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5-27 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设计理念

  地位学情: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圆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后所要认识的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种图形。学生认识圆应握它的特点,借助多媒体使学生体会到圆所蕴涵的美学特征与文化积淀。本课教学针对的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初步具有处理信息和网络上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结合远程多媒体教学使这成为现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远程多媒体教育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平台。

  理念设想: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数学教学应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建立在学生主观愿望及知识经验上。提供充分活动和交流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及方法经验,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彰显美学价值,让学生感受到圆与人们的生活、建筑、人文艺术和实际应用等息息相关。

  (二)、目标设置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和画圆的方法。

  2、技能目标: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熟练掌握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生动画面、图像、演示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圆的存在与作用,感受其神奇与蕴含的美学价值。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目标设置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即通过多媒体认识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在于掌握圆的特征,能熟练地画圆。

  (三)、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目标设置和重难点特制定

  1、教法:以学定教、合作探究如情景陶冶法等。

  2、学法:顺学而导、互助学习如师生互动学习法等。

  二、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创设情景,展现大自然中随时都有圆的存在。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神奇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地导入到新课之中。(课件展示,宇宙星际、其它星球、地球、月亮和生活中的日落等美景以及大自然中的物体如鲜花等)

  (二)、探究新知

  1、创作圆:

  学生在准备好的纸上作圆,方法工具不限。同时教师课件演示一两种作圆的过程方法,以启迪学生。)

  2、学生完成后我会提问:

  (1)你是用怎样的方法画的?在学生作答间我会适时做出科学的评语固定的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

  r表示。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课件圆的画面及各部分的名称展示)

  (2)同时根据课件图片请学生分析圆上、圆内、圆外和圆心各指什么?我再适时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

  3、学生探索

  (1)此时我会播放课件--以半径旋转并标有直径的圆,请学生观察分析并且提问你发现什么?学生会发现直径是半径的两倍等。

  (2)我再结合课件图片总结:圆的半径在旋转中,与圆的直径重合时,半径只有直径的一半,由此得出:r=d/2d=2r

  给答对的学生给予奖励、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课件展示两个分别以半径和直径旋转的圆)

  (3)接下来我会再问那圆有多少条半径和直径呢?为什么?学生自己看着旋转的圆自己总结,我适时做出评述圆的半径有无数条、直径也有无数条、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相等直径也相等,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4、知识延伸

  (1)我会向学生提问:刚才同学们画圆时都用到些什么工具和方法啊?和大家交流借鉴一下经验好吗?学生:学生会说出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我再课件播放(可能会用到的工具如硬币、线、笔、圆规等)。

  (2)此时我会装作很着急的样子向学生问:老师想画一个直径8厘米的圆可不可以用一块钱的硬币?为什么啊?生:学生会从大小不符合等方面来说明不行。此时我又会说那我要是想画一个半径6厘米的圆又该怎么办呢?为什么啊?生:可能会比较为难(我再适时从大小符合以及方便等方面慢慢导出学生说出用圆规画)

  (3)接下来我再小结得出画大小不同的圆我们通常用圆规来画并播放课件圆规确定半径的方法以及圆规画圆的方法的重复过程(并得出结论用圆规画圆可以画出大小不同的圆、也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圆,再次论证得出半径越大,圆越大。半径越小、圆越小)

  (三)、知识反馈

  1、请同学们用圆规画出一个半径5厘米的圆并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画好之后相互检查以巩固刚才所学的方法。

  2、解释生活中的圆的相关运用如:

  (1)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2)飞标标靶的靶圈为什么是圆的?我会适时引导加以巩固。

  (四)、知识拓展

  1、史料连接:有关圆的知识、名言、名句以及网页链接等,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体会到圆所蕴涵的历史与文化积淀、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激情以及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用心。(课件展示)

  2、圆与生活:(课件展示圆与人们的生活如鲜花、日落、小桥流水、雄壮美丽的建筑物以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体现有圆的应用的物体等等,使本课知识得以拓展,学以致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返回到生活中去,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三、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无数条r=d/2d=2r

