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中第六单元“成长中的新问题”《学会拒绝》一课。本单元中我们将引导学生如何处理成长中遇到的新问题,为即将开始的初中生活做好心理准备。人在成长中会遇到很多邀请,有善意的,有恶意的,有真诚的,有敷衍的,有愿意的,有为难的。面对邀请,确实需要冷静思考。所以我们要一起学习研究《学会拒绝》这课。
二、说学生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诱惑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身体和心理都不成熟,他们的分辨识别能力较弱,对周围的新鲜事物充满了无比好奇,由于缺乏生活经验,看待事物的角度、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都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身边不良诱惑的影响,有些自认为有主见的学生还会抱着侥幸心理去尝试,许多学生都处在被诱惑的边缘。他们都怀抱理想,都不愿成为坏学生,面对身边的诱惑他们不知如何应对,教师的正面引导和适时教育尤为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本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由于怕失去好友一味地迁就朋友,
因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懂得学会拒绝他人的不合理要求是
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技巧。
(二)能力目标:
1、学习、体验对朋友说“不”的重要性以及拒绝的方法艺术。
2、运用拒绝的方法艺术,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鼓起学生敢于拒绝的勇气和信心。
2、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激发学生掌握拒绝的方法艺术。
四、教学重难点:
(1)情境设计:(情境来源于学生的生活)
(2)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不知不觉地学到技巧,学生的投人程度将影响到教学效果)
我之所以这样定重难点是因为:《新课标》提出了品德与社会课程应承担着学生健康心理教育和良好行为形成的重要任务。那么,让学生学到技巧、学会拒绝,就应作为重点内容去教。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奇异的绘画天地》是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下)第二课中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它是教材关于画图知识铺垫的延伸,并且贯穿着以后整个的画图知识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画图的基础之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常用工具的基本用法,初步掌握“绘画工具箱”中前7种绘画工具的名称,使用方法。重点是掌握利用画图的“涂色”、“喷枪”、“刷子”、“取色”等工具对封闭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色彩是小学生在受到美术教育后最感兴趣的,它蕴涵了许多感性和理性的内容,如黄色象征宁静,绿色代表生命,蓝色象征高尚等,丰富的色彩既可以美化画面,还可以让人感受理性美的熏陶,尤其是学生在学习了新的一种绘画方法计算机画图的基本操作要领之后,学习兴趣更是被大大激发,学习热情也空前高涨,表现欲望极其强烈。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教学的动力,基于此点,我才设计了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画图功能的使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拓展“奇异的绘画”的丰富内涵--美丽的色彩不仅有自然景色,还有人性的美德,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因此这节课是整合美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画图知识教学提高课。
单就内容而言,对已掌握了一定画图操作技能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而且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让学生通过学习交流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或教师作适当个别指导帮助解决。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熟悉画图功能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对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绘画工具箱”中前7种绘画工具的名称,使用方法。
难点:“奇异的绘画天地”丰富内涵的理解、体验与表现。
四、教法阐述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创设一个电子画展的情境(创设情境法),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有机结合画图的各种操作(任务驱动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漏补缺,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五、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
思考讨论——合作操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六、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二)步步为营,导学达标
(三)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展示一个美丽的电子画展情境(可用FLASH模拟一个场景),学生通过已有生活体验肯定会发表自己的评价,认识到电子画展中的作品是多么多姿多彩。最后教师抓住时机提出任务:学生自己选择图画,要求注意工具的用法。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同时复习已经掌握的操作技巧,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二)步步为营,导学达标
本环节分两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
1、学生选择图画工具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评价学生作品,教师肯定学生的成绩,小结过渡。
第二层次:
1、教师指出画面内容的不丰富性,结合学生已受过的德育教育,集体讨论,引导拓展“奇异的绘画天地”的意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展示自我风采
2、制定整合美育、德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任务:自我创作一幅体现自我个性的图画。要求对于画面设计(如内容、颜色搭配等)可利用小组协作方式来解决。遇到技术问题可通过小组讨论,向老师求助来解决。
3、集体讨论交流、评价。
这一环节是课堂重点部分,因此,(1)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整合美术、思想品德和信息技术三大学科。任务是课堂的"导火索",教师通过课程整合后的优点,抛出一个个任务,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自我创新,达到掌握操作和使用的目的。同时使用优越有效的也是信息技术学科所特有的激励制度,为任务驱动法注入又一推动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积极性。
(三)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1)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互评互助。
(2)教师帮助学生输理知识,归纳总结。
为了检验和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七、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三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内部整合。
2、讲练结合。单就内容而言,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精讲。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4、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四节的内容。氨、硝酸、硫酸是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典型代表,教材把这一内容放在必修一最后一章节,通过对前三章以及本章非金属硅、氯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的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具有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的作用。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化合物知识和研究方法,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了感性认识的材料。本次说课我将重点阐述第一课时的内容,即氨的性质。
【过渡】了解完教材再来谈谈我所面对的学生。
二、说学情
该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掌握了物质结构理论(分子极性与相似相溶原理等),氧化还原理论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了某些基本实验技能,喜欢挖掘问题的本质。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验证性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过渡】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理解氨水的碱性以及氨与酸的反应;了解氨的水溶性。
