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6-11 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这篇出自于《左传》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这一文眼,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史料剪裁得当,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才能的形象。

  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单元提示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因此,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本文的特点及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我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加强诵读,疏通文意,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本文文眼,领会全文主旨;

  (3)情感目标: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难点:

  (1)本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学习和重点虚词“之”“以”的用法;

  (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说教

  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本课虽是讲读课文,也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新课程同时提出 “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读人物对话、理清文章叙述线索、围绕全文文眼有详略的论述战争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并运用多媒体展示板书。

  三、说学法

  针对初三学生已有两年文言文学习功底,可利用课下注解和掌握的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主旨;采用讨论式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这也符合新大纲中“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练习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要求。

  四、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回顾历时课本上所学的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导入新课,学生通过回忆、讨论,激活其学习积极性。

  (二)朗读课文:课前预习时帮助学生正音、注重停顿,课堂上采用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课文、理解字面意思。

  (三)疏通文意:要求学生,以四人一小组展开对文言字词的谈论,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这样可以避免教师逐句翻译的枯燥及对课文的支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小组的讨论、交流,让学生既发表见解看法,又获取多方面信息,开拓学生的思路。最后教师把重点文言字词、文言现象用多媒体展示:(例如:重点实词:“专”、“加”、“信”、“孚”、“情”、“属”、“作”、“盈”、“靡”等字的含义;通假字:“徧”;古今异义词:“牺牲”、“狱”、“可以”、“虽”、“再”;词类活用:“鼓”、“福”;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虚词:“之”、“以”的用法。)

  (四)理清结构、明确主题: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简述课文三个部分分别在讲什么?(见板书)

  2、文题是曹刿论战,但论战前还有一大段“请见”内容的叙述,在这一个部分里,通过学生齐读,教师提示学生找出文眼。学生自主讨论,明确本文文眼,即:“鄙”和“远谋”。(提示学生文眼有贯穿全文的作用,为后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3、接下来曹刿是如何论战的?庄公又是如何回答的?曹刿又做了什么判断?(见板书)

  这些问题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边读边思,自主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同时,学生也学会了自主分析课文内容,为以后做好阅读题打下基础。

  4、第二部分中,正面描写战争的内容是一笔带过的,而与文眼有关的描写曹刿和庄公指挥作战的内容却作为详写,让学生讨论得出:文眼在这个部分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见板书)

  5、第三个部分用了两个发语词“夫”,给我们分析了作战中进攻和追击的时机分别是什么?(见板书)

  6、为什么战前准备、战后分析取胜原因要作为详写?而战争过程要略写呢?

  学生明确:围绕全文文眼的部分应该作为详写内容,与之无关的叙述就可以略写,甚至不写。即文章内容剪裁得当。

  7、拓展升华:

  这样的剪裁方式给我们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呢?

  学生可答出:突出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起衔接、交待、照应作用的材料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不写。

  五、说板书设计

  战前 曹刿“请见”——“鄙”“远谋”(文眼)

  准备 求信于臣,民弗从也 不可战

  曹 曹刿“论战”——一问三答三断 求信于神,神弗福也 (“鄙”)

  求信于民,忠之属也 ——可战(“远谋”)

  刿

  战中 战争地点——长勺

  论 简述战争过程 胜负迹象——齐师败迹

  过程 庄公 指挥 “将驰”“将鼓”(“鄙”)

  战 曹刿 战斗 “未可”“可矣”(“远谋”)

  战后 进攻——勇气——彼竭我盈

  (“远谋”)

  原因 追击——惧伏——辙乱旗靡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及教学目标

  本课的设计汲取了染缬这一民间艺术的营养,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吸水性较强的纸为媒材,凭借折叠构成的原理,利用纸纤维的吸水性能和渗透作用,从而形成有节律,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纹样。本课既能激发学生以前积累的图案学习经验,又能让让学生了解有关的美术知识和民间传统艺术。因此教学目标为:

  (1).简要了解染缬工艺的种类,

  (2).把握染缬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色彩的变化与韵味.

