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5-31 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次培训采用的是自编教材《农家乐“长”乐经》,包括定位经、特色经、服务经和营销经四个模块。围绕农家院经营过程对模块四的专题二巧宣传拓市场整合成四节内容,引客、待客、留客、送客,引客是农家院营销管理的第一步,但在整个农家院经营管理中却至关重要。培训计划对本课的要求是掌握并能够根据自家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营销手段,从而为在待客中如何营销自家做好铺垫,进而提高学员经营农家院的能力。

  二、说学情

  本次培训对象为30名农家院经营者,以女性为主。30—45岁人员占多数,年龄跨度相对较小,思想活跃。多数学员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在此之前,学员曾接受过礼仪和烹饪的学习,接受能力比较强,但从未参加过农家院营销的相关知识培训,他们有经营农家院的实践经验,也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但理论基础薄弱。知道有广告,也想通过广告宣传增加客源,但不知道如何操作。

  三、说教学

  根据自编教材的培训计划,结合农家院经营者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了解优质服务对农家院营销的重要性。2、掌握农家院电视、网络、报刊、宣传单等营销手段。

  (二)能力目标:能够根据自家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营销手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树立优质服务和营销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与农家院经营者交谈,得知他们对于营销知识知之甚少,不知道有哪些宣传手段,更不知根据自家实际去选择合适营销手段的这种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农家院电视、网络、报刊、宣传单等营销手段。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自家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营销手段。

  五、说教法学法

  本次课打破常规的纯理论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农家院经营者在实际经营当中遇到的问题设问,引发学员思考讨论。授课过程中采取案例教学法,列举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例子进行讲解,开拓他们的视野,并把所学知识实际应用,让学员通过练习,巩固新知。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本次课共分为四个环节。

  (一)第一环节:问题导入

  学员共同思考得出结论: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农家院需要靠营销去扩大知名度,即所谓的“酒香还怕巷子深”、“会做还得会吆喝”。

  通过提问,引起学员思考,激发他们学习营销的欲望。

  (二)第二环节:新授

  本次课共有两个话题,采取教师提出问题————学员讨论———教师点评讲授———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的授课思路。

  话题1:想啥法让客人知道我的农家院?

  教师提问:北京平谷的回故里、吉庆宝民农家院一年四季生意都非常火,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营销做的好。大家知道有哪些营销手段吗?学员思考共同得出结论:电视、网络、报刊、散发旅游宣传单等。教师进行点评讲解:

  1、电视:播放一段视频《山之吧》,介绍平谷区黄松峪乡山之吧农家院的环境、饮食以及忆苦思甜的经营理念等。通过观看视频让学员讨论总结电视传媒的优缺点。教师汇总电视的特点:覆盖面广,图文并茂,能从各个方面表现产品的特色,但费用昂贵。教师推荐《北京电视台》的《京郊大地》和《四海漫游》栏目,另外农家院可以利用特殊的电视广告进行宣传,如公交车、地铁上的移动电视、写字楼里的广告电视等。

  教师通过案例进行教学,让学员更直观的体会电视传媒的优缺点,并结合自家实际选择合适的电视媒体,并灵活运用。

  2、网络: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无疑是农家院的重要营销途径,让学员思考讨论网络营销的优缺点以及可以选用的营销网站。教师汇总网络的特点:影响面广,能综合利用各种艺术形式,更新快,能从各个方面表现产品的特色;受硬件与上网条件的限制。教师补充网站收费及操作步骤:(1)京郊旅游网,采取两种合作方式;(2)中国农家乐协会,三年为期等。除了相关旅游网站,推荐学员利用QQ群、博客、微信等发送农家院信息。

  通过向学员详细介绍每个网站的具体操作步骤,帮助学员解决根据自家实际选择使用哪个网站进行营销的问题,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3、报刊:学员思考讨论报刊的优缺点,教师汇总:普及面广,价格低廉,可提供精美图画;实效短,灵活性差。教师推荐唯一的地铁免费发放报纸《信报》以及它的收费标准和发放最佳时间。其他报刊《北京晚报》、《北京晨报》、《当地旅游》、《旅游情报》等。告诉学员要针对不同读者群,选用不同的报刊进行营销。

