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6-13 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一、说学情

  从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物质科学科学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冷”和“热”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感觉,可以一“摸”了然;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心理特点等方面来看,学生对加热之后的冷水袋会上浮是因为水加热之后体积增大难以理解。因此,在课堂上我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这个问题,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索得到科学的答案。

  二、说教材及教学目标

  《给冷水加热》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的教学单元组的第二课时。本课主要指导学生初步了解热的知识,以及给冷水加热之后所产生的沉浮现象,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为后面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以及热的传递方式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教学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重点:

  1、水加热之后重量不变。

  2、水加热之后体积增大。

  (三)教学难点:

  研究冷水袋受热上浮的原因。

  (四)依据《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编排意图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使学生知道水加热之后体积增大而重量不变。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会用猜想、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发现、探索新问题的乐趣。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

  实验观察法、动手操作法(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最后得出科学结论。)

  学法:

  分组讨论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整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点拨,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和操作)。

  四、说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教具准备:

  水袋、杯子、热水、插入吸管透明瓶、勺子、抹布、水槽、自制天平。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实验—验证假设—巩固应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老师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把冷水袋放入两杯水中一个沉一个浮,这是怎么回事呢?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给冷水加热》你们就会知道其中的秘密了。(激趣导入,设置悬念,沟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习新课:

  1、观察现象,激发思考

  ①学生看到沉浮现象发现冷热水的区别,把热水杯中的冷水袋捞起来让学生上来摸,感觉冷水袋温度的变化。大家交流并猜测:冷水袋加热之后怎么就会浮起来呢?

  ②复习前一单元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来大胆猜测冷水袋会浮起来跟什么有关呢?(由此激发学生想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欲望。)

  2、提出问题、做出猜想与假设:

  水加热之后重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水加热之后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3、制定实验方案

  我先把所有的材料分放到小组的桌子上,学生分小组交流选用哪些材料来证明水加热之后重量是否改变,哪些材料证明水加热之后体积是否改变,学生自由讨论,发散思维,你们还有更合适的材料吗?利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材料设计出实验方案。两个实验的先后顺序学生可以自主安排。

  4、学生实验

  做实验前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便于学生正确演示实验,提高动手操作实验的水平。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强调安全,对学生个别实验的失败加以指导,强调同学之间分组完成,互相探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加大学生间交流,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5、验证假设、总结原因汇报实验结论:

  水加热之后重量不变,体积增大。现在你们能对冷水袋受热上浮的原因做出解释吗?

  (三)巩固提高

  1、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烧开水时水壶里的水不能装得太满?啤酒瓶饮料瓶里的啤酒饮料都不会装得太满这是为什么?

  2、出示思考题:相同体积的冷水和热水哪个重,相同重量的冷水和热水谁的体积大。

  (四)拓展延伸

  五、说板书设计及反思

  重量不变

  2 给冷水加热

  体积增大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钳工技术》———锯削的知识。本节我共安排3个课时,现在讲的是第1课时。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说明对本堂课说课的安排。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组编的《钳工技术》项目一中任务二的知识,本节主要阐述了在钳工操作过程中用锯弓对工件进行切断或切槽的加工方法。锯削是钳工技术中最基础的知识点之一,也是钳工技能考核的关键一环。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a、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起锯方法; b、领悟锯削的操作要领。

  ②能力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能独立完成在工件上的锯削操 作,学会对锯削过程中出现锯缝的偏移时纠正的方法。

  ③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吃苦耐 劳的工作作风。

  3、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起锯方法及锯削操作要领;

  ②难点:锯削过程中出现锯缝偏移如何纠正。

  确立依据:在以往学生学习锯削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锯削时锯缝出现偏移而

  不懂如何去修正的现象。并且在各自的锯削练习上,因不熟悉动 作要领而使得自己在汗流浃背的同时又不能获得理想的锯缝。

  二、说教法

  因我所教授的学生是本学期刚刚接触钳工操作课的高二的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传统讲授和演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师演示和学生亲身操作的过程中落实技能知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说学法

  曾经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它启迪我: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的过程。本节课通过项目任务引出讲授知识,是得学生在教师演示和自己训练过程中理解掌握技能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提出问

  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能将学校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

  四、课前准备

  毛坯若干(包含表面有划线和无划线的两类);

  锯弓一副;

  以往学生锯削练习工件若干(锯缝优良的和存在缺陷的)

  五、说教学过程

  (一)、提出任务,明确要求:

  ①展示图片:项目任务

  ②明确要求:教师讲述

  在毛坯表面划出间距2mm水平线一根和间距5mm的垂 直线若干。

  ③展示工具,介绍锯弓和锯条

  设计意图:明确提出本次课的任务要求,让学生明白今天所学的知

  识点,在训练的过程中有方向性。

  (二)、分析任务,演示操作

  ① 教师提问:在正式进行锯削之前,我们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准备? 学生活动:讨论,得出需准备方面。

