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6-10 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苏教版义务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86到87页"小数乘法"的第一课时,我从三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

  1、小数乘小数是在整数乘法,小数乘整数及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基础,因此,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小数乘小数第一课时是直接在积上点小数点,而无需在位数不够时用0来补足。我想学生要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并不难,关键是在理解算理的前提下去归纳算法,这才是完整的计算教学。

  3、根据以上的分析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及算法;

  (2)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体会数学知识间内在的联系,感受探究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自主探究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和算法;教学难点:初步掌握积的小数点的定位方法。

  5、教学安排:结合本节课的特点,以学生自主探索,理解算理,归纳算法为主,加以多层次,多形式的新颖练习为辅,突出计算教学的本质。

  6、教学准备:课件的演示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是计算教学,计算本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但它在现实中却与人们的生活有紧密的联系,为了使学生顺利的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标准》在计算教学方面的要求,本人在教法学法上突出体现以下五点:

  1、以情境教学促学习动机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课创设了计算小明房间面积的现实情境图,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感悟生活中蕴涵着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学习动机是实现自己理想目标,而力求学好的内部动因,它总是和需要直接关联的。小学生入学前已有一些生活经验,包括一些模糊的数学活动经验,他们对数学知识有一些肤浅的潜在的需要。因此,数学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供诱因,把学生那些肤浅的潜在的需要变成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求,并不断唤起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而主动地获取知识。

  2、以估算促笔算,突出算法多样化

  在学生列出2.8×3.6后,安排了学生先估算,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同时为学生探索笔算提供了一种支持过程,通过笔算与估算的比较,进一步验证笔算的合理性

  3、重视过程,突出算理

  算理是小数乘小数理论依据,要让学生知道怎么算,又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是计算教学之根本。传统教学中就一直重视让学生明确算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们强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算理算法,只有明确了算理,掌握了算法,才能进行准确、灵活的计算;才能突破难点,实现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小数乘小数的难点是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我认为只有当学生深刻明白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才能真正的突破难点,因此在寻找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去发现把因数看成整数计算的积和真正的积有什么关系,弄清楚为什么还要缩小积的倍数,应缩小多少倍,从右往左数几位,点上小数点。只有重视弄清算理的全过程,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突破教学难点。

  4、多种形式应用,促进内化

  一般来说,教材上计算题的呈现方式都是比较单一的,大家都觉得比较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改编,丰富例题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期待中开始并进行计算的教学。我在练习环节中,变换了练习的呈现方式,设计了有坡度的多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高计算技能。

  5、注重合作探究,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发展

  本节课中,我创设了两次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加强小组合作,同桌交流,通过个体思考,小组交流和班级研讨,理解算理,归纳算法,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说教学程序

  数学课堂注重的是学生思维的持续发展,为此,结合新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的要求,我安排了以下四个环节:

  1.在情境中引发问题;

  2.在探讨中解决问题;

  3.在应用中深化认识;

  4.在余味中延展问题

  一、在情境中引发问题

  让学生参观小明的房间,说说根据图中的数据你能口答出哪个事物的面积,学生只能说出床的面积:2×1.2=2.4,而对于房间,阳台的面积只能列式,以此来复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积的变化规律,然后找出3.6×2.8,2.8×1.15与2×1.2式子的不同,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板书课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的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二、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1、估算引路,大胆猜测

  先让学生估计3.6×2.8的积大约是多少?在估算的时候教师可作适当的引导,最大值和最小值,找出3.6×2.8的积应在9和12之间。

  估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为笔算提供一定的支持过程

  2、细化过程,掌握算理

  这个环节,是本课中突破难点的核心环节,本着"授人以渔"的思想,引导学生根据小数乘整数的经验,探索计算的方法,提出问题:回想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此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建立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这样学生能够根据以往小数乘整数的经验,凭直觉判断小数乘小数也能转化成整数乘法进行。

  然后学生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后,再抛出问题: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后该如何回归到小数乘法的积呢?这个才是学生思维的困惑处,此时安排一个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在全班交流汇报时,教师再借助于课件具体,形象的进行演示,()让学生弄清3.6×2.8的积为什么要点出两位小数,然后引导学生再一次借助于课件的演示完整的叙述推导过程。然后,再结合前面的估算结果,与笔算进行比较,进一步确认按上面的计算方法算出的积是合理的。建立了估算与笔算的联系。

  在教学试一试时,我直接放手,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完全放手,大胆尝试,在完成后再同桌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第二次的同桌交流是在例题积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让学生再一次的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在掌握算理的这个环节,通过扶与放的结合,循序渐进的推理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计算思维的内在魅力,及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迁移类推的思想。

  3、加强口算,提升算法

  出示课件(已知:482×73=35186,求:482×7.3=,48.2×7.3=,4.82×7.3=),让学生快速找出积的小数点应点在哪里?

