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谈读书》一文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问 题.文章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首先是谈读书的益处;其次谈读书的方法;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观点对读书的益处加以 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立论更加完整.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对于课文的阅 读,应该以此原则为指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允许他们对作者的主张进行质疑,鼓励他们去补充创新,使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成 了阅读的主人.我认为对于《谈读书》这篇文章进行阅读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凸显精致的语言这个点.
二:说三维目标
1,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感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品质,陶冶高尚情趣.
2,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体验语言意韵美和形式美,学会读书.
3,引导学生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1,积累,赏析,体验语言美感.
改变单纯的识记模式,组织学生依据文本信息编写《读书名言精评》,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赏析语言,在溢美的氛围中积累语言.积累课外书中的名言引导学生跳 出文本,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2,自主,感悟,体验成长的快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自我解读和个性表达,让阅读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心与心的对话和交流,并呈现出学生成长的轨迹,从中体验成 长的快乐.
3,合作,探究,体验发现的快感.
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比较,在合作中质疑.
四:说教学构思
(一)谈话导入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读书吗 你读过哪些书 读书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 悟
(二)自主感知
1,轻声自读:问题是,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速读:问题是,你在阅读中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大胆提出来.
(三)品读积累
1,合作编写《读书名言精评》.
2,采用诵读式点评的方式全班交流.
(四)自主解读
1,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 请以它作论点,说一段话.
2,文中有没有你不同意的观点 勇敢地站出来.与培根对话.
(五)拓展迁移
搜集课外读书名言,完善《读书名言精评》.
说课稿 篇2
一、说课内容
我教学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森林旅游》。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巩固和运用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2通过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评价,友好合作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教学重难点: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森林旅游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数,会比较小数大小会计算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学习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机会,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说学情
我校地处市中心,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家庭环境较好,购物的生活经验较多,因此,很适合在本节课里开展由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购物”游戏活动。
四、说教学流程
1、导入
通过创设淘气笑笑要去旅游的情境导出本节课的课题“森林旅游”
2、讲授新知
主要分为旅游前的准备和旅游中食品购物及旅游结束时购买纪念品三部分。
这三部分的数学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旅游准备这一部分内通过创设蓝猫商店这一情境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都想买些什么东西并且计算出价格,充分地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训练了孩子的发散思维。在森林食品店这一环节内的模拟情境,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组织学生以同桌为单位进行游戏活动,同桌两人一人扮顾客,承担提出问题的任务:另一人扮售货员承担问题的任务。为了增加游戏的挑战性和游戏性,我还设计了一定的平分规则,在规定时间内积分最高者为 “优秀售货员”或“精明顾客”的荣誉称号。当购物地点从森林食品店转到纪念品商店,二人也随着对换角色。这个游戏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评价,追求完善,友好合作地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
课外延伸:请同学们收集生活中的小数,并记录下来与同伴说一说,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反思小结:请学生谈收获,意在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节是人教版选修教材《文章写作与修改》
第三章《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三节《培养创新意识》
本节是认识深化的最高表现形式,设置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写出真正具有个性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文章。
2、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明确创新的内涵,了解写作上创新的途径。
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会创新思维方法,从而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协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使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出个性化作文。
3、教学重、难点:
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二、学情分析
学生作文中在的模式化问题很严重,没有真情实感,缺乏创新意识,不说自己的心里话,不会思考,形成千人一面的思路和价值观。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需把写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活其写作思维,让其充分思考教师提供的例子,充分放飞思维的翅膀,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基于此,我将教法定为:
1、典例剖析法。通过具体例文的剖析,及教师对学生的点拨,让学生体会写作上创新的途径。
2、讲练结合法。通过具体写作任务的设置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创新的思路与方法,从而让学生在具体问题中,自主地获取知识。
学法分析:
古希腊人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只要被点燃的火把。”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心智活动,既是学生多种智能的综合,又是学生心灵的展示和个性的表现。
所以我采用了学法:
1、讨论探究法。
2、实践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热热身
练练手
闯闯关
(一)、热热身
我将以一个故事导入新课,并且将这个故事贯穿全篇。
故事开始:
右手行善不必让左手知道
一位德国老人家住农村,二战时期,一位身穿风衣、头戴礼帽、手提皮箱的男人在他院子的栅栏外徘徊。老人观察了很久,上前说:“先生,您是否愿意帮我把栅栏里的这堆木头扛到那边角落里去?我老了,扛不动了。”
男人眼睛一亮,连声答应“好!好!”于是脱去风衣,摘下礼帽,很卖劲地把木头扛过去,摆放得整整齐齐。主人邀请满头大汗的客人共进晚餐,客人心情愉快地吃完晚饭,踏上旅程。二战期间城里逃难的人很多,老人的那堆木头被无数次地从院子的两头来回扛过,而每搬一次,就会有一位客人与他共进晚餐。其实那堆木头根本不需要搬动。
教师追问:听完这个故事,请谈谈你的感受。你认为这位老人仁慈吗?为什么?