  (3).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

  二、说学生情况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年级学生在操作技能方面,已经掌握了美术设计应用课的基本技法,也乐于尝试更精细的制作技法。因此,本课重点是:启发多种折叠方法,染制出色彩鲜明,图案漂亮的手帕; 难点是:折法多样,色彩搭配合理。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根据以上情况综合分析,我采用了几种“探究法”、“讨论法”、“参观法”、“评价法”等教学方法。

  2、在学法上我采用 “看一看”、“想一想”、 “折一折”、“染一染”、、“剪一剪”、“评一评”的方法完成本课。首先,让学生观察花手帕,在欣赏中,思考花手帕制作步骤,再启发学生折一折款式多样的花手帕,并让学生动手染一染,摆出来展示展示,接着让学生在展示欣赏中完成自我评价。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6个环节:引题激趣——探究做法——尝试表现——创作表现——评价交流——拓展小结。

  教学理念:总之,无论绘画,还是创意制作,都有规律可循,就是让学生掌握创造美的方法,并用创造美的方法来创造美。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匆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第二课。本单元主题是引导学生抓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从文本中获得人生启迪。本课承担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即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激起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情感积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强。

  三、说教学目标

  本课需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这里我重点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根据新课标中“语文教学中应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要求,结合学情,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以下三个维度作了设定。

  知识与能力: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学习借鉴作者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读书、参与研讨交流,注重引导学生把读书与思考、读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习借鉴作者的表达方法,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在读书中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惋惜之情,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四、说教学理念:

  本课的教学以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积累、运用为主线,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凸现语言运用”的教学理念。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来确定。《匆匆》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体验深、语言美、情感浓。鉴于此,在教学中我采取诵读法、联系生活体验法、感悟法等。

  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情况,注重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诵读,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体验,把读书与感悟结合起来。

  六、说重、难点

  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体味语言的美,积累语言;难点是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懂得时间的宝贵。

  七、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结构,大致可分为范读导入、品味研读、积累运用、激励反思、拓展阅读这几大模块,下面我就具体的实施过程作一个具体的说明:

  (一)激情范读,确立情感基调

  课始,向学生简介作者,并告诉学生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具有朴实优美、耐人寻味的特点,然后,用声情并茂的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给学生确立朗读的情感基调。

  作者在文中的表达虽然有一定的伤感,但整个基调还是积极向上的,所以朗读时切不可一味伤感,而应该是一种若有所思的情绪,课前老师应该用自己的范读来给全文一个情感定位。

  (二)品味研读,感受语言魅力

  [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后,要求学生再一边默读,一边归纳文章的主题。可以提炼课文的中心词(如:匆匆、一去不复返等),也可以用已学过的名言警句来表达。

  [品读探究]

  2、围绕中心问题再读全文,在文中圈画出时光匆匆的句子。可以写写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好习惯。这一环节需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在文中“走”一趟。

  3、学生汇报交流,重点研读几个句、段,品味句子意思,体味句子的表达效果。如:句段一:“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1)这一句中,“八千多日子”看起来虽多,但一个“溜”字,却写出了流逝快速,无声无息。“针尖上的水”是怎样一种状态?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明白那是挂不住,也抓不住的,从而切实感受作者惋惜、着急的心情。

  (2)再指导学生读这一段,读出作者的心情,也读出自己的感受。

  (3)结合这里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感受,理解本段的“头涔涔”、“泪潸潸”,并试着联系生活实际用这两个词语说话。

  句段二: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抓住“茫茫然”一词,让学生从文中找动词,感受作者是怎样茫然度日的。

  (2)将“洗手、吃饭、默默、遮掩、躺在床上、叹息”这一连串琐碎的动作罗列出来,另外将与之对应的动作也找出来,如“过去、过去、过去、过去、跨过、飞过、溜走、闪过”,再将行动的“慢”与时间的“快”进行比照,感受时间流逝的飞快。

  (3)再指导学生读这一段,感受作者细腻的文笔和情感。

  句段三:“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1)让学生揣摩这个比喻句的作用,理解作者如何用“轻烟”、“薄雾”的空虚飘渺,把“时光的匆匆”具体形象化,用“吹散”、“蒸融”的细微变化,表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悄无声息,让人无奈、心痛。

  (2)像这些运用了生动修辞的句子很多,再让学生从文中多找出几个,自主研读,体会表达效果。

  这样由扶到放的教学手段,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3)以上这些生动的语句,安排学生抄写一两处,积累语言。

  (三)、读写结合,落实积累运用

  崔峦曾说过:语文教学有两个美丽的转身,其中一个就是“由重理解向重读写结合转变”。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实践性很强,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读写结合也是一项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并重的实践活动。”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能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点很多,这里,可以结合课后“习题3”用“xxx的时候,日子xxx”的句式,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仿写;可以结合文中的比喻,仿写句子;可以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能将读书与写话进行有机的结合,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四)、激励反思,促进情感升华