  直径半径

说课稿 篇2

  说课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信息窗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能画出对称轴。

  2、在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认识、欣赏和制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对称美,培养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指出对称轴。

  教学难点:

  掌握判断对称轴图形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自备一组平面图形、剪刀、彩纸、尺子

  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程序是

  (一)观图激趣,导入新课。

  (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三)多项拓展,巩固升华。

  (四)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说课过程:

  一、观图激趣、导入新课。

  老师出去旅游的时候,拍了一些照片回来,一块和同学们欣赏一下。

  (课件展示)。

  师:看到这些照片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图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左右两边都一样,象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板书:对称)导入新课。

  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1、如何验证这些图片就是对称图形呢?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图片(课本后面剪下的图形)

  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师:谁来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给大家演示一下。看看他的发现和你的一样吗?

  学生动手操作。

  师:对,对折后两边的图案也是一模一样的,这又是一个发现。通过看一看折一折这个活动,我们发现这些图形对折后外边缘能完全重合,里面的图案也一样,数学上我们把具有这种特征的图形叫对称图

  2、探究验证轴对称图形的方法。课件出示:五星红旗。

  我们一起看看这个图形是对称图形吗?师生共同验证。通过以上学习,同学们总结一下什么样的才是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对对称图形的特征掌握的特别好,能根据它的特征正确判断是不是对称图形。

  课件出示:各个国家的国旗,学生判断哪个是对称图形?为什么?

  3、认识对称轴

  师:这条线是折出来的痕迹,所以叫折痕。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板书并齐读一遍)

  师:找一找你手中图形的对称轴,画出它的对称轴,展示给大家看。

  强调:沿直尺画虚线。

  师:画对称轴时,先怎么样?

  生:先对折,在沿折痕画出对称轴。

  师:通过以上探究,同学们对对称图形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些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全称叫轴对称图形。(板书:轴)齐读一遍让学生深刻的认识了折痕,折痕将对称图形分成了两部分,对称是以折痕为中心线进行的,强化了学生对折痕的认识】

  三、多项拓展,巩固升华。

  1、通过操作得知: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接着指导学生从不同方向折一折,看各有几条对称轴。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逐个演示操作过程。重点指导折圆的对称轴。并启发学生说出: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圆的对称轴就是本圆的直径。

  在操作中,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课件出示

  3、说说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看谁说的多?

  通过学生学过和熟悉的数字和汉字入手,判断其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体现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许多地方都存在。师生共同品味中国文字的对称美,从而宏扬中国文化,做到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溶为一体。

  这样设计,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检查了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对称的物体,有的是大自然的对称现象,有的是人们受到对称的启发,创造出了许多对称美的物体,下面让我们到奇妙的对称世界去感受一下。

  师:欣赏完了,你有什么感受啊?

  (感受大自然的美)

  4、刚才我们欣赏到了对称的美,那你能利用你手中的彩纸剪出你喜欢的对称图形吗?

  (展示欣赏)

  四、课堂总结,深化主题。

  今天和同学们一起感受了对称世界的神奇和美丽,课后,希望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创造出更多美丽的对称图形,去美化我们的环境,装扮我们的家园。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海底世界》是人教版美术教材第四册第六课的课题。本课题主要通过让学生欣赏海底世界图片和学生优秀作品等,使学生对色彩有了初步的视觉感知,进而认识冷色。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运用色彩对海底世界进行大胆的创新描绘,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表现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逐步培养学生认识各种色彩,学会运用冷色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实际认知水平等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领域:初步感受和认识冷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2)、操作领域:学会运用大面积的冷色表现美丽的海底世界,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表现能力。

  (3)、情感领域: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已经明确,那么知识点自然就凸显出来了,那就是认识和运用冷色。因此我拟定: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和认识冷色,运用大面积的冷色表现大自然中的美。

  但是,我们的施教对象是年龄较小的小朋友,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都会相对的弱些。考虑到以上因素,我将教学难点定为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能运用冷色描绘美丽的海底世界。