  第一次出现根据整数乘法的积,来确定小数乘法的积的小数点的位置,旨在减少学生的繁琐计算,直接运用学过的积的变化规律,体验和发现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简便方法,为归纳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打好基础。

  4、回顾比较,归纳方法

  对比例题和试一试的计算过程,我直接提出问题:比较上面两题中两个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从特殊到一般,总结出: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进一步抽象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一算,二数,三点点"简洁的话,概括了小数乘法的算法,便于学生的记忆。

  这个环节的设计,以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为线索,层层推进,逐步抽象概括,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总结出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掌握算法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在应用中深化认识

  不巩固的教学,就把水泼到一个筛子里一样。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准确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单纯的计算训练,往往单调枯燥,索然无味。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所以教师应善于剖析学生的错误思维,组织有层次,多形式的练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在轻松愉悦中,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有效的形成计算技能。我安排了5个环节的练习:

  1、帮帮小马虎(出示课件)

  把学生曾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呈现出来,让错误成为自己的教学资源,从而避免学生在作业中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2、给积点小数点。

  运用所学的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巩固新知

  3、等式变形

  第二次出现根据整数乘法的积,来确定小数乘法的积的小数点的位置,不过这次是根据积的位置,确定因数的小数位数,在开放练习中,更加凸显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的位数关系。

  4、我做小判官

  形式新颖的游戏环节,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使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高涨,巩固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让学生明确点小数点后,积末尾的0应划去。

  5、课堂作业

  通过适量的课堂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学目标所完成的情况

  四、在余味中延展问题

  数学学习总是环环紧扣的,一节课结束了,应留有余味,为下节课埋下思维生长的起点,于是我出示了:16×24=384,求:0.16×0.24=?

  第三次出现根据整数乘法的积,来确定小数乘法的积的小数点,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为下节课的教学,积的位数不够时应用0来补足,埋下思维的生长点

  总之,本节课,我紧紧以整数乘法和积的变化规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引导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算法,摈弃了大题量计算的教学方式,努力使自己的设计能从更高层次上发展学生的思维,关注思维的有效生长,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地位与作用

  《分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34~36页)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拓展的,为后面学习分数的性质以及公因数、公倍数等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的小学数学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教学目标

  过去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将教学目标分为了三维。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将教学目标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与直观操作,体验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进一步理解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二、说学情

  《分数的再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次,五年级的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需要动手操作,理解知识需要具体的事物作支持。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教学中,我将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通过故事“西游记中的唐僧分饼”引入课题一天,在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又累又渴,于是孙悟空、沙和尚和猪八戒去摘果子解渴。不大一会三人腾云驾雾回来了。唐僧很高兴打开了干粮袋,里面装着2张糖饼,3张油饼。同学们,你能用分数表示出糖饼占饼总数的几分之几吗?油饼呢?唐僧说:你们辛苦了,给你们一张油饼吧。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徒弟们得到的这张油饼呢? 为什么这样表示?一张油饼分给三人吃吧。你们说怎样分才公平啊?

  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首先让学生猜测如果每个同学拿出自己所带笔的1/2,是否相同。肯定会有两种答案,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验证。在验证过程中,先叫全班学生拿出所带笔的偶数支。再是让学生数出偶数支的1/2。最后全班交流,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通过拿笔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分数的相对性。同时,体现了学生的主题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对分数有更深的了解。

  (三)运用新知,拓展延伸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比较两本书的1/3不同,使学生认识到:

  1/3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1/3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使认识进一步提升的:

  任何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四)巩固反馈,发展能力

  在处理具体练习中,我觉得应该指出的是。

  1.画一画中,无论如何画,只要是整个图形的1/4是一个小正方形既可。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练一练第1题重点是分割法、移动法、旋转、合并这些方法的使用。

  3.练一练第2题重点体现涂法的多样性。

  4.练一练第3题重点除了体现画法多样性之外,还要比较平均分之后,每一个图形的两个1/2是否相同;还要比较这三个图形的1/2是否相同。这部分其实是“总数相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总数不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的知识点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把已经形成的抽象认识,进行了及时的练习和必要巩固和强化。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节课我不仅注重了知识的教学,同时也注意了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在经历猜测、验证、总结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小结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主动回答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那些问题,学以致用。