  毛坯、锯弓、锯条、台虎钳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向学生讲述锯削的概念:用锯弓(工具)

  在工件(毛坯)上进行切断或切槽的加工方法。使得学 生对锯削概念有更直观的认识,方便他们记忆和理解。

  ②教师活动:在幻灯片中给出三张图片分别为锯削前、过程中、结束

  时的状态。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得出在锯削前毛坯表面需要划线,锯缝有何

  要求。

  ③教师活动:板书:锯削加工前,加工过程中,加工结束后

  设计意图:通过对于锯削过程的分析让学生明白锯削的整个流程, 交代本次课重难点知识。

  ④教师活动:演示操作

  在钳工室讲解起锯的方法,以及在锯削过程中的动作

  要领。落实本堂课的知识点。

  学生活动:观看演示,聆听教师口述。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操作让学生对于锯削加工中的起锯方法和锯削

  时候的动作要领有一直观认识,在接下来学生自己训练 的过程中能更好的领悟锯削技巧。落实本节的知识重点。

  ⑥教师活动:展示已锯削完成的工件(锯缝优良的和存在缺陷的) 学生活动:观看+比较,指出两者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锯缝的比较,让学生认识锯削的要求,并指出当锯

  削过程中出现锯缝偏移时应当如何去纠正,教师直接在 存在缺陷的锯缝上修正。落实本节的知识难点。

  (三)、学生操作,掌握技能

  ①教师安排:让每个学生领取各自的毛坯件,让他们在台虎钳上进行

  锯削训练,并做好现场记录。

  学生活动:锯削操作。

  设计意图:“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多练”在钳工操作课中,只 有多提供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他们才能更好的掌握技 能。

  (四)、体验成果,评价反馈

  ①教师活动:收集学生锯削完成后的工件,做好记录、评价 学生活动:上交工件,聊各自在刚刚锯削过程中的感受体验。 ②教师活动:从完成件中选取优秀的和存在缺陷的,和自己在现场记

  录进行讲述同学们在刚才锯削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之处。

  设计意图:在学生训练的过程中进行记录有利于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

  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后期的评价时更具说服力。

  以上就是今天我对本课节的说课过程的安排,谢谢各位老师!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就闫老师执教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来进行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贴近生活充实文本巧设情境寓教于乐》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教法、学法、过程、板书等几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三的内容,本单元教与学内容的设计,主要依据课程标准中“我们的学校生活”的内容要求,力争使同学们对并不陌生的学校有一些新的认识与了解。在此之前,孩子们已经学习了《我和同学》《我们敬爱的老师》这两个主题,这为过渡到本主题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材中有重要作用,是同学们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最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

  二、说学情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形成之中,学生在课堂上很难长时间地集中自己的精力,自控力不强,没有形成正确的课堂观,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不专心听讲、思想开小差、不会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等。孩子们对于课堂的热情还取决于他们对课堂的兴趣,如果课堂趣味性很浓,他们的参与热情就会很高。

  三、说目标

  基于以上的情况分析,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来说说本课具体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懂得专心听讲、独立书写、勤于阅读等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表演等形式,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懂得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2.通过自查自纠,了解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不良习惯,并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辨别好习惯和不良习惯,有养成良好习惯的意愿,并为之努力。

  其中,教学重难点是使认识到养成专心听讲、独立书写、勤于阅读等习惯的重要性,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法

  1.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但是,现行教材内容比较单一,我们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选择表演场景,选取图片和典型事例,补充读书现状调查、名言、名人故事、儿歌等,充实文本,做到了立足文本,超越文本,也落实了儿童的品德形成来源于生活的课标要求。

  2.《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精心设计了 “帮淘气找成绩下滑的原因” 这样一个大的情境,利用孩子们乐于助人的天性,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观察图片、情境表演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一步步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五、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1.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学法指导上我们主要以激趣为主,使学生能在愉悦情境中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

  2.我们很重视学生对学、互学、群学,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

  六、说过程

  1.情境教学贯穿始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们设计了“淘气妈妈向老师和同学寻求帮助”这样一个情境,巧妙地将习惯培养融入到教学中,避免了以往“说教式”“问答式”的教学方法,让同学们在表演中、讨论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润物无声。

  情境一:专心听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一开始如何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我们利用情境主线,引导孩子们走进淘气的课堂中,随机出示一些图片,让孩子们认真观察淘气上课的表现并同桌互相说一说,从中明白在课堂上一定要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多动手勤动脑。同时,师相机小结:在课堂上要做到:一看、二听、三说、四记、五想。

  情境二:独立书写。在进行这一环节时,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认为在课堂上把淘气放学回到家写作业的状态表演出来,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孩子们也更易于乐于接受这样的形式。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通过观看表演,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淘气在写作业过程中的不良行为。通过小组交流汇报,孩子们明白了在写作业的时候应该独立自主高效地完成。

