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6-03 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六课《愉快的劳动》中的第二课时歌曲《采山》教学。

  一、教材分析:

  《采山》这一课描写了孩子们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一起到野外,山上玩耍、劳动,采摘的故事,歌曲学习中所出现的不同音乐节奏更是成为了孩子们学习娱乐的道具,充分带动了枯燥乐理知识的感悟学习。这既是一首欢快活泼,富有朝气的儿童歌曲,又是在第一课时欣赏乐曲的基础上,以体验实践教育为主线的一堂音乐课。

  二、通过本课的教学,结合新课程理念和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歌曲《采山》,感受歌曲轻快、活泼的情绪,能正确流畅的演唱歌曲。

  (2)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锻炼学生音乐节奏的感知认识能力及配合意识。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分别确定为:

  (1)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游戏带动十六分节奏的学习。

  (2)培养学生有表情唱歌的能力,并在学唱歌曲中培养学生的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十六分音符不同搭配下的衔接感悟。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天鹅的故事》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行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场面,赞扬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本课文字优美,情节感人,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也是培养学生爱护珍稀动物,懂得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的好体例。

  我们苏州地处水乡,对于生活在水乡的孩子们来说,对天鹅缺乏一种感性的认识,尤其对天鹅破冰的场面,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很难有真切的体会。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基于以上对教材简析和学情分析,并根据《语文课程新标准》对本年级段的具体要求,我拟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2、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借助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爱护珍稀动物的思想感情,懂得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其中目标2、3是教学重点,目标3是教学难点。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天鹅的资料,为学习课文作好准备

  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目标。

  第一课时我准备采用三个层面的读,首先展示天鹅的图片,学生简要介绍天鹅,再引出课题。(板书:天鹅的故事)板书课题后指导读题并质疑,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扫清字词障碍。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检查初读情况,

  相机对颤动的颤,结束的束正音,并指导读好轻声冰窟窿,对文中比较长的语句重点加以指导,并通过查字典理解“塌陷”等词语的意思。在读通顺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课文讲了天鹅的什么故事?”再次走进文本,进而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层次,并指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最后布置摘抄好词佳句的作业。

  下面我重点讲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

  第二课时,我准备安排复习导入、研读交流、拓展延伸这几个环节引导学生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爱护珍稀动物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导入

  上课伊始,组织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从而自然呈现出“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的描写最能打动你,为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的学习,也就进入本课的第二环节。

  二、精读课文。课文第二部分描写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破冰行动的感召下,全部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而又感人的场面。围绕课始的这一问题,我准备进行这样的预设:

  (1)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给学生创设自主阅读的空间。

  (2)在充分研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先在小组内朗读交流,再进行全班交流。

  当学生交流到第五自然段老天鹅破冰面时,我将进行这样的指导:

  第一步: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第五自然段,想想老天鹅第一次是怎样破冰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使学生体会到老天鹅用自己的身体作为破冰的武器。再适当补充此时贝加尔湖的冰层厚度至少有半米厚,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重重地扑打”体会老天鹅的用力之重、奋不顾身。

  第二步引导学生抓住“第二次、第三次以及省略号”体会到老天鹅重复的是同一个动作,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此时你眼前的老天鹅是怎样的?根据学生的想象媒体展现老天鹅血迹斑斑、伤痕累累的画面。那老天鹅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使学生感悟到了老天鹅顽强、奉献的精神。

  第三步:配乐朗读第五自然段,读出对老天鹅顽强、奉献精神的赞美。

  当学生交流到第六自然段天鹅群齐心破冰面时,我将作这样的预设:

  第一步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第六自然段,透过文字,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只听得嚓——嚓——,冰层裂开了一条小缝,接着又裂开了一条……冰面终于塌陷了,出现了一个小的冰窟窿。”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终于”引导学生体会出老天鹅的胜利来之不易以及老天鹅高兴、激动的心情。

  第二步:抓住“……”引发思考,使学生感悟到老天鹅在用自己的鲜血、伤痛给天鹅群换来生存的希望。从而真切的体会到老天鹅是一位板书破冰勇士

  第三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水面在慢慢地扩大。”引导学生体会到水面的扩大是老天鹅在用顽强、奉献的精神给天鹅群换来了生存的希望。引导学生带着对老天鹅的崇敬之情朗读感悟。

