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三顾茅庐》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体系,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3、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将采用“质疑读、合作读、评价读”等多个层面的读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为学生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出示课题,在引导学生通过字典来理解“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意思后,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接着,结合初读检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着”、“塞”两个多音字,运用多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查词典来理解“蜿蜒、茅塞顿开”;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辅助、悠然”。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指名读、小组读、评读等多种方式,着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我还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堂作业,找到文中三个比喻句抄写下来,想想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下节课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说课稿。
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设想以“诚心诚意”为品读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复习导入,整体感知”“精读感悟体会诚意”“品悟比喻句,读写结合”三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一、激情导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我首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刘备这个人物的印象,在学生的交流中,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评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并由这一词语引发疑问:刘备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随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线索更清晰,更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民主导学
1、抓住人物对话,感悟人物品质
围绕以上3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到二——四段中去圈一圈,画一画,分别找出人物对话及人物的动作,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品一品,体会其中的含义,品味人物的精神。而后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汇报,教师适时点拨。例如:在学生汇报人物对话一部分时,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象对话时的场面,教师适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张飞“嚷”时的语气和神态,体会他嚷时不耐烦的心情及他率直的性格。读出刘备责备兄弟时的内心的想法,体会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这时学生再读时眼前的画面更加真实,学生也更能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2、抓住人物动作,体会诚心诚意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在学生汇报人物动作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句子:“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侯。”中的“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等词语体会刘备对诸葛先生的尊重,届时,我还将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诠释自己的理解,如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画面,通过课文的插图,感受刘备的谦卑。通过表演体现刘备的求才若渴的心情。接着,我启发学生想象:刘备就这样等啊等啊?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这样站了多久?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些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引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句名言,此时,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这时再次引出课前的问题: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并引导学生自读第四小节,透过“群雄纷争”“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不难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刘备有了诸葛亮的指点更是拨开云雾见青天。这也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三、检测导结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回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三处比喻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的卧龙。”“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啊!”,指导学生想一想,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仿照例子说几句比喻句。在此处,我还将安排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结合文后第5题的要求,用来到……只见……进行仿写,使读写结合落到了实处。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构成》。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此前学生已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大,学生心里还存在很大的好奇心,本课题的学习将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本单元基本概念很多,且这些概念又是学生往后学习的化学基础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所以本单元的知识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课题的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第一部分重点解决的是原子的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同时介绍原子的大小,原子中各构成成分的大小和电子的运动情况等。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着重向学生介绍为什么要引入相对原子质量?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等。最后教材还资料的形式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图表等资料,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望和形象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地位作用,内容及学生的情况,我们确立了教学重点为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教学难点为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及各粒子间的关系。
二、教法分析
由于本课题以理论性知识为主,内容很抽象,为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以下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为了把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与形象,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在研究原子的构成上,借助多媒体技术,演示原子内部电子的运动过程,把原子的内部的结构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迅速地理解原子的内部构成,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重、难点能够得到很好地突破,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的容量也得到相应地提高。
图表分析法,在进行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数量关系的及利用质子数和中子数来求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时,采用了图表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表,找出各微粒间的数量关系及归纳出相对原子质量的简单求法。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等信息进行加工能力。
类比归纳分析法,在进行原子的体积、原子的质量及等方面的教学时。主要采用了类比归纳分析法,通过对比,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
多感官协同学习法,我们初中的学生是一个个活跃的思维个体。他们的注意力怎么才能关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从而使我们的课堂产生最高的效率呢?我们在教学中主要想通过对学生各种感官的刺激,让学生睁大双眼去看,竖起耳朵去听、去交流去用心感受。最终获取对他们有用的科学知识。
三、学法指导
为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学习活动,
四、教学过程
根据微观知识的抽象性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我们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阅读化学史实资料、观看形象的多媒体动画和激动人心的爱国纪录片、形象的对比、活泼的交流与讨论形和丰富的图片等设计,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强化记忆。具体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阶段: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2、提出猜想,明确任务;
3、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4、总结归纳,增强记忆;
5、交流与反馈、分享收获。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为了能够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题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以播放我国第一颗原子核爆炸的影音资料,激发学生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增强学期学生的兴趣。并引入课题。
(二)提出猜想,明确任务
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提出猜想,让学生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你的猜想。他们的猜想可能会很多,设计的目的在于激发思维并明确接下来的任务为研究"原子的结构".