  通过案例教学法使学员能够根据自家的定位选择合适的报刊进行营销。

  4、散发旅游宣传单和农家院名片:提问学员一是去哪些地方散发,二是什幺时间去散发。引起学员思考讨论得出结果:到人流相对集中地区,利用节假日、当地各种节庆活动散发等。师生共同总结出人流相对集中地区和平谷的节庆活动。

  教师引导学员讨论总结出结果,通过案例教学解决学员散发宣传单和名片时候的困惑,帮助学员树立利用当地一切有利时机去营销农家院的理念。

  通过四种营销手段的讨论和案例教学,突出本次课的重点,通过详细介绍每种营销手段的具体操作步骤以及收费标准,突破本课的难点。力求让学员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人知道,先得作广告。

  话题2:如何吸引客人到我家?

  客人已经知晓我的农家院,但在众多农家院中如何让客人选择我家,如何吸引客人到我家?学员共同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取个好名字、设计响亮宣传口号、吃住玩有特色、服务热情等。教师进行点评讲解:

  1、取个好名字:让人一看就能记住,并能够引起某种遐想的名字,本身就是对农家院的宣传,列举几个富有文化内涵的农家院名字。

  2、设计响亮宣传口号:列举几个代表性的宣传口号。

  3、吃住玩有特色、:播放一段视频《追着桃花品美食》,介绍四户农家院各自经营主打菜和服务特色。通过观看视频让学员能从中有所启发,并突出强调农家院只有吃住玩有特色才会有吸引力。

  4、服务热情:列举雕窝村金河农家院的两个例子,引起学员对服务热情重要性的共鸣。

  授课过程中列举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例子进行说明,引起学员对自家经营的反思,使学员意识到只有在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的挖掘自家优势,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源。

  (三)第三环节:学以致用

  出示一个表格,让学员结合自家情况选择合适的营销手段。然后让几名学员代表发言,学员先互评,教师再进行点评。

  通过学以致用,让学员巩固本节课需要掌握的重难点知识。

  (四)第四环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强调切合自家实际的营销才能够把客人引进家门,才能够给农家院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只有在正确的营销理念支配下,才能使农家乐“长”乐,实现持续发展。

  七、说教学

  本节课根据农民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采用讨论和案例的教学方法,力求使学员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营销能力和服务水平,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培训效果。针对学习内容和授课对象,在以后的培训中尝试双师合作教学方式改革,以便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分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分数的形式定义相当抽象,现有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对分数的理解仅突出它在现实生活中测量与均分的含义。本册“认识分数”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扩展,是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还是在计数单位以及计算法则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在生活经验中有接触但比较少,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本单元只是“初步”,对分数概念的教学仅定位于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初步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课时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继续学习分数和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如何在本单元教学时做到到位而不越位?我参照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为纬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和体验分子、分母的含义;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通过参与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观察探究、动手实践、分析概括等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三、教学中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是探索和发现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来表示,认识几分之一,并能正确表示出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能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其实简单一点就是说,重点在于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难点在于在头脑中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

  四、说教学策略

  1、突出数学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一个原发性概念,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概念,因此必须遵循数学概念形成的规律,按照实例观察、分析共性、抽象属性、符号表示、具体运用的流程充分展开教学过程,尤其是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

  2、突出数学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1)自主学习,着眼一个“探”字。

  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亲身感受探寻数学的乐趣,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习。例如:表示半个蛋糕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2)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当认识了二分之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这张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3)实践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学具等实践活动,在思维活跃和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

  五、预设教学流程:

  为了使上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切实落实,我预设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分数

  在本步骤教学中,我设想由特殊到一般,从认识1/2迁移至认识几分之一。

  1、认识1/2

  “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说到本课的引入,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案例。两个人分苹果,你觉得每个人该分到几个就敲几下桌子,在分完6个4个2个后,当分到一个苹果时,学生发现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这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这里我就转入第二个环节:揭示“半个”在数学上可以用1/2表示。结合多媒体演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强调每份都是它的1/2。并结合1/2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各部分的具体意义。接着再通过反例(没有平均分的情况)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2、认识几分之一

  我设计了假如一个小朋友过生日,四个小朋友分一个蛋糕,问学生“应该怎样分?”,这里还是要强调“平均分”,并结合多媒体的演示来认识: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它的1/4。在认识1/2的基础上认识1/4。

  认识几分之一的第二个环节是你能够把学具纸片的1/2折出来吗,1/4呢?甚至更多(1/3、1/8……)呢?