  第四步:引导学生抓住表示天鹅数量逐渐增多的词语“有几只“”大约百十来只引发思考:这么多天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破冰,难道他们不知道疼痛吗?引导学生感悟到天鹅群也是破冰勇士完成板书——

  第五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齐心”“欢快”“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再次体会

  “团结拼搏”的气势,指导学生用有力、热烈、欢快的语气反复朗读。在这基础上指导学生带着有力而坚定读好“克噜——克哩——克哩”的动员声。

  课文第7自然段的学习我将引导学生抓住“终于”一词来理解破冰工作的艰险以及所有天鹅战胜困难后的愉快心情。在指导学生读好“克噜——克哩——克哩”的欢呼声中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团结就是力量”的气势。

  对于第八自然段的学习我将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展开讨论:老人为什么没向天鹅开枪?如果你是这位老人,此刻你会想些什么呢?使学生感悟到老人从心底里喜爱这些生灵,人类应该爱护它们,保护他们。

  第三个环节: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课后查阅资料,写一封爱护动物的倡仪书。

  2、你在生活中,或在电影、电视中,看见过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说课稿 篇3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第四单元第二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第一课时。

  一、说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了垂直与平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对学生理解、掌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着重要价值。

  2、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物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使它们真正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特征,理解四边形间的关系。

  (2)经历把四边形分类,抽象概括特征的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把理解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本课设计理念为:

  1、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3、数学学习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基于以上理念,教学中,我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改思路,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采取“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2)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3)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学法: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实际操作,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方法,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在交流中体验图形的特征,使他们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复习旧知。

  1、认识四边形

  2、说说正方形、长方形边和角的特点

  [设计意图: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扩展新知作好铺垫。]

  (二)动手探究,初步感知。

  1、猜想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动手验证(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设疑,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

  (三)加深印象,明确关系。

  1、学生自主分类

  3、学习四边形关系集合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享受成功的喜悦,激起探究新知的欲望]

  (四)联系实际,巩固新知

  1、判断对错,加深对定义的理解。

  2、到主题图中找出已学四边形

  3、欣赏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通过看、想、画这一过程,唤起学生头脑中对四边形的已有认知。]

  四、课堂评价

  本节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比较为主线,以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分组合作为主要方式,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原有经验,使学生主动学数学,探究学数学,快乐学数学,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互动生成的动态结构模式,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嫦娥奔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意在赞颂嫦娥心地善良,舎己为民的品质。本文一共八个自然段,处处充满神话的想象,语言优美,且嫦娥奔月的全过程脉络清晰,使得故事显得十分生动精彩。尤其是第五、六自然段,描写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害,吃下仙药飞天成仙,离开亲爱的丈夫。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于让学生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嫦娥伟大的献身精神。神话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民间特色,绝大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非常喜爱且充满热情。因此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高,况且学生已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思考,畅所欲言。结合教材结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这篇课文分为两个课时,今天我说第二课时,这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2、过程与方法:运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指导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嫦娥心地善良,舎己为民的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体会把握后羿、嫦娥、逢蒙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嫦娥伟大的献身精神。

  二、说教法

  为了达到上述的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学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创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指导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等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学习、多渠道接受信息。

  三、说学法

  这节课,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用“读—思—划—议”的学习方法,逐段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其方法,形成能力,达到自求得之的目的,而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2、课文是一篇神话故事,里面包含了哪两个故事?

  (二)细读课文,感知形象。

  1、读悟“后羿射日”部分。

  (1)、后羿是怎样射日的?自读“后羿射日”部分,圈出表示后羿动作的词,仔细诵读,体悟后羿的力大神勇。

  (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后羿射日”一节。

  过渡:由于后羿射日有功,西王母赠给他一粒吃后能升天的仙药。可是后羿舍不得离开妻子嫦娥,就把仙药交给妻子嫦娥保存。这事不知怎么被后羿的弟子逢蒙知道了。

  2、读悟“智斗逢蒙”一节。

  (1)逢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用课本上的一个词语概括。

  (2)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表现逢蒙奸诈贪婪的词语。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逢蒙奸诈贪婪的本质。