(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有关原子的构成方面的设计
1、学生猜想并讨论:学生的猜想很多,教师根据学生猜想的情况灵活的做出解释,并转入到下一步骤教学。
2、用课件播放原子构成的动画第一部分,并提出问题:"大家通过观看‘原子的动画模型’, 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的构成。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原子的结构。继续用课件播放用"α粒子轰击金箔"动画,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原子核。
3、学生通过观察动画和交流讨论,与老师一起总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有关相对原子质量方面的教学
1、 先用课件课件展示:原子、乒乓球、地球之间的大小关系,并由此想象原子的大小。通过观察和想象,我们已经体会到了原子的体积非常的小,那么,原子的质量又该怎么衡量呢?引入相对原子质量方面的教学。
2、用课件展示:一个氢原子的质量和一个碳原子的质量,并提问"有没有什么简便的方法可以表达出原子的质量呢?"然后组织学生看课本71页的内容,
找到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用数学表达式将其表示出来。
3、以氢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为例,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形象动画,并注意介绍其单位的关系,帮助进一步理解。 然后要求学生自己计算碳、氧两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4、课件展示原子的各种粒子的质量,让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5、课件展示氢、碳、氧、钠、铁等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中子数,让学生找出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能力。
6、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9张青莲教授的资料,交流读后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总结归纳,增强记忆:由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五)交流与反馈、分享收获。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些习题,检阅学生学习的效果并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分享自己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我们的板书设计如下,板书力求层次清楚,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
质子 ( + )
原子核
原 子 ( + ) 中子 不带电
不带电 核外电子 (—)
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2、
3、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六、课后反思:
由上课教师完成。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西门豹》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该组的专题是“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课文主要讲的是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邺这个地方。他看到那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于是就进行调查并摸清底细,巧施妙计破除迷信,带领老百姓兴修水利,使庄稼年年得到好收成。我发现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对话,它通过对人物语言的生动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品质,刻画出一个为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地方官形象,赞扬他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品质。
2、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将课文定为两课时,总的教学目标定为: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管理、田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抓住对人物言行的描写,细心体会人物品质;学习西门豹为民除害、破除迷信的巧妙之处。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对人物言行的描写,理解西门豹的巧妙办法;还使学生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
教学难点:是理解西门豹的破除迷信的方法妙在哪里。
二、说教法
1、探究、合作学习法: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注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解决学习重点。
2、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西门豹为民除害、破除迷信的巧妙之处。
2、表演法:既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三、说学法