  让学生解决p53“涂一涂”,但我的要求是,下面的三个图形,你可以突出你喜欢的分数,但前提是自己要写面。这时再追问学生:上面两题涂的东西不一样,涂色部分形状更是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2来表示呢?让学生思考讨论发现:平均分的图形不同,它们的1/2形状也不一样,但相同的地方都是把一个图形(或物体)平均分成了2份,所以每份都可以用1/2来表示。教师重点指出“要讲清是谁的1/2”。这里为今后分数应用题中分率与对应单位1埋下伏笔。

  (二)认识几分之几

  出示p54折一折,在做的过程中,要多让学生联系刚刚学到的知识,写分数,读分数。

  让学生写一写、读一读p54说一说中新认识的三个分数

  (三)面向全体,分层练习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但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差异,分层练习,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这2个练习:①p55练一练前三题,其中先作第3题。②播放生活中的一段广告,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广告中的动态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最后一幅图又是两人分蛋糕,每人“半个”,让学生体会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接着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分数。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初步认识了几分之一这类分数,要求大家会读会写,并且要特别注意只有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我们才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后我们还要学许多其它分数,希望大家仍然要努力学好,大家有信心吗?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学习普通话的意义和方法”,内容是校本教材语文(口语试用本)第一章的第一节。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和“说教学程序”三个方面给大家汇报一下,

  一、说教材

  对于学习普通话,大多数学生不以为然,甚至不屑一顾,认为根本就不需要学。但是,普通话是人际交流的需要,更是我们中专学生择业、就业的需要,对这些踏入社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势在必学。为此,我对这第一课特地做了精心的准备,制定了两点教学目标:

  1、以现实生活为例,纠正学生错误的想法,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

  2、理解学习普通话的意义,掌握学习普通话的方法,使学生有敢说、常说普通话的勇气和信心。

  难点是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重点是学习普通话的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用“欲扬先抑法”,辅之以“任务驱动法”,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8W”模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8W即观察、提问、搜索、评价、综合、创造、交流、评估)。

  三、说教学过程

  (一)形象有趣,吸引注意,引入课题

  首先,我通过询问本节要讲的内容,引入三个小例子,一是老乡对普通话不以为然,却与我进行“你多暂家走?你的学校在哪合?”的对话。二是我以和一位老师在苏州买“褂叉子”却羞的脸通红。三是幼师部06级就业学生因普通话不好,遭到小朋友的哄笑,说明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行动进行学习。然后我以例子提出问题,师生达成一致,我们说的是“聊普”而非标准的普通话,引入普通话的学习。

  (二)生动讲解,互动热烈德智双馨

  1、强调普通话定义的学习。

  学生齐读普通话的定义以后,老师强调“普通话定义”的四大知识点。首先是以手机短信“聊城人的愿望”的内容为点,阐释为什么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其次以《坏蛋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中一句典型的语法错误为例,指出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重要性,最后以提问的形式指出是56个民族同说一种话。这样,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既学习了知识,又对他们不加选择的看书进行了劝谏。看着他们有些害羞又有些自信的目光,我知道达到了目标。接着,我又引入下一个问题:“其实,学习普通话,无论从长远来看,还是从近前来看,无论从自身来看,还是从社会来看,都非常重要”,从而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2、阐述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意义。

  为了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普通话跟自己息息相关。我分“大的方面”和“小的方面”对学习普通话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大的方面,就是课本上的三点意义,我依照课本分别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常用的智能打字法以及出口成脏口吐莲花的例子进行了阐述;接着我又从小的方面解释了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小的方面包括两小点,一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我首先设计了师生从培养语文“听书读写”四大能力进行了互动交流,使同学们体会到“说“是其他三大能力的基础和再现,接着我引用了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谁的说话能力差,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吃亏,往往又会直接或间接的造成社会的损失。”引出说好普通话也是人际交流的需要。二是职业素质的需要。针对幼师专业的学生,我首先强调了国家《幼儿园管理条例》的规定,接着通过强调学生对聊城未来的重要作用,阐释他们的普通话对聊城幼儿的影响。针对08高毕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志向以及就业特点,我以在苏州回访学生时因“我的”说成类似“我爹”而引发的纠纷,强调了普通话学习的必要性。