  (4)面对奸诈贪婪、穷凶极恶的逢蒙,一般人会怎样?嫦娥呢?朗读文中的有关语句,说说读后的感受。

  (5)思考“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仙药,不是要祸害更多的人吗?”这句话的意思,试着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去表述。

  (6)联系上下文,想象嫦娥和逢蒙周旋的场面。

  (7)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描写嫦娥的语句,重点指导描写嫦娥动作的语句。

  (8)男女生分角色感情朗读描写嫦娥和逢蒙的部分,感知人物形象。过渡:嫦娥为了不让乡亲们遭受逢蒙祸害,毫不犹豫地一口吞下了仙药,飘飘悠悠地升天了。

  3、读悟“嫦娥奔月”部分。

  (1)自读“嫦娥奔月”一节,说说本段文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再读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心地善良。

  (3)请朗读能力强的同学美读本节,其他同学边听边看插图,想象嫦娥奔月的画面。

  (4)教师在音乐声中用第一人称范读本节,请同学们闭眼体会嫦娥飘飘悠悠、升天成仙,不忍离开人间的感觉。

  (5)师生接读课文。

  过渡:嫦娥救了乡亲们,却抛下了深深爱着她的丈夫。后羿不见了嫦娥会怎样呢?

  4、读悟“后羿追妻”部分。

  (1)请带着焦急、痛苦、无奈的感情读“后羿追妻”部分。

  (2)默读课文,在表示后羿动作的词语下面标上点。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5、齐读“思念期盼”一节,读中感受乡亲们对嫦娥的思念之情。

  (三)默读全文,回归整体

  默读全文,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画、演这个神话故事。

  (四)总结

  本文展示了嫦娥、后羿、逢蒙等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既有后羿射日的壮观场面,又有逢蒙威逼嫦娥交出仙药的惊险情节;既反映了嫦娥的善良美丽,又表现了她义无反顾吞下仙药的机智勇敢。尤其是对嫦娥升天之后的景色描写以及后羿回来后与妻子天人永隔的场景描写,清冷凄美,有一种震摄人心的悲剧色彩。同时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被嫦娥心地善良,舍己为民的品质所感染。

  五、说板书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它条理明确,涌现文章的线索,简略明了,突出文章的重点。

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这是一篇充满幻想色彩而又富有时代意义的短文。作者以生动的笔触,记叙了阿德充满幸福和快乐的梦境。本文以“梦”为载体,以阿德乘飞船去火星旅行,与生活在月球上的外婆能电话为线索,描绘了幻想中的神奇太空世界。本文是连环画形式的略读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生动活泼,内容简单,易于理解 。

  说理念

  喜爱幻想是低年级孩子共有的特点,课文内容符合儿童的年龄实际。教学中抓住感情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走进阿德的梦境,体会和分享他的幸福与快乐。引发学生结合当前的科学发展和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说梦”、“解梦”、“画梦”中训练语言,发展思维,培养语感。激发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兴趣和培养科学幻想的意识。

  说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

  2.学习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大意。

  3.培养学生科学幻想意识。

  说教学流程

  一、引梦,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做过梦吗?今天我给你们介绍一个小朋友,这个小朋友也做了一个梦。

  2、不过他的梦与你们的梦可大不一样!

  3、板书课题:阿德的梦

  二、猜梦,激发兴趣。

  1.想想自己曾有的梦,猜一猜阿德会梦见些什么?

  2.出示图片或模型,丰富表象:出示航天飞机、飞船、太空图片或模型,让学生观察,说说对它们的了解。

  三、读梦,自主识字。

  1.默读课文,注意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再借助拼音读准。读前提出要求:不出声,不指读。

  2.交流识字经验,汇报学习生字情况:包括字音、组词。

  (1)注意区别“型”和“形”。型,模型、新型;形,形式、形状。

  (2)“系”,多音字。系(xì)关系;系(jì)系鞋带。

  3.再读课文,加深识字印象:出示课文连环画,自读全文后按顺序排列。

  4.儿歌巩固识字。

  阿德早起要旅行,乘坐飞船是新型。

  起飞时间还未到,可视电话传真情。

  电话屏上见外婆,聊起畅销新车型。

  预订新车无污染,动力来自太阳能。

  飞船呜呜长鸣声,阿德落地未成行。

  原来未系安全带,大叫一声梦惊醒。

  四、解梦,培养科幻意识。

  1.阿德到底梦见了些什么呢?随连环画逐段读文,结合儿歌,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哪些与现实说的不一样?

