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6-24 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第六节《摩擦的利与弊》,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摩擦的利与弊说课稿。在次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即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并且已经学习了重力,有了初步的平衡的观念。因此本节知识是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探究和深入,也为接下来学习二力平衡以及初二年级压力、浮力等力学知识体系奠定了比较重要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新课程改革再三提出:教与学是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教师在教的同时一定到牢牢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这一理念的考虑,在分析教材的同时,我也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如下的分析:

  首先,从学生的知识起点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初步知识,在生活中也存在大量的摩擦力,因此学生对摩擦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在固有的知识结构中,还存在不少缺陷,也即为我们所说的前概念,比如:

  1.对于固体能产生相应的摩擦学生有一定的了解,而对液体、气体存在摩擦缺乏认识,没有“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的这一观念。

  2.对于摩擦,不少同学有“摩擦对我们生活生产是有害的” “如果没有摩擦该多好啊”等错误想法。

  3.学生对于增大或减小摩擦的知识不具有系统性和理论性,比较零散和片面,存在“添加润滑油就是改变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使接触面变得光滑”、“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等错误观念。

  其次,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上看,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规律,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了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思维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抽象性,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能力上的储备。但是本节课内容相对较为复杂,要求学生从生活经验升华为理论知识,然后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对学生的概括、抽象、发散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教师需要例举大量的来自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出摩擦力的概念,创设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和活动抓住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自主构建知识。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及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结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课标中的相关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事例说明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都会产生摩擦力。能深刻理解摩擦力概念,说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具体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会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学会用控制变量法解决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用科学、辨证的观点来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能在小组合作和讨论中体验到探究知识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从而激发和保持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四、重难点

  在这些目标的基础上,我也结合了新课程指导意见给出的一些建议,确定以下两点为本节课的重点1、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教案《摩擦的利与弊说课稿》。

  其中,由于二力平衡的知识学生没有正式学习,因此探究实验摩擦力的测量所以我把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它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列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学思路和方法

  为了更好地使重难点得以突破,本节课我打算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首先由教师引导学生例举生活中大量的摩擦力的例子,让学生积极思考从一开始就参与到课堂中,然后在这些摩擦力的基础上寻找到摩擦力的共同特点:即相互接触的物体,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产生的阻碍的相对运动的力。然后通过一个探究实验,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得出结论: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最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例举和分析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这样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按照教材编排顺序,体现了教材内在的逻辑,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举——归纳——得出科学概念——拓展探究摩擦力的大小——最后应用于实际,也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生活:即我们所说的STS。

  当然,过多的讨论和探究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还需要通过及时的总结分析和评价来把握课堂的节奏和氛围。那么具体而言,我是这样来安排教学过程的:

  六、教学过程

  首先,我在课前将两本科学书一页一页地插在一起,悬赏大力士将两本书分开。

  通过这样一个吸引眼球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追问:为什么难以将两本书分开?学生就很快的从现象进入本质,同时也为切入本节课的主题摩擦力服务。

  第一环节:

  请学生思考和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表明摩擦力的存在?这种来源于生活体验的问题较为简单,适合于全体学生,我也有意识的请平时不太活跃的同学来回答,体现了新课标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然后我将话锋一转,提出质疑:同学们举的例子都是固体之间的摩擦,那么气体和液体是否也能对物体产生摩擦呢?

  在同学们举例的基础上,我展示最近的一则新闻:德国发射的卫星即将坠毁,很多人因此担心卫星碎片会击中自己,请学生来解释这样的担心是否多余。

  至此,学生已形成了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观念,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都能产生摩擦力。实现了我的第一个教学目标。并且对这则新闻的分析,学生深刻体会到所学即所用,学习科学的兴趣得到持续的激发。

  第二环节

  在第一环节的基础上,请学生跟老师一起做一个简单的动作:即将手掌在桌面上滑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再做第二个简单的活动:手掌在桌面上想动却没有动起来的情况下,是否有摩擦?由此活动分析产生摩擦力需要什么条件?学生能够得出:相互接触、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之间能产生摩擦力。

  接着,我用板刷代替手掌进行一个演示:刷子在桌面上滑行时观察刷毛的方向,由此学生得出摩擦力的方向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

