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画杨桃》是人教版课标本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课文对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具体细致,形象生动,能准确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2、说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说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3、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朗读体会法: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步步推移的多种读书形式之中,以具体语言为载体,深层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体会“我”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画画态度,感悟父亲对“我”的教诲。
2、角色体验法:感情需要感情去触摸,感情需要用感情去交融,这就需要科学的方法来助读,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入深度的学习体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文中的老师,当作文中的“我”。 老师为什么神情严肃?如果你是老师,在这半晌沉默的时间里,你的心里会有些什么想法?想象说话:为什么同学们对我的态度会有这样的变化呢?由此进行角色感受,角色体验,进而理解课文,获得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4、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四)、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五)、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六)、布置作业
l、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七)、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例数第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和难点。大家都认为作文课难上,没办法这次我承担了市小学语文新课程习作教学研讨任务,于是我个人认为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将作文称为习作,言下之意“习作”就是练笔,就是将日常生活中的事用自己的方言表达出来。降低了要求。习作既然是一种练笔,那么 关键就要充分挖掘练笔的材料。我今年任教的是四年级,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提到:“三至四年级要留心周围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觉和想象。”而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又提到:“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自主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于是我就选择《听声音编故事》为这次的习作教材,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二、说教法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说与学的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圆满完成这次教学任务,我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1、激趣法
2、观察法
3、点拔法
4、范例法
三、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次习作任务,我渗透了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法
2、互说互评法
3、自我修改法
四、说过程
本次习作教学我先是激趣导入,再引领学生听音响辨声音,让学生展开联想,然后通过下水文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故事梗概,最后进一步指导学生习作尝试。
(一)激趣导入
兴趣是学生习作的一种内驱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习作指导的第一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一开始我从谈话入手,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模仿声音秀”的活动方式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对各种声音的兴趣,进而引发他们对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的关注。这样开始不仅直观形象地凸显了本课的内容,也为下面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辨析欣赏
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接下来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选择滴水声、哭声两种声音展开联想,大胆想象,从而引导学生在辨析声响的过程中感悟生活,品味生活,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范文引路
范文是好的示范,“下水”引路是本次习作指导的关键所在,因为我校教学是小循环,1-3年级一循环,4-6一循环 ,我也刚接触四年段,刚踏入课改年级,有一些情况都很模糊,于是想充分利用这一范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发掘范文背后替藏着的写作“秘诀”,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悟出通过听声音来编故事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把习作与生活拉近,使学生通过范文渐渐领悟习作的原貌---源于生活,为了生活,这也为学生下一步的习作实践做好充分准备,使本次的习作目标能顺利完成。
(四)尝试习作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写自己想说的话”,“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觉和想像”,“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独特的感觉”等等。大自然的雨声、鸟声、狗声、流水声、生活中的咳嗽声、欢呼声、钟声、玻璃打碎声等等。这些有趣的声音刺激着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学生闻其声后便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通过前面的铺垫,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敢说了,也就有了交流的欲望。自由表达是儿童的天性,于是我就大胆放手,想怎样说就怎样说,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只要是学生自己的话,哪怕在成人看来是 幼稚可爱的,也是足以珍贵的。再对学生扣住“合理性”这要点进行指导、交流,并鼓励独特性。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教材第十册第五单元“劳动”主题的一篇主体课文《幸福在哪里》。
我们的编者针对现在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认为学生在家在社会中都很少参与象样的劳动活动,社会上也很少出现“劳动光荣”的舆论,学生常常借故而逃避劳动。编者们将“劳动”这一主题编入教材可谓是“用心良苦”,而《幸福在哪里》就是本单元的首篇故事,可见其地位的重要。
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要求,我定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与脉络;
2、 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对复述故事打好基础;
3、 理解“幸福”的真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劳动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定为:
1、 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对复述故事打好基础;
2、 理解“幸福”的真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劳动的习惯。
《幸福在哪里》是一篇浅显的童话故事,作者想通过三个小牧童做好事,被智慧女儿引导去寻找幸福,最终明白幸福真谛的一个童话。本课的学习,要让我们同学明白:幸福的真正含义是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类有益的事情。
针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幸福”一词显得比较抽象,因此,直接引入概念性的东西未免生硬,所以,我设计了全班表演唱《假如幸福的话》一歌引入,在表演中,学生都会感到幸福,而“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便轻松的引到了本文的学生中去。
因为从四年级,我就要求学生在家自己预习工作,学生的生字学习一般都能自行完成,加之本文属于童话故事,文字比较浅显易懂,因此,在课堂上我不打算花过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识字教学,只是在教学文章内容的同时进行随文识字检查,对生字进行巩固。
本文的段落较多,如果按平时教学时的每人读一段的方式朗读,未免过于零散,我一贯主张给学生以整体感受,因此,我采用放录音的方式疏通课文。然后让学生通过填空的方式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层度,另一方面可以为第二课时的故事复述埋下伏笔。每一篇课文均有一个突破点,找准突破点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因此,我着力找准本课的突破点。本文我打算运用时间进行分割,让学生知道十年前三个小牧童做了什么,智慧女儿鼓励他们去寻找幸福,而课文的第三部分就是本文的重点,他们通过劳动体会到了幸福的含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在本部分的教学设计中,我打算让学生去默读勾画出三个牧童的幸福的话语,让学生品读三种不同的幸福。
本课的难点就是人们对幸福的领悟“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让学生明白幸福的真谛的同时,去找寻自己身边的幸福,所以抛出“你以为做什么事而幸福?”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主动参与劳动活动的意识。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灵活环节:根据时间的长短展示学生收集的关于劳动的名人名言。
本课的作业因为上课时读书时间较少,所以要求:
1、回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以上是我对课文的一个设想,希望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我愿意接受各位老师的指导,谢谢。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本课是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散文,第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感知全文,提炼主旨,这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较好地体现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同时让学生在学习了《敬畏生命》和《热爱生命》两篇课文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人生中苦难难免,但生命永恒、生命美好,要战胜苦难、珍爱生命,同时进一步认识学习语文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紫藤萝瀑布》是现代女作家宗璞1982年创作的一篇散文,当时作者的小弟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文章结构: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看花、忆花、思花三部分层层深入,表达主旨。即由眼前盛开的紫藤萝花表现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并由此受到感染,想起十年前的紫藤萝花,引发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中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感叹。编排意图:按照课文反映的生活内容,由浅到深进行编排,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学习课文精彩之处,通过动口动手来应用课文中学到的东西,又可和《敬畏生命》和《热爱生命》进行比较,扩展阅读。更好地理解有关生命的思想。
基础知识:
1、注意下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迸、伶仃、穗、淀、绽、苞、伫、虬、酿、璞。
2、培养学生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精心构思与艺术概括能力。
分析理解:
1、透过文章对花的描写,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主旨。
2、结合练习二,品味佳言美句,并能作适当分析。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踊跃举手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
3、欣赏能力。
心理目标
1、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克服胆小、怕羞、自卑等不良心理。
2、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成就感、认同感。
3、带领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操。
德育目标
情感渗透:领会本文在优美的语言中蕴涵的深刻道理,正确认识人生中苦难难免,但生命永恒、生命美好,我们要战胜苦难、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难点及原因
重点:
1、揣摩作者的感情
2、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
3、理清文章层次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难点:
1、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感知全文,提炼主旨。
2、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3、揣摩语句、理清文章层次结构,也是中考常见的一种题型。
4、揣摩作者的感情又是理解文章主旨前提。
5、学生没有作者的经历,较难理解文中的感情。
学生情况分析
1、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的认知的发展。
2、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如能主动预习课文、课后复习课文等。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学生对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有一定的基础。
3、班级人数多(83人以上)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学生胆小、怕羞、自卑。
二、说教法——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使学生主体真正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本课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以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优化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曾指出:“劳动者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物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它的物……这样,自然物本身就成为他的活的器官。”鲁迅也曾经预言:“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再说学生对紫藤萝花也不了解,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制作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优美的画面,轻松活泼的学习散文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项基本要求。新大纲规定: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多媒体的运用能很好地增加容量,实现这个重要目标。