  2.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分小组讨论:阿德梦中的哪些科技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3、结合课文内容分组进行读书汇报。

  五、画梦,催动心中情怀。

  1.你认为阿德的梦有一天真的会发生吗?从阿德的梦中,你想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后,链接相关资料。

  3.说说你心中未来的世界是怎么样的,或动笔把心中未来世界的样子画出来。

  4.课外阅读科学幻想故事。

  说教法

  自主阅读法或表演体验法

  教师创设“默读,随文识字,交流识字经验,读儿歌”等多种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识字印象,而且达成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了解。

  本文为略读课文,教学重点在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因此,设计充分放手让学生读书——图文结合,读思结合,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抓住重点进行汇报的形式,既促成学生有效理解课文内容,又激发他们对科技成果的兴趣。

  说学法

  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运用学生中已形成的识字能力来独立识字,鼓励他们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识记汉字。

  说效果

  让学生大胆想象,努力使梦想成真。理解阿德的梦中人类居住到了月球,出门还有太阳能汽车,还能去月球上购物,在不久的将来,阿德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的。

  说板书设计

  32、阿德的梦

  火星旅游 定居月球

  新型飞船 可视电话

  掌上电脑 月球购物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新伙伴》是七年级上册美术课本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是学习人物画的基础课,主要通过观察新伙伴的形态特征、习惯姿势和各种动作、初步了解人体比例、结构和运动规律、重心变化的表现方法等,并进行人物动态速写练习。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课是学生初中三年美术学习的一个难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师生间的情感,学习用速写的方法来记录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动手绘画能力。

  3、教学目标:

  ①、知识能力目标:掌握表现人物速写的基本技法。

  ②、过程方法目标:能大胆表现,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感受。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同学、师生之间的情感,相互关心,关爱互助。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材的重点:人物动态速写的表现手法。

  教材的难点:以线条表现人物动态结构,比例准确,线条流畅。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中学,12—13岁的年龄正处于绘画的“转型期”,对所描绘的对象追求“像”为最高标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像”与艺术的“像”的问题,鼓励他们大胆表现。

  三、教学方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上课前,教师出示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照片,激发学生表现欲望。

  2、问题探秘法: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思考讨论。

  3、尝试练习法: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对各种人物动态进行描绘动态线和找重心的练习。

  4、比较欣赏法:老师拿出一些速写作品,让学生结合课本上名家作品进行比较欣赏。

  (二)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新课标中提出了“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提倡“以学生为本,注重团队精神与策划意识的培养,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教师应让学生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情感,提高绘画表现能力。

  四、教学过程分析

  1、情景导入

  教师把课前搜集好的学生生活相片展示给学生看,让全班学生分为六组,共同观察相片上同学的各种姿态和表情特征。

  教师拓展引导:同学们再观察一下我们班中的学习伙伴,他们的动作和表情是不是很有趣呢?你又想不想把它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来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探究一下如何描画人物对象。

  2、问题探秘

  教师再每组发给一个人体模型,让学生共同探讨以下两个问题,填写好下面两个表格:

  ①、以下人体各部份的长度,相当于多少个该人体人头的长度呢?

  部位

  状态

  手臂

  大腿

  上半身

  全身

  直立

  坐

  盘地

  ②你能说说人体各部位像一个什么形状吗?