  情境三:勤于阅读。情境中,淘气写作文也发愁,老师就引导孩子们为他出谋划策,巧妙地引出读书的重要性。随后又出示读书现状调查,让学生们明白只有一个爱阅读的民族,才是最有前途的民族。从而激励学生养成勤于阅读的好习惯。

  2.自查自纠对症下药

  课上到这,学生已明白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时,我们发给学生自查卡片,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进行自我评价,通过涂星的方式,认识到自己已经养成了哪些好的习惯,哪些习惯还有待加强。对于自己还做得不好的方面,要明白今后的努力方向,给他们一个进步的空间。这一环节体现并落实了课标指出的:积极促进学生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事例儿歌巩固升华

  “好习惯早养成终受益”我们通过出示鲁迅先生与“早”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好习惯只有从小养成才能获益终生。为了更有说服力,我们还特意选取了本校五一班成奕君的事例,让孩子们感受到榜样就在身边,更能激发他们养成良好习惯的情感。

  为了让学生清晰地明白学习中的好习惯,我们特意编写了朗朗上口的《好习惯养成三字歌》,通过同学们边拍手边朗读这样的互动形式,加深了印象,升华了主题。

  这时我们用“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来结课,更加加深了学生的感受。

  七、说板书

  板书是学习的导游图,浓缩了教师的教学思路。闫老师每一环节板书自然生成,这样的板书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内容清晰,一目了然。

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建筑装饰施工技术 ,下面我将从1教材分析2教学目标分析3学情分析4教学设计 5教学与学法设计 这几个方面来讲述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材分析

  1、 本教材特点

  本教材采用的是由胡兴福主编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土木工程类实用创新型规划教材,教材在内容选取上突出了专业教育的特点,建筑专业面向建筑施工企业培养“懂技术、会施工、能管理”的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建筑装饰施工技术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是建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主要的作用。

  2、本章节内容的地位、作用

  《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包括抹灰工程、门窗工程、吊顶工程、饰面工程、楼地面工程等,其中吊顶工程是装饰工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吊顶工程的施工是影响建筑物美观的重要部分,而

  吊顶材料的选材,吊杆的连接,龙骨的安装对吊顶工程甚至建筑物的装饰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我校不少学生毕业后会从事装饰装修工作,掌握吊顶的施工工艺以及验收标准对今后顺利从事装饰施工工作能起到不少帮助作用。

  二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通过老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过程,使同学更进一步理解吊顶施工工艺及质量标准。

  2)能力目标:(1)能够合理选择吊顶材料,熟悉掌握吊顶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

  (2) 能够掌握吊顶工程的质量标准和验收方法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程施工职业道德,为将来成为一名出色的 装饰工程技术人员作准备。

  4、教学重点:

  掌握吊顶工程施工工艺,吊杆和结构层的固定。

  5、教学难点:

  吊顶工程的施工要点

  三 学情分析

  四 教学设计

  6、说教法

  吊顶工程施工是本学期这门课的重要知识点,我们突出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进来,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7 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生物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8、布置作业。

  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说课稿 篇5

  一拿到《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我就被老人与海鸥,海鸥对老人之间的深情给打动。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老人的名字叫吴庆恒,经常喂,照顾海鸥等等。后来因为劳累而死。这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的语言朴实优美,字里行间真情流露。是一篇是你内心无比震撼的文章。这让我想到《珍珠鸟》的作者冯骥才的一句话,“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这篇课文的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为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在情感朗读中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了解真情是文章的灵魂。

  2、学习描写海鸥动作的词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他们的加倍回报。

  3、通过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学会如何真实具体地表达感情,并进行语言积累。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词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了四个环节,分别是1、入境,感受海鸥老人;2、入景,欣赏和谐画面;3入情,体会灵魂震撼;4入感,祝福海鸥老人。下面具体谈一谈这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

  一、 入境。

  感受海鸥老人首先,出示海鸥老人吴庆恒的照片。“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照片,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照片上的老人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然后齐读课文的第二小节描写老人外貌的部分,让学生感受一下课文是怎样描写老人外貌的。接着教师总结“这位老人就是昆明市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工人,名叫吴庆恒。吴庆恒老人被昆明市民亲切地称为“海鸥老人”,他和海鸥之间地故事在各大媒体报道之后,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吴庆恒老人去感受他和海鸥之间的深情厚意。”一个精彩的导入能给一堂课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入景。

