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说课稿

2021-07-05 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术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术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学思路

  A、教学基本思路

  教材主要处理的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跟社会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说,美术家究竟怎样看待自己的职业?老师可以通过历史的透视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理解美术家的自我跟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美术家的自我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社会试图分派给艺术家一个明确的身份:工匠、杂役、职业画师、艺术家;但美术家却往往把自己看做一个完整的“人”,游离于各种身份之间。画家或雕塑家仅仅是一种通常的称谓和职业身份,不能反映某个具体艺术家的个性特点。而美术家更重视的,可能正是自己的人格和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这条中心线索跟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联系起来,层层深入地体现这条线索,并且贯彻到教材提供的两个“活动建议”当中去。

  B、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提供的美术作品可以分为三组,反映出美术家表现自己的不同方式:《拉斯科岩画》和《埃及墓室壁画》是通过匿名的手段来表现自我的。这几件作品年代较早,艺术家还没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并且社会也没有给予艺术家很高的地位,不允许他们过于明显地突出自己。严格说来,在这些作品创作的时期,还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艺术家”,原始时期的“艺术家”实际上是巫师,而在古埃及和中国的商周时期,“艺术家”的准确身份是工匠,甚至是奴隶。

  第二组作品,是14世纪以来的一些美术家的自画像。自画像这种形式比较准确地反映出艺术家对自己的认识和角色定位。这是要提到的一个历史背景是,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的传统中,职业画家或雕塑家并不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从社会角度看,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是为别人服务、换取报酬以养活自己的人。所以艺术家往往不愿意把自己仅仅看做一个工匠,而是负有某种文化使命的人。教材中的几幅自画像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阿尔泰米西亚·真蒂莱斯基之外,其他画家的自画像都没有用作画的工具来暗示自己的身份.相反,丢勒像基督,普桑像贵族,金农像隐士,而伦勃朗则把自己画成一个真实、朴素、平凡、有血有肉的市民。

  真蒂莱斯基的自画像稍微有点特殊,或许因为她是一个女画家。实际上,当时女的自画像往往也不把自己画成画家,而是画成淑女。绘画对女性来说是一种文化教养。真蒂莱斯基在自画像中突出自已的画家身份恰好是要突破人们的习惯看法,肯定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女画家,而不是以绘画来标榜自己“才艺”的女性。另外,按照西方的传统观念,包括绘画在内的艺术由九们“缪斯”掌管,而缪斯们都是女性。真蒂莱斯基借用了这样一些观念,使自己的画家身份跟作为“缪斯”的女神联系起来。

  除此之外,真蒂莱斯基和金家都是用的侧面像,这也具有某种心理暗示的意味。一般而言,在下面像中,美术家可以和观众达成交流,而侧面像则似乎表明画家更愿意自行其是,因而其个性也更加孤僻和鲜明。

  第三组作品是处于创作或生活场景中的美术家。在这里,美术家的工作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含义。委拉斯贵支的画室是在皇宫,侏儒、侍女、小公主和镜子里的国王和王后清晰地表明这个场所的性质。画家本人是“宫廷画师”,负责记录这些人物和事件。而维米尔却是耐心地坐在自己那狭小的画室里描绘一位抱乐器的姑娘。跟《宫娥》相比,这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地方。委拉斯贵支自画像面前那块巨大的画布表明他记录的是重要的事件和宏伟的景象,而维米尔那块小画布则说明他更专注于普通生活的细节。

  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把画家安排在文人聚会的庭院里。画画在这里不是换取报酬、维持生计的手段,而是文人之间应酬、遣兴的一种方式。这些画家本质上不是通常所说的职业画家,而是文人。宋徽宗是一位爱好文艺的皇帝,以皇帝的身份来作画,就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画家了。研究者认为,《听琴图》中最上面那位作道士打扮、抚琴的人,就是宋徽宗本人。旁边两位官员在恭敬地聆听他的琴声。左下角有宋徽宗“天下一人”的画押,虽然不能据此认为这件作品是他本人的亲笔,但这位皇帝对待绘画的态度是很明显的:他会不遣余力地支持绘画,并利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和伦理理想。

  2、教学目标

  了解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同文化、经济、政治因素的关系;了解创作者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上的表现方式;学会把特定的视觉图式以及风格特点跟艺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联系起来,以一种历史的观点来看待美术作品。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化;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难点: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4、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知识与技能:学生要在学习中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初步掌握基本美术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术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讨论,丰富视觉审美经验,发展美术览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5、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A、教材或课程所需图片的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课件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特点的自画像或有肖像画作品供学生参考,领会塑造、表现性格的一些方法。将观察的内容一一地加以列举并比较,引导学生将观察与分析科学化、系统化,并运用教材所介绍的知识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

  B、在课前,请同学们从网上或者书中查阅一些关于肖像刻画(绘画摄影),然后到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二、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但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另外,现在的高中生学业压力沉重,对美术学科中美术鉴赏模块的学习并没有强烈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查找资料,大胆想像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体会美术作品的美术语言与形式特征。

  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从学生对美术家工作和生活的想像入手,结合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主要思想和内容,一方面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另一方面通过历史背景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对美术家——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主要采用“比较鉴赏法”,提问法、讨论法、观察法等。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理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借助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资料进行教学。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诱发探究

  1、课件展出一组作品(出示大象的杰作),说说画面中是什么内容,感觉如何?(学生回答)这些画,看起来平常,但如果知道作者是谁,大家一定会大吃一惊!

  2、告知学生是亚洲大象“帕亚”的作品,10~15分钟时间完成一幅画作。每幅售价250英镑(折合人民币4500元左右),更神奇是在英国艺术展览馆,还展出了大象的自画像。

  3、课件展示“大象艺术家”作画的照片和自画像。为什么觉得大象艺术家“帕亚”了不起呢?(画得非常好!能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因此能被称为艺术家)。

  小结:自画像是艺术家认识自我、展现自我的一种重要方式。自画像的出现,是艺术家自我意识觉醒的一种表现。(用课件展示课本中的岩画和墓室壁画作品,教师通过讲述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大象的自画像上转移到对画家的认知之上。)

  (二)鉴赏分析

  1、怎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美术家(画家)?

