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7-07 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一)自我反思,回忆知识

  (师出示情境图,图中一个孩子问:“妈妈,我想看动画片,到6点了吗?”)

  师:图中的小妹妹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图中的小妹妹想看动画片,但不知道几点了。

  师:你会怎么告诉她呢?

  生:我会说,你自己看吧。

  生:我会告诉她,到6点了。

  师:你学会了有关钟表的哪些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钟表的知识,学生看书独立思考,用钟表进行演示,再互相说一说,拨一拨。)

  生:我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

  生:分针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生演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4,是4时)

  生:分针指向6时,时针指向7和8中间,表示7时半。(生演示)

  师:你认为你拨的准确吗?

  (学生对自己的拨珠过程进行反思,这样不仅关注了拨珠的结果,而且关注了拨珠的过程。)

  师:在拨表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教师予以提醒)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钟表的学具拨出整时和半时,激活了学生头脑里有关钟表的知识。]

  (二)自己分类,梳理知识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把拨出来的时间写在黑板上。

  (板书:11:00 3时 5:30 9:00 6时半 1:30 4:30)

  师:你能把这些时间进行分类吗?

  生:我分两类,一类是表示几时,一类是表示几时三十分。

  生:我按时间的表示方法进行分类,也分两类。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时间,用自己的喜欢的方法进行分类,学生是复习的主人。]

  (三)贴近生活,应用知识

  (教师出示情境图,图中一人手中拿着一张车票,票上写着:从松原到扶余8:00开车,此时钟表时刻是7:30。)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车票知道的,从松原到扶余的开车时间是8时。

  生:我看时钟知道了当时的时间是7时30分。

  [以“生活“为依托,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构建了鲜活的数学课堂。]

  (四)自主探索,延伸知识

  教师出示三个钟面图,第一个钟面上的时刻正好是8时,第二个钟面上的时刻是不到8时,第三个钟面上的时刻是8时刚过一点。

  师:看下面三个钟面,哪个钟面上的时刻指的是从松原到扶余的开车时间?(学生指出第一个钟面)

  师:观察这三个钟面上的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留给了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师:把你的发现悄悄地告诉同桌。(学生互相交流)

  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学生汇报,分享发现的快乐。)

  生:三个钟面的时针都指着8,第一个钟面的分针正好指着12,第二个钟面的分针指在11和12的中间,第三个钟面的分针指在12和1的中间。

  生:不对,第一个钟面的时针正好指着8,后两个钟面的时针差不多指着8,不是正好指着8。

  (这个孩子会倾听他人的发言,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认真倾听了,听懂了,从而积极响应;二是耐心倾听了,当同学发言有错误时,等同学说完了才指出不足。)

  师:因为第二个钟面的分针差一点到12,时针肯定差一点到8,第三个钟面的分针刚过12一点,时针肯定也刚过8一点。

  师:也就是后两个钟面的时针都是大约指着8。

  师:每一个钟面的时间是多少呢?(讨论)

  生:第一个钟面是8时,第二个钟面是不到8时,第三个钟面是8时刚过一点。

  师:像这样,差一点不到8时或8时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而应该说大约是8时。

  [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空。在学生充分观察、对比三个钟面的异同点,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领悟到判断大约几时的方法。]

  [总之,在本节课中,教师构建了一个“回忆-梳理-应用” 的复习课教学模式。通过回忆激活了学生头脑里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根据对知识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有关的知识按一定标准进行梳理,再应用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

说课稿 篇2

  《哪杯水多》是青岛版科学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的科学》中的一课。本课的教学优势在于:学生对水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水常常成为学生玩耍的对象。而这些亲身体验会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本次探究活动。从本单元设计意图及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我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

  认知目标:学会正确使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能够准读取数据并作简单的记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习惯、探究习惯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鼓励学生敢于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培养合作探究的意识,关心身边的科学。

  根据教学目标的确立,再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操作水平,我进而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把引导学生比较水的多少定为重点,把正确使用量筒准确读取数据作为难点。