入境体验法:通过诵读、表演,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参与评价,体验西门豹的办法的高明,使学生在基于语言的感悟上提升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题:这是一篇以人物姓名为标题的课文,点到“西门”是个复姓,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前资料搜索说说对西门豹这个人物的印象,意在为下面体会西门豹品质作铺垫。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并思考:课文出现了哪些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意在使学生弄清人物关系,为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作铺垫。
3、检查生字词。
4、指名读课文,交流: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通过学生的再读课文,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有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这里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分为西门豹发现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后进行调查原因,掌握证据,接着将计就计,为民除害,最后兴修水利,改变面貌。
(二)入境体验,升华语言的情感性
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对西门豹的评价,多角度展现西门豹惩治恶人的巧妙。同时,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体验西门豹的办法的高明。具体环节如下:
1、故事的发展是西门豹进行调查原因,只用他的“四问”和老大爷的“四答”来反映,这里我设计通过同桌的角色朗读,使学生体会西门豹是个善于调查,很会问问题,一针见血的人。
2、通过两个关键句的朗读及讨论进一步体会角色。“河伯还真灵啊!”“我也去送送新娘。”我问学生,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通过朗读、交流,理解其中的正话反说和一语双关,表现人物的机巧和智慧,也为下面的教学高潮作好铺垫。
3、学习高潮部分:同学们,下面我们就具体地去看看西门豹是怎样去“送”新娘的?这里让学生自主交流文中的对话,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西门豹办法的巧妙之处。
我的具体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用对话揭示矛盾斗争,抓住重点语句,去理解西门豹的高明,解决教学重难点。在这里我让学生自己找到西门豹的重点语言,并讨论其说这一句话的意图,其中有“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而救下姑娘;再借口新娘不漂亮,说“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麻烦你去催一催吧”假戏真做,把巫婆和官绅分别投进漳河;以巫婆和官绅很久不回来,又借口“请你们去催催吧”,吓得他们跪地求饶等,无不表现西门豹的办法巧妙。
(所以说,学生通过朗读,从语言文字的对比中捕捉语言的变化,深切体会西门豹的内心世界,充分感悟到西门豹轻话重说,缓话急说,将计就计的巧妙所在。同时,学生通过对对话的感悟,体验情感,超越文本,提升语言,让学生感悟语言的无穷魅力。)
4、为了解决教学重点,“使学生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西门豹知道巫婆和官绅的骗局,却不直接第一时间就把他们抓起来杀掉呢?意在让学生明白以前老百姓是被迷信所惑了,西门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百姓能在送新娘现场真正看清坏人面目,不再被迷信所害,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学生也受到了生动而深刻的尊重科学的教育。
5、进入文本角色,参与评价
引导语:看到西门豹巧妙惩治恶人的精彩一幕,漳河边上站的人他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请学生们确定自己的角色并思考发言。
(这里通过不同人物对西门豹的评价,多角度展现西门豹惩治恶人的巧妙,同时,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参与评价,体验西门豹的高明,使学生在语言感悟中积蓄的情绪得以宣泄,提升人物形象。)
6、课本剧表演,综合提高。
在表演前先组织学生感情朗读,并指名复述。然后再让几位学生分别扮演西门豹、巫婆、官绅头子及卫士等角色,到讲台前表演。鼓励学生在表演中创造性地加入一些语言和动作。其他学生则是观众,可在表演前后作出评价。
(这个表演环节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巩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一举两得。)
五、讲板书设计:
主要板书故事的高潮部分,竖着写板书:救新娘、投巫婆、投官绅头子、吓官绅,旁边总结西门豹的这个办法叫“将计就计”,并板书他的品质:为民除害、反对迷信。
30、西门豹
救新娘 巧妙将计就计
投巫婆 为民除害
惩官绅头子 反对迷信
吓官绅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和动物交朋友》。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应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中。基于上述理念,我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提升情感认识,寓教育于活动中,是我设计这节课的指导思想。
二、 依纲据本悟教材