  欣赏和谐画面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学课文的第一部分,也就是1-11小节,主要围绕一个“读”字,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来想象老人与海鸥的和谐画面。教师提问“在这一部分中你看到了哪几幅画,画中有些什么 ,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受?”学生可以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来描述画面,并畅谈自己的感受。画面一:老人喂海鸥。首先,教师范读,在朗读时要注意读好“很小心”、“退开一步”、“撮起”、“扫”这几个词。接着提问1、从老人喂海鸥这几个动作的细节描写中你看出了什么?(可以看出老人动作的娴熟,老人与海鸥配合默契和谐)2、海鸥飞成的乐谱能唱出一支怎样的歌?学生可能会说“快乐的歌”、“自由的歌”、“飞翔的歌”等等。然后,再读课文(请学生个别读),感受老人喂海鸥的画面是一篇有声有色的和谐乐谱,让图画和音乐融为一体,让灵动的画面唱起美妙的歌。画面二:老人给海鸥起名字。“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老人,在空中飞翔着那么多海鸥,他都能一一喊出它们的名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描写这幅画的语句,感受一下海鸥老人的亲昵和他对海鸥的爱。”(学生齐读课文,亲昵的语气)。相机教学“抑扬顿挫”把“抑”与“仰”、“柳”等形近字进行区分,并让学生知道“抑”的意思是“低”,整个词语的`意思是“形容声音高低起伏,节奏分明,和谐悦耳。”同时,让学生用“抑扬顿挫”造句。教师总结“刚才老人喂海鸥时起起落落的节奏谱出了一篇和谐的乐谱,现在老人亲昵地呼唤着海鸥的名字,又好像抑扬顿挫的和谐歌唱,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就好像交响乐,正一章一章地演奏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接下来他们又在唱些什么,说些什么了。”过渡到画面三。画面三:老人和海鸥亲昵地讲话。我们好像听到一阵阵亲切喃呢的和谐交流。静下心来听一听他们在说些什么呢?(多媒体播放画面和音乐),学生两人一组练习老人与海鸥之间可能会有的对话。如:老人说:“独角、灰头、红嘴、老沙、公主,快来吃食啊!”海鸥说:“谢谢你,老爷爷。谢谢你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来给我们送餐,和我们做伴。”通过这三个画面来展示和谐的乐谱,和谐的歌唱,和谐的交流,最终突出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那种和谐快乐。三个画面,三首歌,让学生感受音乐和画面的和谐交融。

  三、入情。

  体会灵魂震撼(首先出示老人喂海鸥的画面)这是一个普通的老人,更是一个特殊的老人,他爱海鸥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海鸥身上,让我们再看一看那幸福的眼神,多么美好的画面,可是世间美好的事物总是那么短暂,这样美好的画面再也看不到了,老人去世了,这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当这张照片出现在湖边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教师引读13、14、15小节具体教学“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师:这里两次用了“扑”这个词,为什么不用“飞”呢?

  生:因为海鸥们意识到就要和老人永别了,所以希望能阻止我们拿走遗像,希望能再多看老人一眼,希望老人的遗像能停留一会儿,所以用“扑”比较好,更体现出海鸥们那种伤痛,那种无奈,那种急切、焦虑的心情。

  师:这么多的海鸥快速扑来的景象是多么壮观、美丽啊!这么多的海鸥来送别老人,这场面是多么悲壮啊!一起读读这两句话,读出美丽的海鸥对老人的一片深情。(学生朗读)

  接着,教师出示说话练习“海鸥的心里是老人,海鸥在鸣叫什么?(目的是让学生把前面的课文说进去)”。“老人的心里是海鸥,老人在呼唤什么?”把学生分为两组,一半做老人,一半做海鸥,先写一写再交替发言。

  四:入感。

  祝福海鸥老人老人离我们而去了,许多人来送他,没有悼词,没有哀乐,只有那张与海鸥一起的照片相依相随,你想不想来祝福一下老人?假如你是海鸥,你会怎样祝福老人?假如你是人们,你会怎样祝福老人?本课的作业设计是:收集描写人和动物之间的真情故事,并写一写读后的感受。

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我是国培语文一班的杨含,我来自鹤壁市福源小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鞋匠的儿子》,是我在影子教师教育实践时教学课文的其中一篇。

  我没有按套路出牌,调整了说课的程序,采取了变式说课。

  一、说课程序的调整

  常规顺序: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

  变式说课: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说教法—说流程--说反思

  我认为教师在深入研读教材时,同时更应该关注学情,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进而选择教法,预设流程,我这是教后说课,我觉得反思必不可少。

  二、说教材

  本文是六年级上册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通过一详一略的两件事例,在事例中抓住了对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叙述了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是鞋匠的儿子,虽然出身贫寒,但面对羞辱与嘲笑,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训练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一定速度和语感,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于是,我设定了两个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宽容是一种力量,学习林肯宽容、谦虚、正义的优秀品质。

  三、说学情

  我教育实践的是六年级语文,在优胜路小学,语 文老师是省级名师,性格淡定内敛。通过我的听课与跟踪观察,结合我对学生的书面问卷调查,学生语文素养不错,课外阅读广泛,被评为“书香班级”名不虚传。