  课本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感悟,是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重要过程。

  本文结尾,作者的一句“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呢?”问到了我们的心里,我们愿意白白走一遭吗?教学最后,让学生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学生谈到的应该就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了。肯定会有许多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反思,获得“珍惜时间”的感悟,从而达到情感、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达成。

  (五)、链接阅读,拓展阅读空间

  崔峦同志说过的另一个美丽转身就是“阅读教学应由重课内阅读向既重课内又重课外转变”。本节课,我将结合课后“阅读链接”,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了解更多文人墨客对时间的感悟,如《明日歌》、《题城南庄》等。

  八、说作业设计

  基于语言积累与运用方面的落实,我设计的作业为:

  1、背诵课文;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3、联系实际,谈谈时间的宝贵。

  九、说教学反思

  散文虽美,但毕竟趣味性不够,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讲,学习起来兴趣可能不太浓,特别是许多语言比较深奥,耐人寻味,需细细揣摩、领悟。过多的讲解会降低语文的“文”味,不去引导品味,又可能体会不到。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是这类课文教学比较难以把握的问题。

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夜晚的实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了斯帕拉捷在夜晚散步时发现蝙蝠能够在夜间自由自在飞翔,然后通过四次实验,终于揭开了秘密,以及人们对它的运用。作者以通俗易懂的描写,使学生易于接受而且对实验过程颇感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和实验欲望。

  2、教学目标的制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弄清斯帕拉捷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经过并能复述内容。

  (3)、体会斯帕拉捷善于观察、大胆实验、不怕失败的品质,感悟人物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1)、斯帕拉捷做四次实验的过程。

  (2)、体会斯帕拉捷的精神。

  二、说教法

  《夜晚的实验》是一篇优美的记叙文,条理清晰,语言表达学生易于接受,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 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等,其理由是:

  1、《夜晚的实验》文章的词句通俗易懂,过程描写对学生很兴趣,因此,采用读书指导法,可让学生在文中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得到熏陶,获得启迪,享受乐趣。

  2、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量。其最佳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发表独立的见解。因此,我运用了“讨论法” 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本着以说为本,说中理解,以读促说的教学理念,我引导学生运用“读---画---思---说”(其中读贯穿始终)的方法来学习本课,既让学生动眼、动手,又让学生动脑,动口,充分调动他们的阅读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学习了课文第一段,知道了斯帕拉捷发现了一个现象(板书:蝙蝠能在夜间……)引起他的好奇,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二至六自然段。

  (二)、学习二至六自然段。

  1、齐声朗读

  ①、读后后提问:二至六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②、教师小结(板书:四次实验、实验内容、实验结果实验结论)

  ③、教师提出问题: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逐步去了解斯帕拉捷这四次实验的过程、结果、结论分别是什么?

  2、再次分角色读课文。①、边读边想:第一次实验的经过是什么?②、从本自然段中了解“匆匆”一词说明了什么?③、同桌讨论后,学生试答

  ④、教师小结 (板书:

  序号

  实验目的

  实验内容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1

  2

  3

  4

  )⑤、老师提出问题:第四次的实验是:“这次蝙蝠可没有了先前的神气……跌落到了地上”。“先前的神气”指的是什么?而第四次呢?(无头的苍蝇东碰西撞、跌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预示了斯帕拉捷的实验取得成功了。)

  (三)、全班齐读第六自然段

  ①想想:你从这两句话中读出了什么?怎么读好这两句话?这句话连续运用的两个感叹句意在什么呢?

  ②、同桌讨论并回答。

  ③、老师小结(这两个感叹句表现了他在实验成功后激动万分,欣喜若狂之情。

  (四)、复述后三次实验及结论。

  (五)、感悟人物精神

  ①、课文读到这儿,你觉得斯帕拉捷这个人怎么样?(要结合课文内容讲)

  (他善于观察、肯动脑有好奇心、不怕失败……)

  ②、小结:斯帕拉捷在前三次实验中,都没有发现到其中的奥秘,对此,他从不放弃,这就是斯帕拉捷永不言败的精神,因此,在第四次实验中,他揭示了这个秘密。同学们,他这种精神正应验了那些名言“功夫不负有心人”“铁杵磨成针”等。