  为了顺利完成本次教学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还做了以下准备:杯子水 量筒 多媒体课件。确立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心中对教材有了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不是唯一。我的理解是:教师要善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中文字少,图画多;问题少,活动多,根据教材模块化的特点,我设计了四个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这四个活动分别是:观察活动、研讨探究活动、测量活动、自由活动。

  一 观察活动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在课的一开始就要激活主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课的一开始,我让学生拿出 从家里带来的形状各异、大小各异的杯子,从中挑出三个,倒入水,让学生凭感官比较哪杯水多,哪杯水少,为什么?由于杯子的样子不一样,有的细长,有的粗短,有的下面粗,瓶口细。所以学生看法不一,争执不下,同学们对这种形象、直观的具体问题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作更加深入的探究。

  二 组织研讨探究

  怎样比较三杯水的多少呢?为同学们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在小组里展开讨论,并且鼓励学生大大方方地说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然后通过实验来进一步验证自己的观点。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办法多多,有的同学提出可以把三杯水分别倒进同一个大杯子,再用尺子量出水位的高低;有的同学说把三杯水分别倒进同一个小杯子,看能倒几小杯;有的同学在纸杯上划线。有的同学的办法更奇妙,在每个杯子里加入同样多的盐,再通过尝水的咸淡来判断水的多少……看到同学们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我十分欣喜。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我给以充分的肯定,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做进一步验证自己的观点。新课标把学生定位为科学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安排这项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动手愿望,又能培养学生的尊重科学的习惯。在实验过程中,我提醒学生不要把水撒到外面,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小组成员要分工协作,培养合作意识;要求记录员要作好记录,记录方式和方法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有的小组制成简明的表格,有的则用文字来做简要的说明,目的是培养学生做记录的好习惯。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意识到要准确的比较水的多少,必须采用统一标准统一方法,这又为下面认识量筒打下了铺垫。

  比如,在纸杯上画线,其实,就是一个量筒的雏形,那么,有没有一种类似于它的仪器用来测量液体的体积呢,?同学们猜测后,即而出示量筒。在学生认识量筒的基础上,我安排了深受学生喜爱的测量活动。出示量筒。你想知道什么?同学们观察后,提出诸如这种仪器叫什么?上面的刻度代表多少?学贵有思,思贵有疑。有位科学家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这些问题,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把这些问题的球抛向学生,有的同学通过预习或其他途径懂得这方面的知识。球便被他们接住,照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以思维激活思维,让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我将补充完善后的答案一一板书在黑板上。小小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案,为了突出重点,我以精当的板书把学生的实验形式及量筒的名称、用途、单位一一通过板书一一呈现在黑板上,使学生一目了然,加深印象。

  三 测量活动

  在学生了解了量筒的用途、单位后,我进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量筒。新课标把学生定位为科学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我在量筒里倒入一定量的水,请各小组取回去认真观察,读出数来。这时,问题又出来了,量筒里的水其实是一样多,为什么大家读得不一样呢?面对大家的疑惑,我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来显示观察者的视线与水的凹面下缘相平,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让同学们反复测量,读出每次测量的结果,并做好记录。本次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解疑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同学们兴致盎然。

  四 自由活动,自制量筒

  根据刚才的学习,你能自己做个量筒吗?在小组里说说你的办法,小组成员讨论谁的办法行得通。再一次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提倡探究式和动手操作学习方法的运用,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40分钟的时间很快就过去,可我们的科学研究才刚刚开始,课下完成自制量筒,并用自制的量筒测量一盒奶、一杯饮料或其他液体的体积。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课外生活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广阔天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中我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愿望,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又动脑。善于观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验证、作好记录,这些都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好方法、好习惯。教是为了不教,如果我们淡化教师的教,侧重于指导学生的学,那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说课稿 篇3

  一、教学构思

  1.教材分析

  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三课第一框的内容,是对第一单元公民政治生活的延伸,又为第四课政府权力的行使的教学内容做了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教学目标:明确我国政府的性质和主要职能;理解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感受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从而做出了解政府、相信政府、支持和监督政府的价值选择。

  ③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掌握政府的职能。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政府履行职能不能缺位、错位和越位以及“政府万能论”的错误。

