为理解的载体,去掉了视频、图画等非语文的方式。

  3、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方式中有自主思考、有合作交流、有探究延伸。

  4、重视读写结合。课中学生既动口朗读、交流,动脑思考、质疑,还动手书写,动情感悟。

  三、走进孩子说学情。

  教师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世界,反复朗读文本觉得这是一文字朴实却蕴含着深刻道理的散文,是一父母对孩子的爱的表白之作。学生可能初读觉得很简单,细读又像说教。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熟读了文章,扫除了字词障碍,对课后思考题有了初步的探究,为第二课时深入体会文本,改变说教这一印象做了很好的铺垫。

  四、教学结合说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解读,课标的研读及学情的了解,结合自己的教学理念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用心灵诵读”文本,做到“心随文动”,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将学步过程描写得具体、生动的写作方法,初步体会第二人称写作手法的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品读重点词句,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期望;懂得人生之路亦如学步,要独立地、勇敢地、脚踏实地地走。

  五、合理确定重难点。

  1、引导学生“用心灵诵读”文本,做到“心随文动”,从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品读重点词句,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期望;懂得人生之路亦如学步,要独立地、勇敢地、脚踏实地地走。

  以上两点无论从教学目标中看,还是分析文本及学生的情况都应该是教学中的重点,而“懂得人生之路亦如学步,要独立地、勇敢地、脚踏实地地走”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初二语文说课稿 篇13

  一、整体阅读,把握情节。

  1.自渎课文,了解大意,复述故事情节;

  2.讨论问题,理清情节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要点: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高。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要点: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起了有九层台阶的新屋。

  (3)新屋造好后,父亲怎么样?

  要点:人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二.集中讨论,分析形象。

  1.说说你对父亲这个人物的看法。

  2.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l他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

  l他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l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l他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特点,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三.问题探究,把握主题。

  1.设问;这小说要告诉我们什么?

  2.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l讴歌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精神

  l热切希望以先进的生产力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面貌。

  四.深入品读,体会写法:

  1.请同学分别找出文中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大声朗读,说说它们的作用。

  2.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

  3.教师小结个性化的描写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并突出文章的主题。

  初二语文说课稿 篇14

  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母亲》,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作者胡适。我说课的内容包括教材分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分析、学法分析、过程设计六大部分。

  一、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五课文,均是名家之作,他们或追述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人文内涵深厚丰富,艺术表达各有特色,学习时要引领学生对人生和生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要对课文涉及深广的人文,社会背景有所拓展。本单元课文均是叙述性作品,适于朗读,在朗读中引导学生细心揣摩玩味作品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文章的思想感情。

  《我的母亲》是胡适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

  二、学习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指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根据这方面要求,结合本文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了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学习评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母爱,学会感恩回报。

  三、重点难点

  时代不同了,“母亲”的形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天下父母心”在每个时代都是相通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感受母爱,学会感恩回报。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法分析

  按照初中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语言的体会,解决本文重点;

  3、同时采用朗读、讨论、质疑、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效率,采用多媒体。

  五、学法分析

  在学法方面我采用“导—思—点拨—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感情,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加以积累、运用,指导学生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写作中去,提高语文水平。

  六、过程设计

  (一)教师导入:母亲是天底下最神圣的一个称呼,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法国有位伟大的作家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母亲的时候。”那就让我们跟着胡适一起来回忆母亲,一同回到世间最美丽的情境中。

  (二)环节一:“整体感知”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设计说明:概括地说写了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别人对自己人格的污辱,表现了母亲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又很刚气的品性,设计这一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又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体验,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同时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思维能力。)

  环节二:“细品文本”

  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自己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设计说明:这些笔墨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之外,其实不然,母亲对我的教育不仅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我”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我”的影响上,因此可以理解为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的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传”,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设计此问题是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体现教学重点。)

  环节三:“声情并茂”

  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段,深情地朗读出来。

  (设计说明:阅读这文章,我们不仅会为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把这“掏心”的真情朗读出来,既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进一步陶冶学生的情操。)

  环节四:“人物再现”

  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母亲是一个 的人,因为 ”的句式为母亲作一个评价

  小组讨论后,把母亲的美德写到黑板上。

  (设计说明:母亲温和,仁慈,刚柔并济,在分析形象的过程中穿插对胡适及其母亲资料的补充,用胡适的伟大来衬托母亲的伟大,印证教育的成功)

  环节五“课堂练笔”

  请为这位伟大的母亲写一段文字简介。

  (设计说明:母亲是一个很懂教育的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选择恰当时机进行教育,不但进行言传,更注重身教,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最终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所以胡适在文中称自己的母亲为“慈母,严父,恩师”,“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父母之爱”,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净化思想。由文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

  示例:十六岁嫁入胡家,四十六岁辞别人世。三十年含辛茹苦,历尽人世沧桑。忍辱负重只求家庭和睦,严格管束惟愿望子成龙。温和是你,仁慈是你,坚强也是你。慈母,严父,恩师,你一人身兼三职,用柔弱的双手把一个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推向了历史大舞台。

  (四)盘点收获

  一堂课下来,引导学生深入浅出,明确整堂课的学习收获很有必要,从作者资料,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三方面做梳理归纳,以知识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直观形象。

  (五)堂清练习

  1、字词的掌握。

  2、词语的品析和锤炼。

  (六)推荐阅读书目,拓宽学生视野。

  老舍: 《我的母亲》

  邹韬奋:《我的母亲》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老鬼: 《母亲杨沫》

  七、结语

   新课标下文本的学习,不应仅满足于课文学完,会读会背,而更应注重用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去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而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则应多读书,多学习,丰富自己,提升自己,这样我们才会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引领学生不断开拓美的领域,,让我们的学生在求知路上收获颇丰!