  四、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新奇的事物都很感兴趣,而《海底世界》正好迎合了他们的猎奇心理,在这片丰富多彩、无奇不有的海洋天地里,有着他们想知道又不太了解的各种东西。因此在这基础上,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适度地为他们解惑,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进而激发他们表现海底世界的欲望。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小学生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差一些,我们可通过引导想象和教授方法步骤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期待进一步拓展和升华。

  五、教、学法分析:

  我认为教学本课时不能够作过多的的说教,毕竟小学生很难有耐心也不容易理解你的说教。所以我主要采用的是复习巩固和直观演示教学法。因为教学本课之前我们已学习了《温暖的阳光》这一课,该课题讲授的是暖色调的色彩知识,而本课学习的是冷色调的色彩知识,它们相互关联又各有千秋。因此,通过复习可加深理解并延伸到本课,起到一个承前起后的作用。另外,这是一种动手绘画的课题,由于年龄特点的原因,学生需要简要明了的方法进行学习,也希望得到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表现,而且通过演示,学生可知道如何利用手中的画笔来表现生活中的美。因此,直观演示教学法非常适用于本课,它让学生一目了然且容易掌握。另外,学习过程中的最佳状态是眼、脑、手并用,只要做到这三者并用,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就会得到提高。因此,我将本课的学法归纳为:看——欣赏图片,感知冷色。想——展开想象、认识冷色。做——运用冷色、大胆表现。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

  教具、学具准备: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准备了海底世界图片若干,也让学生准备油画棒、白纸、橡皮等。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本课时,巧妙成功的导入是学习的关键,而生动正确的引导更是必不可少。因此,结合本课的知识要点和对学生的大致了解,我特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首要条件,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导语:

  同学们还记得吗?不久前我们学习了《温暖的阳光》这一课的色彩知识,那热烈的暖色令我们兴奋不已。同学们学得都很好、大家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绘画作品。大家还记得暖色有哪些颜色吗?(红、橙、黄等)。那么今天我们也是学习色彩知识,但是它跟《温暖的阳光》中的暖色有所不同,它是暖色的“对立”色——冷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运用冷色来表现海底风光,好吗?揭示学习课题——《海底世界》,以此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引导观察,感知冷色。

  在学生兴趣正浓的时候,抓住时机,出示海底世界的图片进行欣赏、引导:同学们知道吗?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71%的面积是蓝色的海洋。而在这广阔无垠的海洋深处的海底世界里,还生存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它们丰富多彩,形态各异。富丽堂皇。那么,如果让大家用色彩来表现这个美丽的海底世界,你们会选择哪些颜色呢?进一步激起学习热情。引导观察:海水——蓝色,海洋生物——绿、青等。认识冷色:蓝、绿、青等。然后启示:这些颜色给人宁静、沉寂、寒冷的感觉;像冰雪,像夜晚,像海洋一样,让学生进一步从客观上认识冷色,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

  3、演示方法,引导创作:

  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冷色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运用大面积的冷色来描绘海底世界,教师演示:用基本形(圆、半圆、椭圆、三角、梯形、扇形等)想象组合海底的生物形态。提出创作要求:运用冷色调进行描绘,大胆发挥想象,套用基本形表现海底世界生物。教师巡视指导。力求画面丰富饱满,体现出学生心中的海底世界。至此,教师再提出: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各种冷色,学会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去解读生活中的所见,进而发现和表现生活中的美。

  4、作品展示与课堂总结。

  在学生创作完成以后,收集部分比较突出的优秀作品和一些相对较差的作品来展示,先让学生来自评或赏析,鼓励他们说出创作意图,然后教师再作指导总结。主要从他们对冷色的运用,画面的布置安排以及造型能力等方面进行比较,指出它们好在哪里,哪些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另外,肯定和表扬优秀者,同时鼓励相对较差的学生进行课后创作,力争有更好的表现,让他们重获信心,或通过创作感受和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大自然。以此来拓展本课的教学目标,使目标得到进一步延伸.