预设:学生在肯定老人仁慈的同时,会进一步想到,一般人的观点是要有善言善行,助人为乐,而此文则提出新观点,助人时应顾及对方心理,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当一个人有能力帮助他人时,却小心地把自身的优越掩藏起来,给受助者创造一个机会,从而使他觉得自己受助是因为自己付出而得到的补偿,这同样是仁慈的。这个新观点的提出,是缘于作者没有从一般思路出发,而是另辟蹊径,寻找到关于行善的补充性空间——保持受助者的尊严。引出
总结一:创新意识第一招开拓思路,善于寻找补充性空间。
此环节用故事告诉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至此,知识和能力目标“明确创新的内涵”完成。
(二)、练练手
故事接龙:假如你是那位受助者,此时你心存怎样的感想,请以受助者的口吻写一段话。
预设:学生一定会从受助者的角度复述这个故事,然后再表达对老人或感激、或感动之情,此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复述部分,与原稿相比,引出
总结二:创新意识第二招变换视角。
(三)、闯闯关
故事再接龙:二战结束了,这位受助的逃难者再也不用过颠沛流离的生活了,此时,他想起了那位仁慈的老人,由于山水相隔,他想写一封信给老人。
请你完成书信。
预设:学生在写信的过程中自然会注意到文体的要求,自觉主动地完成形式的创新,引出
总结三:创新意识第三招寻求新形式。
设置意图:通过故事接龙,在讲练结合中让学生明确写作创新的具体途径,完成了由感性认知到理性归纳的思维过程,将新知转化为能力。由于使用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们在任务完成的同时进行了理论的归纳与总结,至此,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创新思维方法,从而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完成。
(四)当堂检验
材料:据《桐城县志略》和姚永朴先生《旧闻随笔》记载,清朝大学士张英桐城相府与姓吴的邻居之间有一空地,吴家修房砌墙越过了中界,张的家人写信报告,本来想请在朝廷做大官的`张英出来制止。谁知,张英批诗一首寄归:“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深感愧疚,立让三尺;吴家被张家之举所感动,也退让了三尺。“六尺巷 ”由此得名,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要求:运用本课学到的方法,写作一篇创新小作文。
预设:经过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消化,学生很容易想到以邻居吴家老爷的口吻给家里写一封信这样一种全新的视角及创新的形式来接龙故事。另外,由于这则材料的立意指向有很多,学生有可能避开第一立意包容,转而开拓思路,得出谦让、律己等等更为深刻的立意。如果能出现这样的课堂效果,这节课就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学生们在热烈的讨论当中完成了创新方法的认知和梳理,并辅之以写作实践,至此,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实现。。
五、评价分析
本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了三个有高度差的思维层级,其一是了解创新意识的内涵;其二是学习创新的方法,其三是利用创新意识成文。整个过程设计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重点、难点,从例文的分析出发,切实地做到让学生自己找方法,并将此方法很好地应用到实际操作中。由于这些知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他们就会因自己发现所感到愉快和成就欲的满足而使学习具有强大的动力,所得知识也会深刻而不易遗忘。并能广泛应用于实际,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能主动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本节课的说课到此结束,请专家和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我说课的内容是《品德与生活》课程小学一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第五个主题“看我多精神”,这个主题是在前两个主题“我上学了”和“祖国妈妈我爱您”的基础上开展的第三个主题活动。本课首先以“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为引,引导学生结合教科书P46图文,体会正确的、有精神的坐立走的姿势是怎样的。接着又以一个“不同的姿势,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影响?”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想怎样才能保证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怎样才能体现我们对别人的尊重。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视频欣赏、同学交流、实地操练等形式帮助学生学习,还课堂于学生,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的轻松氛围中,体会人体姿势与身体健康、精神面貌的关系。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懂得人体姿势与身体健康、精神面貌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正确的坐立走姿势。