  (六)布置作业

  在布置作业时,我设计了有层次的习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

  五、说板书

  分数的再认识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通过阐述邓小平从小就能写一手好字,表现了他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启迪我们要向邓小平爷爷学习他那认真踏实、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全文共2个自然段,可分为两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邓小平爷爷从小就写得一手好字。第二段(第2自然段):具体写邓小平爷爷从小怎样练字和取得的成绩。

  二、说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邓小平爷爷从小认真练字的故事,懂得认真练字的重要性。

  三、说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指课题)学生读课题。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看小朋友词语掌握的怎么样了?(出示词语)

  2、复习词语

  (1)指名读

  (2)齐读

  二、教学新课

  过渡:小朋友们词语掌握的真扎实。现在我们来学习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读)

  1、读完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经常受到先生的夸奖)

  (1)“经常”是什么意思呀?指名回答,你能读好这个词吗?(指名读)

  (2)那邓小平爷爷为什么受到老师的夸奖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邓小平爷爷小时候就能写一手好字)

  过渡:小朋友经常受到老师的夸奖,你们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那你自己用开心高兴的心情练一练。(学生读)

  都读好了吗?我们现在一起用开心高兴的语气来读一读。(教师引读)

  2、过渡:邓小平爷爷小时候就能写一手好字,他是天生的吗?请读读课文,在文中找找他是怎样写成一手好字的?打开书自己读读。

  (1)、小朋友都读好了吗?老师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了邓小平爷爷小时候是怎样练字的!但我想先问问小朋友,他为什么要练字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学生回答,出示相关的句子)评:你真会学习。

  (2)、邓小平爷爷从小就开始练写毛笔字了,那他是怎样练得呢?

  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先生要……字帖写。”邓小平爷爷就是这样练字的,这丫也就是练字的方法,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3)、(出示句子)你看,我现在把它们的位置交换一下行吗?变成先照着字帖写,等练熟了,再用纸蒙着字帖描。可不可以?为什么?

  (4)、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课件点击“先”“再”)

  位置是不可以颠倒的,这就像我们写字一样,那你能用这样的句型来说一说吗?(出示课件)

  (5)、这可是练字的好方法,我们再把它读一读。(齐读)

  3、过渡:写的好的字老师就在上面画个红圈圈,邓小平爷爷记住老师的话了,那他只是一次,两次按要求去做吗?(学生回答)那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每次……最多”。你又是从这句话中哪个词看出来的?

  (1)、“每次”是什么意思?“次次”

  (2)、邓小平爷爷第一次是怎样做的?(学生回答)邓小平爷爷第二次是怎样做的?(学生回答)邓小平爷爷第三次是怎样做的?(学生回答)

  是呀,邓小平爷爷每次都能按先生的要求去做,从中你知道了邓小平爷爷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

  (3)、那你能读出邓小平爷爷刻苦、认真来吗?自己读一读。(齐读)

  所以,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母亲知道以后(引读)……

  (4)、小结:学了第二自然段,我们知道了邓小平爷爷是如何练习写字的,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小时候邓小平爷爷刻苦,认真写字的情景。当时(引读)……

  三、课外拓展

  四、学习写字

  到、功、课

说课稿 篇4

  教学分析:

  1、教材地位级作用:

  《家》这首儿童诗用形象的方式,用拟人的方法,通过对鸟儿、蜜蜂、鱼儿、蜻蜓的家

  的想象与描绘,过渡到赞美自己的家,主旨是写家温暖幸福,表达了“爱家”的思想感情。本诗不仅形象而淳朴,而且节奏和韵律富于变化,具有音乐美。诗文虽短小,字里行间却充满童趣,充满温馨,是培养学生美好情感,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读文,认识本课生字;

  了解动物和人都有自己的家,在家里有亲人的关爱,家是温暖幸福的。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词语的含义,激发学生爱家、爱祖国的感情。

  2、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学难点

  学会关爱他人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少,语言表达不够完整,本课的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互动、探究、拓展学习为基本形式,丰富学生的生活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学习的乐趣,让课堂充满创造活力为最高境界。

  教学策略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兴趣。

  2、欣赏评价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主要以鼓励、欣赏为主,这样不仅使学生心理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还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合作学习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产生想表达、想展示的强烈欲望,教师及时为学生搭建起成果共享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在小组内沟通、交流、合作,不仅使学生个性得到了尊重,还使学生学会了与人合作。