发现点拔教学法
由于本课为散文,语言优美,初中生在已有的语文知识基础上要读懂本课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点突破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理清文章层次结构,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可采取“让学生发现问题——教师点拔——学生讨论、回答”的教学环节,以发现法、点拔法贯穿全课。特别是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指导上,在学生学法指导上更应以点拔为主。点拔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教师应真正落实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发挥出来。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过程理论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处理好教师的主导、点拔地位,才能真正达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读写结合法
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际的辨证途径。”因此,感知、理解、实践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都可以通过这一方法,以课堂训练或课外练笔的形式,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练习的设计就是围绕这一教法而设计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一步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多种方法的综合,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活跃了课堂气氛,优化了课堂教学。
三、说学法——学法指导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以下学法: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地朗读。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黎世法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诵读品味法
这一篇散文语言优美,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品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习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我国著名教育家王森然的王氏教学理论以及徐锦熙的三段教程论都特别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创造实践,日本东京文理大学的垣内松三教授的教育理论也极力推崇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足见,创造性学习法是有其较强科学性的。本课的练习设计就是围绕这一学法而设计的。
四、说程序——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利用工用工具书,把预习提示上的生字词或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3、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导入复习旧课导入:同学们,从以往学过的课文中我们发现,抒情散文往往都是作者在受到某种事物的触动,或经历了某种心灵的震憾之后有感而发的。叫学生回答刚刚学完的《敬畏生命》和《热爱生命》,它们的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有感发的呢?学生回答后导入,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紫藤瀑布》的作者又是因什么有感而发的呢?(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看预习提示)欣赏一幅紫藤萝花的画面1、复习旧课,把握新课的阅读要点。让学生了明确本文文体特点,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通过看画面,让学生从感性上了解紫藤萝花,激发学生兴趣,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初读课文(粗读)
1、看画面、听录音。把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
2、教师适当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强调几个易读错的字,如:淀、绽、伫、迸溅、虬、穗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入学习重点和难点——1、揣摩作者的感情2、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
3、理清文章层次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重点难点突破
1、充分利用“预习提示”发现解读这篇课文的钥匙:
①写作背景——异常的悲痛郁闷是产生感悟的基础;
②中心——生命的永恒;
③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抓住重要语句:
①“我不由提停住了脚步”。(既是心灵被震撼的明证,又造成了悬念。);
②“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时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正所谓“释怀”!)
③……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从“释怀”到感悟,作者重获得轻松与活力。
3、作者异常悲愤郁闷的心情与紫藤萝盛开的景物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和内在联系,是理解作者“睹物释怀“的关键。
4、利用多媒体播放两组画面(盛开的紫藤萝和伶仃稀疏的紫藤萝)
5、教师主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及时鼓励、肯定学生,以实现本课教学的各项目标。
6、多媒体较好帮助学生从感性上了解紫藤萝的命运,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主旨。
再读课文(精读)
1、指导精读,揣摩语句。
①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花的?
②、结合练习二体会写景的精彩之处。
2、讨论:
①.“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是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这句话言下之意是什么?
②.“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是指什么?为什么又感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③.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为什么又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3、把握作者行文的思路。
4、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1、初步欣赏感受文章中优美的语句。2、以读促学,增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4、通过学生质疑来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克服胆小、怕羞、自卑等不良心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探究发现:同样是一株草,一棵树,一丛花,为什么有的人视而不见,有的人浮想联翩?同样是游览名胜古迹,为什么有人只感到好玩,有人却看到了文化、历史?你想过这样的问题吗?你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回答吗?