  面对这些是优势,也是压力,也是动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是问题,关键是方法要新,要吸引学生,要和名师有殊途同归之作用。让省城学生接受我这个乡下老师,甚至是想学生悦纳我。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确定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四、说学法

  1、以读求悟

  在学习方法上,讲课先一天我布置了预习,上课时我采用“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让学生多种形式朗读文本,深入感悟,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指导学生从“读相同的文字读出不同感受,读不同的文字读出相同的感受’。

  2、悟中会情

  通过学生的朗读中的个体感悟,我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体会文本的情感,体会林肯的人格魅力,从而突破难点,实现第二个教学目标。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两线一关系”的方法来处理。

  五、说教法

  1、紧抓主线 研读人物

  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引领学生关注文字背后的东西,紧紧抓住“非常、一定、永远、那么”几个关键词,尤其是三个“永远”,以“初读——感悟——再读”的形式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和适当的引导,感悟这段话的内涵,层层递进地感受林肯的宽容品质,人人平等思想。

  2、借助辅线 体会魅力

  关注参议员的态度变化: 参议员对林肯由尴尬--羞辱--嘲笑--静默--赞叹的变化,这是由于林肯的精彩演讲!正是被林肯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3、理清关系 朗读感悟

  理清暗线和主线的关系,指导学生整体读林肯的三段话,感悟人物的魅力。

  为了帮助理清关系,我还精心设计了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鞋匠的儿子说课稿

  六、说流程 大胆调整

  在课文激趣引入时,我预想到学生会说到林肯是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说到南北战争,而文章的第六自然段的开头就是“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内容是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态度“反对分裂,维护统一”,于是,我为了课堂流程的流畅自然,我大胆调整了教材顺序,紧接导入以后,先学习第六自然段,再回过来学习一到五段,然后总结全文。

  实践证明,我对教材的调整,一方面导入自然流畅,另一方面有利于对课文的拓展升华。

  我的这些想法,在我设计的板书上可以体现出来。

  (板书体现)

  21 鞋匠的儿子 → 林肯 ←

  ↑ 反对分裂 维护统一 ↑

  ↑ 宽容谦虚 感恩朴实 ↑

  尴尬、羞辱、嘲笑 → 静默 → 赞叹

  七、说反思之反思

  《鞋匠的儿子》教学结束后,我结合老师的评课,我写了第一篇反思,但重点是在叙,叙对评课切入点的思考,这次我又对讲课和上次反思又重新反思,写了第二次反思,故我称之为说反思之反思。我从三点来做总结。

  1.读中体悟

  抓住重点语句(林肯的三段演讲词)、关键词(非常,一定、永远)让学生多朗读,深入感悟。

  2.悟中追问

  在让学生说读后感悟时,再追问你是怎么读出这种感受的?这样追问,再让学生来读出这种感受。(例如:学生说用激动万分的语气读第三句演讲词时,再追问一句你是怎么读出这种感受?你给同学们读出来吧,通过学生的读让学生评价,意见一致后再让学生一起用激动万分的语气来朗读感悟。)

  3.问中升华

  学习课文后,你学习了林肯的那些优秀品质?你准备学习哪种品质?怎样学?在对学生的问中达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升华。

  在反思的小标题上我采用了顶针手法,“读—悟—问—感”,环环相扣,密不可分,我给这种方法起名为“四字一线”教学法,在教学中时刻关注课堂的生成,抓住教学契机,处理灵活。

  七、共勉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最后,我用陆游的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来和大家共勉,这次国培学习,理论知识营养丰富,影子教师实践深入,我们将在以后工作中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不负此次国培之行。

说课稿 篇7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三册30课《我是什么》,这是一篇科普短文,全文共五段,重点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水的变化;水的形态;水给人类带来的利弊。整篇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并结合谜语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的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与弊。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与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这样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说教法】

  我考虑到低年级阅读教学要把词句训练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三种教法:

  1、直观演示法。

  是为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参与训练,激活思维,读懂课文的词句。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3、鼓励欣赏法。

  主要是鼓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羡慕,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的信心。

  【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

  2、合作学习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了以上两种学法的指导。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听、说、读、问、评、议等去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说教学】

  下面我说说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一下子就调动起了他们的兴趣。所以一开始我就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吗?”然后从孙悟空会七十二变这个话题引出“有个朋友也会变,想知道他是谁吗?谜底就在30课《我是什么》这篇课文里。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猜猜“我是什么”,并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2、然后将最感兴趣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再全班交流,之后我又随机指导认读生字、新词,指导书写三个生字。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交流,整体感知课文,达到生生互动。

  三、师生合作,小组研读全文。

  1、我初步设计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向小组的别的同学提问。但是,提问的学生必须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且,这个答案必须在书上。