《我和动物交朋友》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第四册第二单元《让家园更美好》中的第四个主题。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动物的可爱,激发学生喜欢动物的情感,培养学生与动物交朋友。并回归生活,了解动物为人类服务,给人类带来快乐和方便,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伙伴,要学会和动物和谐相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动物说起,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强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依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结合本课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2)充分感受动物的可爱,激发学生喜欢动物的情感,愿意和动物交朋友
(3)学习与动物相处的方法,懂得善待小动物。知道戏弄、瘧待动物的行为是错误的。
教学重点:
让儿童了解更多动物,获得一些关于动物的知识。
教学难点:
将对动物的保护和关心内化为儿童美德。
三、灵活运用说教法
为体现生活性的课堂教学,我以情为线索,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用真实的小动物与学生交流,结合学生实际,创设活动的情境,充分发挥儿童的各种感官,动脑、动手,积极思考,逐渐完成主题目标。
四、培养能力说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重视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于以上观点,在本课教学中,我着重体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1、表演展示的机会
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中。因此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等活动进行学习,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生成必要的品行修养。
2、给学生说的机会
结合具体真实的小动物和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表达真情实感。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
五、优化程序——说教学流程
俗话说拳打套路,教有思路,下面我就谈谈我的教学思路吧!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组织学生活动的形式设计了以下5个环节:
活动一:创设氛围,激情导入
活动二:初步交流,了解動物
活动三:亲密接触,喜欢动物
活动四:联系生活,善待动物
活动五:领养动物,深化情感
活动一:创设氛围,激情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学一开始,我设计了“听一听”、“演一演”两个游戏。
首先,我利用课件播放孩子们熟悉的动物 的叫声,让孩子们猜猜他们分别是谁?唤起学生对自己熟知的小动物的记忆。
在此基础上,再请学生上台模仿小动物的动作或神态,让其他的学生猜猜。再次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之后,借助大屏幕播放动物的精彩画面去感染学生,把学生从课堂带入到生动的大自然当中去,真切地去感受动物的可爱,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进而愿意与动物交朋友,从而自然导入课题《我和动物交朋友》。
活动二:初步交流,了解动物
玩是儿童的天性,每个孩子心中都有自己最喜爱的动物“明星”,因此,我从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物入手,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玩中学,学中乐!
本环节我首先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自己最喜欢动物的图片、玩具和资料。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在学生充分交流之后,我设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心目中的动物明星。表达方式很多,可以是画画,唱歌,也可以是捏橡皮泥、模仿扮演等。通过此游戏活动,发展学生个性的创意与表现,学生热情高涨,使课堂气氛进一步升温,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于是 ,我顺势展开第三个环节的教学。
活动三:亲密接触,喜欢动物
《品德与生活》课程要求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由于受生活空间的制约,孩子们接触动物的机会比较少。因此本环节我让真实的小鸽子走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有机会与动物零距离接触。在这项活动中,我让学生和小鸽子说说话、轮流摸摸它、喂它吃食物、给它取名字、从而让学生在如生活般的活动中学会了如何与动物交朋友,这也正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生活性的特征,实现教材内容的扩展,让教材里的生活情境和学生真实的生活共鸣。
在这一活动中,我特别强调和动物朋友亲密接触时应注意的安全事项,以便孩子们在生活中能与动物朋友和谐相处。
活动四:联系生活,善待动物
新课标倡导有效的课堂对话,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与教材内容进行互动。
首先我借助课件播放《明明和小鸟的故事》,播放到明明因为喜欢把小鸟关进笼子时设疑提问:小鸟会和他交朋友吗?你们想对明明说点什么?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后再播放故事结果,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同时知道动物也有自己的家,喜欢它就要送它回家。
接着我又播放配乐配图故事:《长颈鹿妈妈的诉说》引导学生交流听过长颈鹿妈妈的诉说后,你觉得这样对待动物好不好?你们又想对游客说点什么?