  至此,第二个环节结束,通过两个小活动,学生从一般现象中自主概括出了摩擦力的概念。通过自主的建构概念,对概念的内涵外延也将理解的更为深刻。

  第三环节

  在第二环节得出摩擦力的概念的基础上,请学生从力的三要素的角度分析摩擦力的作用点、方向。然后立刻设疑力的三要素中我们还缺乏力的大小的认识,因此自然引入第三环节的学习:即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请学生提出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运动速度、接触面积等等。然后展示给学生实验器材:木块、弹簧秤、毛巾、砝码。由于在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时,学生并没有学习过二力平衡的知识,因此,教师需要先提供给学生信息,匀速拉动木块时,拉力大小即为摩擦力的大小,当然,在此也可以为下一节课二力平衡的学习埋下伏笔,为什么?以激发学生学习下一节课的兴趣。在学生知道了了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后开始小组讨论逐一验证猜想设计实验,小组代表发言时,教师要追问,在这个设计中,探究的目的是什么?应控制哪些条件一致,哪个因素发生改变。这样的追问在每一个汇报中都要进行,这样的强化是为了让学生深刻掌握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实验中的重要性,也是其他探究实验设计的原则,当然从应试的角度来说也是必要的。经过设计和实验,学生最终得出实验结论: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会影响摩擦力的大小,与其他因素无关。

  通过探究实验,实现了我的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并且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来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

  第四环节

  在第三环节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展示生活中引导学生带着结论分析生活中的摩擦哪些需要增大哪些需要减小,如何增大如何减小。让学生带着已学知识分析现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理论又回到现实,实验我的情感目标。

  检测反馈

  至于如何来检测学生本节课的掌握情况,我依据我设定的三维目标来选择客观题和主观题来考察学生。同时,布置给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则小短文:一个没有摩擦的世界,这样在有趣的任务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6-17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习两位数减法的重要基础。

  二、说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算法的基础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算理,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说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四、说教法

  针对本节课抽象性较强,算理比较复杂,而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探究新知。教师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等,并使这些方法相互交融,融为一体。

  首先出示减法的旧知识,以便学生学生可以更好的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再通过20xx年北京争取到奥运会的举办地,从个地选票的差别将同学们引入新的课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算法,而后通过直观演示,教师讲解让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最后通过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其真正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五、说学法

  本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动手操作,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分析,感知比较,合作交流,总结反思,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渗透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先出示北京赢了这张图片,心中充满了无比的自豪,他们的思维自然会进入一种积极的准备状态,从而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2、独立探究、解决问题

  在学生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时候,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学生展开独立探究,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展示算法的多样化,以使学生在探究新知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然后通过学生观察比较,教师讲解以及学生练习的方法,让学生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3、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有效的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并用之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手段。因此本节课我分三个层次来设计练习,即基本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4、课堂总结

  先总结出列竖式应注意的事项再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使所学知识形成有机的整体。

  七、板书设计

  我主要的采用的是用课件,但是板书上也会重点展示竖式的列法。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能量与太阳》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的第八课。本课是该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学生认识了电能,电与磁的关系后链接的一个相关知识点。其中涉及的能源为煤、石油、天然气。课文的编排是为合理使用能源、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奠定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从生活中,从科学课学习中,对能量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已经在使用“能量”这个词。他们知道太阳的光和热是太阳能,知道食物能供给我们身体需要的能量,甚至知道电能、水能、风能。但是在学生的头脑里还没有一个关于能量更一般意义的概念。 能量概念是抽象的,我们能观察到的只是具体能量所产生的某种效应。本课不是从抽象的定义出发来演绎各种能量形式,而是选择了学生较熟悉的煤来认识太阳能,了解我们现在使用的绝大部分能量都是来自太阳能的。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2、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

  过程与方法:

  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

  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生活中的能源及来源,节约能源

  教学难点:探究、逻辑推理、想象等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能源的资料

  教师准备:煤的化石、能源储量资料等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打算用下面这句话来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进行一项“超级大侦探的活动”,看下谁是真正的“侦探家”,能够找出能量与太阳的关系。

  这一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形成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出本节课探究的主题。

  二.侦探活动一:煤带给我们的信息

  用多媒体展示大量煤块的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找出煤块上面的.蛛丝马迹,看看煤块上有哪些“线索”。

  接着出示有关信息:

  在研究煤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一些重要信息:

  (1)我们常常能在煤块上看到植物枝、叶的痕迹,甚至还发现了具有完整树干状态的煤。

  (2)埋藏的煤大多夹在古代沉积的泥沙变成的岩层中。

  (3)煤在地下的岩层中是一层一层分布的。

  (4)亿万年前地球上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植物生长非常繁茂

  充分利用这些证据,让学生小组讨论,推测一下煤的形成原因。

  学生可能的回答,是植物和树木变成煤。汇报时,对学生的每一项猜测都要追问一个“证据是什么”,“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是很有必要的。

  三.侦探活动二: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1. 多媒体播放科学家研究的煤的成因——“煤的形成过程”的短片

  2.了解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

  课前,我让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搜集能源的有关信息。现在,请学生根据课前收索的“线索”分组汇报说说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然后观看视频,了解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

  小结:根据不少证据推测,石油、天然气的生成也是古代低等动、植物,主要是繁殖量最大的浮游生物的遗体被沉积保存,经过细菌分解和高温高压而形成的。而天然气比石油轻,所以常位于石油上部。

  3、了解三大能源和太阳能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煤、石油、天然气是目前我们使用的主要能源,他们所具备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它们与太阳能有关系吗?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各小组汇报交流的结论。这里,应鼓励学生充分表达,教师给予恰当评价。

  通过研讨,学生认识到: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制造养料,长成“身体”,就是把太阳能转化成了自己生长需要的能量,动物的食物结根到底也是植物,所以煤、石油天然气最终是来源于太阳,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4.引导学生用箭头表示出“太阳能”、“动植物体具有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的能量”三者转化、储存关系 .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用能量转化、传递、储存的视角去解释描述身边物体的变化。从认识身边的能量和能量转化扩展到宏观的太阳能及其转化与储存,从比较纯科学的认识能量到结合社会生活认识能源。

  四.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

  教师出示最新的《20xx年世界能源储量表》,了解目前人类探明的煤、石油、天然气的储量及最多使用年限,为了突出其有限性,我将数据设计成了醒目的红色,旨在提醒学生,这些能源的储量十分有限,不断使用终将枯竭。

  学生观看后,教师提出问题:这个材料,告诉我们能源在如何变化呢? 学生思考后得出:这些能源越用越少,无法再生。

  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它们,让它们为人类的发展服务更长时间呢?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通过小组讨论后,学生将认识到,节约能源是一个较好的办法。

  在这一课的学习中,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我还将展示相关资料;将能源分类。黑色能源:煤、石油、灰色能源:核能;未来的绿色能源,风电太阳能,潮汐;蓝色的能源:天然气。同时介绍各种能源的优缺点,这也是为学生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做一个辅助的教学。

  学生问答后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再启发学生:我们还可以怎么做,那就是寻找新能源,我适时加入以下的小结语,世界能源结构先后经历了认薪紫为主 ,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的时代,现在正向天然气为主转变。同时,水能、热能、核能、风能、太阳能也得到更广泛的利用,未来在发展常规能源的同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受到重视。

  课的最后,请各小组交流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新能源的信息。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具有奇妙别致的想象,将大海、天空、花园、妈妈的手这些美好的景物比喻成摇篮,描写了小宝宝们分别在不同的摇篮里睡着了的那种宁静、温馨的意境。要让幼儿理解和体会到诗歌中的内容,感受诗歌的美,就必须对诗歌中所提到的各种景色和事物有所了解,知道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知识基础也是本次活动的知识点。教师在课前利用散步、谈话活动引导幼儿观察认识诗歌中所提到的事物,如天空和花园,让幼儿亲身感受生活中的大自然的美,为诗歌教学的开展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班幼儿以四到五周岁儿童为主体,这一年龄段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方式多以无意注意为主体,观察力随自身的兴趣产生或结束,并喜欢模仿,而且模仿出色,语言学习能力有了大大的提高,在这一阶段的幼儿中,想象力多是在游戏、制作、观察活动中有所发现而产生的突发奇想,所以在教学上要紧紧结合这一年龄段幼儿的特点来进行。

  三.教学目标:

  依据素质教育中"提高审美观,提高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大胆表达,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想象力。

  2、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3、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歌宁静、温馨的意境,初步尝试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4、初步学习使用动词:飘、翻、吹,进行仿编诗歌的尝试。

  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初步学习朗诵。这是依据了语言的教育意义指出:语言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它能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提高审美观。这首诗歌的含义有丰富的知识性,用是一般的语言,描述了很多美好的情景,是幼儿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好教材。幼儿只有理解了作品的内容感受到诗歌的美,才能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进行朗诵。