情感目标:表现对坐立走姿势正确者的欣赏。
学习重点:学习正确的坐立走姿势。
学习难点:养成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
学习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中人们正确的坐立姿势,并搜集正确的坐立走姿势的图片、录像和光盘。
(2)阅兵式录像和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 激情导入【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先以阅兵式的录像片段为切入点,导入精神主题。引发学生产生一种意识——姿势优美人才显得精神,才能赢得人们喜欢,从而让学生有一种也想成为这种特别有精神的人的欲望。】
活动一:资料交流,欣赏姿势。
1、师: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吗?(学生答)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录像,请同学们仔细看,然后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感觉怎么样?(放阅兵式录像)
2、师:哪位小朋友先说?(可能说很整齐、真精神、很好看......)
师:喜欢他们这样的姿势吗?(学生答)
小结:老师也非常喜欢!他们的姿势多美啊!真精神!你们想不想和他们一样精神?(学生答)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一课《看我多精神》,学了之后,我们也会和他们一样精神的。(师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精神饱满地读一遍课题。(学生读)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个个都很精神!你们能象现在这样精神饱满地上好这节课吗?
二、学习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
1、师:谁能说一说,在我们学校的生活中,你经常看到哪些姿势?(学生交流)
2、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站、坐、走”。
3、师:现在,我们来学习正确的站、坐、走的姿势。(请看屏幕)ppt演示正确的姿势
活动二:课件演示,学生观看。
【在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课本46页彩图正面引导学生什么样的坐立走姿势才是正确的。并且在每一个环节都加入了板书、练习、纠正。用课本中相应的图片,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
(1)“坐如钟”是什么样子?课件演示,学生观看。(板书关键字:端正)
师:同桌比一比,看谁坐得最端正、最精神?
(2)“站如松”是什么样子?课件演示,学生观看。(板书关键字:直立)学生起立,练习站姿。
(3)“走如风”是什么样子?课件演示,学生观看。(板书关键字:轻快)指生表演“走姿”。强调应注意的问题。
活动三:表演比赛“看谁走得最精神”。【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孩子天生是爱动的,让孩子在愉悦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美并加强自信】,然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过渡小结:正确的姿势不光给人美的感受,还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发育,促进“脊柱”的正常生长。所以,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那么,姿势不正确会怎样呢?你知道吗?
三、了解不正确姿势的危害。
1、学生说一说不正确姿势的后果。
活动四:看课件“脊柱的变化”。
看后让同桌互相摸一摸对方的脊柱,并将身体向不同方向做不同程度的弯曲,感受脊柱的变化。【通过教师与学生示范,让学生互相摸一摸脊柱,并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不正确的姿势。以及这样姿势发展下去会有什么样的害处。通过孩子们自己摸、自己说、使他们初步懂得身体健康与人体姿势的关系。】
2、说一说平时有哪些不正确的姿势?这些姿势有什么害处?(如:单肩背书包可能使双肩不平;趴着看书写字会得近视;弯着身体不挺胸会驼背;歪着头看黑板会斜视……)
3、小结:脊柱就象小树的树干一样,树干直,小树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同学们要坚持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才能姿势优美,健康成长。
4、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是什么样子?请同学们看书第47页。
活动五:纠正看书写字的姿势。
【通过此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与场景中,让孩子们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
(1)小朋友是怎样看书的?做给老师看一看。(教师纠正不正确的看书姿势)
(2)请同学们在书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教师纠正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5、判断对错:(出示课件)。说一说谁的姿势正确,谁的不正确?