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氨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
【难点】
氨的化学性质。
【过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采用了:
五、说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在教学中我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过渡】下面我将着重说一说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由于氨在我们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导入中,我将会列举因合成氨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实例,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关于合成氨的反应多次受到诺贝尔奖的垂青呢?这样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疑惑,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氨对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大意义的意识。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氨的物理性质
进入新课之后,我将继续展示图片—液氨泄漏的新闻图片,让同学们通过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氨的物理性质。通过消防队员处理液氨事故的图片,同学们会很容易的得出“氨气极易溶于水”,这时我设问:“我们能否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氨的溶解性呢?”学生思考讨论之后,演示喷泉实验。引导学生尝试分析该实验成功的关键,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氨的物理性质。在氨与水的反应教学中,由于“喷泉实验”现象明显,且同学们在初中就学习过酸碱与指示剂作用产生的颜色。所以对于“为什么滴加了酚酞试剂的氨水会变成红色?”这一问题容易得出氨气与水作用产生的溶液显碱性的结论。而氨气也是唯一一种碱性的气体,因此我会引导学生发现检验氨气的方法为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即为氨气。在这一环节中,我会充分发挥实验功能,进行对比教学,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然后再通过另一补充实验—浓氨水的挥发,让学生知道氨与水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并且掌握氨水的两个主要化学性质即氨水的碱性和不稳定性。
2.氨的化学性质
氨与酸的反应是本节课设计的第二个实验探究的过程,由于这个实验比较简单,我会请两位同学亲自演示“造雾”。一方面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另一方面了解同学们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以便教师及时指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产生的白烟是什么物质呢?”再次由小组谈论,然后汇报,总结得出结论。同时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也能发现,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和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不接触就能放出白烟,进一步验证了浓氨水和浓盐酸均具有强挥发性。
接下来,我将给同学们两个练习题,请同学们写出氨与硫酸、氨与硝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使学生真正掌握氨与酸反应的知识。紧接着,我将请同学们观察以上三个化学方程式的产物有什么特征,让同学们自己总结出铵盐的概念及其种类。最后我再结合PPT和生活中常见的化肥成分,介绍铵盐是农业上常用的氮肥。进一步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关注生活中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铵盐的性质
在学生思考后,我会提出问题,应当怎样合理地储存和施用铵态氮肥?一方面是检验学生的自学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将知识联系生活,建立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之前的分析,能够总结出①由于铵盐受热易分解,所以要密封保存在干燥阴凉的地方,②由于铵盐会和强碱在加热的情况下发生反应,生成氨气。因此施用时应避免与碱性肥料混合使用,以免降低肥效。
环节三:巩固提高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植物中的第5课植物的叶,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和老师指正。
一、说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科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12―13页植物的叶。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节课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五课,在第一课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什么是科学观察。对大树的观察是一个比较大的系统观察,而这节课是学生将宏观观察转向一个小局部观察的开始。可以说这一课是引入细致观察的一个铺垫,看起来非常简单和肤浅,但是就是在这些看起来没有什么好观察、非常肤浅的观察活动中要引领学生发现更多关于植物的叶的知识。这节课是对叶子的整体进行一个初步的观察,为以后两节课对树叶进行细致的局部观察做好铺垫。
3、教学目标的设计:
学习目标:让学生经历对落叶从“摘”到“捡”的认识过程,知道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经历简单的对树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属性的观察过程。
能力目标:会统计捡到的落叶的数量和种数,能根据一定的判断标准,区分同一种叶和不同种的叶,初步意识到观察是细致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收集植物的叶,对叶子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分类等活动激发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4、重点、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科学有序的观察事物,指导学生从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对叶进行观察。
教学难点:判断是否同一种叶的标准。
5、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各样的落叶。
二、说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三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观察,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事物和研究事物的能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要随时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给予适当的评价。在设计时,注重设计开放式的学习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发表意见的空间;注意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组织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学生的语言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把科学观察与科学思考结合起来。
三、说设计理念:
1.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意识。
2.在动手操作中丰富学生对叶的认识。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四、说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观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思考交流——拓展延伸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学习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把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融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五、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1.谈话交流,引入新课。
2.板书课题: 植物的叶
(二)出示课件,观察植物的叶
1.出示多媒体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2.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归纳小结:树叶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和形状,它们的大小也不一样。
4.认识叶的结构。(课件出示)
(三)小组合作,观察讨论。
1.统计捡来的各种落叶
数一数你们组有几片叶子?这里面有几种叶?