  ③、你能否说说几句称赞斯帕拉捷的话。

  (六):布置作业:(略)

  附板书设计:

  夜晚的实验

  发现问题

  蒙着眼睛 轻盈敏捷

  反复实验 堵住鼻子 不起作用 解决问题

  (2_6) 涂满油漆 不受影响

  堵住耳朵 跌落地上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简析。

  《小桥流水人家》是人教版教材第九册的第八课,是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思乡之情”。看到课题,不由想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小桥流水人家”。课文的作者开篇如诗的几句话,勾勒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唱和,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接着话题一转,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情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无“闹市”之乱耳,无“疲惫”之劳形,有如世外桃园;结尾直抒胸臆:“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

  本文的显著特点: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一个“爱”字通贯全文:“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方,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这种爱不须任何理由,没有任何功利的色彩,只因为它是“我”的老家,“我”就爱它,低矮的平房,阴暗的光线,潮湿的地面,都改变不了“我”的爱。这种爱,是岁月侵蚀不了的,是记忆遗忘不了的──“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掌握课后生字,读记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感情朗读,品读文中优美词句,体会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

  4、指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

  5、赏读、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三、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

  四、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五、教法。

  1、用马致远的词《天净沙。秋思》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

  2、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家乡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在文中有作者深情的往事回忆,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读书时要指导学生注意体会。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把优美的句子或段落熟读成诵,摘录下来,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六、学法。

  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运用“读、议、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以促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的好习惯。

  七、预设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1、出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幻灯片1)

  2、抽生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以词中的句子为题“小桥流水人家”。(板书)(幻灯片2)

  4、要求学生读阅读提示,画出阅读提示中的要求。

  (二)听师范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解决生字新词情况。

  2、检查字词情况。(幻灯片3)

  婀娜的舞姿 粼粼的波纹 潺潺 唱和 干涸 点缀 螃蟹 浮现 潮湿 流通 舒服 印象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守望相助

  3、学生试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通顺。

  (四)细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完成下面要求。

  1、思考: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幻灯片4)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同桌互相交流。

  2、练习有感情朗读,体会文章表达思乡感情的方法。

  (1)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A、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在作者眼里,家乡的日出是美的,清风是美的,小溪小桥是美的,杨柳也是美的,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作者借景物的描写,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幻灯片5、6)还有哪些地方还是描写家乡景美的语句。 (幻灯片7)

  B、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儿时的趣事,仍记忆犹新,对家乡太有感情了。作者回忆往事,来表达思念之情。)(幻灯片8)还有哪些语句是描写作者童年趣事的?(幻灯片9)

  C、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作者出生的平房虽然矮小潮湿,但它是作者的老家,是作者的出生地。作者爱老家,不须任何理由,爱它没商量。这里直接表达作者对家乡的爱和思念之情。)(幻灯片10)

  师:像这样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抒情方式就是直接抒情。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这种抒情方式。(幻灯片11)

  (2)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幻灯片12)

  (3)出示概括本文内容的小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幻灯片13)

  (五)布置作业,读写结合(幻灯片14)。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2、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3、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表达的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的家乡。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1、以读为主,从读中感悟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之情。通过多种读的方式,最后让学生选取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场景进行配乐朗读,营造氛围,以此来感受课文的意境之美、语言之美。

  2、抓住典型场景进行自学汇报,让学生体会、学习景、人,以及场景描写的重在抓住印象最深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不可面面俱到,这样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才能凸显场景的特点。

说课稿 篇6

  一、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神话故事。主要是讲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害,不让奸诈之人成仙称霸,吞下了长生不老药升天成仙,从此夫妻分离,甘愿忍受月宫清冷寂寞的感人故事。文中展示了嫦娥、后羿、逢蒙等人物的性格特征,既有后羿射日的壮观场面,又有逢蒙威逼嫦娥的惊险情节;既反映了嫦娥的善良美丽,又表现了义无反顾吞下仙药的机智勇敢。文中对嫦娥升天之后的景色描写后羿回来后与妻子天人永隔的场景描写,清冷凄美,有一种震摄人心的悲剧色彩。

  二、 设计意图:

  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文本特点,在设计过程中,我把一个“情”字贯穿全文教学,文中所蕴含的爱民之情、夫妻之情,人们对嫦娥的.思念之情,对后羿的爱戴之情、对逢蒙的鄙夷之情,都蕴藏在这篇美丽的神话里,感受语言文字,学习语字的同时,感悟文本情怀。同时,充分利用教材的空白点,拓展升华,让学生进行词句积累,课文复述,同时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三、 教学过程:

  ㈠吟诵诗中月,品味月中情

  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吟诗,吟一吟描写月亮的诗

  《静夜思》、《峨眉山月歌》、《古朗月行》、《泊船瓜洲》、《小调歌头》……

  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以月寄情,表达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这都因为有一个企盼团圆的节日——中秋节。那么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呢?请同学们翻到《嫦娥奔月》这一课找到直接写中秋节来历的那一段读一读。

  生自读,齐读

  为什么人们要想念嫦娥,为她祝福呢?