  教学难点是:正确的使用动词,根据诗歌的节奏和语言情绪进行诗歌的创编。语言教育能力激发起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语言的感情色彩对幼儿有很大的感染力。作为中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已经有了部分提高,幼儿往往不满足于一首诗歌的朗诵,他们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创编的渴望。可这种渴望要变成实践行动就必须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这是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所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教材内容和分析,我主要运用了游戏法、视听结合法和分段跟诵法三种教学方法。

  第一种游戏法:同中小学不同的是幼儿园的羁绊活动形式就是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的环境,支持、促进、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提出了让幼儿"想说、敢说"。那么游戏法恰恰能完成纲要的要求,激发幼儿想说、敢说的愿望。我设计了三个不同的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配合游戏运用制作了教学挂图和小图片。首先,在课题导入部分,运用了音乐小游戏"模仿动作"。随着音乐引导幼儿模仿白云飘等动作,用动作理解诗歌里的动词。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它那别致的想象时,设计了游戏"送宝宝回家"。通过这个游戏,让幼儿理解诗歌中描述的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后在活动结束时运用了音乐表演游戏"快乐宝宝"。

  第二种视听结合法:主要根据了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站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视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观察。在自由宽松且安静的环境中,为幼儿提供了探索性强的小图片和形象可爱、颜色鲜艳的大挂图。这些都充分的刺激了幼儿的视觉感官,引导哟而进行细致的观察。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暗示和示范。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探究性和启发性提问,比如:"谁会是宝宝的摇篮?""你想想还会有哪些宝宝?谁又会是他们的摇篮?"。在教学中为了让幼儿充分体验诗歌的美,在示范朗诵时配上了优美的"梦幻曲"声情并茂的朗诵,充分刺激了幼儿的听觉感官。讲就是指幼儿的讲述。幼儿通过在游戏中自由结伴讲、分组讲,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在反复的表达讲述中理解诗歌的内容,从而能有感情的进行朗诵。而且这样能满足每个幼儿的愿望,充分注重了个别差异。视听讲结合的方法能充分的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第三种分段跟诵法:在幼儿自由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利用大图片进行了分段跟诵的方法因为形象的的图片很容易在幼儿的头脑中引起对诗歌内容的表象,通过直观形象的感知获得知识,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由于这首诗歌描写了4个不同的场景,完整教学不利于幼儿的记忆,分句又会破坏了诗歌的完整性。所以,选用分段跟诵法,每一段设计几种不同形式的提问,使幼儿熟悉理解记忆诗歌中的语句。

  以上三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互相补充,配合使用色彩鲜艳的图片,适合幼儿操作的小图片和优美的音乐,充分发挥了这两种教学方法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教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听音乐"模仿动作"

  导入课题,随着优美的音乐教师说:"白云飘来了。"幼儿用动作表现出来白云飘,并用语言说:"白云白云飘啊飘,飘到蓝天上。"教师再将白云的图片贴到天空的背景图上。通过动作模仿来初步理解动词"飘、吹、翻",为诗歌的学习做基础。

  第二部分展开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语言游戏"送宝宝回家"。教师先出示小宝宝的图片,引导幼儿讨论:"小宝宝的家在哪里?"小宝宝想睡觉了,谁来哄他呢?怎样哄?"通过集体想办法,把小宝宝送到妈妈的怀抱里,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诗歌的第四段"妈妈得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小宝宝睡着了。"即而启发幼儿想"这些宝宝的家在哪里?"谁是它们的摇篮?谁又在哄宝宝睡觉?"给幼儿充分的游戏空间,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一一回答,边操作边表达。比如幼儿会说:"星宝宝的家在天上,白云是星宝宝的摇篮,月亮在哄星宝宝睡觉。"可能幼儿的想法和诗歌中的内容不同,可是教师也要充分的肯定幼儿的想象。因为这个游戏的目的就是让幼儿理解诗歌中描写的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扩展幼儿的思维。

  第二环节完整欣赏,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听"这些小宝宝找到自己的家可高兴了,家可真好啊,你看他们都舒服的睡着了,仔细听一听诗歌里说了些什么?"(教师进行配乐诗朗诵)听完后启发性提问:"你觉得小宝宝舒服吗?为什么?谁是小宝宝的摇篮?"谁在哄宝宝睡觉啊?"通过一系列的启发性提问让幼儿深入了解诗歌中的白云轻轻飘等动词的运用,感受诗歌中的美。