  (能画画的、作品能表现思想、有高超绘画技巧……)

  小结:不同时代,社会上的美术家的评价是不相同的。画家自己是怎样来看待自己的呢?我们除了可以通过画家传记,来了解画家外,还可以通过画家的自画像,来了解画家的内心世界。

  2、在艺术家的自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学生看课本中作品回答)

  小结:①他们对于自己的身份、社会地位、人生的一些看法;

  ②看到他们的艺术态度和艺术风格。

  艺术家的自画像有如一面镜子,展现了艺术家眼中的自己。

  1、用课件展示四幅艺术家的自画像。

  (丢勒、真蒂莱斯基、金农、凡高)

  a、你认识这些艺术家吗?是正面还是侧面?是否知道这些艺术家的相关背景?他们分别属于什么时期?

  b、从这些自画像中,你看到了些什么?

  c、画面是否暗示出创作者本人是一位画家?通过什么方式来暗示的?如果没有这种暗示,那又是为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

  2、完成第61页的“思考与交流”:伦勃朗的三幅自画像。这些自画像各自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中年以后的伦勃朗接连遭受不幸,晚年竟然落到靠救济金度日的地步,自画像也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沧桑感。)

  (三)集体讨论

  对比分析《宫娥》和《画室》。

  1、画家所在的环境或场所有什么区别?

  2、画家自己是以什么方式出现在画面上的?

  3、能否看出画家对自己职业的看法?

  (四)分组讨论

  1、讨论和分析对象:《听琴图》、《西园雅集图》。

  2、思考:

  a、画的是什么样的场景?

  b、作者是以什么身份在画面?

  (教师讲解:在中国古代,纯粹的画家地位很低,被称为“工匠”;而文人兼画家这一身份却具有很高的地位。)

  (五)总结

  在各个历史时期,美术家的社会地位不同,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也不尽一致。例如《听琴图》,宋徽宗是一位画家,但又是一位皇帝。这件作品既体现了他对绘画的兴趣,也表明了他至高无上的身份。

  活动交流:

  课下完成“活动建议一”,教师选出一些作品进行评议交流。

美术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掌握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说一下对本节教材的理解。《美术作品的特征》是鲁教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节课首先认识美术的分类以及基本特征,从而引出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本节课是整本教材的开篇之课,对整本教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所以,上好本节课尤为重要。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了解他们,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所面临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的特点: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比较发达,感知与观察能力较强,但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也希望了解更多美术本质性的知识,所以,本节课侧重去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提高审美能力。

  三、三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了教材学生的实际,设立的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术的分类以及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讨论,欣赏的方法,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理解并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三维目标的设立,本节课的重难点确立如下:

  重点:美术作品的分类以及美术的基本特征

  难点:如何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教学方法以及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是讨论法,提问法,欣赏法,情景法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主要采用的是小组自主探究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由于本节课多采用图片对比的方法,所以我准备了资料丰富的多媒体课件以及绘画作品,石膏像,青铜工艺品等。

  七、教学过程

  接下来,到了我说课最重要的环节,教学过程,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我的教学过程进行设计。

  1·导入: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用多媒体展示中西方的美术作品,同时提出问题,这几幅画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说说你的原因。学生积极回答,最后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都涉及到了美术鉴赏的问题,那什么是美术?对他如何来进行鉴赏呢?顺势引出今天的课题《美术作品的特征》

  本环节的设置可以使学生在欣赏中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2·新课讲授

  在这一环节中,结合了高中生的认知发展,主要采用的是图片对比的方法。

  (1)展示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图片,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对他们进行分类。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之后得出,美术的门类有: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设计艺术.书法.篆刻。在此基础上又可以细分为很多种。同时多媒体播放美术作品,请同学们对他们进行分类连线。 本环节可以使学生通过连线的小活动充分理解美术的分类。

  (2)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美术作品的特征,我设置了以下的环节。将绘画以及石膏像教具像同学们展示,提出问题:绘画与石膏像在空间表现上有什么不同呢?学生通过看,摸等观察很直观的得出,绘画是二维空间,而石膏像则是三维空间。同时展示齐白石的《牡丹》,使学生在空间的理解上对他的造型进行分析,这幅画画牡丹但不是真实的再现,而是讲究以形写神,由此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中“造型”与“传神”的理解。 本环节一方面使学生能够直观的理解美术的空间特征,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中国造型以形写神有一个初步认识。

  (3)欣赏美术作品就是为了让人们有一个直观感知,离开了视觉,就无法谈欣赏。下面,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播放一段钢琴曲,学生感受到了美,接着,停下音乐,播放美术作品,闭着眼睛的学生们无法用眼睛去观察,没有了视觉,就体会不到美术作品的美,从而得出美术作品视觉特征。 通过这个环节的小活动,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更加理解了美术的视觉特征。

  (4)通过之前的学习,引导学生对石膏像以及青铜工艺品来进行对比赏析,得出美术作品的材料,肌理特征。 本环节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合作的精神。

  (5)展示《蛙声十里出山泉》以及《最后的晚餐》

  问题:两幅图在构思上是怎么样的?表现了什么?师生共同总结:虽然画面是静态的,但是他们在表达一个故事主题时,会选择一个特别的有代表性的瞬间,具有戏剧性,让我们回味无穷。 本环节通过欣赏作品引导学生充分了解美术作品静态的特征。

  3·拓展

  多媒体出示《鲁内斯夫人》,让学生们根据她的神态给她添加内心的独白。学生踊跃回答。

  通过本环节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中来,提高学习兴趣。

  4:小结作业

  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让同学们通过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对他们进行赏析,灵活运用到实际中去。同时布置一个开放性的课下作业:课下去美术馆找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对他进行赏析。 本环节的设置是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让学生有更多了解美术作品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尊重并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美术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纲要》中在幼儿园艺术教育目标中指出:“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体验。”幼儿美术教育不以幼儿掌握美术技能为主要的目标,而是希望幼儿在自由、宽松的美术创作活动过程中逐渐喜欢参加艺术活动,获得艺术感受,同时促进幼儿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发展。所以,此次活动我不规定幼儿一定要把机器人画得惟妙惟肖,而是让幼儿通过已经学过的各种几何图形进行组合、变化,大胆的设计创作出各种各样机器人,体验几何形状变化带来的美感和美术活动的快乐。