1、让学生学会发现、观察、思考、感悟身边的事。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道理。
2、学以致用。
知识迁移能力强化
1、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文中另加一个能揭示本文主旨的句子。例如: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能产生震撼人生的力量。
2、作文:去留心观察一下小草、小花、小鸟……想一想,从它们那里能得到什么启示,请你仿照课文,写一篇文章来抒发心中的感情吧。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爱好文学的兴趣。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总结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教学内容,由学生总结归纳,教师适当补充强调。让学生再次明确本课重点、难点,学有所得。
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
2、熟读课文。
3、课外练笔。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雾凇》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9课。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地赞叹。本课安排三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教时中,我以指导学生读通课文,感知了课文大意,所以第二教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3.学生借助网络浏览信息,进行交流,不断溶入自己的思想观念,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通过朗读来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首先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然后请他们到教师制作的网页上进行新的学习探究。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为深入学文提供了更多的感性知识,降低了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
2。细读品位,整体感悟课文共三个自然段,但都是重点段,需要细读。这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明白雾凇形成的原因,在读中体会雾凇的美,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心里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①打破文章结构,学习第一、第三自然段,体会雾凇的美。一、三自然段分别写了阳光照耀下和清晨的雾凇的美景。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默读找出表现雾凇美的句子。接着通过范读或指读的方式说说应该抓那些关键词读好这句话。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启发学生:为什么会有雾凇这个奇观的?从而过渡到下文的教学。②学生质疑,自主学习第二自然段。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概括雾凇形成原因的句子。接着让学生围绕句子,提出疑问:a。严寒季节具体指什么时候?b。雾气是从哪里来的?c。雾气遇冷以后会有什么变化?d。雾气怎样凝结成雾凇?e。饱和的雾气指的是什么?然后组织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问题并组成学习小组讨论解答。最后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感悟语言就水到渠成了。
3、网上活动,拓宽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因特网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精彩,你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想要的信息。关于雾凇还有很多的知识有待我们去探究,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来拓宽对雾凇的认识。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带领学生由小教材(课文文本)走向大教材。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了学生的认知,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说教学特色
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网络教学以超媒体的方式组织学习内容,整合多学科知识,通过灵活的导航机制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十分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自主地发现、探究,通过合作交流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简析: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五年级的一篇新课文。文章以清新优美的笔调,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料这件小事,描述了父母之间相濡与沫的关爱如平淡无奇的茉莉,洁白纯净,素雅温馨。全文字里行间弥漫着真情,充盈着真爱,是一篇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扎扎实实进行语言训练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通过细节描写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亲情,从而理解“真爱就像茉莉”。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具体语境中感受 “爱如茉莉”。
难点是:互动生成,价值引领,意境领悟。
四、教法与学法:
“生活有真爱,细节见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本课教学拟摒弃按部就班的程序和繁琐的分析,遵循“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对内容大胆取舍,整合三个板块:①朗读词语,感受茉莉;②读悟课文,品味爱心;③仿写练习,提炼升华。从而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体现语文课的原汁原味。
五、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增强体验,拓宽延展。
(一)朗读词语,感受茉莉。
1、板书课题:《爱如茉莉》
2、三读课题,导入情场:
①这是一个温暖的词,让我们齐读课题;
②这是一个博大的词,让我们大声地读;
③这是一个深情的词,让我们深情地读。
3、出示词语,读词品味。
(1)老师这儿有4个词语,哪位同学来读?
出示: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缕缕清香 弥漫诗意
(2)这4个词概括了茉莉的特征,茉莉是什么样儿的?在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样的?用上一两个词语来描述,说一句话→说两句话。
(3)小结:学课文时可以看到、学到很多词语,不但要会记,还要会运用,要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我认为这样设计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会读并能够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二是说话训练,说学生在理解词语包含的意思的同时学习运用。从而引领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引领学生在不断的尝试运用中,深层次地品味语文,培养对语言独特的感受能力。]
(二)自读课文,品味爱心。
1、描述:生活中有茉莉花,我们学习的是《爱如茉莉》,文中爸爸妈妈的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同学们要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语文是有温度的,是通过字或词表现出来的。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板书:生活有真爱,细节见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让我们静静地去朗读课文第6小节到最后的文字。
2、要求:划出能表现爱的细节的词句。如果是词语用着重号在下面标出。在旁边空白处写写自己的感受,写写批语。
[这一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从细节处来体会字词的冷暖,教给学生具体的学法,让语文的最佳目的和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学习行为上。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引导学生知道做什么与怎样做,长期以往,必将有利于促发学生真正学到语文,并且具备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体验感悟,交流深化。
1、小组交流:
从哪些细节,哪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在小组内,把自己的感受最深的语句,请你先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师巡视)
2、班级交流(预设):
预设1 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
① 在妈妈心里,生病与饺子哪一个重要?练习读。妈妈为什么不让爸爸马上来看自己?