  2、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由读课文,准备问题。然后进行小组交流活动。

  这时,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仔细地读每一句话,精心地设计问题。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完善问题,进一步达到生生互动。

  4、当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问答时,我根据学生问题随机重点指导。

  我在教学中始终贯穿三种教法,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如:利用直观演示法理解关联词“一……就……”;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区别“落下来、打下来、飘下来”,理解“暴躁”等词语;通过想象和联系生活实际,学会用“温和”说一句话。并将鼓励欣赏法贯穿始终,如:你听得真仔细;如果你的声音再大一点就更好了。

  在这一环节中,从始至终我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会知识,充分体现了小组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师生互动。

  5、梳理全文,完善板书。

  6、学到这里,你还想了解哪些课文里没有的有关水的知识呢?学生自由提问。

  此环节,教师并不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将问题延伸到课外,并教给学生寻找答案的方法,达到再探新疑的目的。

  四、扩展练习。

  出示三项作业,学生任选其一。

  1、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水在变吗?举例子说说,再写下来。

  2、收集有关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和带来灾害的资料。

  3、说说人类想出了哪些办法使水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你还有别的办法吗?

  学生在学习上是有所差异的,此选择性作业涉及到“说”、“写”、“收集”三方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板书设计:

  30、我是什么

  睡、跑、跳↖↗汽

  ?→云

  利与弊↙↘雨、雹子、雪

  节约水源,注意环保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①《沙漠中了绿洲》是苏教版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有关环保的记述文。本文通过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为了改造生活环境,辛勤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终于建成绿洲,营造出良好生活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课文可分为四段,其中第二是耳闻,第三段一是目睹,间接叙述与直接描写相结合,是理解的重点。此外,课文配有插图,展示出迪拜的美丽风光与沙漠绿洲的整体面貌,便于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程度适度的,领会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为此,我“依纲扣本”,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②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美好生活环境的壮举,认识改造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③必须抓住间接叙述和直接描写相结合的习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④《沙漠中的绿洲》这篇课文生动感人、文情并茂,适合学生朗读。所以,在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分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以读带讲,读中领悟”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外,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可以抓住的中心句,从整体入手分析课文。结合本地区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能力指导,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主要运用了“朗读促解”和“设疑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

  为什么要采用这两种方法呢?

  一是因为本文的特点,语言虽朴实无华,但情感较浓。怎样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呢?我设计的“朗读促解”,主要是想通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培养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文中的情感,以读激情;使学生充分体会作者在发自内心激情的同时,得到表达的训练和⑤“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的思想教育。

  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因为学生平时学习这类课文,习惯从课文的思想和表达方式入手,极少从“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个角度学习。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创新设置,将和学生的积累、生活体验进行“设疑比较”。使学生从重点词句中筛选、比较以表及里地懂得⑥ “间接叙述与直接描写相结合。”妙用。

  三、说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儿童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源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上课时组织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运用“感情朗读”、“比较解惑”等。学生质疑、小组讨论、师生沟通、生生互动、互助,而我从旁认真组织,积极指导,巧妙点拨,使学生不仅能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还能培养合作精神。我这一设计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比较解疑”中动口动脑,达到基本技能的培养。

  四、说教学程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采用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读中发现、读中创新、读中解疑。进而完成语言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计划用两课时授完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多媒体把学生引入课堂,目的在于利用其音视频的效果活跃气氛,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然后让学生选择合作伙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四人一组自学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⑦ “代价、恶劣、侍弄”等。初步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真情实感,小组再讨论,以求以点带面。进而完成这一环节的学习任务。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创设“亲临其境”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把学生带入“有趣的旅行”中,极大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二)、细读深导,揣摩感情。

  俗话说:施教之道,贵在于导。首先设置激励的言语,精心组织学生细读课文,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能力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导,是以学生为主,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从旁组织、引导、点拨、质疑适当矫正。揣摩语言,是学习表达方法。在这个环节尤其要把握学生自学的“度”;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把听一听、说一说、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写一写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课文具体,细致的语言特点,作者的“表情”方法让学生逐步认识。

  这样设计的依据是:朗读、讨论、交流,是感悟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结合画面,运用己有的生活积累,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以旅游者的身份谈旅行感受,实际是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配上态势语读更是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

  (三)、以读促解,设疑比较。

  这个阶段主要是训练学生以读促解,利用播放教学光盘,图文并茂地抓关键的细节和重点词句细细体会,引导学生注意内容和生活体验的比较。如:⑧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美丽:通过对比,使学生得到“吸收性”的巩固、拓展。设计的意图是通过朗读和“说话训练”相结合积累语言材料,增长知识,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积淀语感经验。这样把学习内容延伸到生活,对比达到言之有据,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言之无误,使规范的书面语言反复进入学生的口语,就会自然地同化、改造学生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语言模式。实现“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迁移”和“课标”指出的“感受并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美”的目标。