  初二语文说课稿 篇15

  《满井游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第六单元的第四课,这是一个以写景记游为主的古代散文单元,经过前三文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能把握这种游记的特点。根据要求,通过这些文章要学习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并学习文章的写景方法。《满井游记》作为一自读的记游小品,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而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春色之美呢?根据以上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

  首先,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作者写景的特点,学习赏景技巧;

  2、能力目标,重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3、德育目标,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其次,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学会初步的观赏景物的方法。

  第三,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由于这是一自读目,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通过听朗读,让学生自己想象文章画面,感受文章意境,力求突破教学重点;比较阅读法,通过与其他同类目的比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个性化的写景特点,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讨论,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在学法上,力求让学生掌握通过画面想象,再现艺术形象,赏析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本堂课使用朗读带作为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情境。

  那么以下是我的教学过程:

  1、首先必须说明,这节课是我上的满井游记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我将文章的字词意思及文章的脉络大体串了一遍,并且布置学生将其中的写景第二段改写为现代文。

  2、回顾上节课、分析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普遍问题(学生在赏析写景文章时都只是照字面分析),从而导入新课,介绍赏析景物描写的方法。

  3、具体过程,介绍“四步赏景法”

  ①、再现画面,感受艺术形象

  通过配乐朗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艺术形象

  ②、动化画面,感受情境氛围

  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由发言,说说对第二个步骤的了解,再由教师补充,加深他们的理解。让学生描绘第二段中的早春郊游图,感受如何将静态的画面动化起来。

  ③、品味修辞,把握景物特征

  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使他们能通过修辞把握景物的特征,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④、归纳景点,把握写景层次

  初二语文说课稿 篇16

  《马说》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第四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郁郁,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教材编排这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学情分析

  1、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2、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3、作为生本教育的初始阶段,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环节,安排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表现。

  目标定位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新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适当积累文言文词句知识。”)

  2、理解作者思想,领会文章寓意。(新课标提出“学习语文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3、情感渗透,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这是根据“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学科特点所决定)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前置性学习:

  印发“前置性学习指导”,每个学生1份。

  1、收集与马有关的成语谚语,诗句,故事图片等。(能利用书籍、络、周围亲朋好友等有效资源)

  2、诵读课文

  (1)读通。即正确朗读,读音、停顿正确。能归纳重点生字难词的读音和语句停顿在课堂交流中投影展示。

  (2)读懂。即读懂大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读译结合。能归纳重点生字难词的意义和用法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在课堂交流中投影展示。

  (3)读有感情。运用吟读法,读出文言文语气语调,读出感情:或悲痛,或愤怒,或嘲讽,或鞭挞。并能配合说明朗读处理的理由。重点语句能在课堂上投影展示、示范朗读。

  3、利用书籍、络等资源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及写作手法、文章寓意及作者思想。能据此设计板书如文章思想内容、主旨意蕴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并讲解。

  4、利用书籍,络等资源收集古今历史上“伯乐”与“千里马”的人物事迹。

  5、说说你的经历感受:你曾像文中的“千里马”一样不被理解和赏识吗?你曾有被肯定的快乐经历吗?请让我们来倾听你的心声,和你一起分担或分享。

  6、有了伯乐才有了千里马,难道伯乐是千里马的唯一出路?谈谈你对当今社会“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的看法。如果你是“伯乐”,你应具有怎样的才能,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还未被发现的“千里马”,你应该怎么做。

  学情预设:

  对于前置性学习,学生尚未熟练掌握,因此需对自学任务、方法及交流环节等给予较详细的指导。尤其是引导学生充分正确的利用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相信随着生本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会表现出让我们惊讶的学习能力,自己去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探究答案。这正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设计理念:

  设计前置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们提前进入新知识领域,教师要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给他们展示、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习惯。让我们的教育从主要依靠“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

  教法运用

  1、诵读品味法。叶圣陶语“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教有千法,朗读为本。读品结合,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学习法。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郭思乐教授“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3、创造性学习法。相信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创新的精神,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屏显)马的文字图片,师引导:你看出什么了?(约1分钟)

  学情预设:有同学会说是大大的“马”字,会说是许多不同写法的“马”字,更有会说是一匹扬蹄奋进的马。

  设计理念:激起学生的兴趣,活跃气氛,进入文章情境

  (二)小组合作学习。(约5分钟,学生读思议讲)