②“爸爸直奔医院”,ben和ben有区别吗?从“直奔”这个词可以读出什么?看到这个词语,你看到了什么画面?练习读。
[从语音入手抓住对“奔”字的感受,从语义的理解感受当时父亲的心情。引导学生关注、感悟文字的温度。]
预设2 第9自然段表述了一幅画面,有没有特别留意?大声读,读完后谈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①谈谈对这段话的总体感受。
②从“恬静的微笑”、“紧握着的手”看出什么?
③轻轻柔柔的,阳光是悄悄地“探”了进来,有没有温度? “探”字有温度吗?“探”和“照”有什么不同?“照”和“射”都可以啊!一个“探”字使你想到了什么?(阳光也不愿破坏这美好的画面,阳光也是多情的。)
[语文课是教师带着自己的理解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挥”字与“照”的比较,感受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接近语言的真象]
预设3 这幅美景让作者怔住了,下面的两句话,会怔住我们的同学们。
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妈妈说:“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①从这两句话中,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②这一夜,爸爸睡得沉吗?从哪儿看出?爸爸为什么睡得不沉?
③妈妈睡得沉吗?你们从哪儿知道的?
④他们彼此都想着对方,实际上没有睡好,却想告诉对方睡得很沉,这是为什么?
A:分角色朗读。
B:引读17小节:
为什么写幽香“钻”到心中?对“钻”有什么别样体会?为什么会钻到心里去呢?说说你是怎样体会的。
小结:幽香是气味,不可能钻进心里,打动我们的是父母之间无私的爱;“爱”温暖彼此的心,所以觉得茉莉也显得更加洁白纯净。爱如茉莉!
[通过具体文字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的含义。教师的小结,延伸了学生的理解,并通过教师的话语向学生传递教师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未曾感受或感受不深的。]
预设4 齐读最后一句,“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为什么 用了两个“爱如茉莉”?为什么不用三个?
一开始作者赞同这一说法吗?为什么后来不但赞同还写出来了?
[加深对文本意图的理解]
(四)个性理解,提炼升华。
1、写:不同的人对“爱”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在现在的年龄,如果让你打一个比方,你认为爱如什么?用一句话,写出你对爱的理解,爱如 ,
……
2、说:交流。
3、读:让我们一起朗诵老师写的《爱如茉莉》。
爱如茉莉
爱是妈妈辛劳的身影,
爱是爸爸轻轻的叮咛,
爱是恬静的微笑,
爱是美丽的谎言。
爱是真诚理解,
爱是沟通无限,
爱如茉莉,洁白纯净;
爱如茉莉,清香弥漫。
4、总结: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待爱的看法也不同。生活中要爱,同学之爱,老师之爱,父母之爱,让我们该爱就爱。
[写感受的过程,就是梳理自己思想和思考学习所得的时间,以这样的方式,把文本中的语言温度转化为自己的文字温度。]
板书:
爱如茉莉
平淡无奇
清香弥漫
洁白纯净
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四年级上册第18—19页)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度量》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时,教材的主要内容是怎样学好角的度量,从学生在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想好的这部分知识,让学生从各种学习方向进行,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帮助他们学习空间的观念。这样可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周围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角的度量打好基础。
(三) 教学目标定以下三点:
1、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初学用量角器量角。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的需要,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度角的表象,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能联系操作结果,发现三角尺的三个内角和特点,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系。
3、要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究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实践中产生发现数学规律的兴趣。
(四)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精彩的内容编排和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运用量角器量角。教学难点是:在应用量角器进行度量角的大小情况下,怎样确定量角器对准角的顶点,边上是怎样放置的。
二、说学情:
根据学生已经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探究过角的认识,通过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创新能力。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课时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我教学角的度量这课内容是:一是教学目标要明确,二是突出重点,三是突破难点,我放手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进一步分析,比一比,量一量,所以,学生在学习角的度量的同时完成。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节课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图形有角?让大家说说?这样可以让同学对生活中的数学感兴趣,学生为了弄清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哪些角的大小关系,有什么不同,引出深思,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再结合例题中的主题图,形象直观的把教学内容呈现出来,有了学习的兴趣活动,学生就能很快的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为学习新课的内容作好铺垫,很自然地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二)师生共同合作,探究新知。
首先出示活动角,感受角的形状,我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通过观察这个活动角,动手把这个角度大一些,可以怎样做?变小呢?这样学生就能认识到角是有大有小的,把角的两条边叉开一些,角就大一些;把两条边收拢一些,角就小一些。这样把学习的动权真正地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等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