  机器人是幼儿感兴趣的玩具,在幼儿园和家里,小朋友都接触过各种各样的机器人,还有在图画书、动画片、科普读物、照片等影音图像资料中都见过机器人,机器人神器威武的形象深受幼儿的喜爱。机器人有着奇特的造型和神奇的本领,能给幼儿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和激发他们强烈的创作愿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此外,实际生产中机器人本身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离不开大胆创新,让幼儿对机器人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萌发他们初步的创新思维,是本次活动的目的所在。

  二、说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各种图形进行组合变化,设计各种各样的机器人;

  2、了解实际生活中广泛应用的机器人,按自己的想象设计机器人,萌发初步的创新意识;

  3、提高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想象创作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

  活动重点:学习运用各种图形进行组合变化,设计各种各样的机器人。

  活动难点:大胆想象,设计和创作机器人。

  三、说教学方法:

  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此次活动的主题,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多媒体课件法:

  此次活动中,我借助多媒体手段贯穿活动始终,目的在于让幼儿形象地感知和欣赏机器人。通过“会说话”的机器人课件,向幼儿展示和介绍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帮助幼儿感知机器人的造型及其功能等。通过机器人的语言代替教师的语言,比教师直接的讲述更为生动,富有趣味性,也更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这也是本次活动的亮点。

  2、观察讨论法:

  通过观察,幼儿可以形成对机器人的整体印象,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幼儿把握机器人各种造型的特点。而在观察后进行讨论,则能让幼儿加深对不同形状组合、变化带来的不同造型的机器人的印象。本次活动中,为了启发幼儿运用不同形状的图形组合来设计机器人,我通过让幼儿观察多媒体课件、图片、玩具等材料,说一说机器人可以用什么形状的图形来组合,机器人的身体、头部、四肢等可以用什么图形来表示,还可以用什么图形来装饰机器人的盔甲等等,让幼儿感受变化的、不同图形的组合能让机器人看起来更神奇和威武,从而突破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3、欣赏评价法:

  幼儿创作结束后,将幼儿最终完成的作品进行集中展示,让幼儿挑选同伴中自己喜欢的作品(也可以选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肯定各自作品的特点及优点。通过欣赏评价,有利于达到分享交流的目的,让幼儿学习他人的创作技巧,也有利于让幼儿体验创作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四、说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在开展本次活动前,我让幼儿回家与爸爸妈妈一同查找图像、科普书籍、影像等资料,找到自己最喜欢的机器人。同时,让家长帮助幼儿初步了解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广泛应用的机器人,机器人帮助人类做了哪些事等等。此外,幼儿经常看到关于机器人的动画片,玩过各种机器人的玩具,积累了很多关于机器人的感性经验。

  2、物质材料准备:前期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幼儿带来的机器人图片;机器人的玩具;白纸、画笔等等。

  五、说教学过程:

  本次活动中,我设计了4个环节,可以概括为“欣赏观察——想象讨论——设计创作——欣赏评价”四个部分。

  (一)幼儿观看、欣赏多媒体课件和机器人图片——感知、观察机器人造型及创作特点,了解实际生活中广泛应用的机器人。

  1、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幼儿介绍实际生活在广泛应用的机器人。

  机器人: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机器人,欢迎来到神奇的机器人世界。现在,小朋友们跟着我进行一次科幻之旅吧!(课件内容:5个在不同领域工作的机器人分别围绕名称、功能等进行自我介绍)

  (作为活动开始部分,以“会说话”的机器人课件直接进入活动,是为了能够在活动一开始就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对机器人的好奇心和兴趣。让幼儿了解实际生活中的机器人,探索机器人的世界,能够打开幼儿的眼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增强求知欲,同时也是在幼儿记忆中留下丰富的视觉的形象,丰富幼儿关于机器人的经验,为后面幼儿大胆想象设计机器人做铺垫。)

  2、幼儿分享、交流机器人图片。

  机器人:我还听说你们回家和爸爸妈妈帮我找了其他好多好多机器人朋友,真开心!请你向我和其他小朋友介绍一下你带来的机器人朋友吧。

  幼儿上前将带来的图片给教师,教师将其展示在全体幼儿前。幼儿讲述自己带来的机器人长什么样,它是什么形状组成的,他能用来做什么等等。教师抓住幼儿讲述过程中的主要信息,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机器人的主要特征,分析机器人可以由哪些图形组成。

  教师:可以用什么形状的图形来表示机器人的身体(头部、四肢等)。

  教师:还可以用什么图形来装饰机器人的盔甲呢?

  (这一环节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感受变化的、不同图形的组合能让机器人看起来更神奇和威武,突破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二)“我是小小设计师”—— 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创意,分享同伴多样化的设计。

  机器人:哇,小朋友为我介绍的好朋友都好厉害啊,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小朋友们是一名设计师,你们会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机器人呢?

  幼儿进行大胆的想象。一段时间后,教师请幼儿上前大胆交流自己的创意,给大家说一说,设计的机器人长什么样,由什么形状组成的,能够为人类做那些事。

  (让幼儿先进行足够的时间的想象酝酿,不至于匆忙下笔创作。交流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原有经验,联想和迁移在各种资料中关于机器人的形象和用途,同时也是在交流中探索、发现基本的创作思路,为接下来的创作提供支撑。)

  (三)幼儿设计创作,教师个别指导——学习运用各种图形进行组合变化,设计各种各样的机器人。

  1、幼儿按照自己的想象画出机器人;

  2、教师启发幼儿用不同的图形组合创作,并注意变化;

  3、教师帮助能力较差的幼儿进行创作。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既根据个别差异给予幼儿技法上的帮助和注重他们思维的发散,又给予幼儿充分的创造空间,将大部分时间留给幼儿进行自主创作,始终扮演幼儿创作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幼儿创作过程中,我注重让幼儿在宽松、开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美、表现美,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和表达方式,及时肯定他们的努力。)

  (四)幼儿相互欣赏评价——分享交流创作技巧,体验创作的快乐。

  将每一个幼儿的作品展示在前面,请幼儿欣赏并相互点评。也可以讲述自己的作品。教师主要围绕目标1引导幼儿有针对性的观察和欣赏作品:

  教师:你喜欢哪一个机器人?为什么?