  (屏显)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交流、探讨前置性自主学习成果,组织安排组员汇报展示的内容和顺序(各小组长抽签确定本小组汇报内容)

  设计理念:小组交流讨论探究,扩大学生知识面,获取深层次感悟的经验,使学生的学习天性自由释放,进入“乐知”、“好知”的学习生态。

  (三)班级交流展示:

  1、走进文本(约24分钟,学生读思议讲)

  设计理念:围绕前置性学习1——3题的内容,先小组汇报,再班级交流讨论。在交流过程中,以读为主,展开朗读、品读、译读、赛读等各种朗读形式,并配合投影讲解,增进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情预设: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和全班交流时,由于每个组员的领悟、表达等各方面素质能力有高低之分,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独占交流平台,而其他交流较少甚至不发一言的现象。在此环节要强调小组整体性,要让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展示的内容和平台,或读、或讲、或议、或写、或投影图示,这就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小组长的组织领导能力。

  1、(屏显)班级交流一:说说你知道的“马’的成语谚语、诗句、故事等。(约2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2、(屏显)班级交流二:读通文章(约4分钟)

  ①小组汇报展示(读,配以投影讲解重点字音停顿)——全班讨论,提难质疑。

  ②小组可领着全班同学通读一遍。

  〖学情预设〗读音、停顿问题对学生来讲应能借助资料解决

  3、(屏显)班级交流三:读懂文章(约10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读、译结合,投影重点字词归类解释并讲解)rarr;全班讨论〖学情预设〗对有些词类活用可能无法解释清词性变化的具体情况,但只要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即可。对一些一词多义,尤其是“之”一类意义、用法复杂的,学

  生可能一时无法归纳完整,不过在全班的交流讨论中会逐渐补充完整,即使有当堂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可让学生做下记号,下去再查找资料解决。

  4、(屏显)班级交流四:读有感情(约4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以段为单位朗读,并说明理由,投影重点语句讲解)——全班交流讨论。

  ②各组挑战赛读(某些语句)

  学情预设:此环节对某些学生来讲可能有一些困难,可特设计竞读环节,由朗读能力较强,领悟较快的同学在竞读过程中领导着大家领悟语句内容和情感,提高朗读能力。

  5、(屏显)班级交流五: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约4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结合思想主旨结构示意图即板书设计讲解)rarr;全班交流讨论。

  〖学情预设〗在前面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应有较深的理解领悟,再结合前置性学习中了解的有关背景资料等,此环节应能水到渠成。

  (四)班级交流展示2:走进生活(12分钟)

  设计理念:围绕前置性学习4——6题的内容,小组汇报,班级讨论探究,进一步深化自己的情感体验。联系生活经验和感受,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不仅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1、(屏显)班级交流展示一:说说你所知道古今历史上“伯乐”和“千里马”式的人物事迹(3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此环节同学们通过课内外资料搜集应有内容可讲,关键在于要限制时间,力图语言表达的流畅、简炼。

  2、(屏显)班级交流展示二:说说你的经历感受(4分钟)

  老师引导:你曾像文中的“千里马”一样不被理解和赏识吗?你曾有被肯定的快乐经历吗?请让我们来倾听你的心声,和你一起分担或分享(1分钟)

  学情预设:如果有同学不好意思说,老师可讲述自身一段经历引导。相信同学们一旦感受到大家的真心,一定会有倾吐的欲望。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3、(屏显)班级交流展示三:谈谈你对当今社会“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的看法。(5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此环节相信同学们都很有兴趣,会积极踊跃的参与。关键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心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与时俱进,终身学习自信自知,善于表现自己

  适应环境,发挥潜能学会欣赏别人,要有团队精神

  (五)小结:学生展示背诵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名句、哲理句…(约2分钟)

  设计理念:能当堂熟读成诵全文或部分语段。

  (六)作业:请根据文言文考点设计一份试题。在下节课交流探讨。(卷面100分,可以是你已知的,也可以是你疑惑的)(约1分钟)

  设计理念:巩固掌握已知知识,同时对课堂讨论中生成的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探究。

  教学反思

  1、读是教学之本。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解读到一定深度,朗读也自然到位。

  2、本节课学习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尊重学生,一切依靠学生”,课堂上老师的引导仅用了3分钟左右,其他皆为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组织学生积极有效的发言讨论,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积极发言的同时,可能会出现发言无序、有效性不高的问题,只要老师加强组织引导,创造宽松的交流氛围,以欣赏的眼光给以鼓励和肯定,我们一定会惊喜地看到学生的变化与成长。

【初二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二语文《春酒》说课稿06-18

初二语文《海燕》说课稿01-28

初二语文海燕说课稿05-29

初二语文《爱莲说》说课稿03-25

初二语文《观潮》说课稿06-09

初二语文老王说课稿07-29

初二语文《观潮》说课稿08-23

初二语文说课稿《老王》08-29

初二语文《云南的歌会》说课稿07-22

初二语文《鸟》专题说课稿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