2.小组讨论:
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
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互相交流,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鼓励。
(四)观察叶的生长变化,讨论交流:
1.比较新鲜的叶和落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
3.读一读,说一说。(课件出示)
(五 )(机动)拓展延伸:
1.说一说植物的叶有什么作用?
2.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用树叶拼组图案。
(六)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七)课后作业
继续收集各种植物的叶,要求采集完整的叶。
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
《拉萨的天空》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写景美文。本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与壮丽圣洁。
设计理念
让我们再回到课文遥望拉萨美丽的天空,它蓝得这样纯净、透亮,蓝得那样让人神往。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靠一本教材一块黑板进行教学,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仅仅集中在分析课文怎样写出了拉萨天空的蓝和美的层面上,那学生最丰富的审美体验就很难在这堂语文课里立足。那么这课的教学就会以一本教科书让师生重进牢笼,线性化的程序教学极可能使孩子们的心灵失去想象,把“拉萨天空的美”变成一个空洞的概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新课标还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这些要求又如何在本堂课中得以落实呢?
网络无疑为语文教学开启了一扇神秘的大门:在“全球村庄”的时代,学生急速变化的思维无法抗拒地在网络上奔驰着。他们可以借助网络开放和深刻自己的思想,他们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网络让学生个体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认同和把握了这一事实,语文教学才能具有先进性。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内容融为一体,通过网络自由、交互、开放的`优势让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得到完美的统一。
借助网络的翅膀,《拉萨的天空》终于可以在更广阔的教育文化空间放飞了。
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鉴以上认识我从三个维度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8课,这一篇是一篇老课文,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保留下来为数不多的课文之一。这一组课文是向学生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送来蛙鸣,是多么令人舒畅。本文用字精炼而且准确,语言优美而生动,是一篇很富表现力的文章。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技能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 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情感目标:
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我教的是第二课时,我定下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文中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4、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用词、造句的准确与生动。
5、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重点词的准确。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住,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因为在我们南方,雷雨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这也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三、说教法
1、信息收集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应具备“初步收集信息的能力。”课前一周,我先让学生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如果遇到下雨的话,就更应及时,仔细地观察,让学生用心地观察,有了直观的认识,在课堂上就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2、情景教学法: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一个生动、有吸引的情景。心理学也表明发当刺激物是生动的,新异的,就能给学生短时记忆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能会转变成长时记忆。在课上我会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雨前、雨中、雨后的生动景象。
四、说学法
1、朗读感悟为主: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阅读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而本课语言精炼而生动,学生要在读中去感悟。
2、合作探究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变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雷雨》这一篇课文很明确地分为雨前、雨中、雨后这三部分,所以我会在组织全班学习完第一部分后,就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第二、第三部分。
五、说教学过程
1、设情景,感受雨的美:
教学实践过程表明:如果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的话,他就能自觉排除多种多种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主动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课前,我会播放各种下雨的情景,引导学生体会各种不同的雨,有蒙蒙细雨,有倾盆大雨,有滴滴嗒嗒的雨声。先让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导入我们学习的课文《雷雨》。
2、认识生字,理清结构: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合作读也就是同位同学每人读,指名读一个一个自然段,互相纠正,互相学习,这是读流利,读正确的做法,学生只有读通,读顺了课文,才能谈得上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3、赏读感悟,体会感情:
再次向学生展示雨前的部分,这部分需要理解的词语很多,学生要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这些词:黑沉沉、压下来、挂、垂。让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谈体会。如果学生不能理解这些词的话,我会继续利用挂图,课件、向学生展示解释。
4、合作交流探究:
在学习完第一部分以后,我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合作学习第二、三部分,雷雨中、雷雨后,然后我让学生汇报你学习到了什么?二年级的学生好于表现,相信他们能说出合作学习以后的收获。这样的处理可以省却了老师字字、句句、段段去分析讲述的繁索,真正能课堂还给了学生。
5、品词品句完了之后,再让学生有感地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6、课堂的延伸:
让学生说说,他自己在这些日子观察过的天气,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把说的写下来。
说课稿 篇7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动能和势能》。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动能和势能》是人教版第15单元第四个课题。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机械能以及功能转化课题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a.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b.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c.会比较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大小.