  这样,就从大小两个方面让学生从社会以及自身的发展切实体会到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培养良好习惯的的重要性,从而适时对其进行了德育教育,学生的脸上一下子凝重了许多。趁热打铁,我提问了一个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学好普通话呢?很自然的引入下一个知识点,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学习普通话的方法。

  3、诠释学习普通话的方法

  首先,先让学生热烈讨论学习的方法,然后,师生互动,归纳成条,老师板书。针对部分学生不爱深思而喜欢照搬课本的习惯,我在黑板上板书了五点:1是多看——看辞典(针对学生的基础不同,我特意详细解释了《汉语拼音方案》的具体内容);2是多听——听新闻(在此,我解释了幼师专业学生普通话要考的内容、必过的级别及大体分数,中央新闻播报员的普通话级别);3是多练——练口部运动操(在此,我补充了一套口部运动操,共5部分7节,要求课前三分钟要一起练);4是多记——记课本附录一、附录二、附录三的内容(在此,我补了充周恩来总理的名言:记背于年轻,受益于一生。5是多实践——平时多说。(在此,我运用仿词,幽默了一句:实践是熟练普通话的唯一真理。并提出要求,同学们要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在和老师说话的时候,必须用普通话)

  这样,在轻松与严肃中,在快乐与条理中,寓教于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了学生学习的信心,使学生有了要去体验成功的勇气和力量。

  (三)拓展延伸,激励并进,形成素养

  俗话说,受之以鱼,不如受之以渔,在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对获取的新知识也要善于总结与归纳。为此,我手指黑板上正板书的三个大点、11个小点以及副板书上叶圣陶先生、周恩来总理的名言,设计了两个问题

  1、这节课,你学习了那些内容?

  2、这节课,你学会了那些内容,对你有什么教育意义?

  我鼓励学生积极回答,从而进一步强调重点难点。

  趁热打铁,我布置了课下作业:

  1、熟读附录一的字,早读后将读不准的字注上音写在作业本上,不少于50个。

  2、试着读一遍课本第6页中的声母和韵母,划出不会读的字母。背诵唐代大诗人韩愈的《患不诗》——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让课代表自习时间抄在黑板上)

  我的说课完毕,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多多批评。谢谢!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所在地位、特点和作用

  本文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在此之前我们已学了三篇关于老师的文章,但此文却不同与前几篇,它所描述的不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完成对一个普通儿童启蒙、开化过程,而是一个特教人员运用独特的教育方法,取得了特殊教育成就的一个典型范例。可以说是“一曲人性的颂歌”。海伦坚忍不拔的意志,莎利文崇高的献身精神都会给读者以深深地震撼,侧面表现人物的写法、细腻的心理描写同样起了典范作用,都会给学生以启迪。

  (二)本课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目标:

  把握文中的生疏的词语,掌握记叙文中先叙后议的好处,体会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领悟用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从课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能进行对比阅读。

  3、德育目标:学习安妮莎利文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及学习海伦·凯勒发愤图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4、创新目标: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的确立

  重点:先叙后议的作用;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

  与魏巍的《我的老师》对比分析

  难点:学生与海伦·凯勒及莎利文的换位思考。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一)学情分析:

  (二)教法设计:

  1、教学方法:

  以自读讨论为主,结合设疑提问法,对比分析法。

  2、总体构想:采取“总体----局部----总体”的方法,先通览全篇,了解概貌(包括内容与形式),再深入局部(细部),仔细揣摩,最后又回到全文,综合理解与消化篇中精华。