  第三环节分段跟诵。首先,幼儿自选图片扮演各种宝宝学习有感情的朗诵,教师进行个别指导,调动起幼儿的感情共鸣,进行有感而发的朗诵。然后教师在组织全体幼儿进行有感情的分段跟诵。

  第四环节有感情朗诵。由第三环节自然地过渡到第四环节完整的有感情的配乐朗诵,完成教学的重点。

  第五环节仿编诗歌。出示各种宝宝的图片让幼儿自选一种与同伴讨论创编诗歌。利用这些图片能引起幼儿的思考,教师引导幼儿:"这些宝宝的摇篮是什么?"谁会哄小宝宝睡觉?怎样哄?"比如这只鸟宝宝,幼儿通过探索思考有可能编出这样的诗句"大树是摇篮,摇着鸟宝宝,树叶沙沙沙,鸟宝宝睡着了。"通过这样的仿编和操作活动,让幼儿利用刚学到的知识参与仿编,教师适时地指导和帮助,顺利自然的完成教学的难点。

  第三部分结束:

  音乐游戏"快乐宝宝"。教师进行情感启发:"每个宝宝都有一个家,都有疼爱自己的妈妈。妈妈爱我们,我们也爱妈妈。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宝宝们多么快乐啊!让我们一起快乐地跳起来吧!"在欢快的音乐中让幼儿充分表达那种仿编诗歌后的成功的喜悦之情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爱妈妈的情感。

  另外,为了进一步巩固幼儿获得的各种情感体验、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我又设计了延伸活动,请幼儿欣赏几首摇篮曲和其他有关于摇篮的诗歌,或组织美术绘画等延伸活动,体现了各科教学的整合性。

  六.板书设计:(幼儿园教学主要以图片或影响的方式展开教学,没有板书设计)

  七.作业设计:请幼儿回家后把今天学过的诗歌有感情的朗诵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也让他们找找"宝宝"的"摇篮"

  八.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完成所定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利用游戏,谈话等多种方式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为完成所定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分段式教学法,孩子们不仅能在短时间内记住诗歌的内容,而且还能通过动作对诗歌所描写的事物进行立体的展现,充分的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在诗歌的创编上,孩子们通过老师所提供的图片,不仅找到了"宝宝"们的"摇篮"还能将其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完成了本次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也存在着几点不足,首先在对幼儿提问时,还需要进一步给予渗透和引导,在对幼儿的照顾全体和而别差异的引导上,还有所欠缺。在诗歌创编环节中,小图片的使用可以帮助幼儿突破创编诗歌的困难,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思维。在欣赏诗歌的次数上也略有欠缺,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逐渐的改正缺点,更好的完成教学。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围绕本组专题“神奇的科技世界”而选编的。课文以“我”的亲身感受告诉我们网络的用处,反映了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2、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信息、网络、遍布、信箱、五湖四海、迫不及待、目不转睛、赞叹、恋恋不舍、新奇、功能”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激发学生对网络和科技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体会网络的神奇。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

  二、讲教法: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

  三、讲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谈话激趣。

  1、 游戏:IQ无限。老师提示四个词语,请大家猜猜它是什么?

  提示一:信息 提示二:纱窗 提示三:捕鱼 提示四:蜘蛛。(答案:网)

  2、 说起“网”,同学们,你们上过网吗?能不能结合你自己的亲身实践或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网络的了解?(生各自交流)

  3、 出示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画出生字词。

  2、按自然段指名读课文,正音,评议。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听说“我”家的电脑可以上网了,小作者的心情怎么样?请你找出文中的句子来说明。

  (2)“信息高速路”指的是什么?信息高速路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有什么作用呢?可以做些批注。

  (3)读不懂的地方请你做上标记。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

  4.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三、四、五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与“我”的活动有关的语句。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我做了什么

  看到什么

  心情

  感受

  浏览页面

  访问网站

  发送电子邮件

  3、全班交流。

  4、学习用“有…… ,有…… ,有…… ,还有…… ”说句子。

  5、分角色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同学们感悟得多好,今天,我们读懂了课文,感悟了网络的神奇,马上咱们就要跟着小作者下“信息高速路”了,你心情如何?请你从课文第六自然段找出一个词语来说明。(恋恋不舍)

  2、齐读第六自然段。

  (六)带领学生跨上信息高速路。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通过电视屏幕显示,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上网,带学生到网上转一圈,让他们了解互联网的作用。

  2.看后谈感受。

  (七)结课。

  同学们,世界天天在变化,科技正在以你所预料不到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希望大家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去探知科学更神奇的领域,去发现世界的神奇奥秘。但也要注意要健康上网哦!