2.方法: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各和什么因素有关,并能利用相关的原理解释有关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将试验采用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更具生动直观,对实验方
法及过程逐步讲解,使学生实验了如指掌,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知识。期望学生能学会如何会去学,主动去学,因为学生在学习上迟早要独立。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 导入新课:(2~3分钟)
选用几件案例引入新课,提起学生的兴趣
2. 讲授新课:(35分钟)
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华。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 课堂小结:(2~3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
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动能与势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5. 布置作业。
七、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我的说果完毕,敬请各位老师留下宝贵的意见指引我前进,在教学上有一个长足的进步,谢谢!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ang、eng、ing、ong》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复习四中第二篇课文,本课有5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后鼻韵母ang、eng、eng、ong和整体认读音节,配有图画和表明图意的音节。第二部分是声母和后鼻韵母的拼音练习,包括两拼与三拼的音节。第三部分是音节词语tàiyáng的书写格式。第四部分是一篇由四个句子组成的短文,讲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用计算机画面。随短文认六个生字。短文没有配图,让学生借助音节练习阅读,体会学好拼音的成功感受。第五部分是一首儿歌,配有彩虹图,随儿歌认三个生字。
教学重点
后鼻韵母的发音、声母和后鼻韵母组成音节的拼读及认字。
教学难点
ang、ing的发音和三拼音节的拼读。
教具准备
教学图片、拼音卡片、小黑板。
课时安排
本课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后鼻韵母ang、eng、ing、ong的音、形,并能正确书写和学习声母与后鼻韵母的发音。第二课时认读9个生字,会正确朗读韵文和儿歌。
一、说教学目标
1、学会后鼻韵母ang 、eng、ing、ong和整体认读音节ying.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习声母与ang、eng、ing、ong的拼音,正确书写音节。
3、认识9个生字,正确朗读短文、儿歌。
二、说教法
教材安排意境优美的情景图,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有利于学习拼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语言,有利于增强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这课时,我以读为主,先教学生会读,按着指导正音,然后放开让他们学习的手段来完成本课。
三、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准备引导学生运用“学读—练习读—自由读”等方法学会后鼻韵母ang、eng、ing、ong,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拼音的乐趣。
四、说教学程序(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回顾上一课学习的5个前鼻韵母。(学生回答,教师随着出示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前鼻韵母an、en、in、un、ün。
(二)学习新课
1、教学ang
(1)出示教学图片,问:图上画的是什么?
(2)学生猜说,“羊”的韵母是什么?
(3)出示卡片áng,告诉学生:áng的第一声就是ang的音。
(4)教师示范发音,(学生认真听),边示范边讲解,读 ang时,先发ɑ的音,然后张大嘴巴,发鼻音——ng,就是ang的音。
(5)学生小组合作练习发音,教师巡视指导正音,落实重点。
(6)分析后鼻韵母ang的字形。让学生说说与前鼻韵母an的异同。
(8)教师指导学生在四线格中书写要领。
2、教学eng
四人小组合作,按以下步骤教学生学习eng,读准eng的音,落实重点。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1)师生共同探究“台灯”的“灯”是由哪两个音拼出来的。
(2)学生发现eng与“灯”的韵母发音有联系。
(3)学生练习eng的发音。(指导学生先发e的音,紧接着发ng的音。)
(4)学生练习eng的四声。
(5)指导学生在四线格中书写。
2、学习ing和ong的音。
①教师范读,指导发音要领,落实重点。
②学生看图后练习读(yīng)和钟(zhōng)后教师进行提问:鹰(yīng)和钟(zhōng)韵母是谁?
③根据后鼻韵母发音的方法,猜猜ing、ong各自发哪个字母的音。
④学生自己练习发音,同桌互相练习。
⑤检查自练情况,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⑥小组比赛读ing、ong的四声。
⑦指导学生书写在四线格。
(三)巩固练习
师讲:我们认识了四个后鼻韵母,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1、做“送信”游戏:教师将四张后鼻韵母卡分别给四个同学上台当小老师带领全班读。
2、听音组合:将单韵母a、o、e、i和尾音ng发给学生,师发音,学生做组合游戏。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4个后鼻韵母都有些什么特点?(学生说),下节课我们再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ing和后鼻韵母与声母相拼。
【实用的说课稿集合八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