  结束语:今天我感到非常愉快,因为我看到大家学习很认真,也创作出许多令我意想不到的优秀作品,这是我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不过大家不能因此而骄傲起来。我们应当再接再励,更多的到生活中去观察、去发现、去创造更多的美来,好吗?

  七、板书设计:

  科学合理的板书设计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而且学生的认知过程也很轻松。考虑到本课的知识点比较集中,因此,我将板书设计如下:

  海 底 世 界

  一、感受冷色——欣赏图片

  二、认识冷色——蓝、青、绿等

  三、运用冷色——表现海底世界

  四、表现海底生物——套用基本形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第三个主题。本课旨在通过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礼仪习俗。 《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这个主题主要通过引导学生从服饰、民居、民族歌舞三个方面了解不同少数民族的不同特点和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国灿烂民族文化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本校五年级学生为少数民族的同学甚少,生活中几乎也没有与少数民族接触的经历,因此对于少数民族的特点了解不多,但是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明确了°少数民族±的概念,并对部分少数民族有了基本的了解,为本课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与铺垫作用。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部分少数民族服饰、民居、民族歌舞的特点,感受不同的民族风情。

  2.通过课前运用互联网搜集资料和分类整理,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

  3.激发学生对中国灿烂民族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比不同的民族服饰和民居,使学生明白民族文化与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关系.

  2.通过感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树立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并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民族风俗。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民居图片;

  2.民族歌舞视频;

  3.布置学生的课前搜集资料的任务

  学生准备:

  充分运用互联网搜集少数民族有关服饰、民居的资料

  六、教学设计

  (一)视频导入

  课程开始播放视频《民族歌曲大联唱》创设情境,用视频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和民族歌舞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把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引入本课的教学之中。

  (二)教学活动

  在活动之前,我将全班分为三组,分别对少数民族的“服饰”“民居”“民族歌舞”三方面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并用多种形式进行交流。本课我主要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

  活动一:民族服饰我来猜

  在本活动中,首先,引导学生结合书中有关民族服饰的介绍和“服饰”小组的补充扩展(文字、图片)对部分少数民族的服饰加以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明确部分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并在脑中形成概念,然后,教师播放具有特点的民族服饰图片,用游戏猜猜看的形式,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猜一猜图片反映的是哪个民族,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帮助学生落实了“服饰”这部分知识,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

  对于“服饰”这个部分,学生除了要明确不同民族的服饰特点以外,还要通过观察对比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服饰与审美、环境、宗教信仰的关系。

  活动二:民族居所我来说

  在这个活动中,主要由“民居”组对部分少数民族民居从“特点”“功能”“地理环境”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介绍,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少数民族的民居的特点。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民居视频并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启发学生探究民居的特点与居住环境的关系。这个环节不但可以充分学生发挥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而且通过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和小组展示环节中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锻炼自己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活动三:民族歌舞我来演

  本环节,我主要运用体验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新课标》中指出: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真实感受。因此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民族歌舞的魅力,体会民族情怀,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我将本活动步骤安排为:说一说,唱一唱,跳一跳。

  说一说:由“民族歌舞”组介绍少数民族的歌舞特点,使学生对于民族歌舞产生一个初步的认知,在此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深学生的感官感受,更直接地了解民族歌舞的有关特点。

  唱一唱:由学生演唱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

  跳一跳:请同学和老师表演喜欢的民族歌舞,如:新疆舞、藏族舞、蒙古族舞、傣族舞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丰富多彩民族文化带来的快乐。

  七、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服饰

  丰富多彩

  民族文化

  民居 } 民族

  民族歌舞

说课稿 篇5

  大班散文欣赏《雨中的森林》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散文欣赏《雨中的森林》。

  一、说教材。

  教师先来把散文《雨中的森林》念一遍。见“附”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文章用诗一样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动物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画面。文章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将雨中的森林拟人化,使植物和小动物都充满了人情味,且意境相当优美。可以培养幼儿对美的理解与认识,适合大班幼儿欣赏。