  (四)、质疑问难,面向全体。

  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于是我因势利导再引导学生读课文,相互质疑、讨论交流。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地学习课文,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课堂上从容释放,这样既发扬的教学民主;又努力面向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其教学意图是通过设置悬念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阅读。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思,激发他们围绕课文内容,体会领悟,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学好课文。落实“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

  (五)、总结全文,训练拓展。

  让学生自己归纳课文,通过实践训练,引导把读、说和写联系起来,使学生知道如何交流读书体会。要求说真话、吐真情。因此,我设计下面的作业:

  1、 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或句子。

  2、 运用对比手段。说一说日常生活的实例。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把语言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并充分利用文本这个范例,又是一个从读到说的转变;让每一位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五、说板书设计(略)

说课稿 篇9

  教材分析

  《口算进位加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加和减(一)》的内容,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以及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的基础上安排的。

  本课教材分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教学和是整十数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着重解决进位的原理,另一部分是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是非整十数的进位加。

  本课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选准知识生长点,优化新知识的发展过程,口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思路和方法,完全可以迁移到进位加法中来,因此,教材以加和减(一)为本单元的知识生长点,把重点放在进位的方法上,便于学生稳步地获取新知识。

  2.重视发展学生的计算策略,提倡算法多样化。教材没有把算法灌输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应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运用学具帮助思考,从实物操作中抽象出计算方法,对和是非整十数的进位加法,允许学生中有不同的计算思路。

  3.提高练习质量,避免机械重复训练。一是让学生在结构中练,教材设计了一些计算题组,如20以内进位加与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让学生算算比比,掌握相关计算的联系与区别。二是让学生有兴趣地练。教材给部分计算题组配上情景,减少枯燥乏味的感觉,如把计算题画上生日蛋糕,激发学生练习的热情。三是结合简单应用题,用口算加法解决实际问题,既练了口算,又培养了运用数学的习惯与能力。

  设计理念

  本册是课程改革的实验教材,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具体体现在:

  1.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获得知识,激励学生自得自悟。

  2.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创设问题情景,优化教学手段,营造创新机会。

  3.实践多层次的练习,提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空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同学合作的态度、不怕困难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口算进位加的算理和方法,难点是结合小棒操作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教法和学法

  1.迁移类推。

  通过复习、铺垫、启发、点拨,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推想出该怎样算。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2.尝试教学。

  本课内容是在掌握不进位加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旧知识联系紧密。运用尝试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知识规律。

  3.直观演示。

  通过学具操作,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分小棒的过程中感知口算思路。

  4.愉快教学。

  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敢于质疑,运用学习成果的反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引入“四个小动物,碰到了许多难题,邀请小朋友去帮助他们”的情景,教师把小动物贴纸贴在黑板上,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上课做准备。

  二、复习。

  1.口算:8+630+1736+39+520+1324+5

  2.说说24+5是怎么想的?

  【这三组口算题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本课知识联系非常紧密,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为促进知识的迁移,学习新知作铺垫。】

  三、教学新知。

  1.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教师出示图提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给他起个名字吗?他们每人有多少张画片?

  (2)看着图,你能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同时结合图,列出算式。

  教师板书四个算式:

  9+624+624+924+9+6

  (3)这里面哪道算式是以前学过的,得多少?用的是什么方法?(这里重温一下20以内进位加的凑十方法,为下面的进位加凑十作铺垫。)

  【旧教材在引出问题时,一般都是直接出示一道简单的文字题,再让学生列出算式解答,而现在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因此,通过看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由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引入清新自然,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渴望和学习兴趣。】

  2.迁移类推,尝试学习(教学例1)。

  (1)24+6等于多少呢?学生尝试回答。

  (2)你怎么知道等于30呢?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

  (3)谁愿意上来用小棒摆给大家看一看。

  (4)看了摆的过程,谁再来说说是怎样想的?

  (5)即时训练27+3。

  27+3等于几呢?小朋友用小棒摆一摆,边摆边说说怎么想的?

  反馈说说怎么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由于口算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完全可以迁移到进位加法中来,因此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就大胆采用尝试教学,直接让学生说说算理和算法,对部分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和直观演示来帮助理解,加深印象。这样安排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学生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对新的知识进行加工理解,掌握方法,从而使他们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3.自主操作,合作学习(教学例2)。

  (1)24+9该怎样算,请小朋友仍然用小棒摆一摆。

  (2)学生动手操作,想想先把几和几合起来。

  摆好的小朋友跟小组里的同学说说是怎么想的?

  (3)反馈不同的操作方法:

  指名上前演示,说说先把几和几合起来。

  结合演示,说说不同的计算方法,师板书三种方法:

  (4)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是怎么想的?说给你旁边的人听。

  4.试一试8+42;5+39。

  (1)出示,你会算吗,把得数填在书上的方框里面。

  (2)反馈说说得数,是怎么想的。

  【学生利用学具操作,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再通过反馈结合摆法说说不同的算法,给学生发表见解和敢于提出不同问题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在相互的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巩固练习。

  1.第一题说明要求,独立完成。

  反馈说说怎么圈,先算几加几?