  2.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身边的政府不是很关注,学习本课有利于学生深刻认识政府;政治生活对学生而言比较枯燥,在教学设计上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兴趣。

  3.教法学法分析

  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而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对新知识的领悟。

  二、教学环节

  本课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的,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五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学

  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四幅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环节二:阅读文本 理解重点

  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一、二知识点,知晓政府性质和职能,指导学生分析环节一的四幅图片,回答三个问题,明确政府的性质和职能。让学生看课本第37页的图,自己举例自己分析,加深对政府性质和职能的把握,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再给出关于“汶川地震三周年”的事例材料,引导学生回答设置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检验学生对政府职能的把握,第二个问题让学生领悟政府为什么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履行这些职能,同时教师也必须指出即使不发生这些事件,政府也会履行自己的职能,这是由政府的性质(人民的公仆)和政府的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以及政府的作用(便民利民)决定的。最后,教师再强调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主要职能是管理与服务,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并指出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存在职能交叉,比如公共服务职能,有社会领域的公共服务也有经济领域的公共服务。

  环节三:激发思维 突破难点

  以漫画的形式,引起学生对有些政府履行职能的效果产生质疑,教师分析漫画指出这是一种典型的政府越位现象,说明有些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没有很好履行职能,没有便民利民,这与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是管理与服务相违背的,也与我国政府是人民的公仆相违背的,我们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人们对政府机关的地位和特点的误解产生的“政府万能论”。这样达到释疑解惑。再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瘦肉精事件”材料里体现政府的缺位和错位现象。使学生更加明确我国政府是人民的公仆,是便民利民的政府,政府履行职能不能缺位、错位和越位以及“政府万能论”的错误。从而使难点达到突破。

  环节四:畅所欲言 内化情感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感受政府的作用:包括人们的社会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和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让学生分组讨论:《政府,有事呼我?》,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讨论题第⑤题“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需不需要“呼”政府、怎么“呼”政府,教师总结对于人们就业一方面政府会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另一方面需要人们提高自身素质转变就业观念。目的:检验学生对“政府万能论”的学习效果,体会政府是人民的公仆,感受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

  环节五:提高升华 课后探究

  设置两个课后探究题。目的:加深学生对政府的认识,扩展思维,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本,对本课知识进行清点,提高自悟能力。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通过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体现了方法的前后一致性,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利用生动有趣的游乐场情境,让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去发现角和展示角,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使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交流。例如,在描述红领巾上的三个角时,可以说出“有两个锐角和一个钝角”的结论,二年级上学期就只能说有三个角。另外,直角、锐角和钝角概念的掌握,可以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定基础。

  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所处承上启下的地位,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技能目标:能结合生活情景辨认锐角和钝角,能口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总体设计和说明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感知角。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利用学生较感兴趣的游乐场为情境图(实物投影:书本第37页的情境图),让学生去观察,发现图中的数学知识——角。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亲切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再复习旧知,回顾上学期所学的有关角的知识:角的组成、角有大小之分、角的大小与张开程度有关,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第二环节: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分了两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个步骤是画角、分类,产生锐角和钝角。

  我首先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旧知识间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四张小纸片上画出大小不同的角。再通过四人小组合作,把这些角合在一起进行分类,让学生商量得出分角的方法,并给角分成几类。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分法:直角一类(板书),不是直角的一类(板书)。

  当学生出现这样的分法时,我会引导学生把不是直角的一类再分细一点: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板书)。同时,通过让学生说说怎样知道有的角比直角大,有的角比直角小,使学生明确判断锐角、钝角的方法和判断直角的方法一样:都是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用三角板比一比板书上的任一个角),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辨认锐角和钝角”提供了依据。再告诉学生,他们的分类方法与数学家想得完全一样,让学生感受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最后,我从具体的素材出发,适时地上升到抽象概念,即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锐角和钝角特征的认识,给这两类角分别取名。这样从具体的素材出发,适时地上升到抽象概念,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本课题的教学内容:锐角和钝角也顺理成章地揭示了(板书)。