  (三)学法指导:因为本文作者的身份很特殊,因而开始以模仿游戏的形式与角色换位思考,并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接着教师提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彩速读,再精读片继的方法,边看边想,边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新闻记者时注意力的集中。再讨论两篇同名文章的异同时,鼓励学生大脑发言,让生自己分析归纳和总结,教师只起适当点拔的作用。

  (四)教具的选择

  运用POEWERPOINT显示作者简介及教学目标并显示板书设计,使复杂的内容简约化,便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导----读----悟----赏----结的模式。

  1、导(激情引趣): “‘假如给我三天的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亲爱的老师。’这个盲童是谁?她对老师的感情为何如此强烈, ”以此引出海伦和莎利文。此时用多媒体展示作者简介。

  我们可能对海伦的不平凡感到震惊,那么莎利文是怎样帮助海伦由残疾人成为一个伟人的。

  学生做模仿游戏,切身体会角色的感受,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读: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及问题,生带着问题读文。

  (1)莎利文教海伦哪些知识,用的是什么方法。

  (2)和魏巍的《我的老师》有何异同。

  3、悟:同学们先思考再分组讨论,再选代表表述本组的观点与大家交流。教师此时只是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稍微地点拨。(解决教学重点)

  4、赏:让同学们根据作者所描写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莎利文老师的形象。

  5、结:让学生总结一这节课自己的收获(从情感,写作借鉴,创新意识等方面入手)并总结常见的写教师的方法。

  补充说明:时间安排

  导:5分钟

  读:5分钟

  悟:25分钟

  赏:5分钟

  结:5分钟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曲靖农业学校的选手,今天我说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必读课文《合欢树》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合欢树》是一篇回忆母亲的优秀散文,在本单元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通过本文的学习,主要是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在感受史铁生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的同时,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阅读能力训练的相关要求,结合本单元总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实际,以及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认识作者;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能力目标:

  理解“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3.情感目标:

  品味文中平淡朴实的语言,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三)教学重、难点

  《合欢树》是史铁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的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歌。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所以我确定的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体会母亲伟大的形象,感悟文中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理解“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四)课时安排

  鉴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计划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认识生字、生词,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基本思路。

  第二课时:把握母子亲情,感悟合欢树。

  (五)学情分析

  学习主体是一年级学生,优点是:活泼、好动,喜欢合作,善于思考,学习认真踏实,缺点是:大多数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较差。所以,在教学中,应让他们多读、多思、多动,自主合作,积极探究。

  二、教法学法

  (一)教法

  考虑到本文在单元的位置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在把握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前提下,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集体讨论法

  3.读书指导法

  4.任务驱动法

  (二)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根据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我确定的学法及能力培养是:朗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

  三、教学过程:

  本着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部流程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从易到难,从浅入深,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感受背景音乐(阎维文《母亲》)的同时,展示图片。同学,你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2.有这样一位残疾人作家,在他最狂妄的年龄却残疾了双腿,是他母亲一直用浓浓的母爱支撑着他的世界,陪伴他行走在人生的路上。这就是史铁生。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精神世界,感悟他为我们描写的.母子深情。

  (二)走近作者,触摸文脉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xx年12月31日),21岁双腿瘫痪,曾自称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等。

  《合欢树》作为史铁生歌颂伟大母爱的典型范文,文中深切的母爱,触发每一个读者的心灵。《秋天的怀念》所表达的情感和《合欢树》非常相似,有助于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所以,请先听《秋天的怀念》朗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基础知识——前提

  (学生自行朗读课文,把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圈点起来,让学生自己根据字典或语境推断。)

  生字:呛(qiàng) 逛(guàng) 诓(kuāng) 胯(kuà) 灸(ji?) 敷(fū) 生词:虔诚:恭敬而又有诚意。 惊惶:惊慌、害怕。 侥幸: 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 侍弄: 整治;料理

  2.朗读课文(采用各种形式)

  3.反复熟读课文,理清文章基本思路

  明确:全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6):追忆母亲;第二部分(7-12):思索合欢树

  (四)读中思考,随文感悟

  1.细读第一部分,把握母子间的亲情

  (1)速读课文看作者写了人生哪几个年龄阶段的哪些事?