  选取这一教材是因为:1、散文内容简单有趣,形象鲜明突出,容易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2、散文语言优美、简单,能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欣赏、学习散文中优美的语句。3、游戏溶入教学活动过程中,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

  二、说学情:

  大班上学期的幼儿年龄在5岁左右,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本班幼儿在以往类似的语言活动中,大多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乐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的表现文学作品。但是在口语表达方面还是有点欠缺,在集体中发言时态度还是有点拘谨。语言表达不够流畅,有时表现为用词不太恰当。因此本次活动我注意引导幼儿积累一些丰富的词汇,在活动中努力为每个幼儿提供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自己的机会。真正做到让孩子有话可说,有词可用。在口语表达方面有新的进步和突破。

  三、说活动目标: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大班上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让幼儿初步理解散文的内容,培养幼儿大胆在集体面前讲述,恰当运用各种词汇,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听、说、画,培养幼儿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鼓励幼儿乐于参与游戏表演,大胆想象。

  四、教学重、难点:

  在本次活动的目标中提到:教师要培养幼儿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感知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教学,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在集体面前大胆的讲述,恰当运用词汇,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是创设一种积极的语言环境,利用环境和积极的教具(课件)让幼儿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的想象,让幼儿在参与游戏表演的过程中来解决这个难点。

  五、教、学具的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幼儿对秋雨的了解和认识。

  2、幼儿事先找我和积累一些丰富的词汇。

  3、课件森林背景图(各种各样的树、芭蕉树),小动物有小青蛙、七星瓢虫、松鼠、小鸟、刺猬、小蛛蛛等

  2、动物头饰若干。

  5、教室布里添置一些森林背景,如大树等。

  六、说教法:

  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直观法、提问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为什么要采用以上方法呢?我将在活动过程中加以具体说明。

  采用游戏法是因为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幼儿身心略感疲惫时,游戏能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模仿游戏中能充分地表现自我,大胆说话。

  七、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讨论谈话法、游戏练习法等学习方法。这我也会在下面的活动的过程中加以具体说明。

  八、活动程序:

  根据大班幼儿学习语言和年龄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以下几环节:

  1、导入活动。

  2、基本活动。

  3、创编活动。

  4、游戏活动。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是哈尔滨市继红小学的科学教师,孙传刚。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二课《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设计”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1、单元分析

  《空气和水》一共有7课,《水》《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谁流得更快一些》《比较水的多少》《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占据空间吗》《空气有重量吗》。这一单元是以水为主要线索,用感观和实验的方法观察水和空气,观察方法引领观察内容,以比较为手段,以维恩图为促进概念转化的方法,形成关于液体、气体的概念。

  2、课程分析

  本课让学生对水和食用油进行有意义的对比研究。学生将从多个侧面(如颜色、气味、粘稠度、密度、表面张力等)认识到水和其他液体的不同之处,同时对它们的相同点进行概括提升,比如液体具有流动性和不能保持固定形状。本课在单元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使学生们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去观察,去实验。为下面研究水和空气的对比做了很好铺垫。

  3、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一些常见的物体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但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表达能力不强。虽然学生通过学习对水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知道了水和食用油的一般特点,但对它们本质的区别认识是模糊的。这些都是要在本节课及今后的教学中予以培养、锻炼、提高及澄清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水和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2.过程与方法

  运用不同感官和实验的方法仔细观察比较水和油;用维恩图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尊重事实、重视证据。

  【教学准备】

  2只试管,1只装水,1只装油。玻璃片,1只空试管,2只滴管(标记上1号,2号),面巾纸,试管架等。

  【教学设计】

  活动分析:

  本课主要进行五个活动。

  一是利用感官直接观察比较水和食用油;

  二是比较它们的浸润和液滴形状;

  三是比较水和油的轻重。

  四是比较水和油的沉浮情况。

  五是观察液体具有的共同点没有固定的形状。

  其实五个活动既是穿插的开展又是在有序的渗透。因为在比较的过程中,既是在不同中找相同,又是在相同中找不同。

  一、导入

  师:同学们,看看桌子上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什么材料?