  教师:这幅作品主要用了什么形状来设计机器人?

  (我指导幼儿进行相互欣赏,尝试分析、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从而让幼儿充分表达对美的体验,以及提高他们审美能力,获得美术活动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五)活动结束

  机器人小结:今天小朋友设计了好多种机器人,为机器人王国里添了好多新朋友。这些机器人身上的有不同的形状,真漂亮。原来变化一下就有很多类型的机器人了。真感谢你们!

  (以机器人与幼儿对话结尾,达到活动首尾呼应的效果。通过点出形状组合的变化,帮助幼儿掌握本次活动的重点。)

美术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教材分析:

  《点、线、面》是苏少版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教材第4册第10课内容。它是整套教材中以双基一条线展开的编写内容之一,相关双基内容还有《七彩生活》、《圆圆的世界》、《方方的物》、《找找三角形》、《点彩游戏》、《原色和间色》、《黑、白、灰》、《近大远小》、《退远的色彩和变化的笔触》等组成。《点、线、面》旨在使学生了解它是构成画面的最基本元素,同时也是组成现实生活中俯拾皆是的造型的最基本条件。对于“点、线、面”的理解与表现既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是生活的,也可以是非生活的。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对学习领域的划分,本课应属“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通过学习,应让学生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并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创作,同时,学生可以了解艺术形式的美感以及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学生对生活用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学习此课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和动手创造能力。教学中的教师应该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更应加强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愿望。

  教学内容:

  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或材料,表现一幅以“点、线、面”为基本元素的画面。

  教学目标:

  了解点、线、面是构成画面(图案)最基本的要素等知识。

  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了解点、线、面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学会以点、线、面为基本元素表现画面并合理搭配。

  感受现实生活中点、线、面的美。

  教学重点:

  学会用点、线、面表现画面。(可具象,也可抽象)

  教学难点:

  画面中点、线、面的搭配巧妙,布局合理,富有美感。

  教学准备:

  铅画纸、水彩笔、彩色铅笔、油画棒、毛笔、颜料等。

  教师:教师找几幅较为典型的“点、线、面”图案作品。

  学生:看一遍书上的文字及图片,最好多准备几种不同类型的笔和画纸。搜集生活中的图片资料。

  说教法、学法

  教法: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第一学段“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阶段要求:“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整体性教法:

  根据点、线、面展开教学过程。

  启发性教法:

  利用多种手段、媒材,让学生了解点、线、面,从而使学生理解点、线、面的组合原理。

  练习指导教法:

  通过帮助学生成功地完成课堂练习 ,达到学会知识或技能目标,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活动指导教法:

  要对学生独立从事的操作或实践活动进行组织和引导。

  学法:

  本课主要通过从学生收集生活中“点、线、面”的素材,到欣赏生活中的“点、线、面”图片及绘画中的“点、线、面”,从而明白“点、线、面”不仅是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也是日常生活及景观不可缺少的基本设计要素。而后通过几则小练习让学生懂得“点、线、面”简单的构成原理,并能应用于生活。

  说教学程序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本课的教学设计即从生活中来(教师、学生收集的各种生活照片)→在课堂中作进一步探讨(什么是“点、线、面”及其相对性,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再回归于生活(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点、线、面”画面)。这样从整体把握的环节设计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学以致用。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 用自己理解的“点、线、面”举例,寻找生活中、照片里的“点、线、面”。

  (设计意图:这是对“点、线、面”最初的感性认识。)

  二、 通过小练习,了解“点、线、面”的相对性。

  1、用各自带的工具画“点”。

  问 题:你画的点像什么?

  点能变成线吗?

  点能变成面吗?

  想象一下,一直不停地画点,画面会出现怎样的效果?

  2、用各自带的工具画出不同的“线”。(线条越多越好)

  问题:你能画出多少种不同的线条?

  线能变成点吗?

  线能变成面吗?

  想象一下,连续整齐的画线,画面会出现怎样的效果?

  3、换一种工具画“面”。

  问题:“面”是什么?

  用什么工具最能表现你理解的“面”?

  4、“点”、“线”、“面”简单组合成一幅画。

  用自己喜欢的工具,快速地把“点”、“线”、“面”组合成一幅简单的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启发学生画一些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植物或风景。

  (设计意图:通过此练习,学生对“点、线、面”的认识会有所提高)

  三、 通过学习、练习,学生再次欣赏“点、线、面”,唤起知识的重构。

  (可以利用学生准备的图片资料和教师准备的图片以及画家的画)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初步领悟点、线、面的相对性)

  如:一篇文章中的“点、线、面”是什么?(我们可以把单个的字看成是“点”,一行字看成是“线”,整个的段落看成是“面”)

  如:“少数民族衣服”上装饰的贝壳,单一的看是“点”,连起来看是“线”。

  如:珠绣包上的珠子是“点”,退远看形成了“面”。

  如:整片草坪是“面”的感觉,仔细看它是由一棵棵小草(即“点”)组成。

  让学生感受点、线、面的合理搭配及构成的美。

  (画家的画以及教师的示范画引导)

  问题:你感觉哪一幅画中的“点、线、面”搭配最巧妙,布局最合理?