【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讨论交流:同样的姿势,自己一个人在家时和在人多的场合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讲文明懂礼仪。】
6、小结: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不仅能表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还会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我们要从小养成坐、立、走的正确姿势,做一个有朝气、健康向上的好孩子。解放军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让我们学做解放军的样子,排着队,精神饱满地走出教室,好吗?
板书设计:
看我多精神
坐 如钟 端正
立 如松 直立
走 如风 轻快
说课稿 篇5
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现在由我来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采薇》。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诗经》是人教版高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由《氓》和《采薇》两张组成,我今天给大家说的就是《采薇》,该单元主要是鉴赏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采薇》以四言诗歌体的形式,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以及情景交融的抒情是本文最大的特点。
第二,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反复诵读,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主旨。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鉴赏诗歌,本课的重点是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鉴于要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提高其鉴赏能力,所以我安培用两个课时精讲。
第三,我再说说教学方法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诵读法讨论法 点拨法
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最后,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和学生集体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营造气氛。
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有融于血液的故土乡情。今天就让我们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源头去体验一下这美好的情感吧。
二: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请不同的同学自选章节朗读,其他同学为其正字正音,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的节凑。
并大体让学生把握结构内容。
三:细读赏析
讨论重章叠句这一技巧在诗中的作用和好处
分组讨论主人公对战争的态度及文章的主旨
鉴赏最后一章,各抒己见。
老师最后在大屏幕上打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和学生们交流
四:作业:课后阅读《诗经》里其他经典篇章,把自己喜欢的重章叠句找出来在班里交流。
五: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完毕,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指导思想
新课程的美术显然已不是一门单纯掌握技能技巧的学科,而是各类知识的综合课。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双向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变易学为乐学,变难学为活学,为学生提供了互动学习机会,使其都能在不同潜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
二 、教材分析
《艺术——生命与自然》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的内容,属于新课改方案所设计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共计课2时。教材图文并茂,文字亲切自然,内容贴近现实,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参与性与一体,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促使学生积极探索、乐于动手。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
1、通过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以及人类对生命活力的向往、热爱和艺术表现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
2、通过对作品的研讨与解释,使学生初步懂得,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涵育美感与陶冶情操的功能与价值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
3重点难点:艺术作品中对生命与自然的和谐表现艺术家是以怎样的思想感情去表现生命与关注自然的策略方法:观察――讨论――分析――评述
三、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我主要采取“启发——引导法”,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投影、挂图现场演示,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多法并用,即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美术课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画,而不是其它的。
四、学法指导
本课主要是一节欣赏评述课,在课堂学习中让学生在图片的欣赏中相互讨论学习,通过情景导入引导学学生步入画家的作品中,体会画家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生命力。学生通过大屏幕直观演示能够直接感受和欣赏。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全方位的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
五、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由导入、新授、巡回指导、小结四个环节组成。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引导阶段:
1.展示古今中外运用各种不同表现技法创作的艺术作品多幅,提请学生观察欣赏。
2.提出问题:这些作品分别是以哪些素材作为主题来表现描绘的?(花草、山水、动物、人物)
3.总结归纳:美术作品中有各种各样生动的艺术形象,不论是原始洞窟壁画中的野牛还是传说与神话中的人或神;不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大多数都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
4.提出本课探讨的主题: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1)观察欣赏
(2)分析探讨
(3)总结归纳
三、发展阶段:按照课前预习的要求,指导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和整理的有关资料,自选一幅或几幅作品进行交流讨论。
1、欣赏与评述:(1)你所选择的作品中有关画家和作品表现题材、内容、形式的资料,你了解多少?(2) 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了解,对作品中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
2、分析与研究:(1)所举作品中,哪些形象属于有生命的物种的形象?(2)这些物种正处于哪种生命活动中?
(3)哪些是与物种生命活动相关的自然形象?(4) 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条件有什么依存关系?
3、讨论与解释:(1)美术家是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去表现生命与关注自然的?(2)优秀的美术作品是不是表现了自然法则下的生命活动和审美情趣?