  部位

  名称

  头

  上身

  臀

  手臂

  手掌

  脚掌

说课稿 篇7

  一、关于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整章内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二节,是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基础上的,能进一步使学生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这样安排顺序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2、教学目标: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结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点;

  (4)会区分实像和虚像。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检测和老师的讲解,使学生慢慢的学会抓住重点与核心知识去看书、学习。

  (2)提高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总结能力。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3)在探索中培养科学的实验和探究方法。

  5、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①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结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征。

  ②能够认识和区别实像和虚像。

  (2) 难点

  ①理解凸透镜三种应用的成像原理和成像的主要特征。

  ②将本节课凸透镜三种应用推广和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释一些现象。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采用三学、三测、三教的主要模式,充分利用讨论法、分析法、实验法、问答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其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此外,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

  三、说程序

  本节课,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知识复习引入新课,导入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课本、自学检测、难点突破、课堂小结、当堂训练等环节以达到学生会学想学的目标。具体操作是:

  (一)、知识复习引入新课,导入学习目标

  通过复习透镜的相关知识点,引申到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和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要以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为例来研究《生活中的透镜》。

  (二)、引导学生课堂学习和探究

  1、通过三学、三测、三讲的模式教育,让学生掌握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结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征。

  2、让学生总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者成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引出实像与虚像的概念。

  (三)、课堂小结

  总结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结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点;实像和虚像的区分。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

  倒立、缩小、实像 (物距大于像距)

  二、投影仪

  倒立、放大、实像 (像距大于物距)

  三、放大镜

  正立、放大、虚像

  四、实像与虚像

  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内容,是一节平面图形识别课。在此之前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许多平面图形,加之本书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的学习,为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节课为今后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推导以及圆等知识也起着铺垫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设置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及内容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1.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多边形、正多边形、圆和扇形。2.能根据扇形和圆的关关系求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丰富的活动中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意识。

  三、重难点确立

  教学重点: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多边形、正多边形、圆和扇形。

  教学难点:探索分割平面图形的一些规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图形,养成把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的习惯。

  为了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所学知识,同时配合使用画图、观察、归纳、猜想、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通过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和实际画圆的过程突出重点,通过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四、学生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小学阶段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对多边形和圆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但是对多边形、圆的概念缺乏较为系统的、深刻的、抽象化的理解。而七年级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使用数学语言、符号表达思维对象和思维结果的能力还未达到一定的水平,事实上,这些也是我们希望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得到发展的方面。因此我选择的教学素材是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和小学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而设计的学习活动则指向促进学生在相关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发展。

  五、教学策略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大胆猜想并动手操作,以观察、实验、整理、分析、归纳、猜想为主,在形象的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数学又于生活,首先以一段《建筑》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用各种实际生活中的精美图片和我们所处的教室环境为背景,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这些熟悉的图形,通过合作交流,学生探究出了多边形的定义及特征。对多边形的边、角、对角线的探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多边形可分割为三角形这一内容,让学生了解了三角形的特殊地位,为以后的三角形学习埋下伏笔。通过学生对画圆过程的体验,和对圆心、圆弧、扇形的认识,再次激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圆的知识运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细致。这时再通过合作探究拓宽学生的知识,最后用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用“创意设计——我能行”再次使学生达到兴奋点,感受到趣味性。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生动有趣的现实情境,并以数学活动为主线进行设计,意在使学生既要掌握简单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更要丰富数学活动经历和体验,同时,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勤于动手动脑、手脑并用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发展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六、教学过程分析

  由于本节课分为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两部分内容,所以本节课也要经历两次知识的产生和解决的过程。从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确立如下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播放自制视频,“流光溢彩的建筑艺术,凝聚着几千年的人类文明,你想成为杰出的艺术家吗?你想成为杰出的建筑学家吗?让我们从基本的几何图形入手,一起走进艺术的殿堂。”2、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美。猜一猜这些图片像什么?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无处不在,感受到数学美。

  (二)新课:通过六个活动展开学习:

  活动一:寻找几何图形

  1、请大家观察这些图片,你能发现那些几何图形呢?(学生先寻找,教师再演示)2、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几何图形呢?再找找我们教室里有什么平面图形?从图中抽象出数学图形。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活动二:小组交流,概念展示

  从小学我们知道,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 都是多边形。

  1、认识多边形的概念。(请大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多边形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的看法,互相补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准备展示。)2、认识正多边形,观察这几个多边形的边、角有什么特点?3、多边形的相关概念。(直接展示)再追问“图中的多边形还有那些顶点、边、内角、对角线呢?” 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归纳,相互合作得出概念,让学生自己概括出感知的知识内容,有利于学生进行开放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并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