  (设计意图:这是对“点、线、面”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

  四、 学生通过以上的小练习再创作:用“点、线、面”组合的原理,对我们周围的环境或生活用品进行设计。

  作业形式:·在原来作品上进行联想,派生新的作品。

  重新设计新的“点、线、面”作品。

  作业可以是具象的、也可是抽象的。(“点、线、面”作品的抽象或具像在作业时教师只是略讲,学生讨论时发现此问题可用图例讲述清楚)

  (设计意图:知识的巩固阶段,并与生活联系,学以致用)

  五、 巡回指导

  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点、线、面”作品启发学生。

  作业以组的形式进行交流,使学生创作能力相互得以提高。

  全面观察学生作业。对个别学生进行构思启发引导。

  提供学生参考的书籍或图片,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创作能力。

  (设计意图:师生的交流阶段,有助于学生创作设计的提高)

  六、 小结、拓展

  可以用“点、线、面”,为学校设计庭院。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课后作有意义的拓展)

  板书设计

  点、线、面

  搭配巧妙 画家的画(图片)

  布局合理 学生资料(图片)

  富有美感 生活实例(图片)

美术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对教材的正确理解有助于更好的开展实际教学。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美版高中美术绘画第6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水彩画的特点、水彩画与中国画的联系和区别。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水彩的表现技法,并表现出一幅水色交融的水彩画作品,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欣赏能力。

  二、说学情

  合理的把握好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节课面对的是高中的学生,他们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思维比较活跃,见解独到,在美术学习中也希望了解更多本质性的、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同时高中生之前已经接触了各种类型的绘画作品,为本节课学习水彩画这种绘画形式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会用展示水彩作品的方式,引导学生赏析不同类型的水彩作品,感受水彩这一绘画形式的魅力。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于学生实际情况的掌握,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我将设计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水彩画的特点,并能通过对比发现水彩画与传统绘画的联系和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欣赏和讨论掌握水彩的表现技法,并表现出一幅水色交融的水彩画作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水彩画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欣赏能力,并能在生活中发现美的事物和美的现象。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我的教学目标的设定,我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重点:了解水彩画的特点,并能掌握水彩画的基础知识。

  难点:学生能把握水彩画的表现技法,并准确的表现出一幅透明轻快的水彩作品。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践行新课标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我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法、小组讨论法和示范教学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六、说教学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多媒体课件、水彩笔、水彩纸、水彩颜料等。

  七、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是教学过程,也是说课的核心环节。针对学生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互动,导入新课

  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水彩作品,让学生感受水彩的魅力。并提问:同学们了解水彩画吗?学生回答:水彩画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英国水彩画兴起,到了18世纪后半叶已经盛誉世界。教师补充:在18世纪,由于英国自身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湿润的气候条件以及对风景绘画的热衷,使水彩画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画种。所以,英国被称为“水彩画的故乡”。随着背景的介绍,引出课题《水彩画》。

  通过多媒体出示图片和谈话互动的导入方式,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并引起他们的探索欲望。

  环节二:观看作品,感受魅力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在本环节我将借助多媒体出示素描作品向学生提问:

  1.在多媒体上出示不同题材的水彩作品,并提问:水彩画可以表现的哪些题材呢?

  学生回答:水彩静物、水彩风景和水彩人物等。

  2.引导学生再次仔细观察水彩作品,提问:水彩画的表现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学生观察后得出答案:水彩画主要有干画法和湿画法两种表现方法。

  教师补充:除此之外,留白、洗涤、水分的控制和用笔都是需要画水彩画需要掌握的方法和技巧。

  3.出示刘文甫的水彩作品《葡萄》和徐渭国画作品《墨葡萄》等一系列水彩画和中国画,让学生对比分析,积极讨论:水彩画和中国传统绘画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水彩画与中国传统画都是以水为媒介和颜料绘制在纸本上的图画,在绘画工具、材料和表现技巧上,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水彩画起源欧洲,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中国画属于东方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纸不同,水彩画是水彩纸,中国画是宣纸或帛绢。

  教师补充:风格和造型语言也不同,中国画的传统造型语言是勾勒点染,线条是独立的绘画构成要素,造型不以光影为表现体积的手段。水彩画是遵循光影造型的,而且色彩也注重写实性。

  4.让学生再次仔细观察水彩作品,提出问题:水彩画的特点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总结:水彩画画面效果透明轻快、流畅滋润、水色交融。技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趁水未干时,画出迷蒙缥缈的感觉,也可以在水色干透后层层叠加,画出丰富厚重的感觉。

  通过这样环环相扣的问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水彩画的魅力。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

  环节三:播放视频,讲解技法

  为了凸显美术课堂的直观性,我将在多媒体上播放,水彩静物写生的视频和水彩风景写生的视频。随后,根据提前摆放好的静物,示范水彩静物基本技法及步骤,演示如何用笔和加水。学生仔细观察视频,明确静物写生和风景写生的作画步骤及基本技法。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绘画的方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使学生的思维之间发生碰撞,激发更多的探究性思考,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让学生明确如何呈现出一幅水彩作品,为接下来的实践环节打基础。

  环节四:学生实践,作品展评

  1.布置活动练习:选取其中一种题材,运用水彩的基本技法表现出一幅的水色交融的水彩作品。教师巡视辅导,辅导要点:在创作的过程中,注意干湿画法的运用,要画出水彩透明轻快的感觉。

  2.组织水彩画展览会,鼓励学生展示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可从用笔、造型等多方面评价作业。

  这一环节体现了新课标中教学评价对象和方式多元化的要求,利用自评、互评和师评的方式能够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成果,激发学生向更高目标努力的积极性。

  活动五:课堂总结,开放作业

  1.总结重点知识,并升华情感,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美的事物和美的现象。

  2.课后搜集更多水彩大师的作品,下节课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分享。

  这一环节请学生主动分享收获,从学生的角度检验本堂课的教学设置和教学效果。最后的搜集资料的作业是为了让学生以课堂为中心进行知识的延伸拓展,使美术知识与其他知识形成沟通,不断提高美术素养。

  八、说板书设计

  为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清晰、直观、明了,重难点突出:

美术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二年级美术上册第9课《蜻蜓飞飞》。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法教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等几大板块展开我的说课:

  【教材分析】

  《蜻蜓飞飞》是一节绘画课,属于美术学习领域中的造型表现领域。本课以学生熟悉的蜻蜓为绘画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发现蜻蜓的美,用形式多样的工具表现蜻蜓的美。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处于美术学习的第二学段,他们对美术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材料的使用也充满好奇,对物象的观察与表现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这对于上好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学情基础。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观察蜻蜓,感受蜻蜓对称的美。

  技能目标:抓住特点,用各种绘画工具表现蜻蜓。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教学重点是观察蜻蜓,感知蜻蜓的美,难点即是用多种工具材料抓住特征表现蜻蜓的美。

  【学法教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在学法上重点突出观察法、体验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蜻蜓,发现蜻蜓的美;在教法上着重体现引导发现法、情感激励法,让学生在愉悦积极的参与体验中发现美、表现美。

  基于以上定位,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一、出示谜语,激趣导入;二、观察发现,感受蜻蜓之美;三、赏析作品,启发构思,激励创作;四、展示评价,鉴赏学习,体验成功;五、课堂小结,以美育人,拓展延伸。下面具体展开我的流程设计:

  【一、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好的课堂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开始。结合本课教学内容,针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采用谜语激趣法导入新课。在课的开始,我将用激趣的语言出示一则有关蜻蜓的谜语:“小飞机,纱翅膀,斗大眼睛照前方,飞来飞去灭虫忙;低飞雨,高飞晴,气象预报它最棒。”学生很快就会猜出是蜻蜓,学习的兴奋点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接着让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有关蜻蜓的知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导出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蜻蜓的世界,发现蜻蜓的美,共同来学习第9课蜻蜓飞飞。(板书课题---蜻蜓飞飞)

  【二、观察发现,感受蜻蜓之美】

  美术是视觉艺术。在本环节一开始,我将用课件配以优美的音乐,浏览播放一组蜻蜓的图片,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蜻蜓有哪几部分组成?蜻蜓美在哪里?”,认真观察图片,注重对学生视觉的冲击,初步感受蜻蜓的美,为下一步分析蜻蜓之美奠定基础。

  观察图片过后,紧接着学生带着观察的积极体验,转入两个问题的分析交流上:

  (1)蜻蜓有哪几部分组成?通过几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梳理学生的答案,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蜻蜓的大体形态,目的是给学生一个初步的印象,然后通过点击课件中蜻蜓结构图,以直观的形象分析进一步明确学生刚才的答案,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认知。本环节的设计学生由最初的感知,到教师的板画演示,再到课件的点击认识,层层铺垫,完成了对蜻蜓的认知过程。

  (2)第二个问题的分析“你认为蜻蜓美在哪里?”这是本课的重点。在环节设计上,我首先出示一组不同美感的蜻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学生会直观地感受到蜻蜓的色彩美、纹理美,接下来介入蜻蜓之美的第三个重点即“对称美”,我利用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蜻蜓左右对称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会直观地感受到蜻蜓的对称美。由蜻蜓的美发散思维想到蝴蝶、蜜蜂、飞机等其他对称的形象,注重知识的类比迁移,通过这一过程,完成对蜻蜓之美的认知。

  【三、赏析作品,启发构思,激励创作】

  首先我会激趣提问“这么美的蜻蜓,你该怎样表现它们呢?”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交流各自的构思,在此基础上,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以积极的肯定。然后让学生欣赏课本中的范作,在小组内分析作品的表现内容、表现形式以及色彩方面的特点,带着这种分析的感受进一步欣赏课件中提供的范作,重点突出作品中蜻蜓的动态、用色、构图、材料方面的特点,为学生的创作打开思路,提供借鉴。最后学生带着这种积极的体验转入作品的创作,配以优美的音乐,课件浏览播放蜻蜓的图片,给学生以美的感染。教师巡回辅导,尊重学生的构思,充分起到引导的作用。

  【四、展示评价,鉴赏学习,体验成功】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创作,作品会大体成型。这时我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评作品,在此基础上每组推荐三幅作品参与集体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评、互评,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施以激励性评价策略,充分保护学生的创作个性,w ww.x Xjxs J 对于学生需要改进之处用委婉的语言指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又明确自己下一步努力的方向,真正起到评价促进步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以美育人,拓展延伸】

  学生通过以上环节发现蜻蜓之美、表现蜻蜓之美,到最后的评价美,蜻蜓的美已经深入学生心中。这时我利用课件展示捕捉蜻蜓的画面,以美育人,激发学生保护蜻蜓、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在肯定学生这节课的表现之后,展示用其他不同艺术形式、不同材料,比如剪纸、泥工、籽粒拼贴等表现蜻蜓的作品,进一步拓宽作品的表现形式,激励学生再创造。一节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体验各种工具材料的造型体验远没有结束,通过这样的拓展就会调动起学生进一步再创作的积极性。在这种积极的氛围中教师用激励的语言结束本课的课堂教学:“我相信只要同学们勇于放飞自己的想象,大胆地去尝试、去表现,也一定能创作出更多更美的作品。”

  总之,本课的流程设计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从学生的发现、分析再至表现、评价,体现了“学为主体、视为引导”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愉悦的审美体验中完成整节课的学习过程。

  【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设计既能反映一堂课的线索,又是一节课知识点的缩影,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条目式的板书设计:课题、抓住关键词“色彩美、纹理美、对称美”罗列板书,既归纳了蜻蜓的美,又为学生作业的创作及评价提供了“有章可循”的依据。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美术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编辑指导思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习认识色彩是人们生活的需要,是人们掌握美术文化的一部分。认识三原色中的黄色和蓝色,引导学生分别欣赏以黄色、蓝色为主的图片,从而体验色彩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对生活中色彩的感知能力。通过欣赏,感受黄色带给人们的明亮、温馨的感觉,感受蓝色带给人们的凉爽、清静的感觉,提高学生运用色彩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创造力。本课教材的意图是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认识、感受黄色和蓝色特有的魅力,帮助学生学会感知色彩现象,并从中体验到黄色的画和蓝色的画不同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的兴趣,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占用了两个版面,共展示了6幅以黄色为主的绘画和6幅以蓝色为主的画面。它们都是分别以黄色和蓝色为底色的。有的主体也是用黄色和蓝色来表现的,但是主体和背景有比较明显的深浅对比关系,有的画面主体采用的是和底色对比明显的其他颜色。作品的这些特征,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欣赏、体验、感受,还可以把表现不同的两幅作品,放到一起对比,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发现它们的不同,这样有利于学生在绘画创作时借鉴其表现方法。书中选用的都是绘画作品,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补充欣赏一些摄影作品,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体会色彩的魅力,感受黄色、蓝色带给人们的不同的美感,使学生逐渐丰富对色彩的感觉。