4、体验与评价:(1)美术家的艺术创作是不是一种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生命活动?(2)你能否体会到对审美对象――艺术作品的审美过程是丰富自身审美经验和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1)交流讨论
2)分析研究并交流各自的看法
3)围绕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
总结归纳:
1.对同学们为此课题所做的工作及所付出的努力给予肯定和鼓励。
2.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能够谈一至几条通过本课题的赏析研究,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归纳整理自己所获得的启示和感受
课后记:通过学习,学生了解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对美术作品涵育美感与陶冶情操的功能和价值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
说课稿 篇7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说课稿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说课内容分为六个部分, 首先对教材进行简要分析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数学 1 数学(A 版)第三章第一节 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学习了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以及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求解方法为本节奠 定了基础,本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且承载建立函数与方程数学思想的任务;同时本课的内容 将为下一节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提供了理论依据。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在高考中一般以选择 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且一般与其他知识点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像 20xx年全国及各省高考考查函 数与导数的题目中大约有 5%涉及到函数的零点,所以本节是函数的应用内容中的基础及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函数零点的概念;领会函数零点与相应方程的关系,掌握零点的存在条件;掌握函数在某 个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究函数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和函数在某区间存在零点的判别方法,使学生领悟方 程与函数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用函数处理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内容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函数的零点 与方程的根之间的联系,函数零点在某区间存在性的判定方法 重点 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之间的联系,函数零点在某区间存在性的判定方法 由于高中生年龄特点及现阶段的认知能力,通过函数图象的直观认识得到其中所蕴含的某种性 质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函数在某区间存在零点的判别方法。
难点 函数在某区间存在零点的判别方法。
四 、教法与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高中生具有探究原理心理愿望和有一定逻辑推理能力的特点,我采用 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并按照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突出教 学重点;运用实例的探究分析来突破教学难点。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的教学过程是: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首先,我将一同与学生回顾以前所学习的一元二次方程根个数的判定方法。即根的判别式 ? , 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接下来我将向学生提出问题: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相应二次函数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 思考一下。2.新课教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将利用三个具体实例: ① ② ③x2 ? 2x ? 3 ? 0x2 ? 2x ?1 ? 0x2 ? 2x ? 3 ? 0 且它们的 ? 值分别是大于零、等于零、小于零的情况。为了突出重点,我将一同与学生对第一个方程 x ? 2 x ? 3 ? 0 进行探讨。结和函数图象。通过与学生一同对方程根的求解和二次函数的观察得到当 ? ? 0 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 相应二次函数与 x 轴交点的横坐标。
然后利用这种方法类比分析第二个和第三个方程,总结归纳以上三个方程得到一元二次方 程的根就是相应二次函数与 x 轴交点的横坐标。
2 接下来再与学生继续来分析第一个方程,通过函数 y ? x ? 2 x ? 3 当 y ? 0 时即得到了其对应的方程 x ? 2 x ? 3 ? 0 ,与学生共同进行探讨,并且将函数对应方程的根叫做函数的零点,即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函数零点的概念——函数零点为其对应方程的根。
进一步与学生对函数零点进行分析,结合之上的三个具体的实例以及函数零点的概念得到 函数零点的存在条件,即假设方程 f ( x) ? 0 有实数根可以得到其对应的函数 y ? f (x) 的图象 与 x 轴有交点,同时等价于函数 y ? f (x) 有零点。