  4、音乐美读训练法:以“听”“说”“读”“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将美术、音乐等学科内容融入在本课教学中,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使学生学习始终处于兴趣盎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上课开始先课件出示“家”,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家,谈一谈家里发生的让人感到幸福和温暖的事。孩子们一定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教师顺势谈话:“小朋友有自己温暖、幸福的家,小动物们有没有自己的家呢?它们的家在哪儿?什么样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通过谈话,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走进课文。)

  二、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通过不同目的的多次读文,不仅扫除了阅读障碍,而且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以后的感悟打下了基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因此,我的教学重点就放在如何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将精读训练落到实处。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几个步骤层层推进:

  1、看拼音读课文,要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2、拼音汉字对照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本课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看汉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连贯。

  三、精读课文,感悟知识

  1、边读边想边悟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重在自悟。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诗歌主要内容提出“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谁的家?在哪?什么样”这一问题,由此展开学习,引发出“鸟儿”、“蜜蜂”、“鱼儿”、“蜻蜓”的家,教师出示相应的“家”的图片,通过“帮小主人找家”的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表演中学习,学生用体态动作呈现课文,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使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巩固知识,又发展语言。

  2、自主选择朗读

  在这一部分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家,读给同桌听,也可以发挥想象,带上动作表演读。

  设计目的:让学生对读书方法、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把学习权力和空间还给学生,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提供了空间,激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2、合作交流研读

  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喜欢的这个家的原因,再读读相应的诗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相应的课件。

  (1)鸟儿的家。(课件演示:鸟的活动画面)

  ①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感知:尽管只是一些茅草堆积而成,但用“舒服”一词形容,我们已感觉到家的无比温馨。此时请大家做一个感觉“舒服”的动作。并带着这种舒服的感觉再来读这句诗。目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朗读。

  (2)蜜蜂的家。(课件演示:蜂房和小蜜蜂采蜜的场景)

  让学生了解:在蜜蜂看来,用自己辛勤的血汗建造了自己的家------漂亮的.房舍,比起花园、草地更让人依恋。目的是创设情境,再次增强学生的朗读感受。

  (3)鱼儿和蜻蜓的家让学生借助画面,配乐朗诵,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4)小朋友的家。(课件演示:小朋友生活的场景)

  此处设计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这个家中的小主人,你想说些什么?(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从深刻感悟到自然地形成语感。)

  四、拓展升华,激发情感

  拓展训练中将学生爱家的情感升华为爱班级、爱学校、爱祖国。(课件演示:学校、班级画面、各族人民齐聚天安门的场景)

说课稿 篇5

  一.解读教材:(即说教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分别为:《走,我们去植树》、《燕子》、《沙漠中的绿洲》及《江南春》、《春日偶成》两首古诗组成,是一组典型的“春景美文”,其中《燕子》为一篇经久不衰的优美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第二自然段写燕子在春光烂漫时从南方赶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第三自然段写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的情景。第四自然段写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行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及“燕子”这一春天使者的喜爱之情。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目标和文本特点、学生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活泼”“偶尔”造句。

  4。通过朗读,观察,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其中第一点和第四点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确定为初步体会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的和谐美。共安排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重点扫除阅读障碍,读准读通,整体感知文本“美”,并学习燕子的外形,了解抓住主要特点描写的习作方法。第二课时也就是本节课,着重指导学生精读品悟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品味语言的“精美”时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为更好提高教学效果,我安排了一些简单的教学辅助设施,如:幻灯片、mp3歌曲。

  二.理念指引(即说教法、说学法)

  1.情境创设:著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李吉林大力提倡情境教学,即是以生动形象的场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把教师的语言和情感,教学内容及课堂气氛作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意识,达到学生主动学习和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其特点是形真、情深、意远。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创设情境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课始《小燕子》歌曲的播放,带给学生美妙的听觉享受,孩子们便在不知觉中随着音乐轻哼、跟唱,他们身心愉悦、主动投入,这便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再如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春天的美景时,将品味文字与欣赏图片相结合,学生兴致盎然,在优美的视觉享受下更深、更好地体味了文本的语言,孩子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且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再如感受“电线杆之间的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哇”这一抽象的情景时,借助于幻灯片的演示,孩子们便较轻松地享受到了这一意境美。