最后播放人类戏弄、瘧待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并懂得和动物交朋友就要在生活中善待动物、保护动物。
本环节设计遵循从“学文明理”到“辨析导行”的认知规律。在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将孩子对动物的保护和关心内化为儿童美德。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活动五:领养动物,深化情感
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教育需溶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的活力。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与动物和谐相处,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1、全班学生集体领养一头小乌龟,利用课余时间好好照顾小乌龟。
2、全班学生课后设计爱心广告牌,呼吁更多的人都来关心、保护动物。
通过以上活动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的情感再次深化。
总之,这节课,我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体验活动为中心,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动心、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切地感受到与动物交朋友的乐趣。尽情地表达对动物的喜爱。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动物的保护者,让我们生存的世界更加美好。
说课稿 篇5
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梁祝》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音乐欣赏的内容,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阐述说课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教学内容包括
欣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和学唱爱情主题《化蝶》。两部分
(二)本课地位和作用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在借鉴欧洲协奏曲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以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塑造了鲜明、感人的音乐形象,成为中国交响音乐民族化的成功之作,并以其中华民族鲜明的风格特点,得到国际公认。
(三)教材重点、难点
理解主要音乐片断的含义、视唱爱情主题为本节课重点;使学生理解奏鸣曲式结构特点为本节课难点。
二、说学法、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特点,这节课主要运用以下学法:
1、在良好的问题情景中,自主地欣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2、理解乐器运用形式,与作品内容有着紧密联系。
3、认真感受乐曲中不同节奏速度变化,对不同主题中能正确区分判断。
4、积极讨论,大胆设想故事结局,引申音乐的尾声发展。
教法与设想:
运用多媒体、录音机、磁带这些教具欣赏、讲解结合,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展开联想,领悟主题,感受作品精神内涵,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探索创新。
三、教学过程
本课本人的教学思路为:组织教学----课堂导入——欣赏音乐----讲解分析----课堂小结----课堂作业
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课堂导入
2.导入新课。“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一段柔美、深情地感情,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他们的悲惨爱情所感染。同时也是一首令欣赏者为之倾倒的我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之一。大家可听说过他们的故事吗?好接下来我们就让我们一起感受这首音乐,让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把我们一起引入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中去吧!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欣赏音乐
3、让学生先欣赏感受、聆听《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在欣赏的同时让同学们了解小提琴的音色特点。
讲解分析
4、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创作时间、名词解释及奏鸣曲式结构图解,并让生自由讨论什么是奏鸣曲。
5、进行音乐作品完整欣赏:仔细讲解的有引子 呈示部 展开部 再现部 结束部 分析各部分所表达的故事情节和所要表现的内容。
课堂小结
6、教师讲解、引导、小结。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描述梁、祝二人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愤怒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深切同情。
课堂作业
5、课堂作业
(1)分组讨论,设想音乐结局。
(2)视唱爱情主题。
(3)掌握奏鸣曲的结构特点
附板书设计:
梁山伯与祝英台
(1)曲作者:何占豪,陈钢
(2)创作时间:1959年
(3)题材:民间传说
(4)素材:吸取越剧中曲调
(5)体裁:奏鸣曲
(6)名词解释
以上这些是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恳请领导、专家、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6
一堂课就是人生中40分钟的生命历程,就是一幅“教师、学生、文本”不同言语生命互动交流的整体的鲜活图景。“好的课堂应当是言语和情感共生的课堂,要让学生能够从言语中品读,从言语中悟情,让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言意兼得理应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钱学森》是一篇情感性和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如把握不好,很容易上成思品课、故事课,甚至是煽情课。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我们该教给他们些什么?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备课时我认真研读文本,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一、与文本对话,理清写作思路;与人物对话,受到情感熏陶。
六年级的学生,我们应该在平时的课堂中给予一些写作的指导。《钱学森》是一篇写事记人的文章,作者的文路非常清晰,比如全文围绕两条主线展开,就是钱学森的热爱祖国和才华出众,当然以热爱祖国为主线;又如倒叙手法的运用(这一点在第一课时解决);再如钱学森归国前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概括出他面临的三次考验,以及在考验面前所持的态度。这样解读文本,不仅使整个教学流程板块清晰,其实也是渗透了一些行文技巧的训练。