  活动三:画图归纳猜想

  探究活动:1、探究n边形有多少个顶点、多少条边、多少个内角?2、探究过n边形的每一个顶点有多少条对角线?整个n边形有多少条对角线?过n边形的一个顶点的所有对角线,把n边形分成了多少个三角形?探究活动充分放开学生,探索分割平面图形的一些规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养成把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的习惯,通过动手活动,观察讨论,发表意见,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练习纸上的表格,在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让学生领悟做任何事情都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规律。

  活动四:动手感知概念

  1、请同桌之间合作用细绳和铅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个圆。然后教师请一个同学上黑板用圆规画个圆。 (PPT演示画圆的动画)2、试试说一说什么是圆?圆心、圆的半径、圆弧、扇形的概念是什么?(教师总结)通过PPT画圆的动画和画圆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圆的动态定义。(概念展示)

  活动五:知识运用

  1、想一想:图中有多少个小于半圆的扇形?2、算一算:将一个圆分割成三个扇形,使它们的圆心角的比为1:2:3,求这三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通过这道非常简单的题让学生充分认识扇形;2题的计算,请学生板演,考察了学生的掌握程度,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加学以致用的乐趣和信心。

  活动六:拓展提高

  探究活动:1.将一个圆分成三个大小相同的扇形,你能算出它们的圆心角的度数吗?你知道每个扇形的面积和整个圆的面积的关系吗?2.画一个半径是2c的圆,并在其中画一个圆心角为60的扇形,你会计算这个扇形的面积吗?要求能根据扇形和圆的关系求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在丰富的活动中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练习:通过练一练和创意设计活动来进行。

  1、十二边形有多少条对角线?从一个顶点出发引出多少条对角线?一共有多少条对角线?2、如果从一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引的对角线可将这个多边形分割成20xx个三角形,那么它是几边形?3、一个多边形有44条对角线,它是几边形?4、课本随堂练习2

  活动七:创意设计——我能行

  幻灯片显示――我能行:以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出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出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 如:小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教师活动:①限制条件必须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 ②巡视、观察学生做的情况; ③利用展台展示学生的作品; ④点评学生作品,和学生一道把解说词设计的更贴切、更诙谐。 学生活动:①学生自己自由设计创作图案;②欣赏同伴作品。

  (四)小结:

  谈谈你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学生自己总结交流,尽可能补充完整。可以及时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以便有的放矢进行后续教学。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请不要》是二期课改小学语文第三册“读课文边读边想”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儿童诗,以保护环境为主题,语言流畅,节奏明快。诗歌共4小节,每一节都以“请不要”开头,四节分别以“森林”“草原”“河流”和“天空”为内容,介绍了这些地方遭受滥垦滥伐和严重污染的后果。诗歌用充满童话色彩的语言,强调人类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劝告人们保护大自然。希望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并在生活中努力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环境,使我们身边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居更佳,人更健。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养成了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就给课堂教学作了一定的铺垫。

  另外,学生已能比较熟练地根据拼音读准字音,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字记忆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堂交流两个途径学习生字。在生字教学时不必逐个详细讲解,每个字应有侧重,以自学生字为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并起到引导归纳、复习的作用。

  在阅读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不读破句,按标点停顿。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学生则主要通过自主朗读进行感悟。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班级实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在本课的教学中要继续落实本单元要求——训练学生“边读边想”。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学习课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孔、雀、翠、辽、阔、愉、污、染”8个生字,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并记忆“孔、雀、辽、阔、愉、污”6个生字。尤其是“雀”字,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个上下结构的字上半部分学生较易写成“少”。

  3、朗读课文,做到字字音准,句句通顺,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利,读出感情。并在课堂中尝试背诵感兴趣的小节。

  4、能学习课文的样子编几句诗。树立基本的环保意识,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四、教学设计:

  我根据教学目标、意图设计了四个教学板块。

  第一环节:图片引入,揭示课题。

  课文呼吁人们不要伐光树木、垦光草原、污染河流及天空。在研读了教材和教参后,我设计了出示森林、草原、河流、天空图,让学生留下一个森林茂密、草原苍翠、河流清澈、天空蔚蓝的美好印象。然后出示“茂密的森林、苍翠的绿茵”等相关词语,这一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偏正词组,同时与生字教学有机结合。识字教学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学习词组的同时学习生字,学生们就不会感到枯燥。因为,学生一次次读词组、读句子的过程,也是对这些生字认知的过程。从字到词,再从词到句,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然后,我出示这些美丽的环境遭受破坏的图片,配合音乐,让学生感受到环境被破坏之后的严重后果,这一环节为接下去的教学做了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这一环节起始,教师指名读文。这样再一次的整体感知让学生对课文加深了印象,这样就为从整体出发,层层推进地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而且大多数学生已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在读文时,教师既能帮助学生回忆前一天预习的内容,及时正音,也是对生字教学滚动复现,同时对未养成预习好习惯的学生给予了预习的机会。

  第三环节,学习课文,随文识字,尝试背诵感兴趣的小节。

  由于这首儿童诗的四小节结构相同,句式相仿,只是内容有所不同,因而教师在重点指导了第一小节后,就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学习方法,通过“读一读,学一学,说一说,背一背”的方法思考、讨论、理解课文的后三节。前者体现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后者则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一环节中,培养了学生专心听、用心记、说完整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抓住主要问题,关键词语,指导学生运用各种形式的朗读,通过反复朗读,不断地调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己在朗读中感悟、体验,读出诚恳劝告的语气,并在语言环境中不断巩固识字,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同时加深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熟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选择喜欢的小节背一背。背诵能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在后面的说话环节中也可以引导学生适当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去表达,达到知识的积累与迁移作用。在阅读、背诵课文的基础上,积累好词好句,通过背诵,达到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一目的。

  第四环节,课外拓展,并要求学生学编几句诗。

  说话是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最好途径之一,因为读懂课文内容仅是浅层次的感知目标,语文课不能停留在内容的理解上,更需要以课文为载体,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课后拓展是学习课文的延伸:一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有的放矢地展开合理想象,将课文延续。二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把自己想说的话说清楚,说完整。这一环节,教师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编几句诗,把说话训练与课堂阅读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内容,就能明白无误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训练学生思维、语言组织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说课稿 篇10

  《小露珠》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课文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课文语言准确、生动形象,是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好教材。

  课文共7个自然段,2—5自然段讲的是小动物们都喜爱小露珠,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弄清课文中具体写了哪几种小动物喜欢小露珠,它们是怎样向小露珠问好的?引导学生品读三个比喻句,体会语言的优美,小露珠的可爱,小动物的礼貌,在品味小露珠“闪亮、透明、圆润”的特点和动物们“蹦、爬、落”的动作时,我采用了分角色表演的方示,让孩子们饰演这些可爱的童话角色,进行充满童趣的角色表演。

  一位教育家曾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甚至是有所创造。在课本剧的表演中,学生情绪高涨,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动作,充满稚气的话语,将小露珠闪亮、透明、圆润的特点和小动物们可爱的动作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通过表演,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发展了语言,而且进行了一次文明礼仪的训练。

  课文第6自然段讲的是植物们喜欢小露珠,教学这总值发时,我主要引导学生理解第2句话,霞光中的小露珠“光彩熠熠”,使所有植物变得“格外精神”,显得“更加生机勃勃”,阳光下的小露珠既然能给植物带来“精神”“生机”和“美丽”,那么,植物当然也喜欢小露珠了,最后,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花草树木中的一员,你会怎么感谢小露珠,通过这一句式训练,既是对课文理解的概括,同时也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

  课文第7自然段,讲的是小露珠和植物分手时依依惜别的场面,教学这一段时,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大家与小露珠分手时依依不舍的感情,抓住这一环节,让学生想像:在分别时刻,大家还有什么话想对小露珠说,学生通过品读、想象、补白,生成了属于自己的形象和情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植物们对小露珠的恋恋不舍。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因此,在课堂中,应注意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悟、去思、去说,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因为自身的水平有限,教学语言缺乏感染力,没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没能让他们的情绪被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感染,还存在很多不足,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实用的说课稿汇编十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说课稿汇编十篇

2.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编十篇

3.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编十篇

4.【实用】说课稿模板汇编十篇

5.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编十篇

6.实用的说课稿范文汇编十篇

7.实用的说课稿十篇

8.【实用】说课稿十篇

上一篇:小学体育说课稿 下一篇:幼儿园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