  预设:试管,水,食用油,滴管,面巾纸,试管架。

  师:这节课我们就比较水和食用油,关于水和油,同学们想想有哪些不同?

  本环节达到的目的:1、认识实验用具。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引出本课的主题。(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

  二、主要活动

  活动一、利用感官观察比较水和食用油

  1.确定方法:比较水和食用油可以用哪些方法呢?

  预设1:看,听,摸,闻,尝。

  预设2:教师追问:尝的方法合适吗?为什么?

  策略2:尝是不卫生的,不安全的。不合适。

  2.确定记录的方式:维恩图。

  3.观察活动。

  教师引导:

  方法引领观察的内容。教师巡视与学生们交流观察方法具体如何实施和所能观察到的内容。

  4.小组汇报。

  预设1:颜色和透明度混淆是一回事。

  策略1:教师出示同一种颜色的透明和不透明的物体来纠正学生们的认知。

  预设2:水没有闻到味道,油闻到味道了。

  策略2:闻的方法知道的是气味,味道是通过尝的方法知道的。

  本环节达到目的:使学生们通过感官观察能够比较出水和食用油的相同和不同,并且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注重观察方法的科学性。并能够通过比较的方法把维恩图进行完善。学会了在不同当找相同的方法。

  活动二、观察浸润现象、比较液滴形状。

  1.引入:同学们,在刚才摇晃试管听声音的时候,有人把水和油洒出来了吗?拿面巾纸擦擦看到了什么现象?

  预设:进到纸里面去了。

  目的:学生们很难直接说观察浸润的现象,通过前面活动的引导,可以使学生们意识到自己看到的就是浸润现象。而且可以起到过度的作用,过度既不死板又可以激发学生们主动探究的尽头。

  2.液滴的比较观察。

  再次过度:有水和油进不去的材料吗?引出玻璃片。

  教师讲解实验要求:

  把玻璃片放在桌面上,拿1号滴管取一滴水,2号滴管取一滴油分别滴在玻璃片上,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水滴和油滴,不要把水和油滴到一起。

  教师应考虑引导学生如何使用滴管,如何取水滴和油滴,如何观察形状,从哪个角度观察等方面的问题。

  目的:培养学生们规范的实验的能力和如何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3.汇报并画出水滴,油滴的形状。

  预设1:水滴比油滴高,水滴圆形,油滴发瘪。

  活动三:比较水和油的轻重的方法。

  1.怎么比较水和油的重量呢?

  预设1:学生说不出比较水和油的轻重方面。

  策略1:教师可以引出生活中吃饭时喝汤的时候发现油在上面。水在下面的实际例子。

  预设2:学生说出用秤去称量重量。

  策略2:现在没有称量的工具。有更简单的方法吗?引出混在一起。看谁在上面谁在下面。

  2.把水和油倒入空试管进行实验观察。

  3.汇报现象并进行分析。

  本环节达到的目的:培养学生动手的实验操作技能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仔细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能够自己尝试解释现象。

  活动四、观察同一物体在水和油中的沉浮情况。

  教师演示,并请学生们汇报现象并做以分析。

  目的:使学生们感知到水和油都是浮力,但不求全班说出浮力的这个词。能够感知沉浮情况就可以。

  活动五、观察它们作为液体的共同特点。

  1.教师出示不同形状的容器装水和食用油。

  2.教师把水和油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中,请学生观察现象找相同之处。

  本环节达到的目的:学生可以观察到油和水都不能保持固定的形状,它们的形状会随容器的形状改变而改变。水和油都可以流动。总结水和油相同点。

  三、小结以及拓展。

  学生总结:请学生们观察维恩图来总结水和油的相同和不同。

  教师拓展:通过今天学习的比较水和油的方法,也可以应用到生活中去比较其他的液体。

说课稿 篇7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醉翁亭记》,下面我将从六大方面陈述我的教学思路与设计理念。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教学目标的设定:

  《醉翁亭记》是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既《岳阳楼记》之后选入第二篇写景抒怀的古代散文。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勾勒出太守与民同乐图,表达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学生通过《岳阳楼记》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游记散文综合运用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来表情达意的写法,激发起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单元通过这篇课文,一想继续引导学生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二是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再结合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将分三个维度设定。

  1、知识能力目标:

  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②品味语言,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过程方法目标:诵读,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主旨。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二、学生情况分析、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课时安排。

  1、学情分析:就年级学生通过以前的文言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初步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概括和赏析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也逐渐增强,但学生的这种习惯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不浓,理解、欣赏、迁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本文内容充实,语言优美,但个别语句晦涩,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诵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品味语言,把握意境是本课重点;由于写作年代久远,加上文章表达主题的方式含蓄深沉,因而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是本文教学难点。

  2、这篇文章拟用2个课时完成教学。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探究思考”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

  “诵读体验”“四边对话”“合作研讨、比较阅读”是我上这篇课文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开展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是我落实这些教学方法的途径,也是我这一教学设计的亮点。为了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明晰的学习模式,展示导学的索引问题,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本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

  1、用普通话正确有感情地朗读。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默读方法。

  4、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5、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

  五、板书主要抓住“乐”这一文眼,通过不同人不同形式的乐的对比,揭示与民同乐这一主题来设计,力求直观、简洁,突出本文知识要点。

  六、教学流程

  ㈠、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不仅有许多秀美壮丽的自然景观,也有无数蕴含深厚文化的人文景观。说到安徽,大家在赞叹黄山的同时,可不要忘了这么一个地方,它曾经令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迷醉,因此给自己取了个“醉翁”的雅号,那么,这是什么地方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醉翁”一 起去领略醉翁亭的风采吧。(简介作者)

  ㈡、诵读,整体感知

  1、 用多媒体播放高山流水的音乐,同时展示一幅醉翁亭的风景风俗画,听配乐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在头脑里想像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朗读完毕,教师以第一段为例,说明这“也”“而”的语气和读法。

  2、自读课文,两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要求:读准字音,不读错字;读通句子,不读破句;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具体方法:一人读书,一人发现读音、语气或停顿有错误,随时指出来,两人都拿不准的地方借助注释词典,讨论统一意见,要边读边在头脑里想像文章所描绘的画面。

  3、随意抽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合作评议。

  4、再听课文录音,体会“也”不同语气和“而”轻重音的不同,最后全班齐读。

  ㈢、合作,疏通文意

  1、 参看课文注解,自己边读句子边翻译。

  2、 同桌互动,你读我译,我说你听,互相补充。

  3、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文中重点字词句,要求学生解释或翻译。学生有疑义的或有错误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师生合作解决。

  4、 要求学生就一词多义、成语、常用词语,在文中寻找归纳整理,以此为手段,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突出重点。

  ㈣、品味,领会意境,突出重点。

  1、从标题入手,引导学生思考“醉”的双关义,学生可以很快明白其中的一个意思:被美景陶醉。

  2、布置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划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美美地读一读,品一品,然后用句式说话:我觉得 写得好,好在它写出了 的美景。

  (通过这个环节,是想抓住本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品味语言,领会意境,为把握文章主旨作铺垫。在学生找到某些美景时,适时地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还能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以此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㈤、探究,理解作者旷达情怀,突破难点。

  1、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2、文章写了哪几种乐?其中谁的乐境界最高?为什么?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好好地读一读。

  3、太守究竟在“乐”什么呢?他的醉翁之意究竟在哪里?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4、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这一环节设计循序渐进的几个问题,是想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重点语句,深入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挖掘作品的现实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突破难点,并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