在教学中我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人物内心,感受人物的爱国情怀,紧紧抓住情感这条主线,努力做到在品词析句中感悟真情,在个性朗读中倾吐真情,在语言训练中表达真情。
二、在品读中理解语言,在概括中发展语言,在拓展中积累语言,在抒写中训练语言。
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这就是要给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技能技巧。“语文不是个万能筐,什么都可往里装。”语文课要尽量减少非语文的环节,避免语文文字本体的失落或淡化,扎扎实实地让学生理解语言、品尝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
1、品读。品味语言,不是单纯地分析语言的表面特征,而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指出文章用语行文的精妙,在特定的语境中,着重体会文本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独特感等。如:“最得意和最得力”、“绝不能”,再如第四小节中的“终于”、“应当”等,我都是让学生自读自悟,而且大多采取默读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在静思默想中理解文本的语言。
2、概括。高年级学生理应把概括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了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如三次考验的概括,三次态度的概括等,就是让学生在概括中发展自己的语言。
3、积累。这堂课中,我主要设计了两个拓展点,即孟子的名言和颁奖词。前者是在学生自己概括提炼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进行拓展,让学生积累名言警句,同时也感悟到语言的凝练;后者则是在学习文本后对比出示,让学生领悟另一种文体的写法,同样也是突出了语言的凝练,让学生不仅感悟,而且积累了语言。
4、抒写。在情感体验达到高潮,读写结合,把学生的真实情感自然倾诉。而这倾诉也不是单纯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同样也是让学生把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实际上也是让学生学习用凝练的语言进行表达,训练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虽然在设计教学时我努力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融合,力求得意又得言,但课堂永远是遗憾的艺术,由于本人的课堂驾驭能力有限,预设与生成的不相融合,所制订的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地在课堂上得以体现,也许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呈现。所以,我想今天这堂课,作为一个案例呈现在大家眼前,希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不吝指教,谢谢!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胡适《我的母亲》选自《胡适自传》,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文章中胡适回顾了自己幼年的成长经历,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文章所在单元所选课文,多为作者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通过他们让学生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根据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确定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深入走进课文,读懂母亲的优秀品格,与母亲的爱子之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反复品读,体会作者写作的分寸感,理解作者借典型经历和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母亲抚育我们成长的艰辛,培养学生对母亲的爱。
通过对以上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文章中重点语句,如“不能不 … ”“如果… 如果 … ”等的分析体会作者写作的分寸感;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掌握通过典型经历描写人物特征的写作手法。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常常把母亲的嘱咐当成唠叨。同时,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人物写作方法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对文字分寸感的掌握还有待加强。
三.说教法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讲授法为主,创设情境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安排本课的教学。讲授法可以直观系统的为学生体现知识脉络,创设情境法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说学法
目标的达成不仅需要教师的“教”,更需要学生的“学”,为了实现这一既定目标,突破重难点,本课程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和学生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感悟胡适对母亲的爱。同时锻炼学生独立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我将分为导入、新授、小结和作业四部分进行。
1.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精彩的导入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课我主要采用直接导入法,通过对上节课鲁迅的《藤野先生》中师生情的简单回顾,过渡到亲情的可贵,让学生们带着自己对母亲的爱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这种导入法可以让学生在回顾以往所学内容的同时,自然转换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兴趣。
2.新授
1)我会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标注文章中的生字词。同时教师对个别生字词,如“文绉绉、 穈 、翳”进行重点讲解,打好文章学习的基础。
2)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胡适对母亲的爱,带着问题找出作者体现写作文字分寸感的句子,了解传记这种写作方法的特点,激发学生解读母亲的兴趣,拉近与文章的距离。
3)让学生带着“读了胡适的《我的母亲》,我觉得 …… ”这样一个半开放性的问题,开展小组讨论。这样学生可以多角度的谈感受,多元的个性化的解读课本。
4)教师引导,师生共同讨论,划分文章的层次。教师对文章中重点段落、语句进行分析,师生共同提炼出文章中作者描述的典型经历和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通过教师的引导,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3.小结