  自己默读课文,用几句话简单的说一说。

  (嫦娥为了仙药不落入恶人手中,使百姓不受害,甘愿吞仙药,离人间,忍受孤独寂寞。)

  过渡:嫦娥吞下的仙药是怎么来的?后羿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㈡观后羿射日,品英雄豪情

  1、 生自读1~2自然段,想象当时的烈日曝晒似的情景以及后羿射日的神力。

  交流:指名读十个太阳炙烤大地的句子,你能想到哪些词句或句子?

  教师出示:烈日炙烤,大地龟裂,烈日炎炎、……花草——牲畜——人们——。面对这样的情形,后羿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指名读,读出后羿的决心:登上、运足、拉满,一口气等词,读了这一段,他会用怎样的语气对最后一个太阳说?(命令的、指责的、正义的),读了后羿射日这个小故事,你仿佛看到了一个——的后羿?(力大无穷、为民除害、正义凛然、义正辞严、英勇豪迈、豪气干云、义薄云天……),出示一组词语,朗读,再读课文。

  ㈢知嫦娥为人,感侠骨柔情

  过渡:这样一位大英雄豪杰,他的妻子嫦娥又是什么样的人呢?自读课文4、5自然段,说一说,嫦娥的性格特点。

  交流:

  1、 美丽善良:经常接济……相机理解接济。

  2、 忠贞可信:后羿不愿意离开嫦娥,让她藏好仙药。

  3、 机智勇敢:逢蒙手提宝剑,威逼,周旋理解→引导学生想嫦娥是怎样周旋的她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4、 勇于牺牲:

  “疾步向前,取出仙药,一口吞下去”,在交流中指导朗读体会人物品格。

  ㈣赏夜空美景,泣夫妻深情

  师范读,边听边思考,嫦娥和后羿的心情。

  交流:“飘飘悠悠”让你想到什么?这是什么样的词,你来说几个这样的词。碧蓝碧蓝的夜空好美啊?美丽的嫦娥

  师:嫦娥飞出了窗子,飞过了……,她一边飞一边想:再见了——,再见了——,再见了—。

  后羿外出回来,不见了妻子嫦娥,看见妻子在月亮上,后羿连声呼唤,指生读,用什么样的感情读,无限深情、悲伤绝望),指导从哪些语句中感悟:“不顾一切“、”焦急“、连声呼唤”

  学生深情朗读。

  ㈤读佳节来历,寄百姓深情

  1、 齐读最后一段

  小结后羿的英雄气概,嫦娥的侠骨柔情,百姓是不会忘记的,再感念后羿和嫦娥的同时,人们也会永远唾弃那个奸诈贪婪的逢蒙,通过对课文的朗读,你理解什么是奸诈贪婪了吗?

  找一找,读一读,说一说。

  妄图得到仙药,此为贪婪 ;投入英雄门下,不求正道,设计夺药,期凌弱女子此为奸诈。

  ㈥理清层次,指导复述。

  后羿射日,逢蒙拜师、嫦娥吞药,夫妻永别、佳节寄情。

  ㈦阅读拓展

  一个美好的节日,一段凄美的故事,一份真心的祝福。

  古往今来,有多少美丽的神话故事,展示了人们对真善美的热爱,对假恶丑的唾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无限向往。

  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课后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女逐日》《牛郎织女》。

说课稿 篇7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赵丽宏写的《望月》,指读课题。这样读课题,让我感觉月光太刺眼了,想想咱们平时看到的月亮是怎样的?再来读一读。对了,这才是月亮的声音,月亮的感觉。

  二、欣赏江月图

  (一) 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看到了什么呢?

  1、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与作者一起去欣赏美景吧!