为了加深学生对函数零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我将让学生求解上一章所学习的指数函数y ? a x 和对数函数 y ? loga x (其中 0 ? a ? 1或a ? 1)的零点,通过这个课堂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回顾上一章所学习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相关性质,体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为了使学生对函数零点进行进一步的认识,我将假设函数 y ? f (x) 的图象在区间 ?a, b? 是 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且区间端点的函数分居以 x 轴的两侧,形如:引导学生分析,区间端点的函数分居以 x 轴的两侧,即说明 f (a ) 、 f (b) 的函数值异号, 从而得到 f (a) ? f (b) ? 0 ,同时结合函数图象的分析可以得到函数图象在区间 ?a, b? 内一定得穿过 x 轴,由函数零点的概念得函数在区间 ?a, b? 内一定存在零点,引导学生总结得到函数在某 区间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即函数 y ? f (x) 的图象在区间 ?a, b? 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且有f (a) ? f (b) ? 0 ,则有函数在区间 ?a, b ? 内一定存在零点。为了加深学生对判定条件的理解, 我将利用学生所熟知的二次函数 y ? x 2 ? 2 x ? 3 在区间?? 2,1? 和 ?2,4?进行探究,同时提出疑问:对于函数 y ? f (x) 的图象在区间 ?a, b? 是一条连续不 断的曲线,若函数在区间 ?a, b ? 内存在零点,是否一定有 f (a) ? f (b) ? 0 呢?带着疑问我将与学生共同探究二次函数 y ? x 2 ? 2 x ? 1 ,得到判定条件的一个注意事项, 即对于函数 y ? f (x) 的图象在区间 ?a, b? 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若函数在区间 ?a, b ? 内存在 零点,不一定有 f (a) ? f (b) ? 0 。
3.例题 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我将共同与学生对教材中的例题一进行探讨,例一为 了求函数零点的个数。通过例题一的探究,加深了学生对函数零点概念和存在条件的理解,引 导学生得出要求函数零点的个数可以通过函数图象与 x 轴的交点个数得到,并且让学生体会函 数在某区间存在零点的判定条件。
4.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我将带领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与学 生一同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函数零点的概念及其存在条件,以及函数在某区间存在零点的判定 条件。
5.作业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加深学生对函数零点的理解, 我将教材 P88、 2 布置为课外作业。
六、板书设计
最后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按照中学黑板结构,将板书设计如下: 3.1.1 方程的很与函数的零点y=ax y=logax2.零点的存在条件 方程根与函数图象的分 3. 判定方法 小结 作业: 我说课的内容到此为止,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析分享到: 分享到: 使用一键分享,轻松赚取财富值, 嵌入播放器:普通尺寸(450*500pix)较大尺寸(630*500pix)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和农业》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认识
二、说学情
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学生们的好奇心强,喜欢关注社会热点,对我国的各种区域名称耳熟能详;但本节课综合性强,学生综合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带领学生回顾旧知识,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分析以及学情的理解,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运用北方地区地形图,找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界线,指出北方地区的范围。在北方地区的地形图上识记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临海等,识记北方主要农作物以及大致分布。
2.运用
3.知道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不利条件和主要农作物,理解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分析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差异的主要成因,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北方地区的了解,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激发热爱国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土壤等特点。
北方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及自然要素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五、说教学方法
地图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设置情境,通过展示具有北方特色冰雕和雾凇的景观图,引出哈尔滨和吉林位于我国北方地。并提问:北方地区都有哪些地理特征呢?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1.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呈现北方地区地形图,学生读图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北方地区位于哪里?请同学们结合北方地区的地形图,找出北方地区的边界。
(2)北方地区濒临什么海?
(3)渤海、黄海位于北方地区的什么方位?
通过读图学生能够找到:
(1)大兴安岭、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秦岭-淮河。
(2)北方地区临近渤海和黄海。
(3)渤海、黄海位于北方地区的东方。
2.北方地区的地形
3.北方地区的气候
观察图6.5齐齐哈尔、石家庄、延安三个城市的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回答问题。
(1)齐齐哈尔、石家庄和延安三个城市的气候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2)石家庄和齐齐哈尔的气候有什么差异?主要原因是什么?
(3)石家庄和延安的气候有什么差异?主要原因是什么?
(1)齐齐哈尔、石家庄和延安三个城市气候的共同特征:都是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月气温都在0°C以下,最热月气温都在20°C以上。
(2)齐齐哈尔、石家庄气候差异主要是气温差异,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
(3)石家庄和延安的气候差异主要是降水差异,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温气候。冬季寒冷,最冷月气温在0°C以下;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C以上。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毫米,属于半湿润气候区。降水季节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4.北方地区的土壤
结合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的景观图,说说不同地形区的土壤有什么特点。
环节三:
结合板书、课件,与学生回顾、梳理本节课知识。
【【必备】说课稿模板集锦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