  明确:

  (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先圈点出表示时间的关键词,再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细读,边读边思考。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

  (2)把握母子间的亲情

  母亲对儿子:

  ①在刻画母亲这一形象时,作者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举出实例。(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②通过这些描写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无私无怨、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牺牲自我)(本环节采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概括总结的形式完成。)

  儿子对母亲(怎样的一种情感变化):不理解母亲的苦心→深深的思念与愧疚

  2.分析第二部分,感悟合欢树

  任务一:找一找,说一说

  (1)找一找描写合欢树的句子。

  (2)根据提示,简要叙述合欢树的由来。为什么母亲会栽种这课合欢树?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学习基础提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养成带着问题朗读文本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筛选信息,整合材料,逐渐养成带着任务主动学习的习惯。)

  任务二:论一论,悟一悟

  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感悟,让学生在交流中自悟自得,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三:探一探,写一写

  作者说:“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作者为什么说“悲伤也成享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究文章的细微动人之处,升华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播放背景音乐(满文军《懂你》),展示母爱图片。你为妈妈做过什么事呢?趁现在一切都还来得及,快回家吧!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总结: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作业:史铁生用一棵合欢树,凝聚了他对母亲如此深沉浓厚的情感。想一想,我们自己如何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的爱?

  四、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由文本到人生,引导学生学会感悟亲情,珍惜亲情,懂得感恩,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不断有获得成功的愉悦,不断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当然,也存在很多的遗憾、不足之处,如不能兼顾所有学生,有些教学问题分析不深入等。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己还要多钻研,多请教别人,使自己不断进步。

说课稿 篇6

  一.指导思想

  本课依据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快乐.主动.健康发展,根据小学身心特点,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空间。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及合作精神,最终达到健身与健心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后滚翻动作,发展学生灵敏.协调.柔韧素质。

  2.使学生能够掌握动作,提高学生动作协调性控制能力。

  3.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及互相合作,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

  三.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不断激发学生兴趣,感受体育活动的快乐,体现健康的发展。

  1.本课的开始,学生随音乐进行小动物模仿的活动,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边唱边跳中培育学生模仿.表现的能力,从而达到热身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活动。

  2.在技巧:后滚翻教学中,教师运用多样化新颖的教具提高学生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先通过多样活动体会滚动的感~受,并且满足了学生好奇心理。使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地进行,通过学生反复练习熟练动作,体现学生主动参与地位,练习中学生自评.互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观察的能力。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加强合作与交流,活动形式由个体发展到结伴练习最后到小群体练习,从而提高学生兴趣,感受成功后的快乐。

  3.通过游戏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创造能力和表现力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身体素质,让学生在合作游戏中,体验合作的快乐。

  4.韵律放松,让学生在快乐的音乐节奏中放松身心,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全面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5.教学预计:全课练习密度:45~50%平均心率:130~5%次/分

  1、双脚跳2.游戏:我们是建设者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主体教育为指导,以新课程标准为活动与游戏内容为载体,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主动参与并获得成功的乐趣。在游戏实践活动中掌握学习动作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评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到实处。

  二、教材的选择与学情分析

  为了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课选择了以身体健康目标为主的跳跃教材——双脚跳。本课设想通过教师适当的点拨,使活泼好动的低年级学生通过在反复游戏活动中,主动探索并初步掌握浅易的知识和学习简单的动作技能,寓学习于游戏活动之中,寓乐于教学之中,发展学生柔韧、灵敏、协调素质,提高跳跃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双脚起跳和双脚落地的方法。

  2、技能目标:发展学生下肢力量及弹跳能力,培养学生双跳双落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刻苦锻炼及集体协作等思想品质。

  四、课的结构与组织教学

  根据低年级学生兴趣广泛,模仿力强、活泼好动、喜欢游戏等特点,在教学实施中,采用游戏的方法,内容及组织形式,使教材的内容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情引趣——学习新知发展个性——寓教于乐——恢复调整,四个阶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引起思维与探索的兴趣,达到教与学的统一,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仅使学生学会双脚起跳的动作,而且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体现现代教学,不仅为学生“授之以鱼”,更应为学生“授之以渔”的改革思路。本课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个性得以展示,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得到满足,合作得到加强,身心得到发展,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的同时,也就提高了相互关注与合作的能力与意识。