  2.自主品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予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读体会,如学习第二自然段,自由读一读,春天带给你什么感受?再好好读一读,你是从哪儿感受春天的美?等,都力求通过一些粗略、宽松问题创设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读中品味。再如学习燕子的飞行、歇息时,同样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让学生自主地感受和体验,体会文本语言文字的精妙及一动一静的美。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求动圆圆心轨迹”是高中课本《平面解析几何》(试验版)第七章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习题课,它利用圆的定义和基本性质,来探索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求法。通过利用几何画板作图,学生找到了另一种全新的曲线――椭圆,为下一章的学习埋下伏笔。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包括: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同时也学习了用代数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以数论形,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方法——直接法(设动点p(x,y),利用性质找出方程)。

  在技能方面,学生已经学会了用“几何画板”作出静止图形和一些简单的动画,有助于学生对动点轨迹的理解。

  2、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动圆圆心轨迹的求法;难点是利用圆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得到等价关系,从而列出方程。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和学生的具体的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掌握轨迹问题的一般求法;

  (2)掌握圆的定义及其性质;

  (3)掌握利用几何画板作动点轨迹。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地领会求动点轨迹的思想方法,更深一步地了解、运用圆的定义和性质来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几何画板的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利用几何画板的作图,增强问题的直观性,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特别是对抽象能力不强的学生有较大帮助,树立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共同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运动与静止的相互关系。

  三、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用的主要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法、计算机辅助教学、讲练结合的方法。

  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符合辩证叭物主义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积极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学与发展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等原则。这种教学方法的关键是通过教学中的引导、启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我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动圆的性质,利用几何画板工具作出动点的轨迹,给抽象轨迹以直观感觉,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讲练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完成轨迹方程的推导,熟练公式,巩固圆的性质及定义。通过题组教学法,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等价转换、数形结合等思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关于学习方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体会到,必须在传授知识给学生的同时,教给他们好的探索方法,也即让他们“会学习”。

  首先,让学生根据条件作图,学生在作图时肯定要寻找作图的条件(这就是立方程的等价条件),再通过作出的图象引导学生如何求出轨迹的方程。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通过作图,即熟练了几何画板这个工具又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方程的推导,深化了学生对圆的认识,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4至5人一组);(2)从学校局域网或inter网下载几何画板软件并安装;(3)布置几个作图题,要求学生在兴趣小组活动时协商解决。

  问题的引入

  首先,提问学生圆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这节课所用的知识。

  再次,给出学生要解决的问题,分成两问,第一问:试作出过定点a(6,0)且与圆相切的动圆圆心轨迹是什么图形?

  问题解决步骤

  第一步作图:学生分小组讨论和作图(每个小组两台电脑)。由于作图时学生可以讨论,在这种相对宽松的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老师巡视,辅导学生作图(主要目的是要学生得出动点的性质)。展视学生成果,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如果学生没能作出则展视事先准备的课件);

  第二步找依据:提问作出图象的学生,作图的依据是什么?(动点到原点和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长10)你能写出代表这个图像的方程吗?

  第三步推导方程:将作图依据转化为符号语言。设p(x,y),则由学生提出的依据可以得出|pa|+|po|=10,然后将各点的坐标代入、化简即可。

  第四步归纳:求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的关键在于找到动圆圆心的所具备的特殊性质,从而找到立方程的依据,最后代入化解即可。

  补充说明

  上述过程始终围绕着学生展开,基本按照提问——学生思考、制作——再提问——学生推导、计算的流程进行。第一步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先看到了问题的结果。其次也培养他们相互合作的精神,并提高了学生几何画板的运用能力。第二步的目的则在于本问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核心部分,所以务必要请同学们注意。第三步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加强运算能力。第四步的目的是从解决动圆圆心轨迹方程得出一般动点轨迹方程的求法。

  另外,本节课的另外两道例题也将按照该步骤进行下去,在此就不再详述。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熟练掌握了动圆圆心轨迹的求法,以及一般动点轨迹方程的求解步骤;在此过程中,同学们还更进一步的认识了圆的定义及基本性质;除了掌握了数学知识之外,同学们掌握了怎样用几何画板来作动点轨迹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布置作业练习册《圆的性质的综合练习》