  第二个步骤是建立三种角的关系。

  为了理清锐角、直角、钝角的关系,我先让学生运用活动角(演示活动角)先摆锐角、直角,再摆钝角、直角,让学生得出三种角开口大小的关系是:锐角<直角<钝角(板书),这样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种角的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孩子更愿意去经历、去实践。他们更相信自己看到的,亲自感受到的。因此在第二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我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体验学习,在画角、分类、交流、摆角、想特征几个环节中,每个活动都给学生充分提供了“看、想、说、动”的机会。特别在做角、分类环节中,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利用已有经验进行 “动手实验——分类思考——概念概括——表达陈述”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对锐角、钝角的认识建立在以直角为轴心的知识体系中,从而顺利、稳固地建立了锐角、钝角的概念。

  第三层:巩固练习,丰富提高。

  在这个环节中,我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四项练习: 找出生活中的角、用三角板判断角、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角以及创作画。

  这样的练习把学生的思维从课堂带到了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同时也让学生学有困难,学有疑问,学有思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中创作画这种综合实践的练习,通过学生用角来创造美丽的图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外,也让他们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这个环节中,让学生说说在这课堂里进一步研究了角,有什么新的收获。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

  五、说板书

  本堂课板书比较精简,首先板示学生的分类结果。再板示课题,最后板示锐角、直角、钝角三种角大小的关系。这样板书不但便于学生辨别,也突出了本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说课稿 篇5

  一、说设计意图

  这是早期阅读分级阅读2绘本《边界》的一个引入性活动。这是一个科学性的语言活动。虽然是中班的绘本,但边界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且难理解的概念。所以我选择了大班的幼儿参与这个活动。我们的生活中,边界无处不在。人有边界,动物也有边界。于是,我设计了这一活动。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大班幼儿已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绘本分析,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一)、初步感受边界的含义。

  (二)、观察、发现并了解一些动物的边界,并试着自己动手设计边界。

  (三)、引起阅读绘本《边界》的兴趣。

  在活动中,我采用了情境法和提问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图片引导幼儿观察,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了解一些动物的边界,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边界。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学法有观察发现法和体验法,让幼儿帮小动物设计边界,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更好的服务于本次活动,我做了以下准备:

  1、音乐2、狼头饰一个,兔妈妈头饰一个,积木达成的大圈。

  3、课件4、印有不同动物的纸,水彩笔一人一盒。

  5、大书一本。

  四、说活动过程

  围绕目标,我把本次活动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

  (一)、游戏引出课题;

  (二)、了解几种动物的边界;

  (三)、帮小动物设计边界;

  (四)、引出绘本。

  第一环节:游戏引出《边界》,并初步了解边界的含义。

  过渡语:我们游戏里那个大圈就是我们的边界,很多动物都有自己的边界,让我们来看看吧。

  第二环节:播放课件分别了解狼和园丁鸟的边界。知道狼是用尿的气味作为边界,园丁鸟是用树枝做边界。

  第三环节:给小动物设计边界。

  1、边界是动物用来告诉别人,这是我的地盘,你不能侵犯。如果你是一种小动物,你会用什么来做边界?

  引导幼儿用:如果我是xxx,我会用xx来做边界

  2、帮小动物设计边界。

  说得真好,有很多小动物想请我们小朋友来帮它们设计边界。

  提出要求:设计的边界要牢固,要特别,设计完要把水彩笔送回家。

  3、介绍自己设计的边界。

  第四环节:引出绘本生活中有很多边界,你们想知道你们给小动物设计的边界对不对吗?(出示书),这本书里藏着更多有趣的边界,这是一个叫王晓明叔叔写的,书的名字就叫《边界》。

  你们想看吗?想了解更多边界的秘密吗?想知道我们人的边界吗?那我们一块到阅读区去看吧!

【【热门】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说课稿模板汇总10篇

2.【热门】说课稿模板汇总8篇

3.【热门】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

4.【热门】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

5.【热门】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

6.【热门】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

7.【热门】说课稿模板汇总9篇

8.【热门】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

9.【热门】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大班语言活动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