  五、教法与学法的运用

  在教法上,采用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方法,注意捕捉和发挥课堂上各种教育因素,以情导教。辅以欢快的音乐,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在课堂中,用小游戏调节学生身心负荷,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本课的目的。

  在学法上,本课采用语言激励法、游戏法、观察法等进行学与练。

  同时,注重设计教学氛围和情境加强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说课稿 篇7

  一 、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形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九册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第一小节的内容。几何知识的初步认识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呈现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行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行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运用会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

  二、学生分析

  新课程沐浴下成长的五年级学生,在灵活开放的课堂中,学生们善于独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十分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本课学生对数格子法、剪割拼补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是一个难点,需要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操作与观察,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三、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维度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新课程对图形与空间的教学要突出探究性活动的要求,体现《数学课程》的“过程性”目标,同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确立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难点:使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五、 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

  教学方式: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靠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学习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着观察、操作、推理、比较、交流

  模拟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本课多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

  实践,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讨论,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

  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梳理来完成探究任务。

  评价方式1、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学习状况、学习态度的评价。

  3、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4、评价主体多元化,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

  六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 平行四边形课件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梯形

  学具 学生每人一个任意大小的平行四边形纸片 剪刀

  七、 教学流程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结合本班学生特点,设计如下环节。

  (一)结合生活设疑 激发情趣导入

  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的快乐。在新课伊始,我结合生活实际(课件出示小故事)设疑导入, 根据学生的兴趣特征设计了学生在现有知识水平中无法解决的生活实际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不是在学习纯碎的数学知识。而是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玩中初步理解了抽象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二)动手实践,多维探究

  我提出“怎样比较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大小呢?”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小组讨论。小组学习中,学生不受任何束缚,开动脑筋,各自想尽一切办法,这样不但达到大家参与,共同提高的学习效果,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汇报交流时,找准切入点,突破难点。利用从小组汇报中得来的信息,引导学生确定办法的可行性。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如:数方格(学生有计算长方形面积的能力)、重叠卡片对比法,剪割拼补法等等。不论哪一种方法都是宝贵的,因为,这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学生自己研究讨论的结果,是课堂中生成的收获。引导学生分析、验证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的方法。所以,在学生汇报出多种答案时,我组织学生分组实践各种办法,并要求说明实践过程,要合情合理 ,学生在认真、细致的操作中认知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

  首先(课件出示数方格图)要求认真观察,然后填写表格,最后讨论总结出:即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并得出两个图形面积相同的答案。这一组实践操作,实际上是组织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与高相同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进行合作探究,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汇报交流时,他们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自然形成,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为下一步推导平行四边面积计算公式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抓住重点环节,深入推导梳理

  学生认知是由浅入深的,通过动手实践,他们已经知道:两个图形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底相等,宽和高也相等。但这三个结论之间并没有在学生思维中产生联系,而这个联系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于是让学生自主操作探索,探究新知

  (1)实验操作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并选取小组代表把拼剪的图形张贴在黑板上。学生操作方法如有误,可用课件演示正确方法,使学生学会平移图形的方法。这一环节的安排,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概念,更为下一步探究面积公式积累了感性经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2)合作探究

  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结果,讨论:

  a、是不是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剪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

  b、拼成长方形的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c、拼成长方形的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小组通过讨论达成共识,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课件展示板书)

  整个新知识的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现、比较、归纳,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具体到 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突破了难点,解决了关键,培养发展了学生能力。

  (四)分层运用新知,逐步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

  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如下几道练习题:

  1 基础练习 出示填空判断题,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提升练习 出示例1及实际应用题。熟练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3 发散练习 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此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逻辑推理,使学生明白等地等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本课小结 (课件出示 )

  九 板书设计 (课件出示)

【关于说课稿范文集锦7篇】相关文章:

1.关于说课稿范文集锦8篇

2.关于说课稿范文集锦5篇

3.关于说课稿范文集锦9篇

4.关于说课稿范文集锦6篇

5.关于说课稿范文集锦五篇

6.关于说课稿范文集锦四篇

7.关于说课稿范文集锦六篇

8.关于说课稿初中范文集锦5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地理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