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们说说自己与母亲相处中的难忘经历。这样既回顾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又训练了学生的概况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让学生和自己的心灵对话,理解母亲的辛苦和对自己无私的哎,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4.作业布置
通过结合课后题二中教师对作者写作分寸感的分析,写一篇“我与母亲”或“我与父亲”间的小故事,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
本课我将通过图文的方式,清晰地向学生展示文章的脉络和重点,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胡适对母亲的爱和母亲对胡适的爱。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变色龙》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学期小说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精短的篇幅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艺术内涵。课文通过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中反复无常的变化,塑造了一个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沙皇走狗形象,巧妙揭示了俄国警察统治的反动和黑暗。
二、说学情
本文的学习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九年级上册小说单元的学习,他们对小说的有一定的感知、欣赏能力,能够自主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对运用动作、神情、对话表演小说的情节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并能依据文本评议小说中的人物。
三、说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2.学习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来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3.认识沙皇警察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对话描写中领会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的主题,掌握欣赏小说的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然界中有一种蜥蜴,皮肤的颜色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变化,今天,同学们也尝试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角色,在别人的故事里旅行,相信会有特别的收获。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通过这种新颖别致的导入方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兴致大增,为这堂课赢得了一个好的开端。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文意。听课文朗读录音,扫除字词障碍。
2.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角色,朗读全文,并进行展示。其他学生作为评委,从字音,流利,感情,语气等方面,评价朗读的优劣。通过分角色朗读,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感受到小说情节的发展,品味小说的语言,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小说情节,同时培养了学生梳理、概括、提炼信息的能力。掌握了“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以判决书的形式出现,主要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深入研读
1.谈发现,畅所欲言。
教师过渡:同样的一个案件,判决结果却一次次大相径庭,你有何感想?
请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的感受。学习流程: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学生发言:
生1:从这份判决书中,我发现了奥楚蔑洛夫在处理这件案子时作出了六次判决。
生2:我觉得奥楚蔑洛夫审案不是根据事实而是根据狗主人的身份。
生3:虽然警官判定的结果完全相反,但他始终是讨好上级、欺压下级。
生4:这个警官就是一个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走狗。
教师小结,导出板书。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情节,初步感知人物的性格特征,设计的问题较开放,可深可浅,让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过渡:下面,让我们跨越时空隧道,来到十九世纪的俄国,来到事发现场,作为一名记者,进行现场采访。
1.各位记者选好采访对象,设计好采访的问题,准备现场采访。
2.记者现场采访。
学生采访:
记者1:请问赫留金,你对这次审判有何感想?赫留金:对于这次审判,我非常不满,这对我太不公平了……这位审判长太黑了。
记者2:请问审判长,你为何要反复改变审判结果?审判长:说心里话,我也想秉公执法,我也想做一名公正的审判长,但为了生存,我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的空间,我也得养家糊口啊。
3.如果学生没提出带全局性的主要问题,教师可以接着采访。最后归纳出小说的主旨:《变色龙》通过对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示了俄国警察统治的反动和黑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现场采访,打破传统的固有的组织形式,使教学形成一种开放性体系,让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讨论交流,巧妙地揭示小说主题,突破了难点。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契诃夫用漫画式的写法塑造了鲜活的变色龙形象,让我们惊叹小说的精妙。精短的篇幅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艺术内涵。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反观现实,类似善变的后果则会是人际交往的荒漠,所以真诚友善才应是我们处事待人的追求。
(五)小结作业
纷繁世态给了你了解社会、关照人生的思考与启迪,请构思一篇小小说,以你的独特视角去展现现代社会的横断面。要求立意自定,文题自拟。
七、说板书设计
变色龙
名贵伶俐
见风使舵媚上欺下
【设计意图】板书再现了奥楚蔑洛夫根据狗主人的身份处理案件的变化过程,归纳出性格特点,为分析人物,理解主题提供了帮助。同时整个板书简洁、形象、美观,揭示了小说中人物、情节、性格的本质关系。总之,在本课教学中,大力提倡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参与、交流、讨论,力争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际操作中,我努力去体现这种新思想、新理念,相信会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变色龙》说课稿,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实用】说课稿范文锦集八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