  (二)教学目标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材要求,结合二年级学生特点,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相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在黄色和蓝色的画情感体验中,提高对色彩美的认识。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以黄色、蓝色为主的美术作品的展示,使学生感受和认识这两种颜色,增强对色彩学习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它们。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体验黄色和蓝色的画情感中,提高对色彩美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受黄色与蓝色,并解读黄色与蓝色以及在画面上的应用。

  教学难点:注意画面主体和背景的色彩对比关系以及同类色之间的深浅对比。

  二、说学情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对色彩已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的感受力、语言表达力较弱,对这一点,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疑点,激活学生的内在潜力,让他们在宽松自由的气氛中突破已知的形象转化成经过大脑加工内化的形象,用自己的语言及绘画语言符号再重新表现出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师生的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因此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了启发式引导为主,以问题的呈现,结合运用多媒体、范画等直观教具,不段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感受色彩。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参与”氛围,让他们多动手进行大胆实践,养成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磨练顽强的意志力和创造力。

  通过师生双边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探究学生内在的潜能,激活想象思维能力,迸发出学习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创设课堂的这种氛围,让学生的眼、脑、手得到协调的发展,思维意识达到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转化,促进创造才能的尽情发挥和智力的发展。

  在学法上,主要让学生多次观察思考,为学生创设情镜,使他们在观察思考中形成自己的思路和想象空间。在教学中,采用课堂讨论,探究学习等形式,通过比较、分析、实践让学生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以便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教具、学具准备:

  幻灯、范画、多媒体教学课件、彩笔、纸张、铅笔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语言组织教学

  第二环节:激趣导入

  讲故事《一对好朋友》,激发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

  第三环节:欣赏图片,认识色彩

  展示图片:图片1向日葵花园;图片2麦田;图片3:秋天的森林

  出示色相卡:柠檬黄、中黄、橙黄、土黄......

  图片4:湖边美景

  出示色相卡:普蓝、群青、钴蓝、湖蓝......

  通过欣赏自然中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并引入本课内容

  第四环节:作品分析

  1、品位黄色

  欣赏分析梵高的 《向日葵》、《阿尔的房间》、《收割中的田园风景》,体会黄色带给人们的感受。

  2、感悟蓝色

  欣赏对比分析梵高的《星月夜》,毕加索的《拿烟斗的男孩》,感悟蓝色带给人们的美。

  通过欣赏绘画大师的作品,启发学生探索感悟色彩的美。

  3、认识三原色、三间色

  出示三原色:红色、黄色、蓝色

  三间色:红+黄=橙、黄+蓝=绿、蓝+红=紫

  通过引入黄色与蓝色的间色绿色,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色彩。

  第四环节:学生实践

  学生根据自己的绘画实际情况选择其一

  A、将黑白的线描画,变成漂亮的蓝色调或者黄色调的画。

  B、挥动你手中的彩笔,自己创作一张蓝色调或者黄色调的画。

  教师通过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用自己的聪明的智慧与灵巧的双手去感受、创造美好的生活。]

  第五环节:评价拓展

  教师评价:在学生作画时评价展示,启发学生的创作。

  课后拓展采用“连一连”的游戏,来展示画中的黄颜色:朱磦、藤黄;蓝颜色:三青、花青。

美术说课稿 篇8

  【说教材】

  教材解析:

  本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十七册,第12页,第4课——《漫画》。教材的目的是通过欣赏漫画作品,学习漫画的构思方法,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的敏捷。培养学生用敏锐的目光捕捉生活中的现象,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引导学生以校园生活、社会现象为题,用漫画的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漫画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性情、培养审美情趣等,可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以及表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打破学生对漫画创作的神秘感。漫画创作就是通过夸张、对比、误会、比喻等一些常用方法将事情表现出来,或讽刺或幽默,给人们讲述一个道理或带来乐趣。

  难点:有些想法可能学生不一定能够表现出来,可适当的补充一些文字对话,但是不能因为漫画的线条比较简单而漫不经心,潦草从事,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漫画。

  教学目标与内容:

  ①欣赏漫画作品的构思特点、表现方式和艺术效果。了解漫画的一些基本常识和漫画创作的常用手法。②试着画一幅或一组漫画。③认识漫画具有特有的讽刺丑恶,弘扬正气的社会功能还具有其独创性,画漫画就应该有独创性在里面,要别出心裁。

  【说学情】

  一提到漫画,很多的学生就会联想到日式连环漫画卡通片的形象。但是这只是漫画的一种,不能让学生的思维陷入到这种漫画的局限之中。可以给他们看更多的漫画来开拓他们的视野。

  【说教法】

  为了让这一节的美术课更容易让学生学习,我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一、引导学生观看。①看课本,学习课本上关于漫画的基本知识。

  ②看课件,讲解漫画的创作。

  ③看漫画图片,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思考。讲给学生几个笑话。

  笑话一:脑子 我联系到一个屠夫,想要一个羊脑子在神经解剖学课上用。我跟他约好了,改天过来拿,但是,那天我到了他的店里,店门关着,上面贴了一张字条:“老师,你的脑子在隔壁理发店。”

  笑话二:猫的感受 我养了一只乖巧的猫。一天我突发奇想,把它按在桌子上强迫它陪我一起看电视。

  不久,我又买来一只小仓鼠,两只动物越来越熟,常在一起玩,仓鼠的胆子很大,竟然跑到猫的食盆里吃东西。猫这回生气了,一下子把仓鼠叼到电视前,并用两只前爪用力按住仓鼠,要仓鼠看电视。

  同学们进行讨论,思考解决如何把笑话变成为漫画。

  三 引导学生绘画。①给同桌画一张肖像画。

  ②分小组把笑话改为漫画进行创作。

  【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学生:课本,起稿用的铅笔、橡皮和黑色的水笔。

  教师:相关的PPT课件,漫画图片以及一些幽默的笑话。

  2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2分钟)

  ⑴ 拿出几张不同种类的漫画让学生看,吸引他们的兴趣。

  ⑵ 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画吗?”