  ㈥、齐声背诵《醉翁亭记》,把感情融入其中。

  ㈦、作业:从内容、语言、抒发的情感、写作手法等方面,选择你能把握的角度,比较《岳》《醉》的异同。(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通过比较阅读,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扩大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制取氧气为背景,该部分内容介绍了三种制取氧气的方法,其中,催化剂及催化作用的概念是该部分的教学难点。因此,在结束制取氧气的教学后,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通过利用手持技术,对催化剂、浓度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设置实验探究活动,丰富充实了教科书的内容,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催化剂的概念和更清晰的认识到催化剂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将该部分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

  本课题既是对上一课题的延伸和拓展,又为接下来高中化学必修2、选修4中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打下一定的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普通中学九年级的学生

  知识储备上,已具备制取氧气等方面知识,且有催化剂的概念及其作用的初步了解。但对催化剂的作用的亲身体验还不够。引入手持技术进行探究,学生能更好的体验到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并探究除了催化剂外,浓度是否对反应速率有影响。

  能力储备上,初步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懂得分辨常用的实验仪器和如何组装实验装置,但自主与合作的意识不强,本实验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实验探究以培养学生的自主与合作的意识。

  心理特征上,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

  (一)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认知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探究催化剂、浓度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学会利用手持技术测定气体产生速率的操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动手测量O2产生的速率,从而得出催化剂、浓度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通过小组间的讨论,探求催化剂的用量、反应物浓度的大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身参与实验,养成实验操作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良好的探究精神,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催化剂、浓度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难点:手持技术的使用方法,数据采集的相关操作。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本节课我将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质疑释疑法、实验探究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课堂充满乐趣,充分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学法: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因此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实验,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复习巩固上节课制取氧气的方法,所学催化剂、催化作用的定义等知识,展开本节课的实验探究。

  (2)设置疑问,引导猜想

  设置疑问:上一节课,我们在做过氧化氢的分解实验时,加入了二氧化锰,从而加快了分解出氧气的速率,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那幺假设催化剂只加入了一点点,带火星的木条还能复燃吗?顺利抛出“催化剂的用量是否对反应速率有影响”这一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并作出猜想。

  猜想一:催化剂的用量对反应速率没影响

  猜想二:减少催化剂的用量能提高反应速率

  猜想三:增加催化剂的用量能提高反应速率

  接着教师又抛出疑问:除了催化剂,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呢?

  学生思考后做出猜想:浓度对反应速率有影响

  (3)实验设计

  根据学生的猜想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将学生分为6组,3个组做“催化剂的用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实验,3个组做“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给定实验用品:H2O2、MnO2粉末、蒸馏水、气压传感器、磁力搅拌器、数据采集器、圆底烧瓶、塑料注射器、量筒、台秤、铁架台

  (4)进行实验

  在学生小组实验前,我将采用多媒体投影的形式亲自讲解并演示气压传感器、数据采集器以及配套软件的操作方法,学生实验时,进行必要的指导。各小组完成实验后,小组间进行交流、归纳和总结,并派代表进行汇报。

  汇报完毕后,我会对学生整个实验过程的表现进行综合的评价,并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归纳,得出增加催化剂二氧化锰的用量、增加反应物过氧化氢的浓度能提高反应速率。

  (5)课堂小结

  最后,我将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强调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形成知识体系,以便复习巩固知识。

  五、板书设计

  催化剂、浓度等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实验原理

  H2O2O2↑+H2O

  2、结论

  增加催化剂的用量能提高反应速率;

  增加反应物过氧化氢的浓度能提高反应速率

  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主板书梳理知识点,副板书主要记录实验过程的一些现象及问题。

  六、教学特色与感悟

  手持技术是一种高科技的、现代化的方法,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其一,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在化学实验中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具有直观、实时、准确等特点,能使实验更加现代化。采取手持技术来探究催化剂、浓度等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到反应前后压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通过分析斜率的变化进而得出结论,数据丰富,图表明晰,便于学生观察分析,体验感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编8篇】相关文章:

1.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编9篇

2.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

3.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

4.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

5.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编10篇

6.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编四篇

7.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编6篇

8.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编4篇

9.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编5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体育说课稿