  2.第二题图上画了什么。

  指名口算第一组题,算完后说说有什么特点?

  生在书上独立口算,小组校对。

  指最后一组,如果下面还有一层蛋糕,你能在里面出一道口算题吗?

  3.黑板上还有谁的难题没有解决,赶快算一算。

  24+9+6等于多少,你是怎样算的,有没有简便方法?

  【虽然练习的量并不是很多,但少而精,练习内容注意了综合性、开放性、灵活性和趣味性,既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又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说课稿 篇10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蒲公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选取了三个有趣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分别告诉学生怎样正确认识自己,怎样理智看待别人,怎样拿出实际行动。《蒲公英》是一则寓言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有不同,从而揭示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这篇课文在本单元中取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对本组课文的学习方法起着示范作用,我在仔细对教材进行分析解读基础上,依据课文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方法性目标: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和运用词语;通过理解关键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读好人物对话;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

  2、情感性目标:

  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做人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同时也看到蒲公英种子的探索精神,但不提倡无谓的牺牲。

  3、能力性目标:

  以初读、精读、赏读、活读为主线,在不同方式朗读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多读多想、读懂课文,读书感悟”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教学难点:深刻体会寓言的含义。

  教学突破: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感受,并创设情景让学生敢想敢说。

  二、灵活多样,说教法

  1、信息收集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我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搜集有关蒲公英传播种子、发芽生长等方面的资料进行阅读了解,这既为上课做好了准备,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情趣盎然法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创设情景谈话激趣,拔动学生心中的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课堂中,教师的谈话也必不可少,或指导、或点拔、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3、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课文,当太阳公公、当“小降落伞们”、当那两颗小种子,通过不同的角色体验,与文本展开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

  4、读书指导法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其真”。(叶圣陶语)如何带领学生走近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读书指导十分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初读、精读、赏读、活读”对学生的读进行四个层面的指导,让学生的读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几个来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主动参与,说学法

  1、联系生活法

  “语文的学习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标一语道出了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土壤。教学中,必须将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地整合。《蒲公英》一课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想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2、读书入境法

  朗读是十会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新课标尤其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学习《蒲公英》过程中,我着力于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如初读、精读、赏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指名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等,让学生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

  3、合作探究法

  新课程尤其倡导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中,我多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如:在小组里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说说学懂了什么?

  4、多元评价法

  在课堂学习评价中,我尝试让自评与他评、师评与生评相结合,让评价主体多元;让总结性与商讨性评价相结合,让评价方式多元;让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让评价项目多元。通过积极、有效的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

  四、多元阅读,说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策略,让学生读出一方新天地。

  1、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让学生观看动画,并通过教师的激情谈话导入新课的学习。

  2、初读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通的就多读几遍,不能随意放过。通过初读,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在读给大家听的过程中体会到了通过自己努力获取成功的喜悦。

  3、精读探究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各学习小组的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学习,并在小组里面进行交流探究、梳理疑难,在精读过程中,让学生采取读、画、圈、议等方法,形成个体感悟,而后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在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形成共识。

  4、汇报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通过朗读比较、角色扮演、重点圈议等手段,让学生明白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他们的命运也各有不同的原因,从而揭示出深刻的人生道理。

  5、赏读体味

  在此环节教学中,要以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扮演读等多层次的朗读训练,对文中的内容进行仔细揣摩、回味。我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置身于课文的角色中去,设身处地地读,如临其境地读。

  6、想象说话

  在学生学完全文后,我设计了“假如你是太阳公公,会怎样劝告那两颗想落到沙漠里和湖泊里的小种子?”“你自己想对这两颗小种子说点什么呢?”两个问题,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陶行知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在此,我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不强求一致,更不拘泥于教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尽展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课堂上,不断闪烁着学生美丽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体验着成功的喜悦,追求着创新的价值,走向创新的人生。此时的阅读,成了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成了心灵的对话。

  五、自我反思,说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我本着鼓励多元解读,展现独特思维的观念,努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同时我也在个性化阅读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没有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正确答案灌输学生,而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适时让学生“辩一辩”,让学生在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懂得探索与幻想重要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听从和盲从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推荐】说课稿模板合集10篇】相关文章:

1.【推荐】说课稿模板合集6篇

2.【推荐】说课稿模板合集5篇

3.【推荐】说课稿模板合集9篇

4.【推荐】说课稿模板合集八篇

5.【推荐】说课稿模板合集6篇

6.【推荐】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

7.【推荐】说课稿模板合集九篇

8.【推荐】说课稿模板合集9篇

9.【推荐】说课稿模板合集五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