  ⑶ 导出新课,板书课题——《漫画》

  3 展示课件 学习新课(10分钟)

  师生共同观看课件,学习漫画的特点,类别,和创作。

  4小组活动 绘画训练

  ①给同桌画一张肖像画。要求夸张和简约。(10分钟)

  ②讲笑话并把笑话改为漫画进行创作。分成小组进行集体创作,比一比看哪一组的设计更夸张和别出心裁。(20分钟)

  5小结展示

  把学生的肖像漫画和小组的作品进行集中展示,让学生评选最好的作品和创意。(3分钟)

美术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中心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很荣幸与大家共同交流使用新教材的思路和具体做法。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让美丽色彩帮忙》。下面我将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让美丽色彩帮忙》是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7课中的内容,是关于画图知识铺垫的延伸,并且贯穿着以后整个的画图知识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画图的基础之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教材通过让学生学会置前景色、背景色掌握封闭图形彩色处理方法,重点是掌握画图的“涂色”、“喷枪”、“刷子”、“取色”等工具应用。《让美丽色彩帮忙》的内涵不仅有自然景色,还有人性的美德,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因此这节课是基于网络环境下,整合了美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一堂内涵十分丰富的信息技术课。

  二、说教法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因此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特点,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与任务驱动法,帮助学生消化本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演示法、迁移法,并借用艺术课的“三位一体(即欣赏、技能、情感)”教学法,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说学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进行学习与操作,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与技能。把“自学——尝试——创新”的学习方式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四、说过程

  (一)设计理念

  1、学科整合。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三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内部整合。

  2、讲练结合。单就内容而言,对已掌握了一定画图操作技能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而且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操作的原则。

  3、改变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学习,通过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多种学习方式获取信息,掌握方法,提高技能。

  5、分层教学。怎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学习“铅笔” “多边形” “用颜色填充” “喷枪”等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SHIFT”键在绘图中的作用。

  2、能熟练使用“用颜色填充”、“喷枪”工具给作品填充颜色;尝试对整个画面进行布局,合理安排作品中的多个对象;合理使用各种颜色美化自己的作品。

  3、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获得成就感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使用颜色表现自己的作品,尝试对整个画面进行布局,合理安排作品中的多个对象。

  难点:学会“多边形”工具的使用,学会使用颜色表现自己的作品。

  (四)说流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教学设计流程如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

  首先创设一个童话故事情境及背景:(课件演示多幅冬天美丽景色的图片)冬天下雪过后,有美丽的天空、白色的大地和许多小朋友在堆雪人。可是小朋友玩的时候,不讲卫生,到处扔垃圾,把洁白的世界污染了。同学们,我们能让美丽的画面变脏吗?那我们怎么办?让我们拿起电子画笔在这片白色的大地上画上一幅美丽的图画吧。请同学们打开“画图”软件。

  设计意图:创设美好的童话故事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巧妙设计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缺憾,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2.兴趣驱动,自主学习。

  要画好一幅美丽的图画,应对这一幅画进行布局:什么地方画蓝天,什么地方画雪地,什么地方画雪人等,我们都要进行规划。

  (1)首先确定蓝天、雪地的区域,点击“铅笔”工具把绘图区用一条曲线分成两部分,对整个画面进行布局(注意曲线画到两边的边沿);然后利用“椭圆”工具绘制一个圆形、一个椭圆,分别表示雪人的头和身体,在绘制头的过程中要按“SHIFT”键,再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画出圆形;利用“多边形”工具绘制雪人的帽子,这里是一个难点,教学时要强调折返时要鼠标单击一次;檫除多余的线条,最后保存,完成草图。

  (2)用“刷子”工具给雪人绘制五官;其次“用颜色填充”工具给雪人、蓝天、大地填充颜色;最后绘制雪花,并保存文件。

  3.综合运用,知识拓展。

  冬天是很美的,运用已学知识,发挥想象,帮助那些小朋友找回美丽的冬天。学生自创图画,使用自己想用的涂色方法,涂上自己最想涂的颜色,画出最美的图画。

  设计意图:在巩固新授课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励学生个性发展,让他们在自由、宽松的空间里,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独特的作品。

  4.作品展示,完成建构。

  一堂好课,最后的画龙点睛之笔也很重要。在此环节,我这样设计的:老师发现同学们设计的冬天都很美(教师先巡视发现优秀作品),下面展示同学作品,请同学相互学习、共同分享;用控制软件进行操作。在展示时请同学作出简单评价或谈一谈画的收获。总结:“正如同学们所说,不同的色彩能够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也能传递不同的信息,同学们请回了美丽的冬天,谢谢大家!”

  设计意图:学生在作品展示中,相互评价,各抒己见。在自我展示和相互评价的过程中,进行了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作品展示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表现自我的舞台。教师、同学们及时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感。

  5.发挥创造,课外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打开自己的邮箱。老师已经给你们发了三道画图题,根据自己实际选择一题操作,而后发给老师。老师批改评价之后,再发给你们。

【【精华】美术说课稿模板集锦9篇】相关文章:

1.【精华】美术说课稿模板集锦10篇

2.【精华】美术说课稿模板五篇

3.美术说课稿模板集锦九篇

4.【精华】美术说课稿集锦七篇

5.【精华】美术说课稿模板汇编9篇

6.【精华】美术说课稿模板汇总9篇

7.【精选】美术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

8.【精选】美术说课稿模板集锦五篇

上一篇:夜莺的歌声说课稿 下一篇:音乐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