  (八)作业超市。

  1、把你知道的网络的用途一条条地写下来,有条件的同学,可

  以把你写的发到老师的邮箱里。

  2、写一篇《上网安全须知》或设想未来的网络生活的文章。

  五、说板书设计

  23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查阅信息,了解周围世界

  跨上信息高速路==进入电脑网络 进行交流,建立联系 神奇

  网上购物、拍卖等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地位作用

  《劝学》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六单元第三篇课文,这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其中不少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二、说教学目标确立及依据

  1.德育目标:学习《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重要特点。

  2.知识目标:1归纳“绝、强、假、望、间”五个多义词的义项;2比喻论证的方法。

  3.能力目标:(新课程目标 阅读欣赏第9条)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主导懂文章内容的能力,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精悍难点.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及学生实践我们确立:

  1.实词的识记理解

  2.比喻的含义和它们内在联系,为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释题,简介作者,掌握句读, 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总结文言知识,进行阅读训练,写作训练

  五、说与学法

  新课标告诉我们,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完中,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精读法,在扫清字词障碍后进行分析鉴赏研究。

  六、说教法

  准备采用1启发式研究式2讲解式3朗读式相结合的方法,除上述人本因素外,从“文本角度”讲,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 。本文语言锤炼精深,许多语句千年不衰。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

  七、说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或投影仪),可展示学生应掌握的相关知识:作者图片资料,背景资料(以使在分析研究时能知人论文),相关训练材料。

  八、说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由同学们头脑已有的关于劝学的名句导入,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者已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既复习旧知识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荀子的《劝学》将全面论述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希望大家能有所

  2、新课讲解(教案)(划点出来)

  文言文阅读式初步形成一套“五读”教学法,在我校尝试推广。五读:一读掌握句读,结合课前预习。二读疏通文意;三读重点实词、虚词点拔讲析;四读研究性学习,五读迁移提升

  这当中要注意以三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3、例题示范(一般适理科)

  4、反馈练习(投影出示相关阅读训练材料)

  5、归纳总结:这节课以阅读为基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以五步阅读法为实践模式,是一节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古文课。

  6、板书设计(投影)

说课稿 篇7

  1.说教材

  “研究摩擦力” 是粤教版高一物理第三章“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它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垫基石,所以本章知识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内容放在学习了弹力之后,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力之一,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下面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学习。此外,摩擦力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学习它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本节的知识与初中的相关知识相衔接,降低了初高中的台阶;特点之二是,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直接使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物理的乐趣;特点之三是,先研究比较形象的滑动摩擦力,后研究较抽象的静摩擦力,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过程。

  2。说目标

  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会应用公式f=N解决实际问题。

  3.知道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及其与N和有关。

  ⑵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⑶情感目标: 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3.说重点难点

  如果能抓住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从而判别摩擦力的类型和方向,也就把握了本节课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会应用公式f=N解决实际问题。

  2.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易接受相对形象的滑动摩擦力,而对相对抽象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普遍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就不难判断了。

  (2)教学难点:静摩擦力方向的确定。

  4。说教法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其规律和区别,使学生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另外做演示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发现f=N的规律并理解其物理内涵,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直观演示、讲授、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5.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6.说程序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分钟。)

  (多媒体)看一则消息(日常生活中人踩西瓜皮滑倒的例子)和两个图片(有关工业上传输带和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提出问题:看了一 则消息和两个录象它们告诉了我们哪些物理知识?--学生讨论自由回答 ,再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身边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有关摩擦的例子? 学生自由回答课堂的气氛活跃。例如可以让学生把手掌平放书桌上,不断加大压力并向后拉,从而感受不同类型摩擦力的存在,启发学生体验思考不同摩擦力的区别和产生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程序如下(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1)滑动摩擦力:

  实验探究→导入新课→控制变量→相关运用。实验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辨析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的区别→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定律→课本例题。

  (2)静摩擦力:

  实验演示→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着重介绍“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则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相对运动,那么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就不难判断了)→由受力平衡状态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具有被动性。实验探究→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强调正压力就是上节课的弹力,但是垂直接触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3、巩固与练习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 5~10分钟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具体做法是:先留2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一下课本和黑板上的知识内容,接着做这两个练习:练习1、2、3题。然后评讲。

  4、布置作业

  练习第3、4题。并预习下节教材.