其次,出示量角器,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的结构和计量单位是什么?并观察1度角的大小,接着让学生动手用量角器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在量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到量角时要分几步进行,并说出量出各个角的度数,以小组里交流所量的结果,从而让学生认识到量角的过程。
(三)实际运用,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以下结构。
1、完成“做一做”第一题,第二题,动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个角的度数,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完成“做一做”第三题,从图上看估计这三个角的度数,然后用量角器量一量后,提问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3、小组活动,动手,动脑,制作各种各样的角,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所学的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的小结后,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立定跳远 游戏:青蛙跳荷叶
2、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自练能力,旨在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本课以立定跳远为主教材,创造有趣的情景,营造活跃、有序的教学氛围,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团结互助的崇高精神,从而建立学生间和谐的人际关系。突出学生为主体及教师的主导作用,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及锻炼价值。
(2)体能目标: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灵巧、协调等身体素质,增强学生身体平衡控制能力。
(3)情感目标:以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思考和探究欲望。鼓励学生努力展现自我,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双脚用力蹬地,手脚配合协调。教学难点是:双脚屈膝缓冲,轻巧落地。
二、说学情
四年级X班,学生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较差,各方面素质一般,存在着个别差异。注意力较分散不易集中,理解记忆力也不够完全,但只要是让他们做感兴趣的活动(游戏),他们就乐意去做,乐意去学,去锻炼。只有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才能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设计了新颖、有趣的练习方式和手段,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通过故事、游戏、竞赛的方式,诱导学生进入角色,激发练习兴趣。在练习时,及时地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既可以达到发展学生身体机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同时也为培养高技能运动员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说教法
根据运动水平、运动能力的差异,决定了本课的教学手段的选择。首先本节课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情绪激励法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另外,还采用了:讲解示范法、练习法、游戏比赛法等进行教学。发挥学生所特有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条件,因材施教。从中启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进行点拨指导,让学生在本节课中充分利用上课的时间和空间,加强某一项运动的水平,加强学生的自主培养和自我锻炼。以共同促进和发展的形式完成本课学习。
四、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自主练习,使学生动手、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相互交流,讨论探究,再结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激发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自主创新的意识。
五、说教学程序
本课首先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营造轻松快乐课堂氛围。然后把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贯穿于游戏中,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我分为:开始热身部分、学习提高部分、恢复整理部分,三个部分进行教学。
(一)开始热身部分
1、课堂常规2、热身部分:小蝌蚪游动和徒手操。首先伴随着音乐学生模仿小蝌蚪沿着池塘快乐的游动(慢跑)。其次,跟着老师做徒手操。这一节约为6分钟左右。运动强度为“中”(为学生创造快乐愉悦的活动氛围,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二)学习提高部分
这一部分是课的主体部分,是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关键,是“教”与“学”的重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本课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1、通过语言提示与诱导,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为小青蛙,进行模仿青蛙跳的练习。培养学生主动性和模仿能力。
2、让学生自行设置障碍物的高度,鼓励学生勇于克服困难。
3、让学生分组进行立定跳远练习,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
4、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进行“青蛙跳荷叶”比赛,在一定的距离,以最快完成的一组为胜,此游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使学生懂得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我们都应该知道保护它,并且通过有趣的游戏,还发展发展学生腿部力量和弹跳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这一环节约为30分钟,运动强度为“强”。
(三)恢复整理部分
1、为了恢复学习的心理和生理负荷,通过熟悉的音乐和轻柔的舞蹈动作进行放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本课的学习。
2、小结:总结本课的优点、缺点,以表扬为主。
3、收还器材。这一环节约为4分钟左右、运动强度为“弱”。
【【推荐】说课稿范文锦集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