  2、看来这样读,课堂显得比较嘈杂,大家也很难真正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如此优美的文字,只有静静地品味才能让人动心动情。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想象出这片迷人的月色,慢慢欣赏(提示:如果读到了让你心动的词语、句子,用笔圈画出来,细细品味)

  3、读书有时就得这样静下心来品味,哪句话让你动心动情了?

  A、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安详可是个让人心动的词,它本是形容人的神情的,一种温柔、从容的神情,用在月亮身上,让我们感觉到什么呢?(有了生命,像母亲般温柔、慈祥)

  多好的感觉,这就是作者藏在文字里一处微妙而美好的情思。

  B、月光洒落在长江了,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这句话写出了月下的江景具有一种动态的美。

  C、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黑色剪影和隐隐约约写出了月光下江景的朦胧美,伸展着和起伏着写出了月光下江景的动态美。黑色和银色写出了色彩美。

  声音有的时候更能衬托出宁静。还记得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吗,原本是推,那敲响还是推响?(敲)可是敲却更能突出那晚的安静。

  4、你们看,从这段优美的文字里,我们品味出今晚的月光是宁静的、安详的、朦胧的、柔和的,这是多令人动心的感觉啊。通过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示图,是不是跟你想象中一样?更美丽?

  能用什么词来形容这美丽的月色?

  这段动心、动情的文字,你们觉得最适合咱们班谁来读呢?(学生配乐读)

  5、真美,老师也忍不住想要读一读了,欢迎吗?(师配乐范读)

  还有谁想表达心中的喜爱之情?指名读。

  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美丽的月光美景吧!(齐读)

  三、指导读赛诗部分

  沐浴在这明月的清辉下,作者今夜是睡不着觉的,而今夜难眠的不止作者一个,还有谁?

  1、他们俩在一起干什么了?(赛诗)

  2、四人小组合作,一人当舅舅、一人当小外甥、一人读旁白、一人当导演。导演起什么作用呢?这赛诗和我们平时读诗一样吗?对,语速上要快,语调要高。

  小组合作

  3、指名小组分角色读第二大段

  当学生到第12 自然段时候,打住:是你读了吗?再看看,是你读了吗?为什么?省略号?那应该是谁读呢?(或者:赛完了吗?真的赛完了吗?)

  引导到省略号,继续指名课外赛诗。

  4、这小外甥可真……(聪明好学)

  四、指导读幻想部分

  过渡:小外甥不仅聪明好学,而且……(调皮、爱幻想)从那里看出来的?

  1、是月亮把我叫醒了真是月亮叫醒小外甥的吗?在小外甥眼中,月亮仿佛就是他慈祥的奶奶,和蔼的母亲,会把他从睡梦中叫醒。

  2、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小外甥非常的可爱,眼中闪动着智慧的光芒。

  3、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你说,月亮像什么?说明小外甥喜欢聊天,爱刨根问底。

  小结:作者通过对小外甥的语言和神态动作描写,向我们介绍了一个调皮可爱的小男孩。

  4、像眼睛,天的眼睛多么丰富而有巧妙的想象,在小外甥的眼中,月亮是或的,是天的心灵的窗户。

  5、像眼睛看,老师把这则故事改写成了一首诗,读读看,可以这样改吗?出示:

  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自由读,指名读。从中你联想到了什么?如果给这首诗取题目,你会取什么多么丰富而又巧妙的想象,在小外甥眼里,月亮是活的,月亮是有感情的,它和地球妈妈同呼吸,共命运。让我们再次朗读这首诗,感受小外甥丰富的想象力。

  6、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小外甥困了,想睡觉了,由此他想到月亮也困了,睁不开眼睛了,它躲到云层里睡觉去了,小外甥赋予月亮以生命。

  7、多么富有童真的想象,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小外甥呀!夜深了,小外甥回舱了,甲板只留下我一个人。我凝视着月亮小时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示图、音乐

  五、作业

  1、写山和水的诗歌也很多,课后就请大家搜集此类诗歌,仿照第二段的表达方式,创设情境,写一组关于山或水的对诗场面。

  2、背诵课文的第二大段。

【【实用】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

2.【实用】说课稿模板锦集10篇

3.【实用】说课稿模板锦集六篇

4.【实用】说课稿模板锦集7篇

5.【实用】说课稿模板锦集9篇

6.【实用】说课稿模板锦集五篇

7.【实用】说课稿模板锦集6篇

8.【实用】说课稿模板锦集5篇

9.【实用】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