  7。板书板画

  板书、板图的直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较强,在黑板上保留的时间较长,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教学中将整块黑板一分为二,一半简写概念、规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图。以上是对本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积极倡导“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当然,教学中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领导、同行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8

尊敬的评委老师:

  您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三册第六单元的《可爱的娃娃》。下面我将从说理念、说教材、说教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理念

  这课我主要想突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说教材

  《可爱的娃娃》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第三册“6.诚实”里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以“诚实”为主题,讲述了一位名叫珍妮的小姑娘在工艺馆参观时,由于被布娃娃的美丽损吸引而悄悄拿走了布娃娃。她身心饱受痛苦,最终在还回了布娃娃之后又找回了从前的快乐。告诉我们: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是一种诚实的行为,诚实的人才能生活的快乐。文章虽短,但却是一篇情文并貌,引人深思的好文章。

  根据学情和学段特征,这一课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认字13个。能选择不同的方法识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以读代讲,学习在阅读中想象,结合自身体验理解课文,明白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让学生懂得勇于承认错误是诚实的行为。诚实的人才能生活得快乐的道理。教学重点:会用不同的方法识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结合自身体验体会珍妮复杂的心情。

  三、说教学法

  1.由于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征,学生往往对故事内容比较感兴趣,而对人物心理体验较少。因此,教学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读课文”与“生活感悟”融为一体。这是运用了激活原有知识策略中的联系实际法进行教学。

  2.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鼓励他们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与能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感悟,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人物情感。这是运用了阅读策略教学中的质疑释疑策略。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布娃娃、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学程序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计了如下四大环节:

  1.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①用生字、词语卡片显示生字词,让学生学会生字词。

  ②出示手中的娃娃,与学生一起进行课前交流。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进入课题,由“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娃娃?”“如果你有个这样的娃娃,你的心情会怎么样?”等问题进入文中。 ③布娃娃是课文的主要线索,对于学生熟悉并喜爱的事物,课文里与现实中却产生了情感反差,利用这种情感的碰撞,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2.读文识字,积淀情感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请同学们轻声读文,边读边画出自然段序号,同时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然后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并试着有感情地朗读“浑身湿透、又冷又饿、心惊肉跳”等词;做动作理解“盯”字,为后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基础。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对生字掌握较好的学生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就感。

  3.精读品悟,体验情感

  ①在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试着用“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这种句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用默读的方法将课文内容读通、读懂;边读边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④在课文的重点部分——第四自然段,播放多媒体课件(电闪雷鸣)创设情境,在读中体验珍妮由不安到害怕再到心惊肉跳的心理变化过程。

  ⑤启发学生由文中内容想开去:妈妈看到女儿‘哇哇大哭’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⑥最后由“珍妮又变得活泼快乐了”回归文本,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一下“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4.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这样以读代讲,读想结合,通过感情朗读,角色体验,让学生将自己和课文中的形象合二为一,启发学生思考:“你觉得珍妮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如果她就在你身边,你愿意和她做朋友吗?”这样不只让学生学到知识,还把情感目标落实在每个个体身上。

  五、说板书

  布娃娃

  美丽

  可爱的娃娃

  看娃娃

  珍妮 …

  拿娃娃 还娃娃

  这一板书设计,不但将课文的主要内容十分简明地体现在黑板上,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可爱的娃娃”不但指美丽的布娃娃,还指知错能改的小姑娘珍妮,更指每一个能做到这一点的孩子。

【【必备】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相关文章:

1.【必备】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

2.【必备】说课稿模板锦集10篇

3.【必备】说课稿模板锦集9篇

4.【必备】说课稿模板锦集6篇

5.【必备】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

6.【必备】说课稿模板锦集五篇

7.【必备】说课稿模板锦集5篇

8.【必备】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

上一篇:《陈情表》优秀说课稿 下一篇:《比多少》优秀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