  六、教学评价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出现这样的问题:经过题目的分析后,仍然无法得出立方程的等价条件,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对圆的基本性质,如: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尤其是外切和内切)还没有掌握熟练的缘故,所以除了在课堂上反复强调之外,还需要通过课堂练习各课后作业来强化它们。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动点轨迹的求法,而且通过作图掌握了几何画板这个软件,通过方程的推导,更加熟悉了圆的性质,深刻体会到平面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以数论形,数形结合”,提高了运用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思路的探索和轨迹方程的推导,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优化,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享受了数学的美。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样一次学机会和大家交流学习,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第四单元第1课《我们长大了》。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学生分析、教学过程四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 们长大了》这一课是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第四个单元《我们在成长》中的第一个主题。教材设计的意图是展现自己入学以来所发生变化的回顾,包括身高、学 习能力和交往能力的变化,旨在引导学生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发现并展示自己的成长与变化。培养学生感激生命的情感,让学生从回顾自己 的成长历程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可贵,同时学会感激父母及给过自己帮助的人。

  《我们长大了》这一主题有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先让孩子感知自己身体的变化;二是让孩子们感觉到学会了知识,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三是让孩子们了解懂事更是长大的表现。

  2、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单元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 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2)理解家长和老师在自己成长过程中付出的辛劳。

  (3)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积极参与,乐意与人交流合作。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教学难点:理解家长和老师在自己成长过程中付出的辛劳。

  二、说教法学法

  品德与生活课程倡导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教育于活动之中。因此,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我根据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两年的学习经 历,学会了很多,有很多的优点和长处。教学时,我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实用性、新颖性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主动性。并且注重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我以教材为依据,灵活的在现实生活中搜寻更多的学习资源,来充实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到生活中去收集自己成长 的证据,让学生在自主展示、小组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感悟成长的乐趣,看到自己和同学的进步与优点,从而增强自信心,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受。

  三、学生分析:

  这一课是本学期的最后一单元,这时候的学生正处在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过渡阶段,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会发生一定变化。作为现代家庭的孩子并不缺乏父母长辈的关爱,缺乏的是“小皇帝”、“小公主”们对自己在家庭中角色意识和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的认识。他们只知道享受的舒心,而不懂得给予的快乐。故而我在教学活动时用情感去唤醒学生,用知识去启迪学生,用技能去武装学生,进而让学生明白长大不仅是身体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懂事了、理解他人、关爱自己周围的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儿时回顾,唤醒童年

  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呈现童年的精彩瞬间,为新课的导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氛围。这就为学生的交流构建了一个平台,接下来展示五彩斑斓的校园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唤起他们对两年来学校生活的美好回忆,自然而然的导入新课。

  (二)、搭建平台,展示自我

  为了将学生过去两年的点滴进步更加有序地展示出来,我通过多种活动引导学生从身体素质的变化到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等心理素质的变化,感受自己的成长,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活动一、我变大了

  让学生说说在这两年中,从哪里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身高、体重的变化感受自己身体素质的变化。还可以引导学生们通过展示自己小时侯的照片、衣服等方式,亲身体验自己身体的变化,感受到自己真的长大了。

  活动二、我进步了

  长大的含义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包括身体上的长大,更多的是指知识的增多,生活技能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增强。学生在课前已经收集了有关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乐 事、趣事,已感受了成长的乐趣。在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让照片、奖状等伴随着趣事、乐事把学生带回快乐的时光,再次感受成长的乐趣,而且增进学 生之间的亲切感。教师也以参与者的身份交流自己小时侯的趣事,使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尽情交流,分享成长的快乐。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本领,让学生 感悟到长大的深刻含义,提升认识。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成长记录册中的作品,如:写的最好的钢楷,画的最满意的画,唱一首动听的歌,跳一段优 美的舞,展示自己获得的奖励等等。总之,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展示自我的积极性,并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自己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自己真 的进步了。

  活动三、我懂事了

  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把学校的生活拓展到了家庭生活。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夸一夸自己在家里的表现,根据学生的叙述,随时帮助学生发现 自己在生活自理和关心他人方面的进步。同时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养育。再通过播放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使学生明白要 孝敬父母、感恩父母。

  总之,活动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每一个活动都给了学生充分展示与体验的时间,并以板书贯穿其中,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生活的精彩,成长的喜悦,并学会感恩,从而加深了对生活的热爱,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以上,我从四方面对《我们长大了》一课进行了简单说课,有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给予指正。

  谢谢大家!

【【推荐】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相关文章:

1.【推荐】说课稿模板汇编9篇

2.【推荐】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

3.【推荐】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

4.【推荐】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

5.【推荐】说课稿模板汇编8篇

6.【推荐】说课稿模板汇编4篇

7.【推荐】说课稿模板汇编7篇

8.【推荐】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

9